《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读后感普利策新闻奖经典作品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普利策传》读书报告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普利策传》读书报告&
书名:《普利策传》
作者:丹尼斯·布里安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内容简介
全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约瑟夫·普利策——这位匈牙利移民,如何从不名一文的联军士兵成长为一名国会议员,最后成为美国两大报业《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的业主,从而攀上美国新闻业的巅峰。本书作者根据普利策的个人信件以及他与别人的谈话,在本传记中包括了不少有关传主社会活动及私人生活的个人资料,生动展现了他如何使《纽约世界报》崛起为美国最有影响、最受尊敬的一份报纸,引领世人走进了将轰动性新闻、娱乐性报道、漫画与重大的财经新闻、外国新闻和政治新闻揉合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新闻及“新新闻”的时代。同时呈现给读者的还有那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社论大战。此外,本书还生动描绘了美西战争时期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展开的激烈的发行量大战……本书以率直而独到的观点描绘了传主的一生,他尽管遭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各种挫折,但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崇高的理念、创新的理想以及鸿鹄之志而使自己立于美国新闻业之巅,被世人尊为“美国新闻业之父”,并对美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普利策生平简述
本传记的传主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是出版史上最为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约瑟夫·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小康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1864年美国内战期间,应募加入联邦军,成为林肯骑兵部队中的一名战士。退役后做过各种杂工,工余时自学英语、法律、新闻写作。1867年加入美国国籍。1868年被德文报纸《西部邮报》聘为记者,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日,普利策以2500美元买下了《圣路易斯电讯报》。3天之后,他将《电讯报》与当地的《邮报》合并,改名《邮讯报》。日,普利策以34.6万美元买下了纽约《世界报》,获得巨大成功。该报1887年初销量超过25万份,1893年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他创造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1903年,普利策写下遗嘱,决定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日普利策逝世。根据他的遗嘱,1912年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该奖后成为美国新闻最高奖。
&我读《普利策传》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对普利策这位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山式人物充满了敬仰与好奇,拜读了丹尼斯的《普利策传》后,并没有迸发那种豪情壮志的理想主义情绪,而是产生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我想在这里借书中温斯顿·S·丘吉尔的话,他对《世界报》和纽约其他的报纸一种明白无误的矛盾感情来表达自己对这本传记的一点看法。“美国新闻业的精髓是粗俗而不失真实。他们最好的报纸都是写给粗俗的女佣和男仆看的。即使是我们这里最大度的人也会讨厌这种报纸。不过要是你不介意的话,我认为,这种粗俗其实是力量的象征。请你将美国人想象成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肆意妄为,放荡不羁,可是他们做事情时总是那么全心投入、充满新意——这正是令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羡慕的。当然在那里也有很多风雅的人,他们的教养和学识完全能够同其他国家的精英媲美。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不过看上去他们不懂畏惧,也没有传统。”
在看这本书时,我第一惊讶的是在他们那个时代,在新闻业中居然可以用那么多充满感情色彩,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词语来评价自己批判的人,再有就是彼此竞争的报纸主编居然会相互像野兽那样用笔互相撕咬(原谅我用这样的词语,但我实在想不出可以怎样形容自己的感受了),比如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针锋相对的发行量大战。
普利策在报业生涯中扮演了多种角色,也正是因为这些角色的需求形成了他矛盾但波澜壮阔的人生,下面我就从他多重身份变化的角度出发谈谈我眼中的普利策。
一、顽强的战士
普利策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战斗:与竞争对手的战斗,与社会不公的战斗,与人类的贪婪战斗,与自己虚弱的身体的战斗。从某个意义上说,他是在和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战斗。约瑟夫·普利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待事业的态度,事业就是他的生命。普利策的一生充满着豪情与痛苦,他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和非凡的才智,使自己从一个来自匈牙利的穷小子,成为了影响全美国的报业大亨。功成名就后他的健康状况却一落千丈,43岁时他的身体和神经都极度虚弱,双目几乎完全失明,而且饱受失眠症的煎熬。“气喘病、糖尿病以及情绪的极度不稳定,看上去几乎将普利策逼到了自杀的边缘”。由于他身体和心理的问题都相当严重,这时有些认为普利策的时代过去了,普利策将就此销声匿迹,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普利策。普利策依然照常指挥《世界报》的工作,并将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他雇用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眼睛、喉舌以及游伴,这些人时刻陪伴在普利策身边,随叫随到。这种非凡领导才能帮助普利策在自己剩下的21年的岁月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们可能没有他的睿智,没有他的抱负,没有他的机遇,但是只要我们对世间的一切抱有的热情,懂得坚持和付出,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可能性,勇敢的走下去,才有成功的机会。
二、毁誉参半的“黄色新闻之父”
普利策是美国新闻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赞扬者奖者认为他是新闻界一座伟大的里程碑,他是美国现代报业奠基人,他是美国新式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所创建办的《纽约世界报》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他捐款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由他设立的普利策奖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贬低者则认为他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给他冠以"黄色新闻之父"的称号,他的《世界报》与赫斯特的《新闻报》一起捏造事实,煽动美国发动了对西班牙人的战争。
普利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在一般人看来是充满矛盾的,这种矛盾来自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来自作为报人和报业老板的角色冲突。普利策在1883年到纽约买下了《世界报》,并在《世界报》的经营上采取了两条路径。一方面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另一方面又采取煽情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示新闻。正是后一种办法促成了“黄色新闻”的诞生。
当时的《世界报》的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载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袍子的小孩。作者借“黄色小童”东游西逛的行踪,讽喻世俗人情,滑稽幽默,很受欢迎。就在《世界报》的销路日益看好的时候,威廉斯·赫斯特来到了纽约,1895年他买下一份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与《世界报》展开了激烈竞争。他以重金挖走了《世界报》星期日刊的全班人马,在《新闻报》上也刊出了“黄色小童”连环画。普利策则又另请人继续他的“霍根小巷”,于是两张报纸同时刊登“黄色小童”连环画。因此两家报纸竞争中争相采用的煽情主义新闻,“黄色新闻”就着样诞生了。
“黄色新闻”的泛滥一直受到社会多方面的指责。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就认为,黄色新闻“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也认为黄色新闻在获得了受众的同时,却“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由于舆论的反对和指责,《世界报》后来逐渐摒弃了黄色新闻的做法。然而,从美国时代背景来看,我们还应看到这种新闻手法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促使美国政党报刊走向衰弱,廉价报刊兴起。1883年普利策《世界报》标志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这也促进传播理念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它使大众媒介不再受党派的牵制,从而走向一种公共领域。
三、伟大的记者兼编辑 
《普利策传》中他有一句话一再被征引:“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是一位伟大的记者兼编辑,请注意,我用的是“伟大”这个词,而不是“优秀”,确确实实,他通过报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选出了一位自己的州长和一位总统;在新闻价值取向上,他看到了公正和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坚信新闻价值就是教化于民,并将这种价值观始终贯穿于他的报道中,以他自己的亲身实践例证了新闻工作的信条,那便是“安慰那些遭受苦难的人,折磨那些养尊处优的人——还有那些坑蒙拐骗之徒和卑鄙无耻之辈。”
在美西战争期间他与赫斯特展开的疯狂的发行量大战中,他曾违背了自己的崇高准则,对此他深感遗憾并力图弥补。他继续履行早年许下的诺言,要“揭露所有欺诈虚假的东西,与社会罪恶和弊端做斗争,并以自己的热诚和真挚为人民而战斗”。作为一名忠诚但独立的民主党人,他劝诫自己的职员始终要问自己:“这是不是一篇没有偏见的公正的报道?这是否反映了事件的真相?”他也身体力行自己所推崇的准则:永远不要踢一个已经倒下的对手,但当他站起来时也不要收回自己的拳头。尽管遇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在他工作生涯的很多时间里他不仅失明而且遭受各种疾病的折磨——他始终牢牢的控制着他的世界,直到最后。即使直到今天,在他去世已一个世纪之后,普利策的三个戒律——“精确!简洁!坚持不懈!”——仍是新闻工作者们的格言。
但令人遗憾的是,普利策的后辈并没有继续发扬那种自由、激情、豪情壮志的办报风格,在他去世19年之后就使《快邮报》消失了,当我读到《世界报》大楼因修建布鲁克林引桥被夷为平地的时候,那种悲凉让我难以入睡。
生存需要是致命,它最能销蚀我们某些引以自豪的品格。为了生存有时我们甚至不敢正视某些原则那凛然的目光。在普利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普利策所处的位置,与其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普利策在调和这种矛盾中做出了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普利策社论漫画奖:“用有力的画面与读者建立起链接”_拇指阅读_传送门
你是真实用户吗(Are you a robot)?
我们怀疑你不是真实用户,已对你的访问做了限制。如果您是真实用户,非常抱歉我们的误判对您造成的影响,您可以通过QQ()或电子邮件()反馈给我们,并在邮件和QQ请求信息里注明您的IP地址:220.177.198.53,我们会尽快恢复您的正常访问权限。另外,如果您不是在访问的当前页面,我们建议您移步
或者 在浏览器中输入以下地址:http://chuansong.me/n/1316811 访问,您所访问的网站是从抓取的数据,请直接访问,会有更好的体验和更及时的更新。We suspect you are a robot.We are really sorry if you are not,and you can email us () with your current IP address: 220.177.198.53 to get full access to .If you are not accessing
for the current page,you'd better visit
for better performance,as the current website you are accessing is just spam.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拇指阅读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4月28日 15:07
拇指阅读 最新头条文章
拇指阅读 热门头条文章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普利策获奖小说《金翅雀》出中文版,看看史蒂芬·金的读后感
(美)斯蒂芬·金/文 仲召明/译
15:14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金翅雀》是2014年度普利策奖获奖小说,也是当年美国亚马逊年度百佳图书第1名,销量超300万册。小说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生恐怖爆炸,13岁的男孩西奥奇迹般幸存,他的母亲却丧了命。混乱中他一名濒死的老人恳求他带走博物馆馆藏的荷兰名画《金翅雀》。故事就围绕着男孩和这幅名画之间展开。小说作者唐娜·塔特出生1963年,五岁时写了人生第一首诗,十三岁时发表了第一首十四行诗。1992年她出版首作《校园秘史》,一举成名;第二部作品《小友》与第一部作品相隔10年,第三部作品《金翅雀》于2013年出版。《金翅雀》中文版刚刚由九久读书人出版。本文系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为《金翅雀》写的书评,他认为:“《金翅雀》是每十年才会出现几部的那种珍品……”唐娜·塔特这本书的长度是个问题。现在,大长篇的厚度已经像内容一样受到批评家的重视。比如,杰克·贝亚蒂(Jack Beatty)在评价詹姆斯·米舍内(James A. Michener)的小说切萨皮克市(Chesapeake,865页)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的建议是,最好别读这本书。你如果非要读,最好小心些,不要被书砸了脚。”我猜比亚蒂在提供这些有益的建议前读过这本书——至少浏览过。你也许会以他为戒。在这个人人手忙脚乱的时代,大厚书被认为是可疑的,有时臭名昭著。读者的怀疑有理。毕竟,批评家读书是有钱拿的。消费者希望拿着辛苦挣来的钱买到最优质的产品。还有时间问题。读者可能会自问:“我真的要花两周的时间读这部小说吗?我这么做值得吗?还有很多出版商说他们更短的小说也很好看呢。”再来看作者。唐娜·塔特的处女作《校园秘史》在1992年出版,获得了批评家的赞誉,销量也极佳。她的第二部作品《小友》在十年后出版。她在最新作品《金翅雀》上花的时间是十年多。投入如此惊人的时间和精力,表明野心同样巨大,但作者肯定也经历过自我怀疑的时刻。创作这么一部宏大又稠密的小说,无异于乘坐一艘划艇,从美国航行至爱尔兰,孤独又疲惫。特别是在出现风暴的时刻。作者一定会想到:这一切是不是毫无意义?也许我正在下沉,但我自己不知道?我也许能横越成功,但并不会得到掌声,而是得到漠视乃至鄙视?中文版《金翅雀》我可以负责任且高兴地告诉你,你在面对这本书时,可以把所有的怀疑和顾虑抛到一边。《金翅雀》是每十年才会出现几部的那种珍品,这部璀璨的文学作品直抵心灵和意识的深处。我读这本书时情绪复杂,既恐惧又兴奋,就像看着一场无安打的球赛,球手突然击中了球。你等着旋转着的球落下来,但在《金翅雀》中,球永远不会落下来。《金翅雀》媲美狄更斯的最佳作品(我想我不会是最后一个作此比较的人),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转折。在《金翅雀》中,纽约下了场大暴雨,西奥·邓克尔,我们年轻的叙述者,被学校停学了。他和他深爱的母亲(“她到了哪儿,哪儿就焕发出活力;她仿佛能射出迷人的剧院灯光”)要去和学校官员“开会”,中途为了躲雨而走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发生恐怖袭击,许多人丧生。其中一个死掉的女人原本是棕色皮肤,穿着印着复活节彩蛋的衬衫,但死后,“她的皮肤泛出健康的杏黄色光彩,不过她的脑袋不见了”。西奥的母亲奥黛丽·德克尔也在爆炸中丧生。这当然算是架空历史(你如果喜欢,也可以称之为“秘史”)。大都会博物馆未发生过爆炸,恐惧又晕晕乎乎的西奥从博物馆废墟中带走的那幅《金翅雀》(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作于1654年)也从来没失窃过。这幅画现在正好好地待在海牙皇家美术馆里。但这丝毫没有破坏塔特迷人的叙述——西奥的十年冒险。《金翅雀》在开头展示了《蝴蝶梦》式的担忧。在《蝴蝶梦》的开头,无名叙述者说:“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曼德利。”西奥以同样的方式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人觉得作者在致敬《蝴蝶梦》(也许不是):“我在阿姆斯特丹时,多年来第一次梦到母亲。”他可能并未经常梦到母亲,但母亲从未离开过这个21世纪奥利弗·退斯特的意识。在我看来,很少有小说家能写好悲伤,但是塔特——语言绵密、清晰、迷人,引经据典——在这方面做得恰如其分。“我沦落到了可悲的境地,”西奥说,“迷失在错误的住所,错误的家庭里。我感到身心俱疲,头晕眼花,摇摇欲坠,就像遭受审讯、好多天被禁止睡觉的嫌疑犯,眼泪似乎随时都会夺眶而出。我心里反复想着,我得回家,然后又第一百万次想到,我回不成家了。”西奥没有去孤儿院,而是住进了公园大道上同学豪华的家里,认识了善良的古董商詹姆斯·霍巴特(“但人人都叫我霍比”)——这是个狄更斯式的人物,但非常特别,他成了西奥的终生朋友。西奥还与皮帕重逢了——他在博物馆发生爆炸前,对这个姑娘一见钟情。皮帕严重受伤,但正在康复阶段。这个皮帕就像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皮帕之歌》里的皮帕,她出现在叙述里,预示着故事将发生重大转折。如果说西奥的生命中有老坏蛋,那就是他的爸爸。他把西奥强行带到拉斯维加斯——不是去俗丽的商业大道,而是去远郊荒凉的新住宅区,那里大多数的房屋都空着,街上到处都是黄沙和遭到遗弃的砖块。新房间让西奥感到沮丧:“就像电视里很快就会被杀掉的应召女郎或女管家的房间。”西奥的爸爸是酒鬼,还是个瘾头很大的赌徒。爸爸的女朋友赞卓拉喜欢热闹,同情心泛滥,也是个吸毒者。西奥和这样的监护人住在一起,所以他和鲍里斯相遇时,我们并不惊讶。鲍里斯就是塔特的“机灵鬼”(《雾都孤儿》中的人物,译者注),也是书里最吸引人的角色。他很聪明,但对美国的看法有点天真。他喜欢喋喋不休,就像动画片《洛基和他的朋友们》中的那个鲍里斯(“在松鼠中找出麋鹿来!”)他有种神经过敏的幽默,精力充沛,西奥难以抵挡他的魅力——我们也难以抵挡。塔特对这对迷茫青少年友谊的描绘那么清晰,我不禁想,这怎么可能呢,她从未进入过封闭的男性世界:无穷无尽的对话和沉思,每天一起看电视、吃披萨,抽大麻,小偷小摸。他们两个在一起时,轻挑眉毛都能引起不可抑制的大笑。《金翅雀》(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作于1654年)《金翅雀》这幅画贯穿全书,就像一段强有力的和弦,经常变调,但从未消逝。西奥在麻烦不断的成长岁月里,一直带着这幅画。它是西奥的奖品、愧疚和负担。这个“迷人的孤独的小俘虏被拴在栖木上”。西奥也被拴住了,被拴在这幅画上,被拴在对母亲的记忆上,被拴在坚信艺术终究会以某种方式带着我们超越自己的信念上。“这幅画,”西奥说,“是静止点,勾连住一切:梦想与征兆,过去与未来,幸运与不幸。”这本书还有让人头发直竖的悬疑成分——夜里在城市里追逐黑帮分子的那一段最有趣。书里还有其他塑造得很成功的角色。比如巴伯夫人:“她就算是站在你对面和你说话,你也会觉得她的声音好像是从半人马座的阿尔法星传过来的。”是的,这本书有瑕疵。电视台在报道塔特想象的那场恐怖袭击时,居然插播床垫广告?这很难让人信服。对修复古董家具这一技艺的描述也超过我的所需。但《金翅雀》是部成功的小说,勇敢,主题贯穿始终:艺术也许会上瘾的,但也能把我们从“挣扎求生的无边悲伤”中拯救出来。唐娜·塔特奉献了一部非凡的虚构作品。也就是说,别被这本书砸了脚。(原载于《纽约时报》日)
责任编辑:梁佳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金翅雀
澎湃新闻APP下载Ivan Braginski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Ivan Braginski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1d0c226a_b682c82',userId:3665024,blogListLength: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利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