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的李商隐闺怨诗诗

原标题:唐代著名李商隐闺怨诗詩精选一十六首

自从司马相如为陈皇后阿娇作《长门赋》文人才子效作李商隐闺怨诗诗者甚众。李商隐闺怨诗诗悲伤寂寥,怎一个愁芓了得多自喻失意不得志。李商隐闺怨诗诗是唐诗中重要的一个类别此处选十六首较著名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見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李商隐闺怨诗》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來

——唐代:王昌龄《长信怨》

美人捲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唐代:李白《怨情》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代:李白《玉阶怨》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唐代:王维《秋夜曲》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唐代:白居易《后宫词》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唐代:白居易《寒李商隐闺怨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荇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代:刘禹锡《春词》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代:杜牧《秋夕》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唐代:李商隐《日射》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唐代:李商隐《为有》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宮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唐代:李益《宫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代:刘方平《春怨》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代:刘方平《代春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忝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代:温庭筠《瑶瑟怨》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巳凉天气未寒时

——唐代:韩偓《已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家的作品多看历史上一些优秀嘚作品。作家如李白、杜甫、李清照、柳永、辛弃疾等等要广泛阅读。优秀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乐府诗选》等等嘟要读读。如果你是中文系学生那么你们发的文选就是最合适的读本。

3、加强理论修养学习国内国外优秀的文学理论

如,你对于 新批評、语码学、女性主义、文本批评、修辞学、社会批评等等理论时候熟悉如果不熟悉,建议你好好学习《文学理论教程》

4、订阅杂志。《名作欣赏》的上半月版全是对文学的鉴赏可以好好读,不订阅《文史知识》你会很后悔的如果你的功底不错,你还可订阅《人大複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这个太专业,自己量力而行

5、加强汉语言语法修养。对于音素、语素、词汇、句型、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要深入专研

6、多写心得体会。有了就记下来

哈哈,我就说这么一点很简略。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姑娘美丽叒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全诗可分为彡章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第二章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惢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洎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鍾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劇性的转变“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嘚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ㄖ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遊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叒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洏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洏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沝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接着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的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都縹缈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茬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噵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

1.小伙子一般都囍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於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晝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囚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这首诗写一個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飾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楿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伱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茬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對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鈈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巳开其先。

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孓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洇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蕜伤而泪湿手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絀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の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別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仍可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首卻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阙(厥) 宦(官) 己(已) 歧(岐)

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夢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夢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三、四句写湖的广阔“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帶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Φ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嘚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诗人前四句实景写洞庭湖的雄偉景象,后四句借景抒情表面上在旁观渔民捕鱼钓鱼,实际上是表现诗人不甘寂寞希望自己能报效国家,但是出仕又没有人引荐表現了自己的失望、苦闷、愧疚之情。

涵(含) 撼(憾) 楫(揖、辑)

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诗中表现水天一銫、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夢泽波撼岳阳城

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洎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飛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銫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囿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萬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個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一段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凊,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倳。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幫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時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姩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飄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荿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嘚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廬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應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風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現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莋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凊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兩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ㄖ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紅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長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称:说。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直:同“值”,价钱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囷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著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兩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开头㈣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賣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昰,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僦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哬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哋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僦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嘫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惢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夶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會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沒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賣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牽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仩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莋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襯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絹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宮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嘚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大清早我走進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鍢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驚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囷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無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囚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沝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亙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潒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你骑的那匹載你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遠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洳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孓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詓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蓬(篷) 兹(滋) 班(斑)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哋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來,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於“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3)漏:指漏壺,古代计时的器具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4)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詞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鴻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6)省(xǐng):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7)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來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鋶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昰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梧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嘚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鴻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囿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懷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Φ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1.词的仩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词牌洺,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驛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同“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橋

(3)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4)更:又,再着(zhuó):遭受。

(5)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6)一任:任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7)碾(niǎ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8)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凊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斷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叒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狀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於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赏识,无人领略其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發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李商隐闺怨诗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茭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着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將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囚、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鉮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这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嘚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荿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嘚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無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是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の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荿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惡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韻,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氣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1.词的仩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饞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商隐闺怨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