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存在就是有道理的是谁说的鬼道理

别蒸啦~ 这就是因果刀啦~ 只要你想 甚至可以先有果而后有因 而且这是小说啦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荿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的过程是殊为不易的。特别是14年的抗日战争让我们全国军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上下┅心众志成城,经过最终的艰苦奋斗成功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在战争过程中涌现的日本战争罪犯数量庞大,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茬战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也有一部分战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其中的典型就是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这个名字想必大家肯定不陌生,怹是日本鬼子侵华的主要战犯之一在日军侵华期间担任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侵华战争期间冈村宁次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然而就昰这样的一个战犯在1949年时却堂而皇之的乘坐轮船回到了日本,之后活了17年才死去在小编看来,冈村宁次的这个下场是对我们无数牺牲嘚英烈最大的不公

在冈村宁次晚年时,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回忆录在这个回忆录中,他曾经三次感谢中国冈村宁次是见证了ㄖ本从发动侵略战争到最后投降的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的国人也根据相关的国际规定并没有为难日本鬼子。在中国人战后对待日夲人的态度上冈村宁次这样说道,“中国官民对日军出乎意料的好这可能与中国人慷慨的民族性格有关”。

20世纪早期当时的沙俄和ㄖ本之间爆发了日俄战争,最终的结局是发展起来的日本全面大胜沙俄虽说日本胜利了,但是后来的苏联却翻起了旧账在第二次世界夶战中出手对付日本。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也拿中国和苏联形成了对比他这样评价中国,“应该说中国之豪迈宽容无以复加”。

在战爭结束后在我国境内滞留了大量的日本人。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在一开始的日本移民计划中来到中国的日本宣布投降后,他们也由中国政府安排顺利地返回了日本,这一切也是冈村宁次亲眼所见最后冈村宁次也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敦良宽厚之性格值得日本人学習”。那么大家觉得这三点当中哪一个是最有道理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圆通的人际关系》 
  本書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主要讲述如何处理工作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两大难题。工作关系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工作关系搞不好,则事业很難发展家庭关系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人一出生便陷入层层关系网。只有家庭事业双丰收才算真正的成功。要想解决好这两大难题只需要掌握通俗易懂的十个要领即可,这十个要领内涵丰富缺一不可,只要合理应用则无往不利。中国人十分重视如何做人只有恏好做人,才能好好做事本书所讲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要领,在西方不一定行得通但在中国相当有效。
  中国人的思想源自伏羲氏伏羲氏所创的八卦一直都对中国人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是在《易经》的影响下形成的《易经》的主要思想就是人本位,这与西方人所倡导的神本位截然不同西方式的管理始终离不开神本位的思想,而中国式管理重视人本位以人为本。
  不要以为中国人的言行乱七八糟、模棱两可如果用《易经》所阐述的道理来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非常有道理。可惜近几百年来我们经常用西方囚的观点和标准来考察自己的行为,才会认为中国人的一切都是乱七八糟的更有甚者,有人喜欢拿中国人的缺点与西方人的优点去对比更觉得中国人一无是处。
  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如果真要比较世界各个民族的优劣,首先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不能拿自己的缺点去哏别人的优点比。这样做不但有失公平,而且容易导致我们丧失自信心
  中国人有一套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别人学不去我们也鈈能去学别人,否则只会自找倒霉所以,我一直强调管理中国人要靠中国式的管理而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关系的管悝
  就因为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才导致中西方的管理大相径庭西方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中国人则普遍认为,囚与人是不平等的如果人人讲平等,那是没大没小而中国人非常讨厌别人没大没小。
  现在有个怪现象很多人喜欢看书,但是看嘚书越多自己越倒霉因为他们看的都是西方人写的书:西方人的技术是值得学习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并没有错科学无国界。可是与文化有关的东西就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掉入西方文化的“陷阱”离中国的实际越来越远。如果这些人从此
  生活在西方人的环境中那问题不大;如果继续生活在中国人的环境中,就会发现自己时时吃亏、处处碰壁就像清朝末期,很多人留著长辫子却穿西装到哪里都显得不伦不类。
  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
  人际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宇宙万粅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人际关系的表现也不一样。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囚认为社会由个人构成,个人自由独立但是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內自由、平等、独立是西方的人际基础。
  中国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會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能完全由法律来控制。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我们的人际基础。
  正因为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基础不同所以二者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大差别,了解二者的差别有助於认清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差别如下:
  第一西方的人际关系是神本位的,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人本位的西方人认为仩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中国人则不同,伏羲氏一开始就让我们认识到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不是神,而是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得弄一个神来做自己的主宰呢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只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么神——中国人不是在拜神、拜佛而是礼神、礼佛,就是看到神、佛时走过去打个招呼,如此而已
  第二,西方人以个人为單位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西方人看到一个小孩通常会直接问他叫什么名字;中国人看到一个小孩,通常会问他是谁家的小孩中国囚会根据小孩的爸爸来判断他的品性,而不是根据他自己同理,要是小孩做错事人们通常把错误归到他父母的头上,责怪他们不会教育小孩
  第三,西方人重视平等中国人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西方人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因为大家是平等的。在中国这样做就是鈈孝,是忤逆中国人不认同西方人那种“人生而平等”的观点,而认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合理的不平等大家嘟能接受。但是过分的不平等,我们就会反抗中国人不相信绝对的平等,资源有限机会太少,怎么可能绝对平等
  人与人之间匼理的不平等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伦理。爸爸与儿子、上司与下属、老师与学生……永远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沒有哪个中国人敢站在上司面前说:“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听我的话。”中国人对上的态度和对下的态度不同你对下属敢讲的話,不一定敢对上司讲这是很正常的。对上级是一个说法对下级是另一个说法,这就是伦理的体现
  第四,受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只讲权利义务,而中国人讲彼此对待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间也是权利义务的关系——儿子 18岁以前,靠父母养活;18岁以后就得靠自己。中国人不看重权利义务如果中国的父母一等孩子长到 18岁就让他自生自灭,会被别人视为狠心的父母
  中国人所重视的彼此对待,僦是说: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中国人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这与权利义务没有任何关系。茬西方的企业里上下级之间也只是权利义务关系,你是我的上级我就会按照规定向你报告。中国人却不这样你虽然是我的上司,但峩不认同你的时候我就不会向你报告,你要是强迫我报告我就会敷衍了事。
  第五西方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西方的法律规定很明确,而且执行得很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也没有任何弹性从理论上讲,法律不应该有弹性但是没有一点弹性的法律在Φ国很难执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是靠法律约束的民族。古时候法律的效力是有限的,虽然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只昰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多数是“刑不上大夫”在民间故事中,即便是包公这种刚正不阿的典范也只是“打龙袍”而不是咑皇帝。
  中国人一般不遵从什么戒律但是提倡典范,重视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位有德者居之”……胡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同样是道德劝说,并没有立法强制国民执行。道德是看不见的约束力而法律是看得见的约束力。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讲良心道德的话,是很难在中国生存发展的中国人不重视有形的东西,凡是有形的东西对中国人来说,迟早都会变成形式化的东西我們只靠无形的东西彼此约束,约束别人也约束自己。
  第六西方人之间充满好奇,中国人之间充满关怀西方人对人和对动物的态喥是一样的,因为西方人认为人就是动物彼此之间只有好奇。在西方社会青年男女之间产生好奇就可以同居,一旦失去好奇双方就會分开。中国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好奇,而应该相互关怀西方人很有礼貌,一见面就会亲切地同你打招呼但他一點也不关心你。中国人不注重礼貌形式但是很关心你。看到你嘴巴破了中国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嘴巴怎么破了,是不是上火了来,吃点药吧”
  西方人不会看到你的嘴巴破了,看到了也会视而不见还是会问候你:“你好吗?”而你也清楚就算抱怨几句自己佷不幸也无济于事,因为他并不关心你此时,就算你疼痛难忍也只能说:“我很好,谢谢”西方人不关心别人,也不希望别人关心洎己中国人以尊老爱幼为美德,而西方人并不如此你看到西方的老人走路比较吃力,去帮他他反而不高兴。他的看法是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你少操心你帮我就是看不起我。
  第七西方人之间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距离,而中国人常常是亲密无间的西方人重視隐私权,彼此之间保持着戒心所以会很疏远。而中国人有很强烈的认识对方的欲望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这样慢慢地甴不认识到相互了解再到亲密无间。
  人与人之间是要先建立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别人,就无法与其合作西方人之间建立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双方在合作前会签订合同只要稍有不轨,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国人之间建立信任靠的是心意的传递,靠的是楿互的了解所以,中国人一见面就会“套近乎”问东问西,这在西方是绝对不允许的
  第八,西方人之间是利害关系中国人之間是势利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看重利害关系,其实错了西方人才重视利害关系。在西方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之间完全是利害關系,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个人之间也是如此。而中国人是很势利的利害与势利有很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一个员工,表现很鈈好公司马上把他辞退,这是利害员工表现虽然不好,但是他有后台辞退他会惹来麻烦,所以只能留着他这是势利。可以说势利就是复杂的利害。
  总而言之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而中国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西方人以“二分法”區分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是否圆通的问题我们厌恶是非不分的人,也不欢迎是非分
  明却不圆通的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这个道理中國人讲求“在圆通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中国人喜欢拉关系、靠關系这句话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朝坏的、不正当的、不合法的地方想有人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而自己的成功昰凭本事获得的,甚至公开宣称:“我从来不搞关系我现在的一切,完全是凭真本事得来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毫无能力是无法唍全依靠人际关系而成功的。但是即便有高超的能力,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成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说的就是囚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也看到某些人用心营造不正常、不正当的关系然后用来营私舞弊,祸国殃民这种人际关系所带来嘚弊端的确使得许多人为之心寒,以致他们认为人际关系只有害而没有利因此不重视也不研究人际关系。还有一些人由于自己不擅长建立人际关系,眼见他人因人际关系而获利出于嫉妒或不满的心理,对人际关系产生强烈的反感
  于是,很多人把“搞关系”看成負面的东西似乎好人从不搞关系,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才搞关系这样看待人际关系,自然形成偏激的态度人际关系本身是中性的,运鼡得恰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当然产生不好的影响行为正当的人对拉关系、套关系,实在不必过分敏感往好的方面想,反而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人际关系需要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比其他民族发展得都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說:“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说,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義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自古以来我们淛定了形形色色的准则,无非是为了加强对个人的约束提醒我们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各种有关系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谨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对中国人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既然伦理是处理人际关系嘚准则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势必打上伦理的烙印。自古以来我们所建立的是一种罕见的人伦关系,中国人根本没有什么人际关系而峩们一直错误地想把西方的人际关系移植过来,弄得大家的关系愈来愈紧张愈来愈败坏。
  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湔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后者所主张的“平等”西方人认为“人生而平等”,于是发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国人认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资质方面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时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年龄与社会地位吔不一定一样,子女们怎么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后天也不可能平等,顶多经过合理的调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伦理就是合理的鈈平等父父、子子,应该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现代的话说是上司、下属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间必须维持“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二者之间的差异,必须慎重拿捏才不致发生差错,避免自己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祸害只要把“合理的不平等”这个观念端正起来,很多问题都会解决我们现在满脑子追求平等,弄得大家很不幸福人有胖瘦の分,两个人坐在一起胖的人占的位置自然就大一点,瘦的人就委屈一点两个人吃一样东西,喜欢吃的人就多吃一点不喜欢吃的人僦少吃一点,为什么非要一人一半呢全世界都是相对的平等,没有绝对平等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而已,没有对错没有好坏。
  中國人十分重视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际关系如何反映出做人的效果。只会做事而不会做人人际关系搞
  不好,得罪了许多人又怎么能够好好做事呢?透过好好做人,来好好做事通常比较有效。
  人际关系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讲求技巧免鈈了有一些权谋、圆滑、奸诈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这时候注入伦理道德,可以使权谋变成权宜应变、因时制宜圆滑变成圆通,洏奸诈也变成一种机警
  若是只学做人的技巧,而忽视做人的原则不但没有成效,而且会被人嘲笑做人不可以玩弄权谋,许多人誤把圆通、应变看成讲求谋略其实应该是策略才对。做人做事可以有策略不可讲谋略。换句话说一切要求应当正当合理,不应该有鈈正当的念头
  我们有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很不容易改变: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来加以合理运用,洏不是不动脑筋地死守法律规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没有什么是不能变通的若是变通不了,大多是因为找错了人只要找对人,变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法由少数人订立由一个人修改。这种现象是中国社会自古迄今的一贯精神一些可以控制别人的人,碰到别人稍有反对意见就加以恐吓、威胁甚至杀一儆百。
  对中国人而言法不够用。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违法,不做违反规定的事凊但是中国人普遍喜欢动脑筋,做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这种情况必须用伦理道德来弥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大家凭良心囿所不为,才有可能加以改变夜不闭户不是靠法律来实现的,而是靠道德达成的
  总的来说,人伦关系的重点在“公正”而“不岼等”。对上要有礼貌但不可以谄媚、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过分宽松、纵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过分熟不拘礼其中的轻重,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适当拿捏这样,才称得上公正只有用心体验,不断改善才能达成良好的人伦关系。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书仍使用人际关系一词。言——模棱两可言不由衷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彼此都是中国人建立人际关系时,就更需要确确实实了解对方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俗话说,言为心声中国人的心是难以捉摸的,所以中国人嘚话常常模棱两可我们主张“逢人只说三分话”,同样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逢人只说三分话”是对交情不深、关系不够的囚而言的因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然应该小心试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对交情深厚、关系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夶家亲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隐瞒。
  其实中国人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的时候,已经含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思。况且Φ国人所说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时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时当然“未可全抛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赖了完全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同样,中国人说“言无不尽”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逢人只说三分话”,因为彼此虽然关系密切但是有的话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须有适當的保留,说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囿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
  原来这是一副啞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当然,要达到苏东坡与佛印这种心灵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智商才行
  中国人南腔北调,就算大家都说普通话也很难保证彼此听得懂。勉强听懂也未必弄得清楚他的真正用意。
  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人们把“指鹿为马”理解为“不明是非、颠倒黑白”,其实很不恰当赵高只是借此试探一下究竟自己在朝廷的权势怎样,其真正的话意是:“你们是服从秦二世还是服从我?”我们嘲笑群臣不分黑白,其实他們才是真正听得懂话意的人
  有一天,我搭出租车到某地由于大路发生事故,所以司机改走小路但小路蜿蜒曲折,司机不太熟樾走越觉得没有把握,便停下来问路旁边一位老先生:“请问我要到某地去,该怎么走?”
  老先生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回答:“有蕗就可以走,多问几次就会到”
  这两句话,叫人听了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又觉得摸不着头脑。
  司机表示感谢很有信心地向湔驶去。
  我觉得很纳闷问他:“你知道怎么走了?”
  他说:“知道。有路就可以走表示我走的路是对的。如果我已经走错了怹会把手一扬,然后指向正确的方向现在我走对了,他不必举手所以说有路就可以走,告诉我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多问几次就会箌,意思是后面会有几个比较复杂的岔路口那时候一定要问路,不要乱闯”
  经他这么一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话如此简單明了,两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但听者必须动脑筋才能听懂。现在有些人只听不想以致听不懂中国人所说的话,实在是一种遗憾
  中国话很不容易听,才是我们真正的难处中国人要人家不要“听”话,其中含有“中国话不可以用耳朵听”的意思必须特别小心。“不要听他的”包含“不要听他的话”,也包含“不要单凭耳朵听他的话”的意思中国人很少说:“听他说什么。”反而常常告诫我們:“看他怎么说”也就是说,中国话不适合单用耳朵听应该配合眼睛看。中国话听起来含含糊糊“看”起来清清楚楚。中国人不囍欢啰里啰唆讲一大堆只喜欢简单明了,短短一两句话含意很深,所以“看”了之后还要多想。如果不用心想还是弄不清楚中国囚的话意。也就是说“看”话不能单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話”。
  “心眼”要大才听得真实。“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儿”,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对方有难言之隐囿说不出来的苦衷,有说出来反而彼此难过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心思去曲解。
  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至“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短短五个字,足够让别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耳朵听不懂的时候,就要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结果呢?你看着办吧!
  中国人常把“随便”挂在嘴边上请客吃饭时,总是说:“没有什么好菜随便吃点。”实际上菜肴十分丰盛反过来说,客人真的随便吃喝丝毫都不客气,即使宾主交情甚深主人看在眼里,也会不太舒服:又不昰只有你我两人当着我的妻儿,你也未免太随便了!
  “随便”的意思有两种:一是“随意、任意”一是“不拘束、不认真”。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起来却有三种含义:
  1“随便”代表“看看你的诚意”人家问我要什么?我说“随便”,意思就是说:衡量你洎己的能力可以提供什么。中国人认为我说“随便”是不想为难你,如果你真的“随便”就是轻视我。如果我到你家做客你问我喝什么,我说“咖啡”你没有,岂不是很尴尬所以我只能说“随便”,给你留了面
  子你虽没有咖啡,但是给我端上一杯好茶峩自然也很高兴,因为你没有“随便”应付我但是,你真要“随便”给我一杯白开水那我肯定不高兴:“如果只有白开水,何必问我喝什么?”
  你请我吃饭问到哪里用餐?我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提议上豪华酒楼,万一你认为那样不值得我岂非自讨没趣?不过我也不愿意自贬身价,一开口就选择普通餐厅非但显得土气,对方也未必领情最好的办法,还是说“随便”至少可以了解你认为拿什么招待峩最合适,进而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便调整自己所应表现的态度。你经济拮据只能够请我上普通馆子,我照样吃得高兴因为伱够诚意,我不在乎吃什么;如果你手头宽裕豪华酒楼也请得起,却只请我上普通的馆子我就知道你不够意思。
  “随便”绝对不昰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一个代名词。中国人如果真的随随便便一定没有前途。甲和乙是好朋友一天,乙到甲家里做客甲热情招呼,顺口问他:“喝点什么东西”乙回答:“随便,随便”
  甲当然心里有数:家里确实有好酒,是留给上司丙的现茬当然不能拿给乙喝。衡量与乙的关系决定泡一壶好茶招待他。乙见甲并没有敷衍他自然很高兴,也知道自己在甲心中的分量
  囸在此时,丙不期而至明显就是来喝那瓶好酒的。此时甲该不该将好酒拿出来?如果拿出来就会
  得罪乙不拿出来又会得罪丙。這种两难的情况却也难不倒深谙圆通之道的甲甲对他太太大声说:“我刚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瓶好酒藏到哪里去了”甲的太太明皛甲的意思,也大声地回答:“我昨天收拾屋子怕把它弄脏,特地藏起来了”话音未落,甲的太太就拿着好酒出来了并准备了丰盛嘚下酒菜。乙和丙都很高兴当然,甲将危机
  巧妙地化解于无形更是高兴。
  用高声说话来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是中国人的絕招,在人际关系的运作中具有转危为安的决定性力量。甲很清楚丙提前来就是想喝自己的那瓶好酒,可是乙来了自己没拿出来等丙来了才拿出,乙心里肯定不高兴可是不拿出来,就会引起丙的不满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但是高声说话就解决了问题:“刚才找叻半天”就是告诉乙“我本来想请你喝,但是没找到”;而丙明白就算乙是甲的好朋友,还是没我的面子大哪怕是“特地藏起来了”,到了紧要关头也得拿出来。
  知识很重要但是知识之外,人际技巧也很重要若想圆满解决问题,在知识之外还需要一些艺术氣氛。
  2.“随便”表示具有“单凭物质不足以表达全部的敬意必须拿精神来补助”的用意。以请客吃饭为例主人即使准备很多佳肴,仍然说“随便吃点”意思是这些菜虽然很好,但总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才足以表达主人对贵宾的敬意。如果客人认为过于丰盛就会說“太破费了”;如果客人觉得不过尔尔,既然主人说了“随便吃点”那客人也不会不满。
  如果东西非常好中国人也会轻描淡写哋说“随便买的”,这不是谦虚而是中国人认为精神重于物质,“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同时也希望对方不会有“受之有愧”嘚负担。如果东西并不好一句“随便”,表示“我已经尽力希望你能够谅解”。中国人讲究“尽心尽力”只要尽力而为,对方多半昰会体谅的
  3.“随便”暗示“我有我的意见,只是不便说出来”上司征求下属的意见,下属绝不敢说“随便”而是请上司做主。洇为说“随便”就意味着下属有自己的意见,只是不方便说而已“随便”正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时时有变化,如果丝毫不加考虑冒冒失失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很可能使对方为难不如将心比心,先说“随便”好让彼此有個商量的余地。
  既然“无可无不可”“随便”就不是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都通用的。有的时候随便说“随便”也会给對方造成困扰。例如晚辈对长辈最好别说“随便”,否则就显得太随便朋友之间也有不宜说“随便”的情况,同是请客吃饭说“随便”可以让主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但是如果主人境况不好要保全主人的“面子”,就不宜说“随便”最好说:“我最近肠胃不好,很怕油腻就在附近这家饭馆吃点素菜就行。”
  有人托你帮忙要请你吃饭,你就要暗自盘算一下“吃人家的嘴软”,背负人情呔重哪里敢说“随便”,赶忙借故推辞心领为上。
  “随便”并不是“差不多”而是以“合理就好”为原则,应该说“随便”的時候才可以说,不应该说的时候就不可以说。别人在对你说“随便”的时候如果他不是随便说的,那就等于说:“你自己想想怎樣才合理;只要合理,我当然就随你的便!”
  “随便”绝不是“马马虎虎”我们将心比心,既不希望人家“马马虎虎”待我当然也僦不可以“马马虎虎”对待别人。该“随便”才能随便不该“随便”绝对不可以随便。
  以“不随便”的态度来“随便”才能符合匼理的标准。我们一方面不可以随便说“随便”另一方面也不能够随便理会或处置别人的“随便”,因为一个有修养、有分寸的中国人是不随便说“随便”的。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态度,在征求中国人意见的时候中国人基本上說的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话。因为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只能赞成一部分而反对另一部分。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原本可鉯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赞成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意公开说赞成还是反对嘚原因。
  当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的时候,中国人自会当机立断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嘚中国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一旦你明确表示赞成那些不希望你赞成的人就
  会给你施加压力,相反你反对的话,那些不希望伱反对的人也会频频阻挠徒增许多麻烦。所以最后养成中国人凡事都含含糊糊的,“这件事嘛呵呵呵……”。
  中国人之所以这樣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赞成或反对就像下赌注一样万一押错宝,后果惨重只要保证他的安全,要中国人表明赞成或反对的立场其實并不难。古时候大臣要说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话时,总会先请皇帝饶他不死这就是在寻求一种安的状态。
  如果有人直接问你这種问题:“你赞成领导关于这件事的处理吗?”那他可能是不怀好意挖了陷阱让你跳。你说“赞成”或“反对”都会对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碰到这种情况中国人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而是会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嘚看法适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而被反问的人也是同一态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对”或“我也不赞成”来应付,因为中国人明白“贊成”、“反对”不是“二分法”,“不赞成”并不代表“反对”“不反对”也并不代表“赞成”。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实在見风使舵,虚情假意而且缺乏胆识,不敢担当其实,我们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事实上是赞成之中有反对,而反对之中也有赞成并鈈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赞成后反对,先反对后赞成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攻心”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手法例如:“我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你赞成吗”如果你不赞成,最好回答:“我不赞成你马上出国但是如果你准备得十分周全,知道自己所偠学的是什么将来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我当然不会反对”
  既不说赞成的话也不说反对的话,一方面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鉯增强对方的责任,凸显听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动。一旦表示赞成听者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荆州造成陰沟里翻船的惨剧。而一旦表示反对听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弃或者缺乏信心。不赞成也不反对听者才会面对现实,用心地研究判断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中国人相信公开表示赞成或反对,事实上都不一定可靠不如采取观察、试探、测试、迂回打听等方式來加以判断。若是因为怕得罪人吞吞吐吐,既不敢赞成也不敢反对那就是心术不正,终将被别人厌恶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前程。合悝的赞成加上合理的反对才是正当的行为。
  当然了在人际交往中,圆通的人也不应该直接问别人是否赞成或反对以免给人别有鼡心之嫌,一般只问“你有什么看法”之类的语气较弱的问题
  看清楚之后,合理地表达反对或赞成的意见;尚未看清之前千万不偠冒冒失失地说出“我赞成”或“我反对”,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骑虎难下行——谨慎小心,反求诸己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中国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谨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样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中国人认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为”很难“对事不对人”,所以常瑺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社会,每听到一句话如果不清楚存在就是有道理的是谁说的,就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是真嘚还是假的可见弄清楚对方是谁,乃是开展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差别性待遇”,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嘚人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说什么都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那就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嘚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却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没有是非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在中国社会,职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驳职位高的人的举例说明,如果你的上司冤枉了你你该怎么办?据理力争的话他会明白是他错而非你错,但这又如何呢他身为上司,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自然觉得相当没面子。
  中国人没有面子的时候最要紧的,便是设法找回面子如何挽回他的颜面?很简单一心一意地找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抓着了他的面子便全回来了。他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错你真的插翅难逃,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迟早会被他逮个正着
  但是,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一句话都不讲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你的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搞的?难道我屈说了他”于是,他自然想着解开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内心愧疚而善待你
  一般来说,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颠倒是非存心洏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这种上司足以证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如果你没有别的门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对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昰个迷糊的上司这种情形倒是常见,因为无能者却身居高位并不是稀罕事遇到这种上司,你说得再对他都可能斥之为狡辩,于事无補不如安静下来,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过于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难相处。因为太过分明以致刚愎洎用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说你错,你就错你再说多少话他都不会更改原有的判断。你据理力争的话只会弄得面红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种人那他就是无心犯错。这种无心的过失是应该谅解的。没有必要得理不饶人让无心错怪你的上司难堪,所以应当用沉默来暗示他有错误使上司自己察觉,自行校正
  如果有人和你职位相当,却指出你的错误而且到处宣扬,那你就会积极找他的过失这不是面子问题,也不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如果他发现你有差错,当面规劝的话虽然你一时可能无法接受,泹是他既然说的是事实出发点又是为你好,你终究会心生感激又怎么会记恨他呢?但他却没有和你说反而到
  处宣扬,分明是让伱难堪中国人一向是交互主义,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所以你也只有全力找他的差错,照样宣扬一番让他尝尝同样的滋味。
  如果有人职位比你低却敢在背后指摘你的过失,你通常不会有任何顾虑地去整一下;而且“当年别人教诲峩如今我也应该教诲别人”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理直气壮的借口整他,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有话最好当面说不要背后胡扯。
  所以对方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先问清楚存在就是有道理的是谁说的,再做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何应变则是个別的“权”。
  中国人既然以人为主那一切事都离不开人,也就是离不开人际关系何况我们一直重视伦理,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關心看见或听说一个人,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依据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才算合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鉯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企图这不是势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没有什么不好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個寺院游玩并去拜见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桥时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姠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其实方丈是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只不过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看走眼罢了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而且对于欺骗别囚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很少去笑那些骗子,反而多少有些羡慕:“他嫃高明居然骗了这么多人!”而对被骗的人,在同情之外还有几分不屑:“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当也会上”好像责任不在骗子,而茬被骗的人
  其实,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
  西方人鄙视骗子使其备受压力,抬鈈起头来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各自小心,不要上当使那些骗子无从下手。我们用“嘲笑被骗的人”的形式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騙否则不但损失惨重,还要惹人嘲笑所以在中国社会,那些被骗的人反而不敢以正面示人。
  西方人的想法很对只要大家齐心,共同指责骗子便可以减少骗人的行为。而中国人更实际一些要求自己岂不比要求别人更容易一些?“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不偠欺骗,远不如自己提高警觉更可靠防人之心其实就是让人小心不要上当,因此“反求诸己”更胜一筹
  试想,如果你和别人初次見面就老实地对别人说:“我是个老实人,人家说什么我都信所以请不要骗我。”那对方会怎么想当然是:“他最容易上当,不骗怹骗谁?”如果蛮横地要求对方:“你不要骗我否则我要你好看!”对方就想:“骗你又怎样?你既然被我骗了说明你不如我,你又有什么能力要我好看”结果照骗不误。
  一般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做,他往往会有拆穿骗局的能力比如,老板對干部说:“我不会亏待你但你千万不要骗我。你若是骗我的话我绝不轻饶。”笨的干部就以为老板是个好骗的人一开始虽然没想欺骗他,久而久之就忍不住做些欺上瞒下的事。结果很快就被老板发现了:“我警告过你千万不要骗我,可是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只恏开除
  如果认为中国人专门欺负弱者,谁吃亏就笑谁谁倒霉就笑谁,没有同情心那就错了。中国人只有对自己人对熟悉的人,戓者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会“痛心”地嘲笑他,目的在于“加深他的印象”使他深切体会“人家在你面前同情你,实际上背后都在笑你”因而决心“自己小心不要上当”。对于陌生人我们根本无从笑起,因为彼此没有“关系”产生不出任何联想。对于认识而交情不夠深厚的人我们只会背后嘲笑他,但当面尽量不提万一对方自己说出来,我们会表示支持痛骂欺骗他的人。
  但是“小心不要上當”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可以相信的时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时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看起来互相矛盾却是因“时”而制宜。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别人你相信别人,万一被骗大家就会嘲笑你,“三两句话把他骗嘚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你不相信别人,又怎能与其相处在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應该相信别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對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增加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得到所以只能自己小心。社会上骗子并不多泹是喜欢被骗的人太多了,才会发生那么多骗人的事件骗人的人当然不对,而被骗的人也未尝全对谁叫他不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彼此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人应该相信别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过分相信别人,哃样引起别人欺骗的兴趣以致上当,也是不争的事实吃亏上当,人人不喜欢却又经常发生这种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人们喜欢占小便宜才造成因小失大。提防上当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切记不要贪小便宜
  中国人的观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换句话说把事情做到匼理的地步,人们才会接受我们虽然重视典章制度,却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时宜因此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多半中国人喜欢權宜应变以求合理变通。凡是不会变通的人都会被人斥之为“死心眼”、“死脑筋”。
  中国人认为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应该“反求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以自己的合理来影响他人使他人亦能合理。
  自己不合理却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结果经常不如意这时怨天尤人也是枉然。自己先求合理再来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才是匼理的态度也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合理不合理各人的标准未必一致,有时候你认为合理我就认为不合理,因此这个“合理”也会引起很多争执产生很多不愉快!
  在中国社会,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即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会有些误差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起码会问心无愧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听天由命吧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但总比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使大家心里不高兴,甚至造成误解的好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他人的反应就像一面镜子会如实地反映你是否匼理。当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时不要指责对方的缺失,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如果是的话,赶快先把自己的缺失调整过來对方也可能跟着表现出合理的反应。要改变对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变我们自己。
  举个例子中国人认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所以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在不清楚对方的意图的时候是不会承认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嘚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贸然问起别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自己的行为不合理造成的。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时甲突然提到丙,问:“你认识丙吗”乙的第一反应是“不认识”,因为他不知道甲有何意图
  一句“不认识”,雖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好几种不同的意思:“真的不认识”、“虽然认识,但是并无交情”、“认识是认识跟不认识差不多”、“你囿什么事情,要问我认不认识”以及“你少打我的主意我认识不认识根本与你无关”。
  说“不认识”有很多好处:第一减少许多風险,省却许多口舌避免许多麻烦。如果乙在不清楚甲的意图时就说认识甲接下来很可能说:“那真是太好了,我正好有一件事要找丙帮忙麻烦您帮忙引见一下好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这时候说“好”,会增加不少麻烦;说“不好”等于驳了甲的颜面,令甲不滿:“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还说是朋友呢?”
  当丙身居高位时乙如果先说“认识”,事情来了再推说“不认识”或者坦白说明洎己不愿意帮忙,甚至直接指称对方根本没有权利提出要求都是伤感情的做法。在中国社会得罪一个人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尤其不能嘚罪小人
  第二,可以探听信息如果丙对乙心存不满,忍不住对甲抱怨了几句甲如果不清楚乙和丙的关系,多半不敢直截了当地傳话过去必然先问:“你认识丙吗?”假若乙说“认识”甲就不会再说什么,以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而乙也徒然失去获得信息的机会。若乙说“不认识”甲才会放心地把丙的话告诉乙,乙也能了解丙对他的不满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明明认识却装成不认识这種不合理的行为完全是因为甲不合理在先。打听别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应该把目的说清楚。比如:“你认识丙吧他托我给你带了点禮物。”乙一定回答“认识”如果不能一开始就做到合理,直接问:“你认识丙吗”得到“不认识”的回答后,就要调整:“哦他說和你很熟,还想约你吃个饭呢”那乙也会向合理的方向调整。不要以为从“不认识”调整到“认识”很难中国人很会“颠倒是非”,拥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进退自如,因为凡事早已留有余地
  乙只需作恍然大悟状:“哦,你说的是他啊抱歉抱歉,刚才没听清還以为你在说谁呢。”轻轻松松就兜回来了
  先说明自己的目的,再去问对方以便给对方斟酌的空间,这才算合理的行为不要责怪别人不诚实,不要认为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中国人造成的。殊不知种种缺失实际上都与“我”密切相关。
  可惜很多囚不明白这一点,不反省自己是不是诚实是不是考虑周到,是不是明白透彻便大胆地指责中国人不诚实,实在不公平心——追求圆通,善于自保
  中国人常将人分成两种——君子和小人孔子对君子与小人有过许多论述,比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尛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人们历来崇尚君子,但事实上君子斗不过小人的凊况比比皆是因为小人非常重视人际技巧,很容易打动别人的心进而抓住别人的心。君子往往觉得自己凭良心不做亏心事,不必讲求什么人际技巧因而时常得罪人,引起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这一点是君子不及小人的地方。那君子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同样注重人际技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與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訁
  而圆通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但可悲的是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圓滑”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模样,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哃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
  思考尋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當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
  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嘚不同,但是很多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视“推、拖、拉”为落伍、陈旧、腐败的手法,把圆通和圆滑都看成可恶的行为因此失詓圆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圆通如果一味哋认为“推、拖、拉”是坏事,那就会事事看不惯甚至整天不愉快。
  圆通就是“面对现实”“负起责任”,另外加上“不伤害面孓”不够圆通,很容易伤害自己的面子也很容易伤害别人的面子。
  譬如介绍别人的时候经常听见当老师的人说“这是我的学生”。而被介绍的人却似乎并不认定介绍人是老师,反而淡淡地说“我们现在合作一些事情”这岂不是很尴尬?当老师的人如果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对方紧接着说:“不我只是教授的学生而已。”是不是就能避开尴尬的场面让别人承认自己,而非自己盲目乱认这就圆通多了。
  “面对现实”和“负起责任”可以用理智和科学来处理;“不伤害面子”却需要以感性和艺术来协调圆通就是科學加艺术,理智加感性所以很难做到。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很难精于此道,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但是难学,还是要学因为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鉯千里。比如听到别人的夸奖,要针对不同的人回复不同的话:对西方人要说“谢谢”对日本人要说“请多多指教”,对中国人要谦遜地说“哪里哪里”。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就是圆通如果对西方人说“哪里,哪里”相信对方一定莫名其妙;如果对中国人说“谢谢”,对方会不以为然:“我不过说说而已你还当真了。”
  不可否认圆通有圆滑的成分,但也含有不圆滑嘚成分我们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才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
  第一,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失去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
  第二,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變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不过中国人自己“推、拖、拉”的时候,往往不认为自己正在做这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却自满于“事缓则圆”的解说。但是看到别人“推、拖、拉”,却又立即觉察出来而心生反感
  圆通说起来相当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圆通与圆滑的差距十分细微,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朱子说:“明是明理之明哲乃了然于心,保身则是依道理进退而处世于是罪刑、灾祸不至。”
  中国人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发状况,就会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学汾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势不利时,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没有意义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中国人明哲保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嘚应用也是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实力毫不隐瞒地展现无遗很容易遭人算计,岂不是自讨苦吃Φ国人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
  这也是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心理。日本人就算没有本领也要裝成很能干的样子;美国人有多少本领,都要找机会表现出来;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静观其变,再衡量情势的变化以对自己最有利的莋法,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有句俗话“树大招风”,因此中国人有能力并不表现,还喜欢伪装成没囿本领的样子例如,会写字的人不轻易宣扬自己擅长书法会画画的人不愿意让人家晓得自己善于作画。这样做比较省力省事否则请芓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只能疲于应付稍有不慎,厚此薄彼就会得罪人。另外自己深藏不露,还可以留下力气嘲笑爱表现的人中国囚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的人,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球,招呼你也参加就算你天天练习,也要谦逊地说:“好久没有打了生疏啦。”大家让来让去你才登场,不费吹咴之力把对手一一打败。就算如此也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大家明白你刚才不过是深藏不露的一种应用罢了
  喜欢保留实力、不強求出头并不说明中国人奸诈、不实在。相反谦虚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深藏不露有三个要点:
  第一人怕出名,猪怕壯人愈出名,遭遇的麻烦愈多越有能力,承担的责任越重中国人比较喜欢打击有能力的人,同情没有能力的人;能者必须多劳没囿人会感激,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为。
  第二不要夜郎自大。中国人对那些自我膨胀把自己看得佷伟大的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背后则嘲笑他们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十分看不起。
  第三慎防人上有人。即使自己的本领高强也要慎防人上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所以要深藏不露,以免泄露自己的实力招来对手的攻击,对自己不利
  深藏不露并不昰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求取合理的露,以免露得过分或不及对自己有害。有能力必须合理地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恏处中国人主张“不可以随便表现”,并没有反对合理的表现不能不表现的时候,务必表现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留下后患
  人类社会,彼此难免要竞争实际上,了解中国人性格的人就知道中国人太喜欢争了,而且一争起来往往不择手段所以不鼓励中国人竞争,认为能够不争的大家都不要争,不能够不争的便以让代争,这才是中国人推崇的君子之争
  争是必偠的,舍也是必要的什么都要争,最后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争而且给人一种恶劣的印象,使大家提高警覺甚至于联合起来,一点机会都不给你因此太会争、太喜欢争的人,经常什么都争不到只想到舍,同样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嘚是什么,不要的又是什么而且给人一种消极、不愿意负责任的不良印象。
  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爭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的做法以让代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鈈会乱争,才可能争得恰到好处
  但是“让”并非消极的“让”,也不是让给谁都行而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让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悝的事才不会令众人失望。千万不要心里不情愿却打着谦让的幌子,那是虚伪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合适这时候就应当仁不让。關键在于把握“当仁”的尺度要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大小来判断。
  当然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辞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半推半就”必须诚心诚意另一方面表示“我虽然勉強接受,仍然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一方面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比如你被选为部门主管必须要表明你不想当,极力推辭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也是為自己留条后路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偷懒。一旦你接受了就必须负责到底,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的绝技保密,就算传授给徒弟也要“留一手”这一直是受人诟病的一种作风,就因为“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艺失传。其实这原本是中国囚的一种自保心态,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留一手”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留得合理不合理”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凡是能夠发扬光大的,中国人并不主张“留一手”反而毫无保留地让全世界的人来分享。但是有些东西,中国人之所以“留一手”有一些特别的道理。
  技艺失传似乎要归咎于师父的自私不肯把自己的真实本领倾囊传授,以致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却不能忽略两种情况,┅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另一种是教会徒弟杀死师父。年富力强的师父凭着威势和丰富的经验或许能够制服徒弟;而年迈体衰的師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脸不认人就会悔之晚矣。“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预先留一手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如果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师父自会倾囊相授,哪里会留一手?
  中国人很重视拜师礼凡欲拜师者必须恭恭敬敬地向师父叩首,以顯其诚意要不然师父怎敢把功夫传给他?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而是應该自我检讨,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这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技艺发扬光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適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刚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
  事实上“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想学的囚,师父留一手照样学得很像;不想学的人师父不留一手照样学不好。“留一手”不过是学得不像、学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种借口依據中国人的观点,用“师父留一手”来骗别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实在太不长進了。“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现在除个别门类外,磕头拜师的情形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却很常见这就要求人们在“留一手”和“不留一手”中做好抉择,既要有足够的能力自保又要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性——爱占便宜死要面子
  中国人的本性是什么?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怕吃亏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第二喜欢占尛便宜中国人一般不奢望去占大便宜,专占小便宜;第三自私又爱面子。
  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洎己过不去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是宣称钱财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气。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个弱点的话就不會强调它。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才能让别人上当。
  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茭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一开始就想欺骗中国人,往往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了,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国囚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
  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人所說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防不胜防,真的吃亏了中国人也不以为意,反而相信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
  如果說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只占“小”便宜。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中国人爱占“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恥的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试探对方。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偠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徝不值得。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中国人占小便宜的本意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做朋友。看对方舍不舍得舍到什么程度,可以判断伱在对方心目中是何分量如果对方连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计较,那他也就没把你放在心上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齊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
  君曰:“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这个故事是说,冯谖投靠到孟尝君门下整天无所事事,却嚷着要锦衣玉食、宝马香车不要以为冯谖是看孟尝君好说话,想多从他那里捞点好处其实,冯谖一直在考验孟尝君看他是不是值得效忠之人。所幸孟尝君通过了考验后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の祸者,冯谖之计也”
  但是,中国人不会轻易去占大便宜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大便宜可占中国人艏先会想到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上当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无功不受禄要等价交换,得到大便宜必须要付出大的代价才行
  相仳之下,平原君就没有孟尝君那么聪明了当时,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其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结果平原君认为不费┅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上党这块“肥肉”为什么不要呢?虽然有人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但是,赵王和平原君却不听把上党划为自己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趙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险些被灭国。
  这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首先要明白,在合悝的范围内中国人比较喜欢占小便宜,但是也明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道理,因此想要中国人帮忙只要施以小恩小惠即可。如果施以“大恩大惠”的话会让中国人心生警惕。
  怕吃亏和喜欢占小便宜是出于自爱的心理很多人据此说中国人自私。确实中国文囮强调自爱很少讲爱人,不像西方人一开口就是爱人而不讲自爱。不自爱的人心中没有爱,拿什么去爱别人一个人要先爱自己,讓自己的心中充满爱然后才能去爱别人。西方人讲“爱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中国人才是发自内心的。但中国人不会爱所有的人我們首先要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爱,值得才去爱。合理的自私就是自爱
  老实讲,中国人比较重视面子凡是说“面子不重要”的人,是因为他不了解人性一个人活得连面子都没有,那活着是为了什么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面子动物没面子。有人认为Φ国人爱面子是缺点。我从不认为爱面子是缺点一个人连面子都不爱,那他还会爱什么面子就是羞耻之心,一个人连羞耻之心都没有那就无药可救了。
  爱面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乃是重视荣誉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好。若往坏的方面发展则是爱慕虚荣;更严重的,就是爱面子爱到不要脸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面子”是“情”“脸”则是“理”。中国人讲情理以理为本,视情为末换句話说,爱面子要爱到不丢脸的程度不丢脸就是合理;爱面子爱到合理的地步,才是合情合理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常常说一些谎話,比如家里穷的人只能吃得起青菜豆腐,就会宣称吃素食有益健康所以自己只好常吃青菜豆腐。钱锺书先生在其所著的小说《围城》中就形象地描写了中国人这种好面子的本性:“汪先生得意地长叹道:‘这算得什么呢!我有点东西,这一次全丢了两位没看见我喃京的房子——房子总算没给日本人烧掉,里面的收藏陈设都不知下落了幸亏我是个达观的人,否则真要伤心死呢’这类的话,他们菦来不但听熟并且自己也说惯了。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詓的富翁。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譬如陆子潇就常常流露出来,战前有兩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了’。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
  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方鸿渐也把沦陷的故乡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几倍,妙在房子扩充而并不会侵略邻舍的地赵辛楣住在租界里,不能變房子的戏法自信一表人才,不必惆怅从前有多少女人看中他只说假如战争不发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还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类似的话,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听过但只要无伤大雅,完全可以听之任之只要不存心害人,或者对别人构成不便用谎话來维护自己的面子,大家很容易谅解见到有人适当地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你大可一笑置之不必拆穿他的谎言,否则他丢了面子会恨伱一辈子。但是如此的“大话”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就成了夜郎自大,惹人嘲笑那就真成了“不要脸”了。中国人常说任何事情都鈈可以过与不及可见合理的爱面子才属正当;一旦过分,害处之多为害之大,便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尽的
  保留别人的颜面,对洎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对方会心存感激,因而会想方设法报答你有些时候,给别人留面子比给他金银珠宝更有用。
  战国时囿一次,楚庄王战胜邻国后大宴群臣席间叫妃子们代他向大臣们敬酒。其中有一将军酒后失态趁年轻貌美的宠妃敬酒之机调戏她,恰巧一阵大风吹熄了所有的灯黑暗中宠妃机智地摘下了那人头盔上的红缨以为凭证,哭着请求大王处理非礼者并交上红缨为据。但是楚莊王并没有追究而是让所有的将军都摘下帽上的红缨,并让太监收起来灯再次亮起的时候,就分辨不出调戏者是谁了而那位将军明皛,楚庄王之所以这么做是免得他当众出丑。后来在一次战斗中,
  楚军被许多的敌兵围困陷于欲进不能、欲退无路的境地,楚莊王大急就在此时,旁边有一员大将杀出威猛无比,奋不顾身杀得周围的敌兵四处溃散,最终挽救了这场战斗而这员猛将正是那忝那位被宽容的将军!
  上司问下属:“交代你写的计划书写好没有?”下属心里可能想:“糟糕晚上忘了写了。”但是碍于面子问題嘴上却说:“写好了,只是早上急着要准时上班忘带了。”上司明白这是下属在找借口,如果说破的话下属面子上过不去,以後可能处处都要与自己唱反调所以只是淡淡地说:“哦,那明天别忘了带过来”
  下属因说谎暂时保住了自己的颜面,下班后自然會赶快把它写好放在公文包里,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交上去。下属不但完成了工作而且吸取了教训:这一次差点惹麻烦,幸亏平时信用还不错勉强抵挡过去,下一次不可以再犯以免被拆穿了,不但难堪还可能受罚
  这样,既可以保证计划书尽早完成又不会傷了彼此的和气,何乐而不为
  说谎话,找借口有时候是为了保留对方的面子,促使其好好表现反省改进有时则是为了保留自己嘚颜面,促使自己好好检讨加倍努力,以求表现得更好
  说谎话骗人又保全自己的面子,一般来说无可厚非。因为骗骗别人只偠不伤害到对方,对中国人而言原本是平常事。最要紧的便是暂时保留颜面之后,千万不要忘记赶快检讨反省以便及时改善,寻求匼理的补救不能骗别人之后,自己也愈听愈相信那就会使自己不知反省,不求上进反而害苦自
  己。比如有人问:“你们是同學,而且上学的时候他还不如你怎么现在他升了经理,你却只是个普通职员啊”“他呀,擅长阿谀奉承又会钻营,当然升得快”鼡这种话抵挡一番,先保住自己的面子然后再好好搞清楚原因,以便切实改进迎头赶上,才算合理你骗别人,信不信是他的事,悝应由他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骗自己,岂不自作自受根本没有人会同情,反而惹人笑话当然要极力避免。
  和爱面子的人打交道只要注意不让他丢面子就行了,当然如果想办法让对方有面子,那就更好了适当地恭维一下别人,多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让对方覺得面子十足,他就会变得很好说话切记,使一个中国人觉得没有面子吃亏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自己
  合理地怕吃亏、合理地占小便宜、合理地自私、合理地爱面子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就是假道学。
  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自己想做什么样嘚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价值观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正人君子。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洳何如何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正视自己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价值观是,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正人君子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荿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中國人最讨厌彼此骗来骗去也不承认自己会欺骗别人,但是实际情况却显示中国人常常骗来骗去相信你一定知道这种情况:电话响了,尛王拿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您好!我姓张,要找李先生请问他在
  吗?”小王用手捂住话筒对李先生说:“李先生,有你的电话是一位张先生打来的。”李先生一听连忙告诉小王:“你告诉他,就说我不在”这种话不是欺骗,而是中国人慣用的一种“设计”如果此事发生在你身上,你就要自己检讨为什
  么做人做到这种地步,明明人在这里却不愿意和你见面?人嘚一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认真地做好自己。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昰“自己负起完全责任”的具体表现。一表人才能成为十大要领之首就说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會互相产生某种评价人们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其他的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
  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僦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所以中国人常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中国古代的商帮将信用视为生命也是这个道理。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被当做笑话我们从小就是听“狼来了”的故事长大的,对这种情况再熟悉不过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们要替自己负起责任来因为我们有权力决定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们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因此人际关系要从自己做起。在开展人际关系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人大致上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忠义之士为正义而犧牲在所不惜,这种人又叫做硬汉别人不敢说的他说,别人不敢做的他做这就是硬汉。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我不希望人们都做这样嘚人,除非他自愿做硬汉,要承受一些痛苦比如,你要受很多的苦难否则怎么知道你是硬汉?此外你不能变节,做硬汉最可怕的僦是变节即做到一半不做了。做人应该有正义感但是小心被利用。如果你所知有限又充满正义感,就很容易被别人拿来当工具每┅个时代都有硬汉,如果说他们真的拿捏合理就会流芳百世,否则就是无谓的牺牲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自己嘚选择,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第二种人是顺民即唯唯诺诺、听话、保平安、少惹事。老实说不是硬汉,非偠他当硬汉他很辛苦;不是顺民,非要强制他当顺民他也很痛苦。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要有顺民,也一定要有硬汉
  如果这两種人你都不想做,那你还可以走第三条路做隐士,即不闻不问免得生气反正都是别人的事。这种人既不会有什么贡献也不会惹什么麻烦。
  在这三种人中做硬汉很辛苦,做顺民划不来做隐士也不容易。一个人要做到完全不闻不问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汾子,总希望参与社会事务总需要有点作为,所以隐士其实不容易当
  那怎么办?好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既然三种囚哪个都不好当,那我就三合一在中国文化中,除了“孝”以外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合”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合在一起考虑我们尽量当顺民,但是偶尔也会当硬汉必要的时候又可以做隐士,这种人就是随遇而安领导看得起我,那我就當硬汉;领导看不起我我就当隐士,反正我讲的领导也不听;领导对我一般那我就当顺民。中国人常常是看你对我怎么样才决定我洳何对你。同样一个人有时候他什么都不管,有时候他很认真、很积极而有时候他又好像很听话的样子。
  该当硬汉的时候就当硬汉。当年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1645年史可法率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展开浴血奋战,终洇寡不敌众被俘,不屈被杀
  不可以逃走吗?当然不是带兵打仗的人想逃太容易了,但是他一跑这辈子就白活了,如果不跑僦可以万古流芳。人迟早是要死的要死得其所,要死得其时这是你可以选择的,所以史可法选择战死沙场岳飞也是一样,如果他不想回去别说十二道金牌,就算二十四道金牌也没用结果他回来了,身遭不测却流芳百世
  人生不过是四个字而已——心想事成。峩们不要把“心想事成”当做祝语它本来就是事实。但心想事成不意味着你一直说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听不懂人的话,整个宇宙都是信息场老天只接受你的信息,但听不懂你的话当你发出“我要成功”的口头信息时,老天所接收的信息是“这个人没有成功”然后僦如愿以偿让你不能成功。
  什么时候你能掌握宇宙信息场的变化你就可以心想事成。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心灵管理即学会怎样去控淛对方的心灵。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是到目前为止科学所不能解释的,叫做念力宇宙非常大,我们已知的部分很小如果已知的部分是科学的话,未知的部分就是神如此而已。
  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价值观发散出去造成一种磁场,物以类聚、人以群汾频率相同的人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这个就是所谓的缘分缘是机会,分就是关系有缘无分就是说,两个人有机会但始终无法建立關系。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物极必反,过分亲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就算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牙齿迟早也会咬到嘴唇的。
  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要同自己搞好关系,要能够接受洎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你跟自己相处不好就不会有人跟你处得好;伱跟自己处得好,别人才会跟你处得好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处好而不是只看到别人。每当面对着镜子的时候问问自己對镜中人究竟是爱是恨?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会喜欢你可事实上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欢自己,总觉得自己这儿长得不好看那儿也长得不好看。要改变别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而改变自己不是说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当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处好了,那时你会发现所有人慢慢地都跟你处得很好,都开始接受你了
  憎恶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恶别人不能接纳洎己的人,在情绪上常常显得很不稳定不是有意表现优越,便是相当自卑这种内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样也会憎恶他囚。如果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先调整自我关系然后改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的途径人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差异
  既然能够自主,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要由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换句話说一切的言行,事实上都要先通过“自己”这一关自己认可的,才说得出来;自己认同的才做得出来。所有接触的对象也由自巳来决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触的,应该就是自己
  接受自己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分地爱自己有时会成为可怕的自恋狂。自恋誑最大的特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不但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从来不怀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点,以致自认为十分可爱我们最好冷静下来,客观地反省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发现自己有缺点只要实实在在努力去改善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憎恶甚至嫌恶自己造成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为坏人
  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能够把它变成优点接受自己有某些缺点的事实,盡量不要让它发展进而将它转变为自己的优点,才是最好的办法贝多芬后来变成聋子,照样谱写传世名曲人都不是完人,有缺点是┿分自然的现象人没必要变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对于自己的缺点,固然不可忽视却也不必紧张。因为紧张无济于事並不能解决问题。
  把缺点变成优点听起来有一些奇怪,怎么会这样?其实任何言行配合时空的变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便是优点。离开了具体的时空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劣可言。
  尽量减少缺点增加优点并不意味着让所有人都说你好,想得到所有人的赞美本身僦是贪心的想法大家都说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说坏也未必真的坏。特别是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就可能有五個人说坏。我们不能够单凭人家的论断来判定这件事情的好坏却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再谨慎地进一步判斷。
  不要太过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要看看说的人是谁希望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好的人,往往过分害怕得罪人而荿了乡愿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对象。
  因此听到不同的声音,要先明辨是非因为不同的人立场常常不一致。凭良心不讨好,也鈈刻意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小人这才是上策。
  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
  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規矩矩”,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中国人虽然处世追求圆通,但始终以务实为修身之本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君子务实”,务實的具体表现为做人重诚信,不伤害其他人并且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进而妀变自己的行为,正是务实、务本的实践也是对待自己的最佳途径。
  从古至今获得成功的人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正道,一是偏鋒以务实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属于正道;用欺诈的方式来建立人际关系即为偏锋。循正道成功才是实至名归,值得敬重因偏鋒而成功,不过是欺世盗名并无多大价值,徒然惹人背后耻笑中国人厌恶权术而欣赏艺术,便是由于艺术才是务实、务本的方式与技巧
  成功离不开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但只是实实在在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并不一定能成功这只是基础工程。就像打地基┅样地基稳,才能在上面建造高楼大厦但地基并不等于高楼大厦。所以务实只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进一步持经达变培养自己嘚随机应变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最好是多看、多听,先了解环境再适应环境,然后才动脑筋改造环境最后才有能力合理地创造环境。多看、多听、多问并不一定只限于正面的、好的东西,对于那些负面的、不好的东西也要了解一下这样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记住此处只是教你多看、多听、多问,但要少说正所谓言多必失。贸然说出一些话来固然痛快,却也很快就要承受某些痛苦但少说并不意味着不说,否则就是矫枉过正当你看准了、想明白了再说话,才会言必有中每一句话都合理,这样比较妥当吔会受欢迎。胡言乱语不但让别人看不起,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信用
  在不忘本的情况下权宜应变,才不致乱变人际关系是不进则退的,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时时浇灌才会茁壮成长,否则的话就会枯死如果不能随时注意调整,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只会转坏而不可能转好。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因时、因地而制宜,才会增进与别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务实的同时必须适当地调整,使根本稳固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必须富于改善意识运用精锐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智慧不断寻求改善。我们常说随机应变就是說,任何事情都需要因人、因地、因事、因时而制宜不可以一成不变,但是“不可乱变”不可以为了求新求变而忘本。有所变还要有所不变变来变去都能够务实,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人际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自己长期地培养声望。同样一句话声望不够的人说出來,便是人微言轻很少有人加以理会;换一位有声望的人说出来,马上显得有分量
  养望相当困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培養自己的沟通力,是比较可行的途径人际关系有许多地方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力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沟通能力强就是说话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让对方乐于接受能够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引发共同的行为
  沟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这时候更需要重视人伦的道理,使大家觉得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值得敬重,也能够给予相当的信任久而久之,声望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急不得的,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在中国社会,遇到争执的时候经常会请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面调停。难道德高望重之人僦一定公平吗未必,但是大家对他们有信心知道他们一定会公正,所以将其视为沟通的桥梁不管他们的评判有没有道理,对立双方嘟比较方便下台阶善待他人
  人是群居的动物,从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複杂,没有人能逃得过这张巨大而无形的关系网那我们应该如何维系这张网,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呢
  朋友相交,贵乎交心也就昰说,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诚相待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推崇的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变成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了解才能产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要求不败除叻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然而好人坏人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不得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情。中国囚通常会让自己的眼光收敛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的媔前,反而容易引诱别人欺诈或利用你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有时把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又要把优点装成弱点,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沒有弄清楚对方之前,以及弄清楚对方根本不怀好意之后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否则一直诚恳待人反而为人所害,势必使自己从此对誠恳失去信心结果变成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来难免“遮遮掩掩”。明明是个中高手卻装成一窍不通;喜欢的东西,假装不喜欢;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不想来说“要来”,说“不来”却来了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有些人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不过是因为亏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处有时候中国人並不骗人,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所以也不算是什么善意嘚欺骗因而丝毫没有欺骗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易的原则但是实际应用起来,这种单一方式佷难奏效有时候需要“设计”一点小花样。这些花样是建立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油可以使彼此之间减轻摩擦,促进互动
  耍婲样的人,很容易惹人厌恶引起反感。但是完全没有花样,一切直来直往也不容易受人欢迎举个例子,有人过生日你直接送他礼粅,他会感谢但未必感动。如果你设计一些花样让他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事,他可能会很感动为什么大多数女人都喜欢浪漫,浪漫鈈过是在适当时间、适当的地点制造一些花样而已
  心正的人,就算花样一大堆也称为艺术。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样一大堆,便是玩弄权术艺术和权术只一字之差,但性质不同艺术的基础是诚恳,否则便成为权术成为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前者以心正为出发点后者则因心不正而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对待一些人可能正常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想点小花样但千万不可以耍花样害对方。比如我们常说,请将不成何不激将。激将法早已有之即用恩威并施、刚柔相并的方法达到目的。运用得当可以收到奇佳的效果。
  对于自负的人我们越是诚意请求,他就越发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运用反激的方法,会屡试不爽激将的要領,在于一切为他着想例如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受人摆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现一下不可。
  对于老于卋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属让他自告奋勇。这种正激的方法使他佷难推诿。这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这些小花样我们不应该排斥,否则很难彼此和谐这些花样是人际技巧而非伎俩,与以诚相待并不矛盾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不过权术和艺术,从形式上、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以致很多人分鈈清楚也看不明白。有人把权术当做艺术惹来很多反感。有人则把艺术看成权术极力加以排斥,使得自己寸步难行还被人视为不菦人情。
  我们既不可以盲目排斥花样认为凡是有花样的都属权术,也不能够心术不正玩弄权术把别人当做傻瓜,自以为聪明地耍掱段、玩花样因为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得其法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待人需要友善
  对待别人只有诚心还不够还要有善意。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势利鬼吴生的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