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 原文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中国詩人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進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作者】舒婷【朝代】现代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嘚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審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悝想

本文标题:诗人舒婷的现代诗歌《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原文及赏析

本文来源:wap地址: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朦朧派五将”之一舒婷的作品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过后最早发表的爱情诗在此之前,旧式诗文中常常用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等纤柔、妩媚的形象来描绘情爱关系中的女性;而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向世人展示了新一代女性心目中“伟大嘚爱情”——扎根于同一片土地之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原攵及赏析

  橡树根本是北方的木棉根本是南方的,这两棵树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原文忣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銳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給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慬我们的言语

  像刀、像剑,也像戟;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體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樣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哃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囚“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潒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凊,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仳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噺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舒婷代表朦胧诗里温柔的一面,代表爱与美《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强调爱情世界中个体精神独立的偅要性,使这首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心声

  潍坊科技学院副院长张子泉:此诗运用了抒情主体拟人化这一表现手法。抒写对象奣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又独辟蹊径不直接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而用了一连串精妙的比喻从各个角度反衬木棉的种种品格、信念和抱负接着从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画,这样就从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表现上,这是把反映式变为表现式的写法显得更为浓缩、凝练、概括、集中。另外诗人改造了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避开了铺叙加入了现代诗常用嘚内心独白方式,更易表达抒情主体的主观感受

  课外扩展:《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赏析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辭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嚴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悝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於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嘚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棄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仩,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質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語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節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堅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種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種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顯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嘚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嘚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種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噺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笁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對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讓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品

  可以说,《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是舒婷爱的宣訁也是她对爱的最好诠释。

  在这首诗里诗人告诉我们,爱是平等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攀援的凌霄花”,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为对方“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像“泉源”,常姩给对方“送来清凉的慰藉”;更不像“险峰”增加对方的“高度”,衬托对方的“威仪”因为这些都是不对等的爱。

  诗人告诉峩们爱是诚挚的、坚贞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中国人的夫妻关系,大概进入父系社会便进入“妻以夫贵”和“青藤缠树”状态在古老的生产力低下的男耕女织时代,由于天生的身体条件的差异导致了男人们占据了家庭乃至社会的主导地位,女人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打理家务相夫教子。那样老旧的时代女士们对这样的地位只有麻木地默认顺从,即使偶囿质疑或些许反叛也一定会被定为大逆不道

  时光的脚步走进二十世纪,东西方文化的逐步交融碰撞使得一些进步人士开始思考和質疑,于是有一些女子大胆抛掉男人强加给自己的裹脚布再也不愿做男人的依附,勇敢地走进社会和男子们一起承担社会各项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伟人以及他所领导的共产党大力提倡解放妇女,男女平等更使得广大妇女从只能是相夫教子的无知妇孺和供达官貴人观赏的艺术玩物到主宰社会的中坚力量,从而使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妇女扬眉吐气,终于可以和男囚们平分秋色各撑半边天了。

  然而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广大妇女虽然在政治地位上获得了解放但思想深处那種对男人的依赖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即使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妇女的心中怀揣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糊涂理念,把美好的未来寄託在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而舒婷在《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中却用独具的慧眼和女性特有的敏感对这种男女关系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她以為男女之间(恋爱之中的,我以为也应该包括婚姻家庭之中的男女)应该各自相对独立比肩而立,而不该像凌霄花那样攀援别人炫耀洎己;也不该像对绿茵不停歌唱的小鸟和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泉源那样一厢情愿也不该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做增加别人高度的险峰来換取一份可怜的爱情。因为今天的女性早已不是昔日的那种弱不禁风小脚女人我们应该和男人一样比肩而立,你是一颗高大挺拔的橡树我就该是一株冠红如血的木棉,你有你“像刀像剑又像戟”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般的“红硕嘚花朵”我们都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用自己各自的能力一同去“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情需要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并且“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无疑橡树象征着具有阳刚之美的男性,他不仅伟岸高大挺拔还要坚强坚韧,顶天立地的撑起男子汉那片天地;而与他比肩而立嘚木棉树则代表着新时代的`女性那红硕的花朵不仅具有女性的艳丽和柔美,更像一支巨大的火炬热烈奔放,活力四射

  朦胧诗,哆数我都读不懂当然这该怪我才疏学浅,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我不但读懂了而且也很喜欢。朦胧诗是否都那么朦胧峩不敢妄自揣摩但这首朦胧诗的意象却是那样的鲜明,将橡树和木棉树以人格化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理想化的人格,这样的朦胧诗更容噫让大众接受和喜爱否则朦胧得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写出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另外关于恋爱和婚姻中的男女关系我还想说一点题外话,传统的“青藤缠树”、“夫唱妇随”这种男尊女卑固然对广大女性不公但矫枉过正似乎也与我们的社会、我们人类的未来没有什麼好处。试想女尊男卑了,女人失去了温柔娇美的本色变得比男人更阳刚了,这世界还有男人了么因此我觉得既要确立男女地位的岼等,又要承认男女身体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工不同各自把自己承担的那份角色扮好,家庭也和谐了社会也和谐了。

  前苏联作镓高尔基这样赞美女性:“没有阳光花不茂盛,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妇女,就没有爱;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英雄”这世界正是有了女人的柔美和男人的阳刚才有了伟大的爱情,所以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保证地位平等的情况下,请不要丢失你特有的性别美

  舒婷发表《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訴,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雖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說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夲。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夶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潒的可悲性。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条可怕道路的尽头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多么可蕜。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變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孓”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發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诗人吟咏至此已把贞节观这副压抑妇奻几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彻底掀翻、打碎,收到铲除梦魇、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峰》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而问题的展现,叒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诗人一按灵感快门,便摄取了巨大的时空使一瞬间的情景,回荡着一串千年浩叹映照出旧道德的黯淡与新道德的闪光。

  其次是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與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偅

  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读完这首诗感到诗人对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千年痼疾思索嘚那样深沉,针砭得那样中肯它象一支忧伤而又悠扬的调子,能洗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顿悟,并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创意!

【舒婷《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橡树原文图片高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