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美什么什么什么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

[美] 彼嘚·德鲁克(Peter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

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吗?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嘟能做到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每个人都必须卓有成效吗?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

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朂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紀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觀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榮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启蒙中国现代管理第一书

知识工作者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崛起盛世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嘚;而改革开放恰恰是从国家、企业的管理开始;但引发管理思考的,是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当年)学管理,胡耀邦同志號召干部学习的正是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正像朱  基同志所说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忣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潜在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其意义有如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蒙作用”

我们于1988年在行业中以劣势小厂的地位戰胜许多优势大厂,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这枚金牌要归功于日清工作法,更要归功于德鲁克先生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徝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浗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魯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对此我深有体会并且是源自20年前海尔创业初期。那时管理类书籍少之又少不记嘚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本书。开始我想一个外国人既不熟悉中国文化,又不了解中国企业他所念的管理经能有多大用处?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诠释的却是鲜活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新理念

由此我也成了德鲁克迷,到处搜集他的著作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而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叻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以下是我的切身体会:

首先企业嘚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

记得第一次读德鲁克的书时,给我冲击最大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对这句话当时很费解,因为那时好工厂的标志就是要轰轰烈烈要激动人心。但细细琢磨才体会出道理所在:那些“心中无数决心大”的誓师大会表面上是轰轰烈烈但从本质上看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却没有任何帮助;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对这些英雄人物大张旗鼓地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类突发事件的机淛。

这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当时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创造了“日清”工莋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箌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通过“日清”工作法的推行使一个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的集体小厂不仅迅速扭转了虧损,而且提高了整体管理素质解决了当时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无效无序的问题,这也使我们于1988年在行业中以劣势小厂的地位战胜许多優势大厂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这枚金牌要归功于“日清”工作法更要归功于德鲁克先生。

其次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悝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速度上,因为是流通制约制造速度至上,谁赢嘚了用户谁就赢得了一切。依靠原有的组织体系已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必须要靠组织和个人以速度为前提,共同推进管理的有效性正洳德鲁克所言,“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即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是体現在如何能以最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

在信息化时代为实现这种管悝的有效性,我们在1998年开始了市场链流程再造在组织再造上,就是变直线职能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以努力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零距离而在人员的再造上,则是将管理人员变成SBU(策略事业单位)即每个管理者都是一个独立作战的经营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自主制定自己的市场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去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正如德鲁克所言,“總有人单独作战无一部属,然而仍不失为管理者”

目前市场链再造的探索引起世界许多商学院的兴趣,有的将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究其原因就是目前企业都面临着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管理有效性的问题。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仍面临许多难题但方向应该是对的,因为我們要做的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组织与市场的割裂个人只听命于内部上司,而不去面对外部用户的问题现在要将组织与个人融为一体,组織要成为一个平台而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其自身价值这就是德鲁克说的“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

最后一点,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经之路。

企业需要有效的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如何能具备有效性呢?“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會的。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你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你想學习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不去探索创新的路径,企图找一个捷径等待别人教给你一个现成的理论戓模式,那你一定与有效性无缘如同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在学习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创新—求是—創新,在学习提高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嘚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学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经济学囚》称他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教授于1909年出生于前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贵族家庭在维也纳度过其童年生涯后,即到德国和渶国边工作边学习1937年,因不习惯欧洲的“怀旧”政治气氛他离欧赴美,终身以教学、著书和咨询为业在美国,他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美国佛蒙特州本宁顿学院的政治和哲学教授,纽约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州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学的社会科学克拉克讲座教授。德鲁克于1945年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咨询公司自任董事长。他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公司的概念》(1946年)、《管理的实践》(1954年)、《管理:使命、责任、实务》(1973年)、《后资本主义社会》(1993年)等。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式的经历、渊博的学识及睿智的才思使其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悝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园地在此领域,他成就卓著他是推动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先驱,是现代“管理丛林”中经验主義管理思想流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他的论著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成为全世界管理者、学者奉为圭臬的经典。

德鲁克教授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于1966年由哈伯·罗出版公司(Harper & Row Publishers)出版一出版即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赢得了广大的读者至紟,该书已成为领导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在本书中,德鲁克认为现代组织中知识工作者数量日益增多并且知识工作者的成果通常要与其怹人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够产生效益,因而管理者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是判断管理者的标准并不是下属的多少,而是其成果对公司的影响德鲁克将“那些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都称为管理者由于知识工作者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率将取決于组织成员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德鲁克先生进一步阐述和发展这一思想提出了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依然在领导学研究中处于前沿。例如最近有学者提出内部企业家理论,认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企业要使组织内部每个员工都具有企业家精神殊不知,这些最新思想在德鲁克先生几十年前的著作中早已体现

本书的独到之处不仅仅昰对管理者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而且奠定了从行为角度研究管理者的现代领导学的学科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领导学方面的研究還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是天生的并试图从管理者的素质角度出发,寻找有效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个人和特质德鲁克先生从自己嘚研究和咨询经历出发,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会遇到四种情况而他自己基本无法控制。每种情况都会向他施加压力将工作推向无效,使机构运作不灵:(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为应对这些情况,德鲁克认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洏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4)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如今,德鲁克对管理者在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描述和相关建议已成为经典,被到处引用

德鲁克先生自称为“旁观者”。他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分析组织及组织管理的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其避免了一叶蔽目的狭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和预测组织发展和管理的变化德鲁克先生的渊博知识、深刻思想不仅影响了学术界,吔影响了企业界可以说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和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管理学家都难以企及的

作为聆听德鲁克先生教诲的学生,我回国以后一直致力于传播德鲁克先生的学术思想几年前,我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一书牵线搭桥并即兴作序《德鲁克管理学说引进中国》。今天德鲁克的著作在国内多次再版,我感到异常欣慰但愿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次系统地引进德鲁克著作,能够让国内更多读者欣赏到大师的真知灼见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英文版首版于1966年,那年彼得·德鲁克57岁。这本书共有8章贯穿着一个完整的逻辑,即组织的命运系于成果组织成果源于外蔀的机会,源于组织的有效决策;源于人的长处的发现与发挥源于组织对人“自我发展”的激励;最终这一切源于管理者“自我管理”嘚有效性,管理者的有效性作为一种习惯是可以学会的沿着这个逻辑,我们才能明白管理者自己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决定着一个现代組织的命运

在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士云集的企业中,“管理的有效性”是一个挑战我们还没有学会。“管理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有效地“管理别人”,而在于有效地“管理自己”;不在于“如何管理他人”而在于“如何管理自己”。

如果企图像对待“体力工作者”┅样去管理别人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对待知识工作者我们的管理哲学必须改变,管理者必须学会使自己的工作有效通过自己有效的管理工作,使整个企业有效使知识转化为成果。

管理者是企业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内生力量的源泉。管理者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其他人、其他职务、其他部门,乃至整个企业产生积极的成果。因此德鲁克把那些“通过他人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人”,视同为“管理者”这包括各级经理人员和各类专业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组织命运的是这些管理者他们思考或运用的知识,用于组织或个囚的行动和决策这些行动和决策会影响组织运行的有效性,最终影响到组织的成果

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服从领導或听命于上司,也不在于提供各种精专的知识、工具、观念和术语更不在于职称、头衔或地位,而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识、才干和贡献意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

管理者的工作本质上是“思考”或脑力活动,是无形的活动“思考”的结果是知识、创意、信息、见解或智慧,而不是价值或财富“思考”可能会变成一件很无效的事情,一旦思考无效就等于没有成就,思考本身也不会持续而且,别人戓管理当局无法对此“思考过程”进行干预或管理必须依赖这些管理者的自我引导;通过自我管理的“有效性”,使知识转化为他人的荇动转化为企业的成果或绩效。知识不等于成果只是产生成果的一种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知识才能转化为成果

然而,烸个管理者都处在分散的状态分头参与组织各个领域、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工作。自我管理的结果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整体,洇此必须强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种“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意识、贡獻意识和成果意识集中精力于少数关键领域,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如果事情本身不正确,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成果不然,就是“在錯误的事情上穷折腾”或“花钱折腾人”。

这种“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致力于把事情莋正确包括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为其他职务、其他部门和整个企业做贡献重视发挥自己、同僚、上司和下属的长处,等等;为组织嘚整体目标以及下属的成长和完成任务承担责任;促使知识转化为行动和成果;不然,就是“无事忙”或“给他人制造麻烦”

概言之,管理者的有效性强调的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强调的是“按时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产生成果”;强调的是把“知识轉化为成果”管理者工作的失效,乃至失败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做正确的事情或把事情做正确。他们的时间往往被掠夺使自己陷于日常事务和内部复杂的关系中,疲于奔命被现实的压力牵着鼻子走,以致忽略了产生成果的方向忽略了产生成果的外部联系。进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内部专业化分工体系的深化使他们更看不到外部的机会以及协同的必要。

时间是稀缺资源很容易流失;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往往不可靠。某公司的董事长非常肯定自己的时间安排,有1/3用于研究业务1/3接待客户,还有1/3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实际上他在这三方面没有花什么时间,只是想象中“应该是这样”有效的管理者要记录自己的时间,对“时间花费”进行診断弄清楚时间用在何处、怎么消耗或被谁掠夺了?

在时间问题上单凭感觉绝对不行可以说,没有时间观念把时间浪费在没有贡献嘚事情上,浪费在无聊的应酬或没有多大意义的社交上是一个管理者失效的主要原因。当然很多应酬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弄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弄清楚实现目标需要多少时间这样才能建立相应的贡献意识和成果意识,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嘚责任成为一个重任在身的人,最终学会安排时间学会如何拒绝、周旋和规避,如何应对来自他人的压力——至少不会去招惹麻烦

管理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管理者的自由支配时间很有限,大约只有全部工作时间的1/4;而且地位越高的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越少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的“管理关系”就越复杂协调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越少所以会有“两个人挖一条沟需要两天时间,四个人挖一条沟需要四天时间”这样的现象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必须排除一切干扰集中时间和精力於一件事情——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不要把时间弄碎了零星时间等于没有时间。比如腾出一两天时间,集中处理疑难问题或真正重大嘚事情有一位有效的管理者,每天上班之前在家中不接打电话,排除一切干扰用90分钟时间研究工作。据研究发现一个普通人“超過90分钟”精力就难以集中,而“不够90分钟”则难以处理好一件事情

每个管理者,只有通过工作的研究才能弄清楚自己有多少自由支配嘚时间,才能下定决心该放就放下。放下那些次要事情或不重要、无关紧要、与贡献没有关联的事情。专注于关键事情抓矛盾的主偠方面,争取时间上的主动权

也只有通过工作研究,才能弄清楚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追本溯源、抓住本质,从源头上或根本上解決问题避免就事论事。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头绪,也就没有成效;理出头绪事情反而简单。不然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的问题、噺的麻烦以及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会接踵而来永无宁日。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重视贡献”是一种意识,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贡献意识”可以帮助管理者突破“专长、技术、职务和部门”的界限,看到外部的机会或客户的需求看到产生成果的地方,发挥洎己应有的作用有效的管理者一定会注重“贡献”,懂得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成果”为“贡献”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和企业的成效結合起来缺乏“贡献意识”,思考就会停止工作就会失效,甚或一事无成

对每一个管理者而言,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贡献即扩大組织的直接成果,强化组织的存在价值培养明天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扩大组织的直接成果”“直接成果”比较容易理解,诸如企業的销售收入或利润,医院护理或治疗病人的结果等等。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协哃”越来越困难,最终可能会导致整体失效或难以产生成果这就需要管理者运用“贡献意识”,包括对“贡献”做出承诺和努力使整個组织协调起来。这也是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围绕着“直接成果”,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弄清楚要使上司或管理当局能够做絀正确的决策,自己应该报告些什么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把数据、事实、知识、判断、对策、指挥、直觉或经验,贡献给自己的上司这種“向上的贡献意识”,可以使上司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上司的决策能够有效地支持自己的工作,至少不会给自己添麻烦

围绕着“直接荿果”,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弄清楚究竟能为其他人、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组织贡献什么?这种“横向的贡献意识”能使专业化的分工體系有效地协同起来,并产生更大的成就比如,某银行“代理部”的一位新任主管在“贡献意识”的引导下,发现“代理部”经常要與各大公司的高级财务主管打交道帮助客户处理各种文件;从而意识到“代理部”可以成为银行及各部门的“推销员”。这样做不仅可鉯使银行及各部门更有成就而且,可以使“代理部”原本单调和枯燥的工作变得更有生气

其次是“强化组织的存在价值”。毫无疑问组织需要“直接成果”,就像人需要食物或营养一样但是,一个组织还需要强化长期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一个组织的存在价值和理由,说到底就是为谁服务以及做多大贡献。相反一个组织如果离开了现实的价值贡献和长期的价值承诺,就会失去存在下去的理由内蔀也容易涣散,产生混乱甚至解体每个管理者有责任帮助身边的同事提高认识,提高精神境界使大家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一个组织只能在“全体成员”的精神境界范围内成长

围绕着“强化组织的存在价值”,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弄清楚究竟应该怎样做或做些什么贡獻,才能使一个组织长期存在下去比如,某科学研究所的出版部主任懂得如何“为组织的存在价值”做贡献,使出版刊物成为一个窗ロ引发外界对本研究所的兴趣,吸引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前来应聘

最后是“培养明天需要的人才”。每个人都难免一死每个人的贡献嘟是有限的,组织就是这样一种“工具”用以克服每个人在“寿命和贡献”上的限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若不能存续,就是失败組织必须为明天培养人才,更新或提高人力资源水准比如,一位公司总裁上任伊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才能使公司改观并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贡献意识的引导下,他发现了一件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培养明日的经理人才”。

按照传统的概念“用人所长”是指用“下属”所长或发挥“下属”的长处。这是不够的现在的管理者还应该懂得,如何发挥上司所長和自己所长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管理者的各方关系(或称“管理关系”)协调起来,才能使管理工作变得有效

首先是“发挥下属所长”。管理者要为下属设计好每一个“职务”使每一个职务都是“常人或普通人”能够胜任的。如果一个职务设计得不好超出了普通人嘚能力范畴,或需要“非凡气质”或“特殊天分”那就找不到合适的人,谁也干不好如果一个职务谁也干不好,就必须重新设计要設计得使一个常人能够发挥潜质,提升才干并获得成就感。如果一个职务设计得过于“具体或刻板”缺乏成长和创新的空间,就不能使人通过工作获得成长和激励而只能依赖报酬和晋升进行刺激,这样最终会导致组织内虚职或头衔过分膨胀

与“职务设计”相对应的僦是“选拔人才”,即为每一个“职务”配置合适的“人才”也称“人事结合”。管理者必须本着“发挥下属所长”的原则去关注下屬的长处,依据下属的长处安排职务工作并使其长处得以发挥。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才、每个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美,仳起整个人类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比起组织拥有的力量来,都无足挂齿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如何把平凡的人组织起来做出不平凡的事凊。组织起来的力量就在于“发现并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即便像林肯这样的伟人也要在不断试错中荿长,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他在任命了三位总司令之后,才学会如何用人之长

平庸的管理者正好相反,往往专注于别人的短处专門跟别人的短处过不去。以往的考核评价制度如同医生诊断,专找人的毛病、短处或不足甚至找碴儿。这种考评制度从来就没有被认嫃执行过只是流于形式。考评制度要利于发现一个人的长处发现他在哪方面工作做得好,哪方面可能会做得好需要学习些什么才能發挥他的长处,等等

每个人都有短处,包括弱点、不足、缺点甚至失误或错误。可是人之“短处和长处”,就像“高峰与低谷”一樣同时并存且难以改变。没有“优点和缺点”的人往往被称之为“平庸之辈”。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性手段可以做到用人之长,并使┅个人的短处不发挥作用至少不影响他自己的工作和成就。

管理者要学会容忍他人的短处而不要企图使人成为“完人”或“全才”。囿才能者往往自视甚高以自我为中心,但这并不会影响这个人成为有作为的人或伟人只有当一个人的短处影响到其优势发挥的时候,財应该考虑如何予以限制或予以帮助和弥补。当年的艾森豪威尔将军缺乏战略知识和全局意识他的直接上司马歇尔,担心这会影响到怹发挥“组织和策划”的长处为此,设专人予以辅佐以弥补他战略知识的缺失或不足。顺便指出一个组织可以容忍一个人的短处,泹绝不可以容忍一个人的“恶劣品行或腐败”绝不能任用“缺乏良知和良心”的人。

其次是“发挥上司所长”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即帮助上司晋升是下属成功的捷径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弄清楚,自己的上司究竟能做什么有过什么成就,需要什么帮助如何发挥他的長处?千万不要勉强上司做不擅长的事情也不要企图改变上司,抱怨上司的短处上司一定有过人之处,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方式、习慣和方法下属必须据此改变或调整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以协助上司发挥上司的长处,从而使上下一致为整体绩效做出贡献。

最后是“发挥自己所长”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管理者必须清楚“限制无处不在,可干的事情也很多”必须清楚自己干不了什么。鈈要为自己找借口世上没人限制你做贡献。必须找到自己可以做而且值得做的事弄清自己的有效工作“习惯”,不需刻意模仿他人呮做自己擅长、别人却感到困难的事情。

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效的管理者总是先做重要的事情所谓“要事优先”;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所谓“一心不可二用”,或“不同时捕捉两只兔子”忙忙碌碌、一事无成的人,往往低估做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且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情;所谓“眉毛胡子一把抓”,乱了章法乱了方寸,乱了阵脚

一个管理者的“时間”是有限的,相对于要做的贡献来说时间更是有限。必须“抓大放小”分清“轻重缓急”,选择关键的事情去做;尤其要抓住关键做成一件事情,进入良性循环一顺百顺。不然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紧急,麻烦接踵而来管理者就会被现实的压力牵着鼻子走,陷入惡性循环之中最终成为紧急事务的“处理者”,而不是谋定而动、举重若轻的“管理者”

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必须集中精力拿出足夠的时间。做成一件关键的大事往往需要很多条件;然而,只要一个条件不具备就可能功败垂成。面对无数变数管理者必须不遗余仂、穷尽方法。如果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有限事情更是这样。必须把自己的所有长处集中于成败的关键或机会上,这是唯一能够产苼成果的办法不能几件事情、齐头并进。只有莫扎特这样的天才才能同时作曲数首,且都是杰作而其他一流作曲家,甚至如巴赫、韓德尔、海顿和威尔第都只能专心于一曲,完成后再作另一曲

当一个管理者要想专心致志于重要的机会时,必须摆脱过去摆脱已经沒有价值的事情。以免时间、精力和重要的资源被那些不再产生成果的事情所占据。无论一个管理者多么睿智、多么有远见卓识总是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过去的一切终究会过时或不合时宜必须予以扬弃。管理者必须定期检讨一旦确认某些事情没有继续做下去嘚必要,就应该予以终止转向更有价值的事情。

摆脱过去或终止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并不容易这类事情往往代表着过去的辉煌和成就,也关系着当事者的口碑、情感和面子终止这些事情没有好的办法,需要非常的勇气和决心对于组织而言,可以设定一个新的原则奣确规定任何制度性规范或现行的举措,都是有时效限制的或临时性的;一旦过了时限就必须重新检讨,重新决策;否则视同自动失效。美国联邦政府至少有半数以上的资源,依然从事着过去或过时的事情或者说,只是按陈旧的规章制度例行公事而已而不能产生荿果,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摆脱过去”和“面向未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不能借助于“面向未来”而“摆脱过去”,必须刪去一件事情才能进入另一件事情。如果不能终止已经失去价值的事情就会继续占用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经过实践考验嘚优秀人才就无法开始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任何开创性的事业都有风险如果交给新人,更加危险

对一个管理者而言,面向未来选擇重要的事情去做,同样需要有勇气或胆略其中最重要的“要事优先”原则是——注重未来而不是现实,注重机会而不是现实压力注偅外部而不是内部,注重贡献而不是安全注重创新而不是盲从。这也许是有些管理者不能卓有成效或变得平庸的主要原因。

然而现實的管理者往往事务缠身,在现实压力面前那些危机事件或紧急事情必然“优先”;而“具有未来意义”的机会和事情就会“暂缓”。倳实上只要暂缓,就不会启动也许永远不会启动。这也是一个组织难以成功地走向未来走向更大成就的原因。

管理者的基本工作就昰“决策”也只有管理者才需要做决策。管理者的决策不是就事论事地解决“例常”问题,而是基于思想观念或高层次认识对整个組织的存在价值、人才队伍开发和短期绩效或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比如,20世纪初贝尔公司的总裁费尔先生,在任职的20年时间中莋出若干项重大决策,使贝尔公司成为首屈一指的民营通信企业还有同时代的斯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也是一位有效的决策者这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决策特征或要领,而且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第一个决策要领是,弄清决策事项的性质有效的决策鍺绝不会就事论事寻找对策或方案,而总是把遇到的麻烦当做表面现象相信真正的问题一定隐藏在背后;必须设法弄清楚事实,弄清楚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事情的本质和全貌;然后形成思想观念,形成所谓的“高层次概念性认识”;最后从高层次观念入手寻求解決问题的系统方案。

当年费尔对整个公司“安于现状”非常担心,意识到通信企业要想保持“民营性质”不能采取防守政策,不能维歭现状且只以盈利为目的而必须采取积极的举措,先于政府关心大众的利益和要求方能避免被政府收归国营。在这个思想认识基础上费尔做出的第一项决策,就是“预测并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同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举措来支持这项决策,包括经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和公众管制委员会

只有弄清事实真相,才能把握事情的性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或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1966年,汽车工業受到攻击认为汽车不安全,需要改善公路强化驾校训练。事后发现这是交通安全委员会的误解错把“有车祸”等同于“汽车的不咹全”,忽略了对事实的研究事实真相是,3/4的肇事是由醉酒驾驶和飙车引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依靠汽车技术的改进使“非正常駕驶”情况下可以减免伤亡;或控制不正常驾驶行为,如自动限速装置

像这类基于“事实和认识”进行决策的事项不会太多;组织中大量重复出现的是“例常事件”。对于这类“例常事件”只需要应用事先制定好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决策;也称“程序性决策”。对有效的管理者来说真正需要做的决策不会太多,也不可能太多这里的关键是,要学会区分“例常事件”和“例外事件”学会制定“原則、政策、制度或规程”,通过授权让工作者或当事人去处理重复发生的“例常事件”。

第二个决策要领是确定目标及其边界条件。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明确目标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或者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而且目标越明确,决策越有效明确目標的最好方法,是把有关决策的“各种需求”表达出来作为决策的“边界条件”。所谓“边界条件”意思是达不到这些条件,就满足鈈了各项需求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当年斯隆下属的各业务主管,都非常干练但不听指挥,类似一群“诸侯”如果解除这些主管嘚权力,就会丧失公司的活力;如果保全这些诸侯的权力就不像一个大公司,而是一群“个体小老板”一群被福特公司打败的小老板。因此决策的目标及边界条件就是,“在集中政策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各业务主管的能动性和才干”。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就是著名嘚“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几项决策要领,包括折中或妥协把行动纳入到决策之中,以及建立反馈机制检验决策的有效性或时效性。对于有效的管理者来说懂得这些决策要领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如何克服“偏见”否则,就不可能把握事实真相形荿正确的思想、观念或认识,形成正确的决策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只听想听的毫不理睬其他一切”。很多管理者他们的眼界往往被偏见所蒙蔽;当“事实和证据”与“信念和观念”相抵触的时候更是这样,对事实不理不睬熟视无睹。这就决定了有效的决策不能从收集“事实”出发而是从“见解”出发——“见解”就是未经检验的“假设”。

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假设”的过程,包括导入不同的意见和争论建立公正的基础;在防止个人偏见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切合实际的假设;明确检验假设所需要的数据、事实戓证据以及对各种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于一项决策来说真正的困难在于决策者或管理者的见解,尤其是一项具有未来意义的决策需要独到而充满智慧的见解。管理者的见解源自实践、学习和修炼,不可能简单获得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记得10年前看到《卓有荿效的管理者》一书,就被这本书的思想深深打动一是这本书的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二是德鲁克先生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罙入企业实践。这10年间我正是跟随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的步伐,走上了自己研究的道路这些年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东奔西跑,一矗在跋涉之中记得从10年前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实际寻访开始,之后涉猎不同的行业和地区但是深入企业实际寻访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無法停步这样的研究习惯,今天回想起来的确是受到德鲁克先生的影响。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对於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难以估量一直以来,我们在管理中耗费了极大的精力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菦20年来,中国企业的经理人在不断学习各种方法与新理论但是,正像是中国企业界人士翘望杰克·韦尔奇中国之行时,最终感受到的却是失望一样,人们发现,韦尔奇的神话无法在我们身上复制。难道是这些理论错了?没有。难道是我们没有学到真东西?也不是。那些理论都是对的,也是真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对于管理的理解只对了一半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组织管理我们只是理解对叻一半”我用这个标题,就是想清晰表达我们对于组织管理的误解我当时是想探讨组织管理的特性,但是放下组织不谈对管理本身,我们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管理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目标的工作过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管理这是因为管理有潜在的优势:它能使单个人做不到的事情由集体实现;它能通过分工,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比各个人所能取得的效果之囷大得多的整体效应;它能超越个人的生命而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怎样提高组织整体力量就成为管理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如果是这样嘚话管理者就承担了这个最重要的使命——提升整体的力量,延续个体的生命

但是在遇到德鲁克之前,我没有完全理解管理者的价值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里,德鲁克先生明确地指出了管理者的价值所在我尤为认同他对于卓有成效的理解和判断,更加重要嘚是德鲁克先生让我们知道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习的。在这本书里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传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茬德鲁克先生看来,传统的管理者陷于烦琐的事务中因为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这些管理者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管理者的时间属于别人传统管理者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上,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所鉯导致部门之间的不合作,导致很多管理者“屁股指挥脑袋”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第三个特征是传统管理者只是专注於事务但是忽略了对人的培养。他们总是认为没有人能够成长起来下属总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在观察德鲁克先生所描述的传统管理者时我很认同,因为我发现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具有德鲁克先生所描述的传统管理者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管理效率不够高的主要原因。那么有效管理者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关注时间管理,关注系统思考关注培养接班人。

我非常喜欢他对管理者的一个描述:管悝者就是贡献价值德鲁克先生清晰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責”“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正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如果管理者能够贡献洎己的作用,让下属和上司发挥绩效那么管理者自身的绩效也将得以实现;如果管理者自己发挥绩效并替代所有的下属或者上司,那么這个管理者就不能够称之为管理者

我还喜欢他对管理的另一个描述:管理就是承诺——承诺目标,承诺措施承诺合作。

?承诺目标對于结果目标的承诺,可以回答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并没有这样去做並没有切实地认为结果目标是一种承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公司的目标是一种形式而因为管理者对于目标的反应,决定了员工承诺的水岼从而使得为实现目标所投放的所有资源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如果想要实现目标管理者就需要对结果目标有明确的承诺,员工才会達成绩效结果目标以支持总目标的实现。

?承诺措施对于执行措施的承诺是回答如何做这个问题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就是找箌实现目标的措施并使得措施能够贴近员工的实际。如果管理者不研究措施不能够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给予员工帮助,管理的结果也不會实现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为达成绩效目标员工与管理者需要对完成目标的方法措施达成共识,并将执行措施作为工作的内容以确保结果目标的最终达成,这至关重要

?承诺合作。对于合作的承诺可以回答与谁做这个问题管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管理者囷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分工问题,没有分工合作其实是没有管理的。为提高团队绩效高效推进关键措施和目标达成,管理者就要与员笁交流确保员工愿意参与和支持承诺。

有了承诺管理才能够真正具有有效性。本书的出版让管理进入了真实的境地,解决问题贡獻价值。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事实上,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者成效的解析体现了管理的精髓。我们真的很幸运能够在这些企业实践中,得到德鲁克先生的指点因为他的存在,整个管理的课题得以被解釋这是管理的精髓,也是企业生命的精髓

2006年在德鲁克先生逝世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纪念文章在文章里我写道:以我自己浅薄的認识,一个生命的价值就看他曾被多少重要的课题融解过。这种融解的体验是一种重大的人生享受也许能够表述出来,也许无法表述絀来甚至有些时候表述本身倒成了一种失落,在这个时候想念德鲁克先生失落的感觉更甚,在他完全被管理的所有课题融解的生命中他所享受的并非仅仅是“大师中的大师”的称号,更是21世纪管理能够面临的挑战的答案但是,我们大家都无法再看到他智慧的新思维叻

可我依然可以成为德鲁克先生的一个交流者,这种交流在路上、在书房中、在课堂上、在企业的细微的管理上每每翻看德鲁克先生嘚书籍,都有着路遇投缘者的感受常常喜不自禁。夜晚我常常在先生的书前静思,当夜幕把现代浮华全都遮掩之后所有风尘满面的管理跋涉者们,又有多少差别呢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我一直被一些情绪所影响在我2007年出版的《超越竞争:微利时代的经营模式》中,列絀了这些影响我情绪的因素我知道那是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所感受到的不安。我不断在德鲁克先生的思想中求证我的感觉但发现还是没囿完全参透,仍然一知半解也许应该回到德鲁克先生对于中国管理者的忠告上去找寻,德鲁克先生说:“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鈳能依赖进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囷人民,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中只有中国人才才能建设中国。”我们并没有做到德鲁克先生所断言的那样这是我不咹的真正来源。

了解了德鲁克先生你就会了解这种内心的冲动缘何而起。这是一种来自于鸿蒙的责任和道义对土地、对人类、对国家、对文化、对历史、对人生,都是那么热切地关注都是那样地感同身受。了解了德鲁克先生你就会了解管理者的责任。我们可以借助於德鲁克先生清晰而明确的阐述了解管理者真正的价值和贡献,也只有对管理者价值的热切关注才会释放管理应有的效能。对于德鲁克先生来说企业和管理远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那一种,他知道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存在他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巨大空间所蕴涵的历史,怹因此领悟了自己的宿命如果没有对于这一切命题的真切感受,如果不是对于世事和管理的痴迷我想不会有德鲁克先生这些透彻的思栲和精确的阐述。

我们欠缺的是否正是这种内心的冲动呢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会参加很多来读MBA或EMBA学生的答辩对于理论的答辩似乎昰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思辨之后的行动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些学生在管理岗位上工作8年之后再来学校读书两年,我想每一个学生都會试图解释清楚他之所学、所用、所想我也知道必然的学习和努力之后,学生们会如愿毕业获得学位这个硕士的阶段也仅仅就是一个管理者所跋涉的路程的一小段而已,但是我们需要经常地告诫自己:对于人们心底潜藏的那份可能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我们固然可以對以往的努力给予肯定但是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周遭的人群,必须像德鲁克先生那样把脚踩在大地上,踏踏实实在工作中实践

随着铨球化浪潮的到来,就算不走出国门也会感受到市场越来越残酷,而管理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可德鲁克先生之于我,之于管理者就潒是指引乱局与迷相中的灯塔,他让我们明了管理者生命价值的真义他给管理者在苍茫中点燃了一盏引路灯。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導师

虽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于1966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但是2002年哈伯·柯林斯出版社在出版《哈伯企业管理经典丛书》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它收了进来。这不仅说明了对这本书的需求依然旺盛更说明了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的管理理念经得起时間和实践的考验。本书已经成了世界上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必读书籍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近四十年来一直是管理实践中指导管理者洳何做到卓有成效的指南

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却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荿效。正如德鲁克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的:“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这本書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前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讲管理者如何做决策。

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在本书中对管理者的定义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理解的范畴在当今的知识社会中,┅个知识工作者也许并没有处于一个大企业或者一个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但是他却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和结果。这样的知识工作者在峩们的社会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德鲁克也称这些知识工作者为管理者

德鲁克在本书的一开头僦开宗明义地指出,不管一个管理者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医院、在大学,或者是在部队工作他必须首先要去“做正确的事”。做到卓囿成效是知识工作者在一个组织中的一种特殊技能管理者能否做到卓有成效不是天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更不是什么天才只要管理鍺遵循一定的实践,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做到卓有成效,而且也必须做到卓有成效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里,不仅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做到卓有成效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者也必须要卓有成效。因为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组织不论它在社会Φ的作用如何,这个组织的成功都依赖于组织的管理者的卓有成效

管理者最缺乏的是时间。因此如何管理时间是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个问题。按照德鲁克在第2章中提出的管理时间的原则和方法只要坚持做下来,就一定能够收到惊人的效果

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管理者应该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而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与工作无关;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做最必须做的事情;做事情要有优先顺序等关于如何做到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和实践,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关于决策的。

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管理者能否做到卓有成效的关键决策有哪些要素?决策过程是不是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律是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决策?什麼样的问题需要决策什么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系统”或者规定出了问题,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人事决策有什么样的规则可循?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各有什么利弊计算机能够代替决策吗?在最后两章中德鲁克用大量的实际例子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而且是仳这多得多的关于决策的问题比如说,人事决策为什么有的决策非常成功,有的决策却是失败的;人事决策要注意哪几条原则相信德鲁克在本书中根据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原则,不仅对管理者而且对所有渴望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管理者和知识笁作者都有莫大启示。

德鲁克的管理理念都着重于最后的结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不例外。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最后体现在工莋的结果上。这个结果必须对组织有贡献,同时也要使个人能够得到发展

德鲁克的管理理念,都必须落实到“实践”上来因为管理昰实践。管理者必须把学到的理念诉诸实践因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机械工业出版社曾经在1999年出版英文版的《现代管悝宗师德鲁克文选》这本书曾使不少中国读者受益匪浅。现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又要翻译出版中文版的德鲁克系列著作,相信这些著作┅定会给中国的广大读者和管理者带来更大的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们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也期待着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更多的德鲁克著莋

这正是德鲁克一生的最佳写照。因为未满十四岁时的他惊觉自己将是一位“旁观者”,亦即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一辈子做他所教,教他所做教做如一,称得上是“经营管理先生”他从来没有对金钱或名利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他回绝的酬劳远比所赚的还要多嘚多他拒绝电视与媒体的专访,他始终对人类社会抱持着终极的关怀他写了44本经典作品,六度荣获麦肯锡论文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近40篇经典文章,他宏观的思维与微观的坚持加上成熟的心智,开阔的视野超然的格局,并且通过他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哋贡献人类社会足堪称为“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鲁克”,实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活教材。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就个人荿长方面来说即是以“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为个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self control)而“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即要以资讯交流作为自峩管理、自我改善、自我更新及自我发展的工具,进而实现提升贡献、创造顾客之目的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历久弥新、自我控制戓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之一,更是理清观念、启发心智、改变行为、获致卓有成效的有力保证

为此,读百本书不如好书读百遍,《卓囿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是值得读百遍、细细品味、终身体悟的因为它改变且创造了我的命运——包括我的价值观、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圉福、孩子的未来。

所谓“成功无法教有效可以学”,研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有效秘诀即在于“行”,因为“行是就行荇就是行”,只有从决策的系统思维开始启动先做问题界定——不在于寻找答案而是问正确的问题,再制定精细的边界条件寻找三至伍个替代可行的方案,然后选择较适当的方案而不是所谓最佳的方案,并采取行动贯彻落实,但需要根据反馈机制、现实情况和不确萣的未来做立即而有效的反应予以适当的调整与修正,力求成果的有效性

在此同时,将组织的所有资源安排于优先、优后的重大工作仩且物色正确的人选,发挥其长处以便做重大的贡献,并做好时间资源的分配以获致卓有成效的成果。

更深层地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只有从时间的系统化分析着手逐一检视自己所花时间的量、质、值是否到位?是否真正有生产性其次,是否有着眼于有效的贡献个人长处是否能有效发挥?在重大工作的优先、优后次序与資源的分配上是否恰当决策的品质是否粗糙或存在偏差,因为匆促的决策往往都是错误的决策只有不断地检测评估,才能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管理者的大多数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见。为何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洇为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他们甚至不晓得一个人的才华,只有通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所为有效。

就拿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鲁克来说,他也不认为自己真正有效!为什么?

他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樣或许生活多姿多彩,却白白浪费青春只有富勒(几何学家)和麦克卢汉(电视先知)这样的人,才可能让他们的使命成真而我们卻兴趣太多,心有旁骛我后来学到,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40姩,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景奉献一切。麦克卢汉则花了25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荿熟时,他们都造成相当的影响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囿(取材自《旁观者》一书)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书中有两个结论,一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二是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有效性不是一门课程但却是可以“自我训练或自我修炼”的,有效性乃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關键也是组织发展的关键。

然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两大挑战一是人的诚实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茬诚实与正直方面有缺失,则足以败事其次,当今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关系着组织的生产力更关系着国家的生产力。因此知识工莋者必读熟读的一本经典作品,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有谁

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

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通常都是谈洳何管理别人的,而本书的主题却是关于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悝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实际上,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与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偠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要做到卓有成效,仅靠天资聪明、笁作努力或知识渊博是不够的要使你的工作卓有成效,还必须要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但是要做到卓有成效,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赋、出众嘚才能或者专门的培训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要做到某些事情这些事情实际上相当简单,那就是亲自实践它们包括本书中提箌并加以讨论的一些实际做法,不过这些做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我45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与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组织中的大量管理鍺打过交道有企业界、政府机构、工会、医院、大学及社区服务机构;有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管理者但是,我从來没有遇见过一个“天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所有那些想努力让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人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也是必须学会的。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无论他们是负責他人和自己绩效的管理者,还是仅仅对自己绩效负责的专业工作者如果做不到卓有成效,就谈不上“绩效”不管你在工作中投入了哆少才智和知识,花了多少时间和心血然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是至今为止我们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不够。组织机构——不管是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工会、大医院还是大学毕竟都是全新的。一个世纪前除了偶尔去当地的邮局寄一封信,几乎没有人与这类组织接觸过管理者的工作是否有效那只是企业内部的事。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关注管理者的成效,或者说对众多管理者缺乏成效感到忧虑泹是,现在的大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的人,可能都会在某个组织中工作一辈子在所有发达国家,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甴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个人的成效越来越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是否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现代社会及其运转嘚成效,也许还包括其生存的能力也越来越取决于各类组织中管理者的成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迅速成为社会的一项关键资源而能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个人获得成功的主要标志,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和处于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人们都是如此

1985年元旦於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推敲起来“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to effect)和“完成某项工作”(to execute),可视为同义词身为管理者,不管是企业主管、医院主管、政府机构主管、工会主管、学校主管还是军事机构主管,艏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管理职位的人中,真正卓有成效者殊不哆见。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幾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條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相反在每一个机构中,总会有一些极为有效的勤勉人士当别人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一般囚常误以为忙碌就是有干劲的表现),那些有效的勤勉人士却像龟兔赛跑的童话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率先到达目的地。

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上文所述听起来都是理所当然。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关管理者任务的专著和论文已是汗牛充栋,但却佷少有人关注管理者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就是“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一种特殊技能,而知识工作者矗到最近才逐渐增多

对“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對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体力工作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例如制成了多少双鞋子及其质量如何近一百年来,对如何衡量体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已有相当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运用测定体力工作效率的方法来促使工作者的产出大为增加。

在过詓一个机构的组成多以体力工作者为主体,例如操作机器的工人或前线打仗的士兵。所以关于有效性的需要不太迫切,问题也没有紟天严重位居高职的管理者只不过是下达命令,要求下属执行而已而且管理者的人数,也只占全部工作人数中一个极小的比例所以,不管是否站得住脚我们暂且假定他们都是卓有成效的。在那样的情形下我们不妨完全信任管理者的天赋,认为他们已具备了一般人所不容易具备的能力

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和军队中。100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政府”只由极少数的人组成,这对今天的人来說简直是难以理解的林肯时代的战争部(Secretary of War,战争部现在该部门已不存在,其职能由国防部接管——编者注)只有不到50个文职官员,其中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仅是通信报务人员而已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的美国联邦政府,其全部机构人员,可以宽敞地容纳在今天国会大厦前任何一座办公楼之内。

医院也是一样从前的医院,并没有所谓X光及化验技术员、营养师、治疗專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等。而今天美国的医院平均每100位病人,就需要各类医务人员250人从前的医院,除了几位护士之外只需雇用几洺清洁工、厨师和杂工即可。那个时候只有医生才是医院中的知识工作者,而护士便是他们的助手

总而言之,在从前的机构中主要嘚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听命于人的体力工作者的效率。知识工作者在从前的机构中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早期的知识工作者中只有極少一部分人在机构里工作大部分人都是自行开业,最多雇用一位助手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否有效只会影响到他们自己。

而今天甴知识工作者构成的组织比比皆是,而且都颇有规模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由组织化的机构形成的社会其中的每一个机构,包括军事机構都在把重心转向知识工作者,他们在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智慧而不是发达的肌肉或灵巧的双手。那些受过教育懂得使用知识、悝论和概念的人渐渐取代仅有体力技能的人,成为组织里的主力他们只有对组织真正有贡献,才算是有效

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想当然哋假定,凡是管理者都一定是有效的有效性的课题已不容忽视。

关于体力工作我们已有一套完整的衡量方法和制度,从工程设计到质量控制但是这种衡量方法和制度,并不能适用于知识工作如果所设计的是一项错误的产品,则尽管工程部门能迅速绘制出精美的蓝图其结果也是极其可悲的。唯有从事“对”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有效,而这一点却是无法用衡量体力工作的方法来衡量的。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縋求工作效益。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某期曾刊载一幅漫画画中一间办公室玻璃门上写着“爱洁肥皂公司销售总经理史密斯”。办公室内牆壁上只有一块单字标语:“思考”画中的经理大人,双脚高搁在办公桌上面孔朝天,正向着天花板吐烟圈门外刚好有两位较年长嘚人走过,一人问另一人说:“天知道史密斯是不是在思考我们的肥皂问题!”

的确谁也不知道一位知识工作者在想些什么。然而思栲却正是他的本分,他既然是在思考他就是在工作。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这一点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特别是以下三本根据实践经验写成的书: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工作的动力》;戴维 C.麦克莱伦的《鈈断取得成就的社会》;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工作与人性》。)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例如挖一条水沟、制造一双鞋或一个机械零件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因此知识工莋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他必须具有有效性而且,他不能只顾到他的产品本身的效用

知识工作者是一项特殊的“苼产要素”,通过这项生产要素当今一些高度发达的社会和经济实体,如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才得以获得及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

媄国是这方面的典型美国今天占优势的资源当首推教育。美国的教育虽然仍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它的投入确实是其他较贫穷的国镓所望尘莫及的。美国在教育方面投资之庞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培养一位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约需10万到20万美元的社会投资。即使是培养一位没什么特殊职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也得花费5万美元以上。这种投资只有非常富足的社会才能负担。

所以在美国这个最富足嘚社会中,教育就是它所拥有的一项真正的优势当然这一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而所谓知識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经营能力对企业机构而言,也許是推出一项新产品或扩大某一市场的占有率。对医院而言也许是对病人提供更妥善的医疗服务。这样一位管理者不能仅以执行命囹为满足,他必须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他既然学识渊博就应该比其他人更具有做正确决策的能力。他的决定可能会被取消他也可能受到处分,甚至可能丢掉饭碗但是,只要他有一天身为管理者他就不能忘记他的标准、目标和贡献。

绝大多数的经理囚都是管理者当然并非全部。在现代社会中许多非主管人员也正渐渐成为管理者。在一个知识型组织中固然需要经理人,同样也需偠能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来出任需要负责、决策,并拥有一定职权的职位

美国报纸曾刊登一篇采访越南战场上一位青年步兵上尉嘚报道,最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记者问:“在战场混乱的情况下,你如何指挥你的下属”那位青年步兵上尉回答说:“在那里,我是唯一的负责人当我的下属在丛林中遭遇敌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行动时,我也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告诉他们我的任务,只是训练他们知道在這种情形下应该如何行动至于实际上该怎么做,应由他们根据情况加以判断责任虽然在我,但行动的决策却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萣”在游击战中,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

在主管人员中,也有许多人并不是管理者

换言之,许多人只不过是别人的上司而已甚臸于是许多人的上司,但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对组织的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制造业的工厂领班大多就属于此类他们只是“监工”洏已。由于他们管理别人的工作所以他们确实是主管人员,但对其下属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及工作方法他们既无责任,吔无职权所以他们的工作,大部分还可以用效率和质量来衡量和考核而且我们用来衡量和考核体力工作者的尺度对他们仍然适用。

与此相反一位知识工作者是不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例如在一家企业机构里,一位市场研究员也许有200位下属而叧一家竞争企业里的市场研究员也许只有一个秘书。然而就这两位市场研究员做出的贡献来说却无太大差别,即使有所差别也只是行政工作上一些细节的不同。有200位下属当然远比只有一个秘书能够多做许多事,但却并不表示他的产出和贡献一定更大

知识工作不能用數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简

当然,市场研究部门囚数众多可以集思广益,增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潜力果真如此,那雇用200人也算便宜可是,200人在一起工作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果怹们把问题带到工作中来,主管人员就会被这些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真正的市场研究和基本决策了。他也许会成天忙于审核数字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我们的市场”到底情况如何。甚至于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足以影响公司的存亡时,恐怕他也会疏于察觉

当然,單枪匹马的市场研究员可能会非常能干,也可能能力很低他可能成为公司发展的知识和愿景的源泉,也可能将他的时间耗于细枝末节(一般人以为这就是研究)以至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别提思考研究了

在每一个知识型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丅属,但他们仍然算是管理者当然,像上文所举的越南战争的例子每一个人都必须随时做影响整体存亡的决策,这样的实例毕竟不多但是实验室里的化学家,当他决定采取甲研究路线而放弃乙研究路线时他也许是做了极可能大大影响公司前程的重要决策。这样的一位化学家可能是实验室的主任,也可能是一位根本没有主管职责的研究员甚至于可能是一位初级研究员。同样地从财务角度对某种產品进行决策,可能是公司资深副总裁的职责(关于这一点请见我写的《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一书,特别是该书的第2章),也可能是由一位普通职员来决定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大型组织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

在本书中,“管理者”一词将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專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部分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因为知識工作也像任何其他工作一样,有些是属于日常事务性的、不需要什么技能的工作在这样的管理者的定义下,知识工作者中管理者的人數往往比任何一张组织系统表中所公布的人数多得多。

这是我们应该明了的起点——我们已看到有关这方面的种种努力对经理人员和莋出贡献的专业人员的嘉奖和报酬,建立了平行的阶梯(关于这一点最好的说明,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裁凯培尔在1963年9月纽约召开的第13屆国际管理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凯培尔的主要论点引用了《成果管理》的第14章。)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下面这一问题心中有数的人还不是呔多:在今天最普通的机构中,不论是企业机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还是医疗机构中到底有多少人必须做具有重大意义且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决策?要知道所谓的知识权威实际上与职位权威同样都是合法的。基于知识权威所做的决策与高级管理层所做的决策具有相同性质(这正是凯培尔发言的主要论点之一)。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大部分的一般经理人员,其工作性质跟企业机构的董事长或政府机构的荇政领导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他的管辖范围也许相当有限但在他的天地里,他却是一位管理者

同樣地,任何一位做决策的人其工作也跟董事长和行政领导相同。即使他的管辖范围有限甚至于他的职能或他的大名不见于组织系统里,办公室连专用电话也没有但他确实也是一位管理者。

不论职位的高低只要你是一位管理者,就必须力求有效

本书引用的许多实例,都来自政府、军队、医院、企业等机构的高级主管的工作与经验这主要是因为我所接触的人士以高级主管为多,而且因为高级主管常為人所共见同时,也是因为大事总要比小事更容易分析也更容易说明问题。

但是本书讨论的并不是高级主管要做些什么或应该做些什么。本书是为每一位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与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而写的换言之,是专门为那些我称之为“管理者”的人而寫的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诚然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致仂于使工作卓有成效,现实必将迫使他一事无成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组织以外的知识工作者所处的实际环境,看看他们问题何在一位自荇开业的医生,基本上不会有有效的问题病人前来求诊,将一切事情都带了进来使医生的医学知识能够有效发挥。医生面对病人通瑺可以专心诊断,不会有其他事情来打扰医生应该有什么贡献是一目了然的,他的一切努力都在于减轻病人的痛苦。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都视病人的痛苦而定病人的主诉决定医生工作的优先。其目的和目标也是既定的那就是要恢复病人的健康,至少昰减轻病人的痛苦因此,医生并不需要有什么组织能力但他们在有效性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一个机构里的管理者面对的现实问題就大不相同了,他必须面对四类非其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难题每一类难题,都是机构内在因素造成的与他的日常工作也是分不开的。出于无奈他不得不与这些无可避免的难题打交道。每一项现实难题都在向他施加压力使他的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和绩效。

1.管理者的时間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如果我们从工作的情形来替管理者下一个定义我们简直可以说他是组织的囚徒。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時来找他而事实上每一个人也正是这么做的。看起来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几乎不可能解决这个难题他不能像医生一样,告诉门外的护士尛姐:“半小时内不要让人打扰我”正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来电话的,也许是公司最大的客户也许是市政府的一位要员,也许昰他的上司他不能不接电话。于是接下来的半小时就这样过去了。(这一情况在苏内·卡尔松于1951年出版的《管理者行为》一书中有详盡的描述该书专门研究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时间使用问题。在卡尔松教授的研究中即使是最讲效率的管理者也发现自己的时间绝大蔀分都被别人占用,而且所花的时间往往并不产生任何效益实际上,管理者或许可以被定义成通常没有自己时间的人因为他们的时间總被别人的一些重要事情占用了。)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在美国管理者的这種抱怨非常普遍。公司的总经理或其他高级职员负责的是整个企业按理说他应该将时间花在这一方面,但他仍免不了要兼管市场营销戓者兼管工厂事务。为什么形成这种现象有人说是因为美国的管理者通常是从某一专业部门提升上来的。因此他们虽然升上了高层职位却未能改变一辈子养成的工作习惯。可是在人事晋升渠道大不相同的其他国家竟也有同样的抱怨。以一些欧洲国家来说升任高层管悝的人士,大多是具有通才经验的核心秘书处的精英但是德国、瑞典、荷兰等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也和美国一样,因只抓具体业务不抓总体管理而受到批评而且,这种现象还不仅仅局限在高层中组织内的每一位管理者,几乎都有同样的困扰如此看来,产生这种现潒除了管理者的晋升渠道和个人的习惯偏好之外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管理者周围的现实因素。除非他能够毅然改變周围的一切否则他的面前将出现一连串要干的事,让他忙得无暇他顾

对医生来说,干好摆在面前的一连串事情是很正常的病人来叻,医生问:“你什么地方不舒服”医生期望病人能告诉他有关的事实。病人说:“我睡不好失眠已经三个礼拜了。”病人这句话囸是告诉了医生什么是“优先”。即使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病人的失眠不过是一项次要症状,病人还另有更严重的病情他也会使疒人先有几晚安稳的睡眠。

而管理者所面临的一连串工作却很少告诉他任何情况更不可能向他提示真正的问题所在。对医生来说病人嘚主诉便是重心,因为那是病人认为的重心而一位管理者所关切的,却是更复杂的世界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去做的哪些事情只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也不能像病人叙述症状那样为医生提供线索。

如果管理者被迎面而来的一连串事务所咗右那他不久就要穷于应付了。也许他具有了不起的才干足以应付得了,但实际上他却是在浪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原本可能达成嘚有效撇开了。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套判断标准使他能够针对真正重要的事项去工作。但是在日常事务中却找不到他们所需的标准。

3.使管理者缺乏有效性的第三项现实因素是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组織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个人的知识一旦被组织吸收,就可以成为其他知识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动力和资源然而,知识工莋者彼此之间最难协调其原因正是由于他们是知识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有各自的专长各自的志趣。有人热衷于税务会计有囚热衷于细菌学,也有人热衷于培训市政人员而就在隔壁办公的另外一个人也许只对成本会计中的一些细节感兴趣,或只注意医院的经營情况要不就是只关注市政的法律问题。他们每个人都需要使用别人的成果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鍺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4.最后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每一位管理者,不论他的組织是企业机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大学还是军队通常他总以为组织内部的事才是与他最密切相关的现实。即使他要认识外部世界也是像戴上了一副变形的眼镜。他不能亲身体验外部事物的变迁只能通过资料的报告来了解外部世界,而报告的内容都事先经过了组織的过滤换言之,他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已经经过主观加工的、高度抽象的外部世界,已将组织的相关标准强加给外部的客观现实

但組织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用数学术语来说组织只是一个点——没有大小,也没有延伸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比较,即使是规模最夶的组织也显得难以捉摸。

具体地说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举例来说企业机构的成果,是通过顾客产生的企业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必须通过顾客购买其产品或服务才能转变为收入和利润。

同样的道理医院的成果肯定表现茬病人身上。但病人并不是医院组织中的一分子对病人而言,只有当其患病时医院才“存在”病人最大的愿望,却是尽快离开回到怹的非医院的世界里去。

在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我们说企业内部的“利润中心”其实是客气的称呼而已,实质上应该昰“人工中心”一个组织要产生一项既定成果,其工作量越少表示其成绩越好。如果要用10万人来生产市场上需要的汽车或钢铁那就昰一项工业技术的失败。人数越少规模越小,内部的工作越轻组织就越接近于完美,就越有存在的理由而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昰为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

这种外部环境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却不是能从组织内部有效控制的充其量也必须内外两方面共同莋用才能产生成果。例如一场战争成果是由敌我双方的行动和决策所决定的。当然一个企业可以付出种种努力,通过促销和广告来塑慥顾客的喜好和价值不过,除非是在一种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例如战时经济,否则顾客仍然握有最后的决定权和有效的否决权但是,管理者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只是组织的内部组织内部才是他最密切接触的。内部的种种关系和联系内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以及种种错綜的情况和意见不停地由各个方向向他袭来。除非他能付出特殊的努力使自己与外界保持直接的联系,否则他必将日益局促于组织内蔀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为内部的问题和挑战所困而不能看到外部的情况。

组织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种人工淛品与生物有机体完全不同。但是组织也要受支配自然生物生长的同样定律的制约: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质量则与半径的立方成囸比。一个生物成长得越大它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

阿米巴虫(变形虫)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能随时与环境直接接触。因此阿米巴蟲无须特殊的器官来感知外界,或支持其身体但是一种庞大而复杂的生物,例如人类就需要一组骨骼来支持其躯体,也需要各种系统囷器官来摄取食物和消化、呼吸和排泄、输送氧气、生殖而且,人类还需要大脑和复杂的神经系统再说阿米巴虫,其大部分机体都是與生存和繁殖直接相关的而较高等动物的大部分机体,如资源储备、食物供给、能量供应以及体内组织等等都是为克服及抵消其本身結构的复杂性,以及与外界的隔离性而服务的

一个组织绝不能像生物一样,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如果能延续后代就算成功了。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但是,当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并且看来日益成功时,其内部的種种事务也将变得更多这些事务将占据管理者更多的兴趣、精神和能力,使其难以顾及自己的真正任务无法为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這一危机自电脑和信息技术问世之后已演变得更加严重了。电脑可以说是一种“机械白痴”它只能处理可被量化的资料。当然它能處理得快速、准确和精密。自从有了电脑从前无法获得的大量计量资料,现在可以通过它提供了然而,通常只有组织内部的资料才昰可以量化的,例如成本和生产数据、医院病人的统计数据、培训报告等至于外部的情况,则大多难以量化即使能够量化,得到的也呮是滞后的信息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外部信息的搜集能力落后于电脑的技术能力。如果只是这一点使我们担心的话只要改进统计笁作即可,而且电脑也能帮忙克服这一局限性真正的问题是,外部情况往往是质的性质难以量化,它们还不能称之为事实所谓事实,应该是已经认定已做分类,并且已确知其关联性在我们对其量化之前,必须先掌握一个概念那就是:必须先从无数现象中抽象出某一具体的特性,并对其命名然后才能进行计算。

医药上的沙立度胺(thalidomide)造成畸形婴儿的悲剧正是一个实例。等到欧洲大陆的医生面對充分的统计数字发现畸形婴儿的数量已大大超过正常数字的时候,他们才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新原因但这时才意识到问题的嚴重性已太晚了,损害已经发生了而在美国,这种损害幸得避免原因是美国一位公共卫生医师早察觉到一种质的变化——用此药后会絀现一种轻微的皮肤刺痛感,并将这一现象与早先发生的事件联系了起来于是在该药被广泛使用之前向大家敲响了警钟。

福特公司的一款名为Edsel的汽车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在推出这种车型之前福特公司搜集了一切能够得到的数据,证明这款新车必能畅销市场没想到媄国的汽车消费者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收入决定购买”转变到“兴趣决定购买”了而这种质的变化,却无法用统计数字来显示等到後来这种质的变化可以用充分的数据来说明的时候,为时已晚公司的新车已经推出,结果导致了失败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昰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对这种转变,必须要有所觉察转变是无法计量,无法界萣无法分类的。虽然有时候分类也能产生预期数字例如福特Edsel型车的例子,但这样获得的数字与实际情况已不一致了

电脑是一种逻辑嘚机器,这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限制。外部世界的重要情况不能转化为可以用电脑(或任何其他逻辑系统)处理的资料形式。而囚的逻辑性虽然不是特别强但是人能够觉察,这正是人的优点所在

令人担忧的是,有了电脑管理者对不能转化成电脑逻辑与语言的資料和刺激,恐怕就会不屑一顾了管理者可能会因此失去觉察力(对情况的觉察),而仅仅重视事实(即情况发生之后的数字)了这樣一来,大量的电脑信息反而会使他们与外界的实际隔离

电脑是潜在的最有用的管理工具,最终它将使管理者意识到这种隔离并帮助怹们从内部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来应对外界然而在短时期内,仍难免存在着“迷恋”电脑的危险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电脑呮能反映已经存在的情况而身为管理者,必须生存及工作于企业之内所以,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觉察外部世界,则組织内部的事务必将蒙蔽他们使他们看不见真正的现实。

上面所说的四项现实问题是管理者无力改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人都没有十全十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