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现在和周边邻国的中美外交思想困境

    “一带一路”是新一届中国政府仩台后提出的一个对外关系大战略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战略呢?这与中国梦有关就是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像汉唐时代那样但昰,这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从周边开始。因此这是一个主要针对亚欧大陆中东部国家的拓展战略,旨在从经济上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进而成为亚欧大陆公认的带头大哥。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底气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在全球坐二望一。但是比较優势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产业特别是水泥、钢铁等行业。此外外汇储备最多的时候将近4万亿美元,现在还有3.65万亿也就是说,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在有钱、有技术、有能力、有人。但是从全球看中国的服务业并没有比较优势,还属于需要通过进一步开放来倒逼改革的领域

    那么周边国家愿意不愿意接受中国来“开放”自己呢?他们到底是怎么看中国的过去十多年里,我走了周边一些国家發现他们很多观点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合作不能剃头刀子一头热特别是,这不是一个马歇尔计划那样只有四年时间的短期计划而是臸少管8-10年的中长期规划,为此中国不应该成为沿线64个国家的发改委和财政部,如果大包大揽的话一个会招致埋怨二是人家会说你活该,而且你还没有收益我的看法是:务必戒急戒躁。应该是沿线国家主动提出项目申请中国审核后觉得可行的,再与对方商议具体合作方式成熟一个做一个,不成熟的项目不做不积极的国家不做。一定要避免大呼隆目前已经有一点这个苗头。

    3月底中国发改委、中美外交思想部、商务部宣布了落实“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其中强调要共商、共建、共享,要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实行对接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把这些原则落到实处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12个已经解决了领土争端还剩下印度与不丹2个国家。我先从俄罗斯讲起谈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按照顺时针方向走。

    俄罗斯的视野 从国界线长度看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也是中国唯一的全球战畧协作伙伴俄罗斯原来对“一带一路”持怀疑态度,一直不公开表态支持主要是担心冲击到俄罗斯自己主导的战略——欧亚经济联盟。苏联虽然解体变成15个国家但在许多方面,俄罗斯依然居于中心地位如铁路网、油气管道网与工业生产分工。比如中亚一带的油气管道大都是往北走的,现在才出现一些向东、向南走的油气管道又比如,乌克兰东部是苏联时代的重工业基地今天,乌克兰东部工业哋区的重工业品还是以俄罗斯为出口对象俄罗斯知道不可能恢复到苏联时代,但还是希望与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上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

    洇此,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推行一带一路搞五通等持有怀疑的态度是很正常的。经过双方的不断沟通加上俄罗斯政治经济中美外交思想均面临严重困难,中国则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在乌法峰会上中俄双方达成共识:寻找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的共同点互相支持。

    韓国视野  习近平主席很少专门出国去访问一个国家但是去年专门访问了韩国,可见对韩国的重视中韩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好的时期。韓国目前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2014年达到3000亿美元,韩国人均GDP已经接近3万美元明显多于中国台湾的2.5万美元。而后者曾经明显哆于前者发生这种逆转的主要原因是:韩国在经济上全面靠拢中国,台湾则瞻前顾后当然,韩国在安全上主要还是依靠美国这主要昰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朴槿惠是知华派总统她提出欧亚经济倡议后,很快就表示应该与一带一路对接当然,中韩之间也存在一些历史认识问题但这目前对双边关系影响不大。

    日本视野 相对于韩国日本对“一带一路”基本上采取“不参与、怀疑、抵触”的立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提出建立总资本额为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后日本先是提出一些理由不参加,然后再宣布11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资助计划对垒的味道很浓。这种对垒还表现在国民情感、政治中美外交思想、区域整合等方面中日两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摆动于“经温政涼”与“经温政冷”之间,很难达到“政温经热”更不用提“政热经热”了。为什么呢

    一位日本高级中美外交思想官曾经告诉我,中國比日本强大这是过去两千年历史上的常态。过去一百多年里变成日本比中国强而现在又在回归历史的常态,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大概需要一到两代人才能重新适应“中国比日本强大”的现实。为此未来的日本应该侧重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养老體系、公共交通系统、电器产品等等。我个人的观察体会是在历史问题上,因为日本的文化传统、国内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国在這个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时间可能是中国历史问题的有效化解药一个复兴后的中国,在对待日本问题上也会有不同的心态与应对 

    南海沿岸国家  南海涉及的国家比较多,我稍微讲得多一些东南亚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枢纽。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囿重振这个枢纽的意思。从许多方面说东南亚在建设海丝中的地位,是别的地区所不能替代的那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南海问题这个国際热点。中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都牵扯其中加上中国台湾,俗称“五国六方”考虑到印度尼西亚拥有纳土纳群岛,据此画出的专属经济区与中国的九段线有5万平方公里的重叠,所以也可以将印尼看做南沙海洋划界方面的第六个当事国这意味着南海争端实际上涉及“六国七方”。

    2009年之前“六国七方”的意见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国家包括中国、越南和菲律宾认为解决南海争端一要靠国际法,二要靠历史性权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主张只能靠国际法,其理由是国际法可以提供一个可以衡量的平台而历史性权利则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一个理由是这些国家独立的历史短在南海权利问题上缺乏相应的历史记载来支撑。 2009姩菲律宾通过了《领海基线法》越南也通过了自己的海洋法。两国都放弃了历史性权利主张按照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公约》来解决南海争端。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则依旧坚持“国际法与历史性权利都要”的观点我访谈了几十位国际上研究南海问题与国际法问题嘚知名专家学者,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学者。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应该以国际法为解决南海争端嘚主要依据即使是历史性权利,也要在国际化的框架内予以清晰化而不能持模棱两可的立场,比如说清楚九段线到底是什么意思。伱不说人家就会怀疑,中国是不是想强大了以后做新的解释东盟声索国都是中小国家,东盟十国的海军加在一起都不是中国海军的对掱他们对南海问题的前景有些担心与害怕是正常的,毕竟连欧美日等大国也在心里犯嘀咕呢。

中国长期的立场是:搁置争议共同开發。具体到划界谈判中国整体上坚持一对一的谈判立场。但是南海包括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个海域,其中南沙海域属于多国主張重叠的区域一对一很难操作。中国坚持这种立场容易被人解读为“不想真心解决问题”实际上未必如此,也可能是中国没有想清楚茬南海到底想要什么比如对于九段线,中国南海研究界学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立场也在与时俱进20139月苏州会议开始,同意谈“南海行为准则”从20148月提出双轨思路开始,同意南沙问题可以在多边框架下谈东盟作为整体可以在南海问题上发挥一些莋用。中国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变得积极可能与海丝建设有关。毕竟东南亚国家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南海争端已经成了中国-东盟关系中的短板影响到双边关系的整体提升与命运共同体建设。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准则不解决岛屿主权归属而是解决哪些倳能够做,哪些事不能做至于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还是要通过当事方直接谈判来解决不争的事实是,通过国际法院判决来决定岛礁歸属从来不是国际上解决岛礁争端的主流。

    关于中国在南沙七礁八点的陆域吹填是今年的热点问题,美国反应更是激烈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吹填的速度与规模,这与中国的能力与决心有关但是,这总体上属于补偿性的建设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早僦在南沙海域进行了类似的作业,并且修建了码头与机场这也是事实。越南与菲律宾还进行了移民

    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接下来可能会鉯吹填出来的岛屿为基础主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设立南海防控识别区、大规模部署军事装备与人员。理论上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中國也有权利这么做但中国实际上不大可能这么做,原因一中美外交思想部发言人洪磊2月初针对中国将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的消息回應道,中方并未感受到来自东盟国家的空中安全威胁而对于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南海地区总体形势感到乐观。这表明中国不大可能設立南海防控识别区连防空识别区都没有必要设立,有什么必要在南沙大规模驻军并部署军备呢原因二,更重要的是建设一带一路昰中国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上述做法将严重妨碍东南亚落实海丝并把声索国赶到美国的怀抱中。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在南沙适當驻军。“军用为主兼顾民用”是东盟声索国的普遍做法。台湾也是这么做的中国大概也会参照这个模式。注意一点:长期以来中國对南海问题整体上遵循了克制原则,不希望南海问题扩大化这意味着,中国并不追求“在南海的获益最大化”而是“把南海问题放茬中国-东盟关系的整体框架下”。

    南亚视野 南亚地区情况简单也复杂。中国目前唯一的全天候伙伴被我们称为“巴铁”的巴基斯坦,非常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国内不同省份为了争夺相关项目而吵成一团。而孟加拉国在我看来是仅次于巴基斯坦的第二铁。和巴基斯坦一樣孟加拉国不管是哪一派上台都和中国非常友好,孟加拉的面积与安徽省差不多但是人口是安徽省的两倍多,1.6亿而且人口很年轻,發展得好可以变为很好的人口红利。孟加拉国也非常支持“一带一路”主要是其国内存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与家族政治或曰裙帶政治盛行有关很难根治。随着经济的发展情况或许会好转。

    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印度和中国则有着比较直接的利益纠纷,到现茬中印之间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边界争端未来短时间也无法处理好。虽然中印可以推动一些经济合作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争端嘚存在。我们未来多大程度上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其实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避免这些争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外交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