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周代诸侯国读书人要穿青衣

语文知识天地
压岁钱探源
&&&&&&&&&&&&&&&&&&&&&&&&&&&&&&&&&&&&&&&&&&&&&&&&&&&&&&&&&&&&&&&&&&&&&&&&&&&&&&&&&&&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这是一首描述小孩得到「压岁钱」喜悦情景的诗。「压岁钱」是过年的一种古老习俗,是长辈发给晚辈的利是钱。
  有的是吃过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健康快乐。有的是长辈在夜晚等子女睡熟后,悄悄放在其枕头下面。
  有一个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每逢除夕夜便出来惊吓小孩,触摸熟睡小孩的脑门。
  凡是经「祟」摸过脑门的小孩就会发病,以后变得呆头呆脑。人们怕自己孩子受到伤害,每到除夕夜便整夜点灯不睡,称之为「守祟」。
  当时有一户人家,於除夕夜「守祟」,一直陪著孩子在床上玩铜钱。夜深以后,大家不知不觉都睡著了,用红纸包著的几枚铜钱就留在枕边。半夜小妖到来,正要向小孩下毒手,突然从枕边迸出一道金光,把小妖吓得连滚带爬地拚命逃走了。
  这件事情传开后,人们便争相仿效,在除夕夜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的枕边,果然「祟」就不敢再来侵犯小孩了,因此人们称之为「压祟钱」。
  因为「祟」、「岁」同音,后来便改称「压岁钱」,「守祟」也改称为「守岁」。
  有人认为,压岁钱原意为「压惊钱」。据说杨贵妃得子,唐玄宗前往探视,赐贵妃请赐洗儿钱。王建《宫词》即有「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之句。
  这洗儿钱除了致喜以外,也是长辈给新生儿「镇邪祛病」的护身符。赐给新生婴孩洗儿钱的风俗,后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了宋代,便成为民间的春节风俗。
  唐代,宫内有春日散钱之风。那时的春节是在立春日,即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王仁裕《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年春时,各於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王建《宫词》云: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同无?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由此可见,当时宫廷内春日散钱的风气是很盛行的,但只限於宫廷里面。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为春节,许多原为立春日的风俗渐移到春节上,洗儿风俗又与春日散钱风俗混合,遂演变成为今日的压岁钱风俗,压岁钱的意义,也由压惊转化为节日祝福。
  清人顾禄《清嘉录?压岁盘》说:「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於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於吉利,为新年休徵。」
&&&&&&&&&&&
&全球60多亿人 做的梦只有12种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帕特里夏?加菲尔德公布了一项有关人类梦境的研究成果:尽管全球有60多亿人,但大家做的梦只有12种。
  经过多年研究,加菲尔德博士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无论国籍、性别、贫富、贵贱、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全世界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种梦,也可以说是12对梦。因为相对于每一种噩梦,一般都有一种对应的、令人陶醉的美梦。
  1。追击邻居或电影明星并与之拥抱(美梦);被野兽或怪物等可怕的东西追击(噩梦);
  2。大病初愈重获新生或成功报仇(美梦);受了伤却无法还击(噩梦);
  3。刹车失灵,无法停车(噩梦,无相应美梦);
  4。得到豪宅或汽车等贵重物品(美梦);丢失贵重物品,或房子失火倒塌(噩梦);
  5。成功通过考试或演出圆满(美梦);答不出考卷或唱不出声音(噩梦);
  6。飞翔(美梦);从高空坠落,或从悬崖坠入海中(噩梦);
  7。穿上漂亮的服装(美梦);在大庭广众下赤身裸体出丑(噩梦);
  8。及时赶上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美梦);赶到时,火车刚开走或飞机刚起飞(噩梦);
  9。与去世的亲友交谈(美梦);与故去的亲人电话交谈时,电话突然掉线(噩梦);
  10。游历仙境(美梦);目击地震、火灾或飞机失事等灾难(噩梦);
  11。得到新东西(美梦);在陌生的地方迷了路,找不到想找的东西或无法走路(噩梦);
  12。遇到已故亲人,梦醒后宁愿相信那个亲人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看望自己的(无法定义是美梦还是噩梦)。
  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在这12种梦境中,人们最常梦到的是追击,然后依次是迷路、高处坠落、当众出丑和受伤。加拿大和芬兰的科学家对人类梦境的特点给出了解释:梦境是对人体组织进行的紧张性锻炼,这种锻炼出现在人类形成的早期阶段,这是让人们从心理上做好面对各种危机的准备。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安蒂?列文索教授说:“梦境是人类面临死亡威胁时表现出的应对行为,现代人做的这12种梦大多是对远古时期人类求生欲望的继承。”
  加菲尔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分析梦境可以帮助诊断病情、制订治疗方案:确认并解析梦中特殊场景,可知身体哪个部位出了问题;尝试梦一些以前曾梦见过的不健康景象,并将它们转化成健康景象;写下或画出噩梦中的场景,也可以写日记记录梦境,以帮助消除噩梦带来的困扰。
古人诗作何处发表
&&&&&&&&&&&&&&&&&&&&&&&&&&&&&&&&&&&&&&&&&&&&&&&&&&&&&&&&&&&&&&&&&&&&&&&&&&&&&&&&&&&&&
现代人写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或网络得以发表,但古人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古人创作的诗文如何发表呢?
  古代诗人之间有相互赠诗的习惯,既表达友人间的仰慕与关切之情,又达到发表诗作的目的,这是古代最普遍的一种“发表诗作”的方式。唐代许多大诗人的作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公之于众的。如李白的《赠汪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人直接向友人吟诵自己的新作,如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吟诗。
  另一种发表诗作的形式是应命赋诗。古代臣子奉皇帝之命写诗,叫应制;奉皇后或太后之命写诗,叫应令;奉诸王之命写诗,叫应教。此类应制之诗有一定的写作形式,是典型的宫廷文学。
  古代的酒楼、驿馆及寺院等公共场地,大多有一处粉刷得不错的墙壁或柱头,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题诗》,崔颢的《黄鹤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以题壁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应试诗是诗人发表作品的一种特殊方式。唐以来以诗取士,想入仕途的人,须在考场上即席作诗,试场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特定场所。与此异曲同工的是,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还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或考官,以便流传。
唐代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族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通过这种方式而使名声大振。
  在古代,为歌妓填词,由歌妓广为传唱,也是诗人发表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
&&&&&&&&&&&&&&&&&&&&
体育常用语的本义
【冠军】一词由来已久。远在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楚国有一位奋起反抗赢秦暴政的大将宋义,英勇善战,十分威武,秦兵屡屡败于他的手下。由于他战功赫赫,位居诸将之上,于是楚军将士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卿子冠军”。《史记?项羽本记》就有这样的记载:“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到了汉代,冠军一词继续沿用了下来。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霍去病年十八,与匈奴初次交锋,一往无前,勇冠三军,汉武帝封其为“冠军侯”。汉代以后,战功卓著的武将,也都采用了冠军为官衔。从魏晋迄南北朝各代,都设有“冠军将军”,唐朝也设有“冠军大将军”的官衔。直到清朝,护卫帝王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为“冠军使”。&
&&&&&&&&【锦标】本意指锦制的标旗,乃唐代竞渡比赛的取胜标志,亦名“彩标”。竞渡即赛龙舟,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之,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到了唐代,更演变为一种极其盛大而隆重的赛事。当时,人们为了裁定名次,便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杆锦制的标旗,是为锦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而“夺锦标”遂亦成为大魁天下之喻词。后来,“标”更成为冠军的代名词,夺取“锦标”者,也因其胜利者的荣誉而受到尊重。
【蝉联】汉代杨雄在《方言》中说:“蝉,续也。”蝉是一种善鸣的昆虫,它有薄而透明的四个翅,可以飞翔,俗名“知了”。蝉在成长过程中,它的幼虫栖息在土里,靠针状口器刺入树根、树枝来吸收营养。当幼蝉长大,便脱壳而出,蜕变为成蝉,展翅飞去,到处鸣唱。人们常说的“金蝉脱壳”指的就是这种蜕变。无论是脱壳之前还是脱壳之后,蝉总是蝉,只是幼虫变作成虫而已。但是,脱壳方法独特,幼虫留下躯壳,成虫以原貌从躯壳中脱颖而出,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延伸和保持。因此,人们便以蝉的蜕变现象,比喻世间连续保持的事物,或是联贯取得的成果,遂有“蝉联”一词。如唐代杨炯《遂州孔子庙堂碑》:“齐九龙而阔步,一门钟豹变之荣;袭五公而长驱,四代赫蝉联之祉。”现在蝉联多用于指在两届或几届体育比赛保持原有的荣誉称号,几次连续取得同一比赛的冠军称为“蝉联冠军”。
【卫冕】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
&&&&&&&&&【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裴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后因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於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谈助?逐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以天下喻鹿,语虽出於汉世,然《春秋》有其语矣。《襄十四年》:戎子驹支曰:肴之师,‘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则其语尚矣。不独是也,《六韬》:太公谓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则逐鹿之说久矣,不在汉世也。”清李渔《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昆吾。”周恩来《春日偶感》诗之一:“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鹿喻天下、帝位、政权等,因此后人便将体育比赛争夺优胜称为“逐鹿”。
【执牛耳】语出《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古代诸侯会盟,割牛耳取血,以珠盘盛牛耳,主盟者执盘,使与盟会者以血涂口(歃血),以示诚信不渝。因此称盟主为“执牛耳”,后来人们将体育比赛中的获胜者亦称为“执牛耳”。
【占鳌】唐宋时期,皇宫正殿前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镌有巨鳌。科举殿试结束后发榜时,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独立于鳌头上迎榜,鳌头可谓状元的“专用席位”。五代李瀚《留题座主和凝旧阁》:“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现在人们便用“占鳌”喻指体育比赛中取得第一名。
【夺魁】魁即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故魁亦有首之意。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将第一名状元称为“魁甲”。体育比赛中的“夺魁”即由此而来。
【问鼎】商代对表示贵族身份的鼎有严格的规定,“九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后来,周王室衰微,诸侯群雄并起觊觎,以楚庄王为最,曾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传国宝鼎“九鼎”的大小轻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禹铸九鼎,三代视之为国宝。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后遂称图谋王位为“问鼎”,现在则将体育比赛中有意争夺第一名称为“问鼎”。
【挂靴】《南史?隐逸传》载:“南梁,陶弘景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后“挂冠”引申为辞官。“挂靴”一词由“挂冠”转义而来,顾名思义,即把球靴挂起来,再也不穿了。特指足球运动员退役,结束运动生涯,不再参加正规训练和比赛,有时亦用于滑冰、田径等运动员。
【满贯】本义指钱币穿满绳子,比喻达到了极限,多指罪恶。贯,穿钱币的绳子。《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而后人贪权冒宠,蓄积无极,思登颠陨之台,乐循覆车之迹,愿裨福祚,以备员满贯者,何世无之?”清?袁枚&《新齐谐?汉高祖弑义帝》:“&羽以坑咸阳卒二十万,上帝震怒,戮於阴山,受无量罪,今始满贯,方得诉寃。”后来“满贯”一词亦被借用为麻将术语,指凑满番数或同花式的牌而摊牌取胜。茅盾《多角关系》十三:“‘啊!三抬!满贯了!满贯了!’忽然那边牌桌上轰起了这样的叫声。”丁玲《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吃黑呢,只除了人没输去,什么都精光了。背了三个满贯,五个清一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二二章:“你又坐在这里,尽是烟!快去打牌,我刚才和了副满贯。”现今,“满贯”一词又再度被借用为体育用语“大满贯”,多指在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上囊括了所有重要赛事的冠军,获得了所有的荣誉。如乒乓赛事可分世界、洲际、国家三个层次。世界比赛有四大赛:奥运会、世兵赛、世界杯与总决赛;洲际赛事有亚洲锦标赛、欧洲锦标赛;国家比赛有各国的全国锦标赛以及中国特有的全运会等。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乒乓球大满贯只有邓亚萍一人,她是真正集所有冠军于一身。
【乌龙】即乌龙球,常用足球术语,英语为“own&goal”,指自进本方球门的球,多由于本方球员误打误撞所致,故又有成语“自摆乌龙”。“乌龙”一词源于广东的一个民间传说:久旱之时,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由于粤语“乌龙”一词的发音与英语“own&goal”相近,且粤语“乌龙”本身即有“搞错、乌里巴涂”等意思,与足球场上的误入情形不谋而合,于是大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便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goal”。
&&&&&&&&&&&&&&&&&&&&&&&&&&&&&&&&&&&&&&&&&&&&&&&&&&&&&&&&&&&&&&&&&&&&&&&&&&&&&&&&&&&&&&&&&&
有人说,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也就是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枕头作为生活用品源远流长且早就入文,如《诗经》中的“辗转伏枕”,《论语》中的“曲肱面枕之”。于是,在古人惯于托物明志或借物抒情时,用什么枕头有时候也是大有深意在其中了。
枕头多样,有布、有石、有木、有藤、有瓷、有玉,雅致的花枕,粗糙的草枕,外表不同,但都能枕着睡觉,并酣然入梦。
“枕石漱流、吟咏温饱、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这是旷达之士隐居时的情怀,以石为枕,落拓不羁。
王安石写有《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一诗,诗云:“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王安石身居高位,对石枕竹席如此评价,可以说他有雅趣,也可以说他在借物喻志。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他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也不能不说他是在用菊枕表明自己的心怀。
枕也可作礼物,相赠以表情谊。唐人张祜还专门写有《酬凌秀才惠枕》一诗,诗云:“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空心想此缘成梦,拔剑灯前一夜行”。八寸黄杨指的就是黄杨木枕,黄杨生长期长,取材不易,历来视为高级木料,于是,黄杨木枕也成枕中贵品了。
说起枕之趣,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那则黄粱一梦的故事。唐代传奇《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哩!故事中吕翁的瓷枕“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应该是只很漂亮的枕头,卢生枕而美梦,可见枕的法力极大。
最浪漫的枕则是传说里的洛神甄妃的枕了。七步成诗的曹子建,爱上了自己的嫂嫂——曹丕之妃甄氏,情投意合,然而悖伦违理。甄氏因此相思成疾,抑郁而终,死后化为洛水之神,于梦中意会曹植,“明眸善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若飞若扬”,曲尽缠绵之欢,并且留下玲珑枕一具,虽人神殊途,而枕上留香。
最残酷的留枕,则要属唐高阳公主。高阳为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嫁与当朝宰相房玄龄之子、散骑常侍房遗爱为妻,却与曾因撰写《大唐西域记》而享有盛名的玄奘高徒辩机相爱。一个是九五之尊的大唐公主,一个是学富五车的佛门子弟,他们的爱情注定要遭天谴的,然而两人瞒天过海,整整交往八年,还生下了一儿一女。这其间,高阳赠送辩机定情信物无数,其中便包括一只皇室专用的金宝神枕。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有小偷潜进弘福寺,盗走了玉枕,却在销赃时被官府逮获,公主与和尚的不伦之恋也就此大白于天下。辩机被处以腰斩极刑。&那只玉枕,给辩机招来了杀身之祸。&
小小枕头,阅尽人间无数苦和甜,《西厢记》〉和《莺莺传》中的那只鸳鸯枕,该是同一只枕吧,在不同的文人笔下它主人的结局是如此的迥异。就更不必提“眉翠薄,鬓云残,夜来衾枕寒。”和“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中的枕了,它们本就是不同的。
&&&&&&&&&&&&&&&&&&
“圕”字怎么念?
一个“囗”中间一个书本的“书”,这个字你会念吗?其实“圕”念做“图书馆”,一个字有三个音,平常相当少见。
这个字是民国初年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所创的。而且这样写还可以省笔划,光写“图书馆”3个字就要41画,但如今相同的意思只要13画,足足省了28画。&
台师大老师陈廖安说,“囗代表图书馆的范围,‘圕’当初设定就是图书馆的意思,若是圕字下面少掉一横,这个字就念做‘图书’。”
&&&&&&&&&&&&&&&&&&&&&
愚人节的起源
在欧美一些国家,4月1日是愚人节(天主教国家的愚人节在12月28日)。这一天,人们以多种方式开周围的人的玩笑,上当者当被告知是愚人节时,才恍然大悟,所以这一天总是能够引出许多笑话。
追溯它愚人节的起源,大约有下列几种:
1564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为新年的的开端。但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的历法在4月1日这天送新年礼,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把守旧派这些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聚会.&从此,4月1日捉弄人便流传开来。当人上当受骗的时候,捉弄他的人会大声叫:"四月之鱼"("POISSON&D'AVRIL"),意为"四月恶作剧"。这句成语的由来与原来之意义已不清楚。
据英国历史学家的考证:“愚人节”的起源乃是出于印度佛教那句“到达彼岸”的话。而英人百科全书里面则是记载着:“愚人节”乃是公元十五世纪宗教革命之后始出现的一个说谎节日。那时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四月一日处以极刑,也就是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之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相传距人类始祖亚当之后约一千六百五十年间,上帝以洪水来毁灭世界,但仅留下亚当的第三个儿子慧德的后代挪亚,他以一条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后,挪亚便放出一只白鸽,想探求一块洪水消退之后的陆地,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后人认为,在这一天去做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就好像一只白鸽做了白工一样,行为愚蠢。为“愚人节”之起源。
据古罗马残籍记载:罗马在每年四月初举行“蔓姜会”,某年“蔓姜会”,主宰之神雪丽丝之女白洛赛苹娜在极乐园采摘水仙花时,遇见冥府王菩拉多,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示爱,菩拉多便娶白洛赛苹娜为冥府王后,当他们两个返回地府时,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发出吃吃之笑声,以愚弄雪丽丝,而雪丽丝果被愚弄,她乃循着声音的来源寻觅。因此,他们便以每年之“蔓姜`会”为“愚人节”。&
根据基督教徒的说法是:“愚人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受难的日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被迫到处奔走,后人以四月一日这一天来纪念他此种无辜地被人活活钉死,其实含有警惕之意义。&
四月一日原本为欧洲旧历的新年,后来法国最早改用新历,以旧历新年的一切祝贺仪式,统一改在新历得一月一日来实行。但是,旧历新年的庆贺习俗沿用以久,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忘记,所以他们以后来之新历四月一日为元旦,在这一天作种种虚伪的馈赠或宴会,以博一笑。之后演变为“愚人节”。另一说法,是采用新历之新派,有意捉弄旧派,特别在四月一日以虚伪方法送旧派人士礼物。
愚&人节与古罗马的嬉乐节(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欢悦节(Holi,到3月31日为止)有相似之处。在时间的选择,看来与“春分”(3月21日)有关。在这时间天气常常突然变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类。
&&&&&&&&&&&&
为什么上厕所方便又称为“解手”?&&
“解手”一词在古籍中有许多记载,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何道就乘此机会,走到女墙边,月亮去处,假意解手。”及《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另有《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等,句中的解手,都是排泄大小便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上厕所方便又称为“解手”呢?
在古代,好朋友相逢时高兴的“把手”,即握手之意。分手或离别就叫“解手”,如唐朝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阔死休,吞不复宣。”或宋朝范成大《送周直夫教授归永嘉》诗:“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不过到了明朝,这种充满深厚情谊的用词,有了另一种用法。
元朝虽然统治中国只有八十几年,但带给中原百姓的灾难是其它朝代无法可比。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天灾接踵而至,百姓非亡即逃,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各地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到了明初,有许多省份都出现地狭人稠、地广人稀的现象,因此明太祖、成祖曾多次下令移民垦荒,把人口稠密地区的人民,移居人口稀少的地区。
在《汉书.卷九.元帝纪》上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意思是,百姓都有安土重迁的习性。安土重迁是指久居故土,滋生感情不肯轻易迁居异地之意。又《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所以,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移居陌生的地方。当时山西洪洞、临汾等地百姓,要迁往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每次迁徙,上万户人口,携家带眷,含泪挥别故乡,也因此,有些人不想离开,就会找机会逃走。
负责押解的官吏,为防止百姓脱逃,于是用一根长绳栓住每个人的一只手,几十个人连成一串,鱼贯而行。迁移旅程遥远,途中百姓要大小便时,就必须请求押解官吏,解开手上捆绑的绳索。时间久了,百姓如果有需要,就会简单的呼喊∶“解手!”渐渐的解手就成为上厕所方便的代称了。
古人乳名趣谈
&&&&&&&&&&&&&&&&&&&&&&&&&&&&&&&&&&&&&&&&&&&&&&&&&&&&&&&&&&&&&&&&&&&&&&&&&&&&&&&&&&&&  在中国古代,婴儿自呱呱落地之日起,三个月内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间父母要给孩子起个名字。
  据《周礼?地官?媒氏》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这有似今日的出生证。
  「名焉」,其意思就是「小名」、「小字」或「乳名」。
  孩子的乳名,一般都是由父母起的。社会上的人,其乳名虽纷繁各异,但命名缘由仍可分别成类的。
  有从父母梦中来的。西汉孝武帝刘彻,其乳名为「彘」。
  何谓「彘」?即大猪也。猪别名豕,又叫彘,《尸子》曰:「大豕为豟,五尺也。」
  《尔雅?释畜》:「彘五尺为豟。」这名是谁起的?是源自刘彻的父亲刘启的一个梦。
  据班固写的《汉武故事》载:「景帝亦梦高祖谓之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就这样搞定了。
  还有唐代时人称「诗仙」的李白。「白」乃乳名,亦是从他母亲梦中来的。
  相传李母产前梦见了光芒四射的「长庚星」,一时黑夜变白天。「长庚星」又名「太白金星」,又俗称「文曲星」。
  有从婴儿长相和降生景况而取名的。中华儒学的祖师爷孔子,他的乳名叫「丘」。何以名「丘」?《中国历代大儒》一书在介绍孔子时说:「孔子出生头顶内凹(圩顶),有似阿丘,故名孔丘。先前父母曾祷於尼山,因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还有古书说,「老子」亦乳名。请看(晋)葛洪著的《神仙传》载:李耳的母亲「感大流星而有娠,怀孕七十二年,剖左腋而生子。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故取名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只说:「姓李,名耳,字聃。」避开说「老子」的由来。
  另有唐朝一公主,乳名叫「裹儿」的。何以叫「裹儿」?那是因唐中宗李显被母亲武则天拉下皇位,被迫带著怀有身孕的妻子韦氏,「贬放」房州。
  途中生下一女儿,夫妻怕车马颠簸伤其女,故令用衣服、被子,将其女包裹起来。他们昵称此女叫「裹儿」。后来武后驾崩,中宗复位,「裹儿」被封为「安乐公主」。
  然该公主很不安分,她恃宠而骄,拉帮结派,竟想取代「太子」做「皇太女」。她还大言不惭地说:「武氏之女(则天)尚且能做天子,我是公主,为何不可做皇太女?」
  听习俗说,「婴儿时裹得好,长大人老实。」可是在此女(安乐公主)身上并不应验。
  有从战争中熬出的将军,常给儿女起名「兵」呀、「车」呀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於南北朝时,南宋开国皇帝刘裕了。他一生东征西讨,戎马生涯一辈子,最后代晋建宋,当上了皇帝。
  所以他给长子刘义符起了个「车兵」的乳名,又给第三子刘义隆起了个「车儿」的乳名。他希望南宋有个铁桶似的江山,且能代代相传。
  还有因笃信佛道,儿女多取宗教乳名的。如上面所说的那个南北朝刘姓南宋,到第三代乳名就转向了,不再「兵」呀「车」呀的,而是「道人」、「法师」了。
  南宋第四个皇帝叫刘俊,是前面所说的乳名叫「车儿」的第三子,他「小字道人」,他的长子刘子业叫「小字法师」,这两人都是暴君。
  当时流传著一首民谣说:「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可见他们信道不行道,「仁道」、「人道」都不讲了。
  还有南齐高帝萧道成,乳名「斗将」,意思是星斗下凡。他有两个孙辈皇帝,一个乳名叫「法身」,另个乳名叫「玄度」。
  特别是那个「玄度」,史评说,他「性猜忌,亟行诛戮。信道术,用计数」,真是走火入魔,是个屠夫。
  最多的古人乳名,来自民间的习俗、乡风。在某些地方,常有在名字前面加个「阿」的,如以拉二胡著名的民间琴师瞎子「阿柄」。
  古代名人的乳名中带「阿」的,有很多。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乳名叫「阿瞒」;蜀汉皇帝乳名「阿斗」;隋炀帝杨广,「小字阿嬷」;汉武帝的元配夫人乳名叫「阿娇」。「金屋藏娇」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为讲清这个典故,须从汉武身世说起,刘彘是景帝第十子,在宫中属弱势一族。为摆脱窘境,汉武母亲王美人攀附上景帝姊姊「长公主」刘嫖。
  刘嫖亦想让女儿阿娇将来做皇后,於是将宝押在刘彘身上,於是她们结盟了。
  一日銴@日,长公主问刘彘说:「你喜欢阿娇吗?」汉武帝回答说:「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这就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后来阿娇不「娇」却骄横过甚,始终未得到武帝的宠信,皇后梦也自然落空。
  自宋元以来,百姓中常以排行数字为乳名的,其原因,一是来自朝廷的「非官勿名」的限制,二是受地方习俗的影响,有本《春在堂随笔》的书中说:「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为名者。」古人的乳名中实不乏数字名,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乳名叫「朱重八」,他的全家从祖父到父母、到兄弟姊妹全是排行名,全是用数字。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名太监叫郑和,小名「三保」,是排行第三。他十二岁时在兵荒马乱中被虏入宫,做了太监,后来成为著名的「三保太监」。他曾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震惊中外。
  翻开唐诗,其中就更明显了,诗里常见如「张五」、「辛大」、「崔九」、「刘十九」等呼排行人的名,可见起数字乳名的时间还应该提前。
  此外,民间有小名呼「姑」,皇帝中有「小字媚娘」;民间有「狗儿」、「棒儿」,皇帝中有「龙儿」(南齐武帝)、「盆子」(北魏长广王)。还有很多很多奇怪的,本文实难一一谈及。
  前面说起乳名的是父母,襁褓婴儿无权赞否,尔后取舍则权在儿女了。汉武帝乳名「彘」,以后正史中找不著,只有《汉武故事》才有。朱元璋的「重八」,做官后立即变为「兴宗」,以后他的儿女,再不以排行代名。只有李白,对乳名「白」很受用,日后还加个字成了「太白」,让这乳名伴随终生。
&&&&&&&&&&&&&&&&&&&
外国国庆,你知多少&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每逢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乐曲声声焰火腾空
法国是以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时巴黎群众捣毁巴士底监狱这一天作为国庆日的。1989年,正值法国革命200周年。为此,法国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庆祝活动。当天,在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上,300多辆装甲车、5000名士兵、250架飞机及直升机接受了检阅。33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1万多位外国来宾应邀参加了庆典仪式。在现场,有80多万观众观看了仪式。当天晚上,在雄壮的《马赛曲》乐曲声中,20万支焰火腾空升起,8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民族的演员参加了在协和广场举办的大型国庆演出。国庆大典举国欢腾每逢8月9日,新加坡都会举行国庆大典,举国欢腾。同时还有国庆检阅典礼,有战机和跳伞表演。当总统检阅仪仗队后,3架F-16型猎鹰战斗机、6架F-5S/T型战斗机及5架A-4SU超级天鹰战斗机,共14架战机排列成五星与弯月形飞过,队形就像是国旗上的五星弯月。步兵队伍走过检阅台后,组成五星弯月队形的14架战机,又与3架军机——1架C-130大力士运输机、1架E-2C鹰眼空中预警机及1架福克50海事巡逻机飞越上空。接着,7架直升机,包括切奴克、超级美洲豹及UH-1H型直升机以V字队形飞过。直升机飞过后,接下来就是令人屏息仰首,由5名武装部队突击队员呈献的跳伞表演,他们在1500米的高空,从大力士运输机上跳下,他们身上都背负着40公斤重的装备,政府大厦周围摩天大楼林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
唐代那些令女人尖叫的物质时尚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科技和写意将古代中国搬到了舞台,引发现代文明下的阵阵感叹。不仅对陌生的国外观众展现迤逦的中国画卷,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古意回归。
  有人不解:为什么走前面的古代仕女脸上有两点?
  原来那是古代女子的时尚装饰,往脸上贴花钿,如同笑靥一般。究竟唐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跟我们一起来探访古代女子的闺房吧,分享那些曾经令女人尖叫的物质时尚。
  意象的营造,好像和“时尚”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拉不上关系。其实也不尽然。韦庄有一首《叹落花》,感叹落英缤纷,“飘红堕白堪惆怅”,使用了一个对我们来说很新鲜的比喻:“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他说,那满地的落花,就像西施的身影已经远去了,但是她的笑涡儿却遗落在了地上。如果不了解唐代女性的化妆术的话,我们也许会奇怪他怎么能灵光一闪想出这么个奇特的比喻,以为这是凭空想象的结果。
  其实,诗人在这里并不是指女性双颊上天生的靥涡,而是指一种人造的、贴在女性脸上的假靥。从南北朝到唐代,有一种很特别的化妆风气非常盛行,女性喜欢在脸上贴各种小花片作为装饰,当时叫做“花子”、“花钿”等名目。实际上,在脸上贴花钿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明代都没有完全消失,只不过在宋代以后,这一风气不如以前那么普遍而已。人工假靥,正是花子中的一种。“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李贺《恼公》),这里是在描写唐代女性早晨化妆的情景,很显然的,在脸上制造一对假靥,与涂口红、描眉一样,在当时都是化妆步骤中很日常的一环。通常,这是一对小小的圆花钿,贴在嘴唇两侧的面颊上,人工地模仿出,或者也可以说,指点出女性微笑时的靥涡。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一位女性打扮好之后的形象,就是:“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彩绘女俑,就最好地体现了这一化妆方式——在嘴角两旁约略相当于靥窝的地方,各有一个深色的圆圆的花钿,非常醒目。到了晚唐五代,女人脸上的花钿越来越多,样式也越来越奇特,于是,原本是模仿天然笑涡儿的“圆靥”,也被做出了小鸟之类的造型,敦煌第61窟中五代女供养人的面庞上就是这样的一派风光。同时代的花蕊夫人《宫词》中有句云:“翠钿贴靥轻如笑”,说明了好几层的情况:首先,这种人工的假靥,有时是翠钿,也就是绿色的花子。这种绿花子曾经是非常的流行,敦煌第61窟一干贵夫人的脸庞,就是花儿、鸟儿形状的翠钿们的天地。因此,假如真有时光机器把我们带回唐朝,那我们可得做好思想准备,一旦撞见一个个桃红双腮上带有一对翠绿酒窝儿的美女,可不要少见多怪,而是要惊艳,情迷,像张生那样茶饭不思,神魂颠倒。
&&&&&&&&&&&&&&&&&&
&端午节由来十说&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
中国地震烈度表
 烈度 现象&
 1度 人无感觉,但仪器能纪录。&
 2度 个别完全静止中的人感觉到。&
 3度 室内少数人在完全静止中能感觉到。&
 4度 室内大多数人有感觉,室外少数人有感觉;悬挂物震动,门窗有轻微响声。&
 5度 室内外多数人有感觉;人会在梦中惊醒,家畜不宁,悬挂物明显摆动,少数液体从装满的器皿中溢出。&
 6度 令人行动不稳,器皿中液体剧烈动荡以至溅出,架上的书籍器皿翻倒坠落。&
 7度 许多房屋损坏,乾土产生裂缝。&
 8度 令人难以站稳,房屋破坏,工厂烟囱损坏,常有滑坡、土崩。&
 9度 许多房屋破坏,地上裂缝很多及绵延很长;滑坡、山崩,井泉乾涸或新泉产生。&
 10度 许多房屋倾倒,地面裂缝宽几十厘米,绵延数公里,道路变形。&
 11度 房屋普遍破坏,大量铁轨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大规模滑坡、山崩。&
 12度 建筑物普遍破坏,山崩地裂,地形改变。
文人说“书”
&&&&&&&&&&&&&&&&&&&&&&&&&&&&&&&&&&&&&&&&&&&&&&&&&&&&&&&&&&&&&&&&&&&&&&&&&&&&&&&&&&&  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力量——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奴隶——马克思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珍宝——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朋友——伏尔泰说: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彷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彷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锁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锁匙。
  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航船——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神灯——乌皮特说: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良师——德伯里说:书籍是培育我的良师,无须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
  编年史——坎耶里说:……书籍是人民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加速器——尼古拉耶娃说:书籍是生活进程的加速器。
  社会——皮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商品——伍尔夫说:书是商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婉转地说,没有任何贵重的金银财宝能与这种捉摸不定的商品比美,因为这种商品体现着思想、灵感和理想。
  宝石——莫尔说:书虽小,但如同闪耀的宝石,在微小的颗粒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宝器——骞.斯迈尔斯说: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的一生思想的精华。
  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乳汁——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发动机——法格说:图书是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精巧工具,是帮助我们克服智力上的惰性以及知识贫乏的思想发动机,也是驱使我们参与作者思维活动的思想发动机。
  娱乐——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海洋——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武器——小罗斯福说:书是火烧得着的,可是,好好想一下,书不是火所能毁灭的,人会死,可是书不会死,用甚麽力量也抹灭不了人类的记忆,即使在这次战争中,书也是武器的一种。
  金玉——约翰.卢保克说: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我们读书时,有如同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
  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菜园——毛泽东说:(我)一到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拚命地吃!
  药品——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新老“七宗罪”
天主教提及七宗罪,是对人类恶行的分类,这些恶行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定出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自负及傲慢。6世纪后期,教宗额我略一世将8种罪行减至7种,次序是傲慢、妒忌、暴怒,伤悲、贪婪、贪食及色欲。虽然圣经中没有任何一段经文同时提及这些罪恶,但在不同地方判定它们是罪。
最近,领导梵蒂冈主要法庭之一圣赦院的吉罗蒂大主教(Bishop&Gianfranco&Girotti)在《罗马观察报》(L'Osservatore&Romano)中表示,针对世俗社会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所衍生的问题,以及现代人罪恶感愈来愈薄弱的趋势,所以修订在1,500年前定立的七宗罪,将之改为基因改造、人体实验、污染环境、社会不公、令人贫穷、贪财无度及滥用毒品。
按时代杂志,是:
生物伦理罪,会伤害人类胚胎的有问题的实验,药物滥用,污染,社会不公,积累过多财富,导致贫穷
按B&B&C,又是:
环境污染,基因操纵,积累过多财富,导致贫穷,药物滥用,道德上有问题的实验,侵犯人类基本权利&
&&&&&&&&&&&&&&&&&&&&&
古代服饰代称知多少&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赭衣:《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
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店名常用的五十字
&&&&&&&&&&&&&&&&&&&&&&&&&&&&&&&&&&&&&&&&&&&&&&&&&&&&&&&&&&&&&&&&&&&&&&&&&&&&&&&&&&&&&&&&&&&&
每逢新公司、新商店开张,商家总要请高手起个吉祥喜庆的好名字,期望着好的店名能让事业一帆风顺,带来财源滚滚。清代有位叫朱彭寿的文人擅长给商铺起名,因此收入不菲。为什么他起的店名能受店主青睐?原来他对一些经营良好,顾客盈门的百年老店作过考察,并将最常用的字以平仄押韵方式串联起来编了一首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笔者从一本书中看到,中国人给商店起名的常用字有50个:
  兴华和义成,顺丰天聚公,泰源祥盛忙,昌大公裕隆,
  兴祥泰源和,顺永昌大万,盛同复义恒,华福德聚新,
  丰春荣庆生,裕茂隆森鑫。
朱彭寿这首店名诗和这些常用字基本吻合。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北京、上海的百年老店、名店,如同仁堂、协大祥、全聚德、瑞蚨祥、内联升、余天成、蔡同德、童涵春、老正兴、亨得利、大润发,包括现在的中信、光大银行、家乐福、鼎泰丰、正广合、美林阁、元祖等这些店名几乎都可从中找出影子。
&&&&&&&&&&&&&&
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每逢新春佳节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贴上几张大大的“福”字。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据说,倒贴“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在中国传统民俗中确有这种说法,但不是说所有“福”字都要这么贴,尤其是大门板上。&
  冯骥才介绍说,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翻翻中国各地的民俗年画,哪张画大门上的“福”字是倒着贴的?但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点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
中国人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是很有讲究的。姓和氏最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那时候,姓是女人的专利;男人没有姓,只称氏。&
早在母系社会人们就有了姓。古人造字,“姓”这个字就是由“女”、“生”两个字组成的,也就是女子所生为姓。“氏”比“姓”的出现要晚一些,到父系社会才出现的。&&
&&&&&&&&姓氏的区别在于:氏是用来表明身份的高低贵贱,姓是用来区分婚姻,判可否嫁娶的。&
由于此前没有专门的家谱,秦朝之后,经过几次大的社会动乱后,姓氏就全乱套了。最根本的一个变动就是男子开始以氏为姓。姓氏系统的乱套直接导致宗族的混乱。&
汉族人姓氏的起源主要有这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以祖先不同氏族或部落图腾崇拜的自然物为姓氏。如熊、牛、云、池、柳等最早就是以不同氏族或部落图腾崇拜的自然物为姓氏。&
第二种是以地名或者方位为姓氏。如鲁、韩、宋等就是以地名为姓氏;东门、西门、东郭、南郭、西郭就是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以地名或者方位为姓氏有二百多个,大部分都是中国古代的小国。纪晓岚的“纪”就是以地名为姓氏的。&
第三种是以先人的职业、地位、谥号或者名号为姓氏。这又包含以下四类——&
一、以先人的职业为姓氏:如姓巫的是从事占卜的人,“巫”姓就是先人的职业为姓氏,上官、司马、司徒、司空等是以官职为姓氏的。西方最常见的姓中,“史密斯”是工匠,“乔治”是农夫,“亨利”是统治者。日本有一个姓叫“犬养”,就是养狗的。&
二、以先人的地位为姓氏:如公孙、王孙等,他们的先人应该是公或王。&
&&&&&&&&&&
三、以先人的谥号为姓氏:如穆、庄、武等。&
&&&&&&&&&&
四、以先人的名号为姓氏:这种现象在现在的汉族人中已经不多见,但古代尤其是先秦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是很常见的。后来,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典型的如唐时南诏国国王的姓氏。南诏国的第一个国王叫盛罗皮、盛罗皮的儿子叫皮罗阁,皮罗阁的儿子叫阁罗风,阁罗风的儿子叫风加异,风加异的儿子叫异牟寻,异牟寻的儿子叫寻阁劝,寻阁劝的儿子叫劝成龙、劝丰等等。这种姓氏实际上是人们在没有文字状态下记住祖先的一个办法。&
&&&&&&&&&&
第四种是借用少数民族的姓氏,如宇文、呼延、慕容、尉迟等。康、安、石、何、史等等这几个姓也都是唐朝时从西域(今天的新疆)过来的。&
第五种是改姓。改姓的情况比较复杂,这又包含以下三类——&
&&&&&&&&&&
一、因居住地迁移改姓:最为典型的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现在汉族人中还有姓“第五”的。&
二、避仇或者避讳改姓:如韩信被杀之后,其后代就把韩字劈开,分别姓“韦”和“卓”;司马迁出事后,其后代把司马分开,姓“同”和“冯”;姓查的出事后,其后代改成姓香。此外还有因为避当朝皇帝的姓名改姓的叫“避讳改姓”。&
三、皇帝给改的姓,也就是赐姓: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时候有个姓杨的人趁机祸乱,隋炀帝说,你不能姓杨了,把脑袋给砍了,你们家姓“肖”。这个肖字的原意是什么呢?说猫头鹰不讲孝道,猫头鹰老了之后,小猫头鹰就啄老猫头鹰。最后啄得老猫头鹰眼瞎了,没有办法跑,最后被吃得就剩下脑袋了。所以把人杀了,把脑袋挂上去,就叫“肖”。
&&&&&&&&&&&&&&&&&&&&&
&何谓“七荤八素”?
岁末年初,传统上中国人讲究在正式宴席上要吃“七荤八素”。“七荤八素”具体是指什么?
实际上,“七荤八素”是对“七素、八荤”这一中华传统饮食规矩的颠覆。
其实,在汉语语境中,“七与八”并列往往都意味着秩序乱了。“七荤八素”与“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零八落、七颠八倒”等词语一样,都或多或少带有乱套、不成规矩的意思。作为俗语的“七荤八素”,原意是说将素食与荤食的饮食禁忌打破,意指乱了规矩。后来被引申为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或者让人头昏脑胀,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当然,问题还是要回答的。首先说“八荤”。“八荤”也就是“八珍”的意思,代表官方宫廷的荤食体系,原则上只有帝王贵族才能享用。在《礼记·内则》中就记载说,“八珍”包括肉酱盖浇大米饭,肉酱盖浇黄米饭、烤猪、里脊肉、酒渍牛肉、烘烤牛肉、牛羊猪肉烙米饭、烤狗肝。后来又有“山八珍”“海八珍”之说,即通常所说的“山珍海味”。在满汉全席中,山八珍是指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是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至于“七素”之说,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在民间,则一般是指青菜、萝卜、番薯、芋头、南瓜、蘑菇、豆腐。
不过,如今国人在节庆聚餐或正式宴席上,已不再拘泥于“七荤八素”或“七素、八荤”的规则,而是更为倾向于健康和营养的饮食搭配了。这是时代变迁使然。
&&&&&&&&&&&&&&&
& 袁世凯批准过“春节”&
  有关资料记载,春节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行“春节”称谓才有95年历史,“春节”之称还是袁世凯批准的呢。1913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该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有关资料记载,春节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然而,江苏省天文学会的天文学家却表示,现行“春节”称谓才有95年历史。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
  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
  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皇历”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向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
  不料,孙中山的这个建议,民间一时没有接受,于是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仍然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众所周知,在民国总统的正式选举中,袁世凯获胜,孙中山败北。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由于这个“春节”是袁世凯批准的,许多倒袁人士,都拒绝过这个春节。孙中山在1924年还提出过废除这个节日。但没有能够形成气候。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不同意,对孙中山不满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为了适应当时世界上风行的改历潮流,一些改历人士重新提出,先过“元旦”新年,后过“春节”旧年,新年在前,旧年在后,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颁行政令,宣布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这个政令一颁布,共产党立刻起来反对,民间亲共人士,也抓住这个辫子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对国民党的热潮。结果,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把旧历新年禁下来,而且还招徕了国内许多反对的声音。
  “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90多年来,中国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
年终岁末话皇历&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书,过去又称“历日”、“宪书”、“通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皇历”。&
【木板刻印历书出现于唐】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唐宋时代,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给文武百官,受赐者要上表谢恩。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书,每年编印历书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封建皇帝颁布历法的通例。“皇历”属于“官方”历书,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的颁制,从唐朝起,各代王朝对历法实行严格的管理。历书未经“御批”不准翻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历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皇家”统一天下的典籍。清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为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叫“时宪书”。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历书的收藏,20多年前,著名学者周一良先生首次提出历书是有准确年款、不得随意翻刻、事后又无须翻印重雕的古籍,它是鉴定古籍、断定年代的标示物。如用清代乾隆七年历书的特征来考证被鉴定古籍的版刻、纸张、印鉴等,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珍稀历书承载历史岁月】老皇历几乎涵盖了与当时人们的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相关的许多古代人文历史信息,我们可以透过历书中的诗文、物候、典故、谚语来解读时代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古代气息的版刻风格、翰墨山水、生活场景、纸墨特征。老皇历作为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文化载体,很值得收藏界去关注和研究。虽然它最初的功能只是介绍有关生肖、二十四节气及相关的农事与生活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时代的历书又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成了人们喜好的一种收藏品。明代晚期,套版套色印刷达到了顶峰,反映到老皇历上就更添了几分风彩,这种官刻官印宫藏的老皇历是拍场上的重器,动辄成千上万元不在话下,而且买家多是海外大款,后市还应看高一线。&
&古时的历书内容除以历法排列年月日和节气外,多以具体指导农事、参谋生活、选定良辰吉日为主。但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历书内容也被涂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如选择“黄道吉日”、相面算命之类,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写照。而那些与特殊历史时代密切相关的时事政治、经济生活、科技军事、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春联谚语等成为体现收藏价值的渊源。“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人们常用“老皇历”来形容那些因循守旧、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
诗寻二十四桥踪
&&&&&&&&&&&&&&&&&&&&&&&&&&&&&&&&&&&&&&&&&&&&&&&&&&&&&&&&&&&&&&&&&&&&&&&&&&&&&&&&&&&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咏二十四桥诗,引起了历代许多人的追寻,且以诗来作证,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杜牧的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对扬州在盛唐时期的赞美,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不已的优美诗篇。
  杜牧的诗,在写出了扬州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风貌后,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的何处?到底指的是几座桥?这座千百年来纷争不已的“二十四桥”,有多种说法。
  一是24座桥说,据《一统志》载,隋朝时曾置24桥于扬州,唐朝时仍可见到那24座桥,分布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上。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补笔》中,竟列出了23座桥的名字和位置。
  这种说法颇多异议。所列出的桥不足24座,下马桥竟有两座,是否是重复;而唐代扬州城里极负盛名的禅智寺桥、月明桥等,为何未列入其中呢?有说,唐代末年的战乱,全部倾圮了,但这只是猜测。又据说,到了明朝,二十四桥已全部毁坏,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后来便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必太拘泥于现实。
  二是排序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排序编号为第24座的桥。依据是诗歌中常出现把桥编号的句子,如杜甫:“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等。还有,宋代文人姜夔不仅在《扬州慢》中写过二十四桥外,还在《咏芍药》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那么,二十四是不是红桥的编号呢?他在《过垂虹》中有“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五桥。”尽管姜夔没有在数字前加“第”的字样,但使读者隐隐感觉到,编号说似乎存在过。或许在唐宋时期,扬州有很多桥,桥名不够用,只好用编号来代替。就像现在的城市小区内有几号楼一样。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猜测,仅仅从古人的诗句来确定编号说法,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三是泛指、代指说,我国向来就有对数字概念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尤其在诗词中为说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夸张数字,并不采取绝对数字。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弯”、“三百六十行”等,并非确数。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桥是否也用了这样的手法来泛指扬州桥梁之多呢?这也是一种推测,是一种猜想的说法。
  四是一座桥说,自宋代以来,二十四桥的几种说法已逐渐形成。其中能够确指是一座桥的,首推大词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来扬州,写下《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诗,其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种写法,似乎是一座桥了。宋代还有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
石榴的诗意传奇
&&&&&&&&&&&&&&&&&&&&&&&&&&&&&&&&&&&&&&&&&&&&&&&&&&&&&&&&&&&&&&&&&&&&&&&&&&&&&& &&&&
中秋佳期,应邀去某地出席石榴节活动,但见遍地石榴树上硕果累累,鲜艳夺目犹如簇簇火焰,煞是迷人。剥开一看,或红如玛瑙,或白似水晶,嚼之甘甜清凉不同凡响,难怪石榴素有「九州名果」之誉,历来深得人们青睐,成为中秋夜「月、果、饼」黄金三搭档之一。元人马祖常《真中丞折枝石榴》诗中云:「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不仅描绘了石榴开花时的俏丽,也道出了石榴的渊源。&
原来石榴也算「舶来品」,其原产地在西域的安石国(今中亚乌兹别克和伊朗一带),当时叫安石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其引入内地。
勿庸置疑,裙子乃最能展示女子婀娜风情的服饰,唐时的裙子流行红色,当时仕女尤爱用石榴花汁提炼出来的染料染裙,因裙色、裙形皆似石榴花,「石榴裙」一词就应运而生了。白居易《琵琶行》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常建的「石榴裙据峡蝶飞,见人不语梁峨眉」,以及张光弼的「西楼柳风吹晚凉,石榴裙映黄金觞;纤歌不断白日速,微雨欲度行云凉」等等,指的就是石榴裙。传说武则天「发迹」前曾在感业寺的孤衾泪烛中写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忠贞不渝的爱情宣言深深感动了唐高宗李治,也成就了武曌一代女皇的美梦,石榴裙之魅力由此可见。说起石榴裙,人们还会联想到「跪倒在石榴裙下」一说,这个典故就又与杨贵妃有关了。&
世人皆知杨贵妃爱吃荔枝,其实杨贵妃也非常喜爱石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一带大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便在石榴花丛大摆宴席,与杨贵妃欢饮,李隆基特别喜欢贵妃酒后双腮绯红的醉态。大臣们对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耽误朝政很有意见,便迁怒於杨玉环。杨贵妃不仅爱赏榴花、爱吃石榴,也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招待群臣,邀杨贵妃献舞助兴。贵妃藉著酒意在明皇身边悄声道:「这些臣子对臣妾不施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得知爱妃受了委屈,当即下令文武百官今后见了贵妃一律施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论处。众臣无奈,从此凡碰到杨贵妃走来只好下跪使礼,官员们私下则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也流传至今,不过意思早已今非昔比,成为男子对美女崇拜或为其倾倒的形容词了。
古代的节假日
&&&&&&&&&&&&&&&&&&&&&&&&&&&&&&&&&&&&&&&&&&&&&&&&&&&&&&&&&&&&&&&&&&&&&&&&&&&&&&&&&&&&&&&&&&&&
中国古代有没有节假日?古人们是如何休假的?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利用这个双休日翻箱倒柜查阅了一些古籍史料,终於找到关於古人放假制度的记载。&
 &&&&&汉朝至隋朝,官员每五日放假一日,谓「休沐」,意即沐浴和休息。唐、宋时期实行「旬假」制度,即一旬(十天)休息一日,称「旬假」。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类似今天的「黄金周」;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与今天的节假日总数非常相似。基於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古代还有许多「人性化」假日: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
 &&&&&元代规定全年只有十六天节庆假日,可能是因为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是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民俗截然不同的缘故吧?到了明、清两代,「公务员」似乎更辛苦些,「旬假」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在众多大臣反对声中,朝廷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又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不过朝廷规定,长假期间官员仍要不时到其官署处理必办的公务,涉及司法的事务更是不能停止的。
&&&&&&&&&&&&&&&&&&&&&&&&&&&&&&&&&&&&&&&&&&&&&&&&&&&&&&&&&&&&&&&&&&&&&&&&&&&&&&&&&&&&&&&&&&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於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於隋朝,兴盛於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於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於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
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著削职为民了。
&&&&&&&&&&&&&&&&&&&&&&&&
  藏书票是贴在书的封里或扉页上的书籍持有者的标志。它与中国传统的藏书章、收藏印是同一作用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微型艺术品,是人们读书、爱书、藏书的信物,体现了书与人之间的互动,素有“纸上宝石”、“书上的蝴蝶”等赞誉。&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德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丢勒、霍加斯、比尤伊克到马奈、埃舍尔、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提倡普及,藏书票从曾是欧洲宫廷贵族权势与藏书的象征,逐渐演变为东西方爱书人和藏书票爱好者的创作、交换、收藏的艺术品。它具有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已成为国际上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人创作与使用藏书票始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清末民初,在三四十年代,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曾纷纷使用藏书票,不少大学与机构的图书馆也在图书上大量运用藏书票作为馆藏标志。自1984年成立“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后,藏书票在国内文化界逐步推广,渐受人们喜爱。&
  藏书票尽管画面较小,却在方寸之间可令人从中感悟东西文化的缤纷映影,品藻古今书趣逸情,追寻神话与历史的缩影,观察人物爱书的心迹和图书馆藏书的源流,体验人文与艺术融合的升华……&
  藏书票的制作以版画技法为主,藏书票画上的EXLIBRIS是拉丁文“某人藏书”之意,票主均以个人的姓名、字号、别称、斋名或机构名称标志。无票主的则是通用藏书票。
藏书票:唐吉柯德
藏书票:书缝淘金
&&&&&&&&&&&&&&&&&&&&&&&&&&&&&&&&&&&&&&&&&&&&&&&&&&&&&&&&&&&&&&&&&&&&&&&&&&&&  藏书票属于西方工艺美术的一支,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是一张刺猬藏书票,制作于1450年。15至17世纪,藏书票曾是欧洲贵族及修道院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9世纪,藏书票被民间广泛收藏,其独特的艺术性与稀有价值受到进一步重视。我国于1988年加入国际藏书票协会。20年来,国内藏书票价格上涨了数十倍,名家之作更是一票难求。今年10月,国际藏书票协会第32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藏书票简史】作为西方版画艺术的一支,藏书票的起源和古腾堡发明印刷术有关。大约在1450年,稍早于西方的图书印刷,德国人JohannesKnabensbarg拥有的、署名Lgler创作的,是一张刺猬嘴里衔着野花、脚踩着落叶的木刻版画,票面上有一行文字,写着“慎防刺猬随时一吻”,意谓:没有经过这本书主人的同意,不要私自翻阅。和我国明朝著名的藏书家毛晋的藏书章铭文“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款稍晚于刺猬藏书票,据说在一家德国修道院发现,票面上没有题词。从设计图原稿的一段拉丁文记载,才查出是勃兰登堡(Brandenburg)家族赠书给修道院时特别印制的藏书票。票面上是天使手捧盾牌,盾上有只牛,这张盾牌代表着勃兰登堡的纹章,相当于古代种族的图腾,后来演变成为英国亚瑟王时期圆桌武士盾牌上的盾徽,如今在英语系国家仍在采用。手写的年份从1470年到1480年都有,可以说是纹章藏书票的起源。
  前面提到的刺猬藏书票,不但是最早的藏书票,而且是图画藏书的起源。不过在15、16世纪极少见到,一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比较普遍。从15世纪到17世纪,几乎是以象征贵族权势与家族地位的纹章藏书票为主,后来才渐渐有神话、寓言故事、动物、花草和字体点缀的图案出现,形成类似“刺猬”的图画藏书票。可能是因为当时图书印刷的数量比较少,而且教育不普及,只有贵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的缘故,贴上藏书票便象征了权势和财富。而普通民众真正开始搜集藏书票,则到了19世纪才开始。
  早期的藏书票主要是作为藏书的标志,所以并不像版画作品那样,有版画家的签名与印刷数量编号的标记。到了19世纪下半叶有人开始研究藏书票,才渐渐重视它的艺术性与稀有价值,从此艺术家和书籍家纷纷参与。这和当时欧洲的工业社会来临有关,物品开始大量生产,部分文化人士转而崇尚手工,并且在英国开始提倡工艺美术运动。当时为了对艺匠表示尊重,主张艺术家可以把构想交给艺匠去处理,而处理这些作品的艺匠,也应该发挥自己所长,早日从物品制造者提升为艺术家。这与我国竹雕艺术的发展有点类似。这也同时影响到藏书票的创作,间接捉成文学家与艺术家的合作,例如,马奈(Manet)为马拉美诗集《牧神的午后》设计藏书票,奥禄加(EmilOrlik)为里尔克设计等,其他知名画家,包括比亚兹莱、克里木特、马蒂斯等也都有参与。
特别是1880年,英国人华伦(J。LeicesterWarrecn)的著作《藏书票指要》最早依艺术风格,有系统地将藏书票分门别类,借以推断藏书票的制作年代,从此讨论藏书票的文章日渐增多,藏书票制作的风气大盛。于是从1891年德国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纷纷成立藏书票协会,他们都出版会刊或专著,收藏与交换藏书票的活动遍及各地,甚至有人成立拍卖公司,定期举办拍卖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比较没落。所以欧美各国的藏书票协会,都把1890年到1940年尊称为“藏书票的黄金时期”。
  1953年国际藏书票联合会(F。I。S。A。E)成立以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纷纷恢复藏书票创作,而且各地的藏书票协会也逐渐恢复活动,并且以各藏书票协会的名义加入,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我国于1988年加入。刚开始每年开一次大会,后来改为两年一次,第32届大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从此开始,欧美各国纷纷减少纹章藏书票的创作,逐渐和版画艺术结合在一起,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也使它成为被认可制作的媒材。同时在国际藏书票联合会的推动下,一向以个人拥有自用的藏书票和交换为主。不过随着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于今年3月23日举办藏书票专场拍卖以后,或能会掀起第二次收藏的热潮。
【名家作品 一票难求】不少藏书票爱好者是从加入藏书票协会开始入门的。因为协会的会刊除了提供专业的知识外,还有世界各国书刊出版的信息,并且会员中的国外收藏家或书店也在进行交流,打开了收藏与投资的窗口。目前由于网络普及,更是可以在网上搜索。以全球最大的二手书集合网站abebooks。com为例,只要输入Exlibris或Bookplate,都可以得到上千条贩卖单张藏书票或专著的信息。国内则可以上孔夫子网站,不定时有人在网上拍卖。此外,如北京燕平雅园版画书票部、鲁迅博物馆、上海弗闲斋书票社等都可以买到。
  国内藏书票收藏虽还在起步阶段,不过已从1988年上海南京路新华书店两元一张、几年前荣宝斋的十几元一张,上涨到现在的几十元一张。名家如梁栋、杨可扬等人制作的藏书票,则在200元以上,甚至如李桦、古元等早期版画家的藏书票,目前已是一票难求。以1986年香港某画廊出售的叶灵“凤凰”藏书票为例,当时市价为港币8000元。叶灵是我国作家中自己设计藏书票的第一人,采用我国传统的凤凰图案,结合19世纪末新艺术(ArtNouveau)设计的精髓,而且中间的凤凰以及植物的树叶装饰,正好契合他的姓名,难怪该画廊会开出如此的高价。随着藏书票重回拍卖场,藏书票收藏将逐渐走向高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小说读书人的科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