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民居回来的参加志愿活动的收获收获

作协总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此次实习活动我们来到了位于安徽黄山市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此次实习活动我们来到了位于安徽黄山市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7月26日晚,连日来的大雨洗去了三伏天本有的暑气与燥热。明月皎皎,清风徐徐,这样的夜晚适合思考与沉淀、分享与交流。在辜厝巷老年人活动中心,肆点金潮州古建筑文化兴趣小组正在召开“潮州古城发现之旅第三期走进南门社区”分享会,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活动首先由团队创始人之一陈夏阳为大家介绍肆点金的发展历程以及古民居保护活化的感悟。陈组长紧扣“寻找和守望”的团队理念,介绍了自2009年开始,肆点金小组怀着对古建筑的浓厚兴趣出发,历时六年来在潮州古民居、古村落基础性调研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发现之旅中,肆点金小组以责任为动力,以成果为承接,通过编辑创刊号、开设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尝试使用照片和文字纪实的方式,向外界宣传潮州古建筑的现状,以唤起公众对古建筑、古村落保护课题的关注。
陈组长指出,基础性调研对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至关重要。古城保护并不等同于推陈出新,或是将其打造成一处仅供后人观赏的博物馆,而是要在寻找和守望的过程中,找回乡愁的寄托,重拾传统的美德,守住非物质遗产和传统有益的生活方式,为古城带来人气,注入希望,让它成为焕发崭新活力的宜居之地。
紧接着A组志愿者代表吴漫由“台省褒封”的故事引入,详细介绍了家伙巷四处古民居的探访成果,同时运用大量精美的纪实图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潮州古民居中“肆点金”与“下山虎”的名称由来和格局特点、厝头角的五个种类、屋架装饰的丰富寓意、龙船厅的构造样式等,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有趣的古建筑知识科普。
B组志愿者代表林洁荣用她清澈的嗓音,细腻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了在辜厝巷、牌坊巷探访的六处古民居所见所思。有街巷历史的详细介绍,更有民居建筑细节的生动展示;有发现精巧别致民居后花园时的惊喜不已,有对比辜朝荐旧居今昔风貌时的感叹惋惜,更有她包含深情的感言:古建筑就像一本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书籍,等待着我们去拾起、擦拭和品读,从中收获知识,汲取心灵的力量。
C组志愿者代表李凯运用制作精良的PPT,全面展现了在郑厝巷和辜厝巷共六处民居的整体风貌和建筑细部,穿插介绍了“门当户对”一词的来由,并以一位“新潮州人”的视角,重点提出了古城在历史文化展示、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发展建议,观点深刻,有效带动了现场听众的思考和共鸣。
最后,分享会进入自由发言环节。与会观众分享了对古城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传统家训家规、先人良好风范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家纷纷各抒己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因兴趣而关注,因参与而懂得。古城保护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它需要一批人的不懈努力,更倚赖于公众的关注与支持。在“寻找与守望”之路上,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有心人加入进来,一同为古城保护与发展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潮州“肆点金”古建筑文化兴趣小组
诚 心 推 荐
, 欢 迎 分 享
微信订阅号:cz-sdj
新浪微博:@潮州古建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200年京西古民居变身民俗博物馆 开辟民俗活动空间-中新网
200年京西古民居变身民俗博物馆 开辟民俗活动空间
  记者 杨丽娟
  石景山区西北部五里坨村,高不足百米的小青山脚下,一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群被修缮一新。这个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古院落,在历经约200年的沧桑后,如今已悄然挂起了“京西五里坨民俗博物馆”的牌子。
  “院子里的故乡”年底落成
  穿过一栋栋高楼,迎着六月的骄阳,一走进院落,古朴静谧的感觉就扑面而来。约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两侧,分别有两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落。
  左侧的院落,包括民俗陈列馆、学礼斋、国学书屋等,其中最显眼的民俗陈列馆,赫然挂着“院子里的故乡”的牌匾。“现在村子改建后,村民都上了楼。我从小就住四合院,院子对我们来说就是故乡呀。”站在院子里看着牌匾,五里坨村村民李学文很是感慨。
  让李学文感慨的这个院落,是在经历了约200年风霜的王家大院基础上修缮而成。在五里坨村改建之前,位于五里坨后街西胡同5号的王家大院,是全村规模最大的四合院群,由5座四合院组成,共有六十余间房屋。如今,其中的3座院子已经完成修缮,给马车进出准备的大门道、屋脊上的“分脊花”、墙壁上花朵形的砖雕,无不透出京西古民居的建筑特色。而广场右侧的院落,则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将村里保存完好的钱家大院“挪”了过来。
  “王家大院是在原址上修缮翻新,钱家大院挪了位置,但这些砖瓦,几乎全都是几百年前的原件。”负责博物馆修缮的北京石景山区重点工程建设中心主任范冬元介绍说,整个民俗博物馆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从2011年至今,已经修缮完成了三分之二,预计年底会全部完工。
  老物件儿讲述五里坨村史
  尽管整个院落尚未修缮完毕,但院子里、屋子里早已摆满了村民们捐赠的老物件儿。汲水的辘轳、吱吱呀呀的织布机、破了一个洞的竹篓、带着豁口的镰刀等生产工具,近200年历史的瓦楞、一百多年前的八仙桌、带着“国营副食店”的村口老照片、上世纪60年代的毛主席画像等生活印记,以及玻璃弹珠、铁皮青蛙、鸡毛毽子等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全都在述说着村民们往日的生活。
  “现在搜集的老物件儿已经有好几百件了,村民们都很热情,因为这就是咱们自己的博物馆。”小王是博物馆老物件儿的征集负责人,也是五里坨村村民。
  让人惊奇的是,民俗博物馆的一个房间被“还原”成了小酒馆的模样:门口摆着两只印有“国营宜兴大新陶瓷厂”的大酒坛,走进酒馆,正对门口的柜台上是泛旧的算盘、木制的酒舀子,柜台旁边是黑釉的酒坛子,门口两旁则是四张供人吃酒的桌子。一个山脚下的小村落,怎么会有这么多古旧的酒馆家什呢?原来,地处京西运煤古道中段的五里坨古村落,是当年运煤驼队的必经之处。因此,村里除了王家大院等煤业大户留下的百年民居外,还遗存有不少小酒馆、小饭馆。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五里坨民俗博物馆没有局限于静态的陈列,而是在陈列的同时为村民动态的民俗活动、文化活动开辟了专门的空间。
  民俗博物馆内的文化广场,不仅为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而且还允许村民在这里举办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广场右侧的四合院里,特意为五里坨曲艺团、腰鼓队、民乐队、秧歌队、小车会等文艺社团安排了排练场地。此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最为盛行的村落之一,五里坨民俗博物馆还设立了石景山太平鼓传承基地。明年开始,太平鼓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就会在同样历史悠久的民俗博物馆里动态呈现。
  对此,石景山区文委文化科科长黄杰说:“民俗原本就是一种动态文化,在民俗博物馆里开辟活动场地,既可以让上了楼的村民保留传统习俗,又能让民俗以‘活’的形式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与研修活动的收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