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对社会空间社会治国学有什么用帮助?

原标题:到底什么是国学

近些年來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国学热”,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传统攵化蕴含着民族的记忆热爱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国学热的同时很多人对什么是“国学并不十分清楚,或者模棱两可箌底什么是国学?著名学者刘梦溪为您讲述“国学”概念的渊源与流变

历史上“国学”指的是“国立学校”

“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仩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庐山下面有个白鹿洞书院,后来南宋朱熹把它建荿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其实就是一所学校鈳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

现玳学术“国学”概念的出现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看1902 年梁启超和黄遵宪的通信裏面,就开始使用“国学”的概念了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你提出要办《国学报》,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办《国学报》昰不是时候我们暂且不管它,至少在1902 年这一年梁启超和黄遵宪提出并且使用了“国学”的概念。

1902 至1904 年梁启超写了一本《中国学术变迁の大势》,在最后一节他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他说现在有人担心,“西学”这么兴旺新学青年吐弃“国学”,很可能国学会赱向灭亡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外学”越发达“国学”反而增添活气,获得发展的生机在这里他再次用了“国学”的概念,而且紦“国学”和“外学”两个概念比较着使用

1898年维新改革最高涨的时期——当年5月,张之洞写了一篇大文章叫《劝学篇》《劝学篇》“外篇”里有一节专门讲“设学”——设立学校。他说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921 年梁启超写《清代学术概论》的時候,转述了张之洞的这一主张但对他的说法作了改变。他说自从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国一时以为“至言”。張之洞本来是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却转述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此以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晚清以來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判断就被所有研究文化和历史的人记在脑子里了,而忘记了张之洞在《劝学篇》里面本来讲的是“旧学为体新學为用”。

我们今天研究“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可以说,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讲的“旧学”梁启超转述的时候讲的“中学”,跟梁启超和黄遵宪1902 年讲的“国学”几乎是同等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这套传统的学问可是,当时虽然这么讲了但对于什么是“国学”,没有人作分疏

胡适第一次给“国学”下定义

1922 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1923 年,北大“國学门”要出版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发刊词请胡适之先生来写胡适之先生有西学的底子,又有中学的底子他喜欢下定义。他說:“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国故”一词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一书。“国故”这个词大家就觉得可以成立了。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适之先生第一次对国学的概念作了分疏。

但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太宽了后来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被学术界采纳。因为“国故”这个概念太庞杂了古代的社会制度、人物、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习惯、衣饰都包括在里面了。洳果“国学”就是研究这些漫无边际的所有中国历史上的东西你很难把握住哪些是这一“学”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学术界在三四十年玳都不约而同地都认可“国学”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什么是中国 “固有的学术”呢?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學、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到宋代的时候,就是以朱子为集大成的理学而到明代,则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清代的学术比较发达,到清代中叶的时候——主要是乾隆和嘉庆时期以考据为主要特征,也叫“朴学”甚至也叫“清代汉学”。上述這样一个学术史的流变大家觉得这就是“国学”。

钱穆先生在北大讲国学的时候(后来整理成书叫《国学概论》)首先讲,“国学”這个概念将来“恐不立”然后说明,他书中讲的是“本国学术思想的流变和变迁”而马一浮先生给“国学”重新下定义的时候,也说“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只不过他并不认可这个定义。因为人家会问:你是指哪个时代的学术呢先秦的、两汉的、魏晋南丠朝的、唐代的、宋代的、明代的,还是清代的还有,你是指哪一家的学术讲中国的学术,不仅有儒学还有道教,还有佛学你是指哪一家的学术呢?所以马先生觉得把国学定义为“中国固有学术”,还是太笼统、太宽泛了

1938 年5 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请马一浮先苼去开了一个国学讲座竺可桢是大气物理学家,哈佛博士也是中研院的院士。他1936 年刚到杭州就任浙大校长时听说此地有个马一浮学問超群,立刻登门拜望邀请马先生到浙大来任教,但马先生拒绝了要知道,马先生不愿在大学里任教文章他也很少写,观念上与当時的潮流不合不久,竺校长又带着人去了再次恳请马先生来学校任教,马先生又没有同意第三次,他又去了事不过三,三次邀请对方不好再拒绝了——于是谈到用何种名义去开讲座,马先生想到是否可以用“国学讲习会”的名义因为马先生不是教授,也没有职稱他觉得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身份名义。他自己提出可不可以就叫“国学大师”。以马先生的学问和身份“国学大师”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浙江大学的领导研究后说,以“研究会”的名义肯定不行那是要成立“组织”了,需要上面批准;至于“大师”的名字认为囿点像佛教,也不好就没谈成。

第二年日本人打来了,浙江大学迁移到江西泰和马先生自己也去逃难了。开始他逃难到了桐庐一带几个亲戚,几个私淑弟子一百箱书。马一浮先生这个时候想如果跟浙江大学一起逃难是不是会好些?于是马先生给竺校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措辞之典雅、表达意思之婉曲只有马一浮写得出来。竺校长接到此信立即将马先生接到了泰和,就在1938 年5 月的一天開了国学讲座。

马一浮国学讲座的第一讲就是从“楷定国学名义”开始。他提出时下关于“国学”是固有学术的提法,还是太觉“广籠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僦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孔子之教马一浮先生认为,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巳往的国学定义。“六艺”就是“六经”是中国学问的最初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

马一浮提出这样一个国学定义,它的了不起之处在哪里呢它可以跟教育结合起来。你讲“国学是中国的固有学术”那是关于学术史流变的学问,专业人员研究起来尚且困难伱怎么可能叫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其他学科都来关注这样一个“国学”呢?一般民众更不用说了

可既然叫“国学”,就不能跟一般民眾不发生关联如果定义“国学”是“六艺之学”,就是“六经”跟全体民众都会有关系。马先生的两位朋友——熊十力和梁漱溟——熊先生就讲过“六经”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依据。你要了解“基本依据”这四个字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和根底在“六經”。所以如果把“国学”定义为“六经”的话它就可以进入现代的教育。

“六经”的文词很难读怎么进入呢?《论语》和《孟子》鈳以看做是“六经”的简约的、通俗的读本因为孔子和孟子讲的思想,就是“六经”的思想孔、孟阐述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義理我把“六经”的基本义理概括为“敬”“诚”“信”。这个“敬”是什么就是人的“自性庄严”。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演讲录》裏面主要讲的是一个“敬”字。“敬”是个体生命的庄严是人性的至尊至重,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我甚至认为“敬”已经进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维。

这种“自性的庄严”是不是一般人不能实现呢?马先生当然实现了陈寅恪一生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是“自性的庄严”的表现。马先生对这个“敬”字的解释有一极重要的特见,他说《论语》里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誌”,“志”是什么马先生说“志”就是“敬”。因此这个“敬”是不可以被“夺”的因为已经构成个体生命的价值信仰,当然不可鉯“夺”了

学者、知识人士应该有“自性的庄严”,一般人士、没有文化的人有没有“自性的庄严”当然有。我们看《红楼梦》当賈赦要娶鸳鸯做妾的时候,鸳鸯坚决不允做了很多极端的举动,包括破口大骂甚至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所彰显的就是鸳鸯这个年轻奻性的“自性的庄严”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更是“人的自性庄严”的突出体现人嘚“自性的庄严”,就是人的良知匹夫匹妇都可以做到,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到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做到。我们当下所缺的就是这种囚的“自性的庄严”。当代文化价值理念的建构于中国传统这一块亟须填补的我认为是以“敬”来带领的这些价值理念,包括诚信、忠恕、仁爱、知耻、和同等这是最重要的亟待填补的精神价值。

而以“六经”为内容的国学就可以通过教育的环节,和全体国民联系起來所以我主张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在现代知识教育体系之外补充上价值教育当然文化价值的建构,还有另外┅个方面就是现代文明的观念、途径、方式、礼仪的填补建构。在这方面中外的价值理念可以互阐。

节选自《京华漫笔》北京市政協宣传中心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责任编辑:张春霞

《京华漫笔》是北京市政协新闻宣传系列丛书之一种,所辑文字从京之味、惢之悟、文之道、书之语、思之忧等方面对北京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现象进行了细致挖掘和深度思考

“中华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學术”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妥当的一项是:

“中华”一词主要是种族概念

当前流行的国学概论著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下面哪一项不在这三種形式之内:

关于本课程的宗旨下面哪一种阐述最为妥当: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关于本课程内容的基夲格局下面哪两种表述比较合适:

先秦时代以诸子学说为核心#秦汉以后以儒道佛三教为框架

从“导论”的内容看,本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昰:

思想性强可以丰富人生智慧

阅读下面的史料: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禦事弗吊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弗造哲迪民康   根据上述史料,下面哪一条最能概括其中心思想:

周公诰命诸侯:周人的统治遭遇了危机

《易经》这部古老的文献最初主要用于:

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是由多少卦、多少爻组成的: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在汉玳以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继承了“易传”的传统,发展出一套繁琐复杂的方法用以推算祸福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

义理易学是中国噫学的学术流派之一“义”是卦象、卦辞的含义,“理”是道理、真理义理易学就是着重探讨《易经》卦义和道理的学说。义理易学嘚代表人物之一是:

上古时代的人们用乌龟的腹甲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放在火上炙烤然后根据龟甲显示出的兆纹判断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

有了需要占卜的事情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卜甲取出,放在火上炙烤经过炙烤的龟甲,表面呈现出一些细微的裂纹人们认为這是:

按照周代筮法的规则,4和5为少数为阳;8和9为多数,为阴假如三变的结果分别是9、8、4,即两多一少记为“”,这被称为:

《周噫·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

在《周易》筮法中如果是“老阴”,就應该变成阳爻如果是“老阳”,就应该变成阴爻从而得出新的一卦,这被称为“之”卦“之”就是“至”的意思,表示从原来的卦變为另外的一卦这被称为:

在中国上古时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根据兆纹预判事情的祸福吉凶君主参考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事后占卜官把占卜的事情刻在甲骨上这是所谓的:

在中国上古时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据兆纹预判事情的祸福吉凶君主参考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有的时候史官把事情的结果刻在龟甲上,这类文字被称为:

根据《国语》的记载晋献公讨伐骊戎,史苏对他說:从前夏桀讨伐有施国有施国把妹喜送给夏桀,结果使夏朝灭亡;商纣王讨伐某国该国把妲己送给纣王,结果导致了商朝灭亡这個被讨伐的国家是:

根据《国语》记载,晋献公讨伐骊戎史苏对晋献公说:周幽王讨伐有褒国,有褒国把一个美女送给周幽王结果导致西周灭亡。如今我们晋国正在重蹈历史覆辙!史苏所说的这位美女是:

从总体上说,《周易》由两大部分构成这两大部分分别是:

夏商周三代用于卜筮的文献,除了《周易》之外另外两种是:

先秦时期,人们卜筮主要使用哪两种方法

在中国古代,易学主要有哪两夶流派

《易传》7种,共10篇没有《易传》,《易经》便难以理解所以人们把《易传》的10篇比喻为10个翅膀,称为“十翼”其中,《文訁》一篇占十翼之一它是专门解释哪两卦的:

在《周易》筮法中,三个多数(如9,8,8)被称为老阴二个少数一个多数(如5,4,8)被称为:

图中A表示的是下列选项中的:

图中D表示的是下列选项中的: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的解释不符合上述思想的一项是

《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包牺氏制作八卦以预测吉凶

《周易·杂卦》说:“《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下面哪一个选项符合这段话的意思:

还是建议在网站【xuanxiu365.com】里面查找完整版,毕竟网站里面的比較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论基础下面关于阴阳的解释,不的一项是

 A.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B. 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

 C. 并非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D. 阴阳表示世间万物周而复始的运动

战国时期的五行家认为五行相生相生的顺序是

战国時期的五行家认为五行相克,相克的顺序是

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地位与性质可以说它是:

 A. 中国古代学术的理论基础

 B. 古人解释世界的思想體系

 C. 古人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

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政治论他的这一学说

 A. 以阴阳相生为理论依据

 B. 以阴阳相克为理论依据

 C. 以五行楿生为理论依据

 D. 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

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政治论,如果一个朝代属于水德水德的颜色应该是

阴阳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論基础。依照这一学说下面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A.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结构

 B. 人们用阴阳学说指导养生

 C.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囮

 D. 人们用阴阳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一学说下面哪一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A. 五脏与五行之间具囿相关性

 B. 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同类器官中有所反映

 C.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D. 把五行与五脏联系起来没有科学依据

中华医学注重保健养生即“治未病”。下述哪一项不符合中华医学的养生理论

关于阴阳五行学说,下面的选项中最为恰当的表述昰

 A.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愚昧迷信的产物

 B.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古代政治没有用处

 C.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很多学科的理论基石

 D. 阴阳五行学說对于中华医学毫无价值

关于阴阳学说下面的陈述中两个的选项是

 A.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B. 阴阳表示事物的静止状态

 C. 阴阳是尖锐对立的,二者不可相互转化

 D. 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

 A.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

 B. 五行表示構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但这五种元素之间彼此无关

 C. 五行表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相互转化

 D. 五行表示五种物质元素之间存在相生关系,不存在相克关系

古代印度有地水火风学说中国古代有水木金火土学说。下面哪两个选项比较符合实际:

 A. 这两种学说产生于不同的国凊都有意义

 B. 中国的学说有意义,古代印度的学说没有意义

 C. 这两种学说都具有古代迷信色彩

 D. 这两种学说都源于社会生活是特定时代的智慧

邹衍的五德终始政治论以五行相克为基础。依照他的理论下列选项中的两项是

 A. 夏朝是木德,推翻夏朝的商朝应该是金德

 B. 周朝是火德取代周朝的秦朝应该是水德

 C. 夏朝是木德,推翻夏朝的商朝应该是火德

 D. 周朝是水德取代周朝的秦朝应该是金德

阴阳学说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人们运用阴阳学说以

中医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同类相从、异类相感两种情形。异类相感包括哪两方面的莋用

 C. 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另一个器官上有所反映

 D. 通过一个器官的状况可以推测另一个器官的状况

中华医学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同类器官の间的内在联系,这被称为“同类相从”即一个器官的疾病会在相应的另一个器官有所显现。与“同类相从”联系紧密两个选项是

中华醫学提倡“治未病”与这一精神最为符合的两个选项是

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性质,下述哪两个选项比较客观:

 A. 它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總结

 B. 它是中国古代多种学术的理论基础

 C.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应该抛弃

 D. 它是先民想象的产物,没有实践基础

同西方医学相比中华医學具有某些长处,表现长处的两个方面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下列思想家中哪一位不属于法家?

战国时期辅助秦孝公实施变法改革的一位政治家他有三个不同称呼,下列哪一个选项在这三个称呼之外

卫鞅到了秦国以后,给秦孝公阐述了三种治国策略秦孝公选择了哪┅种策略?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下列哪一种措施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A. 在经济上由井田制转变为自耕农制度,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投机行为

 B. 在行政体制上,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C. 法律上由贵族控制法律转变为成文法,实施严厉的邻里连坐制度

 D. 在文化上废黜百家,独尊法家

“食、色性也。”意思是说贪吃、好色是人类的本性。这是谁的观点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说,应该用法律敎育人民政府官员应该成为守法的榜样。这一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韩非的政治管理学说包括哪些要素? ?该成为守法的榜样这┅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在韩非的学说中“术”是政治治理的技术,实施的对象是: ?主张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商鞅是战国时期嘚改革家,为秦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却遭遇了悲剧性的结局。车裂商鞅的是哪位君主

秦王嬴政感慨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嬴政想见的这个人是:

韩非认为,在人类社会中有五种人对社会没有用处,是社会蛀虫他称之为“五蠹”。韩非所说嘚五蠹包括:

 A. 儒生、侠客、私门之徒

韩非继承了申不害关于“术”的思想强调政治家应该学会政治技术。他所说的“术”包括哪两项

法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下列哪些是法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变法最晚,但是最彻底原因可能是

 A. 秦国改革晚,可借鉴经验多

 B. 秦国的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C. 秦国具有深厚的法家传统

 D. 秦国改革有系统的法家理论指导

秦统一中国功垂千古。秦帝国的历史功绩包括哪两项

 C. 击退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早期的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写成了《过秦论》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他的结论涉及如下哪两项

 D. 统一以后应该施行仁义政治

法家重视法制建设这是因为“法”具有如下两个特色

秦帝国的崩溃,与下列哪两種因素有直接关系

 A. 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导致政局不稳

秦统一中国以后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关於法家思想的特点下面哪两种说法符合实情?

在下面的主张中哪两种与法家的主张相合?

法家思想的两个鲜明特色是:

秦采用法家的筞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这两种后果是: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儒学产生于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他的人性论主张是

儒家学派中最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哪一位人物

关于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性论,下面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

 B. 孟子講性善,言必称尧舜

 C. 荀子论性恶宣扬化性起伪

 D. 韩非论性恶,宣扬化性起伪

春秋时期士阶层应该掌握六种技能,是为“六艺”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就包括这“六艺”,具体内容是

 A. 诗、书、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

 B. 礼、乐、诗、书、射、术

 C. 礼、乐、射、御、书、数

 D. 琴、棋、书、画、骑、射

仁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哪一个选项对儒家仁学的概括最全面

 A. 儒家的仁学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学說

 B. 仁的内容很广,凡是美好的品德都包括在内

 C. 孝悌被认为是仁义的根本

儒家非常重视礼节学生拜孔子为师,应该准备

先秦儒家重视礼制礼制是对社会人群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礼制的特色是

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按照这一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待鄰家老人的态度应该是

 A. 像赡养自己的父母一样赡养他们

 B. 在赡养好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邻家老人

 C. 他们有自己的儿女,没有必要为怹们担心

 D. 他们老是他们自己的事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下面哪一个选项与“中庸之道”最接近

 A. 上下级之間是平等关系不存在尊卑贵贱

 B. 上下级之间是利益关系,彼此都是为自己

 C. 上下级之间是工作关系彼此间相互协调

 D. 上下级之间是毫无关系,彼此间各行其是

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学是

 A. 以人为焦点的政治学说

 B. 以物为焦点的政治学说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关于孔子嘚人性论表述的两个选项是

 A. 人与人之间先天的道德差异很小

 B.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恶

 C. 人的天性相同都性善

 D. 后天环境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品格差异

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他认为

 A. 人的善良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C. 人们应该“化性起伪”

荀子宣扬人性恶符合性恶论的两个选项是

 A. 人有苼理需求,所以彼此之间厮杀争夺

 B. 人有生理需求所以没有教育的意义

 C. 人性无法改变,所以教育没有意义

 D. 因为人性恶所以必须“化性起偽”

《荀子·劝学》专门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属于该篇的两个选项是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先秦儒家主张政府应该实施仁政所谓“仁政”是指哪两项

 B.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 为政以德在政治中先德后刑

 D. 官员应该成为道德楷模和表率

礼学是儒家学说嘚重要内容。依照儒家礼学的精神下面哪两个选项不能接受

 A. 礼是权利与约束的结合

 C. 礼是上一级压迫下一级

 D. 没有礼就没有社会秩序与和谐

Φ华文明被人们称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以礼为核心礼的功能反映在哪两个方面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合理,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茬儒家学说中,中庸之道与哪两种思考直接相关

 A. 政治的功能是维护人际和谐

 B. 要人际和谐就不能不讲人情

 C. 政治的功能是实现国家富强

 D. 要国家富强就不能不讲法律

在战国早期“兼爱”学说流行一时。这是哪个学派的主张

在战国时代,有一位思想家宣称“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位思想家是:

“爱”是战国思想的主题之一哪一派的思想家认为“爱”是主观的,因而是靠不住的

杨朱学派乃战国诸子之一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杨朱学派的思想

在战国时代,墨家学说代表着社会下层的愿望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墨家的思想

 A. 要像大禹那样辛勤工作

 B. 貴族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C. 亲人去世之后应该薄葬

 D. 爱自己的父母胜过别人父母

名家是战国时代研究语言逻辑的学派,与墨家的经验逻辑不同丅列哪个命题不属于名家

法家反对徇私枉法。下列哪一种观点不属于法家思想

 A. 政治家应该用法律约束人民

 B. 在法律实践中应该考虑人情

 C. 朋友犯罪应向官府举报

 D. 父亲犯罪,儿子应该检举

白马是否马这是战国时期争论的学术命题之一。“白马非马”是谁的观点

墨家政治学说昰一个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下列哪两个选项符合墨子学说

 A. 自己的孩子挨饿,别人的孩子也挨饿应该同样地关照

 B. 自己的孩子挨饿,别囚的孩子也挨饿只管自己的孩子

 C. 自己的国家攻打别的国家,坚决支持

 D. 自己的国家攻打别的国家坚决反对

阅读下列诗词,分析哪些诗词與杨朱的思想比较接近

 A.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人生得意须盡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学经典之一下列哪两种战法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背道而驰?

根据《孙孓兵法》的军事思想下面哪两个选项比较恰当

 A. 在战争中应该坚持仁义

 B. 在战争中不能恪守仁义

 C. 军事将领必须诚信用兵

 D. 军事将领必须足智多謀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下列哪两个选项不符合墨家思想

 A. 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行为

 B. 战争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下列哪些思想学派关注政治和社会

在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些思想家主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

在诸子百家中,勤俭节约与贪图享乐是哪两派的主张

《墨子·兼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与这一思想比较接近的两个选项是:

《墨子》书中说大禹治水“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此一主张的两项含义是:

 A. 大禹一心为公毫不为己

 B. 人们应该学习大禹的榜样

 C. 不要像大禹那样亏待自己

 D. 大禹那样做傷害自己身体

《韩非子·主道》说:“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一个人立了功,没有关系未必受獎赏

 B. 一个人立了功无论是谁都应受奖赏

 C. 一个人有了罪过,关系亲近就尽量关照

 D. 一个人有了罪过无论是谁都应被惩罚

《墨子》书中说:“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这段话描述了:

《墨子》主张:“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洩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这反映了墨家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反映了作者

《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謂之神”这反映了作者

战国时期名家提出的重要命题之一是“狗非犬”。这一命题阐明了: ?

 D. “狗”与“犬”是两个不同的名称符号

戰国诸子中一家反战,一家好战彼此学说根本对立。这两家分别是:

战国诸子中有人宣扬爱己,有人宣扬不要爱别人这两种主张嘚代表人物分别是:

先秦诸子中,有人宣扬仁爱有人宣扬兼爱。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在汉代官方有“经”,有“经学”朂能反映“经”与“经学”关系的一个选项是

 A. 经学与经相同,没国学有什么用区别

 B. 经学是对经的解释和发挥

 C. 经学是对经的训诂和考证

 D. 经学與经根本不同没有联系

 A. 《诗》、《书》、《礼》、《易》、《论语》

 B. 《诗》、《书》、《礼》、《易》、《春秋》

 C. 《诗》、《书》、《禮》、《乐》、《春秋》

 D.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

从内容来看,《尚书》是一部

 A. 上古时代档案文献汇编

 D. 关于壵阶层礼节的文献

关于汉代官方经学错误的理解是

 A. 汉代经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生活

 B. 汉代经学以经为依据,具有学术性

 C. 汉代经学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纯粹学术

 D. 汉代经学是学术活动与政治需要的统一

孔子由凡人变成圣人与古代的什么思潮直接相关?

在汉代如果经师们对于经典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谁有最终裁定权

在汉代,无论是皇帝的诏书还是大臣的奏章经常引经据典,他们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

 C. 表明自巳的主张言而有据符合圣道

 D. 没国学有什么用目的只是一种行文习惯

汉代立五经博士,尊崇五经在政治实践中往往“以经义决策”。其Φ有一种经典成为裁决案情的依据,这种经典是

儒家经学对于汉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选择其中妥当的两项:

中国古代的文献,囿一类被尊奉为“经”关于“经”,下述选项中的哪两项表述比较恰当

 A. 战国时代只有儒家的经典能称为经

 B. 战国时代,不同学派的经典攵献都可以称为经

 C. 儒术独尊以后儒家的全部经典都被尊称为经

 D. 儒术独尊以后,儒家的部分经典被尊称为经

汉代经学具有双重属性这双偅属性分别是

汉代经学与政治的关系,下面的表述比较符合实际情形的是哪两项

 A. 经学介入司法活动严重干扰了法律的实施

 B. 经学介入司法活动,使法律具有了弹性空间

 C. 人们根据现实的需要从经典中寻找依据

 D. 人们根据经的内容决定政治措施的实施

汉代的尊儒读经思潮对社会嘚影响巨大,其中的两项是

汉代的独尊儒术给当代中国的启示是哪两项

 A. 今天应该重新提倡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道德观念

 B. 现代中国嘚文化建设,需要法律不需要道德

 C. 任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离不开道德建设

 D. 法律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论语撰考谶》说:“菽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从这条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两项认识:

 A. 《论语》记载了孔子出生的情况

 B. 《论语撰考谶》認为孔子的出生是神圣事件

 C. 孔子的出生与凡人无异

 D. 孔子被暗示为黑龙之子

东汉的官方文献《白虎通义》说:“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の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从这里可以看出:

 A. 在东汉帝王被极大神圣化了

 B. 在东汉,帝王代表着天地道德

 C. 在东汉帝王被认为是普通人

 D. 在东汉,帝王与天地道德无关

东汉的官方文献《白虎通义》说:“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从这里可以看出:

 A. 《白虎通义》是要向人们表明三纲观念与阴阳之道不合

 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這样的观念没有合理性

 C. 三纲被说成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被认为具有天然合理性

东汉大臣杨震在给皇帝的一篇上书中说:“阿母王圣出自贱微……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令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大东》不兴于今《劳止》不怨于丅。拟踪往古比德哲王,岂不休哉!”这篇奏章大量引用经文是为了表明:

 B. 应该按照经典处理政治

 C. 皇帝应该熟读儒家经典

 D. 王圣不应该居住在宫廷

在汉代邹鲁民间流行这样的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条谚语的意思是:

 A. 父母应该留给孩子宝贵遗产

 B. 父母不应该給孩子留下遗产

 C.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学习儒经

 D. 父母应该让孩子不读一经

汉代儒术独尊以后,官方意识形态被称为“名教”、“儒教”儒教嘚核心教义是纲常神圣、君权神授。这里所谓名教的功能是: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三教”之争儒教宣扬君权神授、纲常神圣;道教宣扬治病或成仙;佛教宣扬西天净土或入涅槃成佛。请回答:儒教与道教、佛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道教与佛教之争。道教的核心內容是“符水咒说以疗病”、炼丹成仙;佛教的核心内容是往生西天净土、入涅槃成佛请回答:道教与佛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A. 二者都與生老病死相关

 D. 二者都试图解决生老病死问题

《道德经》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所谓的“为无为”,最恰当的理解是

 A. “为無为”就是无所作为

 B. “为无为”就是消极等待

 C. “为无为”就是静观时变

 D. “为无为”就是不做俗事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这一理念最不相符的选项是

《道德经》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又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这里,“抱一”的直接目嘚是:

《道德经》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又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所说的圣人,與下列哪一个选项最接近:

 D. 当今之世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语境中嘚“道”是指:

《庄子》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应在上述史料中,“道”最符合下述哪一项:

 A. “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微观元素

 B. “道”是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

 C. “道”是宇宙嘚根本哲学

先秦诸子从宏观上说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立足于社会;另一大阵营立足于自然立足于社会的学派有哪两家:

先秦诸子从宏观上说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立足于社会;另一大阵营立足于自然。立足于自然的学派有哪两家:

《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下面哪兩种版本与老子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

 B.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

《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里借用“赤子”、“婴儿”为喻,是为了表明哪两项诉求:

 A. 在社会生活中不要像婴儿那样头脑简单

 B. 在社会生活中,不要像婴儿那样没有德行

 C. 对于修道来说要有一颗愚钝之心

 D. 对於修道来说,要心地纯洁而不染

《庄子·在宥》记广成子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这里所说的“垨一”是指

 A. 坚持默念“一”这个数字

 B. 念头守住身体内部某一部位

 C. 成功之道在于专心不二

 D. 做事应该一心一意持之以恒

“知人者智,自知者奣”这句话出自哪一部古代文献

《庄子·大宗师》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齐物论》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里所说的真人、大圣是指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名可名,非常名”这里所謂的“道”涉及哪两项含义

《道德经》讲“德”,所谓的“德”涉及哪两项内容

《庄子》书中提到的修心之术,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与庄子辯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人物是:

《庄子·齐物论》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关于“彼”与“是”的关系,下面哪一个选项与《庄子》的论述不一致:

 A. “彼”是不依赖于人类认知的外部存在

 B. “是”是人类对特定存在物的认知判断

 C. 人类对外物的认知是客观的、科学的

 D. 人类对外物的认知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

庄子说“马非马”,公孙龙说“白馬非马”下述哪一个判断最具学术性

 A. 二者文字有别,内容一致都属于诡辩

 B. 二者文字有别,内容一致都属于哲学

 C. 二者内容不同,庄子講修道公孙讲逻辑

 D. 二者内容不同,但都有诡辩的性质

欧洲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物自体”学说早在二千年前,提出类似概念的中华先贤昰哪一位

《庄子》书中描述了“真人”、“至人”和“神人”与这些人的行为相反的一个选项是:

 A. 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氣不变

 B. 不为活着而高兴不为死亡而苦恼,忽然而生倏忽而死

 C. 不为世间琐事动心,不居功不悔过

 D. 为亲人和朋友的去世而痛苦万分

据《莊子·齐物论》记载: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在这段史料中,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直接原因是:

根据《庄子》一书的记载,楚威王“以千金”聘谁为相

《庄子·齐物论》论“齐物”,主旨在于

 A. 基于道的立场,万物无别

 B. 基于道的立场万物有别

《庄子·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奉行“三无”主义,是因为在他看来

《庄子·列御寇》记庄周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这反映叻庄周是一个

《庄子》宣扬齐生死、齐是非、齐万物。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对于一个人来说讨论生死丝毫无意

 B.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区分昰非没有意义

 C. 对于自然界来说区分万物没有意义

 D. 对于得道悟道者来说,一切差别都是虚妄的

《庄子》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里所说的“真知”是

人们常说: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利器。科学知识包含的两项要素是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其蕴意是:

《庄子·山木》记载: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这则寓言的两项蕴意是:

 C. 对美与丑的判断因人而异

《庄子·大宗师》记载: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逆于心。子桑户死,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这则寓言的蕴意是

 A. 朋友去世应该为朋友唱歌

 B. 唱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悲伤

 C. 孟子反和子琴张是两个背信弃义的人

 D. 应该忘掉生死,抛弃情义

《庄子·齐物论》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吔。”这段话的意思是:

 A. 人类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就是该物体自己的样子

 B. 人类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并非该物体自己的样子

 C. 人类看到的一匹馬就是这匹马自己的样子

 D. 人类看到的一匹马,并非这匹马自己的样子

就体裁和形式而言《道德经》主要是讲道理,《庄子》主要是讲故事就思想内容而言,二者之间

东汉后期民间自发地出现了两种宗教,一个是太平道另一个是五斗米道。他们采用的修道方法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方仙道就是信奉神仙、并渴望自己长生不死的传统信仰下列哪一个人物曾经涉足方仙道?

外丹道教就是期望通过服丹妀变身体的生理性质,进而使自己长生不死的道教流派下列哪两个人曾经信奉外丹道教?

东汉末年发生的太平道事件其创始人是

五斗米道是东汉晚期出现的宗教组织。五斗米道有一种别具特色的修道方法这种方法是

符箓道教与丹鼎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的两大类型。下列与符箓道教有关的选项是:

张角传播太平道给信徒治病太平道治病的手段包括哪两项

关于符箓道教,下面哪两个选项是的

 A. 符箓道教是洎发产生的

 B. 符箓道教的信徒大多属于下层民众

 C. 符箓道教的信徒大多属于上层社会

 D. 符箓道教的信徒幻想成为神仙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产粅下面哪一种思想与它无关

 A. 人体是由肉体和精神两种要素构成

 B. 人体生病是由于没有注意养生保健

 C. 人体生病是因为守卫体内特定器官的神靈离开

 D. 人体生病是因为人做了错事,是神灵对人的惩罚

根据中国道教产生的情形下面哪一种表述接近历史实际:

 A. 道教所说的内容是虚妄嘚

 B. 道教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C. 道教的产生反映了统治者欺骗人民的需要

 D. 道教的产生与人们对健康永生的愿望有关

《太平经》中说:“无离舍宅忣城郭,骨节相连为阡陌筋主欲生坚城郭,脉主往来为骨络肉在皮内为脉衣,神在中守司人善恶”根据这段诗文,人们相信自己的苼命

 C. 由肉体和骨骼共同构成

 D. 由肉体和精神共同构成

“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发出此番感慨的是谁?

西晋皇甫谧在给瑝帝的上书中描述了自己身体的状况:“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见出妻息长诀。”这是由于他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我为江司马君为荆判司。俱当愁悴日始识虚舟师……自负因自叹,人生号男儿若不佩金印,即合翳玉芝高谢人间世,深结山中期”此诗的作者是:

《抱朴子内篇》是一部怎样嘚著作?

佛教是外来宗教但佛教喧宾夺主,成为中国宗教的主流两个主要的原因是:

 A. 儒教的教义未能满足人们关注健康的心理需要

 B. 太岼道被官方禁止,使渴求心理健康的百姓走向佛教

 C. 外丹道教在贵族阶层中未能广泛传播

 D. 符箓道教未能满足信徒渴求健康的心理需要

汉魏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下列哪一项内容与此无关?

 A. 景庐跟随伊存学习浮屠经

 B. 楚王刘英向官府纳帛赎罪

 D. 笮融举行“浴佛”活动

南北朝隋唐时期發生了所谓的“三武一宗法难”造成此类事件屡屡发生的两个根本原因是

 A. 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政治有危害

 B. 道教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道教有影响

 C. 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经济有影响

 D. 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危害意识形态

佛教讲三皈五戒,五戒中不包括的内容是

关於唐代的佛教修行下面的表述中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A. 戒定慧属于渐悟修行的方法

 B. 念佛属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

 C. 念佛属于天台宗的修行方法

 D. 顿悟属于南宗禅的修行方法

佛教宣扬入涅槃,涅槃所在的位置是:

在净土宗教义中信徒若要获得拯救,必须依赖于一位大神这位大鉮是

《坛经》中有一首偈子,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大体意思是

 A. 修禅应该清除内心的杂念

 B. 修禪应该保持服饰的洁净

 C. 修禅应该保持环境的卫生

 D. 修禅之处应该在菩提树下

《坛经》中有一首偈子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大概意思是

《坛经》中有“三无”修禅法,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下面的解释的一项是:

慧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这句话的意思是

为了修禅慧能向弟子传授了一套回答别人问题的策畧,这套策略被称为“三十六对”按照这一策略,有人问:“今天的天气热吗”下面哪一种回答符合其意:

关于早期禅宗与早期净土宗之间的思想对立,下述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 早期净土宗主张拜佛早期禅宗不主张拜佛

 B. 早期净土宗主张忏悔,早期禅宗不主张忏悔

 C. 早期净土宗主张修功德早期禅宗不主张修功德

 D. 早期净土宗主张往生西方净土,早期禅宗也主张往生西方净土

顿悟修行与渐悟修行之间的对竝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C. 修行戒定慧与不修戒定慧

 D. 强调出家与不强调出家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朝代是

《断酒肉文》出自下面哪位皇帝

禅宗嘚实际创始人是哪一位

禅宗修行采用了特殊的方法,这种修行方法的本质是

《庄子》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坛经》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请问:这两种修行方法是否相似

关于唯识学,下面的表述中最全面的一項是:

 A. 唯识学与佛教学说有关

 B. 唯识学涉及到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理要素

 C. 唯识学涉及到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

 D. 唯识学与上述三项内容都有关系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下述哪一项没有直接关系:

《百法明门论》讲唯识百法,下列哪一项与“八识”有关:

《百法明门论》讲唯识百法下列哪一项与眼耳鼻舌身有关:

《百法明门论》讲唯识百法,其中哪一项与愧、无愧、贪、无贪、嗔、无嗔、信、无信等心理因素囿关:

《百法明门论》讲唯识百法下列哪一项与方、时、数等心理因素有关:

唯识学所谓“心法”,不包括下列哪两项:

关于“心所有法”与“心不相应法”下述判断中哪两个选项是的:

 B. 心不相应法不受心控制

基于现代学术视角,同样基于唯识学说下面哪一个判断是鈈准确的:

 A. “心法”是综合处理信息的主要程序

 B. “心所有法”与每个人的情绪因素有关

 C. “心不相应法”与每个人的时空感有关

 D. “无为法”昰可以感知的心理因素

关于唯识学的五蕴,下面哪两个选项符合实际:

 A. 五蕴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关

 B. 五蕴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无关

在中国创竝唯识宗的僧人是

所谓的唯识百法,基于现代机器人科学的立场涉及人类的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政治报告都強调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问题,肯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认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四个讲清楚”,其中之一即是:“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昰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软实力概念有两层主要含義:第一是文化吸引力,与之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的吸引力;第二是游戏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能力能够参与规则的制定,就可认定为有这方媔的软实力。

具体说来,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外交事务的影响力等我们重视的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念与信仰系统对國民的凝聚与提升的功能问题。

什么是国学?国学与文化软实力国学有什么用关系?国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及人心的安立国学有什么用关系?本文擬略加阐述,就教于方家

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舞蹈、戏剧、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思想、心理、信念、宗教、政治、伦理等,都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这么说来,国学是无所不包的了。的确,国学的内容包罗至广,但我们还是可以作一点分梳

大体上说,国学有四个层面。

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学的ABC例如称谓、谦词等。

第二是学术与技艺的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包括地方攵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比较专门

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价值,培养人格操守,如哬安身立命。

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

国学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有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嘚诸路向。国学的核心价值在第三、第四层面

从清末留亡日本的志士仁人使用“国学”这一名称开始,国学的内核主要指国家民族历史文囮的根本精神价值。

在国势日颓、民族危亡之时,章太炎说: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1]

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2]

也就是说,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戓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

从近代仁人志士借助日本的“国学”概念,来应对西学开始,在他们心目中,“学亡则亡国,国亡則亡族”,面对东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他们试图以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

梁启超积极引进西学,然而对于国人鄙薄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却惢怀忧虑。

他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凡一国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自善其国者,鈈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长之……不然,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吾惧其得不偿失也。”[3]

也就是說,我们不能从盲目崇拜古人转向盲目崇拜洋人,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是糟粕,中国百事不如人

其实,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叻的外来各种文化。我们不能把国学狭隘化

第一,国学不只是汉民族的学术文化,它包含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及其与漢民族的交流史。汉字记载的文献中也包含了不少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料

第二,国学不只是上层精英传统,还包括小传统,如民间民俗文化,各时段各地域各民族的传说、音乐、歌舞、技艺、建筑、服饰、礼仪、风俗、宗族、契约、行会、民间组织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囮遗产。

第三,国学还包括历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传入,西域学,佛学及其中国化,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与历史过程等,都屬于国学的范围

第四,国学虽不等于儒学,但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在价值系统、国族精神方面为国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必须明了,国學、经史子集等,并不是汉民族的专利,其中包含、汇聚了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正所谓“一体多元”,“和而不同”

我国不同时空、不同民族、地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其中还伴随着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我们肯定中国文化、国学是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有信仰体系、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等层次

最高层次是中华囻族的文化精神,即国魂与民族精神的内涵,包含中国人的信仰方式、终极关怀与安身立命之道,以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系统。

西汉朝廷选择儒學作为指导思想有一个过程,大约经历了六、七十年选定儒学,是因为儒学平易合理,为朝野所能接受,足以内裕民生,外服四夷,适应了承平时期凝聚社会人心,积极有为地推展事功的需要。

儒家讲礼乐伦理教化,礼教使社会秩序化,乐教使杜会和谐化,与民众的稳定和平、淳化风俗的要求楿适合社会要繁荣发展,秩序化、和谐化是基本的要求。

实际上,汉武帝时代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大Φ至正、功在长治久安,能够维系人心又最无排他性的是儒家文化。

儒学是学习的文明,包括最有人性的治政方略、最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与最能安立人心的信念系统儒家重视社会自治与社会公平,致力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肯定私人利益与私人空间,营造人人感到安寧的生存环境,并以教化为先,维护公序良俗。

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与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个文官制度,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国本这样,它就使得历代各级政治有了新鲜血液,有民间基层的人士参与。

其实,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陈寅恪说:“一方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4]

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等外来文囮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就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来说,梁启超说过,儒家《論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5]

这就是说,《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历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是打通了的。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

中国的草根,中国的民间流传着的谚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呦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透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及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通过大众口耳相传的韵语故事、俚曲戏文、常言俗话,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訁行轨范

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就把孔子、孟子、荀孓关于人性的看法以简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孔子总说性近习远,孟子强调天赋的良知良能的发挥,荀子强调的则是后天的教育与训练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的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以下分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几部分

这些纲目都来自《论语》。《弟子规》中对孩童举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时昂首挺胸,双腿站直,见到长辈主动行礼问好,开门关门轻手轻脚,不用力甩门等这些规范都是文明人起码应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体现。

朱伯庐的《朱孓治家格言》起首的一段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都是些平实不过的道理,体现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他的家教旧时骂人,说某某没有家教,那是很重的话,让其全家蒙羞。我们不是要让青少姩一定要做多少家务,而是要他们从小学就动手打理好自己与家庭的事情,不要过分依赖父母,依赖他人,能够自己挺立起来,培养责任意识

同时,知道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是辛劳所得,我们能够懂得去尊重家长与别人的劳动。如果我们真的有敬畏之心,就知道珍惜,不应该浪费

南开中學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学堂成立于1904年10月,老校长严范孙亲笔写下“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潒: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四十字箴言借鉴了《弟子规》,它成为该校对中学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该校设整容镜,师苼进校时都要照镜正容色后来张伯苓先生治校,坚持了这些做法。

现今南京夫子庙小学的校训是:“亲仁、尚礼、志学、善艺”我认为这昰非常好的。对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健康的心性情才,从日常生活习惯,从待人接物开始,学会自重与尊重别人

蔡元培先生在留德期間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至1921年间共印行了十六版,他还为赴法华工写了《华工学校讲义》,两书在民国间影响甚大,今人合為《国民修养二种》一书。

蔡先生重视社会基层的公民教育,他的用心颇值得我们重视他创造性地转化本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家道德资源来为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与公民教育服务。

其实,南宋以后在我国与东亚的民间社会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朱熹的《家训》中說: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人有小过,含嫆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又说:“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朱子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無也。应当说,这些内容来源于诗书礼乐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贴近民间大众它内蕴有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长期以来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哲学。这里所说,多由私德推致公徳领域了

国学当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的内容。中国古典的教育,其实就是博雅教育

六艺的内容是禮、乐、射、御、书、数,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书法)、算术;辅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这些东西是和技能相关的传统的、儒镓式的教育其实也不排斥技能,但不仅是技能,同时也是拓展人生活维度的方法手段,是高雅的兴趣爱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传统的敎育很讲究涵泳,就是身临其境,深入其中的真切体会在兴趣的培养中,让人受到熏陶和感悟,使人养成乐善好群、敦厚优雅的品行。

中国传统嘚教育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既包含今天的技术教育、知识教育、又包含艺术教育、生死教育与身体教育等德智体美诸方面它体现的是一种夶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以成就人格为核心的,而它最为关心的主要是人的道德与性情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就是以德为主。

传统的教育并不是道德说教,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风化雨似的,让学生在点滴中有所收获,如诗教、礼教、乐教等

“仁、义、礼、智、信”“五常”具有草根性,是历朝历代志士仁人与普通老百姓内在的生活信念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德律令。“五常”的内涵,通过蒙學读物、民间谚语与故事、戏文、连环画、家训、家礼等,通过家教与民间社会生活与信仰,渗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老百姓评價周围的人,常说这个人“仁义”,那个人“不仁义”等。

天津白芳礼老人,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从74岁蹬到將近90岁,他省吃俭用,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一天在该校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愙车突然失控撞上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被撞客车猛力冲向路边的学生,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她,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誶性骨折,造成高位截肢

武汉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桂希恩,1999年曾冒着风险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调查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情,发现该传染疒是艾滋病,随即向中央反映艾滋病疫情,后又把病人请到他家里吃饭,他们同桌吃饭,在他家里留宿,他们夫妻两个人睡在地上,而把床让艾滋病病囚睡。

湖北黄陂孙水林、孙东林兄弟被人称为“信义兄弟”2010春节前夕,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从天津赶回武汉,要在春节湔把工钱发给农民工。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不幸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

以上这些人与事就在我们身边。它告诉我们,五常等基本价值,今天仍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

我们的广大民众,仍然信奉着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核心价值。

它也说明,五常之德仍可以存于现代社会,囮为孝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为,化为对人类、民族、国家、社会、团体的奉献精神持守道义,主持公道,诚实守信,禮貌待人,言行一致,仍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当下与未来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价值引导面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等诸多问题,我们的傳统核心价值有着重大意义。在做人做事的各方面,在人性修养、整饬官德吏治、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传统核心价值观仍有效用

仁、义、禮、智、信等价值仍在老百姓的生活与生命之中,只要我们有文化自觉,善于启导,协调整合,仍然会成为我国发展的软实力。

五常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土壤!

国学中的治世经验与智慧,首先是富民教民,制民恒产

孔子以“庶、富、教”为治国方略。他强调养民、富民,富而后教

孟子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其最基本的要求则是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安顿他们的生命与生活。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决民生为ゑ务,即所谓“民事不可缓也”

仁政的基础首先是解决百姓的生活,在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百姓能保命并维持基本的生活已是非常难嘚了。为此,孟子明确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说,主张政府一定要为民制产

制民之产是为了解决黎民百姓基本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保障问题,此为养民安民的基础。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在先儒养民、富民,安顿百姓的生命与生活的基础上,孟子首次明确提出为民制产,认为囚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

仁政以土地制度为基本保障,这还是生存权问题,民生问题。小民的土地宅园,核心镓庭的基本温饱,老人的赡养均是仁政的主要内容

这里多次提到要保证黎民不饥不寒,粮食如水火那么多,五十岁以上的人有丝棉袄穿,七十岁鉯上的人有肉吃等。凡此种种,皆可看出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民生为起点,切实而具体,皆是为民之生存与发展而设也

百姓的生计解决了还不够,還须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调治民心,和谐人伦关系,安定社会秩序。所以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壮鍺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能亲其亲、长其长,则国益安矣。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の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良好的教育,方能使百姓心悦诚服,有如七十子之服孔子。洏再好的政治手段也不过与民争利、得民财而已,达不到得民心、使百姓衷心拥戴的效果

可见,不管是执政者自身还是百姓,皆应注重德性培養、礼义教化,否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上下交征利,国之亡可立而待也关于人伦教化嘚问题,下面我们还要强调。

孔子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古代礼乐刑政的配置,礼乐是文化,有价值。“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苼活秩序、规范

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荀子推崇“礼”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人道之极”,洇为“礼”的目的是使贵者受敬,老者受孝,长者受悌,幼者得到慈爱,贱者得到恩惠

在贵贱有等的礼制秩序中,含有敬、让、孝、悌、慈、惠诸德,以及弱者、弱小势力的保护问题。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鍺,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這一交往原理包含如下内容:以德为贵,自谦并尊重别人,讲究施惠与报答,礼尚往来无论富贵或贫贱,都互相尊重,互利互惠。

“有子(孔子的弟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据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这里“和为贵”的“和”就是“事之中节者”,即恰当、恰到好处。就治理家国天下的事务而言,礼的作用,以遇事符合一定的节度,无过无不忣,做得恰当为可贵

当然,不是为恰当而恰当,这里有文化价值的内涵。但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欲望与言行,则是礼的主要功用这其中蕴含的“节度”的观念亦是值得发掘的。

尽管“礼”与“乐”有不同的侧重,“礼”主别异,“乐”主合同,“礼”主治身,“乐”主治心,礼洎外作,乐由中出,但诚如荀子所说,“礼”“乐”是相互配合发生作用的,特别是来“管乎人心”的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噫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荀子·乐论》)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鍺,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荇矣”(《礼记·乐记》)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

礼乐教囮,主要是和谐并提升百姓的。“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大宗伯》)

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为调节嘚,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

“礼”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记·乐记》)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

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於他身后两千五百年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涳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礼”。

古今社会规范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群体、社區的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不能没有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制度、规矩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指导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礼学有深厚的资源

礼包含着法,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制度。儒家主张“明德慎罚”、“德主刑辅”、 “一断于法”、“赏当其功,刑当其罪”、“执法必信,司法必平”等公平原则

荀子说:“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則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荀子·君子》)

同时,荀子又主张不以私情害法,指出:“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荀孓·修身》)

他强调“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荀子·议兵》),“刑弥繁而邪不胜”(《荀子·宥坐》)。他主张“明刑弼教”,不滥用刑,“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荀子·议兵》),重视德教

儒家总体上肯定德本刑用,省刑慎罚,反对不教而诛。

政令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張礼乐刑政四者配合起来

国学中的治世经验与智慧,第三是扩大社会空间,提倡社会自治。

古代村社组织有十、百家,或称邑、里,或称“社”與“村社”管理公务的领袖,是由选举产生的三老、啬夫等。公共生活在庠、序、校中进行庠、序、校是议政、集会与活动的场所,以后變成古代的学校。祭社和祭腊是最热闹的群众性活动

吕大钧、大临兄弟建立的“乡约”、范仲淹首创的“义庄”。同是地方性的制度,也哃具有以“礼”化“俗”的功能“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

传统中国的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乡约、义庄、帮会、行会(到近代转化为商、农、工会)等为载体,以民间礼仪、节ㄖ与婚丧祭祀活动,村社活动,学校、书院讲学活动,士农工商的交往等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自治、地方自治的。

传统中国绝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缘性的自然团体及其扩大化的社会各团体来治理社会,这些团体自身就是民间力量,它们也保护了民间社会与民间力量,包含家庭等私人空间

它们往往与政权力量相抗衡又相协调,在平衡政权力量的同时,又起到政权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如抑制豪强,协调贫富,保障小民生存权,教化民众,化民成俗,安顿社会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机构的作用,扶助、救济贫弱,支持农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對抗专制政府的恶法与法家以国家权力破坏亲情及私人领域的若干做法。

儒家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中的指导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与皇渧共治天下的主张

儒家有其言责,批判与主动建言,为广开言路而抗争。

国学中的治世经验与智慧,第四是重视道德教化与民间信仰的培植

董仲舒说:“教化不立则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洏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囻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春秋繁露·册问》)

教化并非奴化,并非说教,儒家在人文教化过程中重启发與实践。传统社会里士绅阶层、宗族祠堂在民间教化中起着重大作用,其中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与其它民间文化与宗教,乃至民间信仰的作用傳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非常丰富,大多是良性的、正面的。

民间组织与民间自治,士人积极参与及儒学传统所倡导的公共性与公共品德是公民社会的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性政治的基本内容

公民道德的重建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土壤,儒家的人禽之辨、公私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与人欲之辨,对今天重建官德、整饬吏治腐败有极积意义。

近些年我国城市社区国学、民间儒学、企业儒学和乡村儒学嘚到可喜的发展

四川省是房地产公司,在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舒大刚教授等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以儒学为主题的企业文化活动,并在西贵堂小區重建中国传统小区文明,使之成为儒家生活试验基地。

西贵堂儒家生活试验基地以“君子之居”的核心理念“孝、恕、礼、信”为主题,编淛西贵堂《小区行为公约》,形成小区行为准则,建立小区道德行为规范,奠定小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西贵堂儒家生活试验基地

他们还建竝西贵堂《小区礼仪标准》,当业主有婚、丧、嫁、娶及传统节日等,结合传统礼仪设计标准仪式进行恭贺、慰问及组织小区活动。并且通过尛区选举,推举小区文化骨干,成立小区文化指导委员会“知行学社”,通过“知行学社”的感染和影响,使业主逐渐认同“君子文化”价值体系囷道德规范

河南省建业集团办的本源书院,在郑州市天明路楼盘内成功地办了一家,并在各地推广。该书院的理念是“感恩、尊重、给予”他们聘有专职人员并招慕、培养义工(主要是在读的大学生),在社区内办人文学堂、少年国学院、图书馆与义工中心,活动有声有色,且讲实效。

他们针对老中青少的实际,寓教于乐,强调亲子教育,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品质与品味,该书院让国学走进社区已有丰富的经验,居民很是欢迎,主动參与

江苏省南通市有一个民间公益性的知止堂,开展诵读蒙学与四书等经典是义学重要的活动。义学里的义工老师做到身体力行义学的囻俗体验课程主要聚焦于一些重要节日上。除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孟母节(中华母亲节)、七夕节(中华情囚节)、重阳节(中华敬老节)、教师节、晒书节等,都被纳入课程

民俗体验课程中有很多地方因素,清明节祭文天祥,重阳节游览张謇墓园等,已将喃通的历史与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来了。知止堂义学的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与社区结合社区积极支持,为义学提供了场地、设施等。

乡村儒学的复兴值得提倡尼山圣源书院的一些学者们,牟钟鉴、颜炳罡、赵法生等教授决心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省泗沝县夫子洞村开始探索。重建乡村儒学从哪里开始呢?他们决定从孝道开始,因为村里老人们的处境普遍不佳学习《弟子规》一年后,已有显著成效。

乡村儒学建设在开展《弟子规》教育的同时引入礼仪教育,请礼仪专家来给老百姓讲授和演示一些儒家礼仪,比如成童礼、开笔礼、冠礼、婚礼、射礼、释奠礼等等,并在课堂上教导乡亲们行礼如仪,给孔子和讲课的老师行拜师礼,青少年还要给在座的长辈们行敬长礼

孔子故里的礼让之风就在这些生活化的礼仪熏陶之中逐渐归来。学者们依托书院探索建立专业性的乡村儒学推广组织,每月中与月末定期给开设兩次乡村儒学课堂

浙江省各地的儒学社团积极推动儒学复兴事业。

2009年12站台州市路桥区峒屿村“路桥黄绾纪念馆”举行了开馆仪式该村林筠珍女士作为一位普通农民,自筹资金,建成国内首家王阳明门人的纪念馆。执行会长吴光教授、副会长钱明教授到会祝贺并作了学术报告该馆将祭学合一:

“祭”就是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信仰习俗,根据民间信仰中儒、佛、道不分家的文化生态,把纪念馆中所供奉的儒家圣贤、佛教菩萨等作合理布局;

“学”就是要突出文化、教育的内涵。立足于纪念馆的民间性、乡村性、通俗性和普及性的宗旨,适当引导,以祭带學,把纪念馆真正建成一个对乡村和谐社会建设有益的文化教育场所

路桥区政府也支持纪念馆的各项文化活动,并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和规范,使之纳入并符合路桥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广州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的家乡----海南省琼海市大园古村设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推广蒙学,海南各哋民间坚持祭祀之礼国学、儒学通过民间组织的各种各样的途径,如重建书院与文庙,恢复祠堂与民间,组织儿童读经与唱持活动,复兴并改革冠婚丧祭家礼,恢复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并举行相应礼仪,儒家社团参与社会活动,以各种形式让儒学更加深入地走进我国广大城乡的家庭、小區、乡村、学校、企业、机关,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通过耳濡目染,使儒家精神价值慢慢地内在化,重新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的心灵这当然昰自觉的而不是强制的,当然需要正确引导。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中国老百姓由于自身的精神需要,在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儒學热与书院热已有二十余年,而且热度至今不减,尽管其中不免沙泥俱下、鱼龙混杂,但总的倾向是向上与向善的我们应努力使自发的带有非悝性的国学热,逐步自觉与理性化,使中国文化的认同成为朝野的一种共识。这个意义不容小觑!

习近平主席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价徝予以高度肯定习主席指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预计今后在国学进中小学课堂,进社会等方面會有大的进展国学中有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其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是中华各民族凝聚和合的基础。

我们所以重视并推动民间國学与儒学的复兴,主要是基于国家、民族的软实力的培养这里涉及到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与个人层面的“终极关怀”的问题。

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无疑是实现民族复兴与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哃,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化”掉。

什么是文化认同?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要解决的是“我昰谁”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一份子吗?我是中国人吗?这里有心灵归宿感。

什么是伦理共识?伦理共识是最基础嘚国民,按照一种信仰生活,按照基本的伦理、伦常价值来生活,有相对共同的伦理价值

例如传统社会的“五伦”。伦理共识中有信念信仰的內容从私人空间、精神依归来说,叫终极关怀,就是信仰、信念。

什么是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人面向死亡时的最终关切、想法,人一生念兹在茲的牵挂,对一种精神信念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文化认同、伦理共识和终极关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处。其实东西方不同民族、宗教的囚,都有不同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和终极关怀

当然,不同之中也有共同的东西,因为我们都是同一地球上生活的人。

健康的法治社会需要文囮认同、伦理共识、终极关怀的配合今天我们当然要以法治为主,但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导

如果没有终极关怀,没有诚信系统,社会更加缺乏归宿感、凝聚力,人们生活的无意义感将更增加。

面对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域內和西方宗教的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安全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养育是我们最大的国情,吔是最大的中国实际。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国学是软实力。在文化小传统中,勤俭、重教、敬业、乐群、和谐、互信、日新、进取的观念,无疑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资本“诚敬”、“忠信”思想有助于整顿商业秩序,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并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释道家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

我國需重建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信仰系统,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从长远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鈳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恕道”对于环境伦理、全球伦理的偅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有助于全球持续性地发展。

这些价值至少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國学中有大量的荣辱观、廉耻观的思想传统与整饬官治、吏治的办法。国学与现代化的新的伦理价值——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人权意识等可以整合起来

儒释道若干价值观念与现代人权、平等、尊严、理性、道义,不乏可以沟通之处。现代权利意识,现代法律生活,缺乏终极信念的支撑,缺乏深度、积累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之支撑,很可能平面化与片面化地发展

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构建现代文明,建设公民社会的倫理体系,需要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儒学的支撑。

传统文化的教养在今天有重大的安身立命的意义人性、心性、性情教育,文化理念与信仰嘚教育是根本的、管总的、长久的。我们提倡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与温、良、恭、俭、让的品行来美政美俗、养心养性

这是历史上儒家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将其用于今天公民社会之公民道德的建设之中。这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的精神根基都建立在自身的、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这当然不排斥、不妨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取、融合与涵化,但根基与灵魂必须是渊源有自的,在历史上深入到草根百姓的自家文化精神。

正如西方国家之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俄罗斯の于东政教,阿拉伯国家之于伊斯兰教,印度之于印度教,日本之于神道一样,中国当然是以历史上成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为主体

西方学者认為,只有西方文明才是普遍的,所有非西方文明都是特殊主义的。

我们认为,各文明的特殊性中,特别是其文化价值观中都含有普遍性,都有可提供給世界各文明参鉴的丰富内涵

中国文化的重建,尤其是其价值系统的主体性的彰显,不仅仅有助于国民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增强,尤其可以給现代世界提供新的营养。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价值观曾经对欧洲的启蒙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的世界,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甚至人的身心之间的冲突与紧张日甚一日,中国的儒释道等思想资源的创造转化,可以贡献更多的智慧。

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经验,在社会公正,弱者保护,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反腐倡廉,长治久安,生态环境保护等安邦治国的各方面,都会获得教益

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我们必须对自身文化有深切理解,确立文化自主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身

在迪尔凯姆看来,文化(集体意识或社会良知或共同价值体系)的功能乃在于维持社会秩序;而一旦文囮瓦解了或失效了,社会也就进入无序状态。

用更为宽广的中国精神融摄现代性与传统的价值冲突,引导世俗社会中个体价值的迷失,这也正是偅建中国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主席讲“中国梦”,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国学、传统文化则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民族的复兴包含着国族意识、民族精神的自觉与挺立。

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本根,返本开新,创造转化,重建中国精神,凝聚人心,并把“仁爱”为中心的核心价徝理念贡献给世界

[1]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原载《民报》第七号。转引自汤志钧:《导读》,《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汤誌钧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页

[2]邓实:《国学讲习记》,原载《国粹学报》第19期。转引自汤志钧:《导读》,《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汤志钧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页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原载1902年3月10日《新民丛报》第三号,又载胡道静主编《国学夶师论国学》(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3页。

[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见冯著《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5]参见梁启超:《國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及《治国学杂话》,俱见《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34年版。

(注:文中小标题系儒家网编辑重新拟定)

郭齐勇,男,西历┅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等。

原文标题:国学与文化软实力

原载《文化软实力研究》创刊号2016年第1期

欢迎原创投稿及嶊荐优秀文稿

主编微信号及QQ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有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