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后无大师为何出大师,为什么民国之后无大师时大师辈出

2016珠海航展 /1
《超大防务》正式上线!全新视觉展示最有营养的军事内容!全程参与本届航展为您带来新鲜资讯和精彩解读!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F1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中国为何不再出大师呢?——民国大师辈出 民国教育云蒸霞蔚
网文王净文&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晚年多次质问前来探望的中共领导:为什么1949年后中国再也培养不出世界级大师呢?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的话也许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是美国科学家,不是中国科学家。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自由的环境是培育科学家的必要条件。”令人心酸的还有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的一番话。他出生在河南农村,是家里的独子,1951年12岁的他只身到香港读书,这一走就成了永别,父母在大饥荒里都活活饿死了。央视记者曾问他:“如果妈妈没有送你出去读书,你如今会怎样?”记者以为他会讲教育改变命运、感谢妈妈的话语,崔琦却说:“我宁愿妈妈没有送我出来,因为家里有个儿子情况会大不一样。如果我留在农村,或许我一直不识字,父母也许不会饿死了。”不过现实可能会让这位善良的儿子失望。如今大陆人普遍认识到,今日中国科技的落后,不是经济落后,而是制度缺陷。一个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一个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学术界,一个连诺贝尔网站都屏蔽的国度,怎么可能产生诺奖呢(诺贝尔奖)?言论自由的出版业回忆当初的民国,《临时宪法》确立了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仅1912年中国就有500多种民间报纸,即使在袁世凯篡权夺位后的1913年,也有130多家报纸幸存,人们可以在报上称袁为“袁棍”,评论他“为善日少而恶日多”,无论袁如何掌控舆论,都不能将这些不和谐音消除。然而90年后的2004年3月,《南方都市报》总经理喻华峰被以贪污行贿罪判处12年徒刑,执行总编辑程益中也被逮捕,原因只是他们敢于讲真话。相比之下,官方还不如袁世凯。在出版业上,民国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大影响力的官方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始终是龙头,加上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大东书局这些民营出版社,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出版业,当时中国最好的报纸是民营的《大公报》,尽管有打压,但无论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还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这些党派报纸都不是当时的主流。那时在金融业也是以民营为主,“南三行”、“北四行”都不是政府资本,企业上基本也是民营一统江山,所以才会有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这些被称为“纺织大王”、“棉纱大王”、“火柴大王”、“化工大王”的民营企业家,整个民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民国从建立之初就首重教育,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再到1934年新生活运动,教育一直是民国的百年大计。中国直到1902年才出现新式学校,1922年出现大学,即使在14年抗日硝烟中,国民政府依然把教育放在首位,当时军队都把房子、粮食优先保证供应给学生和老师,甚至张作霖、阎锡山等地方军阀都重视教育。1939年四川军阀刘文辉曾下令:“凡是县政府大楼修得比学校好的,县长马上就地正法。”据统计,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大师。比如由于日军轰炸而被迫迁入云南,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合而成的“西南联大”,不但培养了大批理科人才,也造就了很多文学上的顶尖人物,如汪曾祺、穆旦,翻译家何兆武,还有在美国的国学大师何炳棣、社会学家杨联升等。1999年中共建国50年之际,给23位科学家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无论是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还是邓稼先、朱光亚等,这些人基本全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单只在1920年代,中国物理学家就取得了14项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就,1930年至1933年间,就有16项。教科书里被植入的木马病毒除了尖端科技外,当今大陆的普及教育也是远远落后于民国。拿学校教材为例。1904年民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系列《最新教科书》,横跨所有的学科,非常完整系统。1922年又推出了更成熟的《新学制教科书》。这些书籍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痕迹,跟全球文明世界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从形式到内容,都跟国际社会和孩子的需求非常吻合。大陆很多老人感慨地说,民国时期一个小学生的水平都比文革时的高中生强,其中教材占了很大因素。1949年以来,官方把大量共产党的“党文化”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塞进了每个中国人幼小的心灵。举例来说,翻开大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的《语文》第一册,第一课就是两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是啊,我是中国人,这是理所当然、无需论证的,不过马上就是一句“我爱五星红旗”,于是被要求背课文的孩子们都记住了,爱五星红旗就跟我是中国人一样,无需证明,每个人都必须做到,木马病毒就这样被悄然植入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百年前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批评中国传统史学的四大弊端,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不应该被简化为权力争斗史。2006年秋季,一套按照新文明史观、由苏智良教授主编、历时6年、曾试用3年、并通过了严格审查程序的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在上海全面投入使用,然而仅仅一年后这本教材就被废止了。面对这样的悲剧,有识之士感叹,为什么一个行政部门就能够这样轻易地枪毙众多编写者的心血呢?是什么让培养兼具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的“新公民”梦想“碎落一地”呢?主角、配角和“群角”大陆历史学家傅国涌在多年研究辛亥革命后发现,以前他的视线主要集中在辛亥杰出人物上,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康有为、陶成章、章太炎等主角,后来发现,没有隆裕太后等配角的妥协,也不会有辛亥革命的不流血,最后他发现,每个人都在参与历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普普通通的个体,他们起到了“群角”的关键性作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应该结束满清帝制了。“群角意识就是公民意识,这是中华民族最匮乏的一种意识。一个社会能否顺利地完成不流血、少付代价、不经过大规模动荡的和平转型,就是要依靠民间社会的进一步的发育,培育出大量的具有群角意识的新一代公民。”傅国涌如此总结辛亥百年变局留下的经验。公民教育是最关键的其实,辛亥革命行动的本身就是在启迪和培养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不过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民国精英、出生在四川的晏阳初。1920他留美回国后,立志不做官不发财,要将终身奉献给劳苦大众的教育。他针对千百年来佝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贫、弱、愚、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假如没有战争,他在河北定县的实验会有更好的成果。即使这样,据1980年代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当年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良种鸡等,至今仍然广受农民欢迎;官方1970年代普遍推行的“赤脚医生”计划、1990年代的村官直选等政改试点,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1949年国民党在台湾的农村建设,也大量借鉴了晏阳初的经验,不过由于他对中国农村改造实行的是以教育为主的改良方针,这与中共推行的疾风暴雨式的暴力革命大相迳庭,加上他是基督徒,与无神论的中共格格不入,因此很多大陆人只知道“南陶北晏”的陶行知,而不知晏阳初。晏阳初对农民的教育中,最强调的是公民教育,他认为,“公民教育在于养成国人的公共心和合作精神,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团体,都能做一个忠实而有效的分子;同时要在人类普遍共有的良心上,发掘出一个公民的批判力和正义心,使他们都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百年后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自认是团队的好成员吗?我们坚持了公义良知吗?这都是现实留给我们的难题。&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11-10 01:0511-10 01:1711-10 01:3211-10 01:3411-10 01:4311-10 01:5311-10 02:1211-10 02:1311-10 02:1311-10 02:14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
【书籍信息】书名: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作者:陈平原 谢泳 蔡元培 等著主编:张竟无ISBN:978-7-定价:68.00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作者简介】蔡元培(1868年~1940年):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陈平原:1954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北大精神及其他》《老北大的故事》《中国大学十讲》等著作。研究的方向从现代文学史到现代中国学术史,至本世纪开始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谢泳:1961年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研究》《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等箸作,文章平稳舒缓,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被摩罗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内容简介】大学的历史是怎样的,以前的大学的风采是怎样的?本书选用文章共70余篇,按所述内容分“校长像校长”“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学术像学术”“学校像学校”“图书馆像图书馆”6个章节。有49位大师、蒋梦麟、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关于自己治学的感想、演说、发刊词;有陶希圣、张申府等人的文章中对胡适、蔡元培等大师的治学理念、大师风范的的认同;也有潘光旦、竺可桢、陈独秀对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追求;还有柳存仁、金克木、张中行对大学的风土人情,甚至于小饭馆的味道的饶有兴趣的小品文、随笔等;更有谢泳、陈平原等当代大家论述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四九年前的北大的精神学术论文,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各大名校所特有“永恒的风景”,感受到这些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表现出他们的内涵与灵性,让读者感知这些大学的脉膊与灵魂,让我们看到与当代大学不一样的风采,遥望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态、大学教育,回望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及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由、精神独立的推崇。【编辑推荐】他们当中有陈寅恪这样,以“不合作”为最高原则;有顾准这样,敢于反叛的;有储安平这样,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更多像钱锺书这样,看透了而“闭门不管天下事”的。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分子选择,构成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悲欣交替、起落交织的全部人生。民国时期的一个专科学校,用“书塾式” “死记硬背” 的读书方法,培养出一批国学大家;当年的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生们,生活清苦,上课时还需时时用心听警报,闻响即得外奔,却培养出大批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