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的人先考虑己放不下老我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分析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分析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从社会学的理解视角上看,它重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的组织性、以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可调节性。因此,和谐社会,如果用社会学来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二是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关键词:儒家;和谐社会;社会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和谐社会&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的和谐社会观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强调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使得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儒家的和谐社会观有了更大的意义。
  一、儒家和谐社会观的内涵
  和谐,指的是事物协调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十分丰富,孔子提出&和为贵&主张,孟子描绘了&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依然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内容上,儒家的和谐社会观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和为贵&&&&人际和谐。儒家极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字形结构来看,仁从人,从二,其基本意思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认为首先要&仁者爱人&,学会善待他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根本方式。孔子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温、良、恭、俭、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仁&是人心所固有的良知良能,为孔子提出的&爱人&找到了一个人性的根据。在此基础上,他主张爱人要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群己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先秦儒家十分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他们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样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是&群己和谐&。&群&指&国家&、&天下&、&社会&等确定而具体的范围,&己&指一定程度的自我,即意识到自己是有个性的个人,但又不与&群&完全分立。中国古代和谐论立足于共性,更多的强调群体,主张从群体出发使个体服务于群体。
  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天下大治,最高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同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指出,个人的&独乐乐&不如与别人的同乐,&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只有与他人与众人共赏、共鸣,才能得到最大的乐趣。进一步论证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荀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和&,强调&一&,强调&天下大齐&。他提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故人生不能无群&&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则得其长,群生则得其命。(《荀子&王制》)即人之所以比禽兽强胜,是因为人能结成群组织起来,群体的和谐使人类战胜万物的保证。
  从孔子到荀子,虽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重,但在把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儒家的理想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3.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天人合一&。《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物也,爱而弗仁,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思想更具体地将天、地、人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合而为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儒家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4.以民为本。儒家和谐思想肯定老百姓的主体地位,主张建立以民为本的和谐社会。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注重社会对人的道德教化。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尽心下》),主张&仁政&,强调当政者对老百姓的依赖。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进一步体现出对人民力量和作用的重视。
  无论是个人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实现,还是主张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儒家文化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也就是主张以人为本,并以此为理念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美好的和谐社会。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儒家和谐社会观
  和谐的社会理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应该如何理解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理清,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1.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特征有:
  (1)社会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当然,这里说的人,是指人群而非单个的人;(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联系也逐渐扩大;(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人类社会不像动物结群那样自由地生活,而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通过规范及制度将无数单个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进行有序地创造活动;(4)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它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政府这个管理中心,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的结构体系,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更适宜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站在社会学角度上,社会是一个注重联系、注重整体的概念。它重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的组织性、以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可调节性,所以说,和谐社会,如果用社会学来理解,就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第二,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尽可能避免社会失范。
  2.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两个理解视角。
  (1)在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上,社会学中的互动论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作为微观社会学理论的代表,社会互动论认为,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挥出个性与自我。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的建筑起整个社会。符号互动论认为,首先,人类特有的互动是传媒符号及各种内涵的载体,刺激的意义来自与他人的互动,而非刺激本身所固有;其次,人类具有与他们结交的特殊行为能力,并由此产生各种人际关系;再次,人类社会是由互动组成的,社会的各种特性是由个体行为维持与改变的。儒家强调以&仁&与&和&的思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忠恕&和&礼&作为实践手段,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这里的&礼&就是一种传递和谐信息的刺激符号,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所发出的便是这种和谐的刺激符号,这可能会引起其他人发出类似的符号作为回应,这样,如果大多数人以符合&礼&的行为方式进行互动的情况下,&仁者爱人&的目标便可能实现,社会内部的个体之间便会呈一种非常良性的和谐互动状态,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也能得到实现。
  (2)在社会整合方面,社会学中则有社会整合的概念。社会整合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的不同因素、部分、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社会利益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提高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通过社会整合,保持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整合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协调与调整,而在儒家的和谐社会思想中,关于利益的协调有诸多论述。《论语&季氏》中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心是否安定。分配公平人们就不会觉得贫穷,和睦相处组织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和平国家就没有危险。
  在孔子看来,贫富悬殊的危害要大于贫穷,而均平不是普遍的贫困,而是&均无贫&,即达到共同的富裕。富裕、均平、和谐、安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是孔子所希望达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在荀子的思想中,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适应的回报。荀子称:&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之得其节,礼之序也。&(《荀子&大略》)等级贵贱之分与对物质财富占有多寡相应,在等级差别的对应中,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不同的人&或美、或恶、或厚、或薄、佚乐、或劬劳&,而人们又安于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
  儒家重视利益协调,并主张通过相关机制的建立来实现社会整合,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状态,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站在社会学角度上看,儒家的和谐社会观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关注利益协调机制及其对社会整合的作用,从而使社会达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状态,形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这些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是重要的方面。继承儒家和谐社会观中的合理内容,并结合当代实际加以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
  4.顾士敏,中国儒学导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5.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分析相关推荐登山者与老和尚喝茶。我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他_阜新市水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贴子:
登山者与老和尚喝茶。我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他
登山者与老和尚喝茶。我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我说:可我偏偏放不下。他说:你不是喜欢喝茶吗,就递我一个茶杯然后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热水溢出来。真尼玛疼啊!我就把一整壶开水浇在老和尚脑袋上了,警察同志,全部过程就是这样,是他先烫的我。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