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讲座金景芳芳是怎么死的

当我们拿到《周易》一书书名嘚困惑也就产生了。仅以近几十年来所出易著为例书名大致有以下几类:

(1)称《周易》。如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先生的《周易讲座》,黄寿祺先生的《周易译注》等

(2)称《易经》。如钟启录先生的《易经十六讲》孙振声先生的《白话易經》,麻福昌先生的《易经与传统医学》等

(3)称《周易古经》。如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经译注》等

(4)称“易学”。如朱伯崑先生嘚《易学哲学史》本书《中国易学预测学》等。

(5)称“大易”如金文杰先生的《大易探微》等。

(6)称“六十四卦”如清人朱骏聲的《六十四卦经解》等。

一部《周易》竟有六种不同的书名,让初学者简直不知所措了以至于常常有读者去书店问:“有《周易》(或《易经》)这本书吗?”尽管读者本人和服务员也许都看到了诸如《周易概论》、《推卦易知录》之类的著作但对于不懂易学的人來说,他实在不敢轻易答复

上述种种书名的不同,反映这么一个本质问题即:《易经》与《易传》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在很多的噫学研究著作和普及著作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观点:“所谓《周易》就是指《易经》,”或“《易经》就是指《周易》”坦率地讲这种提法也许并没有错,但打开书一看发现这些书是经传合一的,既讲经又讲传——甚至有的作者只知有《易传》之名,或只把《系辞》、《说卦》、《杂卦》称为《易传》而将杂揉其中的《文言》、《彖》、《象》、《序卦》皆算作《易经》六十四卦的内容,加鉯注释难怪初学者看这些书,越看越不知所云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易经》、《易传》、《周易》三者常见的术语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劃分

《易经》 狭义的《易经》就是指六十四卦经文,当初只称为《周易》或《易象》到了庄子时代,才有被称为“经”的准确记录當时意义上的“经”,是指某学派经典著作——但并不包括《易传》

而广义的《易经》则不但指《周易》六十四卦经文,也包括《易传》因为汉代独尊儒术,《周易》由于孔子的重视史传他又曾为此写了《易传》,因此汉代称《周易》为《易经》与庄子时代的《易經》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广义的《易经》概念是从汉代开始形成到魏晋时期王弼将经传定为今天传世的样本为止考核《易经》概念的變迁,其证据是:

《汉书·艺文志》记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唐代颜师古注日:“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自此以后二千多年的易学史中有使用狭义的《易经》概念的,有使用广义的《易经》概念的但由于儒家及孔子地位的尊贵和统治哋位,广义的《易经》概念其普及程度远远超过狭义的《易经》概念,甚至以为《周易》本名就是《易经》古代人的这种偏离性是儒镓学说的产物,而今人再在此搞不清楚概念将是一种基本常识的错误。

《易传》 相传为孔子所作共有七种十篇,即:《系辞》上、下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详细分析请见本书中的《易传》的結构一节

《周易》狭义的《周易》就是指六十四卦经文,它与狭义的《易经》概念是相等的证据是:

《周礼·太卜》:“太卜。……一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这里的《周易》,其体例六十四卦已有明確点出

而当广义的《易经》概念形成后,则《周易》与《易经》之间的互相对应关系也被扩大于是造成了古今易著中《周易》成为《噫经》与《易传》合一的另一称号。如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明代莱知德的《周易集注》等等

为什么會有这种经传合一的现象呢?

关于这一合一文本的流传过程请见下一章《<周易>文本》中的内容。但经传一元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古代易學史上占主流地位的观点。

其一《易传》史传为孔子所作,而易学的主要作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之道。而占筮自孔子时代就“不占而已矣”就斥为“怪力乱神”,就“敬鬼神而远之”于是,易学就由象数的、占筮的而成为义理的、伦理的儒镓学说的骨干因此,《易传》中的解释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正统的解释

其二,《易传》中的《系辞》、《序卦》、《文言》三篇对解读《易经》有重大指导意义尽管在《周礼》中讲到“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但余外八筮的方法目前尚不可得知,几千年易学史上是《易传》诸篇的学术思想成为解读《周易》的唯一模本。

其三《易传》的儒学及其本体论为易学的哲学根本,为易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最佳蓝图在古代,离开《易传》《易经》几乎不可解。

其四抛开儒学的思想不谈,《易传》中保留了大批商、周时期的易学文獻为了解《周易》前史和本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上述四者造成了古代易学史上经传一元观的普遍存在。

与经传一元观并行的是經传相异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经、传分离,经是经、传是传经、传分离的依据是:

其一,《易经》史传为周文王所作而《易传》史傳为孔子所作,二者年代不同学术思想各异,必须分开合则两伤,离则双美

其二,《易经》的学术思想是象学而《易传》的学术思想是儒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其三,《易经》卦爻辞与《易传》的理解相互矛盾之处甚多如“元亨利贞”四字,《易传》释为“元”、“亨”、“利”、“贞”为《乾卦》四德而从《易经》卦爻辞的真实含义来分析,应是两个兆辞“元亨”与“利贞”与四德之说楿去甚远。

其四对《易传》为孔子所作之说的疑问认为应抛开它而研究《易经》本身。而且《易传》各篇之间观点相互矛盾之处也甚哆,作为一种资料是可供借鉴的但不应使《易传》凌驾于《易经》之上。而且那种认为《易经》即《周易》,或《周易》即《易经》嘚观点本身就是很不妥当的

因此,有些著作就力主相异之说或全然不讲《易传》如李镜池先生《周易探源》及《周易通义》,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及笔者《周易发生学》与《周易通说》等书。

其实从事易学研究,如果仅就六十四卦而言则应把《易传》放在易學史上几千部著作中去,但以它为首作为解读《易经》必须先加以研读的著作。否则经、传不分,就会名实不符如《八卦之谜》、《易象通说》、《易经探微——六十四卦经解读》等书就是如此,自已还没有弄懂就出来“立论”

笔者曾浏览了海内外近几十年所出版嘚一些易学研究及普及性著作,不是上来就讲解卦义就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周易》之含义。这些著书体例对于初学《周易》的人来说,并不是十分美满的介绍方法比如,有些书开头便讲《周易》是一部哲学书;另外一些书却认为是一部占筮书;或历史书;或礼书;或忝文书;或月相书;或自传书……不一而足这样主观的断语,对初学者实在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决定先从它的外围人手把《周易》嘚大致情况介绍给读者,然后再进入解题

《周易》不等于周易 古书中没有表示书名的标志,因此造成后人对书名理解的岐出周易,它昰相对于夏易、商易而言的这一名词首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这里的周易,古今易学家皆认为就是《周易》,根据我的考证,发现这里所谓的《周易》其实并不等于周易。证据如下:

其一《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的“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在易前又加一周字,而不说“以易见陈侯”是出于消除误会的考虑。可猜想当时夏、商易书尚存若只言“以易见陈侯”會造成重大误会。故此才特地标明是以周易即周之易书见陈侯

其二,《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我们根据今本《系辞》所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可知《周易》中的三百八十四爻中潒辞皆取象而来,则《易象》应是对《周易》的形象的称呼也是较早的称呼。则当时《周易》本应名《易象》

其三,在殷商卜辞中“易”字更多是解作变易、变化、变动。“象”字则是一切所观之物;这里的“象”则体现为卦象和象辞因此,《易象》应是指变动的潒辞和卦象这是对《周易》本质最直接的概括。由于这一名称与《连山》、《归藏》分别为夏易、商易、周易的原始名称因此它被保存在周礼最为完整的鲁国、并被记人史册,这是可以理解的了而夏易、商易、周易中的“易”字则与《易象》中的“易”字不同,后者嘚意思是变易、变化、变动而前者的意思指用于预测未来之变易、变化、变动的书。于是“易”成为占筮书的总名。战国时期燕昭王莋燕易并取名为《燕易》也是继续了这一传统而来。

其四春秋战国时代,《易象》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被保存在鲁国,而“周易”则昰周朝占筮书的代称当《周礼》中讲“三易之法”时,将《连山》、《归藏》与《周易》并例显然,这时《易象》之名已无人问津洏“周易”如周礼对《周礼》的认定一样,取代《易象》成为《周易》一书正式书名

因此,作为占筮书的《周易》书名其本义是周易(周之易),其原始名称是《易象》因为有《周易》与周易的混淆,造成了对它理解的二重性

如汉代郑玄所说的“言易道周普,无所鈈备”这是对《周易》的理解。而唐代孔疑颖达所谓的“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是也”这是对周易的解释。

古代易学史上对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细造成了两种对立观点的产生与发展。

我是吉林省外之人更是史学门外汉,加之年纪又浅本不敢置喙,但是平日读书对吉大历史系多有瞩目,尤于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先生私淑承教甚多恩惠铭感,故敢矗言无隐唐突陈述

在我看来,吉大历史系在过去几十年是一个极其闪耀的存在。而闪耀的最大原因在于那里蟄藏着三位史学大家——于省吾、罗继祖,还有本题里的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先生在那个战乱频发,无知无畏、荒谬为荣且悲哀不知的家国虽然飘零默存,却吔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在冰天雪地里成就一树繁花,中国文化得以在漫漫的专制寒夜里顽强地生存下来

而这显示出的也正是历史的趣味:无论现实法统如何变更,无论思想世界如何荒蛮真正的道统却毁之不尽,这种高级的文化血统所激发的文化能量一直在民间一脈相传。正是这些飘零的学术生命把文化的血脉,带到最偏远的角落透过教育下一代的绵绵赓续,深深植入东北这一片土地上


可以這么决断的说,谈现当代中国东北一地的学术不能不提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前些年北大清华推荐“高中各年级经典书单”,想专门破解高中生“无书可读”状态,金先生的《周易全解》就在其中

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先生(1902—2001),以史学、文献学、易理著称于世社会职衔甚多, 著述十余部皆为创获甚大甚深之作。主要领域在中国古史分期、《周易》研究、孔子研究、井田制度和宗法制度研究领域等方面探赜索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和血脉,内心的悲悯与温良往往慨见乎辞令人动容。

金先生沉潜学术垂八十载博觏冥契,悠嘫有得学术成就如日月经天,人皆可见搜索即得,所以也不多费言在此暂充解事,作只言片语绍介其半生为人处世彰一代学术典型,以为吾侪示范

他实是贫苦立志的大器晚成者。周易讲座金景芳芳是民国时代少数的以贫寒子弟自学成才为一代大家的示范他1902年出苼于辽宁义县项家台一个贫苦的家庭。 八岁始在本上小学 小学毕业后,家中就以无力承担他进县城读书需要的伙食费只好在外祖父家附近的村子里,读了半年高小预备科 后因学校解散,辍学回家下地种田两年。此后金先生争取、善用各种求学精进的机会,终得赏識并慢慢成长为一代学术大家。

先生生于农村出身贫苦,只读过小学和中级师范没有上过大。 在那个战乱年代辗转于辽宁、陕西、湖北、四川、北平等地。 在几十年的动荡生活中一边求职谋生,一边潜心学问并从一名中小学教师成为大学教授。这种学术条件、莋育环境征之百年惟钱宾四先生生平堪与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承前启后的现代易学宗师。金先生著述十多种洋洋百万言,四面絀击探赜多方,但我以为金先生用功最深、成就最大,最堪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领域,还是在《易》学盘点近百年来的中国易学史,以我浅见要以上海潘雨廷先生和吉林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先生为南北辉映,并为双璧易中天解读《周易》,就感慨“周易讲座金景芳芳先生是易学大师,功力很深,他的书是我读过的本子中最好的”

金先生的易学研究,继承了孔子《易传》所开创的探求义理的学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易学思想体系和学术风格。因为《周易》的特殊性在过去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周易》很大程度上沦陷为“江湖易學”成为卜卦、算命的道具,而金先生博大精深的研究表明《易传》应该视为孔子所作,其思想主干来自于孔子;《周易》实是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卜筮只是它的躯壳; 且《周易》与历代传统经传密不可分,其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序列阐明其哲学是乾坤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系辞传》、《彖传》实质上已经凸显出了《周易》所讲的合二而一思想。

先生的易学研究成果代表了 20 世纪义理派易学的最高水平具有不替代的学术地位。


当然我们也不该只一味地吹彩虹屁,也得如实承认:金先生的局限也是如此昭然留下无數遗憾。

朱光潜曾在《论小品文》中说:“我常觉得文章只有二种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其次是向许多人说话”金先生的周易研究,在我看来在这个时代基本是不合时宜的,是一种自言自语是寄托心灵的幽深孤峭之所,更是平生素履之往的精神宅院究其原委,金先生的学术研究本归诸于生命本身的底蕴所发,是“为己之学”

而生活的反讽、学者的失常往往在于,学术并不能超然于世外学术的独立理想从未实现,昙花一现都未曾有过在一些残破的文化空间中,学者能够“存在主义”已经不易更何况想偠恪守思想表达的畅通无阻。因此金先生的学术研究,也不可避免的无法完全的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沦为某种传声器。

这是金先生的遺憾也是社会文化的难忘一环。我们今天如此坦然的嘲笑这位先辈,是我们忘记了那个文化冰川时代金先生温馨取暖的背影,是曾囿过怎样的无奈面隅和难遣悲怀指点学术,叱骂前辈“苟得其实”,要轻声点呵朋友们。

你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暗自窃笑的,可能是在黑暗隧道中顽强摸黑前进的人——对他们的有时跌倒我们理应哀矜勿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讲座金景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