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个亚军行的第三代诗名词解释作者是谁?

【百道编按】“这一如常人梦境&/这一如阳台上静态的灰尘 /我推醒你 /趁天色未明 /把儿子藏进这张纸里 /把薄纸做成魔匣 /",读女诗人陆忆敏《出梅入夏》的段落,你想象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意境?一个女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一如常人梦境&/这一如阳台上静态的灰尘&/我推醒你&/趁天色未明&/把儿子藏进这张纸里&/把薄纸做成魔匣&/"
读女诗人陆忆敏《出梅入夏》的段落,你想象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意境?一个女诗人怎样的思绪呢?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女诗人陆忆敏在诗歌上的成就是一早就被认可的,也被公认为是第三代诗人代表之一,但诗的被理解、诗人的被理解,似乎总是尤其困难。正如诗集《出梅入夏》编者胡亮所说:谁能理解陆忆敏!
以下内容摘自《出梅入夏:陆忆敏诗集》序言,经北岳文艺出版社授权发布。
诗人向以鲜在参与编辑民刊《象罔》期间,积存了一些手稿,包括柏桦的《秋天》。他向我提供了这份手稿。此文完成于1990年,作者主要谈及他在1985年的秋天,读到一首《对了,吉特力治》,惊艳之余,叹为“秋天的奇迹”。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这篇《秋天》后来被作者增删后装进其回忆录《左边》。在《秋天》里,柏桦称那首诗的作者陆忆敏为“我们诗人中唯一的女性”。虽然这个绝对之语后来不再出现于《左边》,但是根据笔者与柏桦的多次交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有可能恰恰正是柏桦愿意继续保留的绝对:当然,在中国的语境里,这种绝对,往往只能迎来被刈除的命运。
也许如此说来不会引起太大争议:当代女性诗的确立与女权意识的确立密不可分,正是这种女权意识的力量,新立场的力量,而不是美和修辞的力量,让一些女诗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声名大噪。但是,我认为,这也许并不全是诗的捷报。与这些女诗人比较而言,陆忆敏则似乎具有相对犹疑的女权意识,她借助忧伤而高贵的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还有炫目的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Plath),托出来一颗更为幽曲混茫的女性之心。前面已经有所暗示,陆忆敏的女权意识,乃是一种阴晴交织的女权意识,体现在作品里,她注定不会只在这个孤单的向度上获得孤单的亮度,而有名的《美国妇女杂志》,即便已有单方面毁约般的“洗手不干”的怒勇,也难以代表诗人的全部复杂性。因为我们的诗人陆忆敏,除了发出来一个设问:“谁能理解弗吉尼亚·伍尔芙”;还留下了一个反问:“为什么古代如此优越?”
我曾与一些诗人,比如赵野,还有向以鲜,讨论形成过这样的共识:北岛们的写作,过于依仗异域经验,在给我们带来一个他者(the other)引导下的异化时代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丢弃了似乎已经丧失外在新颖的中国身份,尤其是汉语身份。而陆忆敏的写作,正是对那个偏颇的异化时代展开反省的兆头。偏颇即风格。然而,风格是一回事,品格又是一回事:风格或未导致品格,品格必能导致风格。陆忆敏不欲一边倒,她试图在被割断的中国传统和不断带来兴奋点的西洋传统之间,通过个人机杼,在画龙点睛的有限的异化中保全那固执而优越的汉语之心。
天才之作《避暑山庄的红色建筑》,还有更短的(就像小令或半阕词)《墨马》和《沙堡》,带给我们一个值得称庆的复活节:就像诗人自己写到的那样,此类作品让我们重沐了“古风”。也许每个诗人(包括北岛)都要面临这个巨大的两难,亦即“它尚无坟”和“我亦无死”之间的两难。然而在具体而微的实践中,诗人们要么勒死了传统,要么丢弃了个人,很难在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所谓“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求得合金般的创造力。陆忆敏只通过少量作品,就在对异域经验表示友好的同时,清楚地出示了传统与个人的双重力量。所以,我愿意在这里重申一个观点:陆忆敏与陈东东、柏桦、张枣、钟鸣以及宋氏兄弟一起,可以比较正式地中断北岛们开创的过渡性时代。
陆忆敏的这种特质可能与她出生和居住在上海有很大的关系。近现代以来,这座摩登之城既是传统文化的匪区,又是西洋文化的黑市,两者的错综,抟捏出独特的海派文化,张爱玲即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人诧异的是,好几个当代诗人,绝对不止钟鸣,都曾经如此谈道:“陆忆敏像张爱玲”。这个优雅而美妙的类比,除了籍贯、相貌、气质、才华和命运,当还基于两者所共有的海派文化背景。只不过,陆忆敏的海派文化,经过种种剔洗,已是残剩下来的淡远的背景。布罗茨基在论及曼杰什坦姆时这样写道,“也许,在这个世纪,他比任何人都是一位文明的诗人:他对赋予他灵感的东西又做出了贡献”,这一点,在相当的程度也适用于陆忆敏,所以崔卫平女士学着布罗茨基先生的口吻,毫不犹豫地把陆忆敏称为“文明的女儿”。
在《传奇》再版序中,张爱玲如此写到,“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这种哀矜(请注意这个词)的口气,与陆忆敏何其相似:“生存还是死亡,这本不是一个问题。”当然,陆忆敏的这句话,并非响应张爱玲,而是对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的一次反驳,并试图借此破解莎士比亚的千古之惑。与这种态度相呼应,陆忆敏的很多作品都在研究死亡。当然,与其说她在研究死亡——某种“球形糖果”,不如说她在研究面对死亡的风度——得享受它的“圆满而幸福”。这种淡然自处的宽怀让死亡几乎成为可以把玩、品尝而不必回避的事物:“可以死去就死去,一如/可以成功就成功。”同样是受到普拉斯的影响,这种风度,在其他个别女诗人那里,有可能成为姿态,而在陆忆敏这里,似乎就是天性。所以陆忆敏在《Sylvia&Plath》里写道:普拉斯的影子在慢慢靠近“我的”身体。而不是相反。
前文已经谈到,《美国妇女杂志》难以代表诗人的全部复杂性。这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如果从主题学的角度讲,则又未必。除了女权意识和死亡意识,《美国妇女杂志》还显示出自我分裂的主题学端倪。而此种自我分裂,几乎贯穿了陆忆敏的全部作品。“自我分裂”的说法来自九叶派的二号批评家唐湜,其文《搏求者穆旦》,把自我分裂简化成灵与肉的冲突,则又不免低估了穆旦的自觉精神。很显然,我们也不打算就这样来讨论陆忆敏。有一首诗《内观》,显示了陆忆敏,特别是后期陆忆敏向内收紧的态势:是的,她要小心拆卸的,恰是“心脏”这颗炸弹。从她的不同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来看,她已经发现了种种自我(包括“你”和“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拦截和拥抱、敌意和暖意。不同的自我,向不同的力量都做了交代。就像被切开的苹果,两瓣,或者四瓣,却分别指向了多个内核。这让她的作品很多时候都会获得某种病理学特征。其重要作品,组诗《室内的一九八八》,共包含十五首日记体短诗,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些短诗都来自于与幽灵同住的经验,这个幽灵,也不妨就是从作者/生者身上提前分裂出去的死者。
自我分裂主题与死亡主题终于在这里交融而难辨。在新诗历史上,穆旦也是这样一个自我分裂的诗人,他曾经写到,每一个平凡的人,里面都蕴藏着“无数的暗杀”和“无数的诞生”。不管陆忆敏当年是否读到过穆旦,在这个方面,她的确凭空得了他的衣钵。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会理解陆忆敏为什么更喜欢伍尔芙,因为伍尔芙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海浪》,亦有此种特征。《海浪》写到一个诗人,纳维尔,出名之后,老是在口袋里装上一张自己的名片,其目的,居然是作为自我之存在及身份的证明。即便女权意识并非陆忆敏的主要的徽记,我们仍然愿意在刚才谈及的相似度上,把她视为伍尔芙的后裔,并把她写出的第一批作品视为伍尔芙的最后一批作品,就像伍尔芙曾经谈到过的:莎士比亚的妹妹,借用了我们之间的一个肉体。
陆忆敏的主要作品,大都完成于1981年至1993年期间。在此期间,她仅仅写出四十多首诗,就已经翀临那隐秘而完美的孤峰,此后惊鸿敛翅,再也不现芳踪:拒不出版诗集,也不发表作品,更不参加活动,仿佛亟欲与这个世俗世界一刀两断。“创造或稍事休息,这都是正直和高尚的”,这是诗人的自释。我们也可以如此推论,诗人归于隐逸,恰是她深刻地洞察了个人与他人、写作与时代这两重关系的结果。1993年以后,诗人只剩有零星的写作,枯瘦,思辨化,总体水准已然明显下滑:就像由唐诗滑向宋诗。即便陆忆敏自己也不能超越自己,仍然不妨碍我们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自柏桦、钟鸣以降,在更年轻的诗人里,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陆迷,比如寒烟,比如胡桑,后者甚至视之为“我的女神”。可见陆忆敏乃是典型的被诗人反复阅读的诗人,有点像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位瞎了眼的图书馆长博尔赫斯。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Aires,在西班牙语中是“好空气”的意思。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陆忆敏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好空气就让大家都来共享吧!为了让更多的素心人得睹陆忆敏之诗,笔者在柏桦、陆波、胡桑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参考老木、唐晓渡、王家新、徐敬亚、万夏、崔卫平、陈旭光、周伦佑、沙光、阎月君、洪子诚和程光炜等人主编的若干选本和刊物,剔除伪作,收集近作,汇校异文,辑录评论,耗时八个月,终于编成这部诗集。后来送经作者审核,遵其建议,又删去前期两首短诗《理喻行踪》《棕色的小酒罐》,以及后期若干“较随意的作品”(陆忆敏语),整部诗集就显得更为菁萃而洗练,——笔者幻想这部诗集能够用洋葱纸(onion&paper)来印制,这种纸不易碎裂,永远皎洁,素为张爱玲所喜。检视诗集最后锁定的六十五件作品,有轻盈之诗,亦有尖锐之诗;有抑郁之诗,亦有莞尔之诗;有孤傲之诗,亦有柔娓之诗;有“催眠”之诗,亦有“低声胁迫”之诗;有独白之诗,亦有对话之诗;有重彩之诗,亦有白描之诗,对于当代诗,尤其是当代女性诗,仍然是一座清香扑鼻的圭臬,一部余音绕梁的启示录。
这部诗集的编选出版,虽不至于如柏桦先生所言“名垂青史”,但将填补当代文学传播与研究的一个醒目的空白,当属毫无疑义之事。
(本文编辑:李勿) & &
来源:百道网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
[点击收藏]
发表评论?
当前共有:字这首诗是谁写的?_百度知道《韩东的诗》_中国作家网
《韩东的诗》
作者:韩东
作者:韩东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3
定价:5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第三代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之一韩东的诗歌选集。韩东的诗歌充满现代感,充满对人性的深切的悲悯与洞察,以民间的立场崭露于诗坛。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韩东诗歌集,是其此前三十余年诗歌写作的系统性的总结。作者对所选作品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审订,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流传版本进行了认真甄别。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韩东,男,汉族,出生,现居南京。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为“第三代诗歌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曾主编文学民刊《他们》。2000年以后主要致力于长篇小说写作。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高黎贡文学节主席奖、曼氏亚洲文学奖提名等。
  【诗人评价】
  韩东是人与诗一体的诗人,读他的诗就像听他说话,其诗歌的语调,也就是他说话的语调。……韩东的诗有悲凉,有荒芜,但绝无虚无。因此,每当我被虚无之感弄得不能自拔的时候,读韩东的诗,又能让我振作起来,相信诗是有用的,世界是有意义的。
  ――何小竹
  【目录】
  ...... 海啊,海
  ...... 我不认识的女人
  ...... 一个孩子的消息
  ...... 我们的朋友
  ...... 有关大雁塔
  ...... 水手
  ...... 聚会
  ...... 你见过大海
  ...... 山民
  1985年
  ...... 温柔的部分
  ...... 开会
  ...... 逝去的诗人
  ...... 明月降临
  ...... 黄昏的羽毛
  1986年
  ...... 常见的夜晚
  ...... 下棋的男人
  ...... 你的手
  ...... 写作
  ...... 回家
  ...... 在玄武湖划船
  ...... 写这场雨
  ...... 雨停了
  ...... 郊区的一所大学
  ...... 一幅画
  ...... 交谈
  ...... 跨过公路
  ...... 接近真理
  1987年
  ...... 雪粒
  ...... 哥哥的一生必天真烂漫
  ...... 奇迹
  ...... 洪家楼,洪家楼
  ...... 一九八七年大火
  ....。。
  ...... 远行的人
  ...... 我听见杯子
  ...... 一束纸花
  ...... 绝望
  ...... 风景
  ...... 孩子们的合唱
  ...... 艺术家的大手
  ...... 烧灰肥
  1988年
  ...... 天堂
  ...... 未来的建筑师
  ...... 只有石头和天空
  ...... 听力
  ...... 二十年前剪枝季节的一个下午
  ...... 以后
  ...... 在街上寻找偶尔碰面的机会
  ...... 一堆乱石中的一个人
  ...... 渡河的队伍
  ...... 草原
  ...... 画面
  ...... 墙壁下的人
  ...... 大地上
  ...... 一种黑暗
  ...... 向鞋子敬礼
  ...... 远征
  ...... 天亮以前
  ...... 飞盘
  ...... 玩具火车
  ...... 下午
  ...... 成长的错误
  ...... 水渠
  1989年
  ...... 二月一日
  ...... 吉祥的老虎
  ...... 工人新村
  ...... 三月的书
  ...... 三月到四月
  ...... 挂断电话
  ...... 从白色的石头间穿过
  ...... 愿望
  ...... 信
  ...... 生日来临
  ...... 丰收的比喻
  ...... 记事
  ...... 今天
  ...... 等等
  ...... 航行
  ...... 潮湿
  ...... 只此一次
  ...... 第十天
  ...... 跑鞋
  ...... 时间
  ...... 小佳的星期天
  ...... 城墙上
  ...... 焰火
  ...... 牧草
  ...... 全部的遗憾
  ...... 奇怪之处
  ...... 雨衣烟盒自行车
  ....。。
  女声合唱
  ...... 灰
  1990年
  ...... 漆工
  ...... 自然现象
  ...... O
  ...... 讲述
  ...... 存车时看见一只猫
  ...... 弧光
  ...... 儿歌
  ...... 看
  ...... 竹竿和蜂
  ...... 为病中于小韦所作
  ...... 阅读的塑像
  ...... 树多于人
  ...... 记忆
  ...... 翻译歌词
  ...... 雨夹雪
  ...... 认识
  ...... 寻乌的调查
  ...... 浪漫的商业
  1991年
  ...... 甲乙
  ...... 否认
  ...... 棉田上的云朵
  ...... 四十个任辉
  ...... 交谈
  ...... 吸烟者的快乐
  ...... 黑人和老虎
  ...... 女儿
  ...... 圆眼睛
  ...... 剪刀
  ...... 同学
  ...... 比如
  ...... 说过的话
  ...... 雾
  ...... 和方世德一家回洪泽
  ...... 河的两岸
  ...... 手工课
  ...... 简单的本质
  ...... 回乡
  1992年
  ...... 红缨
  ...... 白蚁
  ...... 晨光
  ...... 畸变
  ...... 夜风
  ...... 爱的旅行
  ...... 在湖边写作
  ...... 熟睡的少女
  ...... 十月
  ...... 十二月
  ...... 华灯初上
  ...... 夜游
  ...... 邂逅
  ...... 献给冰块
  ...... 纪念
  ...... 追悼
  ...... 打鸟的人
  ...... 没睁眼睛
  ...... 合影
  ...... 难以寻觅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 答编者的十个问题
  【《韩东的诗》选摘】
  《我们的朋友》
  我的好妻子
  我们的朋友都会回来
  朋友们还会带来更多没见过面的朋友
  我们的小屋连坐都坐不下
  我的好妻子
  只要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朋友就会回来
  他们很多人都是单身汉
  他们不愿去另一个单身汉的狗窝
  他们到我们家来
  只因为我们是非常亲爱的夫妻
  因为我们有一个漂亮的儿子
  他们要用胡子扎我们儿子的小脸
  他们拥到厨房里
  瞧年轻的主妇给他们烧鱼
  他们和我没碰三杯就醉了
  在鸡汤前面痛哭流涕
  然后摇摇晃晃去找多年不见的女友
  说是连夜就要成亲
  得到的却是一个痛快的大嘴巴
  我的好妻子
  我们的朋友都会回来
  我们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的面容
  看到他们浑浊的眼泪
  我们听到屋后一记响亮的耳光
  就原谅了他们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下面的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温柔的部分》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
  至少我不那么无知
  我知道粮食的由来
  你看我怎样把贫穷的日子过到底
  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
  而早出晚归的习惯
  捡起来还会像锄头那样顺手
  只是我再也不能收获什么
  不能重复其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这里永远含有某种真实的悲哀
  就像农民痛哭自己的庄稼
  1985.3
  《明月降临》
  你在窗外
  在空中
  在所有的屋顶之上
  今晚特别大
  你很高
  高不出我的窗框
  你很大
  很明亮
  肤色金黄
  我们认识已经很久
  是你吗
  你背着手
  把翅膀藏在身后
  注视着我
  并不开口说话
  你飞过的时候有一种声音
  有一种光线
  但是你不飞
  不掉下来
  在空中
  静静地注视我
  无论我平躺着
  还是熟睡时
  都是这样
  你静静地注视我
  又仿佛雪花
  开头把我灼伤
  接着把我覆盖
  以至最后把我埋葬
  《机场的黑暗》
  温柔的时代过去了,今天
  我面临机场的黑暗
  繁忙的天空消失了,孤独的大雾
  在溧阳生成
  我走在大地坚硬的外壳上
  几何的荒凉犹如
  否定往事的理性
  弥漫的大雾追随我
  有如遗忘
  近在咫尺的亲爱者或唯一的陌生人
  热情的时代过去了,毁灭
  被形容成最不恰当的愚蠢
  成熟的人需要平安地生活
  完美的肉体升空、远去
  而卑微的灵魂匍匐在地面上
  在水泥的跑道上规则地盛开
  雾中的陌生人是我唯一的亲爱者
  《爸爸在天上看我》
  九五年夏至那天爸爸在天上看我
  老方说他在为我担心
  爸爸,我无法看见你的目光
  但能回想起你的预言
  现在已经是九七年了,爸爸
  夏至已经过去,天气也已转凉
  你担心的灾难已经来过了,起了作用
  我因为爱而不能回避,爸爸,就像你
  为了爱我从死亡的沉默中苏醒,并借助于通灵的老方
  我因为爱被杀身死,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再也回不到九五年的夏至了――那充满希望的日子
  爸爸,只有你知道,我的希望不过是一场灾难
  这会儿我仿佛看见了你的目光,像冻结的雨
  爸爸,你在哀悼我吗?
  《吉祥的老虎》
  每个纸上的夜晚不在纸上停留
  每个星球上的姑娘都要飞出
  从我的窗口,不止我的窗口
  每只酒瓶都有它的重量,都要落地
  就像每只脚支撑着今天的平衡
  每块砖头都和另一块砖头在一起
  和另一些砖头,但它不会永远在那儿
  而每件另外的东西都有新的时候
  每颗心都有心的形状,同时也是拳头的形状
  最后,每次确切的死亡都这样幼稚
  像被吉祥的老虎一口吞掉
  《读薇依》
  她对我说:应该渴望乌有
  她对我说:应爱上爱本身
  她不仅说说而已,心里面也曾翻腾过
  后来她平静了,也更极端了
  她的激烈无人可比,言之凿凿
  遗留搏斗的痕迹
  死于饥饿,留下病床上白色的床单
  她的纯洁和痛苦一如这件事物
  白色的,寒冷的,谁能躺上去而不浑身颤抖?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至少宇宙是满盈的。”
  《这些年》
  这些年,我过得不错
  只是爱,不再恋爱
  只是睡,不再和女人睡
  只是写,不再诗歌
  我经常骂人,但不翻脸
  经常在南京,偶尔也去
  外地走走
  我仍然活着,但不想长寿
  这些年,我缺钱,但不想挣钱
  缺觉,但不吃安定
  缺肉,但不吃鸡腿
  头秃了,那就让它秃着吧
  牙蛀空了,就让它空着吧
  剩下的已经够用
  胡子白了,下面的胡子也白了
  眉毛长了,鼻毛也长了
  这些年,我去过一次上海
  但不觉得上海的变化很大
  去过一次草原,也不觉得
  天人合一
  我读书,只读一本,但读了七遍
  听音乐,只听一张CD,每天都听
  字和词不再折磨我
  我也不再折磨语言
  这些年,一个朋友死了
  但我觉得他仍然活着
  一个朋友已迈入不朽
  那就拜拜,就此别过
  我仍然是韩东,人称老韩
  老韩身体健康,每周爬山
  既不极目远眺,也不野合
  就这么从半山腰下来了
  《我和你》
  我和你相遇、相爱、相伴随
  我和你分居两地,度过一段时间
  我对你的怜惜以及痛苦
  你对我的依恋以及不幸
  我和你灵魂相亲又相离
  所有的这些都是偶然的
  我和你一样,来自父母
  偶然的相遇、相爱、相伴随
  来自他们偶然吃到的食物
  偶然获得的性别
  我们长大,任凭偶然的风吹
  偶然的人世像骰子摇晃
  得出一个结果:
  一是一点血
  六是两行泪
  只有这是必然的
  《写给亡母》
  你已上升到星星的高度,
  之后隐匿了。方向东南,
  于是我仰望整个东南天空,
  想象你可能下降的地方。
  那儿有丛林围绕的快乐生活,
  那里的炊烟将迎接你,
  就像我怀念的香烟袅袅不灭。
  愿你新的一生安好,
  享受赤脚奔跑的解放。
  愿平凡和朴实伴随你,
  在清澈的穿村而过的河边。
  你是一件完整而崭新的礼物,
  献给世界和你自己。
  愿你的墓穴已空,
  消失的夜空晴朗。
  愿你收回回望的目光,
  那最后的光焰短促
  已使用你消声远离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那是首诗有王亚军三个字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府诗集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