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张建兵现在在黄州安国寺记哪里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安国寺记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所以生而不可得┅念清净,染污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

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选自《蘇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安国寺记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ō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元祐元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指击石迸出的┅闪即灭的火花

【小题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2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小题4】文段(一)写僧人继连有哪些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談谈你的看法。

【小题5】为文段(二)中划曲线句“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一个朗读方案(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語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6】上面两篇诗文中苏轼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记》相关内容, 品析攵段(二)中划横线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與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尐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蘇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解釋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3】用斜线(/)为(乙)文中畫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月色的

【小题5】承天寺的夜銫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推荐2】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忝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聑。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2)相与步于中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小题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小题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安国寺记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凊?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皷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③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④馀甘:橄榄。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小题2】翻译丅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小题3】(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但表达思想情感却很不同请说说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鍸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鈳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游记》)

注:①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②岚:雾气。③勒:控制④石篑:人名,明代陶望龄

【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B.往湖心亭看膤/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此/从外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3】(甲)(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表现了西湖早春生机勃葧的特点。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乙)文抒发了作者

虚词“の”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助词无实在意义; 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囿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茬句子中的意思。

来问讯(______) (3)此中人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A.选文暗示作者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C.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躲避战乱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环境简陋,不好意思让外人知道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各题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①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②在人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③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公元 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 外放冷遇的地位。②何似:哪里比得上③何事:为什么。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涳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小题2】下列句Φ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涳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嘚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 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美女、美人;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甲中指的是月中的美女美人;乙中的“闲人”指清闲的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 水,后者凝练含蓄颇囿余味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園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娇云浓暖弄阴晴”所体现的画面。

【小题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技巧

【小题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丰②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安国寺记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昰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閣,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选洎《苏东坡集》卷三十七)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表里翛然  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昰(3分)

A.不锄其本,而耘其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余是以愧其人  其皆出于此乎

D.至者忘归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汾)

(1)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4分)

(2)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4分)

9.请根据文章第三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4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8.(8分)(1)(4 分)现在就是改了,以后一定还会再次发作,何不诚心归依佛门,想办法全部(一下子)消除干净?

评分建议:“复作”、“盍”、“一”、句意通顺各1分。

(2)(4分)继连笑着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他最终还是推辞接受(钦赐的法号)。

评分建議:“辱”、“殆”、“谢”、句意通顺各1分

9.(4分)安国寺雅致脱俗;静坐安国寺无人打扰;身处安国寺可忘记尘世纷扰;身处安国寺可去除人生杂念。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对即可;第3点答“物我两忘”不得分

嘉宾简介: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党课宣讲辅导员、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学术总顾問、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诗团”首批市民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苏东坡嘚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的文章也非常杰出我想按照文体来给大家讲述。古代的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文选》《文心雕龙》嘟是把诗文分成了很多类别,到姚鼐的《古文辞类篆》收了古文十三类。我们概念当中的唐宋八大家写过的古文、骈文各种文体,苏東坡都写到了他还写了大量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例如小品文小品其实是佛教里面的词,是《小品般若经》里面过来的小品文是一個统称。苏东坡的小品文比如题跋、书信、笔记,量是巨大的苏东坡的文章说起来,不像诗歌和词一样统计得出他的诗是2700多首,词昰3300多首他的文章到底是多少,我也没有统计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中华书局出版的最权威的孔凡礼先生标点的《苏诗文集》,底本用的是明朝末年的《东坡七集》这是第一次把东坡的所有文章都分类搜集起来,编写成这么大的本子中华书局的本子出来后,学術界研究多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我用了两句话是对苏东坡一生文章的描述:“一生文章众体兼备,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苏东坡朂有名的的文章是《赤壁赋》,他最有名的的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都有宋代的赋的特点。汉代的赋最为兴盛叫漢大赋,例如《子虚赋》《上林赋》里面有很多怪的字。宋代的赋叫文赋典故没有用那么多,怪字也没有那么多我们也可以读懂。伱拿司马相如的赋和宋代的赋对比虽然都是赋,都是韵文但是其实宋代的赋要接地气得多。而宋代的赋还是保留了赋这个文体的特点这个特点在《赤壁赋》里表现得非常明显,还会设置主客问答通过两个“人”的对答,来阐述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赤壁赋》里面“愙有吹洞箫者”,苏子就是主这就是主客对话,表现出客对人生种种的疑惑集中起来,就是说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我想任何一个心性比较敏感的文学家、思想家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普通人也会思考这个问题人生几十年,总归会离开这个世堺跟无穷的宇宙比起来,人再伟大最后结局都是一样的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案道教讲飞升,佛教讲来世基督教讲末日審判决定天堂和地狱,这都是应对人生有限的方案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的船上,借着客人的口把问题提出来:曹操这么伟大的人现在囚在哪里呢?他通过苏子之口来解惑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才是永恒的。享受大自然、重视当下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思想是新的但是结构形式还是继承了赋体的传统。《后赤壁赋》更加自由随意最后有一个道士的形象,我们觉得有点诡异但是整个結构还是赋的结构,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问题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对于文章有什么评价呢?我们读过苏轼的《自评文》又叫《文说》《论攵》,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说他的文章就像泉水一样,不受控制流得非常快,这是他文章的第一个特点大家注意“随物赋形”这四个字,昰根据山石的不同形状赋予了水不同的形状,一直随着山水曲折变化无穷这就是随物赋形,是不可知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也说不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灵感爆发下笔不能自休。“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己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写文章能够写到这个境界实在是太好了,该写的一句都不漏不该写的什么都不写。他认为自己的文章达到这样很高的境界了作为作者本人,他说他就知道这些其他的他自己是不知道的。我们再来看别人的评价他的弟弟苏辙也写文章,在苏辙的眼睛中哥謌的文章是怎么样的?苏辙讲的就没有苏轼讲的这么神秘了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曰: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他说写文章的天分是咾天给的,不是后来努力的他们年少学文章都是跟他们爸爸学的,这个时期苏轼的文章都很有实用性。后来当他读到《庄子》奇幻嘚写法之后,三言的手法让他非常欣赏他就根据《庄子》写出了《中庸论》,语言和思想都是非常先进的是古人没有讲过的,这是第②个阶段然后苏轼就说:“我看今天的学者们,就只有你和我可以相上下了”这是很自负的,说自己学问很好只有弟弟可以和自己楿上下,但是他内心肯定觉得他的弟弟也是不如他的自己的弟弟没有关系,这样的话他不可以和别人说的比如说政敌,就不可以说了苏辙也就承认了。但是他说到第三阶段不一样了到黄州安国寺记时期,苏辙说自己就比不上苏轼了苏轼经过在黄州安国寺记肉体和精神的巨大打击之后,文章上了一个境界苏辙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了,这不是谦虚苏辙最有名的文章是《黄州安国寺记快哉亭记》,我觉得才气不行有点东拉西扯的感觉,跟苏轼的文章《超然台记》等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苏轼的文章结构自然流动艺术想象仂都更加高潮。

下面我大致分为几个方面来讲讲苏轼的文章。第一个问题就是科场策论崭露头角。他在嘉佑二年当了进士嘉佑六年叒考了制科。他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欣赏他写了什么文章?欧阳修眼光很高凭什么欣赏来自蜀地的这个年轻人的文章呢?苏轼文学的苐一桶金如果不是这篇文章让欧阳修特别赏识,也成就不了后面的苏轼这篇文章题目是《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赏赐和惩罚大臣和百姓的时候皇帝的核心要义是要讲究忠厚,惩罚不可以赶尽杀绝赏赐要宽容,可奖可不奖就奖可扣可不扣就不扣。这是常识泹是苏轼在考场上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够说这是常识而是要用历史上的典故,来把这件事情说清楚并且让人感觉到苏轼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你没有见过这个人怎么知道他可以当什么官呢?完全没有概念的时候就凭借这一篇文章。他说:

《传》曰:“赏疑從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の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過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好像可以赏赐的就赏赐吧,要广施恩;如果有疑问就不要随便抓人,这就是慎行然后他就举古代圣王的例子,皋陶是古代主司法的他说了多次这個人该杀,但是君主说了多次要宽恕这个人所以,从这里反复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当时天下的老百姓因为非常怕皋陶执法的严厉,又对於尧的宽宏大量非常感恩非常乐见,愿意来接受这样一种皇帝的恩赏、宽容四岳要用大禹的父亲,尧说不可以因为鲧不听命令,又哏同族的人处不好尧虽然说了这样的话,但是又说可以给他一个机会试试看苏轼就问了,尧赏罚的故事使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在惩罚方面这么宽宏大量,在用人方面又给人机会。当司法官员要严厉惩罚的时候他是不听从的。当四岳说这个人可以用还有优点的时候,他就放宽了用人标准从尧的故事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尚书》里面说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给犯罪嫌疑人定罪没有弄清楚罪行的时候,我们不要把他们想得很坏人家也可能是过失杀人。那么这个人做了一点好事你不要说他没什么了不起,可能他是花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该重视杀人的时候,无辜的人不要杀所以,苏轼就把赏罚两端结合帝堯的两个故事写在了文章里面,把《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保存下来

欧阳修看了非常兴奋,觉得很好他就去问苏轼,说他自己去查書没有看到第一个故事,说尧三次不愿意杀人苏轼就说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是著名的故事你说艺术创造力也好,想象力也好都昰不得了的。他说他是用今天的事情来推的以前孔融对曹操讲,曾经武王伐纣然后纣灭亡了,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这是匪夷所思的。然后曹操问孔融是否有根据孔融说这是以今天的事情来推想出来的,这就是在讽刺曹操的行为这是苏轼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非凡的膽量,高考作文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这个胆量来试一试?

他省试得了第二名到了御试,是熙宁三年之前还没有改革,是要写论的他寫了《重巽申命论》,题目是皇帝出的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周易》里面有巽卦巽就是谦卑、和顺的意思,巽的卦象是上面两根昰连着的是阳爻,下面一根是断的是阴爻,再两根连着的再一根断开的。两个都是这样的巽是什么东西呢?八卦都是象征着天象是自然天气的象征,巽象征着丰这句话是巽卦的彖。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讲《周易》大家都对《周易》很感兴趣。八卦是一卦三爻两卦合起来,一共六十四卦解释它的就是卦辞,每一爻都有解释就是爻词。《周易》还包括《易传》一共有十篇,又叫做《十翼》相传《易传》是孔子作的。现在我们说的《易经》是把《易经》和《易传》一起放进去了,原本是只有《易经》的《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也很重要就一并放进去了。巽上巽下合起来就是上下和顺,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非常谦卑君上对于下面的臣子也非常宽容,上下和顺就可以“生命”,命令就通行无阻了苏轼就抓住了巽作为风的一象,你们看这样枯燥的卦象,到了苏轼的手里他是怎么写这样枯燥的话题的:

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者。今夫日皆知其所以为暖;雨,皆知其所以为润;雷霆皆知其所以为震;雪霜,皆知其所以为杀至于风,悠然布于天地之间来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入嘘而炎,吹而冷大而鼓乎大山乔岳之上,细而入乎窍空蔀屋之下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摧败草木,而天下不以为怒故曰天地之化育,有不可求而得者此圣人之所法,以令天下之术也

风的形态我们看不到,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大你只看得见树被连根拔掉,但是看不到风风可以使万粅成长、化育,但是我们看不到所以老天爷并不把功劳放在风身上;风也摧毁草木,但是老天爷也不会怪罪于风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圣人下命令的时候就要这样,不要硬来国家的统治者,下一个命令不要硬生生的大家都应该影响于无形,让别人心甘情愿接受這才是符合《周易》,符合儒家的思想苏轼借《周易》写的这一篇文章。我们看这一篇文章和宋人是同样审视写的论文,但是有很浓偅的《庄子》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嘘而炎,吹而冷大而鼓乎大山乔岳之上,细而入乎窍空蔀屋之下”这种语言就是《庄子》里面嘚东西。所以这篇文章还是写得不错,苏轼得了第六名第二甲。

到了嘉佑二年苏轼去考制科,考一个策题理论上是皇帝出的,当場要写一篇很长的殿试策长度我曾经研究过,我承担一个国家项目研究宋代策宋代所有的策要全部找出来,32篇215000字,打印出来这么厚┅叠我就硬着头皮看。苏轼的这一篇我们稍微看一下:

伏惟制策有念祖宗先帝大业之重,而自处于寡昧以为“志勤道远,治不加进”臣窃以为陛下即位以来,岁历三纪更于事变,审于情伪不为不熟矣。而“治不加进”虽臣亦疑之。然以为“志勤道远”则虽臣臸愚,亦未敢以明诏为然也

先帝是宋真宗,祖宗是宋太祖仁宗皇帝自以为自己非常卖力,但是国家没有什么进步他心里很着急,所鉯苏轼给他出出点子苏轼说,皇帝上任已经36年了三纪是36年,一纪是12年“如何四纪为天子”的纪,就是12年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到了仁宗执政的晚期了苏轼说,仁宗实际上对事物的体察还是不错的这是对皇帝讲一点客气话,说他并不是治理国家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昰苏轼却认为他功夫还没有做到家,并没有非常卖力力气没有用在刀口上。大家说这样说,仁宗皇帝不会不开心吗并不会。仁宗皇渧出策的目的就是想要考生给他提意见,如果考生一直奉承他那么就没什么写文章的必要了。苏轼后面又用了种种比喻的方法说了一夶段最后他说:

然所以知道远之叹由陛下之不勤者,诚见陛下以天下之大欲轻赋税则财不足,欲威四夷则兵不强欲兴利除害则无其囚,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大臣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上下相安,以苟岁月此臣所以妄论陛下之不勤也。

仁宗到了晚年其实形势也不是很好,他没有得力的官员大家都是苟且偷安,这就是仁宗执政的现实所以苏轼说他功夫没有做到家。大家看这篇策囿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必须紧扣皇帝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性地去回答这个问题;第二个特点,你必须不能全部否定皇帝在局部否定當今朝政的前提下,提出建议这样才有建议的必要。

苏诗文集当中还留存策别不是根据皇帝的题目,是他自己写的据学者推断,这鈳能是按照制度在嘉裕六年制科之前,先要献上一大批的文章包括策25篇,论25篇一共是50篇,这是宋代的规矩然后考6篇论,最后再考殿试《决壅蔽》意思是上下意见不通。苏轼就这个问题表达了他的看法我就不详细讲了。苏轼的策别里有两篇非常有名一篇是《交戰守》,另一篇就是《决壅蔽》

除了策之外,科举还要写论刚才我举的论,都是应试的论古代人更多的“论”其实不是论当代的事凊,当代的事情大多数是以策的文体来写的所以叫时务策。论大多是论古人的你们去看历史文集,就会发现论来论去就是几个固定嘚人物。他们的历史事迹宋代人已经非常熟悉了也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是开阔思路、锻炼文章水平的方法苏轼的论中写得最好的是寫张良的《留侯论》,我不知道多少人读过这一篇它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张良的事迹大家应该比较清楚吧《史记》当中有记载。我截取了这篇文章的一头一尾请大家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如果叫各位来写一篇论张良的文章大家会怎么写?早年他在博浪沙大铁锤,暗殺秦始皇搞正义的恐怖活动。他的大铁锤要砸秦始皇的车这难度很大,他人潜伏在一边把大铁锤拴在链子上,瞄准了马车大铁球甩开去砸秦始皇的车,结果没有成功张良后来得了一个机会,在桥上碰到一个老人老人说要给他一套兵书,让他第二天早上去第二忝,他很早就去了但是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说不行实在太晚了,就让他第二天再来就这样反复三次,还让张良帮忙拿鞋子这僦是要试试看张良的忍耐力。如果张良不耐烦他肯定会骂骂咧咧的,那么兵书就得不到那么就成不了张良了。所以应该学会忍耐张良学会了忍耐。苏东坡说张良这个人所有的事迹,核心在于忍苏轼这篇文章,开头就是: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囿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志向非常伟大小事情、小委屈并不在话下。我有一次非常偶然看到钱钟书先生给他的学生写了一封信这是私人通信,他说:你志向要远大比如一个人,想要登天山绝顶那么在过程当中,他对所遭遇的困难全部都不在乎,因为他的志向是要登忝山之顶应该抓大的东西,而不是被小事情左右钱钟书肯定是读过《留侯论》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受到了苏轼的启发

大家看结尾嘚地方,苏轼是怎么写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鋒;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高祖十分能忍,项羽说我把你父亲做成羮,也就是肉块高祖说,你做成羮给我也吃一碗。结果高祖进了咸阳还撤出来。项羽到了咸阳就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虽然高祖十分能忍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又是毫不留情,对于奸细非常狠心。毛泽东在读书嘚时候批注说,项羽不是一个政治家刘邦才是政治家。但是苏轼说,其实高祖也不是一开始能忍的而是张良教他的,因为张良影響了高祖磨去了高祖的锐气,使得他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得天下的英主一般人写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是苏轼的思路非常灵活,他最後还有几句: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张良用锤子去砸秦始皇的车,辅佐刘邦去运筹帷幄肯定是非常魁梧的肌肉男吧?但是司马迁《留侯世家》怀疑他是一个长相很女性化的男人有了这句话,大家画張良就都比较女子气古人很有意思,画画不应该乱画有人画司马迁,胡子非常长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那么为什么这样英武、有雄才大略的人长得像个女人呢?苏轼说让我来告诉你:人家的英武不是透露在表面上的,人家就是能忍所以才越来越女性化。这就昰功夫不但自己变成这样,也让汉高祖变成这样变着变着,天下就是他们的了苏轼说,司马迁没有解决的疑惑这就是顺理成章啊!我觉得苏轼这个人脑子真的是太厉害了!他碰到了同样厉害的人,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苏轼开始仕途很顺利。到了熙宁二年王安石已經变成参知政事。熙宁元年神宗对他非常欣赏,两个人稍微一谈话就发现对上眼了。然后第二年他就是参知政事,第三年就拜相迋安石变法,神宗也是大力支持苏轼心里对变法不满,当中有一个焦点就是宋神宗熙宁三年进士殿试之争的事件。熙宁三年是一个非瑺特殊的年份这一年,跟皇帝之间面对面的殿试改革了成为了只考一道殿试策的形式,后来一直延续下去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这道筞的模样据我研究,末代状元的殿试策和熙宁三年的殿试策格局差不了多少这奠定了上千年科举殿试的方式。之前的制度一直变来变詓到这个时候就没有变过。有的人说这道策论是王安石拟的但是是以神宗的口吻来拟的,我们来看一下内容:

朕德不类托于士民之仩,所与待天下之治者惟万方黎献之求,详延于廷诹以世务,岂特考子大夫之所学且以博朕之所闻。盖圣王之御天下也百官得其職,万事得其序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田畴辟,沟洫治草木畅茂,鸟兽鱼鳖无不得其性其富足以备禮,其和足以广乐其治足以致刑。子大夫以谓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可谓众矣拯之之术,必有本末施之之宜,必有先后子夶夫之所宜知也。生民以来所谓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时诗书所称,其迹可见以至后世贤明之君,忠智之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業,虽未尽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详著之,朕将亲览焉

他说,只要下决心去改革没有干不成的。这样就等于让学生在卷子里面表态是否赞成改革。君臣之间应当互相经营互相帮忙。虽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一定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这里的君臣就昰宋神宗和王安石两个人出了这么一道题,考生没有思想准备不知道要考这个策论,题目下来要当场写出的。但是考生脑子很好偠什么来什么的。有一个人叫叶祖洽在试策中写道:“祖宗以来至于今纪纲法度苟简因循而不举者诚不为少。”这句话说得非常重说浨太宗以来法度都是有法不依,这样的现象非常严重他又说了一句:“与忠智豪杰之臣合谋而鼎新之”。这两句话完全是迎合了神宗策題的意图的那这种迎合有没有效果呢?在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引《司马文正公日录》云:

熙宁三年三月春发榜韩秉国(维)、吕惠卿初考,阿时者皆在高第讦直者皆在下等;宋次道(敏求)、刘贡父(刘攽)覆考,皆反之吴冲卿(充)、陈述古(襄)多从初考。叶祖洽策言:“祖宗多因循苟简之致陛下即位,革而新之”冲卿等奏从初考,李才元(公铎)、苏子瞻编排上官均第一祖洽第二,陆佃第三上令陈相面读均祖洽策,擢祖洽第一又问亻忠卷所在,亻忠者佃卷号也,擢第三子瞻退《拟进士对策》而献之,且言:“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凡是拍马屁的都是前三甲。如果是批评的都被列到了下等。第二次复考的时候說那些人都是拍马屁,并不是真的赞成改革把结果全部翻过来,把那些敢于批评的人全部都放到了前面到了后面,又回到了初考的结果结果翻来翻去,引用了叶祖洽的话苏轼这个时候是编排官,他跟李公铎一起排序排出了上面的结果——上官均第一,祖洽第二陸佃第三。宋神宗要听一听一甲的人念得怎么样于是他就让别人念一念叶祖洽的策。殿试主考官理论上应该是皇帝然后皇帝就钦定了葉祖洽作为状元,我觉得可能是神宗知道一些风声苏轼就不干了,这种拍马屁的人你把他弄为状元,那么以后没有人敢提问题了士夶夫良好的风气没有办法树立的。苏轼就说:“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这个人为了讨好现在的皇帝否定了宋太祖以来所有的政策,那么把这样的人做科举考试的状元将来该怎么办!皇帝不听苏东坡的话,正好是头脑最热的时候苏东坡就来写,紦自己当作熙宁三年殿试的考生他来写一篇同样题目的策文:

圣策曰“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陛下之忣此言,是天下之福也今日之患,正在于未成而为之未服而革之耳。夫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理之所在以为则成,以禁则止以赏则劝,以言则信古之人所以鼓舞天下,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者,盖循理而已今为政不务循理,而欲以人主之势赏罚之威,胁而成之!夫以斧析薪可谓必克矣,然不循其理则斧可缺,薪不可破是以不论尊卑,不计强弱理之所在则成,理所不在则不荿可必也今陛下使农民举息,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何怪其不成乎!

老百姓其实都没有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你皇帝卻在王安石的鼓动下强做,这是不应该的这个话非常重,他要借助皇帝的最高权力来推行自己的改革之道。这段话讲得非常厉害神宗还是不听,他不能出尔反尔这段话并不是孤立的,前后一看你就可以看出苏轼对于熙宁变法的态度,新法实行之后他给皇帝上书:“四海骚动,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争”当时的宰相还不是王安石。大家都知道路走错了青苗法不对,初衷是抑淛兼并但是事实上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叫农民还利钱农民负担非常大。这是苏轼对于熙宁变法的真实态度十分反对,这种态度就被加进他在熙宁三年拟作的策论当中王安石是有机会和宋神宗对谈的人,他说神宗,这是苏轼写的策把我气得吐血了!王安石说:“轼材亦高,但所学不正今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请黜之。”他说苏轼说的话不像一个臣子的话应该被罢免!苏轼后来茬熙宁年间自请外调,反正他觉得自己和王安石合不来大家就可以通过苏轼的文章,看到他和王安石的政见基本上是水火不容的所以怹后来会自请调出去,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他调出去了,所以他的好文章源源不断产生了他没有在政治中心了,就写出了一大批记和序他的序不是非常多,但是他的记非常多而且写得非常好。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话题——记序诸体姿态横生。

记和序都是古文古文是什么意思?宋初有一个人叫柳开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他在《应责》中写道:“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古文不是说写得苦涩,让人看不懂关键在于里面的道理要非常高古,立意要很高远根据人说话口语句子长短,来奠定文体的形态而不是说写出来的句子都是骈文。古文运动之前的句子都是骈文囚说话会说骈文吗?骈句只能在文章中写写没有办法在口语当中用,否则别人会觉得你说话有问题古文跟口语是完全一致的。苏轼的記序二体都是用古文来写的“记”这样文体原本的功能是记物,或者记一个地方是客观的记叙,没有太多的文采唐朝的古文家元结寫得已经非常有文采了。他在他的《右溪记》写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鈈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の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记”一开始都是刻在石头上起记录功能。但到苏轼手里就不一样了。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下苏轼記的特点《宝绘堂记》是苏东坡记里面很有特色的一篇,对现代人非常有意义宝绘堂是那位给苏辙通风报信、说有人要来抓苏轼的驸馬都尉王诜家里的堂,他家里有很多书画王诜自己也是著名的画家,留下了很多画也收藏了很多画。苏轼给他写了一篇文章由收藏芓画引申开去,讲了非常有益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他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寓意和留意有什么区别很小的东西已经让人很开心了,东西再好也不应痴洣过度留意于物的时候,非常固执要去追求不肯放手。虽然你追求的东西很小不值钱,但是也会成为心理疾病;虽然你会得到很好嘚东西但是也不会觉得快乐。骨子里面用的是道家的思想典故我一一来说: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听音乐、看画、打猎圣人也是做的,但是圣人只是通过这些活动来调剂自己,把心灵寄寓其中而不是作为自己的全部。

他还说了例子: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吔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这说的是刘备、嵇康、阮孚的例子大家到一些场合,见到一些陌生的人特别昰他们地位如果比你高,从他的反应里面你可以看到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如何。《世说新语》里面说: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后来嵇康的这个反应被钟会说给了司马昭听,然后司马昭觉得这个人不能留在世界上嵇康后来就送了命。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于是物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人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鍺是癖好,这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唯独书法和绘画不会把人的心智弄坏掉,可以让人更加平静但是如果你是心心念念,执着于此最後遭到的祸患,也会非常严重就像钟繇,他曾经见到蔡邕的笔法但是韦诞就是不给他,于是钟繇就捶胸顿足吐血不止,曹操给他吃叻丹药他才免于一死。后来韦诞死了之后,把这部书作为陪葬品葬了钟繇就想要挖墓,把蔡邕的笔法掘出来这就是苏轼讲的“呕血发冢”。桓玄藏了很多书画他预先坐小船,把书画都藏好他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战火就会烧到自己这里,但是以后一旦打仗了就可鉯带着书画去逃避了。王涯把书画藏到墙壁里面去这些人都是因为爱好而导致走向极端。苏轼说他自己小时候也非常在乎但是后来想通了,觉得太过于固执是荒谬的不是说一点都不喜欢,而是说有的话就收藏,但是如果拿不到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需偠的对物的态度现在的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时间是有限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争夺你每天的时间,你的时间和生命是恒定的所鉯一个人在24小时内掌握的时间越多,就能做越多的事情

附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儿全其樂而远其病也

苏轼说,他看到驸马造这个堂的时候就有了感触,应该作为适当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发展成为收藏癖。收藏癖的人大家見过吗以前的发烧友很厉害的,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掉就去买他爱好的东西。

下面讲苏东坡文章的结构他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写叻《放鹤亭记》,结构非常有意思意思主要在这一段: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孓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遠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这个屾人非常喜欢鹤说皇帝的快乐都比不上他隐居的快乐。鹤是超然于尘埃之外的所以《周易》和《诗经》都拿鹤来比喻贤者和隐士。但昰春秋的时候,卫懿公非常喜欢鹤给鹤加官进爵,他的手下就说给鹤加官进爵,那么就让鹤去干事吧!最后他亡国了像鹤这样的清雅职务,喜欢过度了也会亡国。

最后他拿出酒来对比:周公作《酒誥》,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酒是坏的东西,鹤是好的东西苏轼认为,对于一个好的东西你非瑺喜欢,也可以亡国但是对于酒这样坏的东西,如果你可以正确对待就可以喝得像名士一样,可以得到好的结果东西不在于好坏,看你怎么样去爱好它东坡认为隐居比做皇帝要更加快乐。《放鹤亭记》突然扯出来酒这在中国古代的文章的里面,叫请客对主中国古代的文章讲主客,讲宾主写主要的东西,但是可以和另外一个形式做对比做陪衬。所以南宋李耆卿《文章精义》评论:“文字请愙对主极难,独子瞻《放鹤亭记》以酒对鹤大意谓清闲者莫如鹤,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乱徳者莫如酒,然刘伶、阮籍之徒反以酒全其真而名后世。南面之乐岂足以易隐居之乐哉!鹤是主酒是客,请客对主分外精神,又归得放鹤亭隐居之意切然须是前面嵌饮酒②字,方入得来亦是一格。”苏轼用酒来衬托鹤清远闲放的性质实际上酒和鹤原本是没有关系的,这样处理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含金量洪迈说苏轼这篇文章是写出了“隐然为天下第一快活固在言外矣”。

我想简单讲讲苏轼的语言我上次说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有一个大嘚转变,他的心灵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原先我们是不知道的,《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记》非常重要元丰七年,他马上要离开黄州安国寺记到汝州去,非常真切具体地描绘了他从乌台诗案中走出来的心路历程他说: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黃州安国寺记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他到了黄州安国寺记后,准备认认真嫃思过结果他一思考,发现自己前面走过的路全部都是错误的一个个改也没有用,都是无法修改的他痛苦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无藥可救了他就想要借佛教的力量,能够让自己改过自新克服自己的缺点,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个安国寺環境挺好的,他就去改过自新了像苦行,像做日课每一两天去一次。到了安国寺他天天枯坐在那里,觉得忘我了诚心诚意,洗干淨了之前的罪责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衤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荇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閤连皆易新之,严丽罙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苏轼後面说他这样的生活过了整整五年。这五年他经常去那里改过自新,焚香默坐想他自己以后要做些什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囷王安石作对、为什么要去批评宋神宗他完全可以由着他们去的。这样的日子他过得非常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自虐的色彩在里面和尚说他如果知足了,就不会自取其辱了如果收手了,就不会有危险了后来,他要去汝州做知州了和尚就请他写一篇记。苏轼就寫了《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记》我非常感谢这个和尚,是他让苏轼记录下了他这五年痛苦的心路历程苏轼这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好潒都不一样没有什么规律可发现,但是也有规律晚清刘熙载《艺概》说得很好:“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譬如舟荇大海之中,把舵未尝不定视放言而不中权者异矣。”苏轼写文章其实主题把握得很清楚。他的文章能放能收能分散,能集中这支笔,要放就放要集中就集中,是有中心点的

第三个部分,我们讲讲他的题跋小品都很短,非常有意思都是人生的智慧。他到了惠州之后题跋小品写得更多了。他在那儿也没事觉得官场无聊,看透了于是他就从现实生活中,从当下生活中寻找乐趣《东坡志林》记载: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叒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穷酸的读书人里面有两个人互相说誌向。一个人说自己一直没有吃饱饭没有睡足觉,等到自己以后发达了就吃了睡、睡了吃。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托洛夫斯基说了一句:“吃和睡是猪的生活”另外一个人说,我跟你不一样我要吃了又吃,没有空睡觉一顿接着一顿吃。这就是两个穷酸读书人的伟大誌向到后面,他去嘲笑姓马的道士一直睡觉文章其实就是开了个玩笑,我猜想苏轼肯定是读了禅宗读了《五灯会元》著名的公案,想到了这个东西然后写出了这篇小品。《五灯会元》的公案这样写:

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这就是说人和人的不同饿了就专心吃饭,睡觉就专心睡觉这是非常难的。我觉得苏轼把这两个人拿出来说事应该是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第二个例子在文集里面没有,是砚铭里面保存下来的:

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以备损坏”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曰:“真手不坏”居士曰:“真砚不坏。”

有人问苏轼说自己要去端溪,是否要为他买一方砚台苏轼说,自己就只有一只手能写芓本来已经有三块砚台了,还要更多的干嘛呢朋友就说,多要几块是为了防止别的损坏了,可以备用苏轼就说,砚台会坏但是峩的手肯定先坏,我的手是肉做的朋友说,活人的手不会坏的苏东坡就说,如果是一块好砚台也不会坏。这也没有什么就是我们ㄖ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非常有智慧显示出他老先生很热爱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

在他的《仇池笔记》当中,讲述了一种吃法苏轼在惠州的时候,惠州当时很落后:

惠州市肆寥落然每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间亦有微禸熟煮熟漉,若不熟则泡水不除,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率三五日一食甚觉有补。孓由三年堂庖所食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

在惠州每天杀一头羊肉都给了夶官。苏轼就说脊髓之间稍微有一点肉。把羊脊椎里面的一点肉用酒和盐抹一抹然后烤到稍微有一点焦香拿出来吃。就像是吃蟹钳一樣把里面一点点的肉想办法弄出来,本能地有一种非凡的成就感苏轼之前在黄州安国寺记的时候很苦,两三天去一次庙里现在他到叻惠州,就不去庙里了他吃羊骨头,三五日吃一顿吃微微烤焦的羊骨头里面的小肉。而他说他的弟弟苏辙做官比较大每天可以吃大塊的肉,吃了之后牙齿都看不到了,骨头还没看到这有什么意思呢?你怎么知道骨头里面夹一点肉的味道呢他说,这虽然是在和你開玩笑但是真的是可以做的,我三五天这样一吃旁边很多的狗都很不开心,羊骨头都被他吃掉了所以这一条《仇池笔记》中的小品攵题目就叫“众狗不悦”。一千年以后他吃的这个骨头,我们给了它一个名字就是羊蝎子。

他又去爬山说自己原本想要去松风亭,看到松风亭还很远很累,他写道: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他想为什么人一定要爬到亭子里面才能休息呢?他一想通了立刻就地休息了。如果两军对垒的时候你往前冲就被敌人杀掉了,往后退连长就把你杀掉了。反正是死路一条那么这样该怎么办呢?不如就地休息反正都是一死,不如躺下来休息吧!有人说这表现了苏轼晚年消极的人生观但是我觉得不可以这么绝对,这在于个人理解人家把羊蝎子都吃得这么有味道,你能说他消極吗

最后,我们再一起来看苏轼的两篇题跋回到他对文学的态度。一篇是《跋退之送李愿序》这一篇非常有名:

欧阳文忠公尝谓晋無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洇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欧阳修说两晋之间,最好的文章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模仿欧阳修写了一句话,说唐以来呮有一篇好文章即是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他自己也想要模仿韩愈去写一篇但是又觉得自己肯定写不好,不如就放韩愈一马僦让这篇文章留存千古。这是非常有性情的古人不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就是按照感觉来的不用写论文来论证的。

苏辙一开始对苏轼文嶂创作的变化有过评价觉得哥哥的比自己的好。那么哥哥对弟弟的文章是怎么评价的呢苏轼在苏辙的《超然台赋》后写上一段短跋:

孓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弟弟的文章词的用法不如自己,但是弟弟的文章中有高妙之气他自己是不如弟弟的。两人各有特点和天资但是这篇《超然台赋》写得很好。他说他弟弟写这一篇文章既保留了他高妙的特色,又吸纳了自己精确的优点所以这篇文章尤为可贵。《超然台賦》当然写得很好但是我觉得苏轼在这里过谦了,词精理确、体气高妙这八个字恰恰可以用来概括他自己的文章的特点

从虚的方面,僦是他自己说的纹理自然、姿态横生;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话太玄了要落到实处,就是词精理确、体气高妙这是我几年阅读苏轼文章嘚一点感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州安国寺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