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观沧海拼音后的体会三句

《观沧海的体裁》
观沧海的体裁
范文一:观沧海的练习03观沧海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03观沧海1、曹操 政治家2、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观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8、苍茫动荡 巍峨
汹涌9、D原文地址:
范文二:《观沧海》的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张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和默写诗歌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领悟诗词意境,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象诗歌内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课时一一、导入:1.大家还记得曹操的《龟虽寿》吗?有谁能背的?(请同学背诵)2.能不能大声地告诉老师,《龟虽寿》中表达作者雄心壮志的是哪句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展示:“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桓族。此时,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4.那曹操在歼灭当时最大劲敌——袁绍及其残部之后,北征乌桓族的路途中有着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走进当时的曹操,看看他当时是有着怎样的情怀。二、整体感知(一) 解题(简介作品、曹操、及背景)1. 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古代采集民歌的音乐机构,采集来的民歌叫做——乐府诗。补充“乐府双壁”:《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是汉代古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2.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魏国的缔造者。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3. 乌桓族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在曹操歼灭当时最大劲敌——袁绍及其残部之后,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公元207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统一了北方。这次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展示)(口述)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七月,正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二) 播放录音1. 接下来,老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他当时心情的不平静,听的时候,同时注意一下读音,把不会的字根据录音标上拼音(碣、沧、澹澹、竦峙、萧瑟、哉、咏)2. 老师再放一遍,同学们注意录音中的节奏,自己在心里跟读。录音放完,请全体同学大声有感情的自由读。读完老师喊同学试着模仿(2同学模仿,点评)3. 让同学们齐读要求“朗诵古代诗歌应该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抑扬的声调,并想象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再仔细听一遍,看看自己读的和录音中有什么区别。教节奏,讲解“诗歌节奏可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分,四言诗诗句一般读‘二二’节拍”。4. 根据节奏齐读(配乐)。(三)梳理全文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结合课文注释快速地翻译一下这首诗,等下请同学自己来翻译。(问句后展示正确翻译,问字后展示个别重点字,要求学生做笔记)1. 纵观全诗,哪个字统领全诗,是本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板书)2.“观”字统领全篇,观的是什么?——沧海(板书)3观沧海,就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题目,那么我们接着看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临:到达;以,用来,表目的;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这句是交代了什么?——观的方位,观的地点,观的对象。(给出碣石山图,强调登上了碣石山顶,是远眺的观的方式)(这句虽然未写人,但是要想象曹操趁胜追击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背下来)4观的对象是沧海,那么作者看到了什么呢?接着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是多么的动荡起伏,山岛是那样的高高的挺立。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竦峙:高高的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景色?(海水、山岛)(板书)各是什么状态的描写?(一动一静)好处?(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聚集生长,百草丰美茂盛。 (丛生: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丰美茂盛)本诗是观的是沧海,这里仅仅是写沧海吗?还有什么?(树木、百草)(板书) 为什么要写山岛上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有何作用?(用树木百草来点染大海,把大海烘托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萧瑟:风吹树的声音;洪波:波澜壮阔的海水)这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秋风、洪波)(板书)这句话里哪个字用得非常的生动?(涌)从这个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大海?(不仅看到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并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展示) 5三句一起看,这是作者实际看到的景色吗?(是的,所以是实写)(板书)结合图片,谈区别。第一句既有海水又有山岛,视野开阔,是全景式描写。第二句第三句诗人视野推进,分别特写了岛上生机勃勃的风光和大海波涛汹涌的气势。动静结合,描绘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发和波澜壮阔之景。6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讨论作者当时是什么情感?(斗志昂扬,激情澎湃) 7给一分钟,用斗志昂扬,激情澎湃的情感把背下来,齐背海写完了吗?(没有)那接着往下看还写了什么样的海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出没于大海之中;辉煌灿烂的银河,仿佛出没在这大海里。(行:运行;若:好像;星汉:银河;出:出没;其:指大海)(注意两句之间是分号。)8这是本文主旨句,标记上9这里写了什么?(日月,星汉)(板书)是作者实际看到的吗?是写作者想象的。所以这里是虚写。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是想象的?若,好像。10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描写了怎样一个大海?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一个吞吐日月银河,囊括宇宙的大海,恢宏壮阔/开阔的意境)(板书)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加以主观夸张,生动展现出了大海吞吐日月银河的磅礴气势,体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胸襟呢?(阔达豪迈/博大的胸襟)11让我们把本诗最高潮的部分用你最丰富的情感背诵出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极了,用这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幸:庆幸;甚:很;至:极点;咏:歌唱,用诗歌来抒发)1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附文,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无直接关系)13分小组进行讨论:在作者率军北征途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上的碣石山顶,看到的是尽收眼底的辽阔大海,当时站在碣石山顶俯瞰海面,心中牵挂的必定是即将开战的战争。那么作者不满足实际所见之景,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吞吐日月的大海,囊括银河的大海。就好似作者不满足于击败最大劲敌袁绍一般。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要抒发他怎样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一统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板书) .........14那同学们会总结本诗的主旨了吗?——本诗以“观”字总领,借景抒情,展示了诗人阔达豪迈的博大胸襟,表达了诗人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四)小结(结合板书)本诗先 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海的景象,再描绘了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银河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三、我是闯关王(检测所学)文中借助奇特想象来抒发主观感受的是:一动一静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海景象的是:文中烘托大海欣欣向荣的是:文中特写大海汹涌澎湃的是:阅读详情:
范文三:观沧海的练习《观沧海》同步练习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参考答案:1.曹操
慷慨悲壮2.①登上
⑦庆幸、很
⑧诗3.C4.①√
⑥√5.D阅读详情:
范文四:观沧海的诗意观沧海的诗意《观沧海》作者: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3、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4、沧:通“苍”,青绿色。5、海:渤海。6、何:多么。7、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8、竦峙: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14、幸:庆幸。15、甚:极其,很。16、至:极点。17、哉:语气词。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19、以:用歌以咏志、。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诗意: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水何澹澹六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日月之行四句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景情结合的特点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曹操:观沧海*
秋夕的诗意*
山行的诗意阅读详情:
范文五:1观沧海的赏析1、《观沧海》⑴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历史上具有“三曹”之称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⑵主题思想:《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⑷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1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第二层(2-6句):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水何澹澹动态
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静态静态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静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主观感受,从两个 “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写景和抒情的高潮,最能表达作者博大的胸襟。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第三层(7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⑸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阅读详情:
范文六:读《观沧海》读《观沧海》有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初一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时,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写篇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读后感。突然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诗文虽是描写秋天环境,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作者写出大海的辽阔壮美;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出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他通过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同时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曹操既没有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人物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它告诉我: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生命跃动之美,自强不息之志——《观沧海》读后感《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闪烁出了哲学的光芒,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作者没有做更多的铺陈,首句便直入正题,正是刚劲古直的建安诗风,紧接着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丽、充满生命跃动之美的海之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浩荡无边的大海上,几座小岛竦然而立,一动一静,对比分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比单纯的写大海的浩瀚无边更具艺术效果。紧接着是对秋之海的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一般诗人,要么描写秋天冷竣肃杀的氛围,为悲秋之作,难出新意;要么另辟蹊径,作翻案文章,如刘禹锡的《秋思》,虽然新奇,但毕竟有些空洞。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因此他看到的景物,即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面,也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肃杀和冷峻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跃动的生命与肃杀的环境既矛盾,又统一,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斗争,不断运动,是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创造一切壮丽自然景观的必要条件,不是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闪耀着绚丽、纯静光芒的日月星辰,这宇宙的精华,仿佛也是从这复杂动荡同时又充满生机的的大海中孕育而生。两个“若”字,既表现出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又不违背自然规律,似神来之笔,无可替代。作者通过以上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即一切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都是自然界内部不断运动、不断斗争的结果。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断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观沧海》是一首鼓吹唯物主义,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2004)读《观沧海》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其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诗词鉴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后世影响《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改写散文东进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在海边的山岛,使大海显得宽阔浩荡、神奇壮观。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风中,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岛上萧瑟的秋风掀起汹涌的波涛,汹涌喧腾海面是多么浩瀚无际。真是幸运极了,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读《明日歌》有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为现实呢?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赏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明代文嘉的这首《明日歌》,问世数百年来,万口传颂,至今不衰。它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原诗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读后的实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今天的宝贵,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反之,就会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应“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文章内容充实,结构谨严,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获奖佳作。《满江红》读后感这几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朗诵了宋朝抗金爱国名将——岳飞的激情澎湃的宋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意思是岳飞虚度半生,无业绩可夸耀,行军千里征程都有如月掩云中,或是八千里征程都在艰难、黑暗之中进行。这种字面诠释看似通顺,但不求得其内涵和旨意的联贯,意境也很平庸。试想“三十功名”看似自谦实则自负,一般写实性的“八千里路”怎可与之!而且岳飞十年征战,轮蹄如电,“八千里”不过零头小数罢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这段词表现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壮怀豪情,气吞云汉,千载后读之,还禀然有生气。这首爱国主义的壮词鼓舞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这首以气为胜,境界开阔,景象博大,气势恢弘,力破千均。豪情迸发,如齐天巨浪,扑面而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后一段是力透纸背的词,那悲壮激昂的声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穿过时间的长廊,依然激励这无数中华儿女。我们是华夏儿女,也是炎黄子孙,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鼓舞着十三亿人!《满江红》读后感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填写的《满江红》。这首词激情澎湃,充分展示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美好思想。宋徽宗崇宁二年,就是公元1103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夜,在相州一家普通岳姓的农户中,岳飞诞生了。后来成为了宋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少年岳飞体力过人。未成年就拉得开300斤的弓箭,能引发1000斤左右的腰弩。未满20岁就有了一身高超武艺。20岁加入了北宋军队。32岁升到了节度使,和当时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齐名。后来因战功卓着,成为了一代名将。但当代皇帝无能,听信秦桧禅言毒死了岳飞,宋朝也因此加速了灭亡。我最喜欢《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句话表达了岳飞的雄心壮志。他要收回大宋江山,但皇帝的昏庸,没能让他完成理想。我很佩服岳飞,他有雄心壮志,他精忠报国。我要学习岳飞,将来我也要成一代名人,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阅读详情:
范文七:《观沧海》《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简介: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主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赏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题库: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2、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D)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3、《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什么?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什么?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阅读详情:
范文八:10观沧海10、观沧海学习目标o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理解诗歌意思 o 品味语言 体味诗词的意境o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 豪迈的气概 预习:一、走进作者二、写作背景三、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碣石
萧瑟四、读诗理解意思五、重点诗句的赏析1、“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六、细细品读《观沧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诗人登临碣石的目的是-----------------------------------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2、3—8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如“------------------------------”写的是动景 , “--------------------------------”写的是静景。3、9—12句中的“若”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4、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抱负?6、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动”所表达的画面描述出来拓展: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赏析此诗2、与《观沧海》对比赏析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境界?阅读详情:
范文九:15观沧海学年第一学期淮北市非凡学校集体备课教师专用教案(复备稿)课题:15、观沧海主备人:陈卫东
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位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1、检查字音。碣石
乌桓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三〉、指导朗读课文。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四言句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句
X X/ X X/ X
( X X/ X/ X X )七言句
X X/ X X/ X X/ X或者(X X/ X X/ X/ X 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四〉、疏通诗文大意。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课文板书设计
曹操浩荡的海水“观”
耸立的山岛碣石山
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教学反思:次北固山下品味诗句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诵读法、品位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请学生谈感受。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简介五言律诗知识二、 朗读1、 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三、理解诗句大意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2、集体解疑。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2、品味颈联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请用这种情绪朗读。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请学生回答。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3.品味尾联: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在插图上默写。六、做《基训》相关题目板书:次北固山下
王湾停泊首联:旅途之思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尾联:思乡之情教学反思:阅读详情:
范文十:03观沧海03观沧海一、默写二、练习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他的诗以
见称。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06 次北固山下一、默写二、练习1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3、首联中的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6、“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7、“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10、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默写: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分)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10.全诗以“
”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着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唿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唿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西江月》
辛弃疾————————————,——————————————。————————————,——————————————。————————————,——————————————。————————————,——————————————。(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的心情。(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