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影视剧本特点一些历史特点

长征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
长征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
学习啦【历史故事】 编辑:杭威
  大家小时候有读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吗?了解当中的故事吗?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长征,希望你喜欢。
  长征历史故事一
  由于敌情的变化,敌胡宗南主力集结松潘地区,张国焘即发生动摇,主张主力走阿坝,另一部走班佑,结果延宕了部队北进的行动,失去了迅速攻打松潘的战机。在这种情况下,日,中央军委放弃了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3日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决定:攻占阿坝,迅速北进夏河流域,消灭敌人主力,形成在甘肃南部广大区域发展之局势。为执行这一计划,中央还决定将1、4方面军主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左路军以4方面军之第9、31、33和1方面军之第5、32军组成,由朱德、张国焘率领,从卓克基攻阿坝;右路军以1方面军之第1、3军和4方面军之第4、30军组成,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从毛儿盖攻班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为了推动张国焘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举行会议。日,由张闻天签发了《八月四日在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的通知。沙窝会议开了3天,8月4日至6日。到会的有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陈昌浩、刘伯承、傅钟、凯丰、邓发、博古11人。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讨论1、4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是讨论组织问题。
  会上,张闻天首先作关于1、4方面军会合后的决议草案的报告。在讨论这一报告即第一项议程时,毛泽东首先发言,就决议草案作了补充说明。他着重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条件。指出有利条件是;1.西北地区的主要敌人是蒋介石,他用全部力量来对付我们,但总的方面他的统治是削弱了。2.西北地区: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统治最薄弱的地方;二是蒙、回、藏等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他们的革命要求很强;3.是靠近苏联,受苏联影响大,且能得到政治上物质上的帮助。这些特点于革命有利。困难条件是:人口稀少,物资缺乏,少数民族和气候复杂等,但这些都是能够克服的。
  继之,朱德、邓发、凯丰、张国焘、陈昌浩、刘伯承、周恩来、傅钟、博古等相继发言。发言者赞同张闻天的报告,并对决议草案的内容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同时,强调必须提高党在红军中的威信,认为这是增强红军战斗力的关键。这实际上是不指名地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
  张国焘在会上极力为其错误进行辩解,认为退出川陕根据地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联邦政府都是正确的。同时批评1方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打掩护战,有失败情绪,部队疲劳,纪律松弛,减员很大,应好好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陈昌浩在发言中也为张国焘的错误辩护,声称张国焘&没有反党的意思&,认为决议草案对张国焘的批评有些是&误会&。
  张闻天就第一项议程的讨论作结论说:对决议案大家意见无大分歧,同志们也都是一致的,这是1、4方面军胜利前进的保障。他还说:关于1方面军,4方面军的批评是好的,是帮1方面军来纠正缺点的。但须注意可能发生的不好影响,过分的批评会妨害团结的。
  会议基本上通过了决议案,并责成政治局常委对决议案进行最后修改。
  在进行第二项议程时,张闻天代表中央政治局提出一个吸收4方面军干部参加中央工作的名单。张国焘在&坚决提拔工农干部&的幌子下,提出增加4方面军9人进政治局(当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共8人)。会议否决了张国焘的意见,决定增补陈昌浩、周纯全2人为政治局委员。会议还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1方面军司令部,由陈昌浩任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任副主任。
  8月5日,沙窝会议通过《关于1、4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共分七个部分,其要点如下:
  一、关于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帝国主义更进一步侵略中国,特别是帝国主义企图制造&华北国&;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形势更加严重;国民党的统治日益削弱和崩溃;苏维埃运动在南部中国虽遭受到部分损失,但广大的游击战争继续坚持着,&尤其是1、4方面军两大主力在川西北的会合,造成了中国苏维埃运动在西北开展极大胜利的前途。一切这些,证明中国革命形势的依然存在,证明苏维埃革命并未低落,而是继续发展着。&
  二、关于1、4方面军会合后的基本任务。重申两河口会议决定的北上方针的正确性,强调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是1、4方面军面临的历史任务,它将&推动整个中国革命前进与发展&。为了巩固根据地,规定了深入农民土地斗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和群众武装,严厉镇压反革命等各项基本政策。
  三、关于加强党在红军中的领导。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就没有苏维埃革命运动。&还肯定遵义会议以后&在军事领导上无疑义的是完全正确的&,&完成了党中央预定的战略方针&。
  四、关于1、4方面军的团结问题。强调加强1、4方面军团结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目前在1、4方面军内部产生的某些个别问题,主要的是由于相互了解的不够,缺乏对于1、4方面军的正确的估计。&并充分肯定了两个方面军的成绩,认为:&1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最后达到了与4方面军会合的预定目的,使蒋介石等进攻我们的计划完全失败。&而&4方面军英勇善战,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等许多特长,特别是部队中旺盛的攻击精神与战斗情绪,是现在1方面军应该学习的。&同时也指出了两个方面军的弱点与不足。还强调坚持1、4方面军的团结是完成创造川陕甘苏区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
  五、关于少数民族中党的基本方针。主要是承认民族的自决权,帮助他们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
  六、关于目前的中心工作。提出在部队中进行宣传鼓动、军事政治教育训练、严紧纪律、加紧阶级教育等当前12项中心工作,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七、关于苏维埃革命胜利的前途与两条战线的斗争。提出要开展反对&左&右错误的两条战线斗争,特别要坚决反对各种右倾机会主义的动摇,如&对于党中央所决定的战略方针表现怀疑&、&企图远离敌人避免战斗&、&对创造新根据地没有信心&、&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等等。只有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才能够完成创造川陕甘苏区,取得苏维埃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
  沙窝会议对于加强1、4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团结,坚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必胜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次会议也开始公开暴露出张国焘与党中央的政治分歧。
  长征历史故事二
  右路军之1、4方面军在巴西分离后,党中央率1、3军团于日北进到达甘肃境内俄界。为克服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所造成的危局,日,中央政治局举行饿界会议讨论行动方针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凯丰、刘少奇、邓发、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罗迈(李维汉)、杨尚昆、李德、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清等。会议开始,毛泽东做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
  毛泽东首先报告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着重谈了三个问题:
  1.中央坚持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张国焘反对中央这个方针,主张向南在政治上是没有出路的,中央不能把1、3军团也拉上这条绝路。由于张国焘的阻挠和破坏,使1、4方面军不能共同北上,因此,1方面军主力之1、3军团应该单独北上。
  2.毛儿盖会议决议是红军主力向黄河以东。现在由于情况变化,1、3军团的行动方针应有所改变,首先打到甘东北或陕北,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帮助,整顿休养兵力,扩大队伍,创建根据地,再向东发展。从地形、敌情、居民等各方面条件看,实现这个新方针,无疑是可能的。
  3.我们与张国焘的斗争,目前还是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作组织结论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马上就作,因为它关系到争取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也关系到右路军中1方面军干部的安全,我们还要尽力争取4方面军北上。
  邓发、李富春、罗迈、李德、王稼祥、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林彪、博古、张闻天等,在发言中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并谴责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指出:张国焘对抗中央北上方针,是给胡宗南吓怕了,完全丧失了建立根据地和革命前途的信心,我们同张国焘的分歧,不仅是战略方针的分歧,而且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毛泽东作会议结论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分歧,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斗争。张国焘是发展着的军阀主义的倾向;将来可发展到叛变革命。这是党内空前未有的。&
  关于组织问题,会议决定:
  1.将原有1、3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
  2.成立&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
  3.组成编制委员会,主任为李德,委员为叶剑英、邓发、蔡树藩、罗迈。
  俄界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政治局同意已经采取的步骤及今后的战略方针&。并着重指出:
  一、我们与张国焘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张国焘夸大敌人的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丧失了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主张向川康藏边界退却。&目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公开违背党中央的指令,将红四方面军带到在战略上不利于红军发展的川康边境,只是张国焘同志的机会主义的最后完成。&
  二、造成张国焘这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的,&除了对于目前形势的机会主义估计外,就是他的军阀主义的倾向&。
  三、张国焘&对于中央的耐心的说服、解释、劝告与诱导,不但表示完全的拒绝,而且自己组织反党小团体同中央进行公开的斗争,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面前任意破坏中央的威信。&
  《决定》最后还指出了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的历史根源,申明要坚决纠正张国焘的严重错误,并号召&红四方面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这种倾向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与红军。&
  为教育并挽救张国焘本人,党仍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争取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所以,这个《决定》当时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没有向全党公布。
  俄界会议公开批判了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和军阀主义倾向,改变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确定用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对于克服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与军阀主义,保证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贯彻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
  长征历史故事三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 ,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 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 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 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看过长征历史故事的人还会看:
本文已影响 人
[长征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经典故事]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74人看了觉得好
【历史故事】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历史网 版权所有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概况及特点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5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推动了长征研究。随着新一轮长征研究高潮的到 来,有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关于长征问题的史料,颇具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红军长征文献》、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费侃如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李勇、殷子贤编著《红军长征编年纪实》、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长征中的文化工作》、赵国荣主编《红军长征过禄劝》,以及当事人的长征日记等,这为深入研究长征提供了方便。此外,还出版了一批回忆录,如树军等编《万里长征亲历记》、《杨尚昆回忆录》等,这些对于长征研究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这期间关于长征研究的专著近80部,主要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红军长征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力平等的《中国红军长征史》。刘晶芳、李东朗主编《长征全史》,柏福林、刘喜发总主编《红军长征全史》五卷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叶心瑜著《放眼看长征》,秦生著《红军长征论考》,李安葆的《长征与文化》,罗开富著《红军长征追踪》等。此外,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或研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张闻天等领袖人物的书中,也包括其他一些人物传记如《“洋钦差”(李德)外传》等 ,无不谈及长征。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研究长征的论文600余篇,学术研究十分活跃。研究的内容涉及长征的决策和准备、长征的战略方向和落脚点的选择、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重要战役战斗、密电问题和长征途中党的统战工作以及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多方面。  (二)近十年来长征研究的几个特点  一是研究领域有新的拓展。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对上述内容的研究继续深化的同时,还对过去长征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如红军长征中的经济供给、长征中的左右两路军、长征中的文化工作、长征中的商业、长征中的财税工作、华侨与长征、外国人与长征等,都是近年来长征研究的一些新的内容。新领域的拓展,丰富了长征研究。  二是对长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长征不仅仅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参加红军长征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他们都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以往的研究中,较集中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对其他三支红军长征的研究比较薄弱。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中,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对他们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公正的评价。季相林的《试论红四方面军对长征的贡献》,强调不能因为张国焘搞分裂主义而否认或抹杀红四方面军的功绩,红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支援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党中央领导取得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崔利民在《红二方面军长征的显著特点》一文中指出,红二方面军是长征中发展起来的一支劲旅,在长征中有着留在南方、完成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以大规模运动战、游击战突破敌人重兵围堵,以逐步转进的方式完成长征等自身显著的特点。姜为民、张明金的《孤军北上做先锋--刘华清谈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充分肯定了红二十 五军在长征中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陕北 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这些成果,使人们对长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长征人物的研究上,研究面大大扩展。除以往研究较多的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外,还对张闻天、任弼时、彭德怀、杨尚昆、刘志丹、宋时轮等进行了研究,肯定他们对红军长征胜利的贡献,用事实说明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指战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第一页1&&&&&&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长征的资料简洁一些 概括的具体一些_百度知道长征:真实历史 无尽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力 王朝柱
特约主持人开场语:光明讲坛自开办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为了深入系统地发掘和展现文化的精华,光明讲坛推出《时代风华》和《灿烂经典》两个系列。《时代风华》重点讲当今时代文化各个领域的风采,《灿烂经典》主要讲自古以来文化经典及对今天的意义。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近年来长征的研究十分活跃,英雄的故事处处传说。首期《时代风华》我们邀请著名历史学家陈力和著名剧作家王朝柱,分别就长征历史事实的研究和长征英雄史诗的创作为我们作精彩的演讲。
陈力,女,历史学硕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正师职研究员,土地革命战争史研究学科带头人。1953年7月出生,1968年12月下乡插队,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特招入伍,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任教。后调入军事科学院,从事土地革命战争史研究。先后参加和主编军委、总部下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等多项重要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和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奖等;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军事科学等各种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荣立三等功一次,并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编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今天就我自己对长征的认识和了解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将永远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关于长征,说实话也不太好讲。长征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情,所以我不准备很详细地把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叙述一遍,准备先着重介绍一下几个在长征中有争议的问题,有助于澄清一些认识。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争议,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理由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并没有成为党内最高领导人,他只是被选为政治局常委,进入决策核心。军事上他也不是最高指挥者。遵义会议决定,由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会后在党内分工时,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之后又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又称“新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毛泽东说,周恩来是团长。因此,有人认为,不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我们的看法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个提法是客观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什么呢?简单列举三个理由:
第一,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两个重要决议,都肯定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中说:“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说:“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两个历史决议,都是在中央全会上举手通过的。党中央作出这样的结论,是根据客观历史实际得出的,态度是十分慎重的。中央批准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就采用了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表述。
这是我们第一个理由,就是中央的决议都是作了充分的肯定,很多领导人都是亲身经历过这段过程的。
第二个理由,我们说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的是军事路线的问题。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是遵义会议的决议,完全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聂荣臻说,遵义会议决议是以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为基础形成的。会议通过这个决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也就是把毛泽东的军事主张以党的决议的形式确定为党的军事路线,这比名义上的职务安排更加重要。而且,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在毛泽东主导下形成的。当时,打破国民党围追堵截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党的负责人张闻天不熟悉军事;周恩来是军事指挥上的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他非常尊重毛泽东的意见。所以重大决策都是以毛泽东的意见为主导形成的,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第三个理由,大量的史料,特别是亲身参加过这次会议的人的回忆,都肯定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比如陈云1935年10月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时就说,遵义会议上,“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向共产国际汇报的时候肯定要真实反映情况。张闻天自己都说:“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说明张闻天自己都承认毛泽东是领导中心。有关材料反映,当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起草组同志把形成的决议草案送给邓小平同志审看。当时,草案在表述遵义会议时,考虑到毛泽东没有名义上的最高职务,写的是这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邓小平看了后说,这个事情他清楚,还是把“实际上”三个字勾掉好。邓小平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那个时候行军,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来,要等各个部队的电报,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据这些电报来确定红军的行动。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的同志表示同意的。尽管名义上毛泽东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毛泽东的意见是正确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最后形成的决议就是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根据这几点理由,我们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是正确的。
南下与北上之争
第二个问题,关于南下与北上之争的性质问题怎么认识。
南下与北上之争,是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内发生的一场斗争。当时中央提出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张国焘不同意,要南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中央在日召开俄界会议作过结论。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里说,“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也就是说,中央俄界会议认为,南下北上之争是原则分歧。对此,以前没有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有人提出,大家都是战略转移、战略退却,只不过你想退到北方去,我想退到南方去,就是战略退却的方向不同,只是一个意见的分歧。
原则分歧和意见之争性质是有区别的。
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这场斗争绝不是简单的战略退却方向的意见之争,实质在于要不要坚持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因为北上的战略方针是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集体通过的,是党根据国内形势变化制定的正确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举过手,会下又出尔反尔表示反对,这既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也是违背中央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因为北上抗日是当时大势所趋。
其次,这场斗争关系到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根本原则问题。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前,张国焘并不清楚中央红军的情况,他估计最少应该有10万人,当时在部队中提出“欢迎十万中央红军”的口号。周恩来回忆说,会师后张国焘问他,中央红军到底有多少人?周恩来告诉他说,我们在遵义时大约有3万人,现在也就是2万人左右了。张国焘一听脸色就变了。当时,张国焘手里握着8万重兵,而且兵强马壮。红四方面军从陕甘苏区撤出来以后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中央红军经过9个月的转战,兵力损失很大。红四方面军衣装整齐统一,看上去精神抖擞;而中央红军长途跋涉,衣衫褴缕。张国焘心里就不平衡了,加上张国焘在党内的资历超过其他任何人。所以,他仗着自己枪多、兵多,就不愿意服从中央的领导和指挥,提出要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否则没法北上。中央为加强两个方面军会师后的统一指挥,决定增补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但他不满足,他要当军委主席。中央又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却企图改组中央,控制党的最高领导权。你什么意思?要用枪杆子指挥党,这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这场斗争看上去是究竟是北上,还是南下,它的要害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
斗争的再一个焦点是团结还是分裂,如果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按照中央的北上方针迅速北上夺取松潘,那么红军北上的时间会大大提前,艰辛程度会大大减轻,就不必过草地,损失那么大。张国焘坚持南下,事实上造成党和红军的分裂,给党造成巨大的损失,给红军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这场斗争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见之争,是一个原则之争,路线之争。
真正的两万五千里
长征研究中,还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问题,以前国内国外都没有人质疑。上世纪七十年代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提出过质疑。但是这个问题从2004年开始成为问题了。为什么呢?2003年底有两个英国小伙子重走长征路后,他们宣布说,根据他们用GPS精确计算的结果,红军长征的历程实际上不到官方宣传的2/3,只有三千七百英里,也就是六千多公里,一万两千多里。他们还说,如果要说两万五千里,那么是各路红军长征加起来的里程为两万五千里。他们这个言论一出来以后,国外一些媒体乘机渲染,说这两个人用他们的行动粉碎了中共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也就是说,长征两万五千里是虚构出来的,根本没有那么多。这两个人本身并没有恶意,他们走长征路后对红军的艰苦斗争精神是肯定的,觉得红军很不容易。但是他们的这些言论在国外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的一些媒体不了解情况也跟着说,在报道一些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时说将严格按照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行走六千公里。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红军走过的草地
两万五千里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日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10月23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干部大会总结长征。在这个总结大会上,毛泽东说,从瑞金算起,我们共走了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已经走了二万五千里”。当时,部队组织部分同志撰写长征回忆,并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毛泽东于11月5日在军委直属部队讲话时,再次总结长征说,“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符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毛泽东是长征结束第四天,在干部大会上总结时说的,下面坐着的人都是亲身经历长征的人,可能是虚构的吗?
号,中共中央对外发布宣言,名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其中明确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准备对日作战。中共中央对外发布宣言时也用了这个数,应该是很慎重的。所以,二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对亲身经历过长征的人说的。而且毛泽东说的非常科学,他是根据红一军团的统计,说走得最远的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并不是说所有的部队。当然,二万五千里的概念后来成为红军长征的代词了,但确实有部队走过两万五千里,可以作为代表。不过,走得最远的部队究竟是哪一支,由于具体材料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无法确认。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材料是红一军团直属队的长征记录,根据这份记录,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中走了18095里。大家会说,也不到两万五千里啊。但是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一个单纯的行军里程,而且是机关的行军进程(直属队是由机关组成的),肯定比作战部队走路要少。为什么呢?作战部队要打仗消灭敌人的。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经常要穿插、迂回,可能要走一些曲折的路线。特别是作战部队中的前卫部队、侦察部队,担负探明敌情,开辟道路的任务,走的路就更多了。而且红军当时缺乏地图,走错路的情况也常发生。所以作战部队肯定比机关走得多。机关都走了18095里,那作战部队肯定走得更多。
中央党史研究室曾经委托四川省测绘局专门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还比这个数字多400里出来。所以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保留下来的红一军团直属队的材料是可信的。而且,红军在长征途中还担负着筹粮筹款和宣传群众的任务,发挥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这些都是要通过走路来实现的。比如张闻天夫人刘英在回忆中说,到宿营地后,她们到下面的村子里去开展宣传工作,一来一回走了60里。像这样的里程都是不被计算在行军里程中的。老红军谢飞回忆,她们为了救护伤病员、安置伤病员来回奔波,她说,如果大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她们至少走了三万五千里。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对照这两个英国青年所走的路线,与保存下来红1军团行军路线,还可以发现,许多途经地点是不同的。为什么呢?70年过去了,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路是后来重修的,而修路一般都是要截弯取直的。因此,用现在的“重走长征路”否定当年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是不科学的。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对两万五千里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实际上,各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达6.5万里。
长征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一介绍,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看法。除了有争议的问题外,长征研究中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国外有少数人,企图通过否定红军长征的历史,进而否定我们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关注的。我们认为,在史学研究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包括红军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也应该允许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是需要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丑化、歪曲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进而企图达到否定我们党、否定我们军队的目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否定这些国家领导人的历史,否定这些国家共产党的历史开始,进而制造舆论、混淆视听、祸乱人心。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深刻汲取的教训。
在外国人眼中,长征也是如此伟大。图为外国人著述的长征书籍
王朝柱,著名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弃乐从文,相继出版《李大钊》、《爱的旋律》、《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三卷六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等史传文学作品40余部,创作电视连续剧13部,包括《长征》、《延安颂》、《邓小平》、《张学良》、《开国领袖毛泽东》等。
军科院的同志讲了长征的历史,我想讲讲如何艺术地再现长征,讲讲长征这篇英雄史诗。
首先要感谢光明日报。我原来是作曲的,现在是作家,这个门槛是谁帮我打开的呢?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光明日报。上世纪80代的时候,我写成了《李大钊》,当时光明日报的同志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很成功。帮我打开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我真的很感谢光明日报,这是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
长征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交响曲,其影响是世界性的
我为什么要写《长征》呢?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惊讶地发现,许多国家的人其实并不太了解中国,但知道中国有“两长”:一个叫长城,一个叫长征。所以后来我就在好多文章中说,长征就像是一个神话一样,在世界各地传扬,真是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十几年以前,美国有个大导演叫斯通,就找过我,想编个剧本,拍《毛泽东在长征》。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很有意思,但我想中国人是不能接受的,当然最后也没有拍成。去年的春天,好莱坞又有制片人来找我,还是要拍《长征》。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美国人也认为长征是一个了不起的题材。
前不久一个韩国朋友给我来电话,说韩国正在播《长征》,人们争相观看,我当时还不太相信。后来看到《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写道:“中国人向韩国学《大长今》,韩国人向中国学《长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长征》在那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什么事情呢?不是我写的好,而是韩国人也看重《长征》这个题材。
在国外,许多华侨都买《长征》的光盘去看。今年在北京开过一个“世界城市市长会议”,当时华盛顿市长和纽约市长非要找写《长征》的这个人,我就觉得挺奇怪的。后来他们见到我,说自己身边的一些中国人和那边懂汉语的都在看《长征》,所以也想看一下,研究研究。
我举这几个例子,就是说长征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来关注。所以我觉得应该写长征。
当初我接到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任务后,再次认真地审视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浮想联翩。可能由于自己是学音乐出身的吧,我惊奇地发现长征竟然是一部浑然天成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
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犹如万把军号,吹响了这部悲壮的《长征》交响乐序曲。接着,叠经广昌、建宁等会战的惨败,于都河壮别,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一直到血战湘江,真可谓是壮怀激烈!这也就是《长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血战湘江惨败之后,由八万多人组成的中央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缺衣少粮,没有弹药补给,冒着初冬的寒风苦雨被迫败走西延大山,经老山界、通道、黎平、猴场、乌江一直到遵义,情绪低沉的红军指战员自上而下都在思考:“战无不胜的工农红军为什么会落得这步天地?”这种充满悲剧氛围的事件和节奏,宛如交响曲中的慢板第二乐章,如泣如诉,怆然而深沉;
遵义会议召开后,毛泽东重新回到指挥岗位上来,始有土城之战、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奇袭贵阳、佯攻昆明、北渡金沙江、抢占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雪山等著名战役。红军终于走出被动挨打的态势,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组组灵活机动的战争画面以及那一幅幅喜庆胜利的场面,组成了《长征》交响曲中的快板第三乐章,节奏明快,给人以昂然向上之感;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由于张国焘阴谋夺取中央领导大权,使红军陷入草地之危:高寒缺氧,少衣断粮,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它就像交响曲的第四章,天然地呼应第一乐章,再次展现出悲凉怆然的史诗画面。待到腊子口战役胜利结束,笛子吹响明朗的陕北《信天游》,这部《长征》交响曲就在毛泽东笔走龙蛇书写七律《长征》的画面中进入了胜利的尾声。
但是,如何把红军用生命写成的这部浑然天成的《长征》交响曲化作一部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力作呢?这是每一位有时代责任感的剧作家必须回答的。
《长征》毛泽东的形象塑造
关于长征,大家星星点点的都知道一些,但长征的全貌究竟是怎么样的?长征作为政治家的舞台,锻造出了我们建国初期的一批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邓小平等等都是在长征中锻炼出来的。而长征作为军事舞台,它又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军事家。比如建国后的十大元帅里有九个元帅都是长征锻炼出来的。这么多历史人物,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怎样展现给大家呢?下面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说长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毛泽东。
大家都晓得,毛泽东没出国留学过,也没学过军事,人家说他就靠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打仗。毛泽东后来说他以前连《孙子兵法》都没有看过,是到了延安后才读的。但是毛泽东熟知中国的历史,熟知中国的文化。长征以前他在中央苏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道路,弄了七八万人马,创建了根据地。但是共产国际是不讲这些的,博古他们来到中央苏区,就把毛泽东的军权夺了。结果“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各种以长征为题材的艺术形式,感染着一代代的人们。图为电视剧《长征》剧照
长征开始的时候,因为苏区丢了,许多人都产生了怀疑情绪。比如大家都说湘江之战惨烈,从八万六千人打到只剩三万多人。其实我到湘江考察,江面不过一百多米宽,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百米,五万个人放那里,还不卡死了?后来我看了很多材料,看到毛主席曾说,湘江之战有不可预测的减员,其实就是打散了啊!湘江战役之后,陆定一写了一篇文章《老山界》,凄凄惨惨的,这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感觉。
但是,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有词为证――“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大家不理解毛泽东是种怎样的心情?都败成那样了,要吃没吃,要喝没有,还快马加鞭?在中国的词当中,没有太著名的十六字令,但是唯独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阙,48个字,很著名,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不像别人那么悲观。所以我要把毛泽东的这种心态写出来!
长征的时候毛泽东41岁,正是最成熟的时候,处理问题的策略性很强,这是我要表现的毛泽东的另一面。比如说遵义会议,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获得军队的领导权也是众望所归,但依旧面临着一个向共产国际如何交代的问题。所以担任核心领导的“新三人团”还包括张闻天和周恩来。张闻天是斯大林所支持的博古和王明的老师,而周恩来在斯大林那里印象也不错。毛泽东在这些问题上是有很多考虑的。现在有种说法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不如张闻天,我看了全部长征期间的电报,遵义会议后基本都是毛泽东起草的,应该说毛泽东拥有实际的指挥权。
长征中,毛泽东不仅以自己的军事天才领导失败中的红军走向胜利,而且还利用手中掌握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中央主要领导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教条主义,战胜了持强自傲的张国焘公然向中央夺权以及分裂与危害党的阴谋。对此,彭德怀曾说过“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是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典范。”我以为这话是公允的。
最后我给大家讲的是地域文化对毛泽东性格的影响,这属于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毛泽东是在湖南长大的,自然受历史上楚国文化的影响,楚国的地域文化是什么呢?从地理上看,长江冲出三峡,然后在两湖大地一泻千里。所以这里的人性格刚烈,连民歌男的都比女的唱得高。古代的屈原,一直到后来的陈天华、谭嗣同,这些湖南人都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总之,作为编剧,忠于历史、匡正历史,展现一个长征中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才能征服观众。
周恩来的形象塑造
周恩来祖籍浙江、生长在江苏,从地理位置上讲,恰好是长江入海之地。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人们崇尚“春江花月夜”式的生活。而这些构成了“和为贵”、“忍为高”为核心的吴越文化。我们回忆一下周总理的为人,立即会想到“顾全大局,相忍为党”这八个字。如果说毛泽东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那周恩来就恰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了。
大家知道周恩来年轻时留学法国,后来还去了德国,所以他探索的解放中国的道路,就是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道路,要搞城市武装起义。周恩来搞过三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他还搞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了还不行,他又支持搞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又到中央苏区,打赣州、打长沙,提出“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口号。这样做就是想把当时苏联十月革命的道路搬过来。
因此,应该说在长征的初期,周恩来是有责任的。但是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很真诚地检讨自己的错误,作检查光提纲就五万字。后来周恩来更是为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动让贤,没有一点私心地支持毛泽东;顾全大局,把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等等。这都是展现了周恩来的高超领导艺术和超凡人格魅力。
电视剧《长征》中我用“捉虱子”的情节。有记载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外国友人时,曾公开叫大家回过头去,他要脱下裤子捉虱子!这是个真事,我就把它放到《长征》中:毛泽东不能容忍哪怕一个虱子的叮咬,在一次会前公然提出捉虱子比赛。而唯独周恩来站在那儿纹丝不动。后来周恩来在过草地前夕病倒了,毛泽东去探望,结果看见邓颖超从周恩来的一件毛背心上就捉出163个虱子,手上弄的全都是血!毛泽东非常感慨:我毛泽东不能容忍一个虱子,可周恩来任163个虱子咬纹丝不动。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刚柔相济,始可有成。
大家看,从1935年过草地,到1976年他们相继去世,41年里他们两个人一个刚一个柔,或者这儿或者那儿。所以,斯诺说毛泽东像骑自行车前面那个轮子,周恩来则是后面那个轮子。
“捉虱子”这个情节,不同的观众看后,我想一定会从不同的视角感悟到更为深邃的革命道理来的。
今天在这里我讲长征,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长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要用长征的精神培养人、造就队伍,这也包括新闻界。毛泽东爱说一句话,做人要有一点精神的。
今天来听讲的年轻人比较多,所以我建议真的要有一点精神,做好中国现在新的长征。我经常说不要光宣传长征,长征过去了,是那一代人创造的,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办?我相信我们这代人还能够创造新的长征。创造新的长征要有一点精神,这是我的基本想法。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陈培永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 祝黄河
  中国愿与古巴继续做“做肝胆相照的好同志、持久合作的好朋友、相互信任的好兄弟”。我们相信中古关系不仅友谊之树长青,还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能量,造福两国政府和人民。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四十九场在浙江衢州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赵磊作题为《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讲座。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的影视剧本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