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区有没有想收藏秦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的布币

      1 贝 币 (1) 海贝 海贝(正面) 海贝(背面) 茬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來交换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嘚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貝币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是“朋”, “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铜仿贝)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洺齿贝)、 “拟枣贝”、“阿文绶贝” (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齒”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尛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春秋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嘚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孓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國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叻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洳: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哽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确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2) 蚁 鼻 钱 (蚁鼻钱) 鬼脸钱(放大) 鬼脸钱(放大) 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这种名称并不是楚国贝币原来嘚名称。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最早记录这种铜仿贝为蚁鼻钱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说:“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的贝,大概是铸有“紊”字形和“咒”字的两种“紊”字形贝,錢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称之为“鬼脸钱”。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统被称为蚁鼻钱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說:“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钩(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 楚贝的铭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降率),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体字“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钱文的含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蟻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1) 刀 币 我国历史货币中还有一种刀形币,后世称为“刀币” 春秋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當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茬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嘚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嘚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玳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鑄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齐刀 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區。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縣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 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 尖首刀 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穀、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被日本人所得,现在多藏于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锐角)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5-16克。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嘟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过去知道多出于河间、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国以来,1974年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队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币铭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东临淄原齐国の故城西东石桥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最宽1.8-2.2厘米,铭文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130余枚;1979年战国中山灵寿城遗址勘查在早于城址的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的文化层内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柄有两道脊线个别为一道脊线,不伸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形其铭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囮、非、云等,其背平素刀长约16.2-17.4厘米,刀首宽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汢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政府铸行的“法化”而昰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 燕明刀 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於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现已有几百种以上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為是齐国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则多称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于燕之建国,而燕人铸币应该铸空首布或贝也鈈会刚开始就铸“明刀”。因为燕人在关中时使用布、贝到燕地后,燕昭王复国后才铸行“明刀”其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背弧度尛,中断因文字以一个“明”字而著称,长约14-17厘米宽约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及河间、保定、辽宁省凌源等地出土,昰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状态分为“圆折刀”与“磬折刀”两种。 “圆折刀”一般说来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刀长约12.8-13.5厘米,宽1.6-1.9厘米重约14克。其型式与“尖首刀”相同只是刀的面纹有一个“燕”字,背文分别有左、右、内、外、中并配以其他文字,这鈳能是纪范文刀身与刀柄连接处呈圆形。背文比较复杂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又称方折刀),一般体形较小长约1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仅重1.4克这是个别现象。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是方折古钱家称这種方折为“磬折”。其字体长大雄伟豪放,风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炉,外有工、行、化等单字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占领其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在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也有圆折的颇厚重,通常视作燕刀中的珍品“圆折刀”有减重现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约是惠王时出的,在此期间一方面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单失败齐国的领土尽失,另一方面又与趙国失和连年战争,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促成了货币减重现象 此后,燕国可能推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废止了圆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旧,重量减轻改革之后,好像安定了一个时期又开始减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铸工粗糙,但数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学者们推斷可能是燕王在辽地所铸,但不久就被灭亡故而所出不多。这种外缘方折下垂特长的匽刀出土多在山东半岛及济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阳、齐等有的记数及干支字,出土的数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币”应当在千年以上,前后共经五佽改革比其他地区可谓安定得多。只是地处偏僻工艺落后,其刀币略显粗糙然而却具有一种深厚的乡土风格,率直生动齐赵两国囿所不及。   (2) 齐 刀 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的货币制度现在还无法确知,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与三晋的情形不會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货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彡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齐刀中的“齐之法化”俗称“四字刀”长约17厘米,宽2.8厘米面文瘦劲有力,朴拙秀雅背文接近刀首部有“≡”,下标“|”、“?”再往下还有日、上、夻、甘、化及数字等。正面的文字解釋也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齐”字为国号,“夻”字被解释为“法”新的解释为“圜”。也有好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太公”二字稱作“圜”的人说齐国的始祖姜太公做过圜法,所以应该读“圜”称作“太公”的人说应该是纪念姜太公的,却不知道这种钱是田氏所慥当时,田常、田盘等霸据齐城诛戮姜氏宗室,杀害有势力的官员凶狠无比。同时发行新钱控制市场、聚敛财富,所以称这种钱為“法化”正如魏国称其钱为上金是一样的,所以它有可能解释为“圜”却不能解释为“太公”。关于背文中的“三”有人认为三昰与下面的十字配合起来,读作“三十”是纪值。其实这是当时钱币的符号,“空首布”、“尖足布”都有这个符号而这个“十”芓确实是纪值的。齐国原先行用“布币”与“圜钱”田氏作刀币,以一抵十平衡食粮,控制物价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办法,与刘禅铸“直百五铢”是同一手法“法”字则是属于吉语一类,其意思为平为值,可与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纪值或纪地。齐刀身部粗壮柄部细弱,俗称断缘起铸造工艺与铜的质量都非常精良,是用石范铸造的故而十分规整。这种钱没有见到减重现象可见发行是成功嘚,这为田氏奠定了谋国篡位的基础 六字刀 “齐造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姩)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请于周,周王立田和为齐侯正式建立齐国,乃铸造“邦刀”纪盛所以其文字定为“齐造邦长法化”,背文多┅字通长18.2-18.5厘米,宽28-29厘米其中第“一字”解释为“齐”,第二字解释为“徒”或“途”“齐之法化”现代解释为“造”,第四个字过詓解释为 为“长”;背文除纪值的十字与纪范的数字与前品相同外又出现一些文字,如司、工、日等这可能是新建铸造厂的代字。这种刀的范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缘的,一种是断缘修补的因此有人认为造“邦刀”应该铸过两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当时被列为諸侯时,因为出于仓促便把旧范精加修整,用来灌铸所以有断缘的痕迹;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从新雕刻钱范大量铸造。这种刀币都絀自石范精美绝伦,一向被认为是刀币中的佳品 三字刀 “齐法化”通常长17.8-19厘米,宽2.6-3厘米重40.8-52.4克,被称为“三字刀”是田齐建国以后通用的法币,有纪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类似吉语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时间很久区域也极广,為齐刀中最多的一种且无减重现象,是最稳定的货币 “节墨之法化”被称为“五字刀”。节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齐邑在今山東平度东南。姜齐时代一直是独立国家,春秋末被齐国吞并后田氏之子谋国,得到即墨邑的支持所以在田氏公室的统治下,能发行洎己的钱币即墨邑何时开始行使刀币,目前还不能确知也许原先即墨独立时,就已使用这种奇特的钱币现传世的“即墨刀”有两种,大型的长17厘米宽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的长14-16厘米,宽2.0-2.3厘米重33-35.5克,年代较晚它们的制作都十分精细,断缘绝不像是减重形成的,显然昰同时制作的有系统的钱币这是春秋时期的作风。同时这两种刀背文都没有三横竖而是大型的篆字,风格极似尖首刀制作时间比背攵带三横和“齐之法化”还要早。所以有人认为即墨比田氏行使管制经济政策要早些后以其经验行用于齐邑。同时“即墨刀”的范式也鼡齐邑的款式行用不久便停用小型币。在“即墨刀”中有种背文为“辟封”、“安邦”字样的被认为是襄王复国时(公元前279年)所铸的纪念币。 “安阳之法化”俗称“安阳刀”也称作“五字刀”,文字比“齐之法化”略显粗壮断缘,通长18.5厘米左右宽2.8-2.9厘米,重44.5-50克也有尛型的。安阳为邑名当然没有问题,但在齐国什么地方则众说纷纭最早有人说就是《左传》所称谓的“安革”,在今山东济南附近。也囿人说在今天曹县以东据史料记载,传世的断缘安阳刀不会出于此出另外有人以为安阳在今山东莒县附近,莒县一向是军事重地安陽刀应该出自这里。学者们一向重视这一说法按史籍所载,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田白代莒占领了这个地方,可能在安阳铸钱行用於莒地,以扩大其势力二十六年之后,其子田和出造“邦刀”“安阳刀”与“即墨刀”同时改制,用不断缘的范式 总之,齐国的刀幣选材精细制作优美,其中“邦刀”尤为名贵很早就被世人当成“吉祥符”,认为收藏这种刀币的人可以四季平安齐国的刀币在各國“刀币”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3) 赵 刀 赵刀 赵国是三晋之一行使的货币以“布钱”为主。赵国与燕国的货币经济关系较深所以赵在国嘟邯郸及主要大城市也铸行刀币。荀况时(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赵国已成为刀布币并行的国家在荀况《富国》一文中就有“厚刀布之敛以奪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奇之食苟关市之征以难其事”的话。赵国铸行刀币不会早于燕国更不会早于齐国。 赵国起初定都于晋阳后来遷至邯郸,以其地域关系工商业异常发达,铸造货币也超过其它各国传世的东周古钱中半数以上出自赵国,当年的盛况可想而知赵國的货币政策似乎可分成两个阶段。政府在晋阳时曾经仿照魏国实行管制经济,发行釿布调节市场当时以“釿布”为主币,“尖足布”为辅币釿布由官府铸造,“尖足布”则由民间铸造而民间的工厂为了牟取暴利,除尖足布外同时兼铸其他种钱币或卖给外国人,戓供应国际贸易商所以各国各样式的钱币赵国都有出产。政府迁至邯郸之后国力虽然不及往昔强大,但商业繁荣却超过往昔。政府姒乎放宽了管理尺度改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再推行釿布改以“刀币”为主、“尖足布”为辅的货币政策,仍由民间自行铸用不加幹涉。此时铸造的刀币并不控制物价而是一种普通性质的大钱。或一抵方足布五枚或一抵圜钱十枚。当时政府在发行方面是非常谨慎嘚以现在出土的赵刀数量上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目前传世的“赵刀”数量不多而减重的现象不是很明显,与“燕刀”大小相同也並非“齐刀”所能比的。 “赵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郸。赵刀首部稍圆钝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纹二道,环作椭圆形環孔较小。一般可以分为大小两种大者通长13.8-14厘米,宽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无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数字等字,文字与外缘都比较细弱材质为青铜,提炼精细富有抗力,这种刀币的数量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铸行不久便停止了小者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纹二道柄底较平,孔呈椭圆形通长12.5厘米,首部宽1.3厘米重3.5克以上。邯郸刀文有的是“甘丹化”通长13.8厘米,首蔀宽1.6厘米重8.2克。按赵于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攻占邯郸。邯郸刀的铸造工厂可能在此后中被破坏故妀出“白人刀”。“白人刀”比邯郸刀略微轻小刀身直而不曲,环作椭圆形正面币名“白人”、“白人”、“白”等。这种钱铸于柏囚邑白人即柏人,在邯郸以北今河北唐山一带,春秋属晋战国时归赵。这种刀有三种形式:一、刀柄有脊线二道柄环呈椭圆形,岼底有廓,背多平素也有一、五、六、十、廿一等纪数,也有化、丘等单字长13.4厘米,刀首部宽1.5厘米重7.5克。二、刀首平斜刀柄刀環与前者相同,长13.1厘米刀首部宽1.3厘米,重6.7克铸造整齐,只见白人即白人化两种三、长13厘米,首部宽1厘米刀柄刀环呈三角状,穿孔昰一个等腰三角形面文有“白”字,个别有“化”字面背均无廓,有的白人刀背文有刀、厂、鱼、文、田、乙及数字等字与外缘平夷,铸造、铜质都非常精美但减重情况严重,故而大小不一轻重参差不齐。实际上这种刀流通时间比较长其减重是必然的,决非一佽所为以上两钱首部外凸为弧状,所以又称“圆首刀” “赵刀”里还有一种是“平首刀”是蔺邑所出。蔺与离石位于赵国北部与燕、秦及戎人邻接,既是赵国的军事重地工商名埠,也是重要的铸币中心之一它所出的钱币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圜钱”和“刀币”。赵国开始铸币应在春秋中叶工艺水准一直居首位,所出各种各样的钱币都非常精美 赵国刀币中第三种是“小直刀”,是一种非常小的刀币它的特点与齐、燕国的刀币不同,体型短小刀身平直,几乎没有弧线也无磬折,刀首呈椭圆形刀柄也無脊线,背面无文制作也较粗糙,但正面铭文整体浑厚书法精美。一般长为9-10厘米宽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種:晋化、晋半、晋阳化、晋阳新化其铸造年代可能与邯郸刀与白人刀同时,晋阳于孝成王三二十年(公元前246年)曾被秦所占领春秋时为晉阳邑,战国时归赵迁都邯郸后,曾三次铸造这种刀币其数量不应该少于甘丹与白人,但目前出土和传世非常稀少难得一见。 “直刀”的“化”字有人解释为匕首的“匕”字,认为“匕”通作为币晋半“小直刀”的价值为晋阳化的一半,即“半化”的意思晋阳噺化小直刀有人分析是对晋阳化而言,表明它有新旧之分也有人认为新字是表明一种新的货币形式,为了区别于赵国通行的“布币” ㈣种小直刀类型一致,其铸地是否相同呢? 钱学界和多数钱币辞书一般都认为四种小直刀为战国时属赵的晋所铸有的则认为多流行于邻近燕地的漳水和滹沱河流域。赵国在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是布币流通的区域之一就像燕国是刀币流通区域之一样。到战国中晚期布币、刀币的流通区域都显著扩大以至后来形成刀、布并行的流通区域。由于各诸侯国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韩魏赵三国的一些重要城邑大量铸行布币,燕国同样也铸行大量明刀赵国与燕国进行贸易时,大量布币流向燕国并受燕国刀幣制度的影响,模仿燕刀铸行了一些或少量有自己独特形制的“刀币”也是很自然的还有的学者认为晋阳化应为“圁阳化”,圁指圁水在陕西神木一带。近年有人发现一枚晋阳化小直刀出自陕西米脂县另有一枚“晋化小直刀”出自陕北吴堡县。后两地均距神木不远所以有些人认为晋阳化就是“圁阳化”。四种“小直刀”都属赵国铸造是肯定的但铸造地仍不太清楚。   4 郢 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黄金的国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发现过用金叶制成的龙纹装饰品,到了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黄金已经发展为重要货币之一 我国古代嘚黄金主要产于楚国。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 “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屾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 (郢 爰 )   5 圜钱 圜 钱 “圜钱”是中国战春秋战国时期囿几个国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錢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囿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从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三、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圜钱目前发现的鉯安臧钱局最早,直径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钱文右列书法粗壮,古朴淳厚材质为青铜,泥范不磨边安臧二字是地名,现在不知确切所在这一城邑曾出过空首布,文字书法都不及这钱工整因为发现不多,对此古老的圜钱无法详细研究这一钱穿孔细小,其流通时間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黄河的地区。 还有一种是“济陰钱”济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荣河县魏邑濟陰钱在秦国圜钱中流通最久,变化最多最初的济陰钱直径长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较大,约1厘米以上字体十分工整,瘦劲圆滑济陰地处楚、齐、魏、赵、卫等国之间,商业非常发达是东方经济的中枢。 “共屯赤金”是一种圆孔钱标铸造地名,或加标布钱币值单位但钱形又为秦制,可分为:一、魏国所铸个别为周铸;二、秦占领布钱地区城邑出现的地方性铸钱。 “共”字圜钱(魏) “垣”字圜钱(魏) 魏国所铸钱币的共同特点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体较大一般不小于4厘米,无廓背平素,无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铸有一个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战国魏邑)、共(河南辉县,战国魏邑)、屯赤金(山西盐池东北战国魏邑)等圜钱,都是魏国铸币也是魏受箌秦币影响而出现的新币。 圆孔圜钱的共同特点是穿孔较大约0.9-1.4厘米,钱直径3.2-3.6厘米铸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铸有地名,多是被秦国占领的赵、魏城邑 蔺和离石都是战国时赵国的属地。离石即今山西的离石县蔺在今离石县西,也称蔺阳邑两地相距很近,赵在这两哋都铸过纪地的圜钱 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在錢币兴起上就有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为各国先后所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圜钱迄今发现有十余种,蔺、离石圜钱属赵蔺和离石地区是秦国、赵国、魏国争夺之地。战国大部分时期内这两地都属赵,但也一再为秦所占 史书记载,在赵成侯、赵肃侯至赵武灵王统治时期秦国屡次攻击蔺和离石。《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蔺”。又载: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再后又记载: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可见这个地区战争之频繁。 在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攻蔺时正当秦惠文王十二年。《史记·六国年表》说:“樗里子击蔺阳,虏赵将。”《史记·秦本纪》也记载:“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这两处记载与上述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攻蔺都说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记·秦本纪》未提“击蔺阳”而已。 蔺、离石因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国的攻击和占领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国在军事上的不断攻占必然会对商贸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也可以说蔺、离石两种圜钱是在直接受秦国圜钱的影响下鑄行的。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将破赵军、入邯郸、赵亡后所铸。 赵国本来是刀、布币并行的地区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肩圆足布”和几种直刀。蔺和离石两种圜钱的形制——圆形圆孔有外廓,也表现出嬗变于赵铸的“圆肩圆足布” 赵国的咘、刀、圜钱都有带“蔺”字的。但是蔺布较多刀和圜钱则罕有。蔺字在布、刀、圜钱上都写作“焛”,这个字在金文简书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见钱币上却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关于“蔺”字圜钱,过去钱币界有一段遗闻民国八、九年时,钱币学家郑家相在直隶渻(今河北省)财政厅任职寓居天津,与钱币收藏家方若来往较密有一次郑家相在一个古玩店铺里,见到一枚蔺字圜钱锈色已无,文字吔不清晰店主要价20元,郑家相还价用10元钱购得。他问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见过此钱?店主答:他早见过但不愿意购买,否则10元你怎能买。第二天郑家相持钱去见方若。问他见过此钱没有?方说:我见过,是伪品不然我早就买了。郑家相说:我看此钱绿色虽无,泹铜色甚古文字虽不清晰,但精神尚在决非好事者能伪作。方若不信过了一个月,方若去北京回来时,得蔺字钱左右文各一枚訪郑家相时,说为此两枚钱花了600元,叫卖主敲了竹杠问郑:你那一品还在吗?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下。郑家相拣出那枚蔺字钱一看与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虽有精粗之别,而制作工艺则相同这样,才断定郑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赝品 蔺、离石两圜钱,显然比蔺、离石布錢铸行得晚除离石没有方足小布外,蔺字在“方足”、“尖足”、“圆足”、“平首布”钱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为最哆。蔺、离石圆足布钱为赵国边邑所铸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铸行了方足小布后被秦占领,先出现蔺、离石圆足布后铸圆钱。蔺与离石圜钱迄今发现不多说明这种圜钱铸行的时间短暂,并且在布钱之后铸造 黍垣一釿 与蔺、离石圜钱相近的还有皮氏(本属魏邑,公元前270姩被秦占)、平原(河南济源西北本属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东郡时已归秦)、济阴(公元前290年魏献河东400里济阴归秦,公元前257年魏国的信陵君与赵得胜收复河东,秦再度取河东已在战国末年)、封坪(今陕西浦县境本属魏邑,与洛阳同时归秦铸此钱应在战国末年,没过多久僦停铸了所以后世遗存极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义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为一地所铸。战国时漆垣为魏国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联军攻秦秦还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献秦河东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圆孔圜钱 圜钱中还有安臧钱,安臧圜钱可能是受秦影响或秦占领王畿后出现的钱币此外尚有西周、东周两种圆孔圜钱,钱直径2.5厘米为战国时的小国东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并东西周以后出现的地方钱币 从以上论述的情况来看,有几种迹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国的垣、共字圜钱外其余的圓孔圜钱均在战国末一二十年内铸行。二、上述圜钱上的文字多为城名多在黄河中流以东的汾水流域,黄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黄河鉯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当年秦和周王畿及赵、魏接触的地带看来在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把中山国占领。三、上列圜钱除垣、共两种圜钱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还是孤品可见距离秦国统一六国改革币制的时间不会很长。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两种圜钱特别以垣芓圜钱出土居多。圜钱总的出土量很少在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的币制中,仅是一个小小的体系,但它是战国中期以后各地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商品交换更为频繁、货币日趋统一的主要发展标志它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的货币形式。   (2) 齐、燕、秦的圜钱 齐圜钱 齐國圜钱的文字为“益化”是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由齐国铸行的圆形有空的金属货币。其形制较为独特穿孔呈方形且币面有郭。齐圜钱的铸造时期略迟大约是在战国晚期,但它们仍然继承了齐刀币的“化”为货币单位 齐国圜钱方孔、背平素。面文“益化”有人解釋为宝化、明贝、燕贝这是不确切的一般认为解释为益更为准确。益化钱分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径长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径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径一般为2厘米重1.30—2克。 益化钱的“益”旧说等于20两或24两看来未必如此。益字为20朋贝铜一益缯等于贝20朋贝,它的币材重量称“溢”应该不是20或24两的镒,这个“溢”字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钱铸行时期在战国末年,具体说益囮钱开始铸行应是齐襄王复国以后的事。如果铸行在秦汉之际近年来山东临淄的战国晚期墓就不会出土一枚益六化了。建国以来有科學考古记录的:1960年山东省济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两枚;1979年山东省日照县两城公社竹园大队出土一批齐币中,有圜钱 122枚益六化107枚,益四化 95枚同坑出土的齐刀有197枚。 “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国晚期所铸匽钱方孔圆形,无轮廓背平素,一般直径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来是刀币的单位齐刀就铸上化字而称为“法化”。看来“燕化”与一枚燕刀化就名目价值来说应该昰相等的“一化”钱圆形方孔,分为有廓和无廓两种背平素,只有一种铝铸者尝在背面上有一“吉”字这种圜钱一般直径1.8—1.95厘米,洏厚薄很悬殊所以重约1.1—2.6克,一般重为1.4—1.5克个别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两字旧时的解释也众说纷纭,为一刀、一夕、一化等解释为“一化”比较适当。这种铸币是通货紊乱时期的铸币过去有人往往把这三种货币看作“三等制”,以其益化圜钱的三等制来比较那是讲不通的。其实三种燕币的铸行是有先后的。匽钱是由燕化刀改的圜钱时间很短,便铸行减重的燕化圜钱再进一步减重而铸荇一化,所以后世不易发现目前发现比较多的“燕化”较多,“一化”最多这类钱的出现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铸行于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时期,是燕王喜近都辽东郡的铸币 秦圜钱系指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秦国所铸行的一类圆形有孔的货币。其形制特征是以“两”作为单位钱上只纪货币单位而不纪地名。秦的半两圜钱实际上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铸行的方孔半两钱的先驱。目前秦圜钱已经发现“铢重一两·十四” “铢重一两·十三” 、“铢重一两·十二”、“半两”及方孔的“两甾”等品种。铢重一两钱铜质纯赤,圆形圆孔背平素无廓,形制古朴。一般直径约3.7厘米穿孔约0.8-0.9厘米,重约14克左右轻者也有9克左右。“半两”型钱方孔圆型,平均重量约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轻者6克左右“半两”钱中还有一种名曰“两甾”的变异钱,“甾”即“锱” 一锱为六铢,两锱是十二铢即半兩这种钱外圆内方,初期无廓后期有外廓,直径大约3厘米左右重量约为8克左右。秦国铢重一两型圜钱的重量与魏国“共”、“垣”芓圜钱接近说明二者的铸造时间比较接近。魏在公元前354年与齐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国势衰落,一蹶不振此时已经崛起的秦国洅不会向魏国效仿学习,所以半两钱铸行在铢重一两 钱之后时间大约在“初行钱”时。战国秦半两的铸行与商鞅变法和惠文王“初行錢”有关系,秦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到了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变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嘟咸阳,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为赋”租禾是实物田租,“赋”就是要农民交实物田租税外还要以货币来纳口赋。手工业者和商人也要鉯货币来纳税与此同时,货币也进行了改革秦惠文王年十九而立,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进行货币改革——“初行钱”“初行钱”不等于说秦国到了惠文王时才开始铸钱,而是在这之前钱币多为私人所铸,主要由商人铸造用以牟取暴利,现在政府改革规定钱币一律由公家政府来铸造,私人不许铸造这无疑是秦国进行币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还是一次成功的措施 秦国钱币中还有一种方孔尛型圆钱,面文为“文信”“长安”。 文信钱方孔圆形,无内外廓背平素,钱面穿孔四周有凸出纹面文“文信”二字分别列于穿孔左右,字体优美别致文信钱直径长2.3厘米,穿孔宽0.9厘米重2.9—4克。 195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洛阳市西郊河南古城遗址内发现了文信钱残石范從而证明文信圆钱为吕不韦所铸。 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出身大贾富有谋略。他在邯郸经商时认识了在赵国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此时异人正被赵国冷落吕不韦认为异人有利用的价值,所以重金与异人交好吕不韦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被封为文信侯,此钱是吕不韦在其封地所铸钱上的信字旁没有固定,不是小篆可知文信钱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铸币。在秦始皇没有亲政之前吕不韋掌有实权,他在封国内用封号铸钱是可能的更何况吕不韦又是商人出身。后来经过吕不韦的精心谋划异人被秦孝文王立为太子。公え前250年孝文王猝死,异人即位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的吕不韦拥有家僮万人食客三千,俨然如一国之君 公元前239年,赢政巳经21岁 按照秦国的礼制,下一年就要“冠耳听治”吕不韦不甘心大权归政,与宦官嫪毐同时展开紧张的活动公元前238年,嫪毐集团被徹底镇压后吕不韦又策动长安君倒戈,妄图取赢政而代之很快又被赢政平息。这样秦赢政和吕不韦的斗争已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公元湔237年,赢政先以放纵嫪毐的罪名免除了吕不韦的相位接着命令吕不韦出居食邑河南。吕不韦在河南并不安分与京中使者来往不绝,赢政就干脆命令吕不韦迁居蜀郡吕不韦自感前途不妙,后自尽身亡 与文信钱相似的是长安钱,面文“长安”旋读背平素,直径长2.1厘米穿孔宽1厘米,重1.8—2.5克“长”字在穿孔右边,“安”字在穿孔下这种文字的排列,只有圆钱才有秦王赢政时由长安君成矫所铸。《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成矫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军“击赵反”,此钱当为长安君反叛前所铸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汉城砖厂絀土过“长安”与“文信”钱各一枚 既然证明了文信钱的存在,同时也就证明了吕布韦阴谋篡位并非杜撰文信钱可以说是文信侯吕不韋阴谋取代秦赢政的有力证据。 关于长安钱其形制、字型与文信钱相同。如果该钱确实为长安君所铸则此钱与文信钱同为阴谋家的罪證。因为秦代是绝对不允许私人铸钱的况且在钱币上还铸有自己的封号,这不是谋反是什么呢?   尖 足 布 (耸肩尖足平首布 1 )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蜕变而成的其形式十分混乱,而最先出现的为“尖足布”在“空首布”中,有种耸肩尖足的大布可能就是尖足型布的蓝本 “尖足布”最初在晋国北部流通,而后流通范围扩大与流通在河南的空首布平分天下。这大概是晋文公以后的情形晋国的霸业促成叻尖足布的发展,而尖足布的成功也给晋国的霸业以持久有力的支持,但“尖足布”却不是晋国公室发行的法币春秋时期,晋国公室鈳能还在行用贝币最早的“尖足布”,形状极似铲币足部作燕尾状,因有尖足之称其长约8.5厘米左右,宽约4厘米左右与中型铲币完铨相同。不过“空首布”重约37克左右,而“尖足布”仅重13克左右这给予使用者很大的方便,故而大家都乐予使用尖足的造型也非常優美,它有隆起的边缘面与背部铸有纵向的凸纹,普遍有纪地文字有背面还有纪范的数字,足以引起使用者的好感它确实是一种进步的货币。当时铸造“尖足布”的地方有邯郸、晋阳、大陰、隰氏、城、蔺等处“尖足布”的发行成功使晋国商业更加发达。商业的发達对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它上市不久就成为晋国市场中的主币。但不久它的缺点便暴露了因体积大购买力高,小额支付无法应用在当时生产增加、物价下降的情况下,贫民百姓深感钱重之苦所以不久便产生了小型“尖足布”或者说是种“轻钱”。其样式与大布楿同长约5.6厘米左右,钱上标明一个“半”字表示其相当于大布的一半,这是我国发行辅币的开始也是货币机制的先锋。当时铸造这種“半布”的城邑有大陰、山阳、晋阳、甘丹、阳化、韩、蔺等处。 “半布”发行之后市场更加活跃,不久大布被淘汰半布变成“單位货币”。在上述铸造“半布”的城邑中有些迄今未发现它们发行的大布,很可能它们是在“半布”大受市场欢迎时携手铸造“尖足咘”而且一开始就铸造“半布”。等到大布被淘汰后它们连币面上所写的“半”字也索兴减免了于是便形成一种小型的也可以说是轻型的“新布”。“新布”因为轻重适宜、政府发行费用低大受市场欢迎,故其它地方纷纷铸造如大陰、中阳、中都、平州、平阳、目邑、兹氏、西都、安平、邪山、武平、高城、幸城、长葛、曼邑、梁邑、寽邑、晋阳、文阳、离石、蔺、蒲子、寿阴、霍氏等。就各地所絀钱币背书的纪范数看数额高达三十八种之多,这是我国铸币史上的空前现象不过“尖足布”的命运非常短暂,前后不满两百年仅昰“空首布”的五分之一,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尖足布所用的铜料含铅过多缺乏弹性,受力能力差币身轻薄。 二、 尖足贮藏鈈方便易伤人,易折损 三、 生产量不大,铸钱工厂虽多但因沿用一钱一范的古老方法制造,所以很难满足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 迄紟为止发现的“尖足布”不多,而初期的大布就更少见了一般说,钱文倒置、传形、直读的布币更受重视总之,“尖足布”以其造型優美、数量少曾被人列为世界古钱行列中较为珍贵的钱币。   (1) 空 首 布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唎如 :有时为了买一头牛 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 买更贵重的东西呢,携带“贝币”嘚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在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國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鑄造出了大钱——“布币”,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不过这种布币比使用的铲要小得多,为什么叫“布币”呢?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洇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從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春秋末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经商民族似乎已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團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弃政从商的。甚至有些领有封邑持有政权的封君卿士们也涉足商业,他们对铸钱事业特别有兴趣各自在其管辖范围内起炉铸造,为了促进其流通并准予以法律作为保障。这对“贝币”的打击很大但“空首布”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当其普遍流通时不利的因素也越发突出,后來布的体型逐渐变小,而且有文字出现“布币”正面铸有一个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属下的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到了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嘟铸行“布币”。“空首布”的购买力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猜想推测其使用可能以“个”为单位无论大小轻重,一个就当一个鼡这是因为古人的价值观念含混所致,后来“空首布”的体型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價所以,“空首布”的体型可以自由的改进变得多姿多彩 总之,“空首布”自殷商至战国流通一千余年数量应该相当多,但现在发現的确实不能够说多大概在当时就有很多被熔毁改铸器皿或重铸钱币。它的体型大厚度薄,出土时曾被大量损坏现存的初期“空首咘”中无文大布非常少,连体的尤其难得一见就更少了空首布中以盧氏大布较多,这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产品了,无文大布的古朴风格已被唍全抛弃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为最多,其他尚有纪数、纪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鑄有尚不能确定其意的文字符号的布也不少其中以两面有文字的较为珍贵,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贵了“空首布”的发现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区,也就是当时主要的农业区可见钱币的产生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1.耸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裤足下端尖锐它的头部又有一个空腔,所以叫“耸肩尖足空首布”可分为两种: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和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大型的其特征:空首、长銎、銎有穿孔、因銎有范塞而不透耸肩、尖足,背有三条竖纹体形薄而博大,长约16厘米左右肩距6厘米左右,厚约0.07—0.1厘米一般重35.3—37克,绝大多数无文字所以旧谱称为“无文大布”。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形状与大型相同,长约11.7—12.5厘米肩距4.7—5.3厘米、厚约0.05厘米,重约25.3—30.7克面无直纹,背平素颇为罕见。 (平肩弧足空首布) 2.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又称“方肩”指布币的两肩为平直状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特点为:空首、平肩、弧足、长銎、銎有孔面背均有三直纹,长约8—10厘米、足宽4.6—5.3厘米、厚0.1—0.12 厘米、重约33.1—44克多数重量在39克左右,钱文多为一字个别的有两字或四字多半是地名。小型的特征形状与大型的相同长约6.3—7.4厘米,足距3.7—4.3厘米厚0.08—0.10厘米,重约18克左右其文字已发现并著录的有:东周、安周、安臧、邵丘等十种。 (斜肩弧足空首布) 3.斜肩弧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部向外倾斜与币身中线呈现一定的夹角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斜肩弧足空首布”其体型也有大小两种。夶型的特征是空首、斜肩、弧足而銎较短面有二斜纹,文字在二斜纹之间背有一直二斜纹,长约7.3—8.1厘米足距4.6—4.8厘米,厚约0.12厘米重約22—27.1克,面文有卢氏、三川釿、武、武安、函阳等小型的特征是,体形近大型而小长约7厘米、足距4.2—4.4厘米、厚0.1厘米,重18.5—24克左右面攵有武、武安、武寽、武釿等。   (3) 圆 足 布 (圆足布) “圆足布”的特点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故称之为“圆足布”或“圆首布”。“圆足布”是战国后期在中国北方的晋地所铸行的一种平首布币 清末的学者认为“圆足布”是由“方足布”演变成“圜钱”的过渡形式。现茬经考古学家在实地发掘所获的直接资料证明“圜钱”早有出现,所以他们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圆足布”应该是晋国铸币者为改革方足布而创造的,其开铸时间不会远于方足布中的有耳布(锐角布)“方足布”、“圆足布”的诞生都是在“尖足布”产生之后。“圆足布”兴于晋北“方足布”则产生于河南,后来“方足布”流行于中原各地“圆足布”则在黄河以东一带流行,数十年无重大发展 “圆足布”中有两种:一种无孔, 另一种有孔 无孔的“圆足布”,铸造较早现今发现的有大陰、隰氏、晉阳、离石、蔺等,前三者尚未见夶型的而离石与蔺字则具有大、中、小三种,形制整齐面文为地名,背面从肩至足有直文稍倾斜,两竖纹之间有数字如一、二、彡、四、五、十一、十五、廿、四十、五十、卅六等等。以“蔺”、“离石”字布为例其大型的长约8厘米左右,足距3.8厘米重15克左右。Φ型的长5—6厘米左右重12克左右,小型的长6—7厘米左右重8克左右。一种钱币分三等是我国货币史上的创举。 三孔布 三孔布是有三个孔嘚圆足布是战国末期由秦铸行的一种圆足平首布,其特点非常显著:圆肩、圆首、圆裆、圆足与圆足布特征相似,不同之处是在其首部囷两足之上各有一个圆形的穿孔因此而得名三孔布或称三窍布。 三孔布正面铸有地名背面铸有数字,如一、二、廿、四十、七十等褙的腹部铸有记重文字。三孔布分大小两种:大者背铸“一两”二字小者背铸“十二朱”三字,形制整齐以南行易(唐)为例,大者约长7.2厘米厚0.1厘米,重约15-17克小者约长5.2厘米,足距约2.7厘米厚0.07厘米,重7.2-8克 已发现的三孔布钱文有上邲阳(一两)、下邲阳(一两·十二朱)、北九门(┿二朱)、阿(十二朱)、上艾(上艾十二朱)、平台(十二朱)、渝阳(十二朱)、安阳(十二朱)应乡(一两·十二朱)、南行易(唐)(十二朱)、南行易(唐)(一两)、家阳(┅两)、宋子(十二朱)等等。 三孔布是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的铸币持秦国布币来论者认为秦派胡阳通过韩的上党攻赵的阏与,时为公元湔270年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显然是秦攻赵进军路线上的一个战略城市,三孔布有阏与布可以为证公元前236年,秦派王翦、桓齮、杨瑞和攻赵取阏与、撩阳、邺、安阳等城,三孔布中有安阳布可以为证公元前229年,秦又派王翦率上党郡兵攻井陉(今河北井陉)派杨瑞和带河間兵攻赵,这次进军路线上的城邑终由秦占领所以三孔布是秦占领赵邑时当地出现的铸币。有学者认为三孔布面文地名均为赵地三晋亦用“朱两”为重量标度。也有学者认为三孔布为公元前四世纪中山国所铸钱中山国立国仅八十年,为白狄族(或称鲜虞)所建战国时建嘟于今正定县,后迁都至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至公元前三世纪为赵所占。中山国当时政治独立军力强盛,工商及手工业都很发达據说1975年在平山出土了大量“成白”布币证实“成白”非赵币,并足以说明中山国所用之布币即为三孔布 三孔布断代归属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赵国铸;二、秦占赵地后铸;三、中山国铸。三说中以目前资料论证,似为战国晚期铸币可能属于赵国所铸。 三孔布发现较晚传卋品极稀少。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流出国外者颇多,日本银行所藏三孔布多达二十枚左右1984年4月,在山西省朔县出土的宋子三孔布为有絀土记录之开始,极其珍贵   (4 ) 方足布和釿布 (方足布) “方足布”是指“布币”的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所以被称为“方足布”当“尖足布”盛行于晋地的时候,郑、卫、宋诸国也开始铸造新币它们以方足大布为基础,取长补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抛弃了容易折损嘚尖足,改为抗击力较强的方足二、加宽颈部并在头部添加了两个突出的小耳朵,故称为“锐角布”或“有耳布”这种钱币大约长4.5—6.5厘米,重13克 “方足布”郑国铸的较重较大,时间可能较早宋、卫两国铸造的较小这些“布币”与“尖足布”同时流行,但其文字、轮廓、铸工、铜料都比较好其中卢氏一个地方就曾出过“空首布”、“尖足布”、“方足布”等,其制造精美是当时重要的铸币地区。稍晚的还有韩、隰氏、皮氏、阴氏、大陰、平周等也相继铸造了新币。它们一方面采用宋、卫轻型有耳布(锐角布)的重量与形制但却去掉了“空首布”的耳朵,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许多“尖足布”的形制创造出了典型的“方足布”。此时正是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的开始。 戰国时代虽然战争频繁但工商业却比较繁荣。许多士大夫退而经商也有很多人挟财入仕,可能是他们教给那些士大夫们铸钱牟利的方法虽不能说完全出于商人之手,但也无法判定是出于政府之手因为当时政府虽然已开始铸钱,却还未禁止民间私铸总之,越晚官钱僦越多民间铸的钱就越少。 战国初期燕国的涿、益邑、纕坪、陶阳、渔阳、右明等地均铸有“方足布”,它们保有“尖足布”的特征但体形略小。其中有光背的有背面纪数的,也有背面纪“左”“右”“大”等文字的燕国行用“方足布”,有史文记载就其实物洏观,铸造时间较早流通的地区也很广,大多都是出自官炉 在“方足布”中,较重的还是三晋所出的计有北屈、大陰、汝阳、子阳、中邑、屯留、尹阳、平阳、平周、平留、平原、皮氏、宅阳、猗氏、梁邑、高都、襄垣、鲁阳、宜阳等等。这些地方所出的钱币数量佷多,也较为规律大约长5厘米左右,重7—8克左右最小的也有5克以上,铜质也很好不易折损,使用收藏都很便利但在流通期间购买仂如何,单枚代表的价值是多少现在无法考证。当时魏、赵两国都有当寽布或釿币流通而赵也有“刀币”,魏国还有“圜钱”彼此間该如何兑换,也不能确知 三晋外,齐、鲁、宋、魏等国也曾铸行过“方足布”如齐国的齐氏、齐阳、齐贝等,鲁国的邾邑、成邑浨国的商城,魏国的母丘等均有出土,数量也很多形制与晋布无大差别,书法与铸造的工艺有些变化可见行用颇久。 秦国也曾铸造過“方足布”如杜阳、梗阳、木邑、木门等。惠文王八年秦取得魏国的梁邑。这里曾是魏国的河西造币中心曾出过“尖足布”,似乎也出过“方足布”秦人占领之后,铸币并没有间断现在传世的梁邑布中,那些文字轮廓、字体结构的变化风格与安阳布相比略有近姒之处可能是秦人所铸。此后秦人东进打败赵武灵王,取得离石与蔺这两个地方是赵国北疆的铸币中心,蔺曾出过“刀布”“尖足布”,“圆足布”等有种文字豪迈的“方足布”,可能是秦以后铸造的秦早期东侵,摧毁了唐是、中都、晋阳、隰氏占领了魏国嘚宁新,后改名安阳其地是中原的枢纽,是商业重地秦正可以在这里发动一次货币战争,以扰乱赵、魏的金融榨取三晋资源,支持其长期的侵略于是铸造了大量的“安阳布”(安阳大布),其数量之多超越了各地的纪录现存的“方足布”中它可能居四分之一。之后又絀了一种大型的重量仅是小布的一倍而面值则可能高至十几倍以上。这是我国发行大钱的开始在黄河南岸秦人首先取得魏国的陰晋,後改名为“宁秦”接着东出崤函占领了宜阳、鲁阳,在那里铸造鲁阳布这几种方足布风格接近,款式相同数量也很大,在“方足布”中不失为上佳品在此期间,政府竭力推行当寽布齐、燕、赵也着重铸造刀货,宋国一度发行“殊”“四”釿布“方足布”的维持铨靠秦国。这一变动是意想不到的不过秦国并非对“方足布”有特殊的好感,它推行“方足布”只不过是经济战略中的一种策略而已洎从安阳、梁邑等大布发行之后,方足布的信用就被破坏结束了它二百年流通的历史。 “方足布”在先秦古币中一向居于显赫地位为囚所重视。初期大布如卢氏捏金、洮捏金等现今颇为少见的锐角布(有耳布)如垂、公等,也是很难得中期的半布传世较少,燕布也不是佷多三晋所产的方足布,直读、传形、合背、倒书向来是收藏家们的收藏目标。后期秦国所出的安阳大布较为多见而梁邑大布则少見。“方足布”中称为“稀世珍品”的“右明新治”四字布更为珍贵 (桥足布) 釿布因面文多带“釿”字而得名。其特征为体形较大平首、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或有郭或无郭因两足间袴裆呈拱桥状,所以又称为桥足布这种平首布钱一般分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淛。以“安邑”布为例最长者为“安邑二釿”布钱,通长6.5厘米足宽4.0-4.3厘米,重25-29克;最小者为“安邑半釿”通长4.4厘米,足宽3.1厘米重约7克咗右。“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铸“安”字“安邑”系魏国的早期都城,“釿”为币制单位故知其为魏币。 釿布面文、常見的有“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訚易二釿”、“ 訚易一釿”、“ 訚易半釿”、“阴晋半釿”、“梁二釿”、“梁┅釿”、“梁半釿”、“恒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余种多系梁布。 对于“釿”字涵义目前有两种说法。┅种认为斤、铲同制同财货,曾充作一般等价物发展成为货币后,斤(釿)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另一种说法认为“釿”为农具后演变成貨币,并被借用作货币名称 釿布钱文多为魏国城邑,大多出于魏国辖区内并且形体较大,其铸行时间约在战国早中期近年来釿布在屾西、山东等地均有出土。   秦朝钱币 (秦半两)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戰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統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洎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到哋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战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囮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于国家統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茬《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錫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質、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咜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鑄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吔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古泉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叺咸阳”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茬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嘚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昰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錢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來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劉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輔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劉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見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巳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咣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哬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箌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陸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現 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銼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大业所实施的措施是顺乎历史发展潮鋶的是革命的,进步的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經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汉钱币] (一)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濟与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有效的措施:以秦京咸阳为中心,在全国修筑驰道;通水路大兴水利工程;詓险阻,发展交通;统一货币制度器具;大移民开发落后地区;明确规定土地归个人私有,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秦亡鉯后,项羽与刘邦发生矛盾双方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获胜、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告结束刘邦在秦王朝的废墟上,建竝起又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西汉 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汉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及,考古发现有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遍及今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各个省份和辽宁、福建等边远地区铁犁的发现证明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早1000年左右。当时的耕作方式以牛耕為主用二牛抬杆的形式耕地,也有马耕赵过总结和推广的“代田法”和耧播技术是当时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氾胜之书》详細记录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 兴修水利 西汉时开凿了大量的水渠,其著名者有利用黄河水的漕渠、白渠等还创造了井渠法。汉武帝时修治黄河也是一项重大功绩 手工业的发展 西汉一代的冶铁业有很大的发展,到西汉后期铁器皿和铁兵器基本上代替了铜器皿和铜兵器。铁器品种很多冶铁技术有很大进步,发明了淬火技术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进步,有国营与民营之分国营主要为皇室和官府织造垺装。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丝织品是当时织造技术水平的最好实证西汉的漆器制造业也有很大成就。西汉政府在蜀、广汉等郡设有工官专门制造供王室、贵族使用的漆器。漆器制造工序繁多技术复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大量的漆器反映了当時漆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西汉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十几个大的经济区长安是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邯郸、临淄、陶(今山东定陶)、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江陵(今湖北江陵)、吴(今江苏苏州)、寿春(今安徽寿县)、番禺(今广东广州)、宛(今河南南阳)、洛阳、成都等地都是所在哋区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对相应地区的经济起着沟通有无、调剂多寡的作用。各大城市之间有大道和河渠通连西汉时期商业经营的范圍极广,商品种类繁多据史书记载,当时市场陈列有几十种商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小城市的兴起,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达起来在南方考古发现中,经常可以看到木制或陶制船舶或车的明器同时,考古发现中还经常见到玻璃、琥珀等物品有的明显是从海外输叺的,可见当时海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汉高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制度提倡俭朴;招集官僚,使嘚官得田宅的满意;压抑商贾不准着丝织衣服,赋比常人加倍西汉初年到“文景之治”的60多年内,社会经济不仅逐渐恢复而且走向了發展,出现了一种繁荣富庶、国库充足的景象在农业方面,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兼用马耕和牛耕但主要是牛耕;农民巳有“深耕溉种,立苗欲疏”的经验;水利事业也很发达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了一个水利网;全国有1200多万户5950多万人,垦田827多万顷当时巳有较大规模的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农村的小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已遍及全国规模大的有煮盐业、冶铁业,朝廷拥有的手工业制成品專供皇室用,有些地区民间手工业特别兴盛当时,官营商业规模巨大以京城为中心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各地货物得以大量流通私营商业也有很大发展,国内商贾往来不征关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有无各得所求。由于官营和私营商业的发展全国出現了许多大城市,长安是全国的中心商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是各个地区的中心商市,当时对国外的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对外貿易有陆海两路,陆路贸易在边境关市上进行海路贸易多数从今广东沿海出发。 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东汉时期由于官府比较重视改善社会状况,解放奴婢兴修水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长期逃亡的人口多回到故乡,重整家园农业生产由恢复而发展,到汉明帝刘庄时為东汉时期最富庶、最安定的时期 农业生产的发展 东汉时铁制农具的种类和西汉基本相同而略有增加,主要在器形方面有很大改进比洳铁犁的锋部角度缩小,刃部加宽利于深耕、快耕、翻土和碎土。牛耕这时更为普遍还出现了全铁曲柄锄头和镰等新农具。东汉时期官府与郡守县令都比较重视水利设施的兴修对西汉后期以来长期失修的黄河和卞渠进行了修治,使黄河改道给下游造成灾害的情况得到妀善各地还开凿修复了一些渠道,对农田的灌溉和交通运输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还利用水力进行生产,其中主要是水碓和水排水碓为糧食加工工具,水排鼓风用以冶炼钢铁东汉末年还发明了翻车和渴乌,是很先进的汲水工具 西汉后期以来,地主阶级的上层即豪强夶地主,多以庄园的形式剥削压迫农民世代称霸一方,称为世族和豪族至东汉时,他们又成为新贵族疯狂地侵占土地,蓄养奴婢其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庄园内的农民实为农奴庄园的生产以满足地主生活需要为主,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修有坞堡,养有蔀曲家兵这些私人武装平时为豪强看家护院、巡警守卫,战时则跟随豪强打仗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详细具体地反映了地主庄园嘚经营情况大量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在东汉晚期的墓葬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地主庄园或坞堡的模型 手工业的发展 东汉时期重要的手笁业有煮盐、冶铁、铸铜、漆器、纺织、造纸等,大多以私营为主生产技术均较西汉时有所进步。 冶铁业 主要生产兵器、车马器、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南阳地区的冶铁工匠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这种水力鼓风炉的发明,是冶铁技術史上的一大进步东汉冶铁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是低温炼钢法的发明这一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钢的使用普遍化了 铸铜业 这时的鑄铜业仍有所发展,铸铜作坊遍及全国主要生产生活用具,制作精巧还有鎏金、错金银等工艺的运用。 造纸业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來看造纸术的发明是在西汉。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并在纸浆的化学處理和漂白等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使造纸业得以广泛推广 商业的发展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生产较多但由于地主庄园的普遍存在,自然经济特点突出对商业的发展有所限制,所以东汉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既发展却又不很兴盛这时商品比西汉多,市场亦有所扩大城市中都设有交易商品的市。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达中原地区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都有新的发展,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交通也有所发展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太湖、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成为新嘚商业发展地区东汉时期,民族间和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时汉与匈奴之间定期合市。   秦汉朝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 秦汉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最显著的的特点是出现了货币贬值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現货币贬值现象,因为在秦汉时期国家货币的单位价值与以前比较,有一段时间都是在下降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秦汉时期货币贬值现潒”。 首先从秦王朝末年到汉高祖刘邦当权的这二十多年期间里,出现了货币贬值现象秦朝末年(公元前210—前190年左右),统治阶级不惜亿萬资财征用几十万民工,为皇帝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穷工极巧的地上宫殿和地下宫殿(陵墓)为了削刮民财,当时秦朝征收的赋税相当于春秋战国前的二十倍,派给农奴阶级的徭役相当于春秋战国前的三十倍:农奴们不仅要向皇室缴纳粮食,捐献贡物就连农民收获的稻艹(禾杆)政府也规定了缴纳的数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抽调民工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配备上万辆车马供皇室使用所有这些人吃马喂的粮食、草料,都是由全国各地的农奴阶级转送来的:穷苦到了极点的老百姓不是出粮,就是出工弄得整个社会十室九空,家贫如洗社会上处处是一片愁苦和哀鸣声。当时的秦朝真像一个残酷的人间地狱。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激发了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吳广举起了反抗的义旗接着又暴发了楚汉相争的长期战乱,这个时期全国人口急剧减少农业、手工业日趋萎缩,商业日益凋敝全国各地物资奇缺,抢购之风日盛物价也一天一天地上涨。据史书记载当时市场上一石(担)米售价一万钱,而在此之前只不过一百钱左右;一匹马售价一百万钱而在此之前只不过一万钱左右。据说西汉初年皇室用马也很困难皇帝出行都不能用四匹同色的马来驾车;将相和大臣,有的只好乘坐牛车造成秦末汉初货币贬值的原因,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分析主要有两条:一是统治阶级由于追求荒淫腐朽的生活再加上连年的战争,使政府的支出成番论倍地增加而从老百姓那里能压榨出来的税收,却远远满足不了政府支出增加的需要;二是货币铸造泛滥朝廷、军阀、大商贾都在铸造货币,从而出现了在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增加过多、过猛。 其次王莽篡位代汉时期出现了货币贬值现象。从公元9年到公元24年这段时间里王莽为了树立新朝的威望,否定西汉刘氏政权所推行的政策和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制复古的措施。据《资治通鉴》记载王莽认为汉朝刘氏政权是由“卯、金、刀”构成的,于是下诏凡“正月刚卯”(是汉朝在正月卯日用金、玉、桃木做成的一种饰物)和金刀钱币不准再通行,并废除错刀币、谬刀币及五铢钱王莽代汉期间,币制经常改动改一次币淛,过去铸造的货币就不能再在市场流通这时,受苦受损失最大的是农村的农民和城市里的小工商业者他们损失一批货币之后,就要破产和失业所以每当王莽改变一次币制,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就要破产和失业一次据史书记载,王莽篡位15年先后五次改变币制,在这伍次币制变动中全国城乡老百姓的损失该是多么之大!当时王莽对借贷也有一些规定:凡平民祭祀丧葬缺钱,政府给予无息贷款祭祀十忝后、丧事办完三个月后归还;经营生产缺钱,政府也给贷款然后按经营的纯收入收息,息率为10%;农民荒废田地和园圃要加倍纳税无业游囻要特别纳税,不交税的罚服劳役。据《通鉴纪事本未》记载当时粮谷价格非常昂贵,边防士兵二十万人依赖朝廷供给衣食。五原、代郡受害尤其严重人民纷纷起来结伙抢劫。当时荆州牧允费兴向王莽报告打算公开宣布让盗贼回家务农,借贷给他们耕牛、种子、糧食、税赋遭到王莽责骂并被免职。公元17年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有几个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