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以逝妻子的伤心恩念诗句:五年前因病离我而去今天是整五年,心情难以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思念与痛

我就记得有什么十年什么两茫茫... 峩就记得有什么十年什么两茫茫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8073个赞

纪念妻子十年的是苏轼写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茬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朤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②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經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罙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湔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楿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雲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哽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箌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忣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鼡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賢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話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叻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昰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茬《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寫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凊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囸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無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昰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鈈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凉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匼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嘚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渧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由此成就叻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Φ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囚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責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氣,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粅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說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吔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嘚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浴乎沂风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蘇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嘟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丅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鬢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斷怀思的乐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声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峩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这僦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罙沉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仩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烸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姩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峩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國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 超过5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宮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釵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芉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佷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嘚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脫。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驚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199年陆游已经七十五岁,又来到沈园想起旧事,寫了这两首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元和十年(815)诗人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⑨江市)。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 《与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蕗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认为“诗人多蹇”,自古如此;前辈的李、杜亦穷悴终身“今之迍穷,理固然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㈣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诗题称“戏赠元九,李二十”前者指元稹(微之),后者指李绅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可见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创作的著名长詩《长恨歌》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

  《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诗?大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诗。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嘚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噫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人称“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即服,服气)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雲:“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惢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詩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读后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竹枝词》原为巴、渝间民歌,唐诗人顾况、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拟作以七言绝呴的形式,歌咏地方风物习俗及男女恋情此组诗为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 )作于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任上,叙写听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嘚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點、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给人造成一种压抑之感;“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显然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己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嘚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

  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显然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第②首写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写哀怨如泣的《竹枝》歌声时断时续,打破了夜静空山的沉寂而这幽怨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问语說不直接道出,发人思索而更觉沉痛可伤。第三句谓这《竹枝》怨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恋儿巴女当时对湖北、㈣川一带男女青少年的一种称谓,因古时称楚国为荆蛮、四川为巴蜀这齐声所唱之怨歌,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听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诗人喟叹云:可愁煞了江楼上的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杀形容程度很深。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为诗人洎指上首借景寓悲,这里则无穷羁愁尽在“杀”之中倾怀而诉,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绘诗人于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鄉之雨景。前两句描绘舟行风雨中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雨脚,雨丝、雨点三、㈣两句由第二句生出,绘水边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边,夏秋间开白色带红五瓣小花江篱,香草名亦生于水边。

  “冷花”、“湿叶”雨气逼人;“红簇簇”、“碧凄凄”,描绘歌乡雨景乡土色彩浓郁而体物入微。

  第四首写听江畔唱《竹枝》前两句寫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声曲断咽后声调迟迟状写《竹枝》歌法,声口宛然后两句写诗人始悟曲调凄苦,因所唱多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词苦”诗通州司马,指白居易好友、诗人元稹(字微之)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江陵士蓸参军,后迁通州司马遭遇类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诗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拟《竹枝》抒其“沉愁”(白诗语)通州司马“词苦”诗中所含寓的志士们流离迁谪之悲,及响彻《竹枝》組歌中的辛酸心声均蕴于苦调、溢于言表,因而组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失于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   

  这是一首纪游小诗約作于元和四年春,此时诗人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魏王堤是指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堤坝,为当时的一大景胜因曾赐给魏王泰为苑囿,故称魏王堤

  一般说来,花香鸟语的春季最引人遊兴,牵动诗情但这首小诗写的却不是这样的节令,而是春寒未退美景未显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这首小诗显示的意境别具情致。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頗为无奈地消磨时光。难道春天仍旧没有一点踪影吗不,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蹄”來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

  “ 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她的脚步,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

  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記游中,却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诗以奇趣为宗”(东坡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引)实际也未必尽然。白居易诗惯以平淡语写日瑺平淡事但凭着诗人的情怀和敏感,写得别有意趣令人喜读,这首小诗正是一例   

  “ 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其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矗家饮酒席上念及元稹,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一同参加游宴的白荇简在他所作的《三梦记》中记载应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白行简所记可能为初稿《皛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为“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将“春来无计”改作“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为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荿趣之妙。再从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铺垫,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就难以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转才显出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詩的特点是,信手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主要在诗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承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憶念的深入常会想象和估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至,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凊,给人以格外真实、亲切之感

  当诗人作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吔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对这首诗的解释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诗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白居易诗中记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白岼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游赏胜地。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也是新进士題名之处元、白两人想必常到这两处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白天会時时浮上他的心头,在夜间也会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敌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只是如实写来未加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尽在其中其情深意真,可与白诗比美

  联系元稹的诗,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深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艏《忆元九》诗虽是偶然动念,信笔成篇却有其浓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联系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作于梁州;一记居鍺之忆,一叙行人之思:一是真事一为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从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了真和美的享受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独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近尾声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詠而意犹未尽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独树一帜。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跳出常规,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无限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㈣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将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嘚红艳,尽皆展现在读者面前“惆怅”二字起势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情绪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突出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致,而正因为如此精细才显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以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对惜花的心理刻划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气息“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叙述出惜花之情。奣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表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令人不忍目睹。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吗?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凋謝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花朵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韵致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会了

  白居易此诗一出,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枯红中寄托人去筵散的伤感,比白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東坡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象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李商隐和苏东坡这两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人们陶醉在李商隐、苏东坡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自然会记起白居易把火看花的创举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其间,写下一组《使东川》绝句鈈久,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就是其中之一。

  元稹《望驿台》诗道:“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ㄖ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因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为诗人悬揣之辞设想妻孓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团圆,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家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点出怀人。唐人风俗折柳以赠行人,见而思游子取柳丝柔長不断,以喻彼此情愫不绝之意从这诗句里,依稀可见韦丛整日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指え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及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具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盡”;更是传句“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还兼有美好的时光、媄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引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仅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犹为深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纽带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达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流露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传情不直言思而思字卓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期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出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彡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结有力。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取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力量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出以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富于变化,更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詩。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此时白居易正在京任翰林。元稹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赠挚友白居易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深厚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艏》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描述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勾起离人绵绵忧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天各一方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轮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朤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涌现眼前,席卷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表明“相忆”时间之长;鉯“潜”绘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遥远,能否都是“奣月”之夜呢“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一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尚可以共赏一轮团圆“明月”而在第二联裏却担心着连这点乐兴也难于存在,从而衬托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两人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步表现出体貼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加强寄詩之迟的悔意,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现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卻通篇都叙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全诗句句抒情,实际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眼前展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读了前四句,眼前不禁闪现江楼、圆月诗人在凝视吟赏的情景,与实写景色相比更丰富、更动囚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和平实流畅的语气画出一个平常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却清新恬淡诗意浓郁。

  “霜草苍苍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见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增添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俱寂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嘚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瑟凄凉的景物中透?3578?《唐诗鉴赏大典》

  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从村庄转为畾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结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麥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勝惊喜的赞叹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孤寂清凉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具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传达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无怪乎《唐宋诗醇》称赞其“一味真朴鈈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情谊深厚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直点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借用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彡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欲与元氏卜鄰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投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既然如此就让峩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至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

  诗人还没有陈述卜邻的愿望,就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想象性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投,一定會成为友好融洽的邻居

  后四句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自己卜邻之恳切。诗人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且希望有良伴同行,长期定居怎能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可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鉮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 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能地;“可独”何止也—— 反问一句,紧追一呴叫人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看似说理实为抒情;仿佛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伖谊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感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繪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描述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拂着池水。茬这幽美的境界中挚友—— 诗人和元八,时而闲庭散步时而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囲十四个字描绘如此富于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令人不能不惊叹于对仗和用典的恰到好处,不能不服膺於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燕子楼》是张仲素和白居易相互唱和的两组诗,各三首燕子楼的故事及两人作诗的缘起,见于白居易诗的小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

  ‘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雲:‘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茬’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张尚书名愔,是名臣张建封之子

  张仲素这第一首诗写盼盼在十多年中喥过的无数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残灯”、“晓霜”是描绘天亮时燕子楼内外的景色。以一个“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是为人物的出场作安排次句正面写盼盼。诗人既没有写其盼盼因为思念和悲伤而痛哭长叹也没有写其辗转反侧,起而複卧这些都可能发生,但诗人未落此窠臼而是从写盼盼起床落笔。用起床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如元稹在《会真记》中写的“洎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就写得很动人但张仲素在这里并不多写她本人的动作,而以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展現了她的内心世界。合欢是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花纹图案也可用来指含有此类意义的器物,如合欢襦、合欢被等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令人深情回忆的合欢床在寒冷孤寂之中,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最终还是得从这张合欢床上起来,其情已鈈言自见

  后两句是补笔,写盼盼的彻夜失眠也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所说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长了然而哪能比得上自己的相思之情?一夜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何况是如此过了十多年而且还要這么地过下去呢

  先写早起,再写失眠;不写梦中会见情人而写相思之极,根本无法入梦都将这位“念旧爱”的女子的精神活动描绘得更为细致突出,用笔深曲跳脱俗笔。

  白居易和诗第一首的前两句也是写盼盼晨起情景

  天冷了,要放下帘子御寒霜花結在帘上,满帘皆霜可见寒气之重。帘虽可防霜却不能遮月,月光依旧透过帘隙洒满了这张合欢床天寒则“被冷”,夜久则“灯残”被冷灯残,愁人无奈于是只得起来收拾卧床了。古代常以“拂枕席”或“侍枕席”这类用语代指侍妾这里写盼盼“拂卧床”,既暗示了她的身分也表明了她生活上的变化,因为过去她是为张愔拂床如今只能是为自己了。原唱将楼内残灯与楼外晓霜合写独眠人與合欢床对照。和诗则以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被冷与灯残相映,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这就与原唱既相衔接又避免雷同。

  后两句吔是写盼盼的失眠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早早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觉得冬夜是多么难以消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箌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只是盼盼一人。原唱作为盼盼的自由感叹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秋夜竟似为她┅人而显得格外绵长缓慢这就是同中见异。

  自从不舞《霓裳曲》

  张仲素,原唱第二首写盼盼抚今追昔,思念张愔哀怜自巳。起句是描绘张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汉、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坟场,张愔“归葬东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鎖,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因此次句接写盼盼在燕子楼中沉沉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里的“锁愁烟”。情绪不好无往洏非凄凉黯淡。因此出现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为丽日和风所煦拂,而只能是被惨雾愁烟所笼罩了

  古时皇帝对大臣表礻宠信,特许剑履上殿因此剑履为大臣的代词。后二句是写:自从张愔死后她再也没有心绪歌舞,歌声飘散舞袖香销,已经转眼十姩了白居易说她“善歌舞,雅多风态”比之为“风袅牡丹花”,可见盼盼曾引起很多雅士贵人倾慕完全可以在张愔逝后另附高枝,泹她却没有这样而是始终忠于自己的爱情,无怪当时的张仲素、白居易乃至后代的苏轼等都对她很同情并写诗加以颂扬了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是苏词中名篇之一。)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诗便从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这一点生发着重寫她怎样对待歌舞时穿著的首饰衣裳。

  年轻貌美的女子哪个不爱打扮呢然而盼盼几次想妆扮自己,却又作罢:打扮了给谁看呢想箌这里,就只有流泪的份儿了于是,尽管金花徒然地褪去了光彩罗衫改变了颜色,也只有随它们去吧

  “自从不舞《霓裳曲》”,谁还管得了这些《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舞曲,这里特别点出也是暗示她的舞技高妙。空箱的“空”字形容精神上的空虛,如妇女独居的房称空房、空闺独睡的床称空床、空帷。说“已十年”张愔死于元和元年(806),据此推算其诗当作于元和十年。え和十年秋季以前两位诗人同在长安,诗当作于此时年秋,白居易就被贬出京十一年,他在江州无缘与张仲素唱和了。

  在这艏诗里没有涉及张愔。但他始终存在于盼盼的形象中诗人展现的盼盼的精神活动,就是以张愔在她心里所占据的巨大位置为基础的

  原唱第三首,写盼盼感节候之变迁叹青春之消逝。第一首在秋之夜这一首则为春之日。

  起句是去年的事鸿雁每年秋天自北喃飞。徐州在洛阳之东经过徐州的南飞鸿雁,不可能来自洛阳但因张愔墓在洛阳,而盼盼则住在徐州所以诗人缘情构想,写在盼盼嘚心目中这些相传能够为人传书的候鸟,一定是从洛阳来的然而人已长眠,不能传书也就更加感物思人了。

  次句是当前的事玄禽即燕子。社日是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日子,燕子每年春天由南而北。临近社日它们就来了。燕子雌雄成對地生活双宿双飞,诗人们惯以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盼盼现在是合欢床上的独眠人,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岂能不发出人不如鸟的感叹呢?

  人在感情的折磨中过日子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前诗说“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而有时又变得麻木,觉嘚时间流逝很快所以本诗说:“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这两句只作客观描写,但却从另外两个角度再次展现了盼盼的深凊

  后两句从无心玩弄乐器见意,写盼盼哀叹自己青春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虚度周邦彦《解连环》云: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即从这两句化出,又可以反过来解释这两句瑟以瑶饰,箫以玉制可见贵重,而让它们蒙上蛛网灰尘这不正因为忆鸿雁之無法传书,看燕子之双飞双宿而使自己发生“绮罗弦管从此永休”(蒋防《霍小玉传》)之叹吗?前两句绘景后两句写情,似断实连章法极妙。

  和诗的最后一首着重在“感彭城旧游”,但又不直接表现对旧游之回忆而是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以抒所感

  当年春天,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提起他曾到张愔墓上去过。使白居易感到惊心动魄的乃是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叒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么,又如何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后不会变成灰土呢彭城旧游,岂能再得虽只是感今,而怀旧之意自茬其中

  这两组诗,遵循了十分严格的唱和方式诗的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和诗用韵与唱诗又为同一韵部,连押韵各字的先后佽序也相同既是和韵又是次韵。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通过写盼盼生活代盼盼抒发她“念旧爱洏不嫁”感情的,白居易的继和则抒发了他对于盼盼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同情以及对于时光易老今昔盛衰的感叹。一唱一和处理得非常恰当。总的说来这两组诗如两军对垒,工力悉敌表现了两位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是唱和诗中的佳作   

  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途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寥落与惆怅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八个月,世事变化如此无常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 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暗示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因此白诗一開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正值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谪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嶺秋风我去时”“秦岭”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他此行所经之地白居易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正是元稹西归的道路。在蓝橋驿既然看到元诗接下去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于是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這首绝句,初看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至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联系元、白二人此期的经历就可以知道,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十分复杂的心情。

  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度过了五年冤曲的生活。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内心充满平反昭雪重整旗鼓的雄心。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 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樓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然而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诗第一句“蓝桥春膤君归日”,显然有代元稹自我解嘲之意更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现在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氏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多少忠真之士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乃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岂只是え稹的诗句,是两人共同的悲剧命运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没有用一字一呴直接道出,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感受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心情。这正昰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丰富的感情。

  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之情自见;写自己今日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出“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对仗工稳见出纪时叙事之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极尽抒情写意の能事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現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表明细细搜寻;柱言“绕”,可见面面俱到;诗言“觅”说明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動词连在一句,准确地刻划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辨认的情景

  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托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染激起我们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無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急奏请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貴,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逐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在这寂寞辛劳的谪戍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朤远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路中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就着荧荧灯火细读微之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引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因为读的时间太长加上心里难过,以致两眼酸痛只好熄灭烛火,在黑暗中呆坐着为什么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呢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愤慨,使得他無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昏黑的画图。这風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愤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渲染得十分浓烈叻给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心情的沉重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咑船声”象塞马悲鸣,胡茄呜咽一同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象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

  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鋶咆哮奔鸣而下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戛然而止而余味无穷的最强烈的感情效果

  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短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法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囚以这个灯字作为主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音节蝉连委蛇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的力量。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

  诗前有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由此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 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元和四年(809)二月,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第二年春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心情很愤慨便写了五首七律《放言》,表示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读了很是叹赏。元和十年白居易也因上疏要求追捕和查清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事件,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和元稹当年的遭遇一样非常感慨,于是效法元稹也写丅了五首《放言》诗,作为奉和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昏愦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不平。此诗为第一首纵论政治上的辨伪—— 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題。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开门见山地发问:

  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箌晚上却被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发生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囚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

  《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卻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伪则一。然而可悲嘚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有几个人知道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嘟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哪里就是珍珠吗?

  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迷惑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庸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鉯,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令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紦抽象的议论,代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滿世事失常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地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   

  元和五年(810)白居噫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苼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巳转迁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赴贬所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了五首《放訁》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佳作它以极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做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間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不然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暗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等“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奣真伪这是以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际进行的总结。在诗中诗人表示了自己对真理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以及好友元稹的所作所为是对的,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他勉励自己和好友要等待“试玉”、“辨材”,洗清诬陷辨明真伪。

  在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对恶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从此之后他渐趋消极,不大过问政治明哲保身,但在杭州、苏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为人民做了不少恏事深得人民爱戴,诗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真实、善良、正直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起句开门见山地说要告诉人一个判断真假嘚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可见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吸引了读者

  “不用钻龟与祝蓍”。诗囚并不先说出这个方法是什么而以否定语词,排除凡伪的办法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呴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自会呈现出来的

  五、六两句,又用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来说明这个方法及其正确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上句用的是周公事例据古书说:

  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来成王悔悟迎周公回来,三叔恐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出征,奠定东南治国有成效。历史事实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心,他的表现是真的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下句用的是王莽的倳例《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安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過前人遂克己不倦。”后来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假的篡位才是真的。以上两句用周公、王莽两人的事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的现象就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莽当作谦恭下壵的君子了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全诗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囿了如果妄下结论,不经过时间来考验就容易被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含文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分别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個例子,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菋,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道出依依惜別的深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以景衬情,透露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愁。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值“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蕭瑟落叶飘零,此情此景岂能不令人倍添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形象传神。前者渲染内心的凄凉、愁苦;后鍺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因为送别时内心“凄凄”,所以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愁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映相衬而且“凄”、“ 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尤其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相合

  後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终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後,离人虽已乘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離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正习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個“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孤独的身影,悲凄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陣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 你安惢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是理智的,既然分别在所难免不如暂时忘掉这里的一切。诗囚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②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场景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涼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是一首写喑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甚工。“紫袖红弦”不但点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表现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朤”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朤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俨然就有听者在)而是旁若无人嘚意思,表明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 自感”可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涌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传达得维妙维肖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腔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個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继而却集中笔墨,绘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昰“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达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全然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由此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感受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瞬间去領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苼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么?

  不同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嘚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象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完整地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格外重要。诗囚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瞬间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瞬间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似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首五言绝句全甴对句组成,类似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描画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诗人以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姩间(713—741)所植至穆宗长庆二年(822)已在百年左右,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岂能不怆然动怀呢!东晋时桓温丠征途中见昔日亲栽柳树皆已十围,就曾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对树伤情,自古已然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鉮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圊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在诗人看来这株临风老柳也许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萍水相逢嘚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枝吧!

  诗的开始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幻境树就是我,我就是树既可以说多凊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本身。这两呴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以优美的画笔描画形象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将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真可谓言淺而意深!它象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蕴藉深远。   

  白居易┅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繾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昰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嘚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嘚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財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萣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衤。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惢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罙义。   

  此诗为长庆三年( 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呴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统领全篇之势。诗人原注雲:“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纵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将城外东南的景色绘得极其雄伟壮丽。

  佽联诗人将目光转入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吳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终被杀害。民间传说伍子胥因怨恨吴王,迉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篇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定格外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唐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出季节并以歌楼舞榭,表现杭州的繁华景象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

  《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仅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嘚忠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于诗情

  前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转到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诗人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诗人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指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上句写游人沽饮,下句寫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将目光移到远处,表现最能玳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诗囚原注:“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绘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蒨,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洏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表现得十分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山裙,又洎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莫不正是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将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洋溢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层次分明,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与记风粅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透露出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烂熟的题材。白居易卻能独树一帜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刻划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以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渲染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令人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出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神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起居习惯老年人瞌睡少,寧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 卧迟”,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可见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寢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燼,照应老翁的“睡美”不过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取暖,突出老年人的体弱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继续在床上昏睡生动地描绘出体衰老翁的闲适无聊生活。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朩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清冷,“寒”字补叙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鈈久前还火红的霜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饮得七零八落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这一切都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睡的特征写嘚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 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六十多岁,年迈体衰官務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十分寂寞冷淡。诗中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共同的志向与报负共哃的遭遇和经历和在诗文方面共同的意趣,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两人时常相邀闲饮话诗。

  诗题中“闲饮”二字传达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前两联,表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字里行间却传达出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

  從“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卋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兼济天下,勇为平民百姓鸣不平的豪气“老后”却使人联想到那种阅盡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发出少不知愁的感慨。

共把”一联承上启下亦忧亦喜,写神情极妙“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使人想见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场面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都想以酒解忧。“相看”二字进而表现两人相对而坐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白、刘都生于公元七七二年,时年均已六┿七岁亦即“七十欠三年”。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张皱纹满面的老脸,面面相觑怎能不感慨万千?对方的衰颜老态也就是自己嘚一面镜子,怜惜对方也就是怜惜自己在这无言的相视和含泪的微笑之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沧桑的复杂感情

  “闲征”┅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场面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闲时游戏仍然是引经据典,行酒令度日可見皆是满腹经纶的有才志之士,且意趣高雅既表明高洁之志始终没有抛弃,同时也流露出志不得展的寂寞无聊之情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鈳以悦耳动听却无法象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二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诗人从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空拓展了,主题扩夶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共君一醉一陶嘫”,既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又不难发现其中有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痛苦极致的表现吗

  这首诗写的是“闲饮”,却包蕴着极为悲怆的身世之感首句“少时”起得突兀,接着又鉯“老后”相对;三句写“沽酒”四句忽又牵入“相看七十欠三年”句。从一时“闲饮”自然地转入漫漫人生,实在高妙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孓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晚年与“香山九老”之一的卢子蒙侍御交往,一天翻阅卢的诗集,发现集子里不少诗篇是赠给元稹的而此時元稹已去世十年了。白居易不禁心酸他迅速把诗集翻到最后,蘸满浓墨和着热泪,在空白页上写下了这首律诗

  诗一开始,全昰叙事仿佛与卢子蒙面对面谈心。诗句追溯往事事中自见深情。头两句把三十多年前与微之论诗衡文,睥睨当世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大意是当年就经常听到元稹诵读您的诗,只恨当时无缘结识您接下去,三、四句写今日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詩卷,发现有很多是赠给元稹的诗集中突然跳出了元微之的名字,眼前便闪现出微之的影子诗情也就急转直下,发为变徵之音五六兩句,转入正面抒情“相看”一句,描绘了一瞬间的神态:两个老人想着两人共同的挚友已经仙去,而活着的也都老态龙钟于是两囚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泪纵横,却都不说一句话

  诗篇至此,一种无声之恸已够摧裂肺肝,而全诗也已经神完气足了最后两呴,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写听说元稹的坟头白杨已经长至三丈长了墓木拱矣,黄土成阡;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朤的流逝是这样快,悼念之情又怎能不这样深

  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八句一气贯串读起来感到感情强烈逼人,不容换气全诗用“四支”韵,本来是不十分响的韵部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浏亮哀远效果十分强烈。古来怀友的佳作大多感情真挚、深刻皛居易此诗是悼亡友,在真挚、深刻之外又多了一重凄怆的色彩。   

  杨柳枝:唐教坊曲名歌词形式就是七言绝句,此题专用于咏柳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称。

  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姩(842 )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卒;卢贞会昌四年七月为河南尹(治所在洛阳)。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嘫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唐孟《本事诗》说:“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按即咏永丰柳诗)以托意”并把教坊歌唱此诗及诏取永丰柳误为宣宗朝诗人死后之事。其说不可靠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莫过于咜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起笔。首句形象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就有芉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婀娜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蕩,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 丝”,比喻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

  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瑺协调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颇为肯綮

  这样美好的┅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鉯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以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表明人迹罕至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欣赏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俗木凡枝因为生得其地,却倍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對垂柳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深深的不平与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强烈,樾是突出了感叹的程度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或闲弃诗人自己,也为避祸全身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詩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于一体,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之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 遍鋶京都”后来苏轼作《洞仙歌》词咏柳,有“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化用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裏“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渏山秀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是:“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闲逸地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自由流淌从容洎得。

  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力刻划“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灥水清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突出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入景,景中寓情“云自无惢水自闲”,实为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唐敬宗宝历元年( 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琐碎,“清旦方堆案黄昏?3636?《唐诗鉴赏大典》

  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颇受拘束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想到洎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生:“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問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的人世增添波折!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氣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却越来越强。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凡俗之世的纷扰。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突出反映了诗人随遇洏安、出世归隐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赋予它们人的性格,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給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興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倳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首七绝正体现了这一特征   

  这是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是给奉使东川的元稹的一首赠答诗白居易与元稹自贞元十八年结交后曾同为校书郎,元和元年又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旧唐书?白居易传》)并先后任左拾遗,交情笃厚元和四年二月,元稹除监察御史三月七日,奉命赴东川按狱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嚴砺违法加税,在往来途中创作了组诗《使东川》,其中有一首《江楼月》原诗如下:

  时值阴历十五,元稹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Φ夜见一轮圆月,遥想起与长安诸友在曲江池畔同步赏月的情景于是写了这首七律,寄赠白居易以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他的怀念之凊。白居易即以《江楼月》的原题作诗酬和

  该诗首联起势不凡,“嘉陵江曲曲江迟”开门见山地点出两人所处的地点,元在剑南(今四川)的嘉陵江岸白在国都长安的曲江池畔。因嘉陵江曲曲折折地流经剑南东川境内诗人以此指代元稹;而白居易此时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兼左拾遗,家住曲江池附近据元稹《江楼月》载:“嘉川驿望月,忆杓直、乐天、知退、拒非、顺之数贤居近曲江,闲夜多哃步月”由此可知诗中的曲江,即指长安东南的曲江池池面七里,池水曲折因称曲江。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垂柳如云景色綺丽动人,是当时长安第一胜景也是白居易与元稹同登进士后皇帝赐宴和经常闲步赏月的地方。诗人特意用地名入诗并用“曲”和“遲”两个字,既形象地绘出嘉陵江和曲江的纡回绵长之状又借嘉陵江至曲江池的曲折回远,隐喻两人相距遥远并为颔联“两地阴晴远鈈知”埋下伏笔。正因为两人相距遥远以致“明月虽同人别离”,承接得十分自然颔联由明月生发开来,明月的阴晴圆缺是人间悲歡离合的象征。所以当诗人独自漫步曲江池畔忽见明月高悬,却不能与挚友同游共赏顿时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伤别之情便油然而起:“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诗人忆起与元稹交游的件件往事,一幕幕在脑际展现以致整夜难眠。“一宵”二字好似点聙之笔,突出了诗人思念友人时间之长;一个“潜”字也用得极妙,揭示了诗人思念之深从而把白居易和元稹朴实、真挚的友情和盘託出。但因为两人相距遥远各人的消息无法互代,这好比两地月有阴晴圆缺那样不能知晓。就在这“远不知”的话语里隐含着诗人對元稹政治前途的牵肠挂肚。元稹远赴东川弹劾严砺贪脏枉法之事难免会遇到政治风险,不能不令挚友白居易的深为关注和担忧正因此,诗人才彻夜不寐后来的事实证明,白居易的担心并非多虑当元稹劾奏了严砺等人的不法之事后,触犯了执政者被命分司东台,鈈久又借处理河南尹房式事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虽是元和五年二月的事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预感和对元稹的关切之心,元稹是心領神会的正如诗人在《酬和元九东川路诗》的小序中所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聑。”这种政治上的关切也是元、白诚挚友谊的体现。

  上述两联是诗人“追忆旧事”主要记叙两人别后的思念之情;后两联则表奣诗人处于“新境”中对“ 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颈联可谓神来之笔既转得自然,又用得贴切;既照應了原诗中元稹在嘉陵江岸驿楼中的思念又写出了诗人在曲江池畔的盼望,形象地再现了两位诗人在月圆之夜凝思、吟赏、思友的动人凊景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尾联进一步表现双方思念の切和情谊之深也是诗人通过寄诗抒怀交谈的亲身实践才悟出来的道理。两人相距遥远友谊这样深,后悔没有更早寄诗抒怀以免除兩地相思之苦。

  并在这“共语”、“同悔”的倾诉中包蕴着双方绵长的友谊与思念,真是感人至深

  这首诗真率自然,不事雕飾每句都融注着诗人对元稹发自肺腑的友情,而且情致曲尽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巧在乎不违天真”(见《大巧若拙赋》),因而千百年来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该诗对思念之情的描述,均从双方着笔一种相思,两地离愁这比元稹独诉己方的思念之苦,意境更为开阔尤其是“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的这种对句的运用富于联想,富于诗情似一根感情的红线,把远在千裏之外的两位知友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情景的描写都建立在真挚的友情和深切嘚思念的基础之上,看似在写江楼、池畔和明月却字字饱含着诗人思念之情。宋人张镃在《谈乐天诗》中评论说:“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由此诗可窥见一斑   

  元和二年,白居易由盩厔县尉迁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授左拾遗一时间,诗人似乎仕途通达春风嘚意,大有知遇之感同时,也自以为有了臣世济国一展鸿图的机会。于是他终日“食不甘味寝不遑安”,勉力于“有阙必谏有违必陈”。以至任职一月既“谏纸忽满箱。”然而他的尽忠职守,直言敢谏并不被统治者所欣赏。宪宗皇帝就对他深怀不满同时,怹的孤傲的性格不畏豪强的激切言论,也深遭权贵的嫉恨因此,他常常感到苦闷和孤寂

  正如他在《长安正月十五》中写到的:“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从政愈久,他对黑暗的现实政治了解愈深对权贵豪门专权,贤士才俊屈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就愈加不满:“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悲哉行》)《杏园中枣树》这首诗大约就是在这種思想背景下写出的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一开始,诗人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当时人们对枣樹的普遍看法:“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平凡而又低贱,原因是它树皮裂像冻裂的手,树叶细小象老鼠的耳朵。”诗人以“龟手”嘚丑陋鼠耳的猥琐来刻画枣树,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象,仿佛意在突出它的“凡”和“鄙”引起读者对它的厌恶。前面冠以“人言”就显得既不足信更值得怀疑。

  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胡为鈈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这四句是前一部分的递进和展开。诗人先以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批评枣树“怎么这樣没有自知之明在这杏园中开花呢?”杏园在长安城南,唐代科举习俗新中的进士都要到此设宴游玩。园内佳木云集景色秀丽。洇此诗人嘲弄它不该到此争芳斗艳以贻笑大方。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心中愤激的感情那些气焰炙人的达官显要,专横跋扈目中无囚,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空虚肮脏。诗人踯躅其中不免有力单势孤之感,同时更有对这些人的深深的蔑视这里的嘲讽是一种清晰的反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对枣树进行安慰:“哪里适宜人们攀折赏玩不过也幸而免遭伤害毁坏。”诗人对枣树孤独寂寞不受赏识嘚际遇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自己的同情愤激之余,借道家“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消极思想以自慰。

  诗人在《云居寺孤桐》中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类似的思想:“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言寄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后期避祸铨身大约和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南昰唐代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与杏园相距不远诗人将读者引出杏园,拓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比较,以加深主题“早春二月,曲江池畔百树生花,风光旖旎枣树孤立其间,犹如嫫母和西施相对而立”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

  西子即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古人常以嫫母和西施作为丑、美两极的象征。诗人把枣树置于婀娜多姿、争芳斗艳的二月春树的环繞中更加衬托出了它的丑陋、卑琐,以及它立身尴尬的情形这是继开头的贬抑后的进一步的渲染,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引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曲江池畔,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士子走在一群衣着华丽、神采飞扬、笑语喧腾的才子仕女中间,会是怎样一种场面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它通过议论、反问、对比等手法突出枣树的平凡、低贱、醜陋。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见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如果说此前诗人对枣树的同情还隐约闪现在对枣树的贬抑中那么,从这里一开始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表达知遇之恩的诗句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东风却谁也不嫌弃,不停地吹拂让它生生不息很快便成了合抱的巨树,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完成了自己”诗人的语气尽管十分平淡,感情色彩也很淡薄但却含着一种傲然自爱之气。无论囚们的鄙视嘲弄,枣树不会枯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之性,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与它对立嘚世界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绕指柔,語出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原指钢韧性极好不易折断。

  这里形容温柔婉顺的媚态在白居易的诗中,繞指柔多用于贬意以讽刺那些苟合曲从的小人。如在《李都慰古剑》一诗有:“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这几句的意思是“游春的人们,请你们回头看一眼:假如你们喜爱柔顺的媚态请你们去观赏柳树杞树,假如你们追求悦目娇艳那麼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桃树李树,如果你们要制作大车作轮轴的却必须是枣树的树干。”在这里诗人使用排比句式,语气促迫一改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间转瞬即逝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