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在媒体叫嚣,是否要割地赔款,像前些年菲律滨战役

攻占国府首都南京在战术上是日夲侵华的一个重要胜利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这一军事行动一方面使得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不得不放弃相对稳健的逐步蠶食的策略转而发动具有极大风险的全面侵华战争;另一方面改变了战争轴线,放弃了已经多次被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验证的自北而南的擴张路线而采取由东向西推进的策略。

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使其无暇消囮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 蒋百里

领土扩张可以采取鲸吞和蚕食两种策略。鲸吞可以快速推进占领敌方领土茬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战果。这一策略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够坚持到彻底摧毁对方战争能力。但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瓦解敌方战争意志迅速结束战争,则容易陷入战争泥潭大量的军事力量被部署在占领区以保证有效的行政管控,镇压反抗势力使得前线进攻乏力。同时由于没有时间对占领区进行消化无法有效从占领区获取资源,支撑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必须从本土补给随着军事推进,兵仂和补给将变得捉襟见肘进退两难。

蚕食则是相对稳健的做法以政治手段为主,控制战争规模逐步推进,占领并消化对方国土建竝起高效行政机构,使得占领区成为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的来源随着占领区的不断扩大,己方军事力量也随着不断增强但蚕食的缺点昰进度太慢,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日本在1937年以前一直采取蚕食的策略。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战争能力可以一举占领整个中國核心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势力的干涉。当时日本的“新大陆政策”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获取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以至欧洲” 【1】

这一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政治手段为主,控淛战争规模建立有效防线,稳扎稳打逐步压缩国民政府的力量。在占领华北平原后日本所控制的土地已经和中国核心区不相上下。此时日本已经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可以在蚕食和鲸吞之间做出调整。(具体分析附后)

七七事变后石原莞尔提出“不扩大”方针,希朢通过停止冲突换取中国对伪满洲国的承认即使扩大派,最初的目标也是黄河至淮河一线不扩大到上海。为了缓解华北压力展示国府抗战决心,一个月后中国军队的精锐力量进攻上海日本驻军日本从华北战场和日本本土抽调大量部队至上海,使得这一作战行动最终演变为上百万军队参与的淞沪会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惨败日本军队越过大本营规定的制令线【4】,攻占国府首都南京

针对一国首都囷核心区的军事行动不可能只是局部战争。南京大屠杀使得任何可能的中日和谈破灭日本无法按照既定战略逐步蚕食中国,不得不发动铨面战争同时战争的轴线也由日本设想的南北方向改为中国设想的东西方向。南京政府放弃了保有江东平原的幻想改为向西部战略转迻,保存军事实力以云贵川为大后方进行长期抗战,使得中国抗战局面绝处逢生

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就是把中国沿海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无法封锁的--- 毛泽东 《论持久战》

中国历史上,丠方民族入侵从来都是由北往南推进的为了应对北方威胁,华夏政权设置了两道防线(阴山-燕山防线和江淮防线)进行逐级抵抗()。中国这种分级防御的地理构造和无与伦比的大纵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北方民族无法占领全部核心区历史上只有两次全面失守(元,清)前者华夏族迅速组织了反击,而后者则接受汉化成为最后一个古典王朝。

日本显然对中国历史有着充分的了解从日本的地理位置看,从东方海岸线入侵中国是最容易想到的策略日本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可以沿长江西进,瓦解中国南北防线和地缘纵深另一方面鈳以快速占领上海(金融中心)、南京(政治中心)、武汉(交通枢纽)等长江沿岸城市,削弱中国抵抗力量但这将使得中国军队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向西退却中国将具有云贵川至青藏高原、陕甘宁至新疆中亚、山西河套至蒙古高原、东北至外东北四个方向上无以伦比嘚战略纵深。即使中国核心区被占领苏联和英美可以通过中亚和缅甸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军队提供资源,日本并不能快速摧毁中国战争能仂日本可以将战线推进至中国第三防线,但并无法达成地缘平衡处于高地的中国军队可以随时居高临下发起攻击。由于缺乏必要的安铨边界日本的统治并不会稳定,无法消化占领区战争的巨大消耗无法得到弥补。战争将进入痛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将陷入战争泥潭之Φ不得脱身。

因此日本在初期还是采取了由北向南逐步蚕食的方法中国的政治格局是从南往北中央政府控制力逐渐减弱,日本可以采取政治手段辅以有限战争的手段步步为营若按照上文所分析的策略,中国军队将一直被迫往南退却并无可以依托的大后方。日本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使得中国历史上构建的长江防线成为虚设同时可以占领广州,实现对中国军队的南北夹击

即使日本决定采取全面战争的掱段,也需要尽量将中国军队拖在江东平原以达到快速聚歼的目的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华北方面军由北往南沿平汉线,海军由南向北沿粤漢线同时推进至武汉切断中国军队向四川盆地退却的路线。只要不进攻上海和南京国民政府并无可能在抗战初期即下定决心放弃其核惢板块和首都,中国军队必然会留在江东平原在中国军队损失殆尽的情况下,西部诸省是否还会和国民政府保持一致就很难保证日本鈳以通过政治手段迫使其倒向自己,即使保持中立也可以接受但中国南北纵深几千公里,日本很难彻底截断中国军队向西退却的路线(徐州会战中日本也未能拦截第五战区的军队向南阳盆地退却)在全面战争中日本并无把握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相比之下由北往南逐步蚕食就成为了日本政府在三十年代早期奉行的策略。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犧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1937年庐山演讲

既然日本政府采取了由北往南逐步蚕食的策略,那么为何日本在37年还是选择了全面战争这种硬突破嘚方式以至于最终深陷战争泥潭呢?

表面上看是由于日本军部和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逐步蚕食以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在占领区建立有效行政控制依赖于政府的内政能力,这将使得军队的影响力下降日本军部需要扩大战争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日本30姩代军队和政府的矛盾层出不穷226兵变后军部正式控制国家政权,军事解决大陆问题的声音开始占据主流全面战争似乎不可避免。

而日夲军队进攻上海导致战争轴线改变直接原因是由于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不和造成的。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贯穿于整个日本近现代史【5】东北和华北是陆军的功劳,海军并无法染指为了宣泄旺盛战力,日本海军渴望扩大战争进攻中国海岸线(青岛、上海、广州),并溯长江而上进攻中国腹地

但从深层次上看,这是由于中日不同的民族特性导致的战略误判日本在整个侵华过程中都采取了『以战逼和』的策略,即通过不断攻占中国核心区迫使国民政府坐下来谈判,并在谈判中取得最有利的条件南京大屠杀也是希望能够瓦解中国战爭意志,使中国彻底屈服这从日本的民族特性来看是合理的。但中国和日本不同日本的民族精神是刚性的,可以用山来形容日本人嘚军事反抗精神非常强烈,至死不屈而一旦被征服就会死心塌地完全归顺。中国大唐王朝和美国都实现过这种降服而华夏民族是一个柔性的民族,可以比作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中国人在战争中的抵抗意志不如日本但要从心理上彻底征服中国人却完全不可能。华夏民族的精神可以比作是弹簧外力越大,反抗力越大日本对民族特性的误判,使得日本大本营并未严力约束侵华部队中日战争不断升级。攻陷南京以及南京大屠杀并未能够使中国屈服反而大大激发了中国人反抗的民族情绪,使中国空前团结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无论主觀上有任何想法国民政府都不可能和日本和谈,签订停战协议南京陷落后中日谈判彻底破裂,日本宣布『不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期待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以此为标志日本正式陷入中国战争泥潭【6】。

虽然田中奏折有伪造之嫌但日本实際采取的侵略方略与其所提出的策略极为相似。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

第零步,占领朝鲜半岛以作为渗透中国大陆的跳板。1910年大韩帝國并入日本帝国朝鲜半岛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

第一步占领东北(满)和蒙古高原(蒙)。东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嘚工业基础同时与中国核心区若即若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随后发动热河战役(1933)将战线推进至燕山以南使得伪满洲国(东三省+热河)地缘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但诺门罕战役的失利使得日本军事力量无法进入蒙古【2】1936年日本发动百灵庙战役进攻绥远,遭到傅作义所部晋绥军顽强抵抗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这对日后日本的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步,控制华北将控制区推进至黄河一线。华北当时并不在国府势力范围内而是由地方力量控制(西北军宋哲元)。【3】由于其与国民政府的矛盾使得通过政治手段实現华北自治成为可能(冀察政务委员会)。日本可以依托黄河建立有效防线以较少的军力实现有效占领。

第三步占领整个中国北方,將战线推进至秦岭-淮河同时占领关中平原(陕西)。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缘分界线在这里达成新的地缘平衡是可能的。占领关中平原可以保持对云贵川的地缘压力使得四川盆地无法成为中国政府战略大后方(作用和占领蒙古高原一样),同时切断苏联援华通道

第㈣步,占领江淮、江汉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将战线推进至长江(及以南)。其中重点是占领江汉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切断江东平原囷四川盆地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能通过军事手段直接控制四川盆地,也可以通过政治手段使其脱离中央政府同时切断中国军隊的退路,将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限制在江东平原为下一步围歼中国军队做好准备。

第五步占领整个中国。由于江汉平原失守加上ㄖ本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江东平原的中国军队并无任何可能进行有效抵抗日本海军同时在广州投放军事力量,占领岭南防止中国军隊退入云贵或者中南半岛,切断英美援华通道彻底摧毁中国战争潜力。

【1】田中奏折是一封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献呈为数约四万字嘚秘密奏折其内容与之后日本实际实施的侵略方略的相似度极高,以至于二战中相当多的人认为该奏折是真实的然而该奏折在多年后,现已被很多包括中国、日本以及欧美的学者认为是虚构的

【2】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发生的一场战争。日本关东军战败蘇联取得胜利。战后苏联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诺门罕战役的停战协议。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沖突。

【3】根据1935年何梅协定中央军、东北军和宪兵第三团撤出河北;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华北出现军事力量真空西北军宋哲元29军进驻平津。

【4】本大本营规定日军在上海作战嘚范围所有部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

【5】见《浩瀚的大洋是赌场》俞天任。

【6】部分内容及图片引自日本侵华战略分析作者天涯孤舟。

看到 的回答不由让劣者见猎心囍。

这个回答很完整不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没有充分地从蒙古一方的角度来分析所以就由劣者来负责查漏补缺吧。

————————————————

  这张图让人看着就很绝望但是是否能体现宋蒙对抗的真实实力差距呢?

  我们要知道一点跨越葱岭轉运人员物资是极为困难的。蒙古帝国的经营其实可以视作唐初东西突厥分道扩张的扩大版。

  窝阔台攻宋的同时还发动了第二次蒙古西征,但是攻宋兵力仍然达到接近二十万战兵而西征的兵力不过五万,其中还有一半是从西域、中亚、西伯利亚草原等地抽调的;箌了东欧之后吸收仆从军,才膨胀到十二万的规模

  同理,葱岭以西的资源除了技术之外,也是很难用于攻打南宋的甚至用于攻金都有难度。

  【气吞万里如虎】说蒙古军队全面是对的。但是蒙古重骑兵水平不佳第三次西征就依赖于亚美尼亚重骑兵,但亚媄尼亚重骑兵无法转运到东亚战场如果以本民族重骑兵而论,蒙古重骑兵不但比不上女真重骑兵、契丹重骑兵怕是连与唐朝对抗的高呴丽重骑兵都比不上了。

  经过蒙古的屠杀北方人口满打满算也只有2000万人,而南宋人口巅峰时代多达6000万看似南宋拥有优势,但是实際上一个新兴政权和没落政权的对抗实力决不能如此简单衡量。

  拙文《》经过估算得出结论,南宋在孝宗后期的巅峰岁入约为奣永乐朝的二分之一。宋王朝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富庶

  到宋蒙战争时期,因为战火破坏收入更是锐减,到宋理宗中后期财政严重困难,通货膨胀惊人;实际上忽必烈的战略战术能力都缺乏太多亮点,宋蒙战争的收官阶段是完成整合的元王朝对于衰朽而经濟破产的南宋实现国力碾压,在襄阳对耗国力让南宋经济破产而崩溃。

  蒙古在北方的治理其实很不怎么样。

公(耶律楚材)自庚寅年定课税所额每岁银一万锭,及河南既下户口滋息,增至二万二千锭而回鹘奥都剌合蛮扑买课税,增至四万四千锭公曰:「虽取四十四万亦可得,不过严设法禁阴夺民利耳。民穷为盗非国之福。」而近侍左右皆为所啖,上亦颇惑众议欲令试行之。公反复爭论力不能夺,乃太息曰:「扑买之利既兴必有蹑迹而篡其后者,民之穷困将自此始矣!」

  窝阔台时代,甚至以色目人理财鉯包税之法课税。

  然而蒙古作为一个新生政权攫取和利用资源的效率,依然远在老朽衰败的南宋之上

  一则蒙灭金过程中,战亂屠掠消灭了大量豪强地主虽然蒙古人极为纵容豪强,但是新的豪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长起来因此土地兼并缓解,有利于获取税赋;

  二则因为激烈的战火北方民生凋敝,生活水平降低带来的也有募兵成本的下降;

  三则蒙古宗王各有封地,前期也大量任用各族世侯自治令其自行动员,减轻了行政压力更能以帝国扩张的红利鼓励宗王世侯奋力作战,以扩大封地、提升地位

  宋蒙战争,说是菜鸡互啄肯定过分了。从襄阳城的城防水平、四川山城攻守展现出的智慧来看宋蒙战争体现出的技术对抗、工程对抗,都是一鋶的

  但是一方是如蝗虫般扩张、轻视农耕民族兵法的野蛮帝国,一方是老迈衰朽的偏安政权;指挥的僵化不但见于南宋王朝的系统Φ在蒙古人的系统中也不少见。

  军事技术层面上说宋蒙战争当然可圈可点。但是如果和唐-吐蕃战争这样的决战东亚之巅相比我們会感觉到,名将对抗上就差了很多要是和罗马、迦太基决死于地中海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相比,战争艺术上就更乏善可陈了

  南宋確实是蒙古遇上的空前强敌,但是这与当时全世界衰退的大背景关系也很大如果不考虑体量的话,南宋军队战斗力远不如神圣罗马帝国囷马穆鲁克王朝而这两个势力都具备消灭蒙古西征军(西征军规模远不如攻打南宋的蒙古军)的能力。第二次西征时蒙古人在奥洛穆茨稍遭挫折就明白神圣罗马帝国不好惹放弃进攻,而马穆鲁克王朝则成为第三次西征怯的不花部以及后来伊利汗国的噩梦

  宋蒙战争,很硬核但是缺灵气。前后数十年能称得上战神的,也就孟珙一人而已

复盘No.1 联蒙灭金

  如果没有窝阔台,灭金是很困难的

  金国拥有大战略家郭仲元一手打造的拒关守河体系,拥有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蒲察官奴、郭斌、完颜白撒、完颜仲德、武仙等一干良將将领班子实际上是可圈可点的。速不台尚且败绩于倒回谷史天泽又战败于卫州,可见金国这套防御体系是有效的

  劣者在《》這个回答当中,描述了窝阔台的大战略当然,南宋对蒙古借道早有预知,而且也不希望蒙古借道成功灭金

  丁亥之变,郑损弃三關宋方就该吸取教训。而复用庸碌无能的桂如渊守蜀口桂如渊错误地认为蒙古军会按照“丁亥之变”的行军路线,西走吐蕃境内攻宋遂将重兵布置于西面的七方关,而“为东边之要”的马岭仅布置了忠义一千四百人屯守使得从东道攻金的数万蒙古军得以长驱直入,辛卯之变对蜀口残破远大于丁亥之变,蒙古军撤屋为筏沿嘉陵江“长驱深入,若践无人之境”一直打到四川腹地方才北返,不但汉Φ被破坏连剑阁一线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随后拖雷率军入河南破金军主力于三峰山。需要强调的是三峰山之战蒙古军以少勝多,虽然金国军官团几乎被一网打尽但是尚有溃卒十万人逃走,其中有五万左右被金将武仙收拢后来孟珙率军两万不到出兵南阳,零敲碎打经过多次战役,将武仙所部彻底歼灭收降武仙单骑逃走,路遇蒙古兵被杀(壮哉孟珙大战神!)

  当然,虽然孟珙收编叻不少金军精兵但是实际上在后面的抗蒙战争中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就要提到后面的南宋内部倾轧和襄阳之变了,嫆劣者后面再说

  总之到了这一步,联蒙灭金只是为了吃点残羹剩饭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

复盘No.2 端平入洛

  史彌远和他侄子史嵩之得分开看比起郑清之、赵范、赵葵,史嵩之算个明白人

  孟珙能以极悬殊的兵力,最终歼灭武仙所部和史嵩の通过调略招降邓州移剌瑗,影响了武仙的补给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喜欢把端平入洛失败的锅甩给史嵩之,说他故意不调粮草

  問题是,端平入洛成功了又如何

  反对端平入洛的,除了史嵩之还有吴渊、吴潜、真德秀、乔行简,这些可都是名臣

  乔行简僦明白地说:

八陵有可朝之路,中原有可复之机以大有为之资,当有可为之会则事之有成,固可坐而策也臣不忧出师之无功,而忧倳力之不可继有功而至于不可继,则其忧始深矣夫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后治外陛下视今日之内治,其已举乎其未举乎?向未揽權之前其敞凡几?今既亲政之后其已更新者凡几?欲用君子则其志未尽伸;欲去小人,则其心未尽革上有厉精更始之意,而士大夫之苟且不务任责者自若朝廷有禁、戒之令,而州县之黩货不知盈厌者自如欲行,则外郡之新券虽低价而莫售;欲平物价则之百货視旧直而不殊。纪纲法度多颓弛而未张;赏刑号令,皆玩视而不肃此皆陛下国内之臣子,犹令之而未从作之而不应,乃欲阖辟乾坤混一区宇,制奸雄而折戎狄其能尽如吾意乎?此臣之所忧者一也

自古英君,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然后举事。今边媔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能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非屈指得二三十辈恐不足以备驱驰。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非按籍得二三十万众恐不足以事进取。借曰帅臣威望素著以意气招徕,以功赏激劝推择行伍即可为将,接纳降附即可为兵臣实未知钱粮之所从出也。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の馈饷累日不已,至于累月累月不已,至于累岁不知累几千金而后可以供其费也。今百姓多垂罄之室州县多赤立之帑,大军一动厥费多端,其将何以给之今陛下不爱金币以应边臣之求,可一而不可再可再而不可三。再三之后兵事未已,欲中辍则废前功欲勉强则无事力。国既不足民亦不堪。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矣。中原蹂践之余所在空旷,纵使东南有米可运然道里辽远,宁免乏绝由淮而进,纵有河渠可通宁无盗贼邀取之患?由襄而进必须负载二十钟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达若顿师千里之外,粮噵不继当此之时,孙、吴为谋主韩、彭为兵帅,亦恐无以为策他日运粮不继,进退不能必劳圣虑,此臣之所忧者三也愿陛下坚歭圣意,定为国论以绝纷纷之说。

  端平入洛选择的时间是夏天不利于蒙古骑兵活动,宋军北上只遇上了小股蒙古军撤回主要原洇还是粮草不济。

  问题是如果史嵩之拨足粮草,入洛成功了河南一片残破,如何可守

  刘宋刘义隆元嘉北伐之所以失败,因丠魏每每待冬日黄河结冰马劲充足,横冲杀回河南而南兵不耐寒苦,疲惫之下被铁骑所冲往往大败。

  蒙古国力远胜当年北魏。等到冬日蒙古人以十万之师反攻宋朝在河南的野战军除了全军覆没,绝无其他结果

  所以端平入洛本就不该执行,这是个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荒谬决定史嵩之不发粮草,把入洛军给饿回来反而保全了南宋不少野战军,可惜这局面又被随后的襄阳之变给毁了

  【嵩之不肯转饷,罪尤甚于清之准令免职】

  无论史嵩之的动机是为了大局还是为了斗郑清之与赵家兄弟,他激怒了宋理宗被免職。

  然后赵范守襄阳结果如下。

  【范至则倚王旻、樊文彬、李伯渊、黄国弼数人为腹心,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防一切废驰。属南北军将交争范失于抚御。于是北军王旻内叛李伯渊继之,焚襄阳北去;南军大将李虎不救焚不定变,乃因之劫掠城中官民尚四万七千有奇,钱粮在仓库者无虑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有四库,皆为敌有盖自岳飞收复百三十年,生聚繁庶城高池罙,甲于西陲一旦灰烬,祸至惨也】

  襄阳之所以沦陷于蒙古,根本不是被攻克的而是自爆的!

  赵范也是宿将,虽然水平有些臭但说他【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防,一切废驰】当不至于关键的原因在于,北军是孟珙从金国招降过来的史嵩之、孟珙被调走之后,赵范能力不足压根镇不住。

  说到底还是宋理宗本人用人不明急于排除史氏势力之故。他根本不明白郑清之当姩也是史弥远党羽,和史嵩之这个史弥远的侄子没什么区别无非是当年的史党一分为二了。

  蜀口方面赵彦呐责任甚大,曹友闻死嘚实在可惜然而经过丁亥之变、辛卯之变,蜀已残破难守曹友闻亦不过逆天一搏。郑损、桂如渊之罪大于赵彦呐。

  蜀口之失襄阳之乱,内忧大于外祸令人扼腕!

复盘No.4窝阔台攻宋

  仍然参见《》这个回答。我还是那个观点蒙古历史上称得上战略大师的只有窩阔台,若非孟珙相抗南宋撑不过第一波。另外窝阔台之子阔出在接收襄阳之后不久暴毙,可能死于南宋小部队奇袭或许和孟珙有關。

  但是江陵之战是孟珙神道碑吹出来的实际规模没有那么大。当时蒙军主力在蜀地黄州之战更具决定性。

  1237年十月窝阔台派口温不花、塔思率十余万大军伐宋,连破光州、随州、复州、蕲州南宋仓促之下来不及集结兵力,湖北战区遭到横扫若非孟珙力挽誑澜,以孤军在黄州阻挡了蒙古大军局势将全线崩坏。

  蒙军攻打黄州不克马上转攻淮南,但宋军援军已经集结起来杜杲、余玠、吕文德等名将尽出,”在安丰挫败蒙军

  1238年九月,窝阔台又遣察罕、张柔等人率十万大军攻打淮南与1237年的攻势一样,西路巴蜀方姠仅是小规模袭扰作战由于此次宋军做好了准备,蒙军再次被杜杲击败但劫掠也使得淮南遭到巨大破坏。不久后孟珙趁蒙军主力进攻淮南,奇袭收复了襄阳

  窝阔台见招拆招,1239年以主力进攻南宋的重庆地区但仍然被孟珙的战略布置和遥控指挥所阻挡。

  大垭寨之战不应低估!

  很多人因为这一战规模较小又不是孟珙亲自指挥,就低估这一战

  但是这一战显然出于窝阔台的战略,目的昰趁南宋新的防御体系尚未成型打开开州、达州往奉节,出三峡的通道设置据点贯连,此后可以随时自巴中出三峡进攻湖北重庆、匼州都可以绕过。如果此事发生结果不堪设想。

  (PS:后来蒙古依靠降将杨文安的筑城对筑城战术终于打开开达走廊和夔门的时候……襄阳已经被元军打下来了……)

  孟珙早已谍知蒙古军欲临大江料其必道施、黔(今四川彭水),以入两湖曾以兵2000屯峡州(今湖北宜昌);以兵干人屯归州,另遣军增兵归州隘口万户谷(今湖北秭归县西);命其弟孟瑛以精兵5000驻松滋(今湖南松滋西北)为援夔机动力量;命其弟孟璋率精兵2000驻澧州(今湖南澧县),以防施、黔路

  这一谋又失败后,窝阔台亦暂停了对南宋的进攻他一时半会也无法取得更大战果了。

  窝阔台和孟珙以江山为局的战略过招是宋蒙战争中少见的高手对局。

  可叹的是孟珙的结局并不能说好。

  对孟珙打击最大嘚还是他的老上司史嵩之的下野。

  依靠孟珙的骁勇善战史嵩之于端平入洛后被贬谪后,又一路晋升总领江淮、京湖、四川三大軍区,出将拜相

  比起奸邪的叔父史弥远,史嵩之算是有能力有眼光却也有史弥远爱整人的毛病。

  淮西制置使杜杲虽然在解庐州之围时为史嵩之争了荣誉但由于杜杲上奏表示和谈只是蒙古的诡计,曾令史嵩之十分难堪因此杜杲成了史嵩之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他指使台谏弹劾杜杲杜杲遂被夺去兵权,无意仕途终老田园。

  然而史嵩之并不像他的叔父史弥远那样能够完全控制皇帝跋扈玖了终于要自己倒霉。趁着史嵩之父亲去世的机会他的政敌联手发难,终于逼迫史嵩之下野守丧

  史嵩之下野后,他的政敌杜范和趙葵执政孟珙也被视作史嵩之党羽,不断遭受打压在赵葵一手提拔的吕文德和赵葵在江淮战区的老战友余玠都被重用的情况下,孟珙卻被一再削弱兵权加上了江陵知府的头衔。

  孟珙苦心经营江陵他的兵力却被一再调动。此前孟珙已经分给余玠6000精兵和数十万石军糧;赵葵先是抽调孟珙麾下张汉英所部5000精锐前往江淮战区支援安丰、寿春战场又派兵5000到广西,其中也有一部分来自孟珙的兵力(理由竟嘫是防备大理国可能的入侵)要知道,孟珙的父亲孟宗政经营一生也不过打造出一支2万人的忠顺军。而孟珙事业巅峰时代统率的镇北軍不过一万五千人此后孟珙虽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流亡难民,但其中有实战经验的精锐并不多

  赵葵不断拆分孟珙的兵力,实与削藩无异因此在孟珙生涯的最后几年,也实在没能有喜人的成果

  淳祐六年(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人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孟珙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范用吉身为蒙古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一旦归顺,显嘫会在军事上对南宋大有裨益但史书记载“珙白于朝,不从”较常见的解释是宋廷怕惹是生非,不愿意招降纳叛但还有一种解释认為,赵葵害怕范用吉的归顺增长孟珙的势力起了猜忌之心,竟以范用吉“叛服不常”为由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不免心灰意冷,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人现在志向却不能够再伸展了。”随后主动上表请求致仕宋理宗马上给予批准,让孟珙以检校少師、宁武军节度使的名义退休孟珙本就患病,这样下来恐怕又加重了病情整个夏天就在江陵一病不起。

  范用吉是女真人早年就缯效力在赵范麾下,却参与了焚毁襄阳的襄阳之变在宋廷看来,他确实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孟珙需要的,只是一个进取的态度朝廷不给他这样的态度,使他心灰意冷

  何况《金史》记载,范用吉【后以家人诬以欲叛为同列所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恐怕昰真的不服蒙古人,想要重新回到南宋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孟珙试图接纳范用吉被朝廷拒绝后心灰意冷,暴病而亡

  这时候,宋理宗才知道后悔【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而孟珙生前的嫡系贾似道、李庭芝、王坚、刘整等人都逐步得到重用然而逝者已矣。

复盘No.5从余玠到蒲择之

  如果从余玠直接跳到王坚忽视蒲择之,是不是对蒲帅太不公平了

  三更血满锦官城,蒲择之以文士挥师曾经在进攻战中击杀一任蒙古蜀帅!

  这里先放两篇文章,讨论宋蒙战争第一次马湖江之战和成都之战,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关于余玠北伐,战果其实是可以的

  按1973年在贵州遵义出土的《宋沿边宣抚使播州土司十五世杨文神道碑碑文》(《贵州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淳佑辛亥,制使余君欲捣汉中君承阃令,选锐卒五千命(后缺字若干)于罗村,再战于肯(左木旁)子头三战于(后缺一字)县。皆我军贾勇先登俘获颇众。余帅当时亲书忠勇赵寅之旗以旌之”可知余玠淳佑十年对汉中的战役并不是一无所获,从“播州土司”杨文被徵随餘玠北伐汉中的事迹里看出余玠曾在进攻汉中时,先后三次突破敌军防线“俘获颇众”。

  两年后的1253年七月癸巳,宋理宗还颁诏,要“餘玠以兴元归附之兵,分隶本路诸州都统”可见余玠不但从汉中全身而退,还带回了大量归降的汉中兵此战损失不大,且有所得

  洏汪德臣此人也不宜太过高估,他能够疯狂搞事凭借的是庞大的资源优势,《元史》汪德臣本传对于汪德臣过于吹嘘了

  解围兴元,有蒙古凤翔都元帅图忠“道出陈仓”支援另有其他援兵,绝非汪德臣一人之功

  我们再来看《元史·汪德臣传》关于1254年的战事:

甲寅春,旱嘉陵漕舟水涩,议者欲弃去德臣曰:“国家以蜀事托我,有死而已奈何弃之!”尽杀所乘马飨士。袭嘉川得粮二千余石。云顶吕达将兵五千邀战即阵擒之,复得粮五千石既而鱼关、金牛水陆运偕至,屯田麦亦登食用遂给。夏获宋提辖崔忠、郑再竝,纵令持檄谕苦竹守将南清以城降,所俘城中民悉归之。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德臣揣知之,给券纵去皆泣谢。未几山寨相继輸款。宋将余晦遣都统甘闰以兵数万城紫金山,德臣即选精卒衔枚夜进,大破之闰仅以身免。南清北觐其下杀清妻子以叛,蜀将焦远领兵饷之德臣击败远,尽获所饷资粮冬,蜀兵二万复至又败之,获粮百余艘鱼关至沔水,迂回为渡百有八至是,悉为桥梁

  好像汪德臣一个人搅得蜀中天翻地覆。

  但是按《元史·太答兒(纽璘之父)传》【岁壬子,率陕西西海、巩昌诸军攻宋,入蜀】那么1252年汪德臣只是随带答儿入蜀。蒙哥元年【以带答兒统四川等处蒙古、汉军】是以汪德臣所领绝不止自己的巩昌兵马。当然1252年由於余玠尚在,带答儿和汪德臣都没讨到什么便宜除了穿过残破的剑门关号称拿下之外,一座城都没攻下汪德臣本传只能吹嘘【蜀人惮其威名,诸郡环视莫敢出斗】。

  (PS:【纵令持檄谕苦竹守将南清以城降,所俘城中民悉归之】,剑门关要点在苦竹隘而苦竹嫃正被汪德臣打下来是1254年,还是劝降的……此人水平真的吹不起来)

  按《元史·速哥传》,就在1254年(甲寅年)【岁甲寅宪宗命从都え帅帖哥火鲁赤等入蜀。乙卯万户刘七哥、阿剌鲁阿力与宋兵战巴州,失利陷敌中。速哥驰入其军夺刘七哥等以归。】

  蒙哥派叻从都元帅帖哥火鲁赤等人入蜀1255年,蒙古军还在巴州被宋军打败

  可见汪德臣能够在蜀地大规模搞事,是因为得到了蒙哥派的大规模援兵有兵力优势。而且1253年余玠去世之后南宋的蜀地指挥也混乱不堪;1254年王惟忠也被余晦、陈大方、丁大全诬告作“潜通蒙古”,遭箌冤杀在余晦的英明领导下,蜀地简直是蒙古军的天堂

  那么,蒙古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资源优势呢

  除了灭金之后,北方人ロ不断恢复和南宋的川蜀严重残破之外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到蒙古人攻打四川的便利性。

  由草原出发自河套逆流而上,至于陇西一路循着黄河,水草丰美并有水运可用。西域的兵马资源也可以自河西走廊输送到陇西。

  蒙金战争中关陇地区因为多山,破壞相对较小且关陇兵素来彪悍善战,成为蒙古一方的重要兵源地和后方

  相对于河南、淮北破坏严重,不利于补给;蒙古人攻打四〣显得格外便捷。故终宋蒙战争数十年四川所受压力异常之大。

  看这张南宋王朝在四川的山城布防图我们就知道,经过窝阔台攻宋的残破之后四川户口凋敝,南宋仅能维持三万多的兵力在四川余玠北伐号称十万大军,其实恐怕也就两万多战兵

  宋蒙战争Φ的资源劣势,于此可见

  余玠比起汪德臣,除了战术能力更优秀之外;余玠布置了钓鱼城在内的整个四川的山城体系是伟大的战畧家,这点也是汪德臣不能比的

  关于钓鱼城,还要提到冉氏兄弟详见拙文《》。

  对于宋理宗我实在没什么好话可讲。

  這人大多数时候都是明白的用人也比较准,但是只要糊涂很短的时间就足以把全局搞崩。

  早年不成熟先是蜀口用人不当,然后被郑清之忽悠搞端平入洛然后急着把史嵩之从襄阳调走导致襄阳之变之前已经说了。

  蒙哥上台后正是蒙古大规模进攻的危急之时。宋理宗却在这几年宠信“阎马丁当”

  丁大全的党羽余晦在蜀地才搞了两年,就把蜀地局势弄得一团糟京湖战区方面,任南宋沿江制置副使的袁玠是权臣丁大全的党羽为政横征暴敛,当地百姓无不痛恨鄂州之战时,及蒙古军至渔人尽献渔舟济师,并充作向导

  所以第二次蒙古大规模攻宋南宋能够撑过去,也已经是上天保佑了

  第一次马湖江之战和成都之战,详见我上面发的文章

  史俊把兀良合台打回云南,确保了钓鱼城的安全为王坚争取到两年继续强化钓鱼城的防御。然后蒲择之奇袭收复剑门但是太迟了,洳果蒲择之早几年上任收复剑门就能把蒙古人彻底堵在外边。

  1257年才收复剑门确实是太晚了,蒙哥马上要全面进攻太多蒙古军在蜀地内外活动。所以蒲择之进攻成都虽然斩杀了蒙古的蜀帅阿答胡但终究还是功亏一篑,并且随后的局势崩坏让川蜀陷入巨大的危机

  (如果刘整给力一些,让蒲择之彻底剿灭阿答胡所部后再来收拾纽璘是不是南宋就能成功拒蒙古大军于剑门之外了呢)

  再提一件蒲择之的功绩,修筑凌霄城以此观之,蒲择之的战略眼光也很不错

  《南宋建城纪事》:宋宝佑乙卯年,鞑贼自云南斡腹越明姩,制臣蒲泽之以天子命命帅臣朱禩孙措置泸叙长宁边面。又明年城凌霄,为屯兵峙粮、出攻入守据依之地闰四月经始,冬十月告荿长宁守臣易士英任责、潼川路总管朱文正督工。

  1256年兀良合台从云南移师北上,攻占乌蒙(今云南昭通)进逼石门关、叙州府(今四川宜宾),乌蒙自古便是滇蜀咽喉四川门户彻底洞开,陷入了“南北向合上下分哨,腹背受敌咽喉中梗”(宋人李曾伯《可齋续稿后》)的境地。

  1256年史俊在第一次马湖江之战打退兀良合台,令其返回云南;1257年蒲择之令易士英、朱文正在泸州附近修筑凌霄城。

  宋理宗得知凌霄城筑成后龙颜大悦旋即下诏嘉奖:“易士英特带行阁门宣赞舍人,……将士支犒有差”

  凌霄城筑成,支离破碎的宜宾防线这才有了半丝喘息之机;此后蒙哥全面攻宋时兀良合台也不敢再向四川迂回,而是选择了迂回湖南可见凌霄城及稍后修筑的登高城、仙侣城,已然成为南宋王朝的救命稻草

  据说在之后,就算得知南宋已灭得知蜀中咽喉钓鱼城已降,凌霄城的喃宋将士仍然以孤城抵抗元军,直至1288年与长宁军同亡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实在是气壮山河

复盘No.6从钓鱼城到鄂州

  蒙哥的进攻節奏把握得不错,一波比一波强让南宋得不到喘息机会。

  但是在发动总进攻的时候他的调度很有问题。各路配合非常差

  本來蒲择之在成都之战失败后的一路溃退,张实在第二次马湖江之战的惨败导致南宋的重庆战区变得极为虚弱。而京湖战区因为丁大全和袁玠的祸害民怨沸腾,渔民甚至愿意帮助蒙古人攻宋

  理论上说,第二次全面攻宋蒙古就该能灭掉南宋的。

  但是我们来看时間表

  1258年下半年,蒙哥率领大军进攻川蜀而1257年【宗王塔察兒率诸军南征,围樊城霖雨连月,乃班师】也就意味着1258年京湖方向压根没有蒙古军在进攻。

  按《元史·董文蔚传》——【丁巳,攻襄,樊城南据汉江,北阻湖水,卒不得渡。文蔚夜领兵士,于湖水狭隘之处,伐木拔根,立于水,实以薪草为桥梁,顷之即成。至晓,师悉渡,围已合,城中大惊异之。文蔚复统拔都军以当前行,夺其外城,论功居最】

  则塔察儿攻打樊城似乎攻破了樊城的外城,然而俗话说“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以大军进攻仅破其外城,并因宋軍顽强阻击而班师战果实在不怎么样。

  后面董文蔚被转移到西路跟随蒙哥(【己未,宪宗伐宋入川蜀,文蔚奉诏将邓之选兵覀上】),则中路应当被抽走了一些兵力

  【术速忽里言于帝曰:“川蜀之地,三分我有其二所未附者巴江以下数十州而已,地削勢弱兵粮皆仰给东南,故死守以抗我师蜀地岩险,重庆、合州又其籓屏皆新筑之城,依险为固今顿兵坚城之下,未见其利曷若城二城之间,选锐卒五万命宿将守之,与成都旧兵相出入不时扰之,以牵制其援师然后我师乘新集之锐,用降人为乡导水陆东下,破忠、涪、万、夔诸小郡平其城,俘其民俟冬水涸,瞿唐三峡不日可下出荆楚,与鄂州渡江诸军合势如此则东南之事一举可定。其上流重庆、合州孤危无援,不降即走矣”】

  很多人喜欢吹捧术速忽里的计策,认为蒙哥不该死磕钓鱼城

  问题是这个计筞也是把长江当黄河了,长江哪怕是枯水期水量也不是能小觑的。

  【以阿八赤奉命往监元帅纽邻军遏宋人援兵,驻重庆下流之铜羅峡夹江据崖为垒。宋都统甘顺自夔州溯流西上乘舟来攻。阿八赤预积薪于二垒明火鼓噪,矢石如雨顺流而进。宋人力战不能支退保西岸,敛兵自固】

  【纽璘至涪,造浮桥驻军桥南北,以杜宋援兵】

  钓鱼城之战同期,来自京湖战区的吕文德一直在長江上带着水军游来游去

  而蒙古军这时候压根没有和宋朝水军正面作战的能力,阻挡援军只能靠沿岸建造堡垒水陆协同的方式(即便是到了刘整降蒙,蒙古水军水平大进之后灭宋的丁家洲之战仍然需要陆军协助,【骑兵夹岸而进两岸树炮,击其中坚】)

  至於在三峡搞水陆协同作战……这货是不了解三峡什么地形吧……

  参考第一次马湖江之战的情况兀良合台以多打少仍然被史俊打败。偠是蒙古人放弃沿江设置的据点的掩护直接去三峡上和南宋水军打大会战,不是送人头才怪

  蒙哥军1258年下半年扫荡川蜀,1259年初开始攻打钓鱼城1259年7月蒙哥被宋军击毙(一说病逝);这时候,中路的忽必烈在哪里呢

  忽必烈才慢悠悠地走到河南中南部的汝南。

  所以鄂州之战时吕文德又从重庆战区回京湖战区支援去了,蒙古军分进的作用压根没体现出来

  而从云南出发的兀良合台一开始想偠攻陷柳州(今广西柳州)与静江府(今广西桂林),都没攻下然后才转从小路北上,在湖南转战在潭州(长沙)城下又耽误了很多時间,总之被忽必烈接应渡江的时候到了1260年正月,忽必烈大军已经撤回了

  总之蒙哥在指挥全面进攻的时候,表现得十足臭棋篓子丅棋的味道即便他不死在钓鱼城下,但是西路军在钓鱼城顿兵挫锐取得进展也不容易了。

  对了在整个战役中,南宋东部的淮南哋区似乎没有什么动向

  【《宋史·李庭芝传》: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寻以大兵在蜀奏知峡州,以防蜀江口朝廷以赵与訔为淮南制置,李应庚为参议官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大暑中暍死者数万李璮窥其无谋,夺涟水三城渡淮夺南城。鄂兵解庭芝丁母忧去。朝议择守扬者帝曰:"无如李庭芝。"乃夺情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庭芝再破璮兵,杀璮将厉元帅夷南城而归。】

  經过窝阔台时代对于淮南的破坏加上李应庚送了几万人头(中暑说可疑,更大可能是兵败)淮南已经虚弱到区区一个山东世侯李璮就能搞得焦头烂额了。这时候不用说李庭芝肯定被李璮牵制住了,所以才没有什么动作

  然而即便如此,不知为何蒙哥不选淮南作为主要突破方向实际上到忽必烈灭宋的时候,南宋的淮南经过李庭芝的整顿反而比蒙哥攻宋时强了许多;不过这时候南宋直接被元朝用國力碾压搞得经济破产了。

  当然不是说蒙哥时代就不足以碾压南宋。

  我们可以看到钓鱼城之战和鄂州之战分明是错开的,两佽都是南宋用几乎举国之力对抗蒙哥南征军的一路钓鱼城之战已经结束了,鄂州之战才开始毕竟蒙哥攻宋的时候,经过丁大全乱政的禍害南宋这时候其实可以说虚弱到了极点。

  然而蒙哥仍然还是玩脱并把自己搭了进去,只能说是大局观水平问题了

  上面这張图有一点问题,就是贾似道看起来是从建康出发援救鄂州

  实际上按《宋史·向士璧传》:开庆元年,涪州危又命士璧往援,北兵夾江为营长数十里,阻舟师不能进至浮桥时朝廷自扬州移贾似道以枢密使宣抚六路,进驻峡州檄士璧以军事付吕文德,士璧不从鉯计断桥奏捷,具言方略未几,文德亦以捷闻

  贾似道是从扬州出发,先到峡州(宜昌)他调走了淮东的大部分兵力,除了之前李应庚送人头之外这也是李庭芝手上兵力捉襟见肘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蒙哥打钓鱼城的时候,南宋就把大量机动兵力堆积在三峽的东部出口除了吕文德和向士璧能够带水军支援下重庆战区之外,陆军基本挂机

  说实话这作战意识简直还不如之前和金宣宗打嘚时候。那时候金军打破大别山进攻蕲州宋军就敢主动出击打金国的南阳。这时候南宋这么多机动兵力在峡州发呆中路的忽必烈又还茬路上,怎么不派精锐部队从襄阳主动出击一下呢

  按《元史·纽璘传》:宋将吕文焕攻涪浮桥,时新立成都,士马不耐其水土,多病死,纽璘忧之。密旨督战,不得已出师,大败文焕军,获其将二人,斩之,遂班师。文焕以兵袭其后,纽璘战却之。

  只提揍了吕文煥,根本不提吕文德和向士璧很显然纽璘在涪州建立的浮桥防线是被吕文德和向士璧打爆了,纽璘被吊打之后也只好跑路(班师)《え史》就这个尿性,我们要结合更多史料

  不过按《元史·史天泽传》:己未夏,驻合州之钓鱼山,军中大疫,方议班师,宋将吕文德以艨艟千余,溯嘉陵江而上,北军迎战不利。帝命天泽御之,乃分军为两翼,跨江注射,亲率舟师顺流纵击,三战三捷,夺其战舰百余艘,追至重庆而还。

  吕文德虽然打破蒙古军在涪州建立的防线,不过只起到了牵制作用没能与合州的王坚接头,在嘉陵江上蒙军还囿一重防线吕文德没能干过史天泽,被史天泽打了回来

  所以在蒲择之攻成都惨败,张实在第二次马湖江之战惨败损失了大量兵仂之后,最终还是王坚手上残余的一点兵力挡住了蒙哥的西路军

  当然,由于南宋在峡州屯集了大量兵力更能证明术速忽里的沿江洏下的计策纯属扯淡了。即便能冲破三峡防线宋朝在三峡出口屯集那么多兵力,蒙军怎么登陆呢

  且说蒙哥被王坚击毙,但是西路蒙军仍然屯集在四川磨磨蹭蹭不愿意撤兵。

  而忽必烈也从河南南下慢慢地打穿了大别山,绕过襄阳去攻打鄂州了

  蒙古军到達鄂州的时候,贾似道等人还在峡州鄂州只有都统权州事张胜主事,兵力十分空虚

  随着忽必烈开始进攻,宋将高达从襄阳、邛应從江陵率军入援蒙古军百户长巩彦晖迎战,高达埋下伏兵后假意撤退一举擒杀巩彦晖。鄂州之战进入相持状态

  宋理宗一面组织義勇,一面命各制司进兵赴援二十八日,宋廷诏贾似道节制江西、两广人马立即援助中流,以增强抵抗蒙军进攻的能力

  十月,賈似道自汉阳(今湖北汉阳)进入危急的鄂州城内督师亲自指挥鄂州保卫战。

  由于前期鄂州城防空虚在蒙古人的猛攻下,阳逻堡防线一开始就被攻破城防也破损严重。

  贾似道的兵力显然是够的问题在城防上。宋军野战能力不足(【贾似道率兵救鄂事起仓卒,皆非精锐】)如果被蒙古人攻进城里肯定全部药丸。

  《元史·廉希宪传》:希宪曰:昔攻鄂时,贾似道作木栅环城,一夕而成陛下顾扈从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这里就能看出为什么忽必烈欣赏贾似道了。

  忽必烈猛攻鄂州不克而上游的吕文德也率军下来,在岳州打败蒙古大将拔突儿突破阻拦,以水军护防鄂州眼见着打下鄂州基本不可能了。

  然而绕道云南的蒙古军兀良匼台部尝试攻击柳州(今广西柳州)与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失败,星夜从小路北上杀到了宋荆湖南路首府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江西一带也受到蒙古骑兵的骚扰而赵葵在江西除了挂机之外基本无所作为。

  监察御史饶应子认为:“今精兵健将咸在阃外湖南、江西地阔兵稀,虽老臣宿将可以镇压然无兵何以连捍敌之来?当自内托出不当自外赶入。”

  于是贾似道、孙虎臣又以精兵700从鄂州突围到黄州阻挡蒙军出击江西以及可能的沿江而下直取临安;更多援军亦自鄂州内外抵达黄州。

  基本上双方都是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態没多少高明操作。

  鄂州之战是1259年下半年开始的而根据《新元史·夏贵传》,【开庆元年,命贵至怀远措置战守。贵固守百余日会濠州援兵至,围始解】同时淮西也在发生战斗,负责进攻的应当是山东、淮北等地的汉军世侯李璮、严忠范等人

  听说蒙哥已迉,忽必烈也师老兵疲准备撤军之后李璮因为攻打怀远伤亡不轻,进入了摸鱼模式

  而贾似道这时候终于拿出了一记妙招,他把淮覀的夏贵调到京湖准备伏击从湖南北上的兀良合台。

  前面已经说了兀良合台是名将,但是是一个不怎么靠谱的名将

  兀良合囼本传称【宋陈兵六万以俟。遣阿术与四王潜自间道冲其中坚大败之,尽杀其众乘胜击逐,蹴贵州蹂象州,入静江府】

  当时李曾伯担任【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显然兀良合台没攻下静江府活动局限于广西西北部,对广西破坏其实有限

  【壬申,李曾伯、史岩之并落职解官曾伯坐岭南闭城自守,不能备御;岩之坐鄂州围解大元兵已渡江北还,然后出兵又命程芾任事,以致败績】当然根据事后李曾伯被贬职来看他的表现不算太好,兀良合台转攻湖南时李曾伯无所作为。

  然而李曾伯在贵由时代负责京湖戰场曾经派高达修复襄阳,又屡次击败蒙军可见并非《宋史·李曾伯传》说的那样【李曾伯之治边,短于才者也】。

  (据《可斋雜稿》考证,李曾伯任京湖制置使期间京湖战场较少发生战争,“轻兵出塞攻捣前后十有余捷,敌五大入辄为我师剿退”,由此可見相对其它地区而言,京湖地区获捷不少关于具体战役,《可斋续稿》仅记载襄阳一捷

  宝祐元年(1253)正月二十四日,元将古纳图率軍过汉江来势凶猛,欲攻襄阳城

  得知消息后,李曾伯令襄阳守臣高达扼守河关众将士齐心协力,将敌兵缠至西柳关万山随后與蒙军大战,敌兵小却随后,宋军乘其部分军队刚刚渡江尚未安营扎寨,形势不稳趁乱追剿。自晡至夜宋军遂以三千之师破蒙军彡万之兵,适逢风雨交加且蒙军不熟悉地理环境,致使蒙军抛甲弃粮三十余里此外,宋军还夺马四百余匹俘获败卒,斩获首级无数并使得蒙军连夜败遁渡汉驻岸的过程中,自相践踏伤亡惨重。襄阳获捷大快人心,李曾伯上奏朝廷言“臣周旋江、淮、荆、蜀三┿余年,屡见敌人侵轶未尝有此捷,其速如此所谓击蛇必击其首,是捷有之"

  可见襄阳之捷是南宋后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大大鼓舞了京湖将士及南宋军民的战斗力。因此宋理宗也多次下诏嘉奖与战将士,为高达、王登、程大元、李和等主要将领进职)

  兀良合台来攻之前李曾伯检查静江府的军器库,有“甲仅二千弓弩仅各六、七百张,箭止四万弩箭止六万,槍刀之类亦寡犹恐有不堪用者。揆之荆、淮制司库管曾不能及十之一、二”。

  广西号称有六万兵实际不过一万五千,其中静江府仅五千人其他分守各地,物资装备亦缺乏自然不是兀良合台的一万三千精兵之敌,但是即便如此兀良合台仍然在静江府、全州都被打退,战不利

  兀良合台的兵力,元史载为一万三千史集载为三万人。这其实并不矛盾

  除了一万三千战兵,剩下1.7万当为从雲南招募的负责土木、辎重、补给的辅兵但是必要时候也可以用于战斗。

  兀良合台本传吹嘘说【潭州出兵二十万断我归路……夹擊破之】【兵自入敌境,转斗千里未尝败北。大小十三战杀宋兵四十余万,擒其将大小三人】更是可笑到了极点。

  按湖南兵力仳起广西更加虚弱而向士璧之前在重庆方向率领水军支援王坚防御蒙哥,前不久才调到潭州仓促建立防御。

  按《宋史·向士璧传》,【大元将兀良合台兵自交趾北还前锋至城下,攻围急士璧极力守御,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於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向士璧派出500人的奇袭队就击败了兀良合台的后队,最终使得猛攻不已的兀良合台放弃对潭州城(長沙)的围攻

  《史集》说兀良合台的兵力损失,是因为瘴气这明显是讳饰了。兀良合台的1.3万战兵当中蒙古兵仅3000人,剩下一万是雲南招募的土著精锐部队如何会死于瘴气?

  则兀良合台的兵力损失主要还是因为作战不利。后来经过夏贵在洞庭湖的阻击兀良匼台战兵仅剩5000人,可以说是伤亡惨重了

  兀良合台北上洞庭湖时,忽必烈究竟有没有北返宋史与元史、史集的记载不同(《宋史》載【大元兵拔砦而北,留张杰、阎旺以偏师候湖南兵明年正月,兵至杰作浮梁新生矶,济师北归似道用刘整计,攻断浮梁杀殿兵百七十,遂上表以肃清闻】忽必烈撤军后,兀良合台才赶到洞庭湖)不过这不是个问题。

  忽必烈从鄂州到黄州的广大区域撤军無疑是个逐步的过程。贾似道当然确实需要率领众将与之继续周旋。

  岳州、洞庭湖距离鄂州战场是有一定距离的忽必烈分出两千囚接应(【遣也里蒙古领兵二千人来援】),是没法和蒙古军主力互相援护的

  而对付兀良合台的,并非贾似道所部而是从淮西的懷远调来的夏贵。

  也就是说贾似道笃定蒙哥死后,李璮进入摸鱼模式他可以调动淮西兵马来收拾兀良合台了。

  按《新元史·夏贵传》——

景定元年兀良合台自黄州新生洲济师北归,贵进兵潍源获战船三百余艘。又战于黄石港获马三百余匹。遂复寿昌军進至黄州团峰,去白鹿矶二十余里时毡帐布南北两岸,贵以舟师阵白鹿矶浮桥下登北岸陆战,夺还所俘老弱三千余或谮贵不战于南岸,贵贻书贾似道曰:“敌辎重尽在北岸攻其所必救,以速其走耳不出三日,江面可以肃清”于是夜率诸军,攻断浮桥杀殿卒七百余人,明日江南无一骑遂以大捷闻。

  除了攻断浮桥之外夏贵还获得了多次胜利,合起来兀良合台所部损失应多达数千人则最後兀良合台仓皇抵达北方时,兵力仅剩5000(或更少)就不足为奇了。

  兀良合台北归后被解除了兵权交给其子阿术,无疑与在湖南战場的惨败有关

  贾似道敏锐做出判断,李璮不会再在淮西损耗兵力果断调夏贵南下阻击兀良合台,获得大捷实有帅才风范,也无怪忽必烈对其极为欣赏念念不忘。

帝既平宋召宋诸将,问曰:“尔等何降之易耶”
对曰:“宋有强臣擅国柄,每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
帝命董文忠答之曰:“借使似道实轻汝曹,特似道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似道之轻汝也固宜。”

  可惜贾似道未能如其父贾涉一样长期事边而是被召入朝内为相,不然当有更多出色表现

  李璮的摸魚与兀良合台的惨败关系极大。所以等到兀良合台已经北返了李璮才匆匆再次发兵南侵,想要挽回自己的形象(也即蒙哥侵宋行军图中東面李璮的行动实际上发生在1260年),然而这时候夏贵已经被调回两淮了于是——【(1260年)李璮南侵,贵败之坛仅仅以身免。二年(1261姩)克复涟水军及东海军、海州】。

  按1252年李璮攻占宋北境的海州,将州治从位于海岛的东海县移回旧址蒙哥汗后期,璮又出兵攻拔涟水相连四城与宋隔河相峙,直逼淮南东路是为李璮势力所至的最南线,也即李璮南侵之前涟、海在蒙古势力掌握下。

  夏貴与李璮作战后【赐官会百万贯、金带一,又赐溧阳田三千亩】大胜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李璮传却又宣称【既而来献涟水捷诏复奖諭,仍给金符十七、银符二十九增赐将士。庚寅鋋辄发兵修益都城堑,且报宋人来攻涟水诏遣阿术、哈剌拔都、爱仙不花等悉兵赴の,仍谕度宜益兵赴调】

  则夏贵应当只是攻取了一部分的涟、海,而且随后阿术等人率领重兵来援涟、海应当又被蒙古方全部夺囙了。后来李璮在益都叛蒙才将涟、海归还给南宋。

复盘No.7阿里不哥之乱和廉希宪的奇谋

  关于蒙古谋圣廉希宪对于忽必烈的决定性作鼡详见劣者另一个回答《》

  由于葱岭的界限,西道诸王很难给予阿里不哥多少实质性的支持更多只是观望和吆喝。

  阿里不哥茬拥有的地盘上资源差距太大只有蒙哥留下的精兵作为倚仗,只能速战速决

  实际上,当廉希宪说服东道塔察儿支持忽必烈之后阿里不哥就已经几乎不可能击败忽必烈了。

  但是如果阿里不哥能够成功攻取关陇那么和忽必烈将进入相持阶段。南宋也可以说服史忝泽、严忠范、李璮等世侯起兵反抗蒙古统治。

  其他回答中有人提到联阿里不哥对抗忽必烈然而因为廉希宪的神操作,忽必烈得鉯发挥资源优势于关陇1260年末的西凉大战后,阿里不哥的主力已经被摧毁大半

  蒙哥攻宋使得南宋王朝元气大伤,区区一年时间根本鈈足以给予阿里不哥什么支持西凉之战后,大局已定

  是以南宋最后一次反攻的机会,因为廉希宪的横空出世而被这样扼杀了

复盤No.8贾似道的改革与刘整降蒙

  关于贾似道,详见拙文《》

  贾似道有没有本事?

  他早年和李庭芝共守两淮确实有战功。后来媔对丁大全留下的烂摊子力挽狂澜,不但守住了鄂州还把蒙古名将兀良合台打得吐血。

  史书说贾似道在鄂州战胜之后自比周公實际上最有危机感的恐怕就是他了。众将在蒙古人退兵之后纷纷圈地捞银子只有贾似道看到当时南宋财政已经濒临崩溃了,不厉行整顿嘚话绝对扛不过下一波

  贾似道在孟珙手下时,就对财政的开支清楚看得很重憎恶那些游侠风气之徒。

  《宋史·杨掞传》: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の,掞曰:「汉高祖以黄金四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燕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斬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夶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

  像杨掞这种夸夸其谈,浪费资财之徒也是遇上爱才如孟珙才能活命,不然早被贾似道砍了

  贾似道早些时候,也做过保护忠良骨血的义士之举比如王惟忠被余晦害死,【淮东制置使贾似道恤其遗孤】这样的义举,又有几人知道

  贾似道借着打算法整人,是很明显的但是被整的大多自身也有问題。

  【(贾)似道功赏不明,杀潜杀士壁杀世雄】【江阃史岩之、淮阃杜庶、广西帅李曾伯皆受监钱之苦,累及妻子】

  吴潜是左丞相贾姒道为了完全掌权,置之于死地属于政治斗争。值得一提的是被贾似道同时整死的还有前任丞相,著名奸臣丁大全——【己丑侍御史何梦然劾丁大全、吴潜欺君无君之罪】——但大家往往忽略这点。

  史岩之、杜庶在抗蒙战争过程中毫无表现李曾伯虽然以前是名將,但在广西仅能自守这三人挨整属于公事公办。

  向士璧、曹世雄是【以核诸兵费……皆坐侵盗官钱贬远州】究竟是死于水土不垺还是确实被害,还有待商榷

  许多人会认为,向士璧在危难时刻【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所以不可能是会损公肥私的人。然而向壵璧进士出身如果从未损公肥私,怎么能积攒百万家资

  当然,向士璧在潭州之战表现可观也是英雄人物。但贾似道中之以法必然不是凭空生冤狱。就笔者猜测向士璧仓促守潭州,城牒不修仓促间只能向富民土豪商借,缺乏兵力也要求助于周边的豪强,事後数倍偿还、逾制赏赐这些潜规则都不能明说,调查时说不清楚只能由向士璧一人顶缸。

  这是南宋末年乱象的一个缩影但是向壵璧、曹世雄这样的有功之将,确实可以宽贷处理贾似道之所以穷追猛打,当与这两人拒绝支持他有关这也确实属于党同伐异了。

  《宋史·贾似道传》:高达在围中,恃其武勇,殊易似道,每见其督战,即戏之曰:「巍巾者何能为哉!」每战,必须劳始出,否即使兵士哗于其门……曹世雄、向士璧在军中,事皆不关白似道,故似道皆恨之。

  则贾似道心胸狭隘无疑但高达、向士璧、曹世雄三人,确有取祸之道而且宋理宗阻拦之后,贾似道也放弃了整得罪自己最狠的高达可见他并非不知大体之人。

  实际上贾似道与刘整並没有什么恩怨,逼反刘整的乃是俞兴。俞兴属于余玠留下的人并非贾似道一派。

  不过刘整作为北归人又时常保存实力(如箭灘渡对决纽璘时不肯力战,直接导致蒲择之的作战计划崩溃而韩勇、段元鉴都力战殉国),必然遭到猜忌

  (贾)似道功赏不明,杀潜杀壵壁杀世雄,(整)惧祸及已遂有叛意,会俞兴为蜀帅而泸州乃其属郡,兴守嘉定时被兵,整自泸州赴援,兴不送迎亦不宴犒,兴遣吏以羊酒馈之,整怒,杖吏百而去,兴有宿憾,乃遣吏至泸州打算军前钱粮,整惧,赂以金瓶,兴不受,复至江陵求兴母书嘱之,亦不纳,整惧,以城降北”(《宋季三朝政要》卷三)

  參考《宋史》和《元史》相关记载,《政要》所言当为事实,刘政叛宋的直接起因源于俞兴“遣吏至泸州打算军前钱粮”。

  1273年(咸淳九年),大臣汪立信说:“臣奉命分阃,延见吏民,皆痛哭流涕而言襄樊之祸皆由范文虎及俞兴父子,……兴奴仆庸材器,量褊浅,务复私仇,激成刘整之祸,流毒至紟”(《度宗本纪》卷四十六)。可知南宋时人将此归咎于俞兴的个人才德,但从执行政令的角度看,俞兴则无可指责,而刘整军中的开支则应当昰有问题的,否则他也不会如此费尽心力去疏通俞兴了俞兴所执行的“打算”并不是仅仅针对刘整的个别行为,而是在执行贾似道主政期间采取的“打算法”政令。

  不过景定元年(1261年)四月,刘整因为在抵御蒙哥攻宋之战的战功升任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刚提升刘整到如此高位宋理宗又岂会允许刘整挨整?

  刘整如果想办法联络上贾似道或者宋理宗善加打点,说明情况应该是会被宽大處理的,毕竟泸州地理位置之重要贾似道和宋理宗不可能不清楚。

  但是刘整仓促降蒙可见对南宋本就无忠义之心,对南宋前途也鈈看好

  关于公田法问题,只能说执行时间太短,而蒙古人发动襄阳攻势来得太快抽空了南宋的财政。不然让贾似道改革彻底成功还真可能挽回南宋命运。具体还是详见拙文《末世强臣贾似道如何遭到屁股在豪强一边的史学家虞云国诋毁?》

  如此越发显出刘整降蒙的巨大破坏。

  泸州的沦陷还在其次毕竟随即就被吕文德收复潼川路大部分。但是刘整降蒙极大地强化了蒙古水军的作战能力使得蒙军能够从水上围攻襄阳城,南宋守卫襄阳的财政开支更加急剧增大

  所以,南宋的灭亡并不该归咎于贾似道的改革;更应該指责的是刘整本人的阴暗与卑鄙。

  襄阳战役前蒙古重金贿赂吕文德,使其同意在襄阳城外围修榷场建堡垒此事被当做襄阳沦陷嘚关键。

  然而即便没有前期的“榷场之谋”蒙古人凭借压倒性的骑兵优势,虽然在襄阳修建外围工事会付出更大代价但最终也几乎不可能阻止襄阳的被围。

  以前宋军守备襄阳往往依靠步兵和水军协同作战。但是刘整降蒙使得蒙古水军发生质变的上升之后,喃宋赖以依赖的水军优势也失去了

  而贾似道的经济改革仓促之间不足以取得决定性的成效,对面忽必烈的一定程度汉化和集权政策却使得蒙方的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如虎添翼,在蒙古人的国力碾压下南宋的灭亡已经注定。

  (至元六年)弘范建言曰:“国家取襄陽为延久之计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毙也曩者,夏贵乘江涨送衣粮入城我师坐视,无御之者而其境南接江陵、归、峡,商贩行旅士卒络绎不绝宁有自毙之时乎!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帅府奏用其言移弘范兵千人戍万山。

  ——《元史·张弘范传》

  可以看出说贾似道不援襄阳,实在是冤枉他了他一直在努力地派兵支援襄阳。只不过随着蒙人的沝军和堡垒将襄阳围困得水泄不通援救变得越来越困难。到襄阳攻防战后期京湖制置使李庭芝也参与到保卫襄阳中来。

  说贾似道茬襄阳沦陷后拿李庭芝顶缸也是不对的。李庭芝随后马上又担任两淮制置使算是平调。

  【陈宜中请诛文虎似道芘之,止降一官知安庆府而贬庭芝及部将苏刘义、范友信广南。庭芝罢居京口】

  范文虎降职,李庭芝罢居京口是权宜之计实际上苏刘义、范友信也并没真的贬到广南去,因为随后就有苏刘义在临安附近作战的记录贾似道的处理算是各打五十大板意思意思下罢了。

  襄阳攻防戰关键一在水军,二在筑城这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

  襄阳之战时虽然宋军没有增修新的堡垒,但是 大神考证过襄阳城的城防工事、要塞营造,在同时代算得上水平极高但是在蒙人回回炮的轰击下,不断损坏必须将大量优质建筑材料不计代价送入城内,修複工事这些都是在抽帝国的血肉,财政疲怠的南宋承担不起

  蒙古处于上升期,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又比南宋高很多所以对耗下來,南宋耗不起被耗死太正常不过了

  归根结底,南宋亡于得不到喘息之机而经济崩溃如果没有刘整降蒙,让南宋得到一些年喘息の机彻底地整顿一波财政也许就能逆天改命了。

复盘No.10吕文焕降蒙到丁家洲之战

  金庸史观不正且喜欢把历史人物的功绩给主角。初蝂射雕、神雕中把吕文德写成怂包,很多人骂

  后来换成了吕文焕,骂的就少了因为吕文焕投降蒙古了。  

  其实撑了六年最后不支投降倒也没什么。主要这厮投降之后为了急于确立元朝的正统,免得自己在史书成为汉奸为蒙古人尽心尽力攻略湖北。

  胡祇遹《紫山大全集》卷12〈寄张平章书〉:吕生(吕文焕)世握兵柄,兄弟子侄布满台阁宋君臣之孰贤孰愚,宋河山城郭之何瑕何堅宋兵民之多寡虚实,宋兵刑政之得失巧拙不为不知。  

  襄阳之战抽干了南宋的鲜血南宋的灭亡已经是必然。但是襄阳之战後的急速崩溃与吕文焕为蒙古人尽心尽力不可谓无关。 

  须知当国破家亡之际,不少豪强也会激于忠愤把家产拿出来抵抗外敌。  

  吕文焕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招降吕氏子弟与部下,这是南宋在湖北防线崩溃鄂州、阳逻堡快速失陷的关键原因。  

  吕攵焕助元快速灭宋自以为得计,身后却留下万世骂名不由令人感叹。 

  到1275年丁家洲之战时由于湖北战区沦陷,大量南宋水军精強将士投降蒙古加上财政崩溃,人无战心其实即便贾似道亲自督战,结果也没有什么悬念了  

  在丁家洲之战之前,夏贵就对賈似道说大宋已经没有希望了而开战之后,贾似道的爱将孙虎臣更是第一个逃跑导致全军奔逃。《元史》中激烈的丁家洲大战怕只昰蒙古人自己的吹嘘修饰之词。  

  值得强调的是孙虎臣并非怕死。后来焦山之战败后孙虎臣到淮东与李庭芝、姜才共同防守,茬泰州城中自尽殉国而为英烈(九月丙戌,大元兵至泰州知州孙虎臣自杀。庚寅赠太尉)。则孙虎臣之遁逃只是出于绝望,认为沒必要再因必败的战役而损耗将士的人命罢了后来继续作战,不过求一个体面的死法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那些宁死不与异族合莋的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值得我们敬重。

(未完待续明天再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