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分能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大学中外合作专业机械班吗

当前位置: >
2016年高考380分能上什么学校 文/李铭浏览29136次
  高考结束后,很多徘徊在200-380分的考生们都会有这样的疑惑,高考380多分怎么办?高考380多分能读什么学校?高考380多分能上什么大学等等。其实高考380多分可以选择的学校有很多。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高考380多分怎么办!!供大家参考!!  小编强烈推荐:  2016年高考380分能上什么学校如下:序号大学地区录取最低分分差录取批次1云南3800三本2山东协和学院山东3811三本3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湖北3811三本4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3811三本5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3822三本6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河北3822三本7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3833三本8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3833三本9南昌理工学院江西3833三本10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3844三本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3844三本1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3855三本13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河北3855三本14郑州大学河南3855三本15河北3877三本16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湖北3888三本17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3888三本18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3899三本19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3899三本20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39010三本2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39010三本22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39010三本23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39111三本24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39111三本25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39111三本26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辽宁39212三本27江苏39212三本28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39313三本29青岛黄海学院山东39414三本30辽宁医学院医疗学院辽宁39515三本31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39515三本32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湖南40020三本33长沙医学院湖南40020三本34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40020三本35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湖南40222三本36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浙江40222三本37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40222三本38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40323三本39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江苏40323三本40辽宁40323三本41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40424三本42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40525三本4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40929三本44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40929三本45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41030三本  备注: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本网站所载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的客观分析。每年各大学的录取线差一般变化不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兴趣选择大学及专业。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推荐阅读日阅读2108次 /日阅读10次 /日阅读100次 /日阅读64次 /日阅读94次 /日阅读26次 /日阅读62次 /日阅读47次 /日阅读54次 /日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访问数:5816
发布人:就业指导中心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2013人才招聘启事
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简介:
197219832008201120137
——,82930.4880392143876%37%551011000.95
11293“”3“”541915
2217227“863”41062262009
“”94135542133FSC“2012”20138F13“”
2013“2+2”“3+2”
1994“”20021230“”“”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现面向国内外诚聘英才!
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CADPro/ ENGINEERUG NXCATIA V5CAEHyperWorksANSYSADAMSCRUISEAVL2008Fire2008LabViewMATLAB81632
3UGS NX CAD/CAMHyperWorksPTC
ANSYS AVLCAENILabview
CADPro/ ENGINEERUG NXCATIA V5CAEHyperWorksANSYSADAMSCRUISEAVL2008Fire2008LabViewMATLAB81632
ISG 50593205863215
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人才引进计划:
四、引进人才待遇:
五、联系方式:
E-Mail: taowei@当前位置: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2020)》发布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思路、预期目标,明确学校工作重点,部署推进规划实施的战略、政策、措施,是前瞻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加大专业调整力度,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进步,较好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奋斗目标,为“十二五”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办学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学校本部招收新生人数从2005年的1430人增加到2010年的2399人,年均增长10.9%;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从5504人增加到7729人;办学结构进一步优化,专科生占全校总人数比例由12.9%减少到6.1%;成人教育克服困难,保证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的生源质量、社会声誉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2010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9font-family: 仿宋_gb%,位居全省第一。
2、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以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校级重点学科为骨干、一般学科为主体的三级学科建设模式。启动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工作,先后确定了7个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二级学科车辆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被重新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一级学科机械工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整合资源,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获得重大突破,组建成立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汽车信息控制与网络技术研究所”等8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2008年正式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3、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和7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和优质课程39门;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特色教材41部(其中我校主编35部);在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项目——“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各类省级以上竞赛中获547个奖项。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4、科研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不断增加,高水平项目逐年递增。“十一五”期间,学校在研项目由124项增加到363项,其中,纵向课题由103项增加到211项,经费由135.77万元增加到537万元;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计划项目、省(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市级各类科技项目以及国家和省教育科研项目等多层次的项目格局。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重大突破。“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省级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湖北省汽车产业汽车传动控制技术创新基地”获得省科技厅批准;校企联合申报的“湖北省冲压成形技术及模具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氮气弹簧及汽车传动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获科技厅批准。三是科技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我校作为主研单位参与了东风公司承接的国家“
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城市混合动力公交车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校国家级奖项的空白。
5、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是师资队伍总量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新增教授23名、博士41名,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已达65%以上。二是科研团队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学校现有“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2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新型ISG混合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研究”、“车用自组织网络”、“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和“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7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学术梯队。
6、完成学校体制划转,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现了由企业办学向社会办学的重大转变。学校从2007年起正式纳入全省高校统一发展规划,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2008年本着精简、高效、优化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对内部机构进行了改革调整。同时,以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为试点,启动校内学院制改革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校内资源整合,改革现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7、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学校收入从2005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6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收入的大幅提高,有力保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完成了机械材料综合大楼、桃园学生公寓等建设工程,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万㎡。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已经获得市规划局的批准,学校校园改扩建项目的立项申请相继获批,校园改扩建逐步展开。
图书资料及情报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图书使用效率成倍增长;管理手段实现了手工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学校后勤保障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逐步完善,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8、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家庭困难学生助学贷款达1740多万元,资助人数达3200多人,各类奖助学金达1200万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5年中涌现出7个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4名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注重维护师生权益,通过校领导接待日、教代会、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及时沟通情况,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创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工作新局面,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维护了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我校被湖北省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年度省级平安校园”称号。
尽管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学院制改革进展缓慢,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学校办学要求,工作效率有待提高。(2)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如学分制改革如何深入、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构建完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如何建设和教学基本条件如何进一步改善等。(3)资源短缺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包括学校的空间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等)。(4)学科、专业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服务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学校面临的形势已发生新的变化,科学判断这些新变化对于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切实提高发展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学校事业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1、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我国高等教育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这为我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和发展大环境。
  第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任务要求,为学校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依据,也为我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三,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非常关心和重视,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望十分强烈,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作为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高校,我校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在动力。
第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对学校发展的支持。汽车产业依然将作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十堰市也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提升汽车工业实力、打造百万辆级汽车城的发展目标。在体制划转后,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
第五,新世纪以来,学校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学校在以优秀成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又攻克了制约学校发展的两大难题,即管理体制和硕士点立项,从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推动“十二五”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全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学校面临的困难和改革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如果不深化改革,不消除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作为工科院校,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些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与国内同类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实力等方面进展缓慢,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需要采取超常规措施,积极发展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品牌的知名度。
第四,学校办学资源异常紧张。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学校必须下决心全力做好校园改扩建工程项目,全面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总之,学校“十二五”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这就要求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强化管理,不断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第二部分 “十二五”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工作全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坚持走质量兴校、特色兴校之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坚持统筹兼顾,认真处理好事关学校发展的各种关系,保证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强化特色把特色发展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坚持差异化发展,扩大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加大特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学校的品牌优势。
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以全面推行目标管理为着眼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服务社会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增强学校对汽车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驱动力,实现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主要目标
以服务我国汽车工业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适度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教育质量;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坚持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继续发展比较优势,强化办学特色,培养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持面向生产、管理一线,致力于创新型、应用型的科研工作导向,汇聚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沉淀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价值;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明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力争实现学校升格与更名。
——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在保持工学学科比较优势的同时,尽快提升管理学学科的比较优势,夯实经济学和理学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明确文学和法学学科的发展定位。省级重点学科达到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5个以上;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本科专业达到30个以上,建成3个以上高水平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5个以上省级品牌专业,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进一步提高。
——办学规模目标 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3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1500人,硕士研究生500人,其他类型学生1000人;科技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稳定发展,实现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形成“1、3、6”学术梯队(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人,学术带头人30人,青年学术骨干60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团队达到4个以上;专职教师总数达到620人,其中教授、博士总数达到165人左右,“楚天学者”设岗3个以上,在岗人数达到4人以上,使骨干人才队伍与学校事业发展相匹配
——科技创新目标建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达到6个,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达15项左右,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左右,力争获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5项以上,专利80项以上,在研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科研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校园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提升校园布局的合理性和文化品位;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校舍面积达到40万㎡,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把学校建成布局合理、景色优美、环境友好的花园式学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信息资源更加丰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新建1.6万㎡的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达到100万册,中外期刊2000种,电子图书资源更加丰富;建成高质量的校园网与共享信息平台;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对师生进行校训教育,进一步凝练办学精神,不断丰富管理理念内涵,努力建设和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调统一、汽车文化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体系。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9font-family: 仿宋_gb年目标展望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工程教育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部分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知名品牌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把握发展节奏,保持最佳办学规模,研究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科生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逐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部分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力争造就若干名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博士学位、能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前沿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中青年学术群体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力争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独立或作为合作单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年度科研经费较“十二五”有较大提高,取得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汽车行业的研发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十二五”主要任务
在考虑当前我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学校中长期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着力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简称“8+1”行动计划)。
1、实施固本强基计划。树立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的理念,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永恒地位不动摇,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为导向,着力培养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社会发展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形成学校与社会相呼应,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实践相协调,体系开放、机制灵活、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在做好已批准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推进项目立项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在国家级项目上有所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上要有所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所突破,在争取国家、省质量工程经费投入上要有所突破,在“质量工程”内涵建设上要有所突破。
2、实施学科汇聚计划。从宏观战略的高度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完善学科规划,推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
学科交叉。深入分析当代科学技术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传统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新的优势特色学科,着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构建一批综合性的学科平台,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产生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深入分析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凝练战略突破方向,在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链”总体布局和学科结构的同时,重点发展汽车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学科发展的若干战略方向和具有国内前沿水平围绕汽车产业的学科群,推进学科汇聚。
学科扩展。以增强一级学科实力、扩展二级学科规模为目标,积极发展与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相关的二级学科专业,加强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建成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3-4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3-5个二级学科。建成以一级学科为主干的学科体系。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5个,争取取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
项目牵引。以“三个面向”科研工作方针为指导,高度重视科研立项工作。坚持把“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地方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争取项目的目标和突破口。争取科研项目级别、数量、经费有较大增长,用科研项目支撑或引导学科的汇聚。
载体创新。运用政府、企业、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共建工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新建2-4个省级重点(特色)研究基地和2个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创新校内科研(学科)管理机制,加大对已有的平台作为集聚地建设的力度,试行多所合一、多牌挂一,多学科集聚,向有物化支撑的实体平台建设迈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机制,把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研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指标评价。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和科技公司,充分发挥学校技术转移和服务功能,重点推进与地方政府共建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孵化基地,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3、实施品牌提升计划。坚持走“质量兴校,特色强校”之路,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新型(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汽车行业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技术与人才支撑。积极主动地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进入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在国家、省政策引领和实际支持下,努力把学校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使其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我校发展研究生事业的重要性,全力以赴做好硕士点立项建设工作,根据《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要求,按时间节点抓紧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确保18个子项目提前高质量地完成。在获得授权的基础上,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省发展战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工作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高质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加大推进与国外大学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和互授联授学位工作。争取措施,改善条件,扩大留学生规模,鼓励在校生赴海外游学、实习。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吸引国外大学与我校开展合作办学。“十二五”期间,争取建立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此为依托创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学院。
4、实施人才汇聚计划。充分认识我校办学所处地理位置和办学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大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为主要目标,着力提高学科和队伍建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紧紧抓住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实施拔尖人才引进计划。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队伍是学校未来几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时不我待、求贤若渴的精神引进人才。依托“楚天学者”、“东风学者”及国家、省制定的拔尖人才引进计划,以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的方式在国内外选拔优秀拔尖人才,充实特聘教授岗位。努力建设一支以高层次拔尖人才为领军、优秀博士为主体、优秀硕士为基础的科研团队。培养和造就若干名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省内知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
博士培养扩充计划。要进一步完善校内中青年教
博士学位的政策和办法,支持他们在职学习,尽快提高中青年教
博士学位的比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需求,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博士。在培养和引进的同时,注重发挥博士群体的规模效应和团队效应,积极
博士申报高水平项目、发表高水平文章、培育高水平成果、晋升高级职称,在博士群体选拔和培育一批学科带头和学术带头人。
加强人才管理,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人才使用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责权对等、受益合理,激励高层次人才及其学科团队发挥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类别、层次岗位,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并结合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岗位职责要求的考核制度,简化考核程序,改变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
5、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以十堰市建设“国家生态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建设平台为抓手,着力提升我校社会服务水平,以服务创新型社会和区域新战略为方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力争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人才培养上,以汽车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应用、电子信息、汽车服务工程、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旅游等地方经济急需的新专业,更好地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在科学研究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面向行业和地方服务,通过基地与平台建设、重点合作项目、科技成果推广培增工程,提升学校的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基地与平台建设,在工业领域选择十堰经济开发区和东西部工业园区,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培育工程”和建设产学研示范园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重点项目上,根据学校“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参与大项目”的地方合作新思路,有重点地选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电气装备、网络安全领域,积极参与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市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在重要成果推广培增工程上,滚动选择学校具有先进性、竞争性的重点成果,进行项目策划和包装,设计合理的推广策略,选择合适的推广途径,通过加大宣传,使其在社会影响力和推广应用效益等方面达到倍增放大效果。
人才培养和输出。围绕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社会服务的整体规划,制定合理的计划,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同时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培训急需的专业人才和应用人才。
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引导学校教师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发展定位,树立“科教兴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和“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资源,本着优势互补、合作互利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建立不同形式的服务联合体,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
6、实施资源优化计划。统筹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和信息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认真编制“十二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努力解决校园改扩建项目中的问题,积极推进各单体项目的建设,并配合市政部门着力解决周边交通和环境问题,使我校的基础条件和校园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争取省、市政府对我校办学的更多支持。推进公租房的建设工作,缓解学校教职工住房紧张的压力。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挖掘现有办学资源的潜力,合理配置人、财、物及信息资源,依法建立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制度,注重成本控制及风险防范,杜绝浪费,增强利用资源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提升校内服务支撑体系的水平和能力。重点加大校园数字化工程建设力度。建设电子校务系统、学术(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高性能无线网络、校园一卡通平台(二期)、网上办公办事平台建设。
做好校友和社会各界联系工作,进一步争取校友和社会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各大区校友会的组织机构,充分依托地方校友会组织,加强资源拓展区域规划和战略布局,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资源筹措工作。重点开拓湖北、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平衡兼顾其他地区,积极推进海外校友会的建设工作。依托东风汽车公司,成立“孟少农基金会”,拓展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的途径和渠道。
7、实施管理创新计划。着眼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合理的学校治理结构。以有利于学校管理重心下移,调动院(系、所)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学校声誉;有利于校机关转变职能,高效优质服务基层;有利于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更紧密结合为目的,以学院制改革为抓手,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系、所)关系、院(系、所)与职能部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
建立健全校、院(系、所)两级各类学术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行政机构与学术机构之间关系。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机构,建立健全院(系)学术委员会及其工作制度,并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按各自的职责和议事程序开展工作,推进学术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改革教师教学和科研业绩评价方法。科学制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标准,对教师的业绩评价要以质量导向为主,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具有一定弹性的分类评价机制。优化对二级单位的评价方案,完善评价制度和程序,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导向作用。
强化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今后五年是学校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打好基础的五年,学校必须加强战略管理,强化战略实施与控制,特别是要重视学校战略资源的获取和有效利用,要重视制度和文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8、实施和谐汽院计划。从建设平安校园入手,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创建学习型学校,引导师生员工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汽车文化特色,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加强和完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校园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减少事故发生;统筹考虑学校的环境建设,把绿化、美化校园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杜绝环境污染,实现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
更加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完善特困职工和学生的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师生员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职工健康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9、实施科技学院事业健康发展计划。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举办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学校对其举办的科技学院要按照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的精神,抓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办学条件,尽早达到规范要求,以保证科技学院事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第四部分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实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推动以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加强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改革试点,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新型(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现场教学、案例式、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重应用、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加大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力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注重应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加强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以国家、省级精品课为核心的具有辐射和支撑作用的重点课程群,并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知行统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开放式、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提高各类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室设备及环境条件。重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关注学生特长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分级教学、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完善选修课、转专业管理办法,推进优异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为学生跨院(系)选修、辅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和专业搭建平台。
2、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办出特色
根据湖北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进一步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的要求,大力推进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力争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进入湖北省重点建设与支持一级学科行列,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把特色学校、特色发展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化战略规划和布局,推动校内特色院(系)、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发展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重点产业急需的相关专业,改造、调整或压缩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专业。为适应学校规划发展需要,要有计划地适度扩充专业数量,“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数达到30个以上。推动专业群建设,培植比较优势。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为龙头,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把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生产自动化等专业建成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
3、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湖北省与东风汽车公司共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协议框架下,加强与东风公司的联系,争取公司对学校支持和帮助,在武汉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与东风汽车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强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争有一批基地进入省教育厅立项建设行列。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力争进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学校。实施“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十二五”期间建成1-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整体配套、分类推进的原则,不断深化、稳步推进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优化校、院两级治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和健全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岗位分类设置工作,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同时规范奖惩制度。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适应聘用制和岗位管理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使绩效工资与工作人员表现、业绩相联系,进一步理顺各类人员基本工资关系,适当拉开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好地体现职责和贡献的差别,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建立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强化激励,科学管理,通过改进收入分配制度,深入推进不同岗位人才晋升制度改革,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投入,改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发挥其领军作用。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相关岗位聘任制度改革,激励中青年优秀专技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拓展优秀管理人员上升渠道。
三、积极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学校机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效能建设。以强化服务职能、规划职能、调控职能和指导职能为目标,促进职能部门管理方式的“三大转变”:从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变为目标驱动为主;从以事后评价为主,转变为事前规划指导为主。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重要工作的通报制度、联席会商制度和现场办公制度,为学院和基层学术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提供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实施简政放权,强化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在人事、财务、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权责,增强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使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实体,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完善学校配套保障机制,营造适度竞争环境,促进二级教学单位提高决策谋划能力和管理效益,促进学院制健康发展;建立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普遍推行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二级单位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专业性评价与管理,促进基层组织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全面推行目标管理。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为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并完善学校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考核与评估,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二级单位的财务预算挂钩,与工资晋级、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和干部任免挂钩,通过推行目标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校上下干事业、促发展的热情,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3、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并完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章程》,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效管理体制,大力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议事、决策、咨询制度,积极推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实施,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进一步健全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等群众团体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有效途径,科学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术权力体系,健全和规范各级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校、处级领导干部联系院(系)和服务师生制度,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和基层调研制度。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标准和考核办法,继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建立师德档案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失德失范者的教育与惩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针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急待解决的质量和结构问题,按照“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的思想,分拔尖人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博士队伍三个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工作。推进“精英工程”建设,实现以“楚天学者”、“东风学者”为代表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突破。加速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集中资助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力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入选者有较大幅度增加。推进博士队伍建设计划,引进和培养并举,逐步提高博士学历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3、加强拔尖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采取超常规举措汇聚高端领军人才,全力拓宽引进渠道,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突出拔尖人才在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建设的领军作用,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4、大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升级。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让青年教师尽快过教学关。激励教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积极争取高水平科研项目,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重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逐步构建教师学历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研究“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学历和知识结构。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授,促进校企人才资源交流和共享。
5、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按照学校、院(系)、学科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三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中各种项目和基金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和作用。
五、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进一步突出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高校科技发展“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的指导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立足湖北,面向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服务。瞄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及地方、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科研重点领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突出体现学校汽车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瞄准汽车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和公益性科技问题,全方位、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促进我校科技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争取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重大奖励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机构。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已有的平台作为集聚地建设的力度,推动平台的正常运行,以此为载体开展深层次的科技攻关和科技合作。二是筹建一批校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加大对学校现有科研平台的资源整合和汇聚,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注重学科的交叉,组织创新团队,形成新的科研增长点,为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强化产学研合作特色,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和学科性公司,重点推进与地方政府共建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孵化基地,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需求,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产业化发展。
3、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发[2009]9号)文件精神,落实《湖北省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省重大战略行动、重点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需求,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开发,推进重点实验室与重点产业的有效对接,建设“湖北省汽车产业汽车传动控制技术创新基地”,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进应用研究与产业需求的充分对接,探索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学校“访问研究员”计划,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高校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听取企业意见,获得源头信息,全面推进校地企更深层次的合作,联合申报各类科技公关项目,发挥项目计划的引导作用,推进校企联合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深度、广度发展。
4、全面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程。以项目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政策为保障,重在扶持,突出培育,加强考核,全面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水平。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着力抓好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立项工作,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作用。大力扶持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开展探索性研究,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和博士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骨干后备力量。
5、创新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政策,加大对重大重点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以及高水平论文、论著、发明专利的激励和支持力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师生申报国内外各类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出版高水平专著。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和报奖组织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遵循“以人为本”的科技管理工作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重研究,倡实干,抓政策,强过程,讲服务,创和谐”的科技管理工作方式,切实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六、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2、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本着“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项工作”的管理工作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大学生文明修身计划”,多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完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完善课外学分制度,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密切学生工作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教师队伍的联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有机统一,寓教于管、寓教于行、寓教于乐;进一步完善对院系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
4、加强学生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建,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在新形势下学生网络管理、心理健康、资助奖励、自治自理、违纪处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大对院系学生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院系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书与育人并重理念,形成优良的教风;不断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形成优良考风;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下学风建设的新举措和新方法,全员参与,齐抓共建,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提高学风建设的有效性。
七、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1、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增加投入。坚持注重质量,办出特色,不断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拨款逐年增加。拓宽专项资金来源,争取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学生奖助学金、质量工程专项资金、重点学科建设资金、品牌专业建设资金、示范中心建设资金等各项拨款不断增长。
2、提高教育事业收入。认真履行高等学校的三项职能,不断做强做大学校事业,保证事业收入稳定增长。在“十二五”期间适度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增加学费收入。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科研收入有大幅增长。更加积极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增效。重视和规范科技学院的发展,适度扩大科技学院规模,扩展科技学院职能,不断提高科技学院对校本部事业发展的贡献度。
3、扩展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的途径。建立孟少农教育基金,搭建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的平台,扩展社会资源进入学校的途径。重视校友工作,充分依托地方校友会组织,加强资源拓展区域规划和战略布局,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资源筹措工作。
4、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执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责任制。各单位收支预算由责任人把关,所有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防止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做好资金的调配工作,精打细算,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八、加快校园信息化进程
1、加快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可用、高安全、高稳定、易扩展、易使用、易管理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通过标准机房、主干光缆和万兆双核心升级、校园网出口、接入网改造、数据中心存储平台、安全防护系统等基础硬件设施平台的建设,改善校园网的性能和质量,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应用系统的基础架构(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公共数据交换)和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我校数据的统一和共享。通过校园无线网建设,将网络信号覆盖整个校园。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开发与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公共管理平台系统,逐步建成区域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具有个性化、互动性的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积极搜集、引进和吸收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校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要加大对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的管理与应用,实现校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网络学习与培训,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3、构建高效图书文献信息平台。以新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为契机,合理布局功能、优化内部管理,构建资源合理、特色鲜明、能满足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求的文献资源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建设,构建基于多网络、多终端、使用便利、高效率的数字图书馆保障体系;通过深化服务和创新服务,构建由传统信息服务发展为面向不同读者群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存的多层次服务体系。通过“十二五”建设,增强图书馆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在鄂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中居前。
九、进一步推进开放办学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要鼓励和支持院(系)、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合作科研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增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和培养的有效性,重点或优先资助入选国家、省和学校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的骨干人才,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定期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推进高水平的合作研究。探索多种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3、搭建合作教育平台,提高交流合作的水平。继续支持在校内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大教师参加境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力度。加强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的工作,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和科技攻关。加大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共建实验室和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开拓教师的视野,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4、积极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人才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和企业高层次人才进校兼职的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办产业实体,共建创新平台,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积极申报项目进入湖北省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的精品项目入园转化。
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真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或校园文化手册),并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注意把握系统性和长远性,保持与学校特色的一致性。
2、突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一是加强对师生进行学校校训知识教育。校训是学校特有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是教师的育人坐标,也是学生的行为准则。要进一步加强广大师生对“求是、创新”丰富内涵及精神实质的领悟和理解,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力争上游、奋发图强。二是进一步凝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教育广大师生既要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也要作为一种工作生活作风,自觉传承和发扬学校多年来以艰苦奋斗为荣、身处逆境不气馁、勇于拼搏奋斗、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自我、战胜困难、锐意进取。三是不断丰富“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项工作”管理理念的内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既看作教育管理对象又看作服务对象。把制度管理与情感内化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使学校在人与人互动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3、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一是要制定规范、统一的学校形象标志,即学校识别系统;二是在校园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布局或建设能反映校园文化的雕塑、壁画、建筑物和人文景观,使环境、建筑、文化融为一体;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教职工 “三育人”和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等,学生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创业就业、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为载体,共同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浓厚的学府氛围。
4、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相呼应,在体现校园文化一般特征的基础上,突出汽车文化特色,建设和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调统一、汽车文化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体系。与此同时,要精心策划和包装,设计合适的推广途径,向社会推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努力打造我校校园文化品牌。
十一、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提升教学质量实施国家工程训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项目,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项目,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设相对独立实践教学体系项目,省(部)级教学团队扩充项目。
学科(硕士点)建设启动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硕士点一级学科授权扩点项目,省(部)级工程中心扩充项目(含教育部工程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人才队伍建设“楚天学者”、“东风学者”汇聚项目,教学名师项目。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产学研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项目,十堰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项目,国际学院项目。
基础设施和办学能力建设李园学生公寓项目,李园学生食堂项目、逸夫图书馆项目,综合实验(科技)大楼项目,综合教学楼项目,乒羽馆项目,第二运动场项目,校园网核心标准机房建设项目,校园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项目。
民生工程东山职工住宅小区(公租房)建设项目,教职工、学生活动中心项目,校医院扩建项目,教职工老住宅区改造项目,校园环境改造升级项目。
十二、加强党委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1、实现规划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建立责任制体系,把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实现发展目标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完善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基层单位制度,强化职能部门的职责,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依靠教职工办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2、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使学习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监督、退出“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着力选配好院(系)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搞好党支部建设。以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形成合力,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和形成反腐倡廉、勤政廉政的长效机制。
3、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有效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准确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合理要求,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校园文明建设活动,着力解决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问题和为人民服务的质量问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构筑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层次和品位。高度重视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防范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建设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 & & &二○
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