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种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禅是一种什么

原创作者简介
陈静逸,职业画家、诗人,号:梅雪斋主人 ;静逸居士;微信号(chenjingyi228)镇江兴港诗书画院,名誉院长。诗词楹联作品被:徐州潘安湖风景区、福建泉州关岳庙、南京老城门楼、剪子巷、镇江圌山风景区等诸多单位石刻馆藏。
【七律 禅意】
静心如是空灵境,一脉幽香风自来。
翠竹凝烟依佛渡,水仙拢韵为禅开。
澄怀净念不须酒,俗世浮云何必猜。
昨日沙门经卷悟,可将清律入琴台。
【七律 禅境】
红尘不过利和功,是是非非皆尽同。
幻梦始终消作雾,浮云究竟散于风。
清心淡泊恒禅定,净念澄怀当变通。
若得冥思虚物法,为修无色亦无空。
【七律 山中行吟】
人到山中心自清,浮云一念逐风行。
幽幽壑谷青松屹,漫漫长天白鹤鸣。
虚竹素兰匀浅淡,流泉皓月照分明。
铺笺石上诵诗罢,字里禅机岂俗声?
【七律 赞清莲】
净华清露萦禅韵,绝代空灵笔下莲。
前世追风聆佛戒,今生共月叙尘缘。
常凭诗绪融烟墨,总伴琴思凝玉弦。
超逸脱凡修五蕴,凌波倩影水中仙。
【七律 梅影禅心】
风舞梅花词笔闲,残红带雨泪斑斑。
若无仙韵留庭外,何故余香萦画间。
且隐芳心归净土,不追蝶梦舞云山。
疏狂落定春泥后,淡看群芳妒我颜。
本文由平台粉丝原创,如有转发请务必注明“转自禅茶一味(chchayiwe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情,按《新华字典》解释,是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概言之,情是人这个主体的一种特殊观照,"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诗歌是一种情学
2016年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情,按《新华字典》解释,是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概言之,情是人这个主体的一种特殊观照,所谓七情六欲,是因外物激发的心理及生理反应。 中国论文网 /5/view-7320212.htm  李泽厚认为:动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将情分解、控制、组织和推动,也可以将之保存、转化、升华和超越。若以某种形式将之记录、表现、储存或归纳,就上升为了文学和艺术。   因此,李泽厚对艺术如此定义:“艺术就是赋情感以形式。”艺术就是用某种形式将情感物化,使之可以传递、保存、流传。这,就是艺术的本源。   西方也有类似说法,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说艺术要有形式感,有形式感才能称之艺术。   但这种形式感的核心,还应该是“情”,先有“情”,再将之形式化,就构成艺术。若这形式是线条或色彩,就是绘画;是文字,那就是文学;而诗歌,显然是最精练的文字。   在我看来,艺术,其实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说,“有形式的情感”,而诗,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种情感方式。诗人可以说就是为情而生者,以情为生者。   诗歌是一种情学,诗人们以情为学,情是内核,语言是手段,诗人以此为生,为使命,为一种生活方式。   情,是人这个主体的一种特殊观照,再深入地说,即情乃心之凝聚之所、投注之处。   心,是指人感受和思想的器官。钱穆先生称:心是主宰一切官能、指挥一切官能的一种特殊官能。   文化、艺术乃至诗歌,都是由“心”感受而生发出来的,《乐记》对此有精辟之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在现代语境中,使用“心”这个概念,因其整体性,正好可以用来指代现代性中喜欢强调的个人性,强调个人的独特感受、感觉和思考。   艺术需要情深,深情才能产生艺术。   这点类似爱情。心专注,才有情,才会产生情。爱情的本质,就是专一,否则何以证明是爱情。   艺术之本质也是如此,艺术就是深入聚焦凝注于某种情感经验之中,加以品味沉思,并截取固定为某种形式,有如定格与切片,单独构成一个孤立自足的世界,比如一首诗或一幅画。而阅读到这一首诗这一幅画的他者,又因其中积淀的元素唤起自身的记忆和内心体验,引起共鸣,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康德称之为“无关心的满足感”),并带来一种超越性,这就是美。   这种感受,就像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以己心唤醒他心。   在现代社会,按现象学的细分,情感还可以衍生、变异,若将之细化,则“情”还可以分为情感(传统意义上的)、情绪和情况,古典文学侧重点在情感,现代文学关注点则在情绪和情况。   情感相对稳定,情绪则是瞬息即变的。现代人比较喜欢研究情绪,比如“畏”“烦”“焦虑”“绝望”“冷漠”“快感”“狂喜”等,情绪是时间性的,因而也是当下、此时、瞬息的,它在时间之流中突然涌现又迅速消失,只有闪电般的词汇能将之捕捉。   关注情绪,是将传统情感细化的结果,这是现代性之瞬息万变决定的,是混沌中撕裂的一道缝,敞开,给人呼吸的空气,给人光亮与希望。   情绪一度成为文学和艺术的中心内容,细节成为呈现情绪的主要印迹,细节主题化成为当代诗歌和艺术的话题。   情况,则是更大的整体性感受,比如“虚无”“荒谬”抑或“圆融”“和乐”等概念,更像是一个背景。   在当代社会,情开始变得复杂多样,包括情的极端化或保守化,但仍然是文学和艺术的源泉。   已故旅美学者陈世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是一个抒情传统,强调情感上的自抒胸臆,“抒情精神”为中国乃至远东文学传统的精髓。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也认为:中国抒情诗擅长“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若干元素,让它们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创制足以传达至高之境或者卓尔之见,以融入自然窈冥的一幅图像”。   屈原就有过“发愤以抒情”、“抒中情而属诗”的说法,抒既有宣泄的意思,又有编织的意思,所以,抒情,是情感的发泄,又可以理解为一种工艺劳作形式,抒情既是一种情感反应,但作为诗歌创作方式,它又有技术因素,是一种艺术形式。   情,是需要整理、编织和提取的,而艺术,正是梳理、织造“情”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种形式。   艺术或文学、诗歌,就是一种情感的方式或形式。   说“抒情性”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之特质,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外在的宗教,所有的一切都落实在现实、人间,在“情”。这是中国文学的基因。   唯有“情”,证明人来过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曾经停留过、生活过,被人记忆,以后还留下过痕迹,比如文字,比如艺术,或者保存在亲人、友人的回忆之中。方东美所谓“生命,情之府也”。   沈从文甚至认为:在信仰解体的时代,唯有简朴的抒情,可以照亮生命。他还认为生命短暂,唯“情”可以永远,通过文字的转化,透过遥远时空,流转后人。   吕正惠更指出中国文学有将感情“本质化”的追求,使感情具有本体意义,认为只有感情才是人生唯一的“真实”,是弥漫于世界的唯一令人关心的“真实”,是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开的“真实”。而诗歌,是中国人情感主义的最佳表达方式。   确实,在中国古典文学和诗歌中,“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宇宙是“有情天地,生生不已”。天地是有情的,人间是有情的,万物也是有情的,所谓“万象为宾客”“侣鱼虾而友麋鹿”“小鸟枝头亦朋友”等等。情,是人们克服虚无、抵抗死亡的利器。世界,是一个集体存在、相互联系、同情共感的命运共同体。   张淑香称之为一种彻底的“唯情主义”,这种“唯情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着“一条感觉和感情的系带”,并且由古而今,“个体之湮没,虽死犹存,人类代代相交相感,亦自成一永恒持续之生命,足与自然时间的永恒无尽相对峙相呼应”,从而超越死亡的恐惧,肯定生命本身的绝对价值。   确实,人生在世,有何可以证明自己存在,唯情而已。   李泽厚提出“情本体”的观念,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情”,他说:人活着,唯一真实的就是积淀下来的你的心理和情感。只有“有意味的情感”,才能消灭虚无。所以,回到日常生活,以“眷恋、珍惜、感伤、了悟”的态度,面对现实人生,“推动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加缪也曾说过:“人是一种概念,脱离了爱情,这概念极短促。”   人若无情,则宇宙一片荒凉。   我曾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题目为《致――》,这个“致”其实没有具体对象,类似一种宣告。算我对人生的一个看法,而这首诗,也恰好表达了我视诗歌为情学的观念。全诗如下:   世事如有意   江山如有情   谁也不如我这样一往情深   一切终将远去,包括美,包括爱   最后都会消失无踪,但我的手   仍在不停地挥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资深工程监理师,擅长工程建设,施工设计,实地施工操作。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尔雅东方文学史答案
下载积分:1588
内容提示:尔雅东方文学史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495|
上传日期: 21:09:0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尔雅东方文学史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这样两句:“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李之仪字端叔,有《姑溪集》,其《赠祥瑛上人》诗曰:“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与李去言书》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所以他写诗富有禅意。苏轼以参禅的态度读他的诗,是欲寻找字句之外的理趣。徐瑞《论诗》曰:“大雅久寂寥,落落为谁语。我欲友古人,参到无言处。”这里明确地说到参诗参到无言处,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范温《潜溪诗眼》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这是说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悟”字。禅宗原来是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的。他们认为“真如”不能用语言文字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常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五灯会元》里记载的禅师们的语录大都属于这一类。而参禅的人则要靠自己去领悟那言外的意蕴,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这确实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以禅喻诗曾引起一些人的批评。李重华说:“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堕入佛事?”(《贞一斋诗说》)这是以儒家诗教排斥以禅喻诗。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禅喻诗的确不是科学的说法,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不能运用心理实验和理论推导以建立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科学体系,何况古人呢?借用禅学唯心主义来喻诗,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也远没有解决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问题。但在古代仍不失为聪明人想出来的聪明办法。(有删节)小题1:下面关于“诗”与“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属于文学范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禅”属于宗教范畴,它引导人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B.“诗”与“禅”虽然在归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需要内心体验”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它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焕然一新。D.“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两大方面,即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小题2:下面对文章“以禅参诗”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苏轼读李之仪诗一例来看,以禅参诗可理解为对有禅意的诗要以参禅的态度来读,进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B.引用徐瑞《论诗》,意在说明以禅参诗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C.引用范温《潜溪诗眼》中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D.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的诗歌欣赏规律。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琴诗》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它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是以禅入诗的成功作品。B.以禅衡诗是用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是指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C.以禅喻诗并不符合科学原理,但从诗歌创作和欣赏有其独特思维方式来看,以禅喻诗仍不失为聪明之举。D.以禅喻诗自古代就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如李重华从儒家诗教角度批评了以禅喻诗的荒谬。
小题1:C小题2:C小题3:B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内容的相关文字,再逐一进行比对。注意答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否则作答是很难的,往往要耽误时间。原文第二段最后说的是“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而非“焕然一新”小题2: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引用范温的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悟”字”。小题3:试题分析: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而非“诗歌的奥妙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书房的窗子杨振声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小题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分)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4分)小题3: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小题4: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谷歌眼镜将引发多个行业永久性变革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很多东西现在已经或者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从机器人、触摸屏、iPad到谷歌最新的创新产品谷歌眼镜,这些新产品将永久性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谷歌已经将谷歌眼镜提供给了开发员们,也许明年就面向大众消费者推出。该设备配备了一款内置摄像头、一套专用的导航系统、信息通知系统、语音指令和其他许多功能。但是最令企业用户感兴趣的是,谷歌眼镜最新的一批应用可以展示用户视野中的各种事物的视觉资料。在用户完成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谷歌眼镜可以将新的信息直接投放到用户眼前。这显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很多行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谷歌的产品通常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也对那些坚持安守现状的企业构成了威胁。谷歌眼镜也不会例外。某些行业会从这款产品中受益,而另一些行业则会被遗忘或取代。首先,不管是烹饪、汽修还是美容,谷歌眼镜都会让远程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互动性更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老师,他们只要记录下他们的做事方式就行了。谷歌眼镜可以为用户传输和显示编辫子、换油或者烹制一块具有异国情调的蛋糕的信息。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已经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视频资料,当大众消费者能够买到谷歌眼镜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记录下这些务实性操作的过程,并传到网站上。接着,不妨设想一下,飞行员们戴着谷歌眼镜来接收指挥台的指令时会何等的轻松惬意。谷歌眼镜是一款终极头戴式显示设备,它可以连续不断地向飞行员提供附近可见地标建筑的信息,而且飞行员们不用低头去看仪表台就能获得那些丰富的资料了,这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驾驶飞机。此外,谷歌眼镜还可以为飞行员们提供航线途径各地和目的地的实时天气信息,以便飞行员能够根据天气情况对飞行任务作出调整。谷歌眼镜可以将显示屏与语音指令结合在一起,让飞行员们能够共享飞行指挥中心发来的详细指令。然后,专家们认为,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复杂的临床手术过程中。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医护人员在前往病患家中的途中能够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发送出实时视频的话,那么医生和护士们就能根据病人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做好手术准备,这样就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和体验,挽救很多突发急病的患者的生命。而且,医生和护士在为即将入院的患者做准备时,他们手头上正在做的工作并不会受到影响。医疗保健行业的专家教授们还可以利用谷歌眼镜迅速找到患者的地址信息、病历信息或化验结果。谷歌眼镜甚至还有可能改变医学学习的现状,比如医学院的教师可以戴着谷歌眼镜治病救人,同时将视频流实时发送给全球任何地点的同行和学生。另外,谷歌眼镜会令执法人员感觉自己置身于未来主义的惊悚片中。警察可以将疑犯或罪犯的行为记录在案,并将相关视频资料作为呈堂证供。而且这些视频资料不仅会成为法庭判断疑犯是否犯罪的证据,还可以作为监控警方执法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的证据。办案现场的警官可以利用谷歌眼镜迅速呼叫后援,这就有可能加快反应速度和拯救人质生命。警察和军事院校也可以利用谷歌眼镜向学员们展示一些无法近距离观摩的危险操作。最后,竞争情报实务有可能因这样技术变得更加具有洞察力和普遍性。专家们可以利用谷歌眼镜悄无声息地记录下他们在竞争对手的商店中看到和体验到的一切,包括商品、推广活动和客户服务情况。谷歌眼镜还可以用来获取关于焦点群体、展会展台甚至秘密调查的一些关键情报。同样,消费者们也可以用谷歌眼镜记录下自己的购物体验,然后发到社交网上共享。这些视频资料将会成为第一手的客户情报,而且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选自著名科技博客网站www.readwrite.com,作者是美国clearCi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列维,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谷歌眼镜可能引发的行业变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老师的互联网时代,谷歌眼镜会让远程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互动性更强。B.谷歌眼镜可以使习惯使用传统方式接收指挥台指令的飞行员工作更轻松惬意。C.利用谷歌眼镜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复杂的临床手术过程中。D.谷歌眼镜可以方便将疑犯或罪犯的行为记录在案,并将相关视频资料作为呈堂证供,从而加快办案速度。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谷歌眼镜可以连续不断地向飞行员提供附近可见地标建筑的信息,所以飞行员们在驾驶过程中不用低头去看仪表台了,这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驾驶飞机。B.从机器人、触摸屏、iPad到谷歌最新的创新产品谷歌眼镜,这些新产品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C.在用户完成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谷歌眼镜可以将新的信息直接投放到用户眼前,这显然会直接对很多行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D.医护人员使用谷歌眼镜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可能因此挽救很多突发急病患者的生命。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应对谷歌眼镜可能使竞争情报实务更具洞察力和普遍性的情况,市场上也许会出现“抗谷歌眼镜”这样的科技产品。B.可以预见,利用谷歌眼镜制作出来的学习类视频将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大量出现。C.明年大众消费者就能利用谷歌眼镜传输和显示编辫子、换油或者烹制一块具有异国情调的蛋糕的信息。D.类似拆弹这样的危险操作,军事院校利用谷歌眼镜可以更安全地向学员们展示。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8分)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于是那可怜人象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应该说明,他们的残忍和狠心并不亚于我们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个可怕的乞丐集团里的人,那都是群众当中最下层的人物。除了嘲笑那不幸的犯人的口渴之外,四周没有人出声。的确,那当儿他的样子不止显得可怜,而更是显得古怪和难以接近。他那涨得紫红的脸上淌着汗,眼睛闪着狂野的光,嘴里冒着愤怒和痛苦的泡沫,舌头一半吐出在嘴唇外面。还得说明,在那当儿,人群中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那刑台的可恶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象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哪。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象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于是那可怜的聋子把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小题1:“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2分)&&&&&&&&&&&&&&&&&&&&&&&&&&&&&&&&&&&&&&&&&&&&&&&&&&&&&&&&&&&&&&&&&&&&&&&&&&&&&&&&&&&&&&&&&&&&小题2:“给水喝!”在文中伽西莫多说过三次,其内心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分)&&&&&&&&&&&&&&&&&&&&&&&&&&&&&&&&&&&&&&&&&&&&&&&&&&&&&&&&&&&&&&&&&&&&&&&&&&&&&&&&&&&&&&&&&&&&小题3:联系选文分析,伽西莫多“干燥如焚的独眼里”为何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小题1:下列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小题2:下列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有“主体性”时所用的论据的一项是(&&)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漫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文学形态,用它阐释作家作品时,有一定的局限性。B.作者引用鲁迅的话,是将其作为论述“屈原不是浪漫主义者,屈原作品不是浪漫主义作品的”佐证。C.《巴黎圣母院》通过对加西莫多这一形象的塑造,具体实践了浪漫主义对崇高美的追求,体现了德行与容貌的鲜明对立。D.屈原的作品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主体性的内涵也是人的个性自我。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小题。季羡林的缺憾人生&&&&卞毓方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小题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 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小题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小题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茶马古道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量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驼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小题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小题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开中国漫画先河刘敏慧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E.本文通过叙述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事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小题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5分)&&&&&&&&&&&&&&&&&&&&&&&&&&&&&&&&&&&&&&&&&&&&&&&&&&&&&&&&&&&&&&&&&&&&&&&&&&&&&&&&&&&&&&&&&&&&&&&&&&&&&&&&&&&&&&&&&&&&&&&&&&&&&&&&&&&&&&&&&&&&&&&&&&&&&&&&&&&&&&&&&&&&&&&&&&&&&&&&&&&&&&小题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文学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