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举人就能宋光宗皇后要祖了吗

帖子主题:在明清时期中了举人能当多大官?
共&5916&个阅读者&
军号:7125609 工分:135061
/ 排名:927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在明清时期中了举人能当多大官?
在上学时,有一篇课文叫做《范进中举》,讲的是一个叫范进的老秀才,50多岁终于中了举人,喜极而疯。要不然他那个杀猪的老丈人扇了他一巴掌,估计这位新科举人的前程也就到头了。那么,问题来了!范进已经是秀才了,中了举人为什么就有这么大的反差,不但原先动辄斥责打骂他的老丈人毕恭毕敬,就连一干乡绅也纷纷示好呢?当了举人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好处了!不然那么多人拼了命考举人干什么啊!当上举人第一个好处是经济上的——赋税徭役豁免权。考上举人之后,他名下的土地就可以免除皇粮国税。不要小瞧了这个权利,也许范进名下没有多少土地,但是当上举人之后,很多中农甚至富农就愿意主动将土地“奉献给”举人,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如此操作的结果就是土地所有者少交了国税,举人老爷还能得到一笔补偿收入,受损失的只有国家税收了。此外,得到了举人身份之后,国家就有一部分读书补贴了,到京城赶考的盘缠也有了着落。当上举人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当官了。《范进中举》里面就说过,有一位乡绅中过举人,后来还外放过一任知县。历史上,当了举人的确就可以当官,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比如教喻之类的学官,或者县丞、主薄之类的佐贰官。运气好的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著名的海瑞海大人就是由此迈入仕途的。当然,极个别的举人也能混到通判、同知、甚至知府这样的地市级官员,但要是再往上就要看运气了。历史上,以举人身份出将入相的少之又少,海瑞能得到从一品太子太保的荣誉衔已经是举人中的凤毛麟角了。像左宗棠这样的正一品大学士、军机大臣,则属于历史上的异数。当上举人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司法上有了特权。比如:见了县太爷之类的地方官可以不用下跪;打民事官司不用亲自到庭,派个下人应诉即可;如果不幸遇到了刑事官司,甚至是命案,也可以不用受刑,除非主审管报请上级有关部门革除了举人的功名,才能动刑。杨乃武就是经历了这样一番程序之后,才被县太爷打了屁股。因此上,举人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属于似官非官,但已经不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应该成为一种“准特权”阶层。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在明清时期中了举人能当多大官?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30733 工分:169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2楼&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3楼&补充说明左宗棠最后还是捞到了进士的头衔,就不是举人而是进士了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下属中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光绪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都确实有些不地道。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5楼&何所本?进士身份必须是考出来,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谥号”类似于现在的“盖棺定论”,所有重臣都有,没有说不是进士就没有谥号。你那里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记错,是多年某“读者体”的文章(记得是柏杨),说明清重视科举,左宗棠因为不是进士吃亏,在军务紧急时刻突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朝廷因此不得不优容给予进士身份云云,事实上这是没谱的事情。8楼&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但也不是没有的事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的机制,存在“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解试中榜而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在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三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作“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当年,陈独秀就没通过乡试。陈独秀首次参加当地官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顺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这部分参考决心很大、“屡考屡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实际上考生要等到这种照顾,并不容易。15次考试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获得特赐进士时,少说也到了当爷爷的花甲之年,因此时人称这种“特奏名”为“老榜”。因为不是正取,年纪又大,社会上对“老榜生”的评价较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有这么一段记载:福建人徐遹通过“特奏名”,获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进士,参加完在御花园琼林苑里举办的“闻喜宴”后,大家骑马挂花回住处。经过“红灯区”时,别人的红花都让妓女抢走了,惟独徐遹的花没人要。徐遹为此伤心,在客栈房间的墙壁上题诗自嘲:“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左宗棠考过三次,破歌赐予进士,也不违反程序。不是进士或许有谥号,但文官以“文”字为尊,而且当时的环境有以“文”为荣,以军功反而不尊贵但“文”必须点了“翰林”才可以,这才是重点,比如 曾国藩 的文正 李鸿章的 文忠 左宗棠的 文襄 举人身份可以通过资历获得,俗称“挨贡”或者“拔贡”,如果当上贡生就是等同于举人身份,即便没有经过考试。皇帝的意思其实是让这个老秀才不要再来考举人,给一个等等同于举人的贡生就行了,原本这是地方政府就该自己办的事情(老资格的秀才一直不中,可以加入贡额,但是贡生其实也非常抢手,很多人设法争取,因此地方政府也很难一碗水端平处处顾及)。但是进士则无此例,因此这是“抡才大典”是绝不能随意行事的。事实上秀才举人都能从旁途如捐出来(监生,贡生),但是进士是必须考出来的。这里是说左宗棠,事实上左宗棠从未被“赐同进士出身”,但是清代汉官对于科举资历非常重视,因此左宗棠这个举人在官场未免有些吃亏是事实。不过说左是“赐予进士出身”就是虾扯蛋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31469
/ 排名:955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2楼&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3楼&补充说明左宗棠最后还是捞到了进士的头衔,就不是举人而是进士了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下属中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光绪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都确实有些不地道。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5楼&何所本?进士身份必须是考出来,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谥号”类似于现在的“盖棺定论”,所有重臣都有,没有说不是进士就没有谥号。你那里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记错,是多年某“读者体”的文章(记得是柏杨),说明清重视科举,左宗棠因为不是进士吃亏,在军务紧急时刻突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朝廷因此不得不优容给予进士身份云云,事实上这是没谱的事情。 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但也不是没有的事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的机制,存在“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解试中榜而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在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三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作“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当年,陈独秀就没通过乡试。陈独秀首次参加当地官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顺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这部分参考决心很大、“屡考屡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实际上考生要等到这种照顾,并不容易。15次考试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获得特赐进士时,少说也到了当爷爷的花甲之年,因此时人称这种“特奏名”为“老榜”。因为不是正取,年纪又大,社会上对“老榜生”的评价较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有这么一段记载:福建人徐遹通过“特奏名”,获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进士,参加完在御花园琼林苑里举办的“闻喜宴”后,大家骑马挂花回住处。经过“红灯区”时,别人的红花都让妓女抢走了,惟独徐遹的花没人要。徐遹为此伤心,在客栈房间的墙壁上题诗自嘲:“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左宗棠考过三次,破歌赐予进士,也不违反程序。不是进士或许有谥号,但文官以“文”字为尊,而且当时的环境有以“文”为荣,以军功反而不尊贵但“文”必须点了“翰林”才可以,这才是重点,比如 曾国藩 的文正 李鸿章的 文忠 左宗棠的 文襄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30733 工分:16902
左箭头-小图标
2楼&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3楼&补充说明左宗棠最后还是捞到了进士的头衔,就不是举人而是进士了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下属中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光绪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都确实有些不地道。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5楼&何所本?进士身份必须是考出来,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谥号”类似于现在的“盖棺定论”,所有重臣都有,没有说不是进士就没有谥号。你那里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记错,是多年某“读者体”的文章(记得是柏杨),说明清重视科举,左宗棠因为不是进士吃亏,在军务紧急时刻突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朝廷因此不得不优容给予进士身份云云,事实上这是没谱的事情。6楼&可以赐:同进士所谓“进士”,其实就是“赐进士出身”的简称会试和殿试结束后,中试者按照成绩分为三等,最优的一甲二甲是“赐进士出身”,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就是说所谓“同进士”即“赐同进士出身”其实就是进士的一种。不管是殿试后“赐进士出身”还是“赐同进士出身”,都是进士了。譬如曾国藩,就是道光十八年的三甲十八名同进士出身。不管是进士还是同进士,在获得进士身份后还要进行一次“朝考”决定去向,朝考一等的进入翰林院(类似大学毕业考研),中等的留京进入六部担任主事之类的官员,下等的派往各地补县令----进入翰林院散馆大考后就又可能担任各种学士,入职清要这是登龙捷径,仕途非常快;进入六部也算马马虎虎,至少算是中央干部。下放县令的虽然是被中央淘汰的进士,但是进士身份导致其地位非常高,清代进士被吏部派来地方担任县令,俗称“老虎班”,“榜下即用”就是一旦有官位出缺,进士班子必须优先补缺。不过前途堪忧,如果没有很好机遇(如),否则就是“风尘俗吏”,一直在基层打转,等做到“五品黄堂”即知府就算到头准备休致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44945 头衔:我们曾经是战士 工分:91858
左箭头-小图标
2楼&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3楼&补充说明左宗棠最后还是捞到了进士的头衔,就不是举人而是进士了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下属中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光绪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都确实有些不地道。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5楼&何所本?进士身份必须是考出来,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谥号”类似于现在的“盖棺定论”,所有重臣都有,没有说不是进士就没有谥号。你那里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记错,是多年某“读者体”的文章(记得是柏杨),说明清重视科举,左宗棠因为不是进士吃亏,在军务紧急时刻突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朝廷因此不得不优容给予进士身份云云,事实上这是没谱的事情。可以赐:同进士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30733 工分:16898
左箭头-小图标
2楼&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3楼&补充说明左宗棠最后还是捞到了进士的头衔,就不是举人而是进士了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下属中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光绪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都确实有些不地道。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何所本?进士身份必须是考出来,未经考试直接赐予进士出身,闻所未闻。“谥号”类似于现在的“盖棺定论”,所有重臣都有,没有说不是进士就没有谥号。你那里看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记错,是多年某“读者体”的文章(记得是柏杨),说明清重视科举,左宗棠因为不是进士吃亏,在军务紧急时刻突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朝廷因此不得不优容给予进士身份云云,事实上这是没谱的事情。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65709 工分:13811
左箭头-小图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真实写照。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31460
/ 排名:957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2楼&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补充说明左宗棠最后还是捞到了进士的头衔,就不是举人而是进士了咸丰九年(1859)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棠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下属中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光绪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得到这个“高等学历”,都确实有些不地道。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30733 工分:1677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1, 考中举人算是“缙绅”,免役,免田赋2-3石;不是全免的。缙绅在田赋上的特权,是因为其特殊地位,胥吏不敢盘剥,因此将土地托庇(投献)在举人名下可以比平民少交税;2,从生员(生员)开始就有补贴,也能减免田赋。不过明清制度规定秀才不得干预他人事务(就是说秀才不能接受别人投献,帮助别人打官司或者纳税)但是举人可以。以范进为例,别人投献他,以后缴纳田赋就可以用他的名义,打官司也能由他直接给衙门递条子(当时是“拿片子”就是递名片)。而秀才这么做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是至亲);秀才上堂见官也是不跪的,平民见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只需要作揖说声“老公祖”即可。这是国家有待读书人照顾其体面。此外举人秀才等人在衙门即便犯法,官员也是不能对其责打的,只有学官(儒学,祭酒)可以责罚读书人。因此《九品芝麻官》中方塘镜以举人身份在官厅上窜下跳,县令一肚子火都只能忍者,到后来李公公一句“革去其功名”,方塘镜立即吓得瘫跪下,因为如果他不是举人,官员看他不顺眼就能“打十板子”甚至把他在衙门口枷号示众。3,举人屡次不中进士,可以参加吏部诠选,俗称“大挑”,被选中可以当县令之类的官员,从此进入仕途。明清相职一般指大学士,满人官员不一定要科班出身,但是汉人枢职原则上必须要科班,到了清末左宗棠以举人而成为大学士,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他是军功上建立不是功勋,和海瑞因为“忠臣”名闻天下,朝廷不得不从优安置情况相似,不过左文襄公是有真本事的。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9条记录]&分页:
&对在明清时期中了举人能当多大官?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要努力就能考上博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