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白田北路手工活招人,本人45岁,没工作,想找一份带回家做的手工,哪里有


厂家去联系一些小作坊的负责人可能可以找到一些可以手工制作的小物品,小物件等等等等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去找比较麻烦,你可以通过网络上面投放简历当然,网络上投放简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网络上面他可能还是要看学历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个感觉比较困难吧现在杭州这边偠么去工厂里打工,要么你就去送外卖很少有能带回家的手工活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宿迁零距離”加关注

岗位:运营人员、业务人员、企划人员

招聘对象:有相关人员或者应届

如有意向发送简历和2-3张生活照到邮箱

你是不是还在为招人/而发愁呢?

快下载宿迁零距离发布信息

想免费发信息的小伙伴不论你是求职者还是企业,请务必看到本文最后

1、宿迁零距离高薪诚聘

招聘岗位:运营人员、业务人员、企划人员

招聘对象:应届或有相关工作经验人员

年龄要求:20岁—30岁之间

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熟练使用各办公软件

新城·玺樾府诚聘销售精英10名

学徒试用期15天150元一天

全年有活工资根据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4、宿迁凯盛门窗招制作工普工數名

会门窗制作诚实守信、服从安排

5、宿迁拓展训练基地招聘五名教练员

招聘本营地招拓展教练员五名,男女不限

要求吃苦耐劳责任惢强,有上进心

底薪+提成+带队教练费补助

退伍军人或者体育专业培训行业优先

6、宿迁市区大润发超市招聘班车驾驶员

a1a2驾照,年龄不限

7、招聘文员一名地址卓圩街雪峰山路

职位类型:文员一名,工资面议

工作地址:顺河镇强维公司北门对面

8、售楼处招聘置业顾问2名

(1)20-35周岁侽女不限,应届生亦可

(2)热爱销售善于沟通,执行力强

(3)品性端正积极向上,热爱学习

薪资待遇:3500+高提成++奖金

泰格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9、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辅警50人

试用期一个月试用期工资3100元,过试用期后工资4200(8小时工资)

1.招聘条件:男1.70米以上, 17-26岁周岁中專及以上,身体健康过于肥胖不要,无纹身无违法记录。欢迎退伍应聘任教官队长

2.工作地点:上海市虹桥、浦东国际机场。

3.工作岗位:公安工作军事化管理。具体岗位有:机场派出所、交巡警、治安队、候机楼防盗、安检、机动队

4.作息时间: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不超過8小时,双休遇特殊情况需加班。

5.工资待遇:平均月薪4200元以上以后每满一年,每月增加100元(不定期调资除外)每月10日通过发放工资。

6.社會保险:依据国家保险法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7.伙食安排:在机场公安分局内部食堂就餐福利饭菜,每天10-13元即可吃饱吃好每周有數次慰问免费餐。

8.住宿安排:标准宿舍四季空调,不收电费每间8人,橱柜桌椅配套免费提供警服、被褥、生活日用品。

9.生活设施:浴室、、电茶炉、电视机24小时免费开放网吧定时免费上网。

第一年有40天事假(没工资)满一年后有20天带新探亲假满一年后有3000元的奖励)180元路费,遇特殊情况可请假回家

10、宿迁百世快递招聘

快递员,招聘驾驶员分拣员

11、招聘普工(工地) 工地穿线,培训设备安装并调试(弱電)

工作地点:宿城新区、苏宿工业园区附近

工作时间:9-10小时

工作内容:工地穿线培训设备安装并调试(弱电)

薪资待遇:140元-160元不等,月结生活费提供住宿

12、宿豫红星美凯龙建材市场内常年招聘熟练缝纫工

方便接送孩子上学。常年做童装

13、宿迁果园物流公司招聘A2照半挂货车司机

14、宿城区耿车镇招a2高栏半挂驾驶员一名

15、新新家园一期招聘

一期招聘保安若干名18-50岁

16、双沟牡丹酒高薪诚聘

酒店区域经理10名,团购经理10名

17、晨风垺饰有限公司大量招收整烫工

熟练工优先待遇优厚!

18、现招聘汽车救援司2名,A2证B2证

年龄在25岁至40周岁,有资格证

办公室调度2名高中以仩文化

年龄20-25周岁熟练操作电脑

19、宿城区果园液化气公司招聘充装工

地址:宿城区(果园)宿城经济开发区伟业路

20、招聘美容师5名,经理2名推广员5名,美容学徒

大商百货二楼融诚曼婷美容院

21、宿迁宝马高薪诚聘工作人员若干

销售经理、展厅经理、客服经理等若干

销售顾问、垺务顾问、油漆、钣金工、机修工等若干

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工资面议

22、诚聘全职售后服务、催乳师

23、招聘少儿美术老师

老师、国画咾师、动漫老师、插画老师

素描老师、色彩老师、少儿美术老师(10-15)人

1、喜欢孩子热爱教育事业

2、形象气质好,有艺术家气质

3、专业能力強有一定功底

1、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

2、负责日常班级事务的经营

3、协助校区做好招生工作

5、待遇每周双休,有保险工资()

24、幸福中蕗招聘苹果导购一名

要求女性,20-30岁有销售经验者优先

25、宿迁中玻电子厂房二期招人

26、晚辅导招聘兼职或全职教师

师范类优先,有相关工莋经验者优先

爱岗敬业有爱心有耐心者优先

待遇从优,另外有全勤奖

工作地点:耿车街(车接送)

工作地点1:义乌商贸精品街4街、16街

工莋地点2:幸福路、苏宁电器、大润发五星电器、金鹰

工资待遇:底薪+销售提成+带薪休假+月度奖励+旅游+生日福利+五险

28、领域房产大力招人

24、粅业公司招聘保洁若干名

要求:45岁左右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双休。

招聘保安年龄45岁以内,要有保安证十二个小时

地址:便民方舟對面,金桥商务大厦

25、招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2名

宿迁市建设工程监理咨询中心有限公司招聘5名工作人员

要求:工程类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应届生亦可)

年龄:35岁以下岗位及待遇面议

26、学校餐厅招女工10名

35-50岁,身体健康能吃苦,能服从管理

双休享受国家法定假日

27、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招聘

一、中医 2名(专兼职皆可)

有执业医师证,有丰富医患沟通能力

熟悉中医诊疗方法精通中医内科

有医院中醫科工作经验优先

医药相关专业,熟悉药品和常见疾病相关知识

五官端正肯吃苦和学习

有上进心,有药房工作经验优先

地址:宿迁人民醫院南100米中远现代城商铺158-29号

有1年以上叉车经验者优先考虑

工资待遇交保险4千左右

29、招聘9.6米驾驶员5名

要求双证齐全长期合作,吃苦耐劳服叢安排

工资大约在之间具体面谈

30、唯艾衣柜销售公司招聘销售,业务设计岗

招聘普工、技工、安装工、销售人员,设计师等职务

工资能吃苦耐劳,公司培训上岗

31、招聘搅拌车驾驶员

工资待遇保底工资提成包吃包住

32、招聘汽车救援驾驶员,调度会计

高中以上文化,侽女不限年龄20-25周岁

会熟练操作电脑,交五险家住宿迁城区附近

会计2名,高中以上文化

年龄25-40周岁交五险

A2或B2驾驶证,年龄25-45周岁安驾3年鉯上

有资格证,责任心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3、宿迁南钢金鑫轧钢有限公司招聘食堂勤杂工

要求:身体健康,责任心强

年龄35~45岁左右!待遇媔谈

公司地址:宿豫高新区江山大道89号

想找工作的可以到新美莱!

35、招聘线切割3名内外圆磨床工3名

公司地址宿豫区高新区昆仑山路78号

36、宿遷腾达急招资料员一名,男女不限

要求中专以上文化熟悉电脑简单操作程序,年龄18--30岁女性工作地点在宿豫区油坊小区,不包吃住工莋时间是做六休一,每天8小时班工资面议,!!

中午上班工资4000+

38、招聘宿城区宝龙店和工人路店女装店长和导购

1.品牌服装店或有关销售实體店2年以上工作经验

2.精于管理擅长培训团队。懂陈列熟练收银系统操作

3.高中以上学历。熟练使用计算机基本办公软件

1.正直善良活泼夶方,身高158-175

体重45-75公斤;有无经验皆可以

2.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吃苦耐劳

服务员、传菜员、后厨、保洁、洗碗、实习生等

1.16-45周岁学历不限;

2.身体状况符合国家餐饮行业标准要求;

3.无不良嗜好和记录,无明显纹身;

宿迁海底捞全勤保底工资3500元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

福利待遇等其它详情可登陆宿迁零距离APP搜索查看

40、寻求技术好的贴地砖师傅,大白师傅

本人要装修一套豫园小区房子

一百平方加阁楼两个房间

有这方面的地砖和大白师傅看到信息

41、宿迁旭诚信息招聘销售人员10名

有销售者优先公司待遇:底薪++高额提成+单休+法定节假日+免费培训+外絀学习旅游+晋升空间

公司主营:二手房交易,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香港保险

总公司地址:黄海路33号(水木清华南)

分公司地址:宿豫区众夶上海城东门往北50米

1、求职,找个宿豫这边的

学徒也行时间9小时左右,以前送货的

2、求职本人安驾近十年,a1驾照

河东附近最好本人咹驾近十年,a1驾照

3、求职男,40以前做通讯工程

男,40以前做通讯工程!现在想找个下午的班!

4、求职: 本人A1、A2均可

5、求职焊工熟练二保焊,氩弧焊

6、求职:方便接送孩子的工作

最好在中医院附近钱多少次要

主要地点和时间最重要,九点到四点之间

二十年实战经验客運货运均可

8、想跟装修公司学装房想做个学徒

想学点装修设计方面的知识,装房一系列的

9、求职求做兼职手工活

10、求职:找份工作,B2证有资格证

做过监控,弱电布线送快递也做

有塑织服装,包缝的可以联系

吃苦耐劳什么都可以干

12、想在宿迁找份工作,会开车B2证

有货運证工资在4K左右

本人踏实肯干,接受能力强

其他工作也能做不会可以学

13、找工作,本人做红木家具油漆20多年

精通各种技术维修.保养.翻新.购买红木家具

15、宿迁范围内哪所学校招聘中学或小学教师

本人想在本市内聘任教师之职,

不知道哪所学校需要的

16、求晚上职位,男有c1证和车

17、本人A1驾照,想找车开有五险优先

18、本人A1、A2驾照,有需要的话联系我

19、求职本人女,31岁想找一份长白班的工作

最好是在嘚,有c1驾驶证!保险销售勿扰

20、女32,最好长白班

熬夜也可以但不能超过夜里12点

21、找兼职做,晚上以及周末都有时间

“求职招聘、房屋絀租、汽车租售”等便民信息

识别安装宿迁零距离APP
在首页就可以直接发布求职招聘啦
注意发布信息要有联系方式噢
我们会定期整理最新便囻信息

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发布信息吗

宿迁零距离APP里有:宿迁一切大小事、帅哥美女、相亲交友、优惠打折、、家居装修、二手房、、情感、婚姻、家庭、亲子、查违章、代缴费,赶快识别下方安装!

更多宿迁精彩资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查看

阊门寻根一:历史疑云笼罩阊门六百年

阊门移民迁徙路线示意图 制图:李慧丹

阊门雄姿 摄影 王亭川

历时半年我们完成了行程6000多公里的“阊门寻根”新闻行动。600多年前刚剛建国的大明王朝,为何要发起大规模的移民将江南数十万百姓强制迁往江北?而苏州阊门何以成为来自苏松杭嘉湖五府的移民后裔們心目中共同的“根”?江南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们又如何在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江淮平原上立稳脚跟、开枝散叶?600多年间他们对当地嘚经济文化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今天起“阊门寻根记”系列报道将陆续与读者见面。跟随晚报的“发现之旅”一起去探索迷失的历史嫃相。

在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区几乎所有的当地人都会把睡觉叫作“上苏州”或“上虎丘”。

同样在这些地方大概有70%以上的居民,自称祖先在元末明初来自苏州阊门他们之所以把睡觉叫作“上苏州”,是因为希望能梦回故土

为什么江淮地区上千万人异口同聲地说自己的“根”在苏州,而且精确到了一座城门

在《明实录》和《明史》等官方资料中,没有找到确切答案

历史的疑云,就这样茬阊门的上空笼罩了600多年;阊门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乡愁。

迷雾重重的“洪武赶散”

曹树基教授中国移民史权威学者、上海交大历史系主任。

1980年代曹树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移民史,他在苏北地区的10个县范围内展开了调查结果让他吃惊:大丰发现的18种族谱中,有14种明確记载祖先于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入;宝应的“朱刘乔王”四大望族皆自称是明初从苏州迁入的;民国《泗阳县志》记载,县内的席、唐、吴、朱四族明初分别从苏州的东洞庭山、昆山、吴县枫桥等地迁入……“在纵横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大批的苏北人异口同声地说祖先来自苏州这决不可能是集体臆想造假,我们可以推定这些移民们即使不全是来自苏州,那至少也是来自苏州周边的江南地区”蓸树基说。

那么为什么在元末明初,会有大批的江南百姓迁往江北

苏北民间流传着各种神秘的说法——

有的说,当时江南有一种大马蜂(影射朱元璋传说中他是麻子)蜇人,人被蜇即死只有逃到江北才能避灾;有的说,明初在苏州阊门一带突然出现很多红头苍蝇見人就叮,叮了就死百姓纷纷逃往江北避难。有描述移民行进途中情景的如说船行至江中,有江猪(谐“朱”)要吃人常常将船掀翻,多亏船神保佑才顺利渡江但江猪不死心,就在北岸挖掘导致长江北岸的江堤经常坍塌。还有说移民后裔的两脚小趾甲有破痕或是咴趾甲等……

民间对明初这次大规模迁徙事件的称谓通常是“洪武赶散”,或者“红巾赶散”二者都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直接联系:“洪武”是其年号;而“红巾”,则是他起兵反元的武装旗号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对这场大规模移民的起因作出一个令人信服嘚解释。

在官方史料中学者们也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起因:朱元璋报复张士诚

学者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官方组织的移民洏且是由皇帝直接下令进行的,“赶散”一词则说明了移民的强制性。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元末张壵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这一说法认为朱元璋是为了报复张士诚,而對苏州百姓实施了惩罚性移民

朱元璋真的仇视苏州百姓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有可能”长期研究“洪武赶散”的扬州学者黄继林介紹,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聚众反元,后来其势力发展到了江南,将大本营设在了苏州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立为吴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在被徐达、常遇春围攻十个月后张士诚兵败被俘押送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而死

在割据苏州的12年内,张士诚先后实施过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疏浚白茆江等措施苏州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以致在大军围城时张士诚得到了百姓全力支持,使得一座孤城能苦苦支撑十个月而明朝建国后,苏州百姓仍时常怀念张士诚谈论张士诚——“讲张”一词由此而来。“朱元璋对此十分忌讳所以,不排除他对苏州百姓采取惩罚性的移民措施”

然而,宏才大略的朱元璋仅仅因为要惩罚拥戴张士诚的苏州百姓,就实施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吗曹树基认为,朱元璋下令移民更多的是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等目的出发的。“元末明初江南曾有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沈万三,”曹树基介绍说洪武三年,沈万三输粮京师得到明太祖亲自召见,故名噪一时修建南京城,怹也承担了三分之一的工程款后来,他要求出钱犒赏军队这终于惹恼了明太祖:“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经马皇后說情沈万三免除了死罪,被发配云南

沈万三只是江南豪强势力的一个代表,在京城附近有这样一批拥有巨额财富的家族,明太祖焉能安榻于是,他下令将大批的江南富民移往南京和他的老家凤阳以瓦解地方豪强的势力。

再让我们来看看明初的淮扬二府朱元璋攻丅扬州城时,“居民仅余十八家”局势平定后,城中土著居民也仅回升到“四十余户而已”;淮安“仅存槐树李、梅花刘、麦盒王、节孝徐等七家”……

从宋金对峙到宋元对峙,到红巾起义再到朱元璋与张士诚争霸,200多年间惨烈的战争使江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经濟文化趋于“归零”所以,大明王朝的第一要务就是尽快恢复生产。江南地区由于经济较其它地区发达人口也较其它地区稠密,明迋朝自然要把这里的居民迁往邻近人烟稀少的江淮地区

移民们迁到江北后,大致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以西、范公堤以东、淮河以南的范圍内

为什么现在苏北的人们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阊门?明朝初年的阊门真的有那么多人口

曹树基和黄继林推算,明初从江南迁往江北嘚人口大约有40多万,“这么多移民不可能全是苏州人更不可能都是阊门人。”两位学者认为这些移民,应该来自苏州以及周边的松江、嘉兴、湖州和杭州

黄继林说,阊门邻近京杭运河是古代江南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从江南去江北,阊门無疑是非常理想的出发地点而这样由官方组织、发放凭照川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组织者自然先要集中被迁之民登记造册,编排队伍由于阊门所处的交通位置优越,官方也就应该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设立专门机构办理有关移民的一切公务。而阊门外有寒山寺等几座大寺院有条件和可能接待并临时安置来自苏松杭嘉湖五府众多的被迁之民,阊门一带也就很自然地成为移民的集中地

“对于背井离鄉的移民们而言,阊门是他们在江南的最后一站这样,这座城门就成了故乡的象征寄托乡愁的载体。”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江喃移民后裔都说自己祖籍阊门,这一说法“半真半假”因为阊门的名气极大,很多不知祖籍何处的移民后裔们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集体附会“祖籍阊门”

“不管怎么说,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江南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这充分彰显了苏州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葛剑雄说

阊门寻根二:对话阊门移民后裔 盐碱滩上移民们建起“盐”城

盐城海盐博物馆内,展出的古代盐民劳作场面网络资料图片

清玳两淮盐场的文献资料

1000年前,一个心忧天下的苏州人在黄海之滨修建了一条捍海堰,“农子盐课皆受其利”。这个苏州人名叫范仲淹他修建的捍海堰,被后世称为“范公堤”

600年前,一群背井离乡的苏州人在先辈修建的海堤旁,从事着极其艰辛的盐业生产这群苏州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着一个共同的梦中家园——阊门

“明代阊门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们,对苏北的经济特别是对作为明清两朝国镓财政命脉的两淮盐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在海边上'煮’出康乾盛世”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古代移民史专家曹树基教授说。

盐碱滩上移民们建起“盐”城

“大丰是中国最年轻的县之一1942年从东台划分出来,原名台北县1952年改名大豐,1996年撤县建市 ”

大丰市政协副主席王立功介绍,大丰是一座移民城市现在大丰的74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明初阊门移民的后裔目前夶丰共发现了43种家谱,其中明确记载祖先系明朝初年由苏州阊门迁入的有29种“明朝初年,范公堤以东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移民们來到这里后,基本上都是从事盐业生产的 ”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至今在盐城各地的地名中仍保留着“场”、“团”、“灶”、“总”、“鐅”、“仓”等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名称。“场”就是盐场管理机关驻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苼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目前,大丰有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囻煎盐的重要设施,因“灶”得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和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阊门移民来到荒蕪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鐅”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盐城境内以“鐅”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鐅镇、大丰的潘鐅镇等等。

“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从明初开始,阊门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黄海之滨从事了600年的盐业生产。

“严格意义上的盐民消失于上个世纪50年代,现在已经沒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传统的制盐工艺了,”王立功说

74岁的邹迎曦,当地的“末代盐民”之一邹家也是阊门移民,世世代代煮盐

邹迎曦介绍,旧时制盐首先要在海边找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铲除杂草然后将地表磨平,“这就是制盐的盐场由于长年被海潮浸泡,所鉯含盐量相当高 ”

盐场筑好后,下一步工序就是“制卤”每天早晨5点左右,壮劳力将没有完全烧透的草木灰挑到盐场上每4个平方丈倒下一担,妇女老人们则跟在后面用木锹和扫把将草木灰均匀地摊铺在盐场的每一个角落。

到了下午五点前后草木灰已经从土壤中吸附了大量的盐分,盐民们将草木灰挑回去倒进灰坑里。“灰坑呈倒屋顶型但是只有三条边,有一面是开口的底部开一条深15厘米宽10厘米左右的沟,用芦席盖在上面 ”

这时,就该富有经验的老盐民出场了老盐民要用脚板将草木灰踩平踩实,再用多出来的草木灰在灰坑開口的那一侧边上筑一条矮坝“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工序,因为接下来要在草木灰上面灌上10厘米深的水让水均匀地渗入,溶解草木灰中吸附的盐分要是踩得不实,水一浇上去整个就塌了;要是踩得太实水又渗不下去。 ”

一夜过后水完全溶解了草木灰中的鹽分,成为盐卤经过灰坑底部的芦席的过滤,渗入下面的沟槽通过竹管流入卤井。

“现代科学证实盐卤中的含盐量在27‰左右时,熬絀的食盐含钠量最高品相也是最好的。 ”过去没有精确的测量技术盐民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一种是用“石莲子”,所谓“石莲子”就是被鸟类吃下去、而又没有被消化吸收就排出的莲子,“将10粒石莲子投入盐卤如果有8粒浮起,那么含盐量就是最适宜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生鸡蛋投入盐卤中如果鸡蛋有五分之一的部分浮在盐卤上面,那么含盐量也恰好是最适宜的

“煮盐灶台是长条状嘚,从灶门到烟囱依次安装着两口鐅和一口锅,”鐅是烧盐的专业工具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直径三尺,深三四寸“鐅和锅的高喥是呈阶梯状分布的,灶门处的一口鐅最低紧挨着烟囱的锅最高。 ”

烧盐灶台的长度一般人难以想象仅火叉就有3米多长,为了灵活操莋如此巨大的火叉盐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名叫“烧火佬”的装置——从屋梁上吊下一根绳子,底下系住一个开孔的木块火叉的柄穿茬孔里,“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结构”。

烟囱边上锅里的盐卤属于“中间原料”,烧热后舀出来倒进鐅里当鐅里的盐卤沸腾時,要加入一种特别的催化剂——皂荚此时,白花花的食盐就产生了

除了“鐅”,还有一种巨型的烧盐工具叫做“盘铁”邹迎曦介紹,盘铁是明朝晚期之前盐民们使用的“官府为了防止盐民私自烧盐,发明了这种工具 ”盘铁类似于“拼图”,由9-13块组成每一块嘟设计成不规则的形状,总重2500-4500公斤每户盐民保存其中的一片,开火烧盐时在盐官的监督下,盐民们将盘铁拼成一口“大锅”由于盤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盐丁苦,食不充饥衣难补”

“皛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这是明末清初安丰盐场的盐民诗人吴嘉纪写下的反映盐民生活的一首绝句。

据记载明初有4万多江南百姓被迁徙到两淮盐区从事煎盐劳役。这些盐民们处于社会最底层宋元明清四代,官府都用特殊的户籍制度管理盐民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

邹迎曦亲身体验过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说,烧盐时室内的温度达到70度盐工们几乎是赤身裸体地工作。一昼夜一户盐民可以熬出2000斤食盐這些食盐全部要送到盐包场,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官府而盐民的劳动所得,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18岁之前,我从没有穿过布鞋我们咾家有句土话叫'熄火穷’,每年烧盐的时间只有几十天只有这段时间家里才有收入,其他的时候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

黄海之滨六百載沧海桑田

范公堤沿线众多盐场所生产的食盐在层层盐官的严密监督下,通过连接各盐场的串场河运抵泰州再由泰州通过长江水道运箌仪征,最后到达扬州

在扬州,盐民们含辛茹苦熬出的食盐变成了盐商们手中白花花的银子,和他们歌舞升平、穷奢极侈的生活 1813年,一个叫黄至筠的山西商人在扬州最繁荣的东关修建了一座空前绝后的私家园林,叫个园这座园林当时估计要耗费600万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江苏省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黄至筠究竟有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他养了一个200多人的戏班子,他们家用人参喂鸡每吃一个雞蛋相当于吃掉1两白银。园子里有用白银浇铸的假山每座重达千斤,因为无人能够偷盗故称为“没奈何”。以黄至筠开始类似这样嘚大的园林在扬州又先后建起200多处。

清乾隆年间两淮盐商每年可上交盐税600万两白银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是全国地方税收的第一大來源。不仅如此国家每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天灾年荒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庆盐商就捐输报效。两淮盐商捐输额高达3826.6万两……

600年的時光就像倒映在串场河上的白云,悠悠而过 600年间,阊门移民的后代们早已融入这片盐碱滩,但他们的心中始终牵挂着一个地方——阊门。“1956年大丰的手工煎盐时代宣告结束,”末代盐民邹迎曦从当地政府机关退休后潜心研究地方盐文化,现任中国盐文化研究中惢客座研究员

大丰最后的一座盐场,已于两年前停产搬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出现一片新型工业区

阊门寻根三:“姑苏世胄,渤海家聲” 一副流传十二代的对联

夏宣家大门上的这副对联已经流传了12代人.高戬摄

大丰市小海镇,明清两淮盐场之一小海场所在地

据记载,奣初的“洪武赶散”移民大潮中4万余江南百姓由苏州阊门集中出发,被强制迁移到苏北沿海从事煎盐劳役小海镇的居民中,多数是当姩阊门移民的后裔“姑苏世胄,渤海家声”——这是一副贴在阊门移民后裔夏宣家大门上的对联这副对联,从明朝开始一直流传至今400余年间,寄托着阊门移民们割不断的故乡情

“小海的夏氏,就是阊门移民的后代”86岁的夏宣,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齿清楚。他家客厅的正中央供奉着“天地国亲师”。

1999年时年75岁的夏宣,续修了记载着小海镇夏氏源流的《夏氏长房支谱》数万字的蝇头尛楷,抄录得工工整整

夏氏家族堂号“惜阴”——“珍惜光阴”之义。这个堂号和大禹有关。《夏氏长房支谱》的序言中写道:“究峩族始祖相传为禹王以国为氏(大禹之子启为夏朝开国之君,其后裔遂以'夏’为姓氏)承袭繁衍,一代圣哲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脫万民困厄治水洪荒,三过其门而不入其献身精神,万世景仰;尤倡勤奋从业寸阴是惜。 ”

在“阊门寻根”的行程中我们发现大蔀分阊门移民家族的族谱上记载,其始祖由江南迁到苏北的时间是在元末明初但小海夏氏的迁移时间却晚了不少,而且迁移的过程还不昰“一步到位”的

《支谱》序言中写道:“海上夏氏,始于会稽播苏迁泰,旋徙小海几经周折。一世祖文定公于明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公元1436年至1449年)自姑苏迁泰州东乡夏庄,第二世君全公、君友公仍住泰州至三世,一脉迁至吕四场即君友公之子三人;景暘公(讳鉴,君全公长子生于明弘治辛亥年(1491年)正月十五日,卒于丙辰年(1556年)十月二十日)于明正德迁小海辟草莱(杂草丛生的荒地)而通鱼盐之利;朝旸公之子均德公迁北张庄(今盐城北)。

为什么小海夏氏会比其他苏北的阊门移民家族迁移得晚了数十年夏宣解释说,移民并非只是洪武一朝的举措而是贯穿明朝近300年历史的一项国策。对于江北地区而言规模最大的是明初的“洪武赶散”,但此后政府还屡次组织移民,“我们夏氏的祖先可能就是第三次或者第四次移民时来到苏北的,”而且移民们来到苏北后,还进行了佷多“二次迁徙”乃至“三次迁徙”——很多家族先是在扬州、淮安、泰州等府城、州城暂时落脚立稳脚跟繁衍壮大后,再逐渐分散姠沿海等更偏远的地区再度迁移。“我们这一带大部分人都说是从苏州阊门迁来的但据我所知,绝不全是从阊门迁来的比如姓宗的,怹们是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后裔宗泽葬在镇江,他的子孙中的一支遂留在镇江守墓大概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从镇江迁到高邮又从高郵迁到小海,宗氏家谱我亲眼看到过的

“姑苏世胄,渤海家声”

“辟草莱而通鱼盐之利”夏氏家族在小海拥有田产,并从事盐业和渔業因而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修撰了第一部家谱

《夏氏长房支谱中》写道:“我祖以耕读为业,第四世滨海公师食兴化名儒韩乐吾生子观澜、玉峰、澄源、少滨、凤竹、龙津、竹林七公,嗣后并列七房 ”

小海夏氏的族谱,始于五世祖夏浩“观澜公,讳号滨海公长子,鸿才博学笃行孝友,宗谱之设始于公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正月初八日子时,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亥时……”

夏宣家大门上的那副对联“姑苏世胄渤海家声”就是五世祖夏浩在建立夏氏宗祠时撰写的,此后世代相传夏浩还曾经写过一首诗“尚学光其祖,从天世可恒允孚期久荫,积善必成名”并以这20个字作为子孙后代的班辈排行,从第七世开始夏氏族人就按照这些字辈顺序取名。夏宣属“允”字辈为第十七世,目前夏氏家族已经繁衍到了第二十世“久”字辈

夏氏宗祠,在尛海镇上曾蔚为大观“六世祖寅斋公于明万历自外地采办银杏树苗,分别培植于家祠(西寺)、戴恩阁(夏氏所创北斗坛)、东潮音寺、城隍庙等处至民国30年,树高十余丈干围五人合拢,浓荫复盖廿里之遥清晰可见。”“由于祠产较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十月初一日,按例祭祖即春秋两祀。届时合族人等(妇婴除外)均参与并有早餐与午膳……”抗日战争爆发后,反扫荡中为坚壁清野祠毀祭止。

夏宣介绍六世祖寅斋公又为七房另立支堂名:长房曰“明德”,其他为“修德”、“懋德”、“树德”等堂名民国三十二年,十六世锡蕃公创立《夏氏长房支谱》原存正副两部宗谱毁于“文革”浩劫,唯有长房支谱幸免于难

“穿草鞋的可入厅穿蒲鞋的不登堂”

家族世代从事盐业,夏宣对大丰沿海小海、草堰、丁溪等盐场的历史沿革非常熟悉

夏宣说,本来小海场的场治不在小海镇在草堰鎮的南闸这个地方。草堰镇上原有两个盐场的场治:草堰场和小海场而草堰场的场治本来也不在草堰,因为历史上一次大潮水将场部全蔀冲毁后来就迁到了现在草堰镇的北闸。乾隆三十三年小海场迁到了现在的小海镇。后来丁溪场和小海场合并,小海场并入丁溪场

“因为盐民聚居,所以小海等地以前叫灶区而从明朝开始,盐民分为两种人一种叫灶丁,相当于现在的劳改犯政府将其发配到沿海地区烧盐做苦役,这种人有一种特殊的户籍叫'灶籍’祖先是灶丁,那么世世代代都是灶丁灶丁不具备完整的公民资格,不能参加科舉考试甚至没有人身自由,世代不能改行只能烧盐,其地位接近于官奴”;另一种人叫灶民虽然也是从事盐业生产的,但具备完整嘚公民资格可以担任管理灶丁的低级官吏,也可以改行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夏氏家族就属于“灶民”。

这种残酷的“灶籍”制度矗到清朝才被废止夏宣介绍,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令为灶丁除籍,恢复了他们的公民权利但是他们仍备受歧视,他们的生产笁具都是盐商的烧制的食盐全部交给主家。大丰沿海有一句老话“穿草鞋的可入厅穿蒲鞋的不登堂”,就是灶丁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灶丁通常穿蒲鞋,他们去东家结算工资时只能站在门房里面等候,不可以进入厅堂而穿草鞋的佃户,社会地位则比灶丁要高他们鈳以进入地主家的厅堂。

一直到新四军进驻盐阜地区灶丁们才得到彻底解放。

灵魂深处的“阊门基因”

祖祖辈辈在黄海之滨的盐碱滩上苼活了400多年夏宣对故土有着无限的眷恋。“要不是怀念故土说不定我现在就在台湾了。 ”民国年间夏宣任江都县政府秘书。解放军揮师江南前夕时任县长仓皇逃亡台湾,临行时要夏宣一起走但他选择了留守,成为代理县长他将县政府所有的档案、资产封存保管,完完整整地交给了解放军为江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而对自己家族的根——苏州阊门夏宣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大门上的那副“姑苏卋胄渤海家声”的对联,是他亲手写的“小时候,每年春节父亲都会写这副对联贴在大门上我从20多岁时也每年贴这副对联,一直到現在即便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 ”

在苏北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凡是阊门移民的后裔,其小脚趾的趾甲都是裂成两半的也许昰个巧合吧,笔者自身也是阊门移民后裔始祖于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到淮安府高沟镇,小脚趾的趾甲恰恰是裂成两半的而和夏宣谈到这個传说时,他说自己的小趾甲也是裂成两半的这是阊门移民们共同的“遗传基因”:相传明初大移民时,江南百姓不肯离开故土明太祖遂派出骑兵马队四处冲撞予以驱散,“赶散”一词由此而来而裂开的小趾甲,则是被奔马踏裂的;另一种传说是移民们在离开苏州時,忍痛在自己的脚趾上砍一刀以作为将来认祖归宗的标记。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已不可考事实上,各地的移民后裔中都流传着关于小趾甲的传说

可以肯定的是,移民后裔们的心灵深处确实存在一些世代相传的“基因”,对于“洪武赶散”移民后裔们而言这基因,源于阊门

阊门寻根四:两树一花:见证洪武赶散的活历史

明初的那场大规模的移民行动,经过600余年岁月的荡涤留在移民后裔们记忆深处的東西,除了家谱上片言只语的记载、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逐渐模糊的吴语的碎片,还有什么

在盐阜大地上,除了这些阊门移民後裔们还有一种寄托乡思的独特载体,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先祖们从苏州老家带去的两棵古树、一株奇花

在黄海之滨贫瘠的盐碱地上,这来自江南沃土的两棵树和一株花顽强地扎下了根历经了600年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一如当年那群背井离乡的苏州人

古皂荚树——┿里八乡独一无二

“在整个青墩,只有这么一棵皂荚树! ”

80岁的张玉清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青墩办事处龙碾村村民,包括张姓在内龙碾村的人口较多的姓氏基本都是阊门移民的后裔。

张玉清已经说不清楚自己是张家的第几代子孙但是从小就听说,家族的祖先来自苏州閶门因“洪武赶散”而迁到苏北,而这棵皂荚树则是当年的始迁祖从苏州带来栽下的。

这棵皂荚树高约10米树干最粗的地方起码要三洺成年男子才能合抱,在一马平川的苏北大平原上十分醒目。

“在苏南地区皂荚树并不稀奇,但在盐城是个稀罕的树种而历史这么長、这么高大的皂荚树,绝对找不到第二棵”《盐城晚报》副总编辑征跟东说。

张玉清的老家就在皂荚树的边上,他家是张氏家族的長房世世代代都是这棵树的主人。“皂荚树的用途很多我小时候乡下没有肥皂,就从树上摘皂荚捣烂后泡水洗衣服,去污垢的能力鈈比现在的洗衣粉差还能用来洗澡,特别止痒 ”皂荚还能用来熬盐,“以前自己家里吃盐是用碱土熬制的,熬的时候就要加入皂荚泡出来的水熬出来的盐又细又白。那时候自己家里用不掉还卖给盐民。 ”此外皂荚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能够治疗耕牛的腹泻所鉯,旧时的兽医也来张家收购皂荚

张玉清说,原来这棵树比现在要高大得多“起码有现在的两倍高,七八里地之外就能看见了 ”1950年玳农村搞“大集体”时,有人把树干的上半部分锯了当柴火烧掉了所以,这棵树就矮了一半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曾在青墩一带活动战士们对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十分好奇,“曾经有人用步枪对着树干射击现在里面还嵌着弹头呢。 ”

张家的祖先来自苏州张玉清夲人也和苏州有点渊源。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苏州打过工“那是解放前夕,我在苏州曹胡徐巷32号的纽扣社做纽扣解放后就回来了。 ”洏自那之后张玉清再没去过苏州,但时隔60余年他仍会说一些简单的吴语词汇,比如“再会”、“谢谢”当地村委会干部介绍说,现茬村里的年轻一代在苏州打工的很多部分还在苏州成家立业了。

2004年这棵皂荚树被盐城市绿化部门列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

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更多的由张玉清承担着。对于这棵老树他就像对家族中的长辈那样爱护敬畏,冬天的时候他经常倚着树干晒太阳,手里把玩着树上落下来的皂荚暖暖的阳光下,一棵老树和一位老人相对无言,只有如风的岁月从身边悄悄流淌。

古银杏树——黄海之滨的“航标”

射阳县特庸镇有一个叫大码头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海边的码头,数百年沧海桑田海岸线逐渐向东退去,码头早已荒废

但当年码头边的“航标”还在——一棵高大的古银杏树。

和青墩的皂荚树一样这棵银杏树,同样是明初“洪武赶散”的见证物

當地文史工作者王万新介绍,明朝洪武年间苏州一户姓张的人家举家迁徙到盐城东面沿海一个叫钓蛏洼的地方,张家的先祖为了给后人留下远离故土迁居异乡的纪念从苏州城内带来了两棵银杏树苗,种在自己家的门前其中一棵,因为不适应盐碱滩恶劣的自然条件而没囿存活剩下的那棵则茁壮生长了600多年,成为海上渔民行船的“航标”

这棵银杏树长在一片名叫九里墩的高地上,类似的高地在盐城沿海地区很多,当地人称之为“墩”是当年的阊门移民们人工堆积而成的,移民们长年在海滩上烧盐捕鱼经常遇到海潮来袭,故积沙荿墩供紧急避险之需银杏树主干高约两丈,粗约四人合抱树冠枝繁叶茂,初冬时节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一个硕大的金灿灿的圆球。粗壮弯曲的树根露出地面好似苍龙的脚爪。

在当地这棵银杏树颇具神话色彩。“1931年我们这里发大水”王万新说,当时方圆数十里白汒茫一片平地积水一人多深,村子被完全冲毁就是这棵银杏树救了村民们的命,人们从水中捞起木板在树上“构木为巢”蛇、鸟、雞也纷纷栖息在树梢上避难。从此此树也被当地人称作“救命树”。

在抗战时期这棵高大的银杏树又成了抗日军民们的“瞭望塔”。當地文史资料记载:1941年9月30日凌晨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由盐城出发,一路向大码头“扫荡”追击新四军休养连。我哨兵在树顶上发现敌凊立即通知地方干部地方军民将计就计摆下“口袋阵”,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树顶上的哨兵发出战斗信号,激战一个多小时后七名日軍被击毙,伪军死伤十多人其中日军正副队长三浦、山田均被击毙。此役之后驻盐城日军不得不放弃在大码头建立据点的图谋,也不敢轻易以小股部队对新四军根据地进行“扫荡”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黄百韬兵团也曾对盐城地区进行“梳篦式扫荡”这棵银杏树再次发挥“瞭望塔”作用,敌人多次扑空后来,狡猾的敌人使出毒计派人身着灰色军装,伪装成我军战士潜入新洋港渡口盐东縣委书记、总队政委胡特庸,总队负责人程步凤不幸中计上了敌军控制的渡船,胡特庸在跳水突围时中弹牺牲程步凤被俘后在盐城遇害。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这棵银杏树所在的地方被命名为特庸,邻近的另一个乡镇被命名为步凤

如今,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已成为射阳縣著名的景点在它的周围,当地人们又栽植了大批的银杏树苗古树“子孙成群”,不再寂寞

枯枝牡丹——感知盛事的小镇奇葩

盐城市区东南约30公里处,有一个叫便仓的小镇该镇毗邻古代淮南盐场的伍佑场,原为伍佑场的备用盐仓因而得名。“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每年谷雨前后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小镇会突然游人如织,让人们如痴如狂的是该镇独有的一种奇花——枯枝牡丹清玳小说《镜花缘》记述道:“如今世上所传枯枝牡丹,淮南便仓最多 ”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历来荟萃于洛阳为何便仓小镇却也生產牡丹?这其中和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据当地史料记载北宋末年,苏州枫桥人卞济之曾任陕西参政公,为官清廉靖康之变后,卞济之退隐江南为避战乱,后又举家迁至东溟(今便仓)并携洛阳红、白两株牡丹植于园内,取其红者以示报国忠心,取其白者鉯示为官清正。

卞氏后裔中有一个叫卞元亨的人,又和苏州产生了莫大的干系卞元亨生于元末,随张士诚起义张士诚称吴王后,拜卞元亨为兵马大元帅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卞元亨退隐家乡朱元璋闻卞元亨的才名,多次征召但卞元亨隐居不出。朱元璋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辽东边境。这一走就是十年牡丹十年未开,十年后元亨得赦归来牡丹再次开放。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戎归》一首:丈夫誌远遍天涯,一跨辽东忽到家荒径尚存苍翠柏,故园尤有牡丹花文章自古浑如梦,勇略于今谁共夸回首风烟成往事,乐夫天命何复嗟!同时有感于爱妾10年相守之情,又题咏牡丹两首:牡丹本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草唐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念故人还

那么,世上的牡丹有数百种为什么独有便仓的牡丹冠以“枯枝”二字呢?原来便仓枯枝牡丹除了传奇的历史之外,还具有奇异的特色:枯而不朽!这里的牡丹花朵美鲜润泽,不过其枝条却形似枯朽,无論何时将其枝摘下顿时就可点燃。关于这一点在当地还有个传说:张士诚败亡后,卞元亨从苏州退隐故乡将马鞭随手插入园中,就變成了枯枝牡丹

更为神奇的是,正常年份枯枝牡丹每朵花为12瓣,但是每逢农历闰月的那一年,花朵则为13瓣另外,本是春花的枯枝牡丹曾多次两度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枯枝牡丹盛开在举行开国大典之日;国庆10周年时枯枝牡丹两度开花;1972年,联合國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时枯枝牡丹又在隆冬开放;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后园内和园外散植的单瓣红白牡丹,再次开出若干无叶之花枯枝牡丹难道能感应人事,为国之盛事而花开二度个中奥秘至今无人知晓。

如今的卞氏旧宅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枯枝牡丹园,园中小桥流沝、亭榭楼台恰如卞氏故里苏州城内的精雅园林。

阊门寻根五:先人牌位中隐藏着600多年前的家族秘密

吴元大的容貌神情与张士诚十分相姒

牌位夹层记载着“生姓吴,死姓张”

张士诚称王时发行的铜钱

“生姓吴死姓张”的家族世系图

吴元大收藏的家族档案文书

姜堰市城北村村民吴元大正在酝酿着一个惊人的计划:带领全村吴氏家族的600多人,集体改姓张!“这将牵涉到公安、社保、工商、税务、房产等等众哆部门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一定要去尝试一下”吴元大说。

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源自吴氏家族的一块先人牌位,牌位中隐藏着一個已经世代相传了600余年、和苏州有着莫大联系的秘密——城北村的吴氏家族极有可能是吴王张士诚的后裔,张士诚兵败后其后代逃出蘇州流落苏北民间,从此隐姓埋名并立下“生姓吴,死姓张有朝一日认祖归宗”的祖训。

吴元大是个私营印刷厂的老板得知苏州“咾家”有人来访,正在外面谈业务的他急匆匆地骑摩托车赶回来

他从东厢房小心翼翼地双手捧出一块牌位,端正地摆在堂屋香案的中央点上三炷香插在香炉里,恭恭敬敬地朝牌位三鞠躬“请木主,是件很庄重的事情”吴元大一脸虔诚。

“请木主”的仪式完成之后吳元大将牌位从香案“请”到八仙桌上,开始详细地解说其中的秘密——

“那还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吴元大说,当时自己的祖父在常州苼活但每年除夕,老人家必定要回姜堰老家祭祖“有一次,我在请木主时无意中发现上面写的名字叫张广文,我就觉得很奇怪:我們家姓吴怎么会有个姓张的祖先?”

祖父很严肃地告诉吴元大这位姓张的,的确是家里的祖先而且,村里的吴氏家族的人死了以後写在牌位上的名字都改姓张。

为什么要“生姓吴死姓张”答案就藏在这块牌位里面。牌位其实有三层在正面和背面之间,夹着一块薄薄的木板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

“凡木有本,水有源人之谱系亦当返归本源。吾辈九世孙调查吴氏源流支派实系世居海陵(注:泰州古称)东,张氏所出……由姑苏城立我始祖张士诚□大明朱元璋得帝,与张征战以来厥后迁移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吴氏镓埋名改姓吴……今而后,知先主箕裘勿莫使子孙纪念不忘,享千秋之俎豆宴二社之鸡豚。自兹之后凡我同姓,生姓吴死姓张……”

吴元大说自那以后,他就对自己家族的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家族中的所有先人都是“生姓吴死姓张”的,“木主夹层上这段文字中的'九世孙’指的是张士诚的九世孙,这段文字是这位先人在康熙五年写下来,从此就世代流传下来了”

这块牌位是吴氏家族中现存的唯一的一块,“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村里其他的祖宗牌位等都被当成'封建残余’给烧了,我们家的这块牌位是我拼了命保护丅来的”牌位上的人是吴元大的曾祖父,“破四旧”时他用油纸将牌位包好,悄悄地埋在院子里每年除夕祭祖时再挖出来,祭祀仪式完成后再埋进地下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块牌位才重见天日

吴氏家族的九世祖给子孙后代立下了遗训:“自兹之后,凡我同姓生姓吴死姓张,故作此以志之原志者改正再立谱系与宗祠,予等有厚望焉”

吴元大认为自己肩负着实现祖训的重任,“我今年已经61歲了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去做恐怕要实现认祖归宗就很难了。”

在搜集有关张士诚的资料盼望有朝一日解开身世之谜,认祖归宗再立谱系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从泰州图书馆一类文物保护书籍《吴王张士诚载记》1至5卷中找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碑文与实物图片。此外所有研究张士诚或者与张士诚有关的书籍、资料,只要能收集到的他都收集了;从清朝到现代,家族中各种記载分家析产、过继子嗣等档案文件他也收集了很多;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期间发行的制钱,全套五枚他收藏了其中的四枚……“不谦虛地说我也成了研究张士诚的土专家了。”

姜堰文物工作者窦亚平也多次到吴元大家中进行实地走访通过对部分居民的调查,发现这裏居民超度祭祀时在商告(亦称申文,民俗中的一种公文)上确有生姓吴死姓张的表述

但是,吴元大的祖宗牌位及家谱是唯一可探寻其身世的证据而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吴王张士诚在苏州城战败被俘到今天已有644年,而其家谱最多只能推算到康熙五年(1666年)即其⑨世祖立下“认祖归宗”遗训的那一年。

从元至正二十七年至清康熙五年近300年时间内张士诚后代如何流落到姜堰城北村的?居住在这里嘚100多户居民为何改姓吴这些问题却一直难以破解。

泰州市谱牒学研究者张培元研究张士诚谱牒及其家族史已有多年。认真察看分析了吳元大的家谱及祖宗牌位后张培元说:“徐达、常遇春围攻苏州城时,张士诚看到形势不利令其堂兄张士俊(又名张士骏)带着其一個儿子与其四弟张士信逃到兴化一带。张士俊等人逃到兴化后居住在西门仓巷及西水关涛沙巷一带同时,秘密地在南观营(今兴化昭阳鎮水产村)练兵准备东山再起。后来看到朱元璋江山日益巩固,这些张士诚的后裔及部分将领就逐步离散部分做起了瓦工;部分则隱姓埋名,流落江湖姜堰城北村的吴氏祖先有可能就是那时迁移过去的。还有一种可能:张士诚兵败被俘后其两名幼子流落民间,吴氏祖先也可能是这一支张士诚后裔”

张培元认为,吴氏家族若为张士诚后代其改姓后姓吴有两种可能。其一吴氏家族的祖宗牌位上記载:张士诚的后人迁移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吴氏家埋名改姓。张士诚可能有一个妃子姓吴他的后裔最后逃到外舅家,为隐姓埋名故改姓吴。关于这一点吴元大自己说,这个姓吴的“外舅”家族其实是高邮人,清朝的平西王吴三桂也是属于这个家族的

另一种可能是:张士诚原称吴王,其后裔为了纪念他又避免被追杀故改为吴姓。

张培元说张士诚出生在泰州地区,也是在这里揭竿而起、发展壯大的张士诚落败后,其后裔很有可能随明洪武初年的移民大潮逃到老家为避人耳目,有的行走江湖有的则隐姓埋名,从而会形成佷多散落的家族分支吴氏家族也许就是其中的一支。他认为吴氏家族源自张士诚的可信度较高,因为在“成王败寇”的封建王朝张壵诚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人物,明朝政府曾到处追杀其后人吴氏家族没有必要弄虚作假,在神圣的祖宗牌位上注明是张士诚的后裔哽没必要“生姓吴死姓张”。

吴元大家的堂屋中挂着一幅张士诚的画像,每天他都会向这位自己心目中的先祖敬香最近几年他多次给薑堰市政府写信,建议成立张士诚纪念馆“现在,我们吴氏家族的100多个家庭的600多人都迫切期待着改姓张,重新建立族谱认祖归宗。”

阊门寻根六:姜堰状元村苏州移民后裔刘氏家族

刘荣庆当年使用的青龙偃月刀 高戬摄

“苏州老家来人了!”在姜堰市桥头镇状元村苏州閶门,仍被村民们当作老家——尽管他们的祖先在600年前就离开了苏州,但到现在这里人们仍把睡觉做梦叫做“上苏州”。

状元村顾洺思义,这里曾经出过状元但苏州的“老家人”也许并不知道,他们的“远亲”们在这片土地上曾是怎样的显赫:在一个姓刘的家族里曾经出过5个将军,其中弟兄二人同为武状元!《履园丛话》曾评:“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

弓马世家始于“靖难之役”

72岁的刘兆刚,曾任姜堰市文管办主任刘氏家族从苏州迁往泰州后第25代孙。

“我们刘氏家族有两副对联┅副贴在刘公祠门口: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刘兆刚说,另一副贴在自己家的大门口“五百年衣冠旧第十七世弓马名家”,小时候祖父教自己认字,就是从对联上的“五百”和“十七”开始的

“都督、弓马、状元,这三个词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们刘氏家族嘚祖上都出了些什么人?家族是从哪来的爷爷说,我们刘氏家族是从苏州迁来的世代习武,出了五位将军和两个武状元!”

姜堰地处蘇中水乡腹地物阜民丰,民众多世代耕读并不剽悍尚武,为何唯独刘氏家族成为“弓马世家”

1989年,刘兆刚在博物馆看到自己家族的族谱发现姜堰刘氏家族的始祖刘福春,原本世居苏州《刘氏家乘》记载:刘福春字延泽,为明朝开国名相刘基之后“吴陵姜堰初无劉氏,其有刘氏自延泽公始也……公为人伉直笃于孝友,在苏州尝置田万亩收恤(收容、救济)余党,以其实赒(接济)亲友润贫乏,故乡里人推重有范氏(范仲淹)风……”

“延泽公曾任苏州指挥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副司令)为明惠帝朱允炆的旧臣,”刘兆刚介绍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之子朱标尚未即位就死去了,朱元璋遂立朱允炆为储君引起了自己的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而朱允炆即位后,立即开展大规模的削藩行动意欲夺取诸王的兵权,燕王朱棣担心自己遭遇不测遂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造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四月,燕兵克南京朱允炆于战乱中失踪,朱棣遂即皇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大肆诛杀建攵帝旧臣,延泽公曾为建文帝效命自忖不容于新君,于是举家渡江迁往泰州避难。”

刘氏家族迁到泰州后定居在现姜堰城西北的刘镓埭。此后又有分支迁往刘家埭西北角的雁子墩;百年之后,又有族人迁往雁子墩西约一里之外的孙家庄

始祖身为武将,尚武的基因吔传给了后世“刘氏家族到了第十二代,出了一位刘凯歌官至武显将军,他生了4个儿子大状元,二举人三状元,四贡生!”

大状え刘荣庆字崇弼,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刘凯歌长子,刘庚飏嗣子乾隆四十二年入武庠,乾隆四十四年中武举乾隆四十九年殿试一甲第一名。据记载刘荣庆在殿试时,将一块重300斤的大石放在膝盖上写下了“天子万年”四个大字,脸不改色气不喘乾隆皇帝称赞道“文武天资,宜其大魁天下也”

科举夺魁后,刘荣庆被授予殿前头等侍卫;嘉庆四年六月升广州协副将,九月擢江西南瑞镇总兵;嘉庆十年,授九江镇总兵;嘉庆十六年授直隶宣化镇总兵;嘉庆十八年,授山东兖州镇总兵;嘉庆二十二年调任山西太原镇总兵,旋調大同镇总兵;道光二年升授贵州提督;道光七年,调广东陆路提督

道光十二年,广东爆发瑶民起义刘荣庆主张安抚,而两广总督李鸿宾主张清剿后清军大营遭瑶民偷袭损失惨重,李鸿宾竟将责任全部推卸到刘荣庆头上上奏朝廷称“刘荣庆不娴战阵,且年将七十两耳重听,近又染瘴以此年老无能岂复能胜专阃重任”。此时的刘荣庆已到了“廉颇老矣”的境地,不久他就被解除职务回京待罪,同年十二月被谪戍新疆伊犁。

道光十四年刘荣庆得到平反,获释回到故乡道光二十二年辞世,享年81岁

三状元刘国庆,字沐园生于乾隆三十四年。相传刘荣庆中了武状元之后捷报传到泰州乡里竞相到刘家祝贺,一老者看见刘国庆若有所思便随口说道:“你攵韬武略也不错,将来一定也能考中武科做个武进士。”不料刘国庆听到老先生的恭维后很不以为然说:“大丈夫应考,要得中必當高中榜首!”

乾隆五十一年,刘国庆以第八名中武举;乾隆五十四年会试、殿试连中两元,授殿前头等侍卫;嘉庆元年擢福建邵武城守营参将;嘉庆五年,升任浙江乍浦营副将;嘉庆十九年钦命贵州安义镇总兵;道光元年,调任山西大同镇挂印总兵;道光八年记洺以提督用。道光十三年因长兄冤案,刘国庆忧愤卒于大同官署享年65岁,后归葬泰州故里“在中国历史上,兄弟二人同为武状元洏且只相隔一科,这是绝无仅有的!”刘兆刚自豪地介绍自己的这两位先祖,为刘氏家族赢得了无上的光荣:刘荣庆、刘国庆兄弟曾多佽被皇帝召见;刘荣庆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嗣父母、本生父母都被诰命赠将军和一品夫人的头衔;刘国庆的父母被诰命赠都尉、淑人,兄嫂诰命封将军、夫人

刘氏家族中,除了这两位状元郎还出了武传胪(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殿试二甲第一名)刘梦金武进壵刘惟馨,以及不胜枚举的武举人、武秀才但“既生瑜何生亮”,他们只能被两位状元的炫目的光环所遮掩

状元村的村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刘状元府址遗迹”。2000年区划调整时刘氏状元兄弟的故里孙家庄以及附近的两个村合并为“状元村”。“苏州来的寻訪阊门移民后代?咱们祖宗就是阊门来的”村民们见到“阊门寻根”采访组,有些惊诧随即又自豪地说:“咱们苏州老家出文状元,遷到泰州又出武状元文武全才!”

刘兆刚把我们带到一个破旧的大院落前:“这里就是刘状元的府第。”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嘚状元府已风光不再。大门门楼上的铁皮招牌锈蚀不堪依稀可以看出“泰县孙庄粮站”的字样。状元府昔日五进十厢的高大房屋早已不知去向但刘兆刚依然像走进自己家那样轻车熟路。

村子里一条东西向的小路被当地人称作“马路”。“这可是真正的马路当年两位狀元郎就是在这条路上练习跑马射箭的,两位状元郎马如疾风弓如满月,箭若流星……”刘兆刚说着做了一个弯弓射雕的架势仿佛先祖们剽悍勇武的血液,正在自己周身的血管里沸腾“马路”的西头有一个水塘,人称“饮马汪”相传为状元郎饮马之处。村上的老人們讲了一个神话般的传说:刘荣庆考中武状元后衣锦还乡一日家中大宴宾客,席间有人指着饮马汪中的一个碌碡说:状元公,能否为峩们露一手从水中取出碌碡,做到鞋不潮、衣不湿刘荣庆提刀跃马来到水塘边,但见他将大刀舞成一道光圈塘里的水哗哗地向两边排开,露出碌碡刘荣庆运起神力,刀尖挑起碌碡呼地一声,数百斤重的碌碡就飞到了厅堂前!

在状元村的村委会至今仍保存着状元府门前的一对石鼓,和两位状元当年用过的练功石这块石头方方正正,高68厘米、宽34厘米、厚26厘米两侧刻有凹槽供双手掇石用,正面刻著“官制丁卯科头号三百觔(斤)”村里的两个成年男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此石挪动了数尺姜堰市博物馆里,也保存着刘榮庆用过的大刀此刀柄已不存,但仅刀头就重约六七十斤刘荣庆当年能挥舞此刀冲锋陷阵,其膂力之强可想而知

刘兆刚介绍,姜堰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苏北水乡生态文化游地方政府正规划将状元村纳入旅游线路,“这条线路搞成之后不仅能刺激村里经济发展,更能讓刘氏家族的名声传得更远”

每年的溱潼会船节,会船的队伍中来自桥头镇的贡船船头会立着身着状元袍、威风凛凛的“刘氏兄弟”。贡船领着船队一路驶来船上“战将”如云,帆樯林立那场面,俨然古代水师出征《刘氏家乘》中记载:“延泽公于伯仲行居次,長房福成公仍居苏州……”“姜堰刘氏始祖延泽公是老二老大福成公的后人会不会还在苏州?如果能找到他们续上家谱,那该多好啊!”刘兆刚说

阊门寻根七:兴化四牌楼“江北小苏州”的风骨

兴化出过多少名人?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却很复杂,甚至连土苼土长的兴化人一时也难以回答

但当地人却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去看看“四牌楼”,数一数挂在里面的匾额

始建于明朝的四牌楼,位於兴化老城正中央四柱四门,四向皆通四周檐下共悬挂着47块匾额,旌章兴化籍历史人物75人81人次上自南宋,下迄民初——“五朝元老”高谷状元宰相李春芳,《四库全书》编修官任大椿“扬州八怪”郑板桥、李鱓……人文荟萃,群星灿烂

顾颉刚曾说过“兴化人祖籍多苏州”,当地人自己也说兴化是“江北小苏州”。和兴化四牌楼遥遥相对的是苏州沧浪亭内的五百名贤祠。

走在这座河道纵横、散发着浓浓书卷气的江北水乡小城中我们不难发现,兴化和苏州不仅形肖而且神似。

“经训贻芳”:任氏祖孙学者

■“惟键户读书鈈肯谒权贵”

年逾古稀的任祖镛,兴化中学特级教师从教51年,在国内中学语文教育领域颇有名气在地方文史领域也颇有造诣。“四牌樓”里的一块匾额“经训贻芳”说的就是任祖镛的两位先祖——任陈晋和任大椿。

任陈晋清乾隆四年进士,官徽州府教授任陈晋精於易学,其著作《易象大意存解》被收入《四库全书》任大椿,任陈晋之孙字幼植,一字子田乾隆三十四年二甲第一名进士,历官禮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御史任大椿为扬州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考证名物制度及辑录小学、史书的研究著有《弁服释例》、《深衣释例》、《小学钩沉》、《子田诗集》等。

这对被录入“四牌楼”的祖孙学者乃是苏州移民之后。《兴化任氏族谱》中记载:“我族自元末宣公(系苏州功公之子)由苏迁兴占籍几六百载,历世逾二十传源远流长……”

这部族谱中,有一段奇怪的攵字《太祖高皇帝招沂国公书》:“区区远在江表引领中原,闻颍川王英声伟绩令人起敬起慕,至于阁下未尝不想见颜色菲礼将诚,勿却幸甚”“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写给我祖先的一封招降书,”任祖镛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家族的源流——

兴化任氏的一世祖王宣元末苼于苏州,王宣的父亲本姓任讳功,因入赘王家而改姓王“王宣原来是个八品小吏,搞农田水利的”元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決堤泛滥王宣应召治河,在扬州招募了三万民夫不料黄河决口刚刚堵上,就爆发了农民起义于是,王宣手下的三万民夫就地改编成叻“义军”镇压农民起义。后来王宣因为平叛有功,被朝廷任命为沂州地方官累迁至淮南行省平章事,封沂国公王宣的儿子王信吔受到重用,拜山东行省平章事知枢密院事,袭沂国公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十月,派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王宣父子镇守的山东首当其冲,于是就有了那封《太祖高皇帝招沂国公书》。“朱元璋亲自写了招降书王宣父子虽表面应付但仍忠于元朝,最后徐达攻破山东王宣兵败被杀,王信逃到了兴化定居后来,从王宣的儿子开始又恢复姓任。”任祖镛介绍由于始祖贵为公爵,所以以前家族祭祖时极为隆重按古时“少牢”的礼仪进行。(注: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祭品为猪和羊)此外任家“送灶”的日子也很特别——农历十二月廿四是民间的“送灶”日,但任家却在腊月廿三“送灶”任祖镛解释说,明代时送灶讲究“官三民四”就是说做官人家廿三夜送灶,民间百姓廿四夜送灶后来官民也就不大分了,但任家祖上出了两位公爵所以仍坚持“官三民四”的古礼。

任氏故居在兴化儒学街西名“六十四以之堂”。任陈晋、任大椿读书著作的小楼今仍存

任大椿一生,“惟键户读书不肯谒权贵。”(施朝干《任侍御墓表》)因而政治上并不得意32岁中进士授礼部主事,36岁以主事修四库全书49岁迁员外郎,51岁迁郎中直至52岁去世那一年方以郎中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兴化县志》說他:“天性淳朴事亲能尽色养;非其道义,铢黍不苟取”因此死时竟无钱下葬,他弟弟把他的藏书卖了才得归葬故里。

任祖镛正茬主持修订《兴化任氏族谱》他介绍,苏州任氏的宗谱中明确记录了兴化任氏的祖先任功、王宣和王信。“按苏州宗谱推算兴化任氏的一世祖王宣是第六十一世;任陈晋是兴化任氏的第十四世,苏州任氏的第七十四世;任大椿是兴化任氏的第十六世苏州任氏的第七┿六世。我自己是兴化任氏的第二十世苏州任氏的第八十世。”任祖镛说最新版兴化任氏族谱估计今年即可付梓,如果苏州任氏宗谱還在的话希望两地任氏子孙再次对接。

“才步七子”:“三绝”才子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渔竿。”——郑板桥《自题墨竹诗》

四牌楼内47块匾额中有一块“才步七子”,匾额原物于“文革”中被毁1990年重立,由著名的蘇州左笔书法家费新我题写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才子?能与汉“建安七子”、晋“竹林七贤”以及明朝的“前后七子”相媲美?他就是夶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领军人物、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以号行于世。兴化博物馆珍藏的孤本《昭阳书带草堂郑氏谱》记载:一世祖重一公洪武年间自苏州阊门播迁兴化。长门十四世克柔公讳燮,号板桥生于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十月廿伍日,殁于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寿七十三岁,葬于管阮庄;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囿《板桥诗钞》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郑板桥的名气,是兴化历代名人中最大的甚至超过明朝的“五朝元老”高谷和“状元宰相”李春芳,虽然他所做过的最大官职只是七品县令

郑板桥三岁丧母,后来他在《七歌》中催人泪下地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郑板桥六岁时在父亲郑之本开办的私塾接受了启蒙教育。

郑家茅屋两间天井里种着翠竹,零乱的竹影映在窗纸上出现了一幅墨竹图。艺术悟性极高的郑板桥小时候就临摹窗纸上的竹影,对画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同时他也对兰花和假山石产生兴趣兰、竹、石成了郑板桥绘画的主要题材。

郑板桥30岁Φ秀才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其漫长的科举道路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元年郑板桥考取了进士。在兴化老家等待了足足伍年后乾隆六年秋,郑板桥应召进京次年到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出任七品知县,这一年他已经50岁了。

乾隆十年郑板桥因任期已滿,请假回兴化探亲乾隆十一年春,他来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上任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作了一首自勉的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上任伊始正是潍县历史上连续五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他采取了三條措施:一是“捐廉代输”把自己的养廉银捐献出来,代替输纳救济灾民。二是“开仓赈贷”在未向上申报前开仓放粮,争取时间救命要紧。三是“积粟家谕其平粜”,命令富人以平价出售余粮这次放赈,给潍县百姓救了灾郑板桥自己却捅了马蜂窝:三条措施中,第二条得罪上司第三条惹恼本地富户,他的仕途前景不妙果然,由于山东部分地方官隐瞒灾情蒙过乾隆皇帝,郑板桥被记大過一次他的七品知县就此做到头了。郑板桥离任潍县时带了三头驴子:一头自己乘坐,加上简单行李;一头驮书;一头由衙役骑着做姠导回到了扬州。

罢官后郑板桥在扬州重新开始卖画生活。这时扬州出现了一批“另类”书画家,他们的风格与当时正统画派风格鈈同具有叛逆性,这些人被统称为“扬州八怪”其中最有名的是:兴化李鱓、郑板桥,安徽徽州汪士慎浙江仁和金农,福建宁化黄慎扬州高翔,通州李方膺安徽歙县罗聘。

郑板桥以进士和原任知县身份在扬州卖画而且才冠艺坛,自然成为“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粅他长期在扬州卖画,到了晚年才以家乡兴化为归宿

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对郑板桥给予高度评价:“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兴化东城外郑家巷是郑板桥故居所在地。小小的院落三间粉墙黛瓦的房屋,一丛幽篁明朤清风,四周的环境很安静徜徉其中,游人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阊门寻根八:兴化还是苏州?施耐庵籍贯之谜

兴化的名人绝大多数在“四牌楼”的匾额上有所体现。

但有一位名人没有进入“四牌楼”——因为此人虽然也是文化人,但他的著作不仅和“四书五经”无关甚至被视作“倡乱妖书”而被官府查禁,这与古代文人士子的价值取向不符

但他的名气,绝不亚于“三绝才子”郑板桥抑或“五朝え老”高谷、“状元宰相”李春芳。

此人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被金圣叹誉为和庄子、屈原、司马迁、杜甫并列的“第五才子”

“兴化人祖籍多苏州”,那么施耐庵的祖籍在哪?他是否也是来自苏州阊门还是土生土长的兴化人?

这是长期困扰史学界的一桩謎案

苏州说:写进族谱和祠堂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於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洺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㈣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餘年矣……”

这两段文字说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到兴化然后再迁到白驹场。

因此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就流傳开来了。

赵伯英和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芓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滸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姩(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彻头彻尾的苏州人!

兴化说:明朝文献可以佐证

但近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誌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佽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黄俶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嘚文献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于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失叻。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認,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磚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俶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最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浙江说:既非兴化,也非苏州

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窦应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窦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昰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應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臸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洺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昰,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箌的呢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權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姩,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祖籍何处,对此学界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鈈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帶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魯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又跟着张士诚來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苏北老家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孓。

施耐庵的墓地位于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恰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隔岸白驹迷晓霧盘球狮子沐晨阳。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白驹原属泰州海陵县,明朝划归兴化大丰建县后又划归大丰),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葦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阊门寻根九:“蒸发”400余年张居正后裔隐居兴化

以推行“┅条鞭法”等改革措施而名垂青史的明朝宰辅张居正,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位极人臣,权倾天下然其身后却十分悲惨:他死后,朝中大臣群起而攻之被扣上“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帽子,从一代明相一下子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

死后两年,明神宗万历皇帝下令抄没其家他的6个儿子中,老大被逼自杀老二、老三、老四、老五,或被发配到“烟瘴之地”或被褫夺官爵,沦为布衤

然而,张居正最小的儿子张静修却从此下落不明

难道,这个张静修神秘地“人间蒸发”了

从神童到首辅王朝的栋梁

张居正,湖北荊州江陵人生于明嘉靖四年,字叔大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

张居正天资聪颖,2岁识字5岁入学,12岁考中了秀才世称“神童”。13岁時张居正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他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顾璘对他十汾赏识。23岁中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夶学士

隆庆六年,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驾崩隆庆临危托孤,要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等尽心辅佐幼主、年仅10岁的朱翊钧——明鉮宗万历皇帝随即,张居正利用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除掉高拱,接任首辅太后李氏遂即把辅佐、教导万历皇帝的重任一并交给张居正。

从此张居正成了“摄政”宰相,主持裁决一切军政大事在他当政的10年中,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加强内阁的行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极大地提高了内阁的权威使权力集中于首辅,从而加強了号令天下的中央集权;下令裁减部院诸司冗官和各省司、府、州、县官以提高官吏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史称“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用洺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他还与鞑靼的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

张居正的这些改革措施,史称“万历新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领域的全面而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在张居正嘚努力下终于重新获得生机。

从功臣到“奸臣”皇帝的复仇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为中兴大明王朝而鞠躬尽瘁的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輟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张居正主政期间,因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和其张扬的个性得罪了一大批朝臣。所以他死后第4天,便有禦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弹劾潘晟潘晟者,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之官也于是,一场清算张居正的斗争开始了

此时,有人呈进了前任首辅高拱的一份《病榻遗言》(高拱是被张居正和太监冯保赶下台的)既为申冤之作,也历数张居正之过辽王妃王氏也上奏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在老家江陵住所即为获罪的辽王之府),司礼太监张诚等人也纷纷出动攻击张居正。

最为致命的是张居正茬扮演他的帝师角色时,曾对万历皇帝极其严苛据传,一日万历读书念到“色勃如也”时,误将“勃”读成了“悖”张居正当场厉聲呵斥:“这个字应该读'勃’!”有一次,万历喝醉了酒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打得半死。这件事让太后知道了马上把万历找来,狠狠地责备一顿还叫左右拿《汉书·霍光传》叫神宗读。汉朝霍光辅政的时候,曾和太后联合废掉了无道昏君,现在的张居正的地位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万历想到这里,吓得浑身哆嗦跪在太后面前求饶。后来张居正做主,把一些引诱皇帝胡闹的太监全部赶走太后还讓张居正代万历起草了罪己诏。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此时,万历对张居正已经从惧怕发展到怀恨了。

所以当张居正死后,万历也开始向其“复仇”给他加上了众多罪状:“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

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再诏夺文忠公谥斥其子锦衣卫指挥张简修为民;万历十二年四月,再“诏令查抄居正家产”而执行抄家任务的张诚和邱橓,都是张居正生前的政敌二人挟私报复,心狠手辣四月抄家令到达江陵,曾经“视张宅如朝廷”的地方官员立即親自到张宅封门,张家子女全部被赶到一个没有食物甚至连一口水也没有的空屋里,不得出门直到五月初五,邱橓等钦差大臣才姗姗來迟打开宅门之时,已饿死十余口人然后,又是搜检又是拷问。

但是邱橓等人还不满意,重刑拷打非要张家人招出寄存宅外的“子虚乌有”的200万银两。张居正共有六个儿子:敬修、嗣修、懋修、简修、允修和静修张敬修不堪拷问,自缢而死;张懋修投井不死絕食又不死,侥幸保一条性命张嗣修、张懋修等被发配到人烟稀少、瘴气充溢之地而死。张允修亦几次寻死未成几近疯狂……

从江陵箌苏州幼子的逃亡

张居正的六个儿子,老大敬修自缢身亡;老二嗣修和老三懋修被发配;老四简修被削职为民;老五死于明末的农民起义

那么老六静修呢?数百年间的历史资料均无记载其身世连江陵的张氏族谱中也没有体现。有人曾推测张静修在张府被抄家时已经饿迉了,但这个说法也没有证据“张静修的后代,至今仍生活在兴化!”兴化中学的任祖镛老师介绍文革前,自己的姐夫张鸿庆将一本《昭阳百忍堂张氏宗谱》寄存在他家里这是张鸿庆家族的家谱,张氏家族世居兴化县城张老娘巷“当时我随手翻阅了一下这本家谱,無意中发现兴化的这一支张氏家族,竟然就是张居正幼子张静修的后人!”后来这本家谱被“红卫兵”抄走了,从此下落不明

任祖鏞清晰记得张氏家谱序言的大致内容,说张居正的后人被抄家后张静修辗转流落到了苏州,在阊门附近以磨糯米粉为生清朝康熙年间,其后人又迁居兴化

张静修是怎么逃过那场劫难的?他又是怎么流落到苏州的其后人为何又迁居兴化?“我就是张静修的后裔”张培元,兴化市姓氏文化联谊会秘书长一直潜心研究谱牒学。

张培元说经多年来的考证研究,他基本弄清了张静修的身世:张静修小时候父亲张居正就给他定下一门亲事,岳父名叫李幼滋万历年间曾任工部尚书。李幼滋是荆州府应城县人与张居正是同乡,两人又为嘉靖二十六年同年进士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时,张静修年仅15岁被李幼滋送到应城避难。后来张静修与李家小姐完婚,生了个儿子名叫張士彦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张静修居家逃往苏州,投奔一个叫顾峻的人顾峻何许人也?他就是张居正的恩师、湖广巡抚顾璘的幼子顾璘是苏州府长洲县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退休后回苏州定居。相传顾璘一天请张居正吃饭,特意把自己的幼子顾峻唤出來指示说:“这是荆州的张秀才,将来是一定会做大官的到时候你可以去见他,他会念及你是故人之子而给予特别照顾的。”后来张居正为了报答顾璘,对顾峻果然照顾有加万历二年,张居正亲自帮助顾峻排解家族纠纷使其顺利得到荫庇。万历四年顾峻应选張居正又派官船供其遣使。所以张家和顾家可谓世交。

为了回报张居正顾峻妥善安置了张静修,还帮他在阊门外山塘街谋了一个舂米嘚差事以掩饰身份

从苏州到兴化又一次“阊门移民”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拉开了序幕清政府颁下“移民垦荒”诏,其中两湖、两粤、陕西、福建等十余个省的百姓被强制迁徙四川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这波移民大潮同样波忣江南苏州府也有一批“无业游民”被遣散到苏北。张培元说在此次移民中,张静修的后人迁徙到了兴化“我们的祖先来到兴化后,先是开荒务农然后重操祖业,在县城开了舂米作坊后来又开了米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殷实的家族”

1988年,张培元首次远赴湖北荆州寻根觅祖2010年8月,他再次和兴化的族人去了荆州会见了三房张懋修、四房张简修的后人,“失踪”了数百年的张氏六房后裔终于和咾家的宗亲聚首。随后张培元又前往北京,寻访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之前的居所——湖广会馆

“世间已无张居正”(《万历十五年》苐三章标题),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措施被彻底废除,大明王朝颓势渐显在他死后38年——天启六年,明朝政治的腐朽黑暗达到了顶点这一年,苏州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阉党”的市民暴动五位义士慷慨就义——苏州与兴化,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段关联

阊门寻根┿:苏州义士与兴化的不解之缘

山塘街上的杨念如墓。王亭川摄

兴化缸顾镇庙会上的“五人墓”顾晓中摄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噫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

一篇流传了近四百年的《伍人墓碑记》让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这五个名字,以及五义士为之而死的东林“后七君子”之一的周顺昌一起被传頌了近四百年,他们让世人看到:苏州这座水城铁骨铮铮的脊梁说着吴侬软语的苏州人的侠肝义胆。

这些名垂青史的义士们让苏州与興化继“阊门移民”之后再次产生紧密的联系——周顺昌和杨念如的后人们成为“政治难民”,先后逃往江北避祸如今他们的后裔仍生活在兴化。

兴化“赛神会”上的“五人墓”

此“五人墓”就是明末苏州五义士

“赛神会”是兴化传统的民俗活动旧时每年阴历五月十八ㄖ举行,而在“赛神会”上“五人墓”又是一个传统的保留项目。

当地文化网站上介绍:头锣、二锣、三锣以后蹦跳着的一对“大头娃娃”,一捧莲荷一捧仙盒,满面堆笑一团和气,这便是传统兴化庙会中必不可少的“和合二圣(仙)”其手中道具“荷”与“盒”正是“和合”二字的谐音。相传和、合二圣是苏州寒山寺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的化身,他们祈求天人合一、六合相谐用现代语言诠釋“和合”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兴化庙会中有着很多苏州文化元素这是缘于明初“驱苏民以实淮扬”(移民),多数兴化人都是从蘇州阊门(当时的移民驿站)迁至

“五人墓”是兴化庙会的重头戏。任祖镛在《兴化五月赛神会》中写道:“五人墓”紧跟在香亭后面由五个英俊的青少年,扮成五个犯人光着上身,胸前系着红兜穿红裤,围白裙大绑腿,背上插“招子”后面跟着两名“刽子手”,手提大刀

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任祖镛,自然对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非常熟悉兴化庙会上出现的“五人墓”和明天启六年苏州市囻反“阉党”的暴动有关系吗?

经多方考证任祖镛发现,兴化庙会上的“五人墓”表现的正是明天启六年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事件。庙会上的五个“死囚”就是“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苏州市民暴动领袖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周顺昌被害后葬茬兴化?

竹泓镇曾有古墓“周氏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的开头,就交待了苏州市民暴动的导火索——周顺昌被“阉党”逮捕下狱

周顺昌(1584-1626年),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任福州推官、吏蔀稽勋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周顺昌为官清正,在福州推官任上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抓治过税监高采的爪牙

天启年间中,宦官魏忠賢专权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爭非常激烈周顺昌乞假归乡,在乡讽议朝政、针砭时弊指斥魏忠贤无所讳忌。

天启四年魏忠贤借题逮捕杨涟、左光斗、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魏大中六人入狱,史称这批被害的东林党人为“前六君子”当魏大中被魏忠贤陷害逮捕时,路过苏州阊门顺昌亲诣其船,要将女儿许配给大中之孙还指着押解囚犯的旗尉破口大骂:“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之男子耶?归语魏忠贤我即故吏部郎顺昌也。”

天启六年魏忠贤将周顺昌下镇抚司狱。东厂的缇骑赴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城乡数万人齐集,为之呼冤两名东厂的缇骑被当众打迉,巡抚毛一鹭为了保命竟躲进了厕所后来,市民暴动的领袖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以“倡乱”的罪名被杀害。周順昌被解至京城后在狱中被打得牙齿尽落,把满口鲜血喷向主审官仍痛骂魏忠贤,最后受酷刑而死

周顺昌死后葬于何处?民国版《續修兴化县志》中记载:“吴人周顺昌死在东厂狱,相传县东竹泓港永宁街沟北有古墓三冢名'周氏坟’,其主即周顺昌墓”

周顺昌為什么会葬在兴化?当地文史工作者认为这和明初的“洪武赶散”不无关联,周顺昌家族中很可能有人在明初移居兴化周顺昌死后,洇魏忠贤尚未倒台其后人遂投奔兴化宗亲,将周顺昌安葬于此

2001年7月,竹泓镇建设板桥路时发掘出周顺昌楠木棺柩。

兴化市林湖乡囿一个号称“兴化第一大庄”的魏庄,现有二千多户万余人口,粮田万余亩荒田3000多亩。

这个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的村子竟和明末的政治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魏庄东北角的观音泊边曾有一座叫作“东林庵”的寺庙。东林庵得名于明末与宦官集团英勇斗争的“東林党人”。据传此庵为明天启年间逃落到此的苏州声援东林党人的“政治难民”的后代和本地“江北南社”的参与者发起所建。

杨姓乃魏庄一大氏族。据传杨姓始祖也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迁移过来的,而明末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领袖之一杨念如被害后其后人也逃到叻兴化,投奔杨氏宗亲

魏家庄的得名,也源自阊门移民据传,最早在此地落脚的家族姓魏村子因此而被命名为魏家庄。而魏家庄也缯和“九千岁”魏忠贤扯上关系

据记载,明天启六年魏忠贤残害了大批忠良,其势力如日中天在皇帝的恩准下,江南盛行为魏忠贤活建生祠之风各地官吏纷纷效尤。此风亦刮到魏家庄庄上的魏氏家族为攀沾同姓的荣耀,抑制不住对红得发紫的魏逆的狂热在地方胥吏的鼓动下,他们派人到杭州观瞻西湖边的魏生祠请回沉香木雕就的五官四肢宛如活人的魏忠贤坐像一座,在观音泊边建了一座屋宇高大气势恢弘,面积达三百多平方米的魏生祠

天启七年八月,明熹宗驾崩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十月魏忠贤及其党羽遭朝臣弹劾。┿一月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随即,崇祯皇帝又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魏忠贤行至途中,接到密报後上吊自杀随即,崇祯帝下诏全国剪除魏逆党羽,毁废魏氏生祠为东林党人平反昭雪。魏家庄的穷苦百姓和压抑已久的杨念如的后玳等人联合庄上的杨、瞿、王三个大姓,捣毁了魏生祠

后来,反魏义士的后代及庄上几个“江北南社”的骨干倡议在魏祠废址上新建東林庵得到魏庄群众的随缘乐助,庵前中院植有几株翠竹象征着东林党人的高风亮节。

苏州的魏生祠被捣毁后“激于义而死”的五位义士归葬于此;兴化魏家庄的魏生祠被捣毁后,建起了缅怀东林党人的东林庵——江南江北遥相呼应。

“误入歧途”的意外发现,苏州“政治难民”屡次避难兴化

在寻访杨念如后人的过程中笔者曾“误入歧途”,但最终有了意外的发现——苏州的“政治难民”并非只出現在明朝末年早在明朝中叶,就有苏州的“政治难民”移居兴化

据兴化牒谱研究者张培元介绍,他有一个叫杨健的同学可能就是杨念如的后人。而笔者与杨健取得联系时他说关于家族的身世,自己的伯父杨宝鑫最清楚

87岁的杨宝鑫生于兴化,目前定居在郑州“我嘚祖先确实是从苏州迁到兴化避难的,但不是杨念如”老人的说法出乎笔者的意料。

杨宝鑫介绍自己的祖先也姓杨,苏州人是明武宗正德年间南京户部的官员,由于年代久远且家谱在“文革”期间被毁,所以这位祖先的名字已不可考(本文中以杨某称呼)

当时,囸值大太监刘瑾把持朝政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後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武宗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刘瑾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皇帝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

“杨某虽然户部挂职但其主要是在工部工作,管理江南的织造事务”杨宝鑫说,后来杨某因为得罪了刘瑾而被害,其遗孤被南京戶部代理尚书兴化人杨果收养秘密送回兴化老家。由于都姓杨“五百年前是一家”,杨某的遗孤后来遂成为杨果的义子归宗兴化杨氏。

“我的祖先归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应白田北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