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名家花鸟画作品欣赏任焕章花鸟品印章作品

论景德镇珠山画派
(文摘精选)
论景德镇珠山画派
  1、珠山画派的产生  景德镇雄居长江以南、珠山之麓、昌江之岸。春秋战国时为楚国所辖,秦时天下36郡,景德镇属九江郡番县,汉时改隶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属吴地,东晋设镇,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由镇设县,时称新平县。唐开元四年更名新昌县,镇为县辖,因镇位于昌江之南,故改名为昌南镇。唐天宝元年改新昌县为浮梁县,镇仍为县辖。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字,因制瓷精美,宋真宗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年号易名“景德镇”,于是昌南瓷名誉天下,至此,咸称“景德镇”。明代景德镇集全国各大名窑之大成,汇诸家工艺之精华,呈现出“工匠八方来,器成走天下”的制瓷局面,并被誉为世界出名的“瓷都”和“白金”城市。因瓷业发达,贸易昌盛,人文荟萃,又为宫廷御窑厂所在地,而成为全国陶瓷制瓷业烧造中心。  景德镇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各代名窑辈出,创新方式层出不穷。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明代的三彩、五彩、青花斗彩;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墨彩、浅绛彩;民国的新粉彩、新彩等等。清代乾、嘉当前,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公元1840年鸦片和平的失败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艰难里程。至此,中国海禁大开,欧风东渐,中东方文明接触频繁。我国陶瓷绘画受社会变革与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之影响,当时的景德镇亦有陶瓷革新之新思想与新观念产生,并在景德镇制瓷艺坛激起一股洪流激潮。清末、民国时期,全国许多画家聚集于景德镇。新安画派其时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画师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领军人物的一批皖南籍画师们,在为清代御窑厂职业创作之余,不拘于景德镇传统青花、粉彩瓷的装饰工艺性、程式化、标准化的制造限定,努力于陶瓷装饰的绘画性变革与创新。他们冲破朝廷官窑外型与装饰纹饰的约束,打破清规戒律,改变景德镇历代官窑瓷均由朝廷内府design图案纹饰交御窑厂安排消费的制度。当时的御窑厂画师只能按图制造、按样消费,不惜工本、不计工时,力图精益求精、好中选优完成任务。不必讲究工艺革新,不必讲究绘画者思想与个性变化,不必讲究笔墨意韵。而民间传统彩绘艺人亦承袭前代外型纹饰种种行规制度,陈陈相因,复古制古的作风传统保守。这些画师积极顺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锐意求进、革新,自创吸收中国画绘制方法之优长,并将其与陶瓷装饰技艺相结合,创造出清新又颇具文明内涵的瓷画新风,被称“珠山画派”。他们在粉彩基础上,以浅绛彩绘画技法在白瓷上绘画装饰,“以瓷代纸,以画入瓷”,首开景德镇瓷上绘画艺术性表现之先河。因历史上明、清两代烧造宫廷用瓷御窑厂所在地设在景德镇五龙抢珠的珠山,珠山又是其时官方陶瓷政务之中心,钦差御史往来频繁,故“珠山”名扬天下,“珠山”也成为景德镇的意味和别称。“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瓷上绘画遂称“珠山画派”。  珠山画派的发展,前后可分为三个时期:  1、“珠山画派”萌芽雏创时期:以清末浅绛彩瓷画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次要表现于以中国画之法在瓷上作画,在创新浅绛瓷制瓷工艺与中国画在陶瓷上的表现方式与表现社会新需求的关系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民国前期,“珠山画派”浅绛彩瓷画艺术家中还有汪章、汪蕃、任焕章、胡郡、徐照、程言、罗旸谷、李蕴辉、肖志钧、张筱耕以及周友松等人,他们的瓷画作品对珠山画派浅绛彩稍后的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产生了严重影响。  自晚清“浅绛彩”瓷画面世,瓷画名师艺人亦开始在瓷画上题写作画人人名和堂款诗句并钤留印章,以全新的瓷上中国画艺术方式在瓷上绘画,给景德镇瓷绘艺术带来一股新风,开创了全新的瓷画艺术天地。伴随着浅绛彩瓷绘的迅速发展,来自江西省周边的安徽黟县为主的潘匋宇、张筱耕、汪晓棠、汪友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徐仲南、亮等一大批画师先后又来到景鬻画为生,汇集珠山构成各地绘画名师来景德镇绘瓷作画的宏大气势和热闹场景。徐锦范、陈兵《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记载:其时浅绛彩瓷画师达550多人之众,其气势可想而知。  珠山画派浅绛彩瓷作品笔墨灵动、赋色清雅、挥洒自若,充分展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与绘画豪放的笔墨意韵。画师们所作作品立意高远,重文明内涵。他们在来景德镇以瓷画为生之始,就已具备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功底和较高的文明素养,擅长绘画,又擅长书法,在绘画方面也是多方面的能手,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皆能作画。他们的瓷画作品从图稿design至绘画填色渲染、题写诗句、款识等,皆由一人独立完成。如珠山画派浅绛彩瓷画领军人物程门,曾是我国名誉南北的知名画家。他们的瓷画作品多为官员、商贾及有识之士所商定,重意韵、求文采、讲档次,淡化瓷画的商品认识,笔精墨妙,“珠山画派”浅绛彩瓷画与传统的官窑彩瓷相比较,画作显得自在豪放,意韵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同时还结合画题内容在适当地位题写相应诗句,有五言、七言诗。诗文后题写绘画的工夫、地点与绘画者姓名,绘画工夫多以天干地支表示,达至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清末,浅绛彩瓷画问世不久就风靡一时,并对景德镇民间红店彩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时,民国瓷器正处社会历史转型内忧内乱的时代,一些彩瓷艺人为了生计与发展,在绘画工艺方式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在娴熟的彩瓷工艺基础上,进而掌握其技法并采用此种方法绘制浅绛彩瓷,使浅绛彩瓷制造数量、品种迅速发展。时至民国初期前后,红店彩瓷艺人绘制了大量的浅绛彩瓷,但其绝大多数传世之作以日用瓷为多,陈设艺术瓷绝对较少,精品之作少之又少。其瓷画质量较同时期有影响的画家有很大不同,普通浅绛彩瓷画艺人所作浅绛瓷画多模仿当时知名画家的作品款式在瓷上作画,艺术程度不够高。  珠山画派以中国画的技巧方法,用陶瓷材质、材料在陶瓷上绘画,景德镇瓷从传统工艺装饰性形状,向近代绘画性形状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的兴起兆示着传统陶瓷装饰方式的转变与近代绘画性瓷绘艺术表现的开始,官窑彩瓷装饰的衰退。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珠山画派”画家并无划一划一的风格,而是对清末民国后聚集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纯绘画性瓷画艺术创作画家作品的统称。  2、珠山画派成熟时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严重的改良与变革时期。此时景德镇的制瓷业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批有开辟创新精神的瓷画艺术家,继续弘扬“珠山画派”初创期革故鼎新的精神,吸收自创浅绛彩瓷诗、书、画、印的文人画方式,在粉彩浅绛彩的基础上,改良变化浅绛彩瓷画色域单调且易零落等缺陷,努力将传统绘画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创造了色域丰富,又独具特征的新粉彩瓷画艺术风尚,并使其日益成熟,风行。此时,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瓷画艺术家,如潘匋宇、汪晓棠、张晓耕、周小松、许尚礼等人。他们“以瓷当纸,以画入瓷”,将宋、元以来的工笔画或兼工带写的中国画韵致与粉彩瓷的工艺特征和谐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具有写意风骨,雅俗共赏的文人画风尚的新粉彩。开创了古代粉彩瓷的新格调,崛起了一个以“珠山八友”等瓷画名家为代表的新集团。“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以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结合粉彩瓷绘的技法在陶瓷上装饰,瓷画作品表现出中国画的意境,这种绘画粉彩风格独特的创新变化,时人称其为“新粉彩”。  古代新粉彩瓷画,早期以潘匋宇、汪晓棠名家作品为代表。他们以职业瓷绘教师与瓷画家的双重身份,敢于冲破前人传统思想的约束,敢于总结与改良浅绛彩瓷颜色浅淡易零落等工艺缺陷,而倡导重画理与技巧功底和文明素养,掌握传统粉彩工艺技术并加以改良,亲力亲为,用新粉彩之法在瓷上作中国画,并培养了一大批瓷画艺人,其绘画程度与影响冠绝一时。  潘匋宇(约年),字鼎均,号淡湖外史,江西波阳人。1912年任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美术教师,教学之余,潘匋宇常在假日到景德镇画瓷,他擅长粉彩,人物、山水、花鸟。瓷画作品均重神似,所作粉彩从不刻意求工。如他的粉彩瓷板画《斗蟋蟀》,虽构图简约,画面疏朗,但人物神态颇具神韵。他的作品常附有题诗、印章款识,与纸下水墨画较之无别,其作品流传极少。他去世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年龄虽然不到40岁,但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影响却很大。  汪晓棠(年),名棣,号龙山樵子,江西婺源人。清代光绪、宣统年间来景德镇绘瓷。由于他有很高的绘画外型能力,又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涵养,掌握粉彩工艺当前,所绘瓷画出手不凡,不久就声名鹊起。他擅长工笔人物,尤善绘仕女。其笔下仕女笼统姿态轻盈秀美,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浓艳,风格比较传统。他的作品对民国初期大量烧制的陈设艺术瓷发展影响很大。汪晓棠病逝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当时年仅39岁,其作品流传极少。  民国时期与潘匋宇、汪晓棠同期的著名彩瓷艺人还有张晓耕、周小松和许尚礼等人。张晓耕是江西萍乡人,执教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擅画花鸟。周小松是四川人,擅长描绘仙佛、钟馗之类人物。许尚礼是安徽石埭人,擅长翎毛花卉。  所谓“新粉彩”,是绝对传统粉彩,颜色比改良的浅绛彩瓷更为丰富粉润。这样的新作品一经问世也很快获得达官贵人、富有阶层市民的欣赏,从而有了比浅绛彩瓷更为广阔的市场。其时,他们声名遐迩,瓷画作品倍受时人青睐。20世纪初期的瓷画家中,以潘匋宇、汪晓棠为代表,他们二人具有开门始祖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他们的创新开辟下,景德镇新粉彩瓷画,承继着浅绛彩文人瓷画的风格和笔墨技巧经改良而生,开启了新一代陶瓷绘画艺术表现方式之新风。而日后“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都是他们的先生,均出于他们的门下。  20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海外贸易扩展日新月异,城市不断繁荣,市民文明需求呈多元化。官僚、商贾和文人对艺术品的需求日积月累,审美观念求变求新,为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艺人云集于此。他们在景德镇自设画室,自开“红店”,专于瓷画艺术创作。如王琦的匋匋斋、王大凡的希平草庐、汪野亭的平山草堂、邓碧珊的晴窗读书楼、程意亭的佩古斋、刘雨岑的饮冰斋、田鹤仙的古石斋、徐仲南的栖碧山馆、王步的愿闻吾过之斋、刘希任的再思轩、万云岩的朝霞轩、张志汤的亦匋斋等。1928年由王琦、王大凡等八人,自发组织成立艺术集团“月圆会”相约每逢月圆十五日,雅集珠山,品茶论瓷,人称“珠山八友”。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聚图》上题诗:“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每至月圆会一轮。”鲜明地表现了其结社求变新的宗旨,担当起重振珠山艺术辉煌的责任。“珠山八友”普通指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亦有人回忆为易徐仲南、田鹤仙为毕伯涛、何许人。虽然对“珠山八友”人物的说法不尽相反,但这十位艺人在其时都各有专长与影响,画品高尚,都曾为王琦合作配画,由于工夫、人员的更替,以上十人理应均为“珠山八友”成员。有珠山画派之称的“珠山八友”瓷画,其特点次要表如今他们的瓷画艺术作品有思想,有创新认识,他们的作品创作力图在承继传统粉彩、浅绛彩瓷的工艺基础上,瓷艺与画艺能破格创新、弘扬和发展。虽然他们对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向各有选择,但艺术创作求变创新的精神却是相反的。他们的画作从作品的内容、方式、意境表现与工艺方法上,不断创新,追求不同风格,展现鲜明个性与品学涵养,表现民众思想、艺术追求,满足多元化的新兴市民阶层、文人雅士雅俗共赏的文明需求,富有时代气味,使绘画艺术方式愈加贴近民众的需求,瓷画家愈加职业化,艺术言语愈加大众化、多样化。  “珠山八友”的人物瓷画  王琦:擅长人物画。他瓷上粉彩人物画,出神入化,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与西洋画技法相融合,中西合璧,独创新路,采用“粉彩西法头子”开创瓷画新气象。  王大凡:尤以精画人物而著称。他的瓷画作品承继传统,接受时代、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立志革新。在技法上探求变化,首创“落地粉彩”新工艺。即直接用粉彩色料填绘在画面之上,不用传统“玻璃白”打底之法。简化了工艺,瓷画的意韵更丰富,笔致更为强烈,作品深受时人欢迎。  “珠山八友”的山水瓷画  汪野亭:擅长花鸟与山水瓷画装饰,尤以山水为特征。他坚守传统着意图新,力改浅绛彩山水为新粉彩山水,即先用珠明料作画,再以水质粉彩颜料罩色、填色,使瓷上粉彩画怡情动人。需特别指出的是他独创的粉彩墨色山水画,即用珠明料绘画,再盖“雪白”,画面浓艳、纯净、亮丽,简化了工艺又别有韵趣。  何许人:擅长山水瓷画,尤以粉彩冰雪山水绘画享誉海内外。他敢于打破传统粉彩青绿瓷画山水笔墨、画风,力图改良创新工艺与绘画艺术方式,巧妙运用极具创意的“粉彩填色工艺”,首创“冰雪山水”瓷画,使画面明暗空间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出大自然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冰天雪地的自然活力与变化。作品深受文人、商贾有识之士赞扬,影响深远。  “珠山八友”的花鸟瓷画  程意亭:以花、鸟、山水、瓷板画出名,尤擅花鸟瓷画装饰。他坚守传统,承习皖派风格,接受其时雅俗共赏的审美需求,在工艺技法上探求,求变求新,运用中国画渲染、罩色、染色之笔韵至瓷画花朵与鸟的立面子绘画奇妙变化之中,因此画面显得工整细腻、色泽鲜活、艺术性很强,作品颇合其时民众的文明需求。  邓碧珊:以瓷上画水藻游鱼、瓷画肖像为特征。作品自创西洋画之法,打破传统笔墨画风,用极具创意的笔法与工艺,首创瓷上肖像画法与瓷下风景画。所画之鱼,碧水清澄,悠然自在,生气十足,活灵活现,为人称颂。  刘雨岑:以擅长花鸟瓷画创作而声名远扬。他打破粉彩勾线、打底、洗染之传统表现,独创“水点桃花”画法。即用玻璃白画花之形,再以含色料之笔依次在玻璃白上绘画花这明暗转侧之变化,由此既有粉彩填色之粉润柔和之美,又具画意灵动多变之韵致。  徐仲南:善作花鸟山水与人物花鸟,尤以松、竹为特征。他画风全面,以文采墨韵融入瓷画创作表现之中,画面设色浓艳,颇有书卷气味,作品承继传统,颇为文人雅士与民众所欢迎。  田鹤仙:擅长、花鸟、山水瓷画创作,尤以画梅为人称道。他的作品承继中国传统并与西洋美术相融相合,采用真假结合、相映相衬、相映生辉之法,冲破传统、自闯新路。他的画作注重梅花树干的规划与设色处理变化,画面中主树干色泽凝重,妙自自然。另虚出一枝,颜色浅淡,略见树影,创立“梅花弄影”之法,真假相生,具有实虚相映的瓷画艺术风采,在瓷画界影响甚广,为人敬仰。  毕伯涛:瓷画画鸟题材非常广泛,尤其擅画翎毛、花卉等。他的作品多以新罗山人笔法将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笔墨韵趣与雅俗共赏艳丽的西洋红点睛之色相结合,冲破了文人画津津乐道的清丽浓艳,将文人画的雅趣与其时民众审美需求相融合,使其作品活力有限,从而开创出“珠山画派”的一种颜色运用对比强烈,色墨交融,和谐浪漫的新气象。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疏朗而又清新的视觉感受,反映了“珠山画派”的艺术特征和精神。  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以其在陶瓷传统与创新之间所做出的成功打破,把景德镇“珠山画派”瓷画艺术归纳到一个极高境界,对民国时期乃至古代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入影响。而“珠山画派”经“珠山八友”等瓷画艺术家的推进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弘扬,构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独具风格与传承脉络的艺术流派。同时期其它有影响的名家还有:将传统工艺不断改革创新、打破的“青花大王”王步;有别开生面大胆吸收传统绘画意趣的方云峰、王晓帆、汪大沧、熊作仙、汪小亭、陈德明、魏墉生、邹文侯、王一枝、陆云山、张志汤等;有将中国文人画与陶瓷彩瓷技法相结合而别出心裁、不断创新的冯大陀、李盛春、毕渊明、刘仲卿、汪以俊、余文襄、徐天梅、余翰青、时幻影、张沛轩、赵惠民、胡庐、章仕保、石宇初、熊晓峰、邹国均;此外擅画没骨粉彩的叶震嘉;专于墨彩的周湘甫、雷火莲;精于刷花的陈先水等,皆是不乏新意、独树一帜而问鼎瓷坛的“珠山画派”瓷画名家。他们的探求创新精神不断在启迪后人。  3、珠山画派发展时期:从清末“珠山画派”的产生,至20世纪后五十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景德镇陶瓷业在消费规模艺术创作,从业人员及工艺进步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陶瓷艺术风格、瓷画家的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和活力。随着国家对陶瓷发展和对技艺人员的注重,20世纪后五十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蓬勃局面。一批批身怀绝技的瓷画艺术家精神焕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的热潮中来,“珠山画派”画家其时异样有新的作为、新的成就。  20世纪后五十年,景德镇珠山画派绘画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六十年代(年);二是文革时期(年);三是八、九十年代(1977-20世纪末)。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画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珠山画派青花瓷画的发展,是以王步为代表的瓷画艺术家谱写的。王步早年瓷画艺术作品以工整细腻为主,中期以兼工带写为特征。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他早期的创作,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亦有打破性的变化与革新。将中国文人绘画写意山水墨画之法与传统青花分水技法相结合,创造了不同于传统青花“双勾”分水的分水写意法。瓷画人物、花鸟、瓜果、鱼虫作品,显得笔墨俭朴雄壮、颜色高雅、风格鲜活。创造了彩瓷绘画自明、清发展以来史无前例的青花瓷画绘画新风貌,为陶瓷青花瓷画发展,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就瓷板制造技术而论,亦能消费六尺四的瓷板,较民国三尺二瓷板大出一倍。瓷板画创作工艺技术的进步为瓷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化下,深化理想生活,创作出一批主题突出,讴歌新时代的瓷画作品。如山水瓷画《瓷都八景》,余文襄的《雪兆丰年》,龚跃庭的《给军属拜年》,凌宗正的《听广播》,徐焕文的《圭峰奇秀》,邹国均、生、汪昆荣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春夏秋冬瓶》。  这一时期花鸟题材瓷画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多抒发闲情逸致,重谐意采头的绘画局面。活跃于民国中后期与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他以清代画家恽南田、任颐的没骨法,首创“水点粉彩”瓷画作品《桃花群鸡图》等,以清新雅丽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所称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胡献雅的《一园秋实报丰收》,以墨彩作画,以艳黑颜料当墨,以简取胜,画面平淡中见天真,颇有奇趣。如汪以俊创作的《锦鸡牡丹碧桃园》,虽画锦鸡牡丹,却表现出春意盎然、一片活力的新面貌。  这一时期人物画家深化生活,所作作品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理想生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题材。瓷画一改过去那种以仙道神佛、富贵吉祥题材为次要表现内容的局面。如20世纪五十年代瓷画名家王大凡创作的《木兰从军》、《闻鸡起舞》,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入,经过表现雄英雄豪杰的笼统和比拟的手法,鼓励人们抖擞精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如王锡良的《采莲姑娘》、赵惠民的《愉快星期天》等作品,都颇具生活气味与时代感。  与此同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不少著名画家也来到景德镇从事瓷画艺术创作。他们是、林风眠、、梅健鹰、祝大年等人。这些画家的瓷画作品“以瓷为纸,以画入瓷”亦为瓷上中国画。中国画画家的融入对于景德镇珠山画派的瓷画艺术程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文革时期”的瓷画艺术  文革时期瓷画艺术创作强调陶瓷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方向,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生活实践,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达到“兴无灭资”的目的。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中,经过陶瓷艺术反映“文明大革命”,反映“文明大革命”中群众所创造的奇观。此时陶瓷艺术创作亦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镜子。  在这一特定的时期里,景德镇瓷画家根据客观方式的时代需求,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瓷绘作品,“文革瓷”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从装饰题材上看,有反映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欣欣向荣的作品。如邹国均的山水瓷板画《深谷新村》、邓必浩的《古镇新貌》、游海滨的《牯岭市街新面貌》、生的《火红的年代》;有描绘祖国绚丽山河秀美的瓷板画,如《革命摇篮井岗山》、《东方日出》、余文襄《赏雪图》瓶、生的《春夏秋冬》瓶;有反映各族人民庆丰收的《百花齐放》、《茅竹丰收》、《丰收时辰》、《春风细雨育新苗》;有表现工农兵人物笼统的瓷画,如《观云图》、《渔水情》、《渔岛民兵》、《赤脚医生》;有表现当时社会文明生活方面的作品,如《送戏下乡》、《宣传队》、《公社小社员》,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等等。  由于“文明大革命”是以“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明、旧风俗、旧习气)为纲领的政治运动,因此“文明大革命”前消费绘制的传统瓷画艺术瓷中,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传统题材作品,均被视为“封、资、修”,被迫中止创作或遭到砸毁。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瓷画艺术  “文明大革命”当前,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景德镇陶瓷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瓷画艺术创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景德镇瓷绘艺术在承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情趣,融会民族艺术文明,自创东方文明艺术,艺术家创作观念逐渐开放,艺术表现方式不断加强,陶瓷艺术领域的艺术探求也逐渐得到深化。作品创作题材、工艺技术、工艺材料与艺术表现方式亦愈加丰富。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新中国培养的陶瓷艺术家成为开辟创新的主力军。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格局的繁荣面貌。  其时,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出现了一大批潜心艺术瓷创作探求并卓有影响的瓷画艺术家。他们当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有陶瓷院校教授、还有陶瓷美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著名的老陶瓷艺人。  由于陶瓷艺术家艺术涵养、生活经历、文明学养和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瓷绘作品有不同的特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院校教授、陶瓷美术家的作品,艺术风格突出,表现方式多样。高级工艺美术师思想活跃,创作手法新颖,有强烈的艺术个性。著名的老陶瓷艺人作品承继发展了传统陶瓷彩绘技艺,并在父传师授的长期理论中,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构成了这一时期瓷画艺术作品的独有特征。  ①、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大师的瓷画艺术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大师,有深沉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艺术创作思想上,以恢宏的气度,深化发掘民族艺术精华,把陶瓷文明和当代审美观念融为一体。他们的瓷画作品表现出新的风貌,从中可以感遭到时代艺术的气味。  景德镇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大师、艺术陶瓷大师,有的毕业于艺术院校;有的是以传统、传承方式成长起来的精英;有的是著名“珠山八友”与陶瓷美术家的后代,得到过瓷画艺术大师的教诲,古代艺术观念,使他们的瓷绘艺术创作具有创新认识。除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外,还具备了古代文明人的思想方式,作品创作打破了传统品类瓷绘技巧和工艺之间的界定,打破了传统艺术表现领域的局限性与材质和材料运用的禁区,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颇具时代特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少年时代就跟随叔父——著名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学画粉彩山水、人物、花鸟画,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在艺术创作上,他既得名师真传,又注重博采众长。经常深化生活,到乡野山村写生作画,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人物瓷画,以古代历史文明典故为次要表现题材,构图严谨、规划简练、画面疏朗,人物神态生动,并以大面积空白,显示出瓷器的材质美,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他的山水瓷画作品,颜色浓郁、笔法酣畅。如《春风拂欄》瓶,作品取自传统题材的琴、棋、书、画,以长廊形构图烘托出主题。作品表现刻意追求主题画面与瓶体外型的协调一致,使之互相呼应,相得益彰。他的作品,既有气势雄壮的豪迈之作,也有精细描绘的俊秀之作。代表作有《黄山云海》、《明月松间照》、《蓬莱三岛》、《举案齐眉》等。  广采各种艺术风格之长,作品细腻清秀,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茂的艺术特征。他师法自然,坚持写生,兴味广泛,技艺精深。并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精华,“採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他擅长山水花鸟画,兼工人物画。他的山水画气势雄壮峻奇,意境开阔深远,融诗情入画中,令人浮想联翩。花鸟画工致细腻,笔调清新脱俗,高雅秀丽。人物画在承继古法中创新,笼统俊美传神,外型精确生动,衣饰神态各显其妙。代表作有《松阴观瀑》、《古阁临风》、《百花争艳》,《三顾茅庐》、《春江花月夜》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以其深沉的专业理论涵养,广泛汲取民族文明艺术精华,突出再现的古代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在把民间青花艺术运用到古代陶瓷艺术创作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擅长古代民间青花和陶艺创作,创作了不少瓷画精品。他的作品融会古今,博采众长,外型质朴深沉,纹饰生动自然,颜色清新明快,格调清新潇洒,手法挥洒自若,把民间艺术情趣和古代艺术的高雅特征融为一体。代表作《芦雁秋色》青花瓷画,画面构图简约、伸展,作品着意意境的处理,笔墨不多,却显示出有限春意与温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进,在他的粉彩艺术作品中,着重探求物象的内涵情感,不拘于“方式”,着力用以“形”传“神”的艺术手法外型,以人物、动物为次要表现题材。人物表情,既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中的仙、佛之像,也有理想生活中的笼统。代表作《赤壁赋》瓷板画,画面打破了传统人物绘画陈陈相因的类型模式,在古代风貌中揉进自我情感,表现出形准意真的人物笼统。其作品大处着眼,有气势,虽用笔用墨不多,却气韵雄奇,意蕴绵远,创造出一种高雅,凝练、委婉、沉静的艺术境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以隽秀娟美的古装仕美女物画著称。他的作品自然生动,不浮于“形”似,而注重立意内涵情感的表现,所作仕女画,体态轻盈,容貌端庄,神韵飘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次要作品有《李白醉酒》盘、《一对宝贝》瓶、瓷板画《浣纱女》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擅长古装人物画及写意花鸟画装饰。他的作品融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一体,笔下的艺术形像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题。作品创作着意造情造意,发掘主题人物内在精神情质。作品多以工兼写的表现手法塑造笼统。代表作《一苇渡江》瓷板画,画面人物形肖神扬,意态自然。  景德镇以瓷绘画为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瓷画名家还有:王恩怀、、、、王怀俊、、余仰贤、、徐亚凤、黄卖九、赖德全、、、饶晓晴、陆如、熊汉中、汪桂英、刘平、、涂金水、蓝国华等等。  ②“学院派”瓷画艺术  从艺术院校毕业的瓷画艺术家,广泛吸收古代艺术的外型理论,自创古代东方艺术的表现方式,运器具有古代认识的表现的手法,而构成“学院派”的作品特征。“学院派”瓷画艺术家,有的毕业于地方美术学院,有的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有的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或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其中一些人已是著名教授或工艺美术大师。  “学院派”瓷画家,注重对中国文明的研讨,注重对陶瓷技艺的承继发展,注重深化生活,并从大自然中寻觅创作灵感,用古代认识表现时代审美观念和社会生活,用老手法、新工艺、新材质、新外型,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具有敏锐的开辟认识,不拘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注重古代审美认识的表现,瓷画作品其绘画方式与工艺表现紧密地融合在一同。  “学院派”的瓷画作品次要有两大类型:纯绘画类瓷绘艺术表现方式和高温色釉瓷绘综合装饰。  纯绘画类瓷绘艺术表现方式是在传统工艺艺术瓷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审美意趣发展起来的瓷上绘画艺术瓷。即以陶瓷媒质为载体,表现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主体思想认识和他们的创造性。此类装饰以单一的接近中国画的工艺方式来表现,即在瓷板或陶瓷器物外型上,只此一种绘画装饰,不附有其它图案装饰。景德镇不少有成就的瓷画艺术家,常以此类装饰艺术方式进行创作。这类瓷绘艺术品,能突出作者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个性,表现那种异乎寻常的创造特征,抒发那“独一无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涵养,其艺术的文明档次则不言而喻。在景德镇有一批对纯绘画类粉彩艺术进行深化研讨的瓷画艺术家。此类绘画作品中,有陶瓷院校美术design专业的教授和艺术专业毕业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他们思想活跃,又具有全面的艺术涵养,运用此类方式创作,是纯绘画类艺术方式的主流。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钟莲生教授,长期从事瓷绘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又具扎实的绘画基础。人物、山水、花鸟绘画装饰皆能,具有深沉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涵养。他运用素描、速写练就外型能力,以其得心应手绘画技巧,揉入东方古代油画的光色效果,集传统绘画艺术技巧和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神于一炉,而自成风格。他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对瓷画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探求。如他为先生创作的示范作品《童趣》瓶,以工笔画之法,再现婴戏时极富童趣的瞬间动作与表情,创造出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画中人物目不转睛,似语非语的神情意态颇为可爱。足见作者兼容并蓄,植根民族艺术并奋力开辟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涵养。  高温色釉瓷绘装饰的特点是:巧妙运用高温颜色釉颜色斑斓淋漓、晶莹浑厚、生动自然的肌理变化与瓷上精深的绘画艺术相结合,经过高温窑变的瑰丽颜色,突出主题绘画装饰,彩上加彩,全体效果别具一格,赏心顺眼,耐人寻味。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宁钢教授,用紫金釉和黄釉作为高温色釉综合装饰中的次要釉色,斑斓绚丽的色釉质感肌理与活灵活现的瓷画表现,相映成趣,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世界。他的作品《仲夏图》构图似不经意,却颇具匠心,以池塘清荷为景,鹭鸶涉足其间,画面规划左合右开,疏密有致,表现了自然造化的活力活力,鹭鸶、荷花以工笔粉彩绘出,画法墨韵酣畅,各具神韵,生动表现出荷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变化和作者客观世界的意趣之美。江西陶瓷工艺美院教授,长期努力于粉彩瓷画与墨彩瓷画的艺术创作与研讨,颇具创意的理念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在高温窑变与粉墨彩瓷画艺术创作中构成了颇具个性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巧妙地把粉彩装饰的粉润柔和之秀美与墨彩的墨趣雅逸之意韵,融合在一同。既彰显出民族艺术表现方式的传统风范底蕴,更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思想和理念。如他创作的“西域风情”系列、“圣人孔子”系列等瓷画主题创作表现,即有其传古鼎新意趣魅力,又有与时俱进艺术表现方式变化的追求与探求。从事瓷画艺术的学院派教授次要有:施于人、周国祯、秦锡麟、钟莲生、、、朱乐耕、、任瑞华、、程曲流、何炳钦、、黄焕义、余勇、张亚林、、邹晓松、宁钢、、曹春生、、张文兵、刘升辉、吴天麟、朱辉球、陈彧、李青、张吟霞、王安维、李美珍、乐茂顺等等。  三》、著名陶瓷美术家的瓷画艺术  从1959年开始景德镇人民政府先后五次授予有杰出艺术成就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授予陶瓷美术家的称号。其中1959年授予33人;1961年授予8人;1978年授予9人;1979年授予4人;1999年授予1人。在这78位陶瓷美术家中,就有70多位美术家次要从事瓷画艺术创作。如:王大凡、王步、王锡良、叶震嘉、刘雨岑、毕渊明、汪以俊、余文襄、余翰青、吴成仁、张志汤、茂、张景寿、李盛春、赵惠民、徐天梅、龚耀庭、章鉴、程兆鑫、潘庸秉、魏荣生、王云泉、王晓帆、刘仲卿、涛、章仕保、王隆夫、叶冬青、汪桂英、傅尧笙、潘文复、戴荣华、王恩怀、邓肖禹、李进、、熊汉中等人,这些著名美术家各有所长,各怀绝艺。除前文已提到的“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刘雨岑,后来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王锡良、王隆夫、王恩怀、茂、李进、戴荣华等人外,还有擅画花鸟的张景寿、邓肖禹;擅画山水的王云泉、汪桂英;擅画雪景的余文襄;擅画人物的赵惠民、傅尧笙等;擅画图案装饰的叶冬青等。擅画飞禽、花鸟的毕渊明,其作品雄壮粗犷,气势生动,尤以画虎为特征。其作品《高瞻远瞩》以苍松、雄鹰组成画面、经过鹰的犀利眼神显示出雄威。擅长花鸟瓷绘的画家张景寿,天资聪明,16岁时就随“珠山八友”之一的程意亭先生学艺,后进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学习绘画技艺。他的作品既有程意亭的笔墨技巧,又有古代陶瓷艺术清新明丽的风韵。笔力精到,工写兼备,构图新颖,意趣天成。其作品《绶带花卉》盘,设色艳丽,线条精细。邓肖禹是“珠山八友”邓碧珊之孙,自幼习艺,在其祖父的影响下,他的花鸟画作品,常以传统吉祥图案为题,寓意寄情,风格独特。其作品《怡然自得》构图别致,外型生动传神。以善画粉彩以雪景而出名的山水画家余文襄,师从山水画名师“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其作品意境深邃,章法新颖,开辟出史无前例粉彩雪景瓷画的新境界。  2、珠山画派的作品风格特征  珠山画派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结合陶瓷工艺材料,创造性发展中国绘画的传统,它以陶瓷媒质为载体,运用中国画的绘画艺术方式与技巧,在陶瓷上绘画装饰,创造出瓷上中国画,将景德镇陶瓷艺术绘画装饰归纳到又一高峰,成就辉煌。  1&珠山画派“以瓷代纸、以画入瓷”  清末,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瓷板制造工艺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其规格较清同治前期大而平整,这种制造技术的变化与进步,为陶瓷装饰由“技术”向“艺术”转化进步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这种条件的改变给予其时“珠山画派”画家们在陶瓷上尽展绘画才能极好的表现天地。因此,他们以中国画表现手法在瓷板上作画,首开与官窑瓷纹饰迥然有别的浅绛彩瓷上绘画性表现之先河。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瓷画艺术表现领域,而这点正与景德镇传统瓷画艺人所作陶瓷装饰完全不同。“珠山画派”画家们改变传统粉彩制瓷技艺与方法,自创中国画的方法与技法,独创浅绛彩,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创新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作品强调瓷画家的创作主体认识并逐渐高扬,使得景德镇传统陶瓷,由依宫廷皇家审美理念按宫廷意旨与要求制造的官窑瓷一统天下的制瓷局面被终结。珠山画派以瓷代纸、以画入瓷,这引领了中国艺术陶瓷发展的方向,并逐渐成为古代艺术陶瓷装饰绘画性表现的主流。  2&珠山画派瓷画改变了陶瓷作品由传统瓷绘工艺装饰的技术性向绘画艺术性表现转化;器物装饰多为上下图案边饰装饰:或两头部位采以开光方式装饰或通景化装饰的附庸地位。瓷画作品由瓷绘工艺装饰的技术性向艺术性表现转化。改变与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表现方式,用陶瓷材料在瓷上画中国画。去除器物上装饰的艺术性图案化装饰,并在瓷板上画瓷画,不事雕饰,瓷画作者讲究在陶瓷上绘画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笔墨韵致。张扬瓷画艺术家瓷上绘画艺术特征与个性。他们以陶瓷为载体,使景德镇传统陶瓷装饰,从纯工艺的装饰性瓷画技术表现,再度跃升为古代绘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门类。至此,珠山瓷画亦成为继纸本、绢本后的又一绘画类别。  3&珠山画派瓷画融诗书画印个性特征为一体  珠山画派作品讲究绘画者的个性特征与风格表现。他们把浅绛彩的文人画绘画风韵与传统粉彩工艺技法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同,从而进步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的思想内涵,开创了颇具中华民族特征的瓷画艺术新格调。民国陶瓷作品与传统陶瓷图案化装饰风格相比,珠山画派画家所作作品个性鲜明,作品风格自成一体,不限方式、重涵养意境,绘画作品讲究诗、书、画、印,并题写绘画者姓名、绘画工夫、地点及画室、斋堂馆等等。  珠山画派画师普通具有较高文明素养,善画能书,绘画风格独特瓷画艺术创作从绘画至渲染、填色皆由一人完成。而传统官窑所制陶瓷装饰绘画都是按朝廷意旨发样、御窑厂画师与工匠按其样依葫芦画瓢消费,而且每一过程都有严厉的分工。普通绘画者专司绘画,不填色,填颜色者不画瓷器。每一道工序又各专工,甚至就瓷画书款题字亦有专人担任。每一画面制者均以已心度人之画意,按工序进行一条龙的制造。因此所作器物易千篇一概,素昧平生,少有绘画的个性与特征。而珠山画派画家之作,他们在瓷画创作时,根据自我的艺术感受和对美的认识能随心就意进行瓷画创作。也就是说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充分展现绘画者的艺术特征与个性。  4&珠山画派瓷画作品富有时代气味  珠山画派瓷画作品,发展了中国绘画的传统,作品在内容方式、意境、绘画的材质、材料上不断创新,留意与时俱进,表现社会理想生活,展现瓷画者个人灵性,作品创作表现其时民众思想、艺术追求,满足民众新兴的、多文明的需求与审美情趣,创作出雅俗共赏的瓷画艺术作品。“珠山画派”瓷画作品与传统彩瓷装饰相比,画面显得自在豪放,艺术性、时代性、绘画作者个性风格特征强烈。  景德镇珠山画派它扎根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陶瓷文明土壤,根深蒂固,是很富有地域特征的一种文明景象。它源起于景德镇特定的历史时期陶瓷艺术家的创新,兴盛于陶瓷艺术家的耕耘,从它的总体风格来讲是秉承了中国画传统而又有创新和发展的,景德镇珠山画派与海上画派、吴门画派等绘画艺术表现方式一样同属于中国画的艺术范畴,屹立于中国画艺术之林。
TA的最新收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家花鸟工笔画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