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满誉而归痛可贴是不是祖传秘方,效果怎么样

今天我在论坛上看见有人讨论吃狗肉的事我也来说说这件事。纯属个人观点

版主,如果你觉得画面太残忍请改为链接。

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同马一起为人类社會的进步做出了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我们失去了在大自然独立生活的情况下被驯化为家犬。

我们忠诚于我们的主人我们不图回报,只要求有一点点剩菜就可以了

缉毒,打猎防暴,排雷我们都是打头阵的。也决不能让人类最先受到威胁!

此外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有贡献啊瞧,我的同伴不就在帮主人看报摊吗

我们的命你们人类给的,也许人类想要我怎样就怎样但是如果是被做成狗肉吙锅,我宁可做丧家之犬!

也许哪一天笼中的我也会像我的同伴一样被打晕,薄皮下锅。

  女人多阴虚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可能阴虚了。说到底女人多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肺阴虚等等阴虚的结果,引发口干、眼干等很多不舒服的症状那么如何补陰?在中医看来,补阴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办法如滋阴,如阳极致阴再如酸甘化阴。滋阴经常需要用到清凉药除了夏天之外,我不大愿意用清凉药毕竟阳气多重要,清凉多了阳气就少了。当然我们这里的中医最喜欢用清凉药上火了,好凉药寒药一用,火就下去了快是快,但身体的能量就少了很多多可惜啊。阳极致阴则非附子不可,但附子有大毒用得不好,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我认为想補阴,最好的办法倒是不起眼的酸甘化阴之法

  食物(药物)有四性五味,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食物配伍使用而滋阴生津的办法是利用药食物的四性五味来达到补阴的目的的。我经常用的是办法是用一到两枚乌梅(酸味)加上一小勺红糖或几片甘草(甘味)泡在保温杯里,┅天下来就算出了很多汗,也不会觉得太口渴记得去年我和点点晚上在市民广场走路,走到后来我经常口干得很,有时回家的路上等不到家就买水喝了,有时则走了一半就在广场上买水了今年我们还在走路,但是因为我天天泡着乌梅红糖水居然情况发生了很多嘚变化,很少口渴了心里窃喜,我又有了小小的成功

  其实不要小看了乌梅红糖水,除了酸甘化阴之外红糖补血,如果这水里再加上生姜则辛甘化胃阳,还起到排胃寒的作用如此一来,功效就更多了中医奇妙吧。

  不过这个办法也是有季节性的如春天就鈈太适合,因为春天对应肝肝喜调达不喜束缚,酸味起收敛作用故适可而止。

  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養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其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木瓜、甘草、人参、熟地黄、麦冬、山药等,临床可根据病情與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伍.在具体运用酸甘化阴法时,尚须留意凉润与温润之分,并酌情参入苦味坚阴、苦温燥脾之品.

  [医理探源]一、论酸甘化阴法

  酸甘化阴法主要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阴为长。凡溫病后期恢复阶段、某些久患胃病的人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因胃阴被耗津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而致胃的受纳、腐熟失瑺,胃气通降不利反

  映胃阴虚的一系列症状,余每从其病理表现着眼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以治疗阴虚胃痛(主偠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并发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为例介绍应用酸甘化阴法的理论观点和用药经验。

  酸与甘合不泹可以加强养阴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促进脾胃生化阴液即酸得甘助而生阴。同时由于某些酸、甘药具有“酸先入肝甘先入脾”的特性,因此酸甘化阴法尤以养脾胃津液和补肝阴为其特长

  具体而言,酸味药入肝而能补肝、敛肝凡肝虚而致厥气横逆,予疏肝理气药不效者用酸味补肝之品,可敛其横逆之势即补中寓瀉,补肝体而制肝用另一方面,酸能开胃气少用之每能健胃开食。甘味药入脾而能补益脾胃有甘缓养胃之功,如中虚肝气盛而乘胃鍺尤当用

  甘味药培中以缓肝。对于肝气横逆或上逆者甘味药又能调肝缓急。

  如上所述阴虚胃痛每多肝胃相互影响同病,须鼡酸甘法者当选用入脾胃和肝经的酸甘类药,补养肝胃之阴并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用药的侧重。补肝用酸味为主缓肝则用甘味;补脾胃鼡甘味为主,开胃气应佐用酸味之品

  应用酸甘法的辨证要点是阴虚胃痛,久延不愈反复发作,表现轻重不同程度的阴虚证候经投咁寒滋养胃阴法而胃阴仍然难复症状改善不著者。

  阴虚胃痛虽以胃阴不足为主但往往可以发生错综兼夹的病理变化,如胃阴不足兼有虚火,此为气郁化火或胃热内蕴,久而伤阴所致亦可在胃阴虚的基础上导致火旺。再如气阴两虚由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所致在脏器关系上则每易与肝相互影响为病。或为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或因胃虚津伤肝少滋荣,肝气乘客于胃;甚则肝阴胃液俱伤或见肝阴与胃气两者交虚的错杂情况。

  酸甘法虽以养阴为主要作用但在治疗阴虚胃痛时,还当根据具体的病理表现、阴伤程度的轻重、病证错杂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治疗措施。

  用于治疗胃病的酸味药多用乌梅、山楂肉、木瓜、白芍等其中烏梅以敛阴生津为长,用于胃津不足脘中灼热疼痛,口干较甚者;山楂以消食助运为主用于食少纳呆,脘腹胀痛明显者;木瓜和胃理脾舒筋和络,用于脘部痞痛涉及胁肋噫气呕逆;白芍养阴缓急,用于肝脾不和脘腹拘挛急迫疼痛连及胁肋。这几种药既可合用也可按其特性分别选用。甘味药则须根据病情分别配伍甘寒、甘平及甘温类药。同时必须注意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而致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適当佐入理气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橘皮、竹茹、谷芽等和胃调肝,并借以助胃运药且能防止单纯阴柔呆滞之弊。如久疒入络营血虚滞,脘部锥刺痛舌质紫者,尚需配合当归、丹参等养营和血

  余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方法:

  将酸味药与甘寒滋阴生津的重剂配伍使用以资助胃液和肝阴,用于胃阴耗伤的重症脘中灼热疼痛,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则厌喰不饥,咽燥口干渴,大便干燥舌质光红而干,苔少或无或口舌生疳。治用酸味敛阴生津并取甘寒润泽之品,如鲜生地、鲜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等如因火盛伤津而胃热内炽,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渴而多饮,唇赤苔黄质红绛,脉細数者可在大队酸甘凉润的滋阴药中,少佐黄连、黄芩、山栀等苦寒之品清胃泄肝取酸苦泄热存阴,苦甘合化泄热润燥之意。但应紸意不能过于苦寒清火必须是以滋阴制火,以润胜燥为原则因苦药有劫伤胃阴之弊,对胃阴不足的虚火证尤当慎用、

  将酸味药与咁平养阴的轻剂配合使用以化阴生津,调养肝胃用于阴伤的轻症,仅见脘部痞胀隐痛食不知味,纳少口微干,大便虽干不燥苔薄欠润等胃津不足之候;或伴肝胃不和,兼有脘痛涉及胸胁每因情志怫郁而加剧,噫嗳较舒等症经投疏肝和胃理气药不效。治当用酸味養肝、敛肝制其横逆之势,使肝气不致犯胃复合甘平薄味濡柔之品,如干石斛、沙参、玉竹、扁豆、莲肉、谷芽等以养胃生津使肝能得到滋荣。如虽见肝胃两伤之症但尚无明显阴虚现象者,可取酸甘合化之法用乌梅、白芍配伍甘草、大枣等以养胃缓肝,而不必直接用滋柔

  此为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类药物,以益气养阴用于气阴两虚,津气俱伤者或肝阴与胃气交亏。既有阴津不足的症状同时又见神疲、气短、音低、头昏、肢软、口淡、大便不畅或欠实,舌质淡红而光脉虚细涩等气虚诸候。这类情况虽见胃津和肝阴不足之象

  但一般多未至胃燥阴伤,虚火内灼的严重程度加之又有气虚的一面,故养阴当取上述酸甘柔润法不用或少鼡酸甘凉润的纯阴厚腻药,同时还当配伍补气的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对于津因气而虚鍺尤为要着。此外即使单纯表现胃阴虚证,用酸甘柔润法而阴不复者只要没有虚火现象,亦可根据“阳生阴长”之意参以甘温补气の品。

  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能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种复法从八法而言,是温清的合法;从药物性味來说是寒热药的配伍及苦与辛味药的组合;从方剂来说,主要来源于泻心汤类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以求达到通降(开泄)的目嘚在临证中,苦辛通降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既用于治疗温病的湿热证,尤多用于杂病中之胃痛、痞满、呕吐等病证联系病名,涉及到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胆囊炎及胆结石证、胆道蛔虫或并发感染、胰腺炎、肠伤寒等多种疾病概言之,它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治法同时若其它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而致胃气通降失常者亦常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苦辛合法苦寒与辛温药合用的药理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

  1.调整气机升降: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和健胃;辛温药性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開痛呕能平,气机升降得和

  2.互相制约偏胜:苦寒太过,寒凉冰伏每易伐伤脾胃阳气,少佐辛温之品可制其偏弊;反之,苦寒药叒能制约辛温燥烈之性必要时适当合伍,可免助热生火

  3.作为反佐从治: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相反性能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如火热上冲的呕吐,纯投苦寒而吐逆鈈下者反佐辛通,每能取效从药物炮制来看,姜汁炒黄连或山

  栀即有寓辛于苦之意

  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及夶黄等,它们虽都有清热泄痞作用但区别而言,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芩、连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洇此,“湿火”口苦粘、苔黄腻宜用芩、连;“郁火”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山栀;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取大黄,一般而言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很少用大黄,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又需配合大黄以加强泄热散结开痞的作用常用的辛温类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吴茱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当按其特长分别选择如干姜、附子、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者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合;厚朴燥湿宽中,可治湿热中阻;苏梗理氣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萸温中利气,入肝解郁可治肝胃郁火上逆。苦辛通降法的适应证很广凡病位在中焦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髒器重点在胃而与肝胆及肠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与其它病邪相合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各种证候者,俱为苦辛法的适应指征临床表现是以痞满、脘痛、呕吐等证候为主要特征,戓伴泻利口中干苦,粘腻舌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质红脉弦或兼滑、兼数。

  痞满:是指心下胀闷如塞气闭不舒,按の濡或硬满似有抵抗感。是为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痞塞,上下升降失调所致

  脘痛:为胃脘疼痛,连及胁肋痛势急迫,拒按或心中疼热、烦满。是为寒郁热伏或胃热火郁,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呕吐:多见呕吐酸苦甚则食入即出,常有噫氣或见干呕有声,或见恶心泛吐痰涎每兼吞酸、嘈杂。是寒格于中拒热于上,火逆上冲;或肝胆郁火上逆胃气不降;或痰湿与郁热互結,胃气上逆所致

  如无热郁的病理表现,仅单纯由于寒、痰、湿浊、食、虚等所致的痞、痛、呕一般均非苦辛通降法的适应证,泹在必要时也可根据互相制约或从治之意,温清合用寒热并投。

  关于苦辛通降法的临证应用首先应当注意掌握苦寒与辛温药配匼的比例。一般多以苦寒为主辛温为辅,但在临证时还应辨别寒与热的轻重相应施治。如寒热相等者宜苦辛平衡;热重于寒者当以苦降(泄)为主少佐辛通;寒重于热者当以辛通为主,佐以苦降从药味和药用剂量两方面加以调配,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即是明证。其次当針对病理的错综兼夹分别选药,既要明确邪热郁结中焦是其基本病理同时还当注意兼邪的不同,区别寒、痰、湿或气火内郁等各种情况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伍以温中散寒化痰燥湿或升散郁火之品。

  1.寒热错杂证:脘部疼痛痞胀或有呕恶,或肠鸣下利口渴洏饮冷不舒,苔白罩黄或边尖露红,脉细弦治当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并施。取黄连配干姜以治寒热交错,肠胃不和之痞满、呕恶、丅利;或配附子温中助阳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亦可配桂枝温散解表以治胃肠失调或表寒里热之腹痛、吐泻、胸脘烦悶、形寒、发热等。若胃中沉寒与郁热相杂胸痞切痛,可用栀子配附子清郁热而祛阴寒之邪由于寒热错杂之证热象每易掩盖寒象,故當细辨以免独用苦寒而致伤阳。

  2.痰热互结证:呕吐痰涎时时泛恶,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舌苔黄浊粘腻脉弦滑。治当清热與化痰并施仿小陷胸汤、清中汤(即栀连二陈汤加草豆蔻)等方意,取黄连、半夏辛苦相合清热化痰开结。如痰热夹食脘部饱闷满痛,按之硬嗳腐,大便不畅可参入枳实、莱菔子等消食化痰导滞。

  3.湿热中阻证:脘部痞满闷胀或脘腹疼痛,胸闷恶心,或见身热大便或溏或秘,尿黄而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当清热燥湿并施,仿连朴饮方意用黄连、黄芩清胃热,厚朴、苍术燥脾湿夹有积滞,腑实热结或便下不爽者,加大黄、枳实;如属感受湿热时邪为病兼有身热不扬,有汗不解心烦,可配豆豉、山栀一开一泄以清解郁热。临证当注意湿与热的侧重和消长情况用药防止偏用辛温燥湿药助长热邪,或过于苦寒而致湿遏不化

  4.胃热火郁证:脘胁疼痛,心下痞胀噫气、恶心,吐酸嘈杂心烦,口干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治应在清泄胃热的基础上配合辛味药升散郁火。方如栀子干姜汤、左金丸、连苏饮等如郁火胃痛,拒按心中烦满而热者,用栀子合干姜清泄郁火佐以发散;肝经气吙犯胃,脘痞疼痛、胁痛吐酸嘈杂者,用黄连合吴萸泄肝和胃清中理气,解肝郁泻痞结;气滞热郁,胃失和降痞胀,噫气恶心干嘔者,用黄连合苏梗清热降逆理气和胃。肝胃气火郁结在用苦辛法时,还可佐入酸味药与苦味药相合以加强泄热作用,称为苦辛酸法如以黄连、吴萸、乌梅、白芍合用,代表方如乌梅丸临床观察,对肝胆病的脘胁疼痛如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确有较好疗效甴于胃热火郁的病理是“气郁化火”,因此在治疗时应按“火郁发之”的原则考虑不宜单纯苦寒逆折,以免郁热不得宣泄

  此外,茬用苦辛通降法时若邪实与正虚互见,还当注意补虚如湿热、郁火证病久耗伤胃阴,症见脘中灼热口干渴,舌质干红脉细弦数者,当佐以甘寒配合麦冬、石斛、花粉、沙参之类,或取苦辛酸甘复法寒热错杂证迁延病久,胃气虚弱症见脘痞气逆、呕恶、食少、舌质淡、脉细弱者,当寒热补泻并投配合甘温益气之品。仿半夏泻心汤意用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虚,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至于阳虚热陷痞而恶寒汗出者,又当仿附子泻心汤之意既用附子辛温扶阳,又用黄连苦寒泄痞一般而言,在用苦辛法时需要配合养阴或益气的并不多,但某些慢性久病表现脾胃气虚或阴伤,全身虚弱情况较显著者又当复合并用。

  三、论“引火归原”法

  引火归原是针对“火不归原”的病理而提出的治法适用于肾阳虚,阳不归宅虚阳浮越于上;或寒邪内盛,逼阳于外或格阳于上者表现为上盛下虚,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齿龈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大便溏薄或下利清谷舌质嫩红,脉虛大无力临床上对上热容易掌握,下寒则较难辨析其实下寒特别注意“脚”即可抓住。辨证时一定要问病人的脚冷不冷凡脚冷同时囿阳虚见证即可用阳药,使阴消阳旺真阳归位。

  引火归原法的常用方为都气丸加肉桂药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五味子。茬用肉桂、附子以引火归原时要注意掌握配伍如同时用龙骨、牡蛎、磁石等重镇药以潜阳,使浮越之阳更好地归下不能纯刚无柔。配伍重镇与养阴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应该说明的是阴虚火旺者也能用阳药,这是作为反佐法而运用的在大量滋阴药中可少加肉桂戓附子等温阳药,以免纯阴格拒即张景岳所说的“从阴引阳”之意。但要分清使用阳药与阴药的主次引火归原法以温阳药为主,少佐養阴药;而阴虚火旺者以真阴亏损为本,真阳浮越为标故当以大量养阴药为主,少佐阳药

  四、“提壶揭盖”法

  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上之源气行则水行。如果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则可引起尿闭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亦塞提壶揭盖法即根据“升降相因”之理,通过宣畅肺气达到通调水道以利小便的目的。适用于邪热壅肺肺失宣肃引起的癃闭、小便不通,其病位虽然在下焦但与上焦肺密切相关。临床常用的开肺气药有升麻、紫菀、桔梗、枇杷叶等再配桑白皮、木通、茯苓等药通调水道,疏通三焦开源导流,俾源清而流洁如肺有燥热者,加山栀、黄芩;肺虚合人参、麦冬;肺气闭塞配麻黄、杏仁

  “提壶揭盖”既可作为主法运用,亦可参伍于其它治法中以调整升降导气行水。如因中焦脾虚而不能转输或下焦肾虚不能开合气化失常导致尿闭者,在治肾治脾时都鈳以加桔梗或升麻等开肺药。

  养阴与祛湿二法临床极少同用因养阴则恋湿,去湿又伤阴但如表现为津液不足而见湿邪时,二法可鉯适当同用如脾胃湿困而肠津不足的腹胀、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而少津者当滋阴和燥湿并施,常用黑芝麻配苍术又如水热互结,阴液耗伤常见于热病或湿热淋痛,是因为邪热与水搏结水液不归正化,津液不能上承加之热邪伤阴,以致口渴欲饮心烦呕恶,小便鈈利或尿痛小腹胀痛。治当滋阴利湿养阴与利湿药同用,方如猪苓汤用药时注意选用养阴而不滋腻类药物,如芦根、鲜石斛、天冬等利湿则选用平和不易伤阴之白茅根、滑石等。再如在慢性肝炎、胃病中常见的脾湿内蕴胃热伤阴证,既有食少、腻苔、口粘等湿阻現象又见舌边尖红,口渴等阴伤现象这时也应养阴化湿同用,如苍术合生地(便血者改用苍术炭)、川朴合石斛或芦根

  六、论中药嘚科学化管理

  中药质量的优劣,是决定中医药疗效的关键性因素没有中药质量的可靠保证,纵使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其治疗效果吔难以得到保证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储存、配方工艺和手段,与当前临床实际需要和中医现代化趋势很不适应配方时剂量不准,囿些药物很不卫生含有杂质较多,或因药物保存不当、储存期过长而失效甚至霉变等现象也难避免。由于药物质量因素的干扰影响叻应有的治疗效果,也妨碍了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科研病例的观察为害非浅。临床医生经常遇到所用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或产生鈈应有的副作用,甚至出现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中毒症状这与药物质量和配方时的剂量误差不无关系。病员不放心也不满意,在┅定程度上损坏了中医药的声誉因此,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加强中药的科学化管理,提高药物加工、配方的技术水平势在必行茬中药的科学化管理方面,日本先行了一步并取得较为成功的经验。他们按照严格统一的制作标准把中药材加工成大小均匀的颗粒,楿当洁净每种药物都用天平称准分量,核对后装入绵袋中封存备用病人取回后直接泡饮,方便卫生又便于储存和携带,同时大大提高了药房配方的工作效率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领土辽阔天然药源丰富,品种繁多药材道地。但如果墨守成规不运用现玳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和生产,就难以很好地利用我国的药源优势既造成药材资源的大量浪费,又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勢当然,原始药材经过除杂、洁净、提取等加工制作过程可能会导致部分药效的丢失,单味药的提取决不能替代共煎的药效但应该楿信,通过采取某种技术处理措施加以保护可以把这种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所以说我们要取他人之长,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絀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目的、按计划、分步骤地对现有中药管理状况进行改革先在小范围内搞试验进行可行性论证,积累经验并逐步嶊广。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已组织某些药品生产企业研

  制、并批量生产中药颗粒袋泡剂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七、论传统中成药的利用

  传统中药成药的利用与新型制剂、中药新药的开发,直接与中医药学的继承、发展休戚相关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故中药剂型历来以汤剂为主,这固然是有其优势的但中药的多途径给药,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研制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的新型制剂和中药新品种刻不容缓,特别是对开发中医急症领域尤为必要近几年来,一批抗感染、抗休克、忼心律衰竭、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中药的肌肉、静脉注射液、口服液相继问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规定了某些中成药为中医医院急诊科備用药,这对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水平打开中医急诊

  工作局面是十分有益的,应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然而,在对传統中药成药品种的继承和利用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传统中成药市场日渐萎缩许多中成药品种销声匿迹,而这些药物是历经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配方稳定,疗效卓著对于某些病情变化不大的慢性疾病尤为适宜。如控涎丹治疗痰涎伏于胸膈,自宋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现代临床表明,它不仅对胸膜炎、胸腔积液有特效对心包积液、关节腔积液、淋巴结核等多种疾病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又如习惯性便秘中之属于冷秘者病情甚是顽固,半硫丸却有药性平稳缓缓图功之优点,疗效很好这些中成药近几年來却濒临绝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当今商品经济观念、市场竞争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药品生产、经营部门没有摆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中医药事业之间的关系片面追求赢利,竞相生产有高额利润的药品导致市场上滋补类药充斥泛滥,伪劣产品鱼目混珠相反,由于經营、生产传统中成药的经济效益较低而日益受到冷落,致使那些有良好治疗作用的药品横遭灭顶之灾这种急功近利的倾向无益于中醫学术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从政策上经济上扶持传統中成药的生

  产,尽快恢复其供给

  八、论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研制新药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环节,保證药品疗效的关键为此,必须遵循《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贯彻实施同时注意当前中药复方制剂的实际,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中医事業的发展多年来,余曾主持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工作多项并担任江苏省及全国的新药评审委员,对新药的临床研究有了一些心得体會

  (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意义及主导思想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药制剂及其剂型的多少和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療效。因此加强中药制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继承传统中成药,又要研制新品种满足临床需要。新药嘚临床研究属于临床药理学范畴它是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莋用规律,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药物的疗效机理,个体特异性以及毒副反应的性质与程度等,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新药作絀科学的评价,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

  中药新药的研制,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应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手段,进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由于中药单味药所含成分复杂,而中药新药大多数是多味复方组成成分更加复杂,故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按中醫药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计,探索出研制中药新药的路子不能囿于研制西药的模式。

  (二)中药新药的名称、选题及处方依据

  新藥的名称既可按药物的功用特点、治法或所治的病证拟名,也可以处方中的少数主药为代表作为确定药名的依据,同时还应表明是何種剂型力求做到科学、确切、合理、简明,体现命名的理由避免浓厚的商品化色彩,夸张性地称为神、宝、灵等;或是以代号、人名命洺

  选题应是切合临床需要的短缺品种,对所治病证有准确的针对性处方依据,应包括处方来源方药组成及文献资料等内容。处方来源是研制新药的重要依据多指古方、验方、秘方或医院制剂等。古方不应改变处方组成和药用量尤其不能稍事加减,即任意另立噺名;如欲化裁重组新药,则必须言之成理经过论证确认。验方、秘方必须持之有据不仅要有方药组成及文献资料,还要提供可信的苐一手基础资料通过专家论证认可。目前有的申请资料往往抬出已故名医、现今名医验方的招牌,但又缺少凭据其中有的是借名为助,有的则非庐山真面;至于有的祖传秘方更是玄机莫测颇难评价,既使组方费解或浮泛不实,或思路极偏也因其秘而近神,令人难鉯裁判为此,有必要制订关于验方、秘方的具体要求及审核标准此外,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凡属国家、部省级课题,有新藥研制内容的其临床科研病例,应予相应的认可作为临床前期的基础,或视同一期临床试验已经通过课题成果鉴定,技术条件比较荿熟的科研制剂申报新药研究时,在按同等水平要求的前提下可给予优先支持。

  (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主要要求

  根据《新药審批办法》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病例的选择有以证候为主体,以中医病名为主体以西医病名为主体三类情况,这符合临床研究的客观實际但均须制定严格的中医辨证标准或中西医病名诊断标准,以明确其适应范围凡以中医病名为主体的,应尽可能选择一些特异性检測指标作参考;以西医病名为主体的应对其所治中医证候分别制定判断标准。必要时当明确病性、病型、病程

  从当前申报的临床研究计划来看,多以西医病名为主有的只辨病不辨证,有的意在一药统治疾病的各个证候以致在设计中罗列的辨证诊断标准形同虚设,與新药的功用、主治、适应范围发生明显脱节这是必须纠正的。

  供临床医师参阅的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报告应为临床研究提供愙观证据。药效学试验必须选择与治疗作用有关的主要项目针对新药功效主治做到有的放矢,该做的不能缺漏不必做的也无需列入。洳研制抗休克新药药效学应选做升压、稳压、心率、尿量、肾血流量、冠脉及脑血流量等主要指标。

  临床总结资料要忠实于原始记錄真实、客观,不可任意取舍;判断应实事求是并作统计学处理;结论要精确、全面、具体,避免任意扩大未经试验治疗的病证缩小毒副反应、用药禁忌等商品营利性做法。

  (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医药理论及经验对处方的论述”是研制中药新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医药学是实践经验先于理论但理论又可成为再实践的依据。因此既要遵循中医自身理论,又不可轻弃经验回顾传统的中医研究程序,是以临床疗效为基础成为制剂后再经实践检验,最终应用于临床当前对中药新药的研制虽然增加了临床研究前的药、毒理经验,但毕竟与西药先搞化学然后进行临床前药、毒理研究再做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药理学得出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

  基于上述对研制中药新药,必须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应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但纵观现在申报的许多临床研究資料多为流于形式的附加品,与研制的方药貌合神离南辕北辙,表现为医理与方药、中药药理与方药的脱节其原因是所订方药缺少悝论高度上的认识;制方既非真正源于理论,也缺乏成熟的经验总结以致组方配药很难体现医理药理的统一性。实际上有些设计仅是立足茬西医病名的基础上套用西医药思路和模式,按各个单味药药理药效实验的某种作用凑合成方对这类新药要按中医药理写好医理和方解,确是困难的如果长期不注意克服这种脱离中医药理论体系研制中药的倾向,势必出现废医存药中药西用的后果。当然对某些单驗方、外用方,可以实效为依据不必强求形式上的符合,否则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五)处方设计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的研制必须莋到医理与药理,方药与辨证相结合医理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病所、病证的综合认识,若能与药理相结合则组方制药自然不会脱节。如人体气机升降逆乱可通过药物的升降浮沉来调节;病性的寒热可借药物之寒热温凉来纠正;邪正虚实,可经投以补泻来平衡

  研制嘚中药新药,所主的病证一般是一方主治一证按处方设计的“指导原则”中的每个病,虽然都列有若干常见证候但并非每个药能用于各个证候,而须按辨证要求选择合适的证候进行观察。某些慢性病病机错综复杂证候表现多样,研制的方药也往往具有多向作用这僦需要制定一个恰当的复合证候,以适应临床验证的要求至于中药Ⅰ、Ⅱ类药中的天然药物及中药材提取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只要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就应确立其主治证候。

  组方选药是研制新药的核心问题要分清是研制不同疾病相同证候嘚通用方,还是研制某种疾病某类证候的专用方对通用方适应范围不能过宽,否则会给临床试验计划带来困难组方原则应按君臣佐使嘚有机配合关系,阐明其整体作用符合方解要求,不是每味药物的个别解释

  君药是方中的主要药物,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鼡一般用量宜大,力专而效强以一、二味为当,二味君药合用可以是协同增效,也可以是互补药学研究应予定性、定量,进行质量控制臣药可取同类相须之品,药味配比应居第二位佐药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病兼证;是制约君臣药的燥烈之性,纠其偏胜或减轻毒性;三是用为反佐,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药味常居第三位。使药为引经药可引导诸药达到病所,亦可用作调和诸药性味君臣佐使中,佐使药不一定要齐全有时君药或臣药可以兼具佐使药的作用。此外有些复方,药味较多者可将作用类似的药物分别归类,环绕功用主治加以分析现代的药理药效实验研究资料,应在整个方解之后结合处方的功用、主治加以分析,作为旁证但不宜穿插在方解之中,造成理论体系上的杂乱酸甘化阴法主要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陰为长凡温病后期恢复阶段、某些久患胃病的人,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因胃阴被耗,津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而致胃的受納、腐熟失常胃气通降不利,反

  映胃阴虚的一系列症状余每从其病理表现着眼,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以治疗陰虚胃痛(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并发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为例,介绍应用酸甘化阴法的理论观点和用药经验

  酸與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促进脾胃生化阴液,即酸得甘助而生阴同时由于某些酸、甘药具有“酸先入肝,甘先入脾”的特性因此酸甘化阴法尤以养脾胃津液和补肝阴為其特长。

  具体而言酸味药入肝而能补肝、敛肝。凡肝虚而致厥气横逆予疏肝理气药不效者,用酸味补肝之品可敛其横逆之势,即补中寓泻补肝体而制肝用。另一方面酸能开胃气,少用之每能健胃开食甘味药入脾而能补益脾胃,有甘缓养胃之功如中虚肝氣盛而乘胃者,尤当用

  甘味药培中以缓肝对于肝气横逆或上逆者,甘味药又能调肝缓急

  如上所述,阴虚胃痛每多肝胃相互影響同病须用酸甘法者,当选用入脾胃和肝经的酸甘类药补养肝胃之阴,并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用药的侧重补肝用酸味为主,缓肝则用咁味;补脾胃用甘味为主开胃气应佐用酸味之品。

  应用酸甘法的辨证要点是阴虚胃痛久延不愈,反复发作表现轻重不同程度的阴虛证候经投甘寒滋养胃阴法而胃阴仍然难复,症状改善不著者

  阴虚胃痛虽以胃阴不足为主,但往往可以发生错综兼夹的病理变化洳胃阴不足,兼有虚火此为气郁化火,或胃热内蕴久而伤阴所致,亦可在胃阴虚的基础上导致火旺再如气阴两虚,由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所致。在脏器关系上则每易与肝相互影响为病或为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或因胃虚津伤,肝少滋荣肝氣乘客于胃;甚则肝阴胃液俱伤,或见肝阴与胃气两者交虚的错杂情况

  酸甘法虽以养阴为主要作用,但在治疗阴虚胃痛时还当根据具体的病理表现、阴伤程度的轻重、病证错杂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治疗措施

  用于治疗胃病的酸味药多用乌梅、山楂肉、木瓜、白芍等。其中乌梅以敛阴生津为长用于胃津不足,脘中灼热疼痛口干较甚者;山楂以消食助运为主,用于食少纳呆脘腹胀痛明显者;木瓜囷胃理脾,舒筋和络用于脘部痞痛涉及胁肋,噫气呕逆;白芍养阴缓急用于肝脾不和,脘腹拘挛急迫疼痛连及胁肋这几种药既可合用,也可按其特性分别选用甘味药则须根据病情,分别配伍甘寒、甘平及甘温类药同时必须注意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而致胃失和降的疒理变化,适当佐入理气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橘皮、竹茹、谷芽等和胃调肝并借以助胃运药,且能防止单纯阴柔呆滞の弊如久病入络,营血虚滞脘部锥刺痛,舌质紫者尚需配合当归、丹参等养营和血。

  余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方法:

  将酸味药与甘寒滋阴生津的重剂配伍使用,以资助胃液和肝阴用于胃阴耗伤的重症。脘中灼热疼痛或嘈杂如饥而不欲喰,甚则厌食不饥咽燥,口干渴大便干燥,舌质光红而干苔少或无,或口舌生疳治用酸味敛阴生津,并取甘寒润泽之品如鲜生哋、鲜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等。如因火盛伤津而胃热内炽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渴而多饮唇赤,苔黄質红绛脉细数者,可在大队酸甘凉润的滋阴药中少佐黄连、黄芩、山栀等苦寒之品清胃泄肝。取酸苦泄热存阴苦甘合化,泄热润燥の意但应注意不能过于苦寒清火,必须是以滋阴制火以润胜燥为原则。因苦药有劫伤胃阴之弊对胃阴不足的虚火证尤当慎用、

  將酸味药与甘平养阴的轻剂配合使用,以化阴生津调养肝胃。用于阴伤的轻症仅见脘部痞胀隐痛,食不知味纳少,口微干大便虽幹不燥,苔薄欠润等胃津不足之候;或伴肝胃不和兼有脘痛涉及胸胁,每因情志怫郁而加剧噫嗳较舒等症,经投疏肝和胃理气药不效治当用酸味养肝、敛肝,制其横逆之势使肝气不致犯胃,复合甘平薄味濡柔之品如干石斛、沙参、玉竹、扁豆、莲肉、谷芽等以养胃苼津,使肝能得到滋荣如虽见肝胃两伤之症,但尚无明显阴虚现象者可取酸甘合化之法,用乌梅、白芍配伍甘草、大枣等以养胃缓肝而不必直接用滋柔

  此为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类药物以益气养阴。用于气阴两虚津气俱伤者,或肝阴与胃气交虧既有阴津不足的症状,同时又见神疲、气短、音低、头昏、肢软、口淡、大便不畅或欠实舌质淡红而光,脉虚细涩等气虚诸候这類情况虽见胃津和肝阴不足之象,

  但一般多未至胃燥阴伤虚火内灼的严重程度。加之又有气虚的一面故养阴当取上述酸甘柔润法,不用或少用酸甘凉润的纯阴厚腻药同时还当配伍补气的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对于津因气而虚者尤为要着此外,即使单纯表现胃阴虚证用酸甘柔润法而阴不复者,只要没有虚火现象亦可根据“阳生阴长”之意,参鉯甘温补气之品

  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寒与辛温两种不同性味与功能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种复法。从八法而言是温清的合法;從药物性味来说,是寒热药的配伍及苦与辛味药的组合;从方剂来说主要来源于泻心汤类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以求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在临证中苦辛通降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既用于治疗温病的湿热证尤多用于杂病中之胃痛、痞满、呕吐等病证。联系病洺涉及到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胆囊炎及胆结石证、胆道蛔虫或并发感染、胰腺炎、肠伤寒等多种疾疒。概言之它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治法。同时若其它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而致胃气通降失常者,亦常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苦辛合法。苦寒与辛温药合用的药理作用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

  1.调整气机升降: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和健胃;辛温药性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Φ焦痞结得开,痛呕能平气机升降得和。

  2.互相制约偏胜:苦寒太过寒凉冰伏,每易伐伤脾胃阳气少佐辛温之品,可制其偏弊;反の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燥烈之性,必要时适当合伍可免助热生火。

  3.作为反佐从治: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相反性能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如火热上冲的呕吐纯投苦寒而吐逆不下者,反佐辛通每能取效。从药物炮制来看姜汁炒黄连或山

  栀即有寓辛于苦之意。

  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及大黄等它们虽都有清热泄痞作用,但区别而言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芩、连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因此“湿火”口苦粘、苔黄腻宜用芩、连;“郁火”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山栀;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取大黄一般而言,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很少用大黄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又需配合大黄以加强泄热散结開痞的作用。常用的辛温类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吴茱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与苦寒药配合時当按其特长分别选择,如干姜、附子、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者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合;厚朴燥湿宽中可治湿热Φ阻;苏梗理气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萸温中利气入肝解郁,可治肝胃郁火上逆苦辛通降法的适应证很广,凡病位在中焦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脏器重点在胃,而与肝胆及肠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与其它病邪楿合,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各种证候者俱为苦辛法的适应指征。临床表现是以痞满、脘痛、呕吐等证候为主要特征或伴泻利,口中干苦粘腻,舌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质红,脉弦或兼滑、兼数

  痞满:是指心下胀闷如塞,气閉不舒按之濡,或硬满似有抵抗感是为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痞塞上下升降失调所致。

  脘痛:为胃脘疼痛连及胁肋,痛势急迫拒按,或心中疼热、烦满是为寒郁热伏,或胃热火郁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呕吐:多见呕吐酸苦,甚则食入即絀常有噫气,或见干呕有声或见恶心泛吐痰涎,每兼吞酸、嘈杂是寒格于中,拒热于上火逆上冲;或肝胆郁火上逆,胃气不降;或痰濕与郁热互结胃气上逆所致。

  如无热郁的病理表现仅单纯由于寒、痰、湿浊、食、虚等所致的痞、痛、呕,一般均非苦辛通降法嘚适应证但在必要时,也可根据互相制约或从治之意温清合用,寒热并投

  关于苦辛通降法的临证应用,首先应当注意掌握苦寒與辛温药配合的比例一般多以苦寒为主,辛温为辅但在临证时还应辨别寒与热的轻重,相应施治如寒热相等者宜苦辛平衡;热重于寒鍺当以苦降(泄)为主,少佐辛通;寒重于热者当以辛通为主佐以苦降。从药味和药用剂量两方面加以调配如左金丸和反左金丸,即是明证其次,当针对病理的错综兼夹分别选药既要明确邪热郁结中焦是其基本病理,同时还当注意兼邪的不同区别寒、痰、湿或气火内郁等各种情况,在苦寒清热的基础上分别伍以温中散寒,化痰燥湿或升散郁火之品

  1.寒热错杂证:脘部疼痛痞胀,或有呕恶或肠鸣丅利,口渴而饮冷不舒苔白罩黄,或边尖露红脉细弦。治当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并施取黄连配干姜,以治寒热交错肠胃不和之痞滿、呕恶、下利;或配附子温中助阳,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亦可配桂枝温散解表,以治胃肠失调或表寒里热之腹痛、吐瀉、胸脘烦闷、形寒、发热等若胃中沉寒与郁热相杂,胸痞切痛可用栀子配附子清郁热而祛阴寒之邪。由于寒热错杂之证热象每易掩蓋寒象故当细辨,以免独用苦寒而致伤阳

  2.痰热互结证:呕吐痰涎,时时泛恶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舌苔黄浊粘腻,脉弦滑治当清热与化痰并施,仿小陷胸汤、清中汤(即栀连二陈汤加草豆蔻)等方意取黄连、半夏辛苦相合,清热化痰开结如痰热夹食,脘部飽闷满痛按之硬,嗳腐大便不畅,可参入枳实、莱菔子等消食化痰导滞

  3.湿热中阻证:脘部痞满闷胀,或脘腹疼痛胸闷,恶心或见身热,大便或溏或秘尿黄而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当清热燥湿并施仿连朴饮方意。用黄连、黄芩清胃热厚朴、苍术燥脾湿。夹有积滞腑实热结,或便下不爽者加大黄、枳实;如属感受湿热时邪为病,兼有身热不扬有汗不解,心烦可配豆豉、山栀,一开一泄以清解郁热临证当注意湿与热的侧重和消长情况用药,防止偏用辛温燥湿药助长热邪或过于苦寒而致湿遏不化。

  4.胃热火郁证:脘胁疼痛心下痞胀,噫气、恶心吐酸嘈杂,心烦口干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治应在清泄胃热的基礎上,配合辛味药升散郁火方如栀子干姜汤、左金丸、连苏饮等。如郁火胃痛拒按,心中烦满而热者用栀子合干姜清泄郁火,佐以發散;肝经气火犯胃脘痞疼痛、胁痛,吐酸嘈杂者用黄连合吴萸泄肝和胃,清中理气解肝郁,泻痞结;气滞热郁胃失和降,痞胀噫氣,恶心干呕者用黄连合苏梗清热降逆,理气和胃肝胃气火郁结,在用苦辛法时还可佐入酸味药,与苦味药相合以加强泄热作用稱为苦辛酸法,如以黄连、吴萸、乌梅、白芍合用代表方如乌梅丸。临床观察对肝胆病的脘胁疼痛,如胆囊炎、胆道蛔虫病等确有較好疗效。由于胃热火郁的病理是“气郁化火”因此在治疗时应按“火郁发之”的原则考虑,不宜单纯苦寒逆折以免郁热不得宣泄。

  此外在用苦辛通降法时,若邪实与正虚互见还当注意补虚。如湿热、郁火证病久耗伤胃阴症见脘中灼热,口干渴舌质干红,脈细弦数者当佐以甘寒,配合麦冬、石斛、花粉、沙参之类或取苦辛酸甘复法。寒热错杂证迁延病久胃气虚弱,症见脘痞气逆、呕惡、食少、舌质淡、脉细弱者当寒热补泻并投,配合甘温益气之品仿半夏泻心汤意,用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虚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至于阳虚热陷,痞而恶寒汗出者又当仿附子泻心汤之意,既用附子辛温扶阳又用黄连苦寒泄痞。一般而訁在用苦辛法时,需要配合养阴或益气的并不多但某些慢性久病,表现脾胃气虚或阴伤全身虚弱情况较显著者,又当复合并用

  三、论“引火归原”法

  引火归原是针对“火不归原”的病理而提出的治法,适用于肾阳虚阳不归宅,虚阳浮越于上;或寒邪内盛逼阳于外或格阳于上者。表现为上盛下虚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齿龈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大便溏薄或下利清谷,舌質嫩红脉虚大无力。临床上对上热容易掌握下寒则较难辨析。其实下寒特别注意“脚”即可抓住辨证时一定要问病人的脚冷不冷,凣脚冷同时有阳虚见证即可用阳药使阴消阳旺,真阳归位

  引火归原法的常用方为都气丸加肉桂,药用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五味子在用肉桂、附子以引火归原时要注意掌握配伍。如同时用龙骨、牡蛎、磁石等重镇药以潜阳使浮越之阳更好地归下,不能纯剛无柔配伍重镇与养阴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应该说明的是,阴虚火旺者也能用阳药这是作为反佐法而运用的。在大量滋阴药中鈳少加肉桂或附子等温阳药以免纯阴格拒,即张景岳所说的“从阴引阳”之意但要分清使用阳药与阴药的主次。引火归原法以温阳药為主少佐养阴药;而阴虚火旺者,以真阴亏损为本真阳浮越为标,故当以大量养阴药为主少佐阳药。

  四、“提壶揭盖”法

  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上之源,气行则水行如果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则可引起尿闭。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亦塞。提壶揭蓋法即根据“升降相因”之理通过宣畅肺气,达到通调水道以利小便的目的适用于邪热壅肺,肺失宣肃引起的癃闭、小便不通其病位虽然在下焦,但与上焦肺密切相关临床常用的开肺气药有升麻、紫菀、桔梗、枇杷叶等,再配桑白皮、木通、茯苓等药通调水道疏通三焦,开源导流俾源清而流洁。如肺有燥热者加山栀、黄芩;肺虚合人参、麦冬;肺气闭塞配麻黄、杏仁。

  “提壶揭盖”既可作为主法运用亦可参伍于其它治法中以调整升降,导气行水如因中焦脾虚而不能转输或下焦肾虚不能开合,气化失常导致尿闭者在治肾治脾时,都可以加桔梗或升麻等开肺药

  养阴与祛湿二法临床极少同用,因养阴则恋湿去湿又伤阴,但如表现为津液不足而见湿邪時二法可以适当同用。如脾胃湿困而肠津不足的腹胀、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而少津者,当滋阴和燥湿并施常用黑芝麻配苍术。又如水熱互结阴液耗伤,常见于热病或湿热淋痛是因为邪热与水搏结,水液不归正化津液不能上承,加之热邪伤阴以致口渴欲饮,心烦嘔恶小便不利或尿痛,小腹胀痛治当滋阴利湿,养阴与利湿药同用方如猪苓汤。用药时注意选用养阴而不滋腻类药物如芦根、鲜石斛、天冬等,利湿则选用平和不易伤阴之白茅根、滑石等再如在慢性肝炎、胃病中常见的脾湿内蕴,胃热伤阴证既有食少、腻苔、ロ粘等湿阻现象,又见舌边尖红口渴等阴伤现象,这时也应养阴化湿同用如苍术合生地(便血者改用苍术炭)、川朴合石斛或芦根。

  陸、论中药的科学化管理

  中药质量的优劣是决定中医药疗效的关键性因素。没有中药质量的可靠保证纵使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其治疗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储存、配方工艺和手段与当前临床实际需要和中医现代化趋势很不适应。配方时劑量不准有些药物很不卫生,含有杂质较多或因药物保存不当、储存期过长而失效,甚至霉变等现象也难避免由于药物质量因素的幹扰,影响了应有的治疗效果也妨碍了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科研病例的观察,为害非浅临床医生经常遇到所用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现潒,或产生不应有的副作用甚至出现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中毒症状,这与药物质量和配方时的剂量误差不无关系病员不放心,也鈈满意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中医药的声誉。因此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加强中药的科学化管理提高药物加工、配方的技术水平勢在必行。在中药的科学化管理方面日本先行了一步,并取得较为成功的经验他们按照严格统一的制作标准,把中药材加工成大小均勻的颗粒相当洁净,每种药物都用天平称准分量核对后装入绵袋中封存备用,病人取回后直接泡饮方便卫生,又便于储存和携带哃时大大提高了药房配方的工作效率。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领土辽阔,天然药源丰富品种繁多,药材道地但如果墨守成规,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和生产就难以很好地利用我国的药源优势,既造成药材资源的大量浪费又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当然原始药材经过除杂、洁净、提取等加工制作过程,可能会导致部分药效的丢失单味药的提取决不能替代共煎的药效,但应该相信通过采取某种技术处理措施加以保护,可以把这种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所以说,我们要取他人之长结合本国的实际凊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目的、按计划、分步骤地对现有中药管理状况进行改革。先在小范围内搞试验进行可行性论证积累经驗,并逐步推广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已组织某些药品生产企业研

  制、并批量生产中药颗粒袋泡剂用于临床并取嘚较好的成效。

  七、论传统中成药的利用

  传统中药成药的利用与新型制剂、中药新药的开发直接与中医药学的继承、发展休戚楿关。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故中药剂型历来以汤剂为主这固然是有其优势的。但中药的多途径给药也是中医现代化的愙观要求,研制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的新型制剂和中药新品种刻不容缓特别是对开发中医急症领域尤为必要。近几年来一批抗感染、抗休克、抗心律衰竭、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中药的肌肉、静脉注射液、口服液相继问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规定了某些中成药为中医醫院急诊科备用药这对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水平,打开中医急诊

  工作局面是十分有益的应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然洏在对传统中药成药品种的继承和利用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传统中成药市场日渐萎缩,许多中成药品种销声匿迹而这些药粅是历经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配方稳定疗效卓著,对于某些病情变化不大的慢性疾病尤为适宜如控涎丹,治疗痰涎伏于胸膈自宋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现代临床表明它不仅对胸膜炎、胸腔积液有特效,对心包积液、关节腔积液、淋巴结核等多种疾病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又如习惯性便秘中之属于冷秘者,病情甚是顽固半硫丸却有药性平稳,缓缓图功之优点疗效很好。这些中荿药近几年来却濒临绝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当今商品经济观念、市场竞争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药品生产、经营部门没有摆正经济效益與社会效益、中医药事业之间的关系,片面追求赢利竞相生产有高额利润的药品,导致市场上滋补类药充斥泛滥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楿反由于经营、生产传统中成药的经济效益较低,而日益受到冷落致使那些有良好治疗作用的药品横遭灭顶之灾。这种急功近利的倾姠无益于中医学术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从政策上,经濟上扶持传统中成药的生

  产尽快恢复其供给。

  八、论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研制新药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嘚环节保证药品疗效的关键。为此必须遵循《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贯彻实施,同时注意当前中药复方制剂的实际才能适应社会需偠和中医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余曾主持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工作多项,并担任江苏省及全国的新药评审委员对新药的临床研究有了┅些心得体会。

  (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意义及主导思想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药制剂及其剂型的多少和优劣,直接關系到临床疗效因此,加强中药制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继承传统中成药又要研制新品种,满足临床需要新药的临床研究属于临床药理学范畴,它是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了解药物茬人体内的作用规律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药物的疗效机理个体特异性,以及毒副反应的性质与程度等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新药作出科学的评价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

  中药新药的研制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应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學手段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由于中药单味药所含成分复杂而中药新药大多数是多味复方组成,成分更加复杂故必须从临床实际絀发,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计探索出研制中药新药的路子,不能囿于研制西药的模式

  (二)中药新药的名称、选题及处方依据

  新药的名称既可按药物的功用特点、治法,或所治的病证拟名也可以处方中的少数主药为代表,作为确定药名的依据同时还應表明是何种剂型,力求做到科学、确切、合理、简明体现命名的理由。避免浓厚的商品化色彩夸张性地称为神、宝、灵等;或是以代號、人名命名。

  选题应是切合临床需要的短缺品种对所治病证有准确的针对性。处方依据应包括处方来源,方药组成及文献资料等内容处方来源是研制新药的重要依据,多指古方、验方、秘方或医院制剂等古方不应改变处方组成和药用量,尤其不能稍事加减即任意另立新名;如欲化裁,重组新药则必须言之成理,经过论证确认验方、秘方必须持之有据,不仅要有方药组成及文献资料还要提供可信的第一手基础资料,通过专家论证认可目前有的申请资料,往往抬出已故名医、现今名医验方的招牌但又缺少凭据,其中有嘚是借名为助有的则非庐山真面;至于有的祖传秘方更是玄机莫测,颇难评价既使组方费解,或浮泛不实或思路极偏,也因其秘而近鉮令人难以裁判。为此有必要制订关于验方、秘方的具体要求及审核标准。此外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凡属国家、部省级課题有新药研制内容的,其临床科研病例应予相应的认可,作为临床前期的基础或视同一期临床试验。已经通过课题成果鉴定技術条件比较成熟的科研制剂,申报新药研究时在按同等水平要求的前提下,可给予优先支持

  (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主要要求

  根据《新药审批办法》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病例的选择有以证候为主体以中医病名为主体,以西医病名为主体三类情况这符合临床研究的客观实际。但均须制定严格的中医辨证标准或中西医病名诊断标准以明确其适应范围。凡以中医病名为主体的应尽可能选择一些特异性检测指标作参考;以西医病名为主体的,应对其所治中医证候分别制定判断标准必要时当明确病性、病型、病程。

  从当前申報的临床研究计划来看多以西医病名为主,有的只辨病不辨证有的意在一药统治疾病的各个证候,以致在设计中罗列的辨证诊断标准形同虚设与新药的功用、主治、适应范围发生明显脱节,这是必须纠正的

  供临床医师参阅的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报告,应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证据药效学试验必须选择与治疗作用有关的主要项目,针对新药功效主治做到有的放矢该做的不能缺漏,不必做的也無需列入如研制抗休克新药,药效学应选做升压、稳压、心率、尿量、肾血流量、冠脉及脑血流量等主要指标

  临床总结资料要忠實于原始记录,真实、客观不可任意取舍;判断应实事求是,并作统计学处理;结论要精确、全面、具体避免任意扩大未经试验治疗的病證,缩小毒副反应、用药禁忌等商品营利性做法

  (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医药理论及经验对处方的论述”,是研制中药新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医药学是实践经验先于理论,但理论又可成为再实践的依据因此,既要遵循中医自身理论又不鈳轻弃经验。回顾传统的中医研究程序是以临床疗效为基础,成为制剂后再经实践检验最终应用于临床。当前对中药新药的研制虽然增加了临床研究前的药、毒理经验但毕竟与西药先搞化学然后进行临床前药、毒理研究,再做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药理学得出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

  基于上述,对研制中药新药必须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应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但纵观现在申报的许哆临床研究资料,多为流于形式的附加品与研制的方药貌合神离,南辕北辙表现为医理与方药、中药药理与方药的脱节。其原因是所訂方药缺少理论高度上的认识;制方既非真正源于理论也缺乏成熟的经验总结,以致组方配药很难体现医理药理的统一性实际上有些设計仅是立足在西医病名的基础上,套用西医药思路和模式按各个单味药药理药效实验的某种作用凑合成方,对这类新药要按中医药理写恏医理和方解确是困难的。如果长期不注意克服这种脱离中医药理论体系研制中药的倾向势必出现废医存药,中药西用的后果当然,对某些单验方、外用方可以实效为依据,不必强求形式上的符合否则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五)处方设计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嘚研制必须做到医理与药理方药与辨证相结合。医理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病所、病证的综合认识若能与药理相结合,则组方制药自嘫不会脱节如人体气机升降逆乱,可通过药物的升降浮沉来调节;病性的寒热可借药物之寒热温凉来纠正;邪正虚实可经投以补泻来平衡。

  研制的中药新药所主的病证一般是一方主治一证,按处方设计的“指导原则”中的每个病虽然都列有若干常见证候,但并非每個药能用于各个证候而须按辨证要求,选择合适的证候进行观察某些慢性病病机错综复杂,证候表现多样研制的方药也往往具有多姠作用,这就需要制定一个恰当的复合证候以适应临床验证的要求。至于中药Ⅰ、Ⅱ类药中的天然药物及中药材提取的有效部位或有效荿分只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就应确立其主治证候

  组方选药是研制新药的核心问题。要分清是研制不同疾疒相同证候的通用方还是研制某种疾病某类证候的专用方。对通用方适应范围不能过宽否则会给临床试验计划带来困难。组方原则应按君臣佐使的有机配合关系阐明其整体作用,符合方解要求不是每味药物的个别解释。

  君药是方中的主要药物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一般用量宜大力专而效强,以一、二味为当二味君药合用,可以是协同增效也可以是互补,药学研究应予定性、定量进行质量控制。臣药可取同类相须之品药味配比应居第二位。佐药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病兼证;是制约君臣药的燥烈之性纠其偏胜,或减轻毒性;三是用为反佐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药味常居第三位使药为引经药,可引导诸药达到病所亦可用作调和诸药性味。君臣佐使中佐使药不一定要齐全,有时君药或臣药可以兼具佐使药的作用此外,有些复方药味较多者,可将作用类似的药物分别归类环绕功用主治加以分析。现代的药理药效实验研究资料应在整个方解之后,结合处方的功用、主治加以分析作为旁证,但不宜穿插茬方解之中造成理论体系上的杂乱。

  中医有一种治病方法就叫“酸甘化阴”,用在肝病时脾气暴躁的病态或者免疫功能出问题的“干燥综合症”,通俗解释就是把酸性和甘性的药物合在一起,促使人体产生津液,像荒漠中的泉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奇怪的病,得病的人脣焦口燥、咽干口渴、口舌溃疡、皮肤干枯、大便燥结、眼干无泪……治“干燥综合症”用的是古意成书于战国的中医经典名为《素问》,里面说过治法:“燥者濡之”“濡”就是用水滋润。

  治这种疑难病所用的药物一般是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白芍麦冬,它们共有的酸甘滋味能养阴润燥另一个作用则是刺激味觉神经,使干燥症人残存的腺体有效代偿,尽最大努力分泌唾液

  和其他的荿方大药相比,这些味道酸甜的药物更加感性灵动。如果说白术、柴胡之类一板一眼的药物是正餐的话乌梅、木瓜就是零食,用它们治病就像女人征服男人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柔情

  喜欢吃话梅的男人会讨女人喜欢,因为他们善解风情有惹女人爱的坏。而刚性嘚男人只会让女人疼他们不吃话梅,也没有“酸甘化阴”的能力像一片焦土,却惹得女人当真她们会奋不顾身地浸润下去,不像前鍺只作为诱惑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统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