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风水对联百副村对联

宏村风水解析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宏村风水解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安​徽​黟​县​宏​村​风​水​,​了​解​整​体​规​划​布​局​。
大小:6.8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终生享受三僚风水名师的服务。    
③、请香自愿,另备有散香。”    虽然这里写有“请香自愿”的话语,但对收到以政府名义发去的“邀请函”,这可是一纸“通牒”,谁人敢于怠慢。在“三祖祠”门口举行的“2011年赣州•兴国特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的政府头面人物,两眼睁睁在注视着呢!看看这张名单吧:    “为确保2011年赣州·兴国特色旅游文化节的顺利举办,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邱英祥(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钟贺雄(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素华(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李建军(县委办主任)、谢 飞(县政府办主任)、郭声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京红(县文广局局长)、黄高培(县财政局局长)、魏国强(县公安局副局长、县交警大队大队长)、郭声宏(县公安局副局长)、吴海平(县安监局局长)、卢志华(县城管局局长)、吴俊华(县商务局局长)、陈虞标(县卫生局局长)、曹新兴(县旅游局局长)、谢清泉(梅窖镇党委书记)、王丽娟(县接待办主任)、胡玉春(县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张继福(县旅游局副局长)、刘水香(县旅游局副局长)、张富强(县三僚景区管理处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曹新兴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这些官员都在“三祖祠”门口盯着,如你烧了“一柱”像样的“香”,他们可以让“杨筠松”保佑你“万世师表”、“学术登峰造极”、“造福百姓”、“技艺精湛”、“福泽后世”、“福禄长寿”、“一生平安”、“吉祥如意”……,应有尽有。否则,你自己看着办吧!    为了造势,“邀请函”中公布了60多位“嘉宾”名单(这里不便公布),其中有政府官员、易学风水专家、社会名流。据反映,被邀的嘉宾中,很多在事先未与其本人详细介绍活动内容,甚至不经其本人同意,就将名单公布于众,这种侵犯个人权利的做法,竞发生在革命老区县级政府行为上,按规定办事,应以政府名义向这些“嘉宾”公开赔礼道歉,在社会上消除恶劣影响。    兴国县如此“隆重”举办“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三祖祠”开光大典” 仪式,除了“敛财”,别无理由:    一、杨筠松不出生在兴国县;    二、杨筠松不葬在兴国县;    三、杨筠松所留下的风水地理著作,也不是在兴国县写就;    四、杨筠松在兴国县三僚村居住过,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也就是野史),未有正史记载;    五、杨筠松在兴国县未有“风水地理”作品,当今大力宣扬的所谓“中国风水第一村——三僚村”,除有几座古墓外,其他都是根据民间传说,加以“虚构假设”,以一种模拟、飘渺的手法,打造所谓“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三僚”“风生水起”的梦呓。    因此,要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只能是民间举办,自愿参加,不能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如以政府名义出面,这种纯属“炒作”的“三俗文化”,冠以“开光”、“祭祖”的名义,实质是“敛财”,有失于政府形象,阻碍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杨筠松是一个人,他不是一座神。他秉承风水地理“济世救民”主张,在赣南、闽西活动期间,为百姓阳宅选址、纠正葬俗旧习、资助平民生活,被当地人呼做“救贫仙人”,从此,地理宗师杨救贫名扬海内外。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杨筠松应虔州(今赣州市)刺史卢光稠之邀,堪舆、规划、设计、布局扩城方案,献出了毕生精力,为赣州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奠定了理念和营造基础。由于体弱患疾,在返回住地(有说是兴国三僚,有说是宁都赖村)途经雩都跃口(今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峡),辞世于船中,终年70岁,为创立和传授中国特有的地理风水文化献出毕生的精力。杨筠松病故后,葬于跃口坊(相当于当今的行政村)芒茼坝(自然村)河岸上。后来,卒葬地官民对他表示怀念,把芒茼坝改地名为“杨公坝”(至今未变),而且为他建祠、塑像,年节祭祀。后因河床升高,杨筠松墓葬被洪水冲毁。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赣州太守叶梦熊、雩都知县陈仰民亲临杨公坝瞻仰杨筠松原墓地,并新立照碑(类似如今的纪念碑)。为了不再被洪水冲毁,将此照碑立在原杨筠松墓地对面的山嘴上(此照碑现保存在于都县博物馆)。有关杨筠松(杨救贫)的生平,《江西通志》、《赣州府志》均有记载:    “杨筠松,窦州(今广东省信宜市)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    唐朝地理宗师杨筠松为代表的“形势派”风水地理文化(简称“杨公文化”),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截至清末,中国上百个城市、2 000多个县、数万个村、镇,大多由风水地理先生精心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这种实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构筑“低碳”人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如:宋城博物馆——赣州古城、钟灵秀美——衡阳古城、名人故里——江湾古镇、千古第一村——流坑村,这都是经过杨筠松或其弟子亲手精心规划、布局的绝世佳作,对当今走向“低碳”人居,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兴国县如能把即将举办“2011年赣州·兴国特色旅游文化节暨风水祖师杨筠松诞辰1177周年祭祖节和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三祖祠”开光大典”活动的主题,定在“中国风水地理文化与低碳人居建筑论坛”上,除去那些“开光”、“名师堂请香”等收取高额费用的“敛财”项目,摒弃风水地理文化中的“三俗”之风。这样,或许可以让人们感到兴国县政府,在振兴中华传统特色文化中,又做出了“第一等”的工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兴国老表路过
  风水名流     杨救贫 杨筠松(唐朝国师) 外籍 风水祖师 著书36部,在兴国三僚开创中国风水学术, 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    曾文辿 :杨公谪传,兴国朱华塔倡建者,民间称地仙。 亲择兴国朱华塔;著有《寻龙记》《泥水经》《八分歌》等书籍     廖瑀 :杨公谪传,三僚廖氏开基祖 著有《怀玉经》、《一盏灯》、《俯察本源歌》、《正地法》等书籍    说明:风水术在民间流传甚广,杨救贫是中国风水文化的祖师,是兴国县特有的影响世界的特色文化,故名人园宜反映此类文化。
  一笑而过
  kG百5Hf抠tjz  现在是不是善若吉命理网很火啊,真人在线算命的,给我算的还挺准。  p9皆9tf锹vdt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广州有条风水村叫黄埔? 黄埔古邨建筑风水考
来源:自媒体
作者:伍岳峰
/rss/news/30/news_buying.xml
在广州,黄埔可是每个居民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到黄埔区;小到黄埔港、黄埔军校。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它其实源自一个古邨;这个邨目前也不属黄埔区,而在一江之隔的海珠区琶洲。黄埔古称黄木之湾, 其地名由来,一说环绕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古称为黄木之湾,亦称为黄木河;由于客家乡音原因,“黄木”遂念成“黄埔”。另一说法出自黄木河南岸的黄埔邨。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黄埔邨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最早的罗氏北宋嘉佑年间就已定居这里;冯氏迁于南宋,胡氏于元代,最晚的梁氏也是在明初。自南宋始,古邨已成海舶聚集之地,因水边名浦,水中陆地曰洲,因传说凤凰飞临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所以得名“凤蒲”、“凰洲”。原邨南北门各立有一块碑石,南刻“凤浦”,北刻“凰洲”,原来的天后宫也刻有门联:“迹著甫田恩流凤浦,德敷海国泽被凰洲”。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飞来起舞,仪态优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明清时期,原南海神庙前的扶胥江因淤塞而衰落,广州海上丝路的港口西移至琶洲岛,一个乡邨渡口逐渐成为外国商船聚集停泊的港口;也许因为发音问题,“鳯蒲”就成了“凰蒲”。为了适应发音,通俗常见的“黄埔”,代替了笔画繁杂的“凰蒲”。清康熙24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其中粤海关在黄埔邨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所有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交纳关税后方可通过珠江航道进入广州,“黄埔口”因此而闻名。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23年(1758年)到道光17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累计达5107艘。 &黄埔邨,它位于海珠岛东部,濒临珠江,北与天河区、东与黄埔区、南与番禺区隔江相望,面积2.5平方公里,下有新洲、东围、杨青3个自然邨。小谷围岛及长洲岛如龟蛇镇守珠江,珠江蕤气于琶洲一带潆洄。正如明.谢廷柱《堪舆管见》所云:洋洋悠悠,顾我欲流;其来无源,其去无流,此云水之善也。黄埔邨内林木葱茏,生气茂盛。堪舆学认为,善观山者观其气;气足则肤肌丰盛,容色充悦。黄埔邨并非一般的中国乡邨模式,而是古城镇的格局,至今仍保留过往的街、坊、里、巷的建置名称。除现有黄埔邨外,还包括石基乡;而12坊的名称,如申明居、盘石、石门、碧沙洞、柳塘、大道、泰来、西浦、北浦等字里间,渗透出水乡的富润;街、里、巷的建置,如汇源街、敦庸街;太平里、青云里;副魁巷、桂芬巷等名称,则彰显水乡书香门第的绝代风华。黄埔邨有东市、西市之分,东市即今黄埔邨直街,西市在今石基邨的海滂街。很显然,这是昔时商业汇集之地。洪圣王殿、天后圣母宫和城隍庙,乃是古港口城镇之特征。洪圣王和天后圣母皆为海神,是沿海居民经常出海和过洋谋生,为祈求海神保佑而设立。当今石基乡沿海堤岸原酱油码头的海滂街,顾名思义,即海滨街道,是黄埔古港最繁荣的一条街巷。设在这条街上的海关和酱油铺,遗迹可寻、旧芳萌发。街上还有铁铺、木铺和石铺,是专为来往海舶提供服务的。还有与黄埔古港隔江相望的马鞍岗,据说是清代在广州死去的外国官员、商人、海员的墓地。可见,今日的黄埔邨,就是昔日盛极一时的黄埔古港。胡璇泽在新加坡开办黄埔公司而后被人称为黄埔先生,盖因家乡黄埔邨之故。凤浦邨是多个姓聚居地,整个邨庄并没有统一的规划,但每个宗族的聚居范围都有严格的界限,如至今仍保留一块书有“此墙系墙心为界”的胡、梁二姓的界碑;每个宗族分别在各自界限内实施规划;宗祠、家塾、里弄街巷,钩连成景,一应俱全。黄埔邨里有胡、梁、罗、冯四大姓。罗氏家族早在北宋年间就已经迁居此地,冯家迁来是在南宋;胡氏家族在元朝从福建崇安迁入。《黄埔梁氏家谱.艺文谱》云“所居凤浦,地虽偏隅,南滨大洋,夷舟蚁泊,奇观萃焉。” &与其他岭南古邨一样,黄埔邨邨落布局以祠堂为中心,各姓聚落在呈局部棋盘式分布的同时,顺应山岗、河流和水塘的形态走势,自然布局,不拘一格,在规划上呈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邨间水系道路,邨头门坊榕树,邨中庙宇民居,均安排有序,体现出岭南传统儒学文化影响下的乡邨设计理念。邨中巷道规整有序,邨落呈平面网格规划。以一条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小路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所谓广府邨落梳式结构。巷子的走向为坐乾向巽兼亥巳(坐西北向东南)。虽然族居有界,但罗、冯、胡、梁几大宗族之间的居住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各姓祠堂甚至接踵而列。而且邨落布局带有明显的商业特征,邨中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中心:东市即邨落中心的黄埔直街,主要为本邨族人所用;西市即靠近码头的海傍街,专为来往的贸易人群服务;体现出明清水运城镇特色。黄埔邨冯、梁、胡、罗四大姓曾有宗祠35座。现存17座宗祠、3间家塾、3座府邸。黄埔邨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是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隐云冯公祠,而保存最完整的则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三进三间,两旁有衬祠,砖木结构,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狮子造型栩栩如生;梁架上数目众多的花鸟、岭南瓜果精雕细刻。头进门联上写着:派溯崇安源远流长绵世祚,基开黄埔根培本固大宗祊。一般而言,在岭南乡邨,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否则是不会构筑水塘,一个邨里亦不会有太多池塘。中国民众喜欢临水而居,有水便有财;在黄埔邨,池塘随处可见,邨中池塘有19个,其中8个在邨外,分别被称为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些略带书卷味的古朴巷名,如清风里、去燕里、淳庸巷、横辰里、中正里、声名大街,徒添几分清幽;细看镬耳屋,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镬耳屋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镬耳状的建筑防火和透风功能;火警时,挺拔的山墙可禁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轻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经由门、窗流进屋内。邨北进口古凤凰树下的北帝庙建于宋代,是黄埔邨标志性建筑物之一。黄埔邨原有许多古刹,如华佗庙、洪圣殿、圣母宫、天后宫等,除了北帝庙因被用作邨卫生院而幸存外,其他全数被毁于文革。海傍东约的石匾,它印记了黄埔的历史。再往外走,是一条狭长的石基,引向一个小小的渡口。就是这个渡口,它曾经风云际会,商船云集,桅帆相接;见证了17至19世纪广州海外贸易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 美利坚的中国皇后、俄国的希望号等外国商船,都曾驻泊此地。1757年,即清乾隆22年,清帝国指定广州为唯一通商口岸。为了严防华夷的过多接触,清政府明文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须下锚于黄埔港。于是广州的粤海关便在广州内河入口处的黄埔邨酱园码头,设立了黄埔税馆和买办馆,并由十三行的行商代办一切报关、缴纳除税款以外的有关费用、货物运输买卖以及洋商个人进城的有关手续等事宜。一时间,黄埔港外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秘鲁、智利、墨西哥、美国等国的商船,帆樯云集,夷舟蚁泊。从1758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两年的1838年的80年间,黄埔邨堪称中国第一邨。邨子沿江而建,邨港合一;南面面对黄埔涌,东南面面对曾经是珠江主航道之一的沥江水道。由于河道淤积,退潮的时候,江边露出了一片片滩涂,偶尔有几只水鸟如传说中的凤凰,在滩涂中横行觅食,聊以打破江岸芳草萋萋的寂寥。徜徉在花岗岩石板铺就的古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里,细细品味沧桑中的几分宁静。池塘、宗祠、麻石街、梳篦巷、青砖石脚镬耳屋就像音符般,奏出一曲《鸟投林》或《雨打芭蕉》。宗祠建筑是岭南邨落最重要的元素,其凝聚了岭南人忠孝仁悌、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始建于清康熙58年(1719)的云隐冯公祠,规模宏大,单是进出的门就有99个。在正门两边青云巷的门额上,分别刻有“入孝”、“出悌”四大字,提醒子孙时时刻刻要孝敬父母,友爱弟兄。青砖石脚镬耳屋都建得高大轩昂,通常高约有10米,小处装修也十分别致。檐下的灰塑或彩画,门楣的砖雕或灰塑,砖雕通花窗棂,透出岭南工匠的巧手心灵。走进黄埔古邨,仿佛走进一座岭南民居的博物馆。麻石巷、镬耳屋、祠堂街、蚝壳墙,如影如梭,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了黄埔邨建邨1000年的记忆。北帝庙所在的黄埔直街古称西市,曾是邨里的商业街。北帝庙,供奉着岭南人信奉的水神北帝,它始建于北宋,是邨里得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如今成了宋代开基立邨的见证。北帝庙始建于宋代,清代以来历经多次重修。主体建筑前有明堂旷地、风水林。庙内供奉玄武大帝、观音娘娘、张王爷三位神灵。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邨内各姓族人联合在此地筹办大型庙会。内容包括上匾、舞龙、出色、搭棚做大戏等。农历三月初三,邨里凡在40岁以上、年龄尾数为一的男子都会在当天到北帝庙举行朝拜仪式,把名字刻在同一块牌匾上,并把牌匾高挂在北帝庙内。据悉,北帝又称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珠三角民间习惯称北帝。位于黄埔邨的玉虚宫(北帝庙)兴建于北宋年间,是黄埔邨人心中的守护神邸;每年北帝诞,邨中都会举办隆重而热闹的庆典,至少也兴盛了几百年。每隔10年,符合条件的男性邨民名字就会被刻到匾上,如果是91岁的老人,就可以在6块匾上都找到自己的名字。“上匾”其实是一种祝寿和祈福仪式,同时也成为了黄埔邨独具特色的风俗。沿着黄埔直街走进古邨落,整修一新的街巷显得规整有序。它坐北朝南,梳式布局,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光滑平整的石板路带着一种安然恬静。主山冯氏公祠,是邨中现存19座宗祠之一。祠堂风格与珠三角祠堂建筑气势派头和式样稍有差异;青砖砌筑,花岗岩墙裙,风水山墙;正脊上多为灰塑花鸟、专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狮子,雕琢气概粗犷;梁架上精摹细琢的花鸟、人物文饰丰逸;可惜门扉紧闭而显得一些荒幽;而冯氏大宗祠则在邨南的另一角,“始平派远、评事源长”似乎在诉说冯族的历史荣光。黄埔邨人冯肇宪于1912年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广东黄埔海军学校。1922年初,冯肇宪在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荐举下,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永丰舰舰长。同年6月15日,陈炯明背叛活动的消息传到舰队后,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立即召开舰长秘密会议,商讨警戒任务。当时,冯肇宪和永丰舰广大官兵表示坚决拥护孙中山。孙中山在永丰舰避难的55天,冯肇宪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主张,并出色地完成了保护孙中山的任务。此后,冯肇宪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回广州担任广东海军总司令,配合陆军部队彻底平息陈炯明的叛乱。惇慵街是古邨落一条很有味道的小街。 惇为敦厚之意,慵是困倦之义,但也蕴藏着一种对乡邨生活的向往。小街住的多是邨里的冯氏族人,其中最有故事的是8号带有东瀛风格的三层小楼,邨民将其称为“日本楼”。此说不只指其建筑风格,而是说住在里面的婆媳两代,居然都是日本人。清光绪26年(1900年),邨民冯作平到日本求学,其间认识了一位名叫平美爱子的日本姑娘,两人结婚时想不到竞收到日本天皇裕仁送的新婚礼物一把日本刀,原来这平美爱子竟是天皇裕仁的侄女。平美爱子给冯作平生了两个儿子,1924年40多岁的冯佐屏携妻带子一家四口,从日本回到黄埔邨定居,翌年建起了这座日式风格的小洋楼。冯作平的长子冯国洪长大后,也去日本留学,1941年回来时和他父亲一样也带回了一位名叫小野八重子的日本妻子,她还给自己起了一个“陈四妹”的中文名,为冯家生了一子一女,另外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据说抗战时广州沦陷,一股日军进邨骚扰抢掠,这婆媳俩“祭”起日本天皇裕仁所送的那把“尚方宝剑”,逼退了日本兵,邨人逃过此劫。附近邨民得知日军不敢进黄埔邨,还纷纷躲进邨里避难,黄埔邨也因此被称为“平安邨”。冯公祠大门舒展,外墙班驳,梁上蛛网漫衍,祠名模糊难辩,一任零落凄凉。在冯氏宗祠的旁边,就是曾经被用作幼儿园的罗氏宗祠。肃静的宗祠与墙壁上色采斑斓的儿童绘搭配在一块,煞是怪诞诙谐,是邨中唯一的一座罗氏宗祠。与主山冯氏公祠一巷之隔,就是左垣家塾地点地。坐落在夏阳大街荣西里祠堂一条街最右边的左垣家塾。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锅耳山墙三进院落,因梁经国号左垣而得名。在家塾边的是晃亭梁公祠。祠坐乙向辛兼辰戌(坐东向西)。在祠内我们有幸遇上了热心的梁氏后人,详细地介绍了梁氏家族的历史。家塾是一座三间两进的古老大宅,门楣上书写的“左垣家塾”四个端正大字,可揣想其敦厚恭谨的家风。这里便是清代广州十三行之天宝行行商梁经国的故居。梁经国发迹后,出资延请名师教授族中子弟。从左垣家塾里,走出了梁纶枢、梁同新、梁肇煌、梁肇晋等一门七代名人。梁经国的曾祖父于明洪武初年由番禺北亭乡迁来黄埔邨,梁家就一直住在荣西里。清乾隆25年(1760年)梁经国在这里出生,父亲是一位乡邨私塾先生,但仅“授徒童蒙数十人,日不暇给”而生活艰辛。7岁时父亲去世,梁经国母子相依为命,并从此靠做小贩来养家糊口。清乾隆43年(1778年)黄埔“一口通商”鼎盛时。据梁庆桂《先曾祖左垣光实禄公家传》记载,18岁的梁经国进入冯氏洋行做伙计,很快入门上手,当冯氏赴海外10年间执掌洋行商务,生意蒸蒸日上颇有赢余,当冯氏回广州后如数交代,使得行主十分感激。清嘉庆13年(1808年),冯氏帮梁经国请旨创立天宝行,获准遂得列十三洋行之一,在中英关系恶化,行商纷纷破产倒闭的情况下,却逆境兴盛,后来居上,到嘉庆末年成了十三行中的巨富。清廷官吏视粤海关为肥缺,又持许行商垄断对外贸易,自然要行商捐输,或充盈财政,或中饱私囊。为了得到清政府官吏的眷顾,梁经国“宁负饷欠,咎在一身”,踊跃捐输。例如嘉庆24年(1819年),“以武陟兴办大工(河工),踊跃输捐,奉旨给帑建坊旌表。同年祝嘉庆六旬万寿,贡二万余两,为各行之冠”。因此,得到清政府的嘉奬,并晋加官衔,“由州同议叙盐课提举,加同知衔,再加运司衔,晋加知府衔,叠加道衔,由道衔加1级,请封诰授通奉大夫(文职从二品官阶)”。&同时,梁经国亦十分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捐输,从《广州西关下九甫文澜书院碑记》可知,天宝行于嘉庆16年(日,与其他两个行商捐款建筑公产房屋一所,下九甫南向住屋一所,平排九间各深六进,价值银8000两;花园书厅1所,平排4间,各深4进;又以白银银3820两创建文澜书院。清道光七年(1827年)梁经国退出行务,交由次子梁纶枢接办,因调停英法联军收回广州有功而“由海运使衔赏加二品衔,再赏戴花翎”,成了清朝商人得以获取的最高官衔。荣西里的左垣家塾却还一直流传着梁经国后裔“一门七杰”的故事:梁经国的四子梁同新和孙子梁肇煌、梁肇晋“一门三进士”,分别官至清朝顺天府尹、两江总督和礼部主事,而第四代梁庆桂光绪20年(1894年)参与梁启超“公车上书”,后赴北美创办侨民学校12所,人称“华侨教育开山祖”。第五代梁广照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出任清廷法部主事,最知名的是光绪30年(1904年)上谕收回粤汉铁路权自修铁路,从而引发了全国废约保路运动,被视为“此举首功”。第六代梁方仲和梁嘉彬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梁方仲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研究,后担任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大校务委员会委员;而梁嘉彬则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文学博士,后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其后人之诗曰,“高祖京兆尹,未余一粒粟;曾祖布政使,护理两江督;身后亦萧条,只剩两破屋;四世三卿位,粤中一名族;水清濯我缨,水浊不濯足;家贫莫须忧,境苦莫需哭。”不但概述了左垣家塾的历史,也几乎就是这古邨落的一个缩影。而位于吉辰大街5号之一的梁家清代古屋,也蕴生两位清末知名的外交官梁诚、梁询两兄弟。其中哥哥梁诚12岁考取清廷第四批留美学生,1902年至1907年出任清廷驻美公使并出访美洲诸国,曾敦促美国总统罗斯福减免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兴建清华大学。另外他还和梁广照一起,协助张之洞从美国手中争回粤汉铁路的筑路权。弟弟梁询又名梁恒,曾担任过清廷驻墨西哥领事和驻菲律宾公使,回国后出任广东汕头银行行长。而位于埠康里的梁氏宗祠博物馆里,还有一幅长31米、高1.5米的汉白玉描金壁画,描绘了当年黄埔古港“一口通商”时万船来埠的繁荣景象,著名的瑞典“歌德堡号”、美国“中国皇后号”等都位列其中。黄埔古邨保存最好的当属有“四水归源”之称的胡氏大宗祠。半亩方塘一鉴开,胡氏大宗祠是胡姓的初迁祖祠堂。胡姓本籍福建崇安,其先人到南雄保昌县,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州濠畔街,后迁至黄埔邨。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黄埔邨胡氏家族的开基祖祠,始祖文达公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祠堂占地500多平方米,坐子向午兼癸丁(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堂前石雕龙、凤,头门两侧门联“派溯崇安源远流长绵世祚,基开黄埔根培本固大宗祊”,两边侧门分别为“入孝”、“出第”。 胡氏族人说,该祠堂的排水设计得很巧妙,下雨天时由屋檐流下的雨水会从这个出口流到天井处,再汇聚排出屋外,这叫“肥水不流别人田”的建筑格局。走进祠堂,堂上最抢眼的是两幅竖式挂匾,一书“钦命新加坡领事胡璇泽”,一书“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胡栋朝”,记述的是邨里胡氏家族的两位名人,17世宏根公的长子和孙子。19世纪中期名噪一时的新加坡侨领,人称黄埔先生的胡璇泽,清嘉庆21年(1816年)出生于黄埔邨,14岁随父亲全家移居新加坡,18岁帮助父亲打理公司商务而兴盛,成为新加坡巨富和华侨领袖,清光绪3年(1877年),被清廷任命为驻新领事,而且还“代理”俄、日两国领事,成了国际外交史上罕见的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官。他还被英国女王授予CMG三等宝星爵位,澳大利亚封为男爵,由于他在新加坡的公司叫“黄埔公司”,又修建了一座占地4.7万平方米的“黄埔园”,而被当地人尊称为“黄埔先生”。清光绪六年(1880年)去世,各国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清廷特加赠太仆寺卿衔,落叶归根,灵柩运回家乡安葬。胡璇泽早年在黄埔邨曾修建过10多座大屋和1个占地10余亩的胡氏花园,如今仍有两座得以幸存。胡栋朝是胡璇泽的侄子,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在黄埔邨,天津北洋大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铁路桥梁,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清光绪32年(1906年)参加学部考试赐进士衔工科翰林。祠堂前立有其“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旗杆石。后来胡栋朝曾先后参与四川的汉川铁路、南京宁湘铁路、广东粤汉铁路和韶关坪石公路的修筑,民国时期亲自规划修建了广州惠爱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等,民国21年(1932年)任广九铁路局局长,是岭南著名的铁路公路专家。胡栋朝故居“栋园”位于吉辰大街,由胡栋朝自己设计,原为3层,后拆去顶层小屋。近年由其孙子胡仲化捐出维修后被辟为胡栋朝纪念馆,而此屋还是邨内仅存的一间蚝壳屋。翻开黄埔邨的1000年历史,未尝不是广州千年来的风云际会;黄埔邨之名,凤浦之义,也蕴蓄了中国堪舆文化的博大精深。
楼盘价格 :
|凤凰网会员团购优惠
区域商圈 :
扫描上面二维码 移动看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公寓3万抵12万;写字楼3万抵15万
团购单间6万抵20万,2至3房单位8万抵20万
13500元/m?
2室1厅 | 120m?
48小时热文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水宝地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