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字汉卿什么意思说要找替身是什么意思

张学良口述历史_百度百科
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学良口述历史》,书籍名。作者是当年少帅张学良,日出版。本书由史学名家唐德刚先生担纲完成,以张氏自述为主体,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正好地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更兼唐的论说精辟而有人情的味道。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历史变得更为真切、真实而生动。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日,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此前从未系统公开出版过的一套7卷本(含1卷注释/索引)《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举行全球首发式。这套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资料,一生所做的口述回忆中时间最长,工程最为浩大,最有系统的口述访谈。[1]
张学良口述历史内容简介
回首百年,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本性最适合做一个的,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更遇上“”,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他自己却从此被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国内虽然已经出版过很多有关张氏生平的书,但少见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
本书由史学名家先生担纲完成,以张氏自述为主体,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正好地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更兼唐的论说精辟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历史变得更为真切、真实而生动。
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在张氏印象里,吃饭,四菜没汤;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好色,风流;只剩下了个派头;、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宁折不弯,浪得虚名;、能战、;以及溥仪,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
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年当政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的记录上,最多彩多姿的领袖人物“少帅”张学良将军,应该是独占鳌头了。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2]
本书附赠访谈原声原景CD光盘一张。
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始末
晚年,和大陆的沟通不算多,而他的研究建树,又基本都在上,我算是在大陆与晚年唐德刚有过交往的人之一,觉得有义务记录下一些片断,便于为研究唐德刚先生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我与唐先生交往的始终,都是围绕着《张学良口述历史》,该书于2007年7月出版,署名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我是策划。说老实话,这是一部本来没有的书,整个运作过程整整历经5年。
2002年6月,我就职于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每期必看的《环球时报》上读到一篇对唐德刚的专访《我帮张学良写回忆录》,意识到唐德刚手中应该存有当年的采访录音,尽管其实际内容仅仅是当年计划的一小部分,但是其历史价值仍然十分珍贵,值得考虑成书出版。
不久,经朋友介绍,顺利地联系上了唐先生。
唐先生的听力非常差,身边的人也要大声讲话才行,所以仅仅和唐先生通了很少的话,往来沟通基本都是和唐太太进行的,以后多年都是这样。他们也不会使用电子邮件,沟通方式就是传统的电话和信件。记忆中唐先生的声音有些沙哑,中气不是很足。
事情的开始并不顺利,唐太太介绍说,录音带一共是11盘,早前被一个叫的借走,说是研究用,但后来他加了很多内容拿去出版了,事先没有征得唐德刚的同意。
电话里似乎感受到我的踌躇,唐太太说,就是这个情况,也很无奈,王书君对外说自己是德刚的学生,实际是很多年前德刚到山东讲学,他听过德刚的讲座。后来他到了美国,又到家里来拜访。那本书出版后,给过我们很少一点钱。现在录音带已经不是新鲜的了,还要不要出版,你再考虑。我立即说,要还是要,唐先生采访的内容,出版后应该保持原貌,署名也应该是唐先生,即使全部内容都被那本书采用了,恢复其本来面貌后出版,还是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大约隔了一天,唐太太来电话说,你的出版思路,同意了。但是他说,当年采访时,还有一位在台湾的也参与了,现在要拿出来出版,也要征求一下郭冠英的意见,所以你还要等等消息。
不久,唐太太通知我,郭先生没有意见,德刚也同意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几次沟通下来,觉得老先生做事情,一副有板有眼的老派作风,让人心里踏实。
唐太太提到的那部书叫《》,我买了一套,署名是“王书君著、访录者唐德刚”,全书将近90万字,分上下两册。估算起来,去掉录音带的内容不算,王书君应著作了80万字。后来听说有一位叫的哈尔滨作家,起诉王书君的这部书抄袭其作品,官司打了好几年,今年从网上看到报道说,张永滨胜诉了。当然这都是后话。
很快,仰慕中的录音带邮寄到了沈阳,邮包里还附了一些唐德刚先生与张学良交往的照片、信件等相关资料。
11盘录音带,有的录满了,有的只录有一半,听上去,多数都是在餐桌上进行的,每一段谈话,都是随兴而发,有时说了几分钟,又跳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了,彼此全无联系,但越是这样,其实内容也就越丰富,尤其张学良的口音,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有时候讲出来的地方土话,唐德刚也听不懂。有的段落似乎在座的人还不少,于是有的时候就听得很郁闷,因为大家都在说话,听不清楚张学良在说什么。
对这本书的编辑思路也基本形成了,书名确定为《张学良》,全书内容严格依照录音内容,在保持张学良口述的风格基础上,略微顺通字句,原则上不改动一个字。但是对于是否在书中保留唐德刚的话,我拿不定主意,既要保持口述原貌又要保证阅读流畅,实在是需要拿捏一番。
我把11盘录音带分别交给了出版社的陈吉秀和正在实习的南开大学研究生付娇,嘱咐她们,严格按照录音带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听写,实在听不清楚的就算了,听不大懂的地方可以空出来。两个女孩子开始了为时一个月的记录整理。陈吉秀后来去了,付娇研究生毕业后到了。
这时碰巧发生了一段有趣的事情。
原来的计划要赶在2003年1月的北京订货会上市,当然时间上比较紧张,不过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
有一天我与《》的记者彭仑聊起下一阶段的选题,无意中说到了这本书,并介绍了有关《张学良世纪传奇》的实际情况。彭仑的职业感很强,当时就提出希望就此采访唐德刚,我说要先询问唐太太意见。
唐太太的态度有一些犹豫,说这个事情我们确实很生气,不过这样报道出去似乎也让君太难堪,最后说我和德刚商量一下吧。商量的结果,同意接受彭仑采访。对两本内容几乎一样的图书,一个称为访录者唐德刚,一个署名是作者唐德刚,也确实需要跟读者交代一下。
彭仑的文章很快见报了,他不仅采访了唐德刚,并且采访了几位研究张学良的权威专家,发表出来的题目是《披露真相:〈张学良世纪传奇〉果然传奇》,主要披露了该书引用的录音内容并未得到授权,也刊登了专家们对该书其他内容的诸多错误,发表的评介。很快被其他媒体转载。
结果掀起一场波澜,彭仑来电话说,据说在美国的王书君闻听后立即表示要起诉他。他说起诉我不怕,你的书要抓紧出来,这个才是最大的事实。
再后来看到山东的媒体报道,王书君表示唐德刚先生给了他书面说明,证明他是得到授权的。我那时候经常与唐家联系,没听到过他们提起有这么一个书面说明,后来也未见到王书君公开这份书面授权。
以上记述,并非有意让王书君先生尴尬,仅是如实记录当时的实际状况。
录音带的整理记录很顺利,我依旧没有想好到底是否在书中保留唐德刚的对话,唐先生授权我全权处理文体。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本书的出版,是源自张学良本人亲历材料的最高终结。再过100年,可能依旧是后世学者要遵循的史料,处理得不好,就会大打折扣,对不起张学良、也对不起唐先生,更对不起读者。
然而噩耗在这时突然传来,唐太太来电说,给你写的序言就要写好了,是写在电脑里的,但是他不小心碰到了一个键,全都没有了。听完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考虑到他们的年纪可能对电脑不是很熟悉,就抱说,是不是请人帮忙看看可否有办法恢复过来。唐太太说,办法都想过了,就是没有了。我打电话过来,就是要告诉你,恐怕要等一段时间了,现在德刚很懊丧。
放下电话,有点哭笑不得。眼看一切顺利,书却出版不了了,就是为这么一个原因。缺少了这篇序言,这本书只能算有一半,但是写作的人都知道,一篇得意的文章突然丢了,没有几个月,是恢复不过来气息重新提笔的。
看来出版时间要推迟了,想到对彭仑的承诺,不知道回头该怎么跟他解释。
这时录音带全都整理完毕,统计一下,大约10万字左右,内容很丰富,有一些是首次披露的,很珍贵,但不知为何王书君并没有录到他的书里。
既然不知道唐先生何时会再有兴致重写序言,我也索性不着急,把这些资料沉淀一下也好。除了我那个一直没有想好该怎样处理的问题以外,这10万文字,如何让它们文通句顺,还要保持张学良口述的风格,尽量不改动他的语言,让编辑加工痕迹消于无形,实在很考验后期编辑能力,所以,放一下也没有坏处。
想不到的是,这一放就是4年。
先是2003年伊始出版社全力营销,中间还遭遇SARS危机,从年初奔跑到年底,郭敬明已经从一名优秀的青春文学作家成为如日中天的畅销书作家。2004年春天,我离开了沈阳,先到苏州,再到北京,工作方向始终在发行岗位,指标抗在身上,再无操作这本书。然而无论走到哪,这10万字的打印稿和有电子版的U盘,始终都放在行李箱里,这是我的一份心愿,也是对人家的一份承诺。
工作的变化不方便讲给唐先生,也因为没有进一步的计划,这期间,也就很少与唐先生联系。
在北京,偶然结识了做民营出版的尚红科先生,他经营的汉唐阳光公司出版过《》、《花间一壶酒》等好书,作为同龄人,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社会经历让我们一见如故。
一次闲谈,我提到了唐先生的这个选题,老尚两眼立即大放异彩,当时就说这个选题我要了。
就这么句话,几年放不下的心思又萌动起来,把纸张已经泛黄的稿件再摆到桌前时,当初的困惑忽然明朗起来,作为唐德刚的最新作品,很可能也是最后一部专著,全书保持张学良的独立口述,字里行间其实已经体现出了唐德刚的智慧,他的那些提问语言,完全不必再呈现其中了。
时隔数年,唐太太还是很快听出了我的声音,我很尴尬地向她解释这几年由于工作变动耽搁了进展,但是书稿一直带在身上。唐太太并没有怪罪,仔细询问具体出版安排后,说还要询问的意见。
又经过几次沟通,开始签订合同,我和老尚商量,老派的人,都喜欢喝茶,邮寄合同时,别忘了买点绿茶一起寄过去。不多日子,老尚说,唐太太给他打电话,说怎么知道他们喜欢喝绿茶,言谈间很高兴。
过了几天,唐太太说,合同签好了,但是德刚的意思,还应该征询一下的意见,过去征询过,但那是几年前的事情,现在旧事重提,还是要询问一下好。另外,德刚跟台湾的远流也有协议,德刚全部作品的出版都是由远流授权,所以也要征求文的意见。
我说郭冠英之前就同意过,应该问题不大。我和也是相识,这本书本来是没有的,应该不在限制范围,这次我弄出来,将来可以给他现成的文本拿到台湾去出。
接下来是几天的等待,空闲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点懊丧,放了好几年,一切关系都要从头理顺,只怪自己做事拖沓。
好消息很快来临,郭冠英和王荣文都没有意见,唐先生也开始动笔写新的序言了。
老尚说,这回就看你的了,10万字的文稿,拜托一定理顺好。
文稿的整理并不辛苦,但是很细碎,时常间断的、跳跃的谈话,要一点点依据时间顺序拼接,还要不时地重新组织张的语言,还要把编辑过程做得了无痕迹,有时候一个字词,就要拿捏半天。好在我是,也算是学历史出身,对这段历史脉络并不陌生,也幸亏我是东北人,对张学良的满口土话都听得清楚明白,有些语言,不是东北人确实不知道其真实含义的,现在回头想,也说不上来具体是哪一句,但是又似乎充满在字里行间。
从我乡下老家步行半小时就是,登上铁背山远望,就可隐约见到湖水对面的元帅陵,那就是当年张作霖未完工的墓地;工作后我又定居在沈阳,由于特殊的缘故,经常出入。如今,又是耳听少帅的叙述,为其编辑这部迄今为止最为可信的回忆录。本来是的关系,细想起来,却又是天作的缘分。
接受采访时的张学良,应该有90岁,说话中气十足,若不听其内容,仅听他讲话,和东北那些聚在树下打扑克、下棋的老爷子没有两样,或者干脆就是被一群人围着天天在那吹牛的。
我给老尚建议,可以考虑摘取一部分出来,做成光盘附在书里,张学良这个名字全国人民都知道,但是真听过张学良畅谈的没几个人,尽管电视台播出过,也不过是很有限的片断,这部分声音材料不用上,可惜了。
老尚听完,说这个主意挺好,这个事就交给你了,你最合适。
稿件全部整理完毕,老尚说,还需要做一些注释,读者阅读会比较方便。我说那就请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的人来做吧,他们比较权威,便邀请了该馆的作了部分的注释和最后审读。
唐先生的序言,没有传来像上次那样的噩耗,顺利快递出来了。打开邮包,见到的是一篇洋洋万字的文章,以86岁的年纪,就是一个个敲出来这些字,也是件不容易的体力活,难怪老先生的作品,华人世界争相阅读,也难怪有些学者著作等身,但是心比谁都虚。
再细看文字,居然有了惊天发现,原来唐德刚在序言里披露,当年去台湾为张学良作口述历史,后来突然中断确实是受到外力的干扰。但新获自由后张学良初到美国,唐德刚又再次牵线与张学良合作自传。但意外出在张学良到美国是住在了一位贝夫人家里,那些天张学良与贝夫人出双入对,消息传到台北,飞赴美国,将张学良带回台北。用唐德刚的原话说:“男客人已年高九十,而女主人也七十大几,还有什么男女大防之可‘防’呢?”然而赵四已经把罪名加到了唐德刚的头上,等到唐德刚再到台北要见张学良,有人传话给他说,赵四对你深恶痛绝。
有谁能想到?《张学良口述历史》本应该是一部恢宏传世的巨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突然截断成为现在这可怜的11盘录音带,成了这样一部充斥残缺记忆的口述史?而即使这样,这样一部残缺的口述史,也已经极大满足了很多人的渴望。
再想到当年那篇瞬间失踪的序言,真的不知道,那又是一篇怎样的序言。可是再仔细看,唐先生的这篇序言,落款时间却是2003年农历元旦,这应该是那篇丢失的序言的写作时间,其中缘由似乎无法问起,放到现在,也成了一个小小的谜团。
2007年正月,东北下了一场闻名全国的暴雪,这时我已经离开北京又回到沈阳,坐在可以眺望到浑河的工作间里,用了两天,以讲述内容和音质为标准,选出了若干段录音。然后打电话给老尚说,还需要有背景音乐,就用《》吧。老尚说,最合适不过了,简直就是给这部书准备的。
写字间的对面就是辽宁电视台,我过去在这里工作过5年,在专业的录音间里,一边听着《松花江上》,一边听录音师一点点去掉录音里的杂质,在忧伤的歌声里,张学良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地清晰,心里,说不出的味道。
当我背着录制完毕的样盘,穿越立交桥下厚厚的积雪,忽然感到,这个持续了将近5年的使命般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老尚接到样盘,来个电话,署名怎么办?我说当然是唐德刚了。他说那你呢?你做了这么多事情,没有你就没有这本书。我说我不能上名字,一定要给读者原汁原味的感觉,要不就上策划好了。老尚说,上策划好。
老实说,从心里很想写一篇编辑手记放在书里,把这部书的来龙去脉和曲折过程记述下来,至少,可以借此鸣谢当年辛苦纪录的陈吉秀和付娇,思来想去还是打消了念头,任何多余的附加品,都可能会使这部书的珍贵性打折扣,与其如此,宁肯不做。
就这样,负责审读的张侃侃也被列入策划,我排在第二位。
我跟老尚讲,做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读懂了张学良的那首诗: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此时我从沈阳到苏州,再到北京,最后又回到沈阳,刚好3年。3年的周折经历,这一句话就给出了精准的注释。
老尚有着鹰一样的眼睛,他说公司的一位编辑发现张学良有句话说得好: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老尚说这句话我要放到腰封上。
温暖的南风吹到东北时,坐在工作间里,桌上放着老尚邮寄来的样书,腰封上面,很醒目的就是这句话。如果晚年张学良没有悟出那句虚名误人深,他一定不会知道他的事情只到36岁的。
图书上市后,受到的欢迎自在意料当中。我叮嘱老尚说,别忘记邮寄一本给彭仑,他现在99读书人,当年我给过他承诺,要兑现的。老尚说,我也认识他,会寄的。
《出版参考》的了解一点内情,怂恿我给她写篇编辑手记,然而一向富有的激情,怎么也迸发不出来,写好的题目下面,总是一片空白。韩阳锲而不舍的催了半年没有结果后,就再也不跟我联系了。顺便记录在此,向她表示感谢和歉意。
大约过了一年,远流的编辑游奇惠联系我说,这部书远流现在想出版,希望提供电子版。当初唐太太询问远流的意见,人家大度放行,如今当然没有不帮忙的道理。不过我说电子版不在我手里,在尚红科那,我要先跟他沟通一下。跟老尚一说,很快就发过去了。
今年听说这本书在台湾也出来了。
围绕这部口述史,与唐先生的交往、全书的出版过程,基本如上。
图书出版后,我在电话里告知了唐太太,此后除了叮嘱老尚邮寄样书、稿费,再没有和他们联系。回想起全部的交往过程,就是唐先生的两问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见过太多的人,事情一过,就忘记了当初帮助过的人。但是唐先生每次都会想起说,要征询一下郭冠英的意见。
时间回到日晚,我跟老尚通电话说,唐先生过世了。老尚说,今天一白天很多人告诉我这消息了。我说晚上我要打个电话过去,老尚说我也要打,我这还有一笔稿费要付给他呢,我们分头打吧。
张学良口述历史本书目录
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代序)
第一章 身世:大帅起自
1.张家发迹前
2.“那国家的玩意儿,能随便给你么”
3.大帅本是
4.父亲有雄才
第二章 年少时:将门父子情
1.少年聪慧
2.本想学救人,却变成杀人
第三章 女人们: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1.贤妻良母
3.非常喜欢小姐
4.很多女朋友
5.叶公超、逸事
第四章 内战和将领们
1.我的带兵之道
2.吴佩孚: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3.郭松龄:宁折也不弯
6.厌倦了内战
7.我就想自个儿逃了
第五章 不做东北皇帝
1.东北易帜
2.阎锡山干不过我
3.美丽的东北
4.市长风波
5.和汪精卫的交往
6.热河失守:是我的包袱
第六章 “九一八”与西安事变
1.要还,就把还国家
2.我的事情就是到36岁
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1.“”风波
2.我和溥杰
3.我的孩子们
4.喜京戏好字画
唐德刚论张学良
从北京政变到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敬悼张学良将军“旧”诗一束
附录 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张学良口述历史作者介绍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者,生于1920年,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长期致力于美国史、亚洲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主要著作有《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等。
.网易[引用日期]
.阅读365[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公元7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于一树下,曰:“此嘉树。”随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赞不绝口。
  仁宗像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
算起来,慈禧,这位能力非凡,恶毒心肠让中国蒙羞的女人,已经病逝107年了。她的病
  杨素跻身历史舞台,最初凭的是武人身份立下的军功。作为大将,他的统兵作战方法十
  众所周知,皇二代们不需要拼爹,只需要拼娘,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爹生的。李承乾是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
  萧观音()辽代女作家,辽道宗耶律洪基懿德皇后,也是辽道宗耶
  包拯坐开封府南衙时,有个人犯法,按律当受脊杖,便事先贿赂值堂书吏。这个赃吏收
  上官婉儿的童年是心酸的。她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664年),
  史书中记载太平公主是一个模范孝女。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她为了替母亲
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在异国印度的中国驻印军是个例外,与国内的军队截然不同,他们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在封建社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由皇位
  古代中国的皇帝们都爱乱认亲戚,美其名曰“天子”。既然是天的儿子,自然就不会犯
  宦海生涯,官场浮沉,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圈子,需要你去选择是站队还是做人。站队
  中国历代的国号,曾经都是一些地名,周天子崛起在“周”这个地方,得天下以后定国
  唐太宗创办了考试制度,录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后,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录取
  朱元璋曾对大臣们说:张士诚恃富,陈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
  谁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倒插门皇帝?“倒插门”就是男子结婚后要到女方家里落户,也就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表示乾隆举行木兰秋A典礼,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消防灭火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法典,凡触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可以称得上棋逢对手,互相成就了彼此。对于诸葛亮、司马懿
在人类战争史上,许多名不见经传之地因一场战斗而变得声明鹊起,许多强大的军队也因一
平山惨案中,母亲为不连累他人将刚吃奶的孩子捂昏三次。有不少网友回复自己的长辈也经
1938年6月到10月进行的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为了抵御日军
  在国民党诸多派系中,“土木系”可谓一枝独秀,由于土木系军官大多规矩清廉,因此
  李登辉抓到“总统”和国民党代理党主席大权后,开始了巩固权力与政治清算的斗争。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对于像一·二八淞沪抗战、平型关大捷、第二次淞沪会战、台儿
在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红遍大江南北。在这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曾经对日军带来过重大打击,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
  有关对越自卫反击战,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故事了。今天老师不讲起因,不讲经过,
抗战影片《秋雨》中,有日军把中国女人杀害并包“人肉饺子”的镜头,令人发指、不寒而
  美国海军近日发布声明称,美海军已接收“朱姆沃尔特”号隐形导弹驱逐舰,该舰是美
  和一般男人比较,元稹老爸元宽也算和风流沾点边儿,至少他名下有两个女人,第一个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
  中国历史上被皇帝杀掉的大臣有很多,其中因在皇帝面前为民请命,置身家性命于不顾
  张三丰,这个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极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塑造过他性格慈祥和
  薛涛,约生于768年,卒于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唐朝开元22年,34岁的李白从湖北安陆来到襄阳,前一年还在安陆的桃花岩当宅男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之前,型男乞丐“犀利哥”红遍网络,用韩乔生老师的话来说,那
  婉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从1922年12月入宫,到1924年11月和末
  大宋虎将韩世忠:电视剧连续剧《水浒传》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场面,那就是“武松
  在康熙帝的众多后妃中,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并不据有显赫的位置。她出身一般,是满洲
  康熙为何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
  抗敌英雄早乐东  景颇族,云南陇川县人,生卒年代不详,陇川县王子树乡的山官。
  居住在云南省的景颇族人,每年夏历八九月谷子成熟后,家家要举行新谷节。节日前一
  景颇山的夜晚特别迷人。朦胧的月光下,聚集着一群景颇族男女青年,他们或吹箫或唱
  景颇人的结婚仪式比较复杂。结婚的那天,新娘来男方家,新婚夫妇喝过“交杯酒&q
  刘聪(?-318年8月31日),一名刘载,字玄明,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
  刘聪(?-318年8月31日),一名刘载,字玄明,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
  刘聪(?-318年8月31日),一名刘载,字玄明,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
  景颇族特殊的经历,创造了特殊的文化。据说景颇妇女织锦上的图案是一种古老的景颇
  刘聪(?-318年8月31日),一名刘载,字玄明,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
  刘聪(?-318年8月31日),一名刘载,字玄明,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
  景颇族织锦包是景颇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分为生产劳动用包(素包)
  在景颇族地方,或走进景颇人家,或在路上街边与景颇族的熟识者相逢,不论男女,对
  洞巴,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
  景颇族传统织锦有筒裙、挂包、包头、护腿、腰带、毯子等品种。  在琳琅满目的景
  大约在元代以后,景颇族才出现刀耕火种农业。牛正是随着刀耕火种农业经济的进入,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
  目瑙纵歌意为大家跳舞,每年正月十五日在云南省德宏州各地举行。届时人们身着盛装
  走进云南德宏州景颇族聚居的山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别具一格的景颇族竹楼。景颇族
  炸:煎荷包蛋蜂蛹和各类肉干巴等,均是很有魅力的菜。腌:可腌制各类肉干肉巴、咸
  景颇族聚居地系山地立体气候,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种野生动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
  景颇长刀历史悠久,既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护身的武器,在景颇人民生活中有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替身攻击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