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里面怎样获得文人墨客的近义词称号

“有福天子”唐肃宗苦大仇深的一生
最新公告:
&&&&&&&&&&&&
&&>&&>&正文
“有福天子”唐肃宗苦大仇深的一生
&&&热&荐&&★★★
“有福天子”唐肃宗苦大仇深的一生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00 更新时间: 20:15:50
 唐代著名的八卦图书《酉阳杂俎》曾记载,唐肃宗李亨小时候特别为他老爹唐玄宗所器重,唐玄宗经常把他抱着放在眼前,用慈父的眼光一直打量着他,怎么看都觉得看不够,还对旁人夸道:“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
  但是联系李亨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及登上皇位以来前前后后发生的一切,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嘲讽。李亨的一生,就是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永远过着苦命日子的一生。
  一、差点被“药流”的大唐天子
  李亨的悲苦生涯,从他还在娘胎里就开始了。
  他娘怀上他的时候,正赶上他老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争权最激烈的时候,时为太子的李隆基处境十分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老婆怀了孩子都不敢生下来,要打掉!
  为什么?
  “当权者(太平公主)不希望我多子多福,如果我老婆怀孕这件事情传出去的话,恐怕她性命难保啊。”
  说这句话的背景是李隆基当时生活在一个恐怖的氛围中,身边几乎没有一个可信任的人,周围全是太平公主安插的耳目,稍有不慎即会被人抓住把柄致祸,在日后甚至还曾审出身边的宫女对李隆基投毒未遂的案件来。
  想来想去,李隆基觉得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但老婆没了就永远没了,不得已,丢车保帅吧!于是李隆基暗中让死党张说弄来三副坠胎药,并亲自煮药,准备给老婆服下。
  有史书记载以来第一例皇子被“药流”事件眼看就要发生了!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据中唐宰相李德裕写的《次柳氏旧闻》记载,李隆基一个人躲到一个小房间里煮药的时候,第一次放了一副药到鼎里煮,但是煮着煮着,居然睡着了――睡着了还不算,他还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见一个身高丈余的“神人”,身披金甲,手操长戈,将药倒掉。李隆基醒来,怪自己贪睡,回想梦中所见,好生奇怪,再看看鼎中,药果然都干了。
  好在还有两副药备着。
  第二副放进去,接着煮!但李隆基对刚才那个梦还心怀惴惴,总觉得有些古怪,所以这次他长了一个心眼,就躺到床上去,但眯起眼睛假装睡着,准备等那个神人出现后一窥真容。但是很莫名其妙,瞌睡虫又来找他,他支持不住,居然又真的睡着了,“神人”再一次在梦中光临,再一次将药给倒了――待李隆基醒来,药,果然又没了!
  第一次第二次,均是如此,第三次,依然如此!
  奇了,看来这孩子是命不该绝啊,那就不管了,先生下来再说吧!
  在生命形态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唐肃宗李亨就这样躲过了生命中的第一劫(这个“神人”倒药的记载虽属荒谬,但李亨差点被“药流”却是事实)!
  然而即便能够降生人世,这个孩子还是注定要与苦难伴随一生,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他就被人从母亲身边抱走,交给别的女人来抚养,其缘故,根据正统史书记载,说是有算命先生给他占卜之后,认为惟有如此他才能顺顺当当成长。
  但别的史书却透露出不一样的玄机:因李隆基正妻王氏没有生育,李亨的生母自感地位在王氏之下,不敢自己抚养这个孩子(不敢母肃宗),于是主动将孩子送上门交给王氏抚养。
  联系一向残酷复杂的大唐宫廷斗争,“不敢”两个字,实在太值得玩味了。
  唯一让人感到庆幸的是,王氏待他还不错,因为自己也没有生育,所以将他视若亲子,尽心抚养。
  只是对于一名幼童来说,不能在亲生母亲膝下成长,终归不能看作一件太过幸福的事情吧!
  二、风声鹤唳的太子生涯
  相比各朝各代都有可能发生的围绕皇位争夺而发生的宫廷惨祸,唐代太子的职业风险系数要明显高过其他朝代,这也许源自开国之初的那个玄武门惨祸,李世民开了个不好的头。既然皇位可以通过非常手段夺得,自然会有暗怀非常心思的各色人等日思夜想朝那个位子奔进。
  李亨不幸,也被命运推到了这个看似荣耀至极,实则杀机四伏的太子之位上。
  父亲李隆基终于除掉太平公主集团登上皇位后,他在最开始时并不是太子,只是排行第三的庶生皇子,太子是他的二哥李瑛。于是,在开元盛世的时代,他,作为庶生皇子,与天下百姓一般,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转眼李林甫当上了宰相,权倾朝野!
  李林甫为了长久保持荣盛地位,勾结上了当时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玄宗正妻王氏因为不能生育等原因早已失宠),两人达成了共同的目标:除掉现任太子李瑛,让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取而代之!
  李林甫与武惠妃联手,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构陷太子,一个是口蜜腹剑的权场高手,一个是能走枕边风路线的深宫妇女,未经历过风浪的太子如何能够招架?没多久,太子之位即已岌岌可危。
  幸而当时正直宰相张九龄尚在位,他据理力争,劝说玄宗不要轻易动废太子的念头,并举历史上的骊姬之乱以及西晋废立太子引发大动乱等例子为教训力谏。后来太子的位子虽然保住了,但是张九龄也因此渐渐被玄宗冷遇,直到完全退出权利中枢。
  李林甫与武惠妃还是在某天达到了目的,太子李瑛突然接到消息:宫中有贼人在行刺皇上,赶紧穿上铠甲去保护皇上。
  紧急之下他没有细想,果然穿上铠甲,带上两个弟弟入宫――在那里等着他们的是怒不可遏的父皇。他们的父皇早早从武惠妃那里听到消息:太子李瑛跟另外两王谋反,他们正穿着铠甲一路杀来呢。
  一日之内,唐玄宗的三个亲生儿子被他们的父亲亲口下令注销在人间的户口。
  死去的三个皇子史称“三庶人”。
  “三庶人”事件后,太子之位空出,自然要有人补上。但武惠妃跟李林甫的如意算盘打空,先是武惠妃病死了。武惠妃自己做了亏心事心虚,天天觉得三个皇子的鬼魂来找她索命,不久就一命呜呼了。接着关于册立新太子一事,因高力士给玄宗进言“推长而立,谁敢争之”,李亨因此以最高顺位被封为新太子(李亨在玄宗诸子中排第三,但玄宗的庶长子因年轻时打猎被野兽抓花了脸,被玄宗认为有损国体不堪为君,故此被排除在外)。
  顺便一提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武惠妃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在她生前不仅皇后之位没捞到,儿子的太子之位没争取到,在她死后,已经七老八十的风流李三郎唐玄宗依然精力无限,总在想着寻觅生命的“第二春”,但又觉得后宫三千佳丽愣是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于是眼睛瞄来瞄去,竟然瞄到她儿子的老婆――杨贵妃的身上。
  而李亨,也从此也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尖浪口上!
  从被立为太子的那天起,李亨就注定要成为李林甫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李林甫曾极力向玄宗进言让武惠妃的儿子寿王做太子,事情既然无成,为免日后李亨做了皇帝报复,除了更加发狠地寻找机会置李亨于死地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李林甫生前,一共发起了三起针对李亨的政治迫害运动。
  李亨的大舅子、刑部尚书韦坚成了李林甫的第一个突破点。这位韦坚出自唐代著名的韦氏家族,在唐代有句著名的俗语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去”,极言韦氏与杜氏两大家族的荣盛之状,而韦坚更是了不得,他的妹妹为太子妃,姐姐嫁给李亨的五叔薛王李业,称得上是炙手可热势绝伦了,然而一旦被权术高手李林甫揪住了小辫子,再庞大的势力也无法挽救他。
  公元745年元宵赏花灯的时候,韦坚在街上与太子李亨相遇,继而又与一位回朝献捷的节度使在一处道观相会密谈数分钟,这一切,都被李林甫暗中派出的人手侦知。随即,唐玄宗就接报:韦坚以外戚身份与边将暗地里相互勾结,打算阴谋立太子登基。
  这是一个完美的必杀招数。
  韦坚身份贵盛,又是太子的大舅子,他一会儿跟太子暗通,一会儿跟边将密会,这一切难道都会是巧合吗?
  唐玄宗自己就是靠着跟大臣贵戚交结才“革命”成功,得以登上皇位的,而他自登位以来,政治上什么都好什么都清明,但就是不准大臣跟李唐宗室之间有一丁点的私下交游,犯者必遭重罚,即便是曾经的死党张说,被姚崇揭发曾密会唐玄宗的兄弟,也毫不留情地遭到贬黜。
  联想到李瑛等三个兄弟的死,李亨内心就涌起无法抑止的恐慌:不,不,不,我要跟韦坚扯清关系!
  如何扯清呢?李亨作出的选择是:跟自己的老婆也就是韦坚的妹妹离婚!
  此事处理结果:韦坚亲党受到连坐而遭流贬者数十人。但李亨跟韦氏离婚了,所以他不算韦坚之党,所以安然无恙(真实原因其实是唐玄宗鉴于前太子李瑛的悲剧,怕再犯错,只惩罚官员,不想涉及太子)!
  堂堂大唐帝国的太子,将来要登临那个让万方小国朝拜之皇位的人,在奸臣的步步紧逼下,居然要主动提出与老婆离婚,也真是千古奇闻了。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同样的悲剧却能在李亨身上发生两次。隔年,李林甫就又抓到机会,借李亨次一级小老婆杜良娣之父事件大兴牢狱。这次不但李亨的岳父被活活仗死,连已经70多岁的著名书法家李邕都被牵连在内,李亨再一次忍痛割爱,宣布与杜良娣离婚。
  做太子做到李亨这个份上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了。
  大唐盛世,门阀士风盛行,即便是帝王家也喜欢跟士族大家攀亲戚,李亨有次曾有些得意地跟人炫耀说:“我跟我的弟弟延王在兄弟中更相亲,因为我们的外家都是关中贵族。”
  李亨的这位弟弟延王的母家出自河东柳氏,柳氏一门在唐代也是荣盛大族,比如柳宗元即是出自此家族,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喜欢以“柳河东”自称,实际上就颇带有向人炫耀的意味。而李亨的外家不是韦氏就是杜氏,“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当真都是“关中贵族”,本来确实值得骄傲,可到最后,这两位老婆如此下场,想来他无论如何再也笑不起来了。
  第三次,与李亨关系亲密、手握重兵的大唐名将王忠嗣被李林甫罗织了一个恶毒的罪名:欲拥兵以尊奉太子。三下两下,王忠嗣又去职落马。这次李亨没有老婆可替他消灾挡祸,只好眼睁睁看着童年好友王忠嗣不明不白地死在边远流放之地。
  三次扫荡,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凶险,尽管性命犹在,但李亨已经彻底成了一只被人拔光羽毛的公鸡,随时有被人扔到案板上剁掉的危险。
  李亨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改名次数最多的皇帝了,先后拥有过五个名字。初生的时候取名叫嗣生,十七岁被封为忠王后又改名浚;后来又改名_。受封皇太子之后,再次改名为绍,但隔了不久又有人说这个名字跟刘宋王朝的某个谋反的太子同名,不吉利,所以又改了,改成他的最后一个名字:李亨。
  他的命运,也如他的名字一般,改来改去,反反复复,起起落落。
  三、自家儿得人怜
  在李亨父亲唐玄宗的治理下,大唐国力空前强大,开元盛世里,百姓们确实过上了幸福的日子,高适的诗“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是最好的表述,普天之下,也许只有太子一人,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它在西方学者眼里,是“一个巩固的时代,一个明智地运用皇权的时代,一个克制的时代,尤其是一个没有对外进行劳民伤财和野心勃勃地冒险行动的时代”。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眼里,是一个令人神往不已的时代,后世的宋朝宰辅之臣王安石曾写诗道: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但是对于这个帝国的储君李亨而言,这是一个冰冷的时代,一个杀机四伏的时代,一个每天都不知将身死何时的时代。
  在太子之位上日日夜夜的煎熬,早早将李亨的精力耗尽,以至于不过三十多许年纪的他居然愁得两鬓斑白。终于,有天早朝的时候,他的父亲注意到了儿子的这幅模样,那颗为人父的心霎时间终于超越政治的冷血而被触动,顿起疼惜之意的玄宗皇帝于是愀然对太子道:“你先回去吧,我会去看你的。”
  唐玄宗也许想起了那次对话,他曾开玩笑地对一个宫廷喜剧表演者道:何儿得人怜?
  那人似有意无意地对了一句:自家儿得人怜!
  听闻此语,唐玄宗突感自己的心脏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低头沉思许久,一句话都没有说。也许,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儿子的防范做得太过头了,他是该做点什么来补偿一下了。
  当玄宗来到太子住处,所见一切更叫他吃惊:庭宇无人洒扫,乐器积满灰尘,连嫔妃都不见一个(两次离婚给闹的)。这下唐玄宗终于想起作为父亲的责任了,痛心疾首地对高力士道:“我儿子住得这么寒酸,你怎么都没让我知道!”
  在玄宗的亲自干预下,高力士特地选来五个美女送给太子李亨,算是弥补玄宗作为父亲的一点愧疚之情。五个美女李亨留下了三个,后来的代宗皇帝,正是由这三个美女中的一个所生。
  李亨后来登上皇位,还大呼庆幸:朕之能保全性命者,特天幸耳!
  也因此,在安史之乱中趁乱登上皇位后,就算天下尚有万般重要的大事在等着李亨去处理,他依然抽得出时间来对早就死去多年的李林甫表示痛恨,他曾咬牙切齿地对他的首席谋臣李泌表示:待长安光复后,一定要将李林甫从地下挖出来,追戮尸身,挫骨扬灰。
  真可谓痛入骨髓之恨了!
  李亨在太子位上如此狼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孤立。因为他父亲玄宗鉴于唐立国以来持续不断的皇子作乱(都怪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开了不好的头),对儿子们看管很严,不准他们独立开府,而且要统一住在他建立的“十王宅”中,平常有太监严密看管。
  这样一来,皇子们没法与大臣公开往来,也就减少了兴风作浪的机会。太子虽然身份特殊,照样被看管得很严,而且自从前太子李瑛被废之后,新太子连自己的办公兼居住场所东宫都被取消了,只能住在皇帝眼皮底下。
  其实李亨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自己的亲信,比如后来的名相李泌以及名将王忠嗣,都是从小被收养在宫中跟着李亨玩泥巴一起长大的。李泌是宰辅之文臣,先后辅佐过多达四代的唐朝皇帝,可视作中唐以来第一名相,他在朝堂中枢的运筹帷幄,对安史之乱的平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功劳甚至可媲美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干起来的郭子仪、李光弼们。
  王忠嗣则是柱国之武将,他镇守下的大唐边疆可谓固若金汤,无人敢来侵犯,最巅峰的时候他一人腰配四颗将印、身兼四个节度使之职,大唐万里边疆,有一半指望其守卫,几十万精兵,有半数操控于其手,这样的权势即便是后来身兼三个节度使之位掌控十几万精兵的安禄山也难望其项背。日后的大唐名将如哥舒翰、李光弼、李晟等,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联想到日后李光弼、李晟们为再造大唐江山社稷所出的力气,王忠嗣一人可谓让让六代大唐帝王都享受到其功劳了。
  这两人一文一武,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本可以成为李亨极好的帮手,可即便是这样的童年好伙伴都让李林甫给拆散了,王忠嗣在外一人独领四个节度使指挥二十六万大军,可是一回到长安,立刻让李林甫以一个“与太子交通”的罪名给折磨得死去活来,并丢掉一切军职,不明不白地死在地方刺史职上。以李泌之才,尚只能用一些神仙鬼怪的方术来藏匿自己保护自己,以至于后世的一些人总将李泌当作江湖术士之类的人物大加抨击,直到安史之乱发生李亨登上皇位才敢将其召来为国效力。
  李亨唯一的保护神或许是文章圣手张说了。曾帮李隆基弄来堕胎药的张说在听说了那个神人倒药的事情后,从此认定李亨才是上天眷念注定要登位的人,再加上他总认为李亨的面相有唐太宗画像之遗风,将来必定也是英主,故此总是在暗中保护着李亨。李亨能够在李林甫连番扫荡之下依然保住性命,与张说的大力保护也不无关系。
  可惜,张说早早辞世,他死的时候,李林甫正活得倍儿棒呢!
  没有党援,没有人为他出谋划策,自身的政治素养又完全不是纵横权场几十年的李林甫敌手,也难怪李亨的太子生涯过得如此艰难。
  四、哭穷的太子老师
  太子李亨的日子难过,可能并非仅仅指政治上遭受迫害,在物质生活上怕是也一样受苦,除了上文被他父亲亲自发现的住所无人打扫、有妞不敢泡、有音乐不敢听之外,伙食条件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从他的忍不住哭穷的老师那里或许可瞧出一些端倪。
  因实在无法忍受清贫的日子,这位老师终于发了一通牢骚,写博客大吐苦水――就是用唐代文人最常用的题诗在墙壁上的方式发泄一番。诗是这么说的: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苜蓿是啥东西?印象中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嫩芽可以当野菜吃,按说偶尔吃吃也有好处,不过想来这位先生若不是天天有顿顿吃,他也不会牢骚到将野菜写进诗里。而且说白了,苜蓿就是一种喂牲口的东西,让堂堂太子的老师天天吃这种东西,不知道唐玄宗知道后情何以堪啊?“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这两句更可瞧出饭菜的质量真是差得可以了。
  对身负太子教育大任的老师待遇都如此刻薄,那对于太子本身,待遇能好到哪里去大概也可以想见了。也亏得有了这样一首诗,不然千年之后的我们如何从侧面窥见李亨那艰难无比的太子生涯呢,还是那句话:做太子做到李亨这个份上的,可谓千古未闻了。
  李亨的这位老师名叫薛令之,福建宁德人,算是我八闽大地较早出现的人才。说来惭愧,闽中在大唐时代尚属还未怎么开发的蛮荒之地,远不如后世宋以后被喻作“海滨邹鲁”的人才集中地,有唐近三百年来,一共才出了区区三十六位进士,而这位薛令之老先生便是首登科者,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薛令之在考中进士前,在山中苦读熬了十几年,在全唐诗中留下一首很著名的励志诗来表达心中愤懑而不甘为人下的心情,其中有如是句子: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可惜,待到他十年寒窗一句中的后,当上了太子的老师,本是一份前途无限的工作,但居然碰到了李亨这种千年极品的太子,清苦到连生活保障都没有,想想真是生不如死啊,更要命的是他的结局居然是以哭穷被皇帝老儿干掉了官职。
  薛令之也是倒霉透顶,难得的一次领导光临即被抓了辫子,唐玄宗一看到那诗,当即勃然大怒:嫌我待你太薄?你也不瞧瞧你自己长着一副啥嘴脸!于是诗才也算不错的唐玄宗二话没说,在那首哭穷诗下面接了一首: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要嫌我这里太寒酸,另谋高就,爱干嘛干嘛去!就这样,太子那穷得忍不住发牢骚的老师被砍掉了官职,回家割稻子去了!
  从这个事件或可瞧出,唐玄宗对太子的物质生活应当是从不关心的,如若不然,一向为人并不苛刻的唐玄宗怎么一看到这一通牢骚就如此发怒呢,他大概以为这位先生是拿着高薪享受着高级生活却无端抱怨,到处说他的坏话、给他脸上抹黑的小人吧?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太子的老师确实过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清苦日子,只是唐玄宗从来都不知道都不作了解罢了。
  出自贵族之家的老婆们被逼迫离婚了,童年好友被生生拆散了,连老师都被打发回家了,太子李亨用一次次习惯性的退缩,缩去了伶牙利爪,缩去了一身骨骼,终于让自己彻底缩成了一只黏糊糊、软趴趴的软体动物。
  一次次的退缩忍让,李亨尽管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过到底是以年轻的优势把李林甫给熬死了,但即便如此李亨仍然发现,自己的苦日子远没有熬到头。接替李林甫担任帝国宰相的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鸟,对李亨也是十分敌视,杨氏一门带给李亨的可谓是最彻底的失落感,杨贵妃最受宠的时候,唐玄宗可以乐呵呵地看着安禄山这个丑陋的大胖子哗众取宠,甚至认杨贵妃为干娘,自己也乐得充当一回干爹,却不能将父爱多分一点给李亨。
  而安禄山这个丑陋的大胖子居然为了讨老皇帝欢心,竟然装作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职,见了他也不肯跪拜,还想出一套恶心的吹捧话:臣这大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对皇上的一片赤心,臣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职,只知道要忠心皇上。
  老皇帝龙颜大悦,而唐唐一国太子的李亨,唯有在角落里尴尬地跟着众人呵呵一笑,有谁能体味到他心中的深深失落感呢?
  但如果说还有什么让人感到庆幸的话,那就是杨国忠跟李林甫比起来,虽然心肠是一样坏透,本事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并没有对李亨造成实质性的冲击,李亨得以继续在太子位上艰难地熬下去,等待未知的出头之日。
  五、乱中登位,人伦之祸
  公元755年,这个应当被每个中国人记住的年份,爆发了那场震惊天下的安史大动乱,短短数个月时间,大唐的锦绣江山陷入一片荒烟,东都洛阳首先陷落,旋即,帝国都城长安的门户潼关也告失守,仓皇之中,大唐的天子选择丢下子民,带着少量的皇子皇孙逃出长安城避难。
  可是天下之大,他们能逃往哪里呢?就在那个名扬千古的地点马嵬坡,不堪忍受的士兵们哗变,杀死杨氏一门,太子李亨也终于抓住机会,以留下来平叛的名义与父亲分道扬镳,终于登上了那个曾经几可等同断头台的皇位。
  十八年艰难无比的太子生涯总算结束了,可迎接李亨的,却是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局面。天下大事如箍子一般紧紧套住李亨,让他无法喘息。
  然而,注定一生苦命的他万万没想到,拯救天下并不是他的唯一困惑,拜这场大乱所赐,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的他先是失去兄弟的骨肉情深,继而做不成慈父,继而又做不成孝子,最后眼睁睁看着又一位老婆在他面前被人揪着头发拖出去砍掉脑袋。
  人伦之祸,第一件要数他的弟弟永王李U。
  李U为唐玄宗第十一子,比李亨小很多,从小丧母,是哥哥李亨帮忙一把屎一把尿给抚养大的,据说李亨为了照看这个命苦的小弟,晚上经常抱着他哄他睡觉。可就是这样一个亲密兄弟,给李亨带来动乱中的第一场人伦惨祸。
  李U心怀野心,看到天下大乱,认为正是实现野心的契机,妄图割据东南自己当一回皇帝,他这种行为无疑给正处于动乱中的大唐军民心里更蒙上一层阴影,因此起事不久就遭到天下人的一致反对,大诗人高适等几个节度使很快调兵将其灭掉。李白正是不小心上了永王这条贼船才遭到了流放,李白一向行为浪漫但对政治却嗅觉迟钝,看到李U在大招幕僚当即大喜,认为实现报复的机会来了,立刻投奔其麾下,并写了著名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为他摇旗呐喊,其中不乏李白自吹自擂的名句“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沙”,这些诗也成为日后对李白问罪清算的最好证据。
  李U兵败被生擒,但捉到他的人却自作主张,半路上将李U给处死了。李亨接到消息痛哭流涕:你既然生擒了我的弟弟,为何不将他押解过来让我来处置,你擅作什么主张啊?
  那位本想邀功的人,这一辈子的仕途也就此宣告完蛋,再也没能升官了。然而,李亨杀死亲兄弟的罪名也就此背定了,总有人嘀咕:要不是你暗下指令或者默许,那位手下人哪敢这么做啊?李亨就算长了一百张嘴,又如何能够自辩呢?
  这件事或许可看做永王的咎由自取,可接下来这件事,李亨就必须负主要责任了,这便是他自己的儿子建宁王李被赐死一事。
  在李亨艰难的平叛岁月中,有两个儿子出力甚大,一个就是后来继位的唐代宗李m,另一个,则是其第三子建宁王李。
  李可谓完美的好儿子,此次国家有难,首倡让太子李亨留下主持大局的是他,力主茫然不知何往的众人到灵武收拢天下精兵准备大反击的也是他,而一路上亲率骁骑紧紧将父亲护卫住每有战斗都身先士卒以至于流血盈袖的还是他。李亨能够顺利登基,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这个好儿子李。
  当哥哥李m挂着元帅的帽子跟郭子仪、李光弼们统兵在外作战的时候,李则留在父亲身边,全力辅助父亲完成平叛重任。
  有一次,看到父亲李亨因为忙于筹备军旅大事而连饭都来不及吃上,李心疼到站在军门外忍不住放声大哭,三军将士,都为之瞩目。
  然而这样一个好儿子,其下场居然是被李亨自己下令赐死。
  缘由可以从另两个人说起,李亨的又一位老婆张氏和宦官李辅国。李辅国虽是家奴,但也是李亨登位的“元功”之一。在韦、杜二妃之后入宫的张氏则在最困难的关头给过李亨最温馨最体贴的支持。在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李、张氏,还是李辅国,都曾给苦命的李亨提供过很大的支持。
  李亨性格懦弱,但登基以后却能聚拢天下军民之心,很快取得对叛军大反击的胜利,凭心而论正是这一帮能干的儿子、体贴的老婆、忠心的家奴跟他一起努力的结果。然而悲剧也源自于此,当儿子、老婆、家奴之间也爆发内争的时候,李亨就完全没有办法,只能任凭更强势的一方去摆布了。
  张氏有些地方很识大体,有些地方却充满小女人的小鸡肚肠,有次,李亨感激她给予他的支撑,想将一个装饰满珠宝的马鞍赐予她。但李亨的首席谋臣李泌却劝谏道,国难当头,还是将珠宝拆下来赐给有功战士吧。
  李亨还算不错,听从了劝谏,听说这件事的儿子李高兴到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认为父亲能这样从谏如流,天下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们的呢。
  但张氏却大大不乐意了:“都是邻里之旧的,用得着这样吗?”(李泌跟李亨从小一起长大,故称“邻里之旧”)几个珠宝即让她从贤惠女子蜕化成了刻毒女人。
  从此,张氏恨透了李泌,也恨透了李。平日之时,李也看不惯张氏与李辅国的很多行为,因此两边早就矛盾重重。
  喜欢修炼“仙术”的李泌对尘世一直看得很开,稍有不如意他就“抛却人间第一官”跑到嵩山隐居去了,但李则不同,他必须责无旁贷地留在父亲身边全力支持。在李泌离开期间,李即遭到了张氏和李辅国的联手构陷:他打算用武力夺他兄长的嫡子之位。
  这种罪名自然不可饶恕,李亨在下令赐死李之后很久依然没有后悔:大难当头还兄弟阋墙,死罪死罪!
  虽然在很久很久以后,李亨在重新回归的李泌耐心说理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懊悔得痛哭流涕,老泪纵横,可是好儿子已经永隔天人了,天下还有后悔药可买吗?
  继做不成慈父后,李亨又失去作孝子的资格。
  在郭子仪、李光弼们的努力下,大唐终于取得对叛军反击的胜利,两京收复后,太上皇唐玄宗被迎接回长安,但很快被打入冷宫,不得与外人见面,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宦官李辅国。
  有唐一代第一个权宦李辅国原本是个弼马温,只能干些养马的活,不过此次投机帮助李亨登位成功,立刻让他成为政治场上的新红人。
  或许是出于巩固李亨皇位的考虑,李辅国干了很多李亨该干却不忍心干的事情,包括将太上皇唐玄宗彻底架空。
  玄宗回到长安,依然受到很多百姓的爱戴,且偶尔还与朝臣私下见面,显示依旧存在的政治实力,这些都让李亨有些坐立不安,见此局势,李辅国当即擅作主张,派兵强行将唐玄宗遣送到四面隔绝的冷宫,整个遣送过程还几次差点害七十多岁的老皇帝从马上跌落下来。已经孤家寡人的唐玄宗对此又有何种感想?唯有对高力士苦叹:“吾儿用辅国谋,不得终孝矣。”
  不久,李辅国又矫诏将高力士、陈玄礼这些相伴唐玄宗足有四十几年的老仆从流放到各地去。唐玄宗身边,从此连个可听老人唠嗑的对象都没有,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就只能过上“凄凉独对南宫墙”的苦闷日子,在“还似人生一梦中”的悲吟中孤苦走向生命的终点。
  六、内制于悍妻,外迫于家奴
  就算收复了长安,再收复了洛阳,将帝国版图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收回到李氏子孙的手中,算是立下了再造江山社稷的不世之功,李亨的苦命生涯也远没有到头,他的皇权渐渐受到老婆张氏和宦官李辅国的挑战。
  当此国难之际,李辅国和张氏的强硬对于李亨的软弱来说本是个很好的平衡。但是物极必反,李亨的软弱使得这种强硬很快超出应有尺度,以至给李亨造成一种“内制于悍妻,外迫于家奴”的局面,史称:“(张)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李亨的皇帝生涯,就是在这样一种让人郁闷难熬的局面中渡过。
  自认有功的大太监李辅国继掌握了禁军兵权后,又被授予兵部尚书之位,但在新岗位呆了还不到半个月,他居然又狮子大开口想跟李亨讨要宰相来做。而张氏更是不得了,她甚至将手触到李亨的帝位之上。
  张氏日后的称呼方式是“张皇后”,她是一位作风强悍意志坚韧的女性,在李亨一行人逃到灵武城之初,情势艰难,前程暗淡,张氏立刻发扬大唐妇女们一贯以来事事“巾帼不让须眉”的作风,她每晚睡觉时都主动将丈夫挡在身后:要是发生了啥意外,就让臣妾的身体先替陛下挡着吧,陛下好有时间从后面逃生!
  在太平时日,随处可见“白日卧多娇似病”这般娇滴滴的柔弱女子,然而国家一日有难,真正的大唐女儿立刻站了出来,她们振臂一呼,将莎士比亚的名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彻底踩在脚下,用亲身行动,诠释着毛主席语录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意义。
  生逢乱世,张氏更是受罪,因为她有孕在身,而且是临产状态,但这位曾是皇宫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尊贵女子,在生完孩子三天后就起来帮忙缝制将士的战衣!李亨想劝她注意身体好好休息,她却说:“现在是什么时节?岂是我调养身体的时候。”
  尽管张氏在艰难的岁月里表现出了足够令人敬佩的举止,然而,很明显的是,对于她这样的铁娘子来说,其人生的参照点绝不会是贤明的长孙皇后,而只能是差点革了大唐命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悲哀的是,张氏徒具武则天的权利欲望,却不具备与之相称的政治手腕与容人胸襟。从建宁王李被赐死一事也足以瞧出,以张氏之胸襟,连当个一国之母都成问题,渐渐撕掉伪装的她开始干预朝政。初尝权利的美酒之后,张氏又想让自己进一步沉醉其中,而老公的软弱更是在催促着她的野心一天天发酵膨胀。
  渐渐地,她的嚣张跋扈连民间都能耳闻了,连杜甫都留下“张后不乐上为忙”这样的诗句来讽刺李亨这个窝囊皇帝。
  据一些野史的记载,张后甚至还经常进一种喝了能使人久醉健忘的酒给李亨喝,这样李亨天天昏睡健忘,国事就操控在张氏一人手中了。
  为进一步获得权势,张氏不停地跟群臣暗示,上书请示给她加尊号“辅圣”――一旦让她得逞接下去恐怕就是要求跟李亨并列“双圣”,然后再进一步独霸朝纲,成为又一个武则天了。李亨禁不住要求差点答应,不过幸好有位太监给他提醒:“自古皇后无尊号,惟韦后有之,岂足为法!”韦后就是毒杀亲夫唐中宗,妄想效法武则天称尊的恶毒妇人,李亨一听大惊失色:“庸人几误我!”刚好老天也来凑热闹,发生了月食现象,相信天人感应的大唐军民都传言问题出在后宫,故而,事情最终没有达成。
  但是张氏可没有就此善罢甘休:我不当辅圣,就让我的儿子当真圣吧。于是开始捣鼓陷害现有太子的事情,想将她的亲生儿子扶上皇位。张后生有二子,大的早薨,小的即是这次动乱中产下的那位,只是目前还太小了,还不足以动摇现任太子的地位。而且很不幸的是,这位在动乱中出生、在动乱中成长的小王子在天下即将平定之际,却突然跟他的同母哥哥一般,远离父母而去了……
  但你如果认为张氏会就此消停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自己的儿子也当不成太子,那也要将现任太子李m赶下来。
  为什么?
  因为太子跟那位被张氏陷害而死的建宁王李向来手足情深,日后李m登位后还时常对这位兄弟思念不已,甚至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格追认李为承天皇帝。得罪了李就等于得罪了李m,张后盘算着等李m当了皇帝自己绝没有好果子吃,因此,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故此她又想方设法陷害李m,转而扶持唐肃宗的另一个儿子越王李系登基。
  公元761年的一个秋夜,安史之乱余烬未灭,各地战火依然如火如荼之际,距太上皇唐玄宗之死仅十三天,没当过一天太平天子的唐肃宗也在自己的寝宫中被惊吓而死。
  李亨只有52岁,或许不当如此早亡,但回顾他这一辈子,能活到这个岁数已属奇迹了,此番再经磨难,早已染上一身沉疴,奄奄将息,倘若能够顺顺当当故去,仍可算是他这一辈子唯一幸福的事情了。
  可即便这种幸福,他也无法享受,就在他临死之际,新一轮宫廷政变如烈火一般蔓延而来。野心勃勃的张后纠集一批宦官准备拥立越王登基,顺道矫诏宣太子进宫想将其诱杀。但跟张后已经决裂的李辅国提前听到风声,当即调来军队半路上截下太子保护起来,随即拥兵剿杀张后一党。
  跟没有男根的李辅国相比,张后实在是头发长见识短,没悟到“枪杆子出政权”的至高真理,走投无路的她无处躲藏,只好躲入唐肃宗的寝宫。
  已是气若游丝的李亨先是看到老婆张氏披头散发地跑来向他求救,继而又看到昔日忠心耿耿的家奴李辅国居然由羊变狼,带着一帮人凶神恶煞地闯进来跟他要人。
  就在李亨的病榻之前,他的老婆被家奴揪着头发拖了出去。
  人既已抓到,大家也就收拾收拾回去了,他们就这样将还没完全断气的皇帝给彻底遗忘了――给被惊吓而死的皇帝吹奏送葬进行曲的是一个凄厉无比的叫声,那是一个女子在脑袋离开脖子前发出的最绝望的哭号之声!
  七、千载谁论身后名
  即便是死了,人们也没有轻易放过李亨,围绕李亨身后评价的,不是平定安史叛乱的功劳(事实上也还没平定),不是拯救天下苍生、再造江山社稷的功劳,而是他的懦弱,他的昏庸,他的不孝之名!
  那场马嵬坡兵变,史书并无明言李亨参与其中,但后世总有人对此唧唧歪歪不断。很多人遍览史书,收集蛛丝马迹的证据就为了一件事:一个劲证明李亨就是这场兵变的幕后指使,借此说明李亨的皇位来得如何的名不正言不顺。
  名不正言不顺又如何?以李亨之遭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道还一直等下去任人宰割不成?
  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性格偏于软弱的厚道人而已,他在危急时刻勇于承担重任,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拯救天下于危难之中,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的功劳应该得到肯定。虽然,他的性格与能力决定了他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中兴之主”,但是无论如何,他都尽到自己最大责任了。
  从以下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人身上足以看出,李亨其实是一个很地道的善良人。
  李亨在灵武登上皇位,立刻下令广求贤才,能上书言事者照样有厚赏。此令一出,除了招纳到一批有识之士、收集到一些金玉良言外,,也碰到过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和事。其中就有一人,对地方上负责此事的官员表示有重要事情要汇报给皇帝知道。
  但那人既不写折子上书也不让人代为传话,坚持要等他见到皇帝的面后当面说明,官员们摸不清底,以为他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汇报,只好将他带到李亨面前。没想到这浑人见了李亨之后,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仔细端详了李亨好久,然后才蹦出他的惊天发现:“陛下您知道吗?您可比在灵武那会儿瘦了啊。”
  此话出口,旁边之人全忍不住蹦出笑声:这就是你坚持要面见皇帝所汇报的大事啊!
  在这种日理万机的乱世,这等近似拿皇帝开刷的人,换了别的皇帝,可能早就惹得一阵龙颜大怒,被拖出去砍掉脑袋了事了,但这人没有,因为他碰上了李亨。李亨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仍然回了他一句:“朕为国事日夜操劳之故!”
  事后李亨也没有处罚他,甚至还赏了他一些东西,让人把他带下去了事。
  李亨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下下象棋罢了,可是在动乱中这种爱好都被宰臣李泌认为不妥上书规劝,他后来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将金属制成的棋子换成木制的,这样落子的时候就不会弄出声响,也就不会被外面的人听到他在下棋的声音了。
  但他做下的一些事情却一直得不到一些人的原谅。后世之人,却从来没有一个肯为李亨说句好话,李亨对老皇帝唐玄宗的做法,遭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持续不断的口诛笔伐。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在《请立放生池表》一文里夸耀李亨对太上皇唐玄宗的孝顺:“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视膳,不改家人之礼”,事实虽可能不至于夸张如此,这大可看作是颜真卿作为唐肃宗的臣子所写的八股文,不用太较真,但是后世的苏东坡一看就很生气,用很生硬的口气写道:颜真卿你这个老糊涂,你怎能这么写呢,你可知肃宗根本愧对这个说法?
  苏东坡还算温和,其他人可没这么客气了。杜甫曾以《杜鹃行》为题作诗三首,被看作是声讨鞭挞李亨不孝举止的,因为在蜀地久远以来就有个传闻,那个叫杜宇的帝王被迫让出皇位后就化作了杜鹃鸟,整日用啼血的叫声诉说自己的悲戚往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被迫做了太上皇而后生活孤苦伶仃的唐玄宗。而且杜甫的诗中有这么几句话: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这分明就是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南宋的潘老《和山谷中兴碑诗》算是骂尽了李亨的不是:
  天下宁知再有唐,皇帝紫袍迎上皇。  神器仓忙吾取惜,儿不终孝听五郎。  父子几何不豺虎,君臣宁能责胡虏!  南内凄凉谁得知,人家称节作端午。
  可以说,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在直接拷打李亨的良心。
  更有甚者,明末大儒王夫之道李亨是“蒙面丧心”、李亨对老父亲的做法“天伦泯绝若此”。骂得最狠的当属南宋的洪迈,他在《容斋随笔》里说李亨“不孝之恶,上通于天!”
  由于“不孝之名”,占据意识形态中枢的士大夫们不喜欢他,由于李白、杜甫这两大诗人都是在他任上遭到流放或弃用,奉唐诗为精神食粮的广大民众对他也毫无好感。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千百年来,李亨一直受到一致的鄙视与唾骂。
  结语:
  出生前差点被“药流”,出生后不能在生母跟前承膝下之欢,十八年风声鹤唳的太子生涯,六年内忧外患的皇帝岁月,至死都没见到天下恢复太平的那天,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新一轮的宫廷斗争中惊吓而死,死后千年一直背负不孝与昏庸的骂名,这便是曾被父亲预言将成“有福天子”的唐肃宗苦大仇深的一生。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主办单位:福建省阅读学会
凡作者所赐、会员推荐及本网站从各种报刊杂志转载之文章,其著作权、版权均归作者及出版者所有投稿邮箱:cxb9999
海峡阅读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人墨客 迁客骚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