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饮食之前饮食和文化分别是怎样得以概括性话语填

【图文】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7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深圳,凭什么问鼎“中国第三城”】,深圳与北上广的较量?(理性分析)
27回复/2亮 5809浏览
【转帖】深圳,凭什么问鼎“中国第三城”1  2015年,对于深圳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按中国的传统,逢五、逢十都是值得纪念、值得庆祝的年份。  这一年,一直被认为背靠香港这棵大树乘凉的深圳,GDP将超过香港。一个被世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盘踞经营一百多年、与纽约、伦敦并称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被一河之隔的深圳、一个只有短短35年历史的新兴城市轻松甩在身后。  这一年,新年甫始,1月4日至5日,*河蟹*总理新年第一次出京,就选择了视察深圳。他考察了华为公司、前海微众银行和柴火创客空间,并来到莲花山顶广场,向*河蟹*同志铜像敬献花篮,与*河蟹*南方视察见证者共话改革开放,勉励深圳加快转型升级,先行先试,大胆去闯,大胆去干,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高地,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  这一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挂牌。该法庭将管辖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主要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其效力等同于最高法院的判决,均为终审判决。  这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换届。新任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系航天科学家出身,与所有前任不同的是,他不仅兼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同时还是*河蟹*中央委员――这一身份,为深圳建市以来历任“一把手”所绝无仅有。  在随后召开的深圳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长许勤当选连任,成为深圳建市以来任期最长的市长。  根据媒体的解读,这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的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希望深圳能够继续保持繁荣与稳定,继续保持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实际上,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深圳“二次腾飞”的舆论就开始成为境内外媒体的新热点。一贯低调且充满危机感的深圳,仿佛一个“闭关”多年的高手,忽然重出江湖。  锋芒外露而内藏,最早感受到深圳外露锋芒的可能要数台湾媒体。2014年8月,《台湾财讯》刊发了一篇题为《一个深圳,打败台湾》的文章。文章写道,一直以来,深圳都将台湾视为假想敌,不掩饰“超越台湾”的企图心。2013年深圳人均GDP折合2.2万美元,,“超过台湾,从此与亚洲四小龙并肩而行。”过去十多年来,深圳展现出迅猛的爆发力。如果把历年人均GDP拉出来看,深圳从2000年人均GDP只有台湾的1/3,但深圳一路快速成长,13年间跃升超过3倍,但同时期台湾仅成长四成多,“深圳速度”远超“台湾速度”。  2014年9月,《经济观察报》刊文《推倒“山寨墙”,深圳正在成为“创客天堂”》。文章指出,“深圳由智能手机切入,逐渐控制了全球信息行业的制造业”。2013年,深圳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国际上通常用这个数据来反映当地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创新型经济体的公认标准是2.5%左右。全球数值最高的以色列为4.4%,而中国的整体水平是2%。  同样是在9月,一篇首发于西祠胡同,名为《上海向左,深圳向右》的帖子,在网上飞传。文章从12年前的《深圳,你被谁抛弃》谈起,“时过境迁,回头看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彼时场景令人啼笑皆非。这么多想迁移上海的巨头公司,上海一家都没留住”。文章指出,浦东的发展,是举国政策与资源堆砌的成果,这与深圳的起家差不离,但若干年后,深圳完成了转型。回望上海滩,却很难找出一家在所属领域做到全球翘楚的民企,有的多是国企、外企的影子。作者坦言,“我虽身在上海,却十分向往深圳”。  9月20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日前发布亚洲最佳表现城市排名,深圳位居榜首”。文章指出,随着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公布的各类排行榜中,深圳屡屡占据前列位置。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中,深圳健康发展指数排名第一;8月底,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揭晓了“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总体排名,深圳市凭借在8个单项指标中斩获6项第一的成绩,蝉联本年度桂冠。  日,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全球瞩目“C40&西门子城市气候领袖奖”获奖名单在纽约揭晓,深圳击败米兰、约翰内斯堡等世界名城,勇夺全球城市交通领袖奖。  日,《福布斯》中文网刊文称,“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想在5天或两周的时间来实现一个创作理念,在哪儿可以实现?”美国硬件创业团队SPARK创始人扎卡利?克洛基博士给出的答案是――深圳。他表示,“在深圳,你能在不超过一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实现这个想法任何想要的原材料,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你就能完成‘产品原型-产品-小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而且深圳的数字产业领域优势明显,从制造能力、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到“快如闪电的物流”一应俱全,已经成为各种数码产品硬件开发商的沃土。  2015年5月,《经济观察报》动用四个版面的篇幅,做了一期名为《深圳第二?》的系列报道,首版长文即直接命名为《“北上深广”新排位》。文章写道,“今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深圳。在过去一年,我们重新发现了深圳价值。正当经济下滑、环境恶化之际,深圳却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活力,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各大城市当中,投资率最低、环境最好、负债率最低、创业环境最好以及发展模式最具可持续性的城市。”  文章指出,在内地传统的四大一线城市排名中,“北上广深”的城市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根据广东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现代化进程》测评结果,广州不但在总分上输给了深圳,还在五大单项指标上,错失了“省内第一”。这也意味着深圳对广州的超越正在从以往的单向指标超越逐渐向全面超越过渡,未来“北上深广”的一线城市格局或将成为新常态。  对于国内外媒体上对深圳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辞,深圳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  5月29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出席深圳市政协大会,在听取了十多名政协委员的发言后,他在简短的发言中提出,希望深圳的“官员们更加清醒、更加警醒一点。我们不是天下老大,我们在各个方面与先进的城市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你就说拿哪个方面比吧:教育,大家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敢跟北京、上海比吗?我们的人才敢跟北京比吗?差距很大。我们的医疗资源,不就十所三甲医院吗,看看北京、上海、广州有多少,人有病的能在深圳看吗?下水道,新建的城市怎么就总淹呢?那天我到布吉去,这么一个路口下一两个水篦子不就解决了吗,就是不干!城市管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别看社科院搞了个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我们是排第一,是考虑我们的增量大;你看看我们第二个指标,宜居的、可持续的,我们就排在后面”。“如果我们看不到差距,天天飘飘然,去吹综合经济竞争力第一,五年以后我们就要走下坡路,十年以后还会往下走,二十年以后就沦落为二流城市,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很多领导看不到差距,很多领导飘飘然,漂浮,不去干真事实事,这个作风是最令人可怕的”。  这就是深圳,一个“双面”城市。如果你只看到其中的任何一面,都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深圳。  好大喜功不是深圳,长袖善舞不是深圳,深圳是一个极度务实、低调、内敛的城市。对于媒体捧上的 “中国第三城” 这顶桂冠,不但市委书记、市长没有欢天喜地地接过来戴上,就是在深圳的民间,在各在论坛、网站上,广大市民也是有赞有弹,褒贬不一,虽不乏对深圳取得成绩的自豪,更多的却是对这个城市民生短板的吐槽,质问深圳“凭什么敢称‘中国第三城’”?2  那么,“中国第三城”这个大鼎到底有多重?广州和深圳,到底谁能扛走它?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  下面我们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4个一线城市官方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主要依据,采用南山策士(微信公众号nanshanceshi)设计的“城市实力12维度分析模型”,对这四个城市进行全方位比较,以判定其在中国一线城市中的地位。“城市实力12维度分析模型”是指从以下12个维度,对纳入比较范围的城市进行评分: (1)经济实力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产业结构 (4)人口结构 (5)科研创新力 (6)商贸辐射力 (7)国际化 (8)民生基础支撑力 (9)环境承载力 (10)制度创新力 (11)话语权和影响力 (12)文化包容性  具体评分标准为:样本城市中某个维度的实力最强者得分为1,往下每降低一个名次得分降低0.1分。单项评比出现并列名次时,并列名次的得分以其所占位置对应得分的平均分计算。以12个维度评比总分的高低,来决定纳入比较范围的城市的实力排名,得分最高者实力最强。&&&①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日数据(不含新三板及境外上市)。②数据来源:互联网。③广州市2014年统计公报未列明此项数据。④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⑤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工作及综合管理统计月报》⑥2013年数据,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官网。⑦数据来源:仲量联行《中国城市60强研究报告》。⑧数据来源:各市卫生主管部门官网。⑨数据来源:各市《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⑩数据来源于互联网,非官方统计。单项评比排名分析  至少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一直是个“唯GDP论”的国度,“北上广深”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可谓由来已久,人尽皆知。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质量效益型和生态友好型经济被摆在了前列,但GDP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指标。以这个指标来衡量,四大一线城市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北京与上海在第一阵营,广州与深圳在第二阵容。这个数据同时说明了另外一个事实,即珠三角的城市集中度还不够高,目前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广、深、港三城之中,若干年内必定要崛起一个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与北京、上海相当的龙头城市。  2014年,广州的GDP排名仍在深圳之前,尽管只有700亿元的小差距。如果按人均GDP计算的话,那么深圳已经多年领跑四大一线城市。2014年,深圳人均GDP超过2.2万美金,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准,与葡萄牙、我国台湾地区相当,逼近韩国。  但是很多人已经把眼光从GDP上挪开,关注到了更多更能说明问题的数据。  网上流传着财经大咖但斌去年的一篇博文,《各地公布地方债审计结果&深圳成唯一穿底裤城市》,指出北上广包括重庆、天津、苏州等城市均背负着巨额的地方债,全国唯有深圳一枝独秀,成为经济最健康的大城市。  内行看门道,财经界更为重视“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这个指标,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钱”。2012年,广州在这个数据上比深圳超出4000多个亿,2013年开始被深圳以105亿的微弱优势反超,去年这个差距被拉大到了1880亿。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更是真金白银了。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上是4千亿级的,深圳是2千亿级的,广州以千亿级垫底。更加令人眼红的是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深圳高达20.3%,比北上广平均增长率高了一倍不止,而广州则以8.7%垫在谷底。  “固定资产投资额”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指标。深圳最低,这说明深圳的GDP含金量高,经济主要不靠投资拉动;但同时也说明深圳当局在投资方面过于谨小慎微,深圳在四大城市中民生基础设施最差,与政府公共投资力度太小、欠账太多有直接关系。  最后一项指标,“上市公司数量”,这也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同时又是一个令广州难堪的数据。北上深都拥有2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不含新三板及境外上市),而广州只有区区62家,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经济实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上海,2、北京,3、深圳,4、广州。&  在“地理位置与交通”这个单项中,上海无疑具有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处在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扼万里长江的出海口,海陆空交通便利,广袤而富庶的华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为其腹地,先天拥有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  北京虽不临海,但因为其独一无二的政治地缘条件,已成为中国公路、铁路、高速铁路网的中心。广大华北、东北地区广义上都属于北京的腹地。上海和北京在此单项中分列第一、二位当无争议。  单从货运总量这项指标来说,获得了2014年度单项冠军的广州,无疑是中国最主要的物流中心之一。但这个指标跟广州的产业结构有关联性。上海、广州的产业结构当中,传统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型装备制造业占了很大比重,拉大了货运总量;而北京和深圳则以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产品轻薄短小但附加值较高,这就是上广的货运总量比京深高出3倍以上,而彼此之间的GDP相差并不太大的原因所在。  在集装箱吞吐量这个指标上,上广深这三个临港城市之间阶梯化差距明显。由此也可以看出广州的经济以对内辐射为主,而深圳则主要面对国际市场。因为广州港实际上是河港,泥沙淤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深圳是海港,水深港阔,从二者在珠三角的角色分工而言,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恐怕不是新建一个南沙港就能逆转的。  从机场旅客吞吐量来看,北上广分居前三,深圳落后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深圳长期受香港和广州国际航线的覆盖,从深圳直飞的国际航线较少,导致有很多深圳人选择从香港和广州搭乘直达国际航班。建议深圳加大国际直达航线开辟力度,便利以深圳为目的地的国际旅客,便利市民从深圳直接搭乘国际航班出国。不过机场旅客吞吐量这一指标也要具体分析,深圳夹在穗港之间,流失大批客源,这种情况正如天津滨海机场受首都机场影响一样,2014年天津市的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第24位,甚至低于贵阳和哈尔滨。  从历史上来看,华南地区的地理和交通中心一直就是广州,这个位置似乎没有深圳什么事。但是,随着香港的回归和高铁的蓬勃兴起,最近几年这个事情好像有了商量的余地。  如图1-5所示,在改革开放前期,广州、深圳、香港之间只有一条老旧的广九铁路“单线联系”,广州是深港进入中国铁路网的唯一入口。在那个时期,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交通中枢,地位无可争议。  但广州的地缘优势很快就受到了&“香港回归”、“深圳崛起”和“高铁兴起”这三个因素的冲击。  香港回归之后,其与大陆的人员往来及物资交流大大加强,交通是一个必须首先突破的瓶颈。深港两地的经济总量之和,超出中国最大城市上海将近40%,是广州的两倍,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量,加重了深圳的法码,使得珠三角的经济重心向深圳方向偏移。深港两地在历史上属于同一个县(宝安县),从地缘上来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只要将深圳纳入全国交通网络,也就意味着同时已将香港纳入这个网络――香港的回归无疑加大了深圳在全国交通版图中的权重。  2012年底,京港高铁北京至深圳段全线贯通,深圳至香港九龙段最迟将在2018年通车,届时北京乘高铁到香港,车程将缩短至8小时。  高铁为作一种新兴的高科技运输手段,它的兴起则给了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例如2013年通车的杭福深客运专线,在普铁时代就是一条根本不存在的线路,它的贯通让深圳和上海之间拥有了直达高铁,粤东及闽南地区直接受到深圳经济的辐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设中的赣深高铁(合深高铁南段)和深-茂-湛高铁,对于深圳而言具有非常更大的意义,深圳当局应当加大这两线路建设的推进力度。合深高铁将大大加强深圳对江西、安徽等华东各省的经济联系,其价值绝不在杭福深线之下。深茂高铁则将提高深圳对粤西地区的辐射能力。  深圳应当感谢高铁带来的机遇。可以预见,当中国高速铁路网络成型之日,就是深圳的南方交通枢纽地位确立之时。当然,这并不仅仅是运气,更是因为深圳的实力。如果没有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量,如果没有气势如虹的发展势头,就算有高铁,深圳也只不过是香港和广州中间的一个小站而已。  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年)》中,“广州―深圳”被规划为“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类似于这样以两个城市共同组成一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全国只有包括“北京―天津”、“重庆―成都”在内的三组。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地理位置与交通”单项评比中,广州的历史积累跟深圳的后发优势相PK,二者打了个平手。四市的排名为:1、上海,2、北京,广州深圳并列第三。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机遇无疑站在深圳这一边。&  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类似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城市,尽管一时繁华似锦,风光无限,但风头过后,往往是一地鸡毛,不堪收拾。回想当年的鄂尔多斯是何等的风光?近年却以“死城”、“空城”著称于世。在中国,除了鄂尔多斯,国家认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多达69个。在国外,曾经蜚声于世的“汽车之城”底特律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案例。一个城市把自己的命脉系于某个单一产业,最终必定难逃一劫。  比较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互联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及其他高新科技产业方面劣势明显,金融业则更为弱势。广州的产业结构给人以“老旧”的印象,对于新兴产业和年轻一代创业者已经没有吸引力。  上海的问题在于“贪大求洋”,热衷于吸引世界500强行列的外资企业总部入驻,对国内新兴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重视不够,导致本地企业孱弱,与BAT等互联网新贵无缘,所以从数据上看,上海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基本上只相当于北京的一半,深圳的三分之一。上海虽称中国金融中心,但其金融业增加值却输于北京,胜负皆在首都因素。  北京为了适应其环境承载力,十多年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很大,历史上的黑色GDP项目基本上都已经迁出,继之以新兴科技无污染产业,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北京的产业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北京经济一直倚重大型央企,但同时也是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热点城市,与深圳南北呼应,不遑多让。  相对而言,深圳的产业结构在这四个城市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作为一个以高新技术起家的城市,深圳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位。因为有华为、中兴、腾讯,深圳一直是中国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产业无可争议的龙头城市。深圳的金融产业虽逊于京沪,但稳胜广州,且拥有平安、招商等品质一流的金融企业。其他方面,新能源汽车深圳拥有比亚迪,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华大基因,均为行业翘首。江海不辞细流,深圳既有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也有包括机械、服装、钟表、家具、印刷包装和黄金珠宝在内的六大优势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衔接紧密,布局合理,梯度发展,后劲十足。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产业结构”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深圳,2北京,3上海,4广州。&  在图表1-7中,非户籍人口总量能够说明两个问题,是一这个城市对解决就业的贡献,二是该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从城市人口总量来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2014年,上海的非户籍人口总量将近1000万;其次是北京,有非户籍人口800多万;中国解决外来人口就业贡献率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深圳,约为746万;广州的非户籍外来人口总量466万,排在东莞(643万)和天津(476万)之后。  “在园幼儿”和“在校小学生”这两项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人口潜力,以及中青年就业人口的比率。这两项指标在常住人口总量中的占比,深圳为11%,广州为10%,北京、上海均为5.5%,深广两市优势明显。  最后一项指标,“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反映的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此标准,上海和北京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广州则即将进入。  而深圳的老龄人口比率大约只有京沪的1/5,广州的1/4。现阶段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才33岁多,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人口红利丰厚。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人口结构”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深圳,2广州,3北京,4上海。&&  在“科技创新力”这个项目上,广州因为差距太大,跟北上深三市已经不具备可比性。  2014年获得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北京为23237件,深圳、上海分别为12032件、11614件,而广州仅获得4597件,排名在杭州(5559件)和南京(5275件)之后。在含金量更高的PCT国际专利授权量方面,广州更不可与北上深同日而语,仅相当于北京的3.7%,不到深圳的十分之一。同为中国一线城市而科研成果竟如此悬殊,广州确实令人汗颜和费解。  此外应作解释的是,在两市相关指标存在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南山策士(微信公众号nanshanceshi)为什么将深圳的排名与北京并列?  & && && && && && && && && && && && && && && && &&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总报告》。  诸位请看图表1-10,这是一份2013年公布的北京和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申请人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地的授权总量基本相当,但在北京排名前20位的申请人当中,只有2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和1家市属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350件,其他17家申请人均为部属高校、中科院、央企或其研究机构。而广东排名前20位的申请人当中,只有4家高校和1家中科院研究机构,其他15家均为企业,其中14家为深圳企业,属于深圳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743件,占榜单所列广东总量的80%以上。  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2:14这个比例――也许这就是深圳之所以成为创业热土、成为创客云集的中国硅谷的真正原因,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将深圳的排名与北京并列的原因。  2014年,在国内(不含港澳台)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上,深圳华为(2409件)依然雄居榜首,中兴通讯(2218件)紧随其后,第三位至第十位依次为中石化(1913件)、深圳鸿富锦(524件)、深圳海洋王照明(516件)、京东方(484件)、中石油(476件)、国家电网(408件)、深圳华星光电(362件)、杭州华三通信(336件),5家深企占据了榜单63%的份额,将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进一步拉大。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科技创新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北京、深圳,3上海,4广州。&  综合考量图表1-11数据,在“商贸辐射力”这个项目上,上海以其最为平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两项重要指标获得排名第一。  北京以其最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较高的外贸进出口总额、邮电业务总量水平,位列第二。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华南商贸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占据华南地区第一,也是中国传统的第三大商贸城市。但在外贸进出口这一块,广州长期被深圳压制。201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几近广州的4倍,高达4877.65亿美元,进出口规模连续三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出口总额连续二十二年居内地城市首位。此外,深圳还有邮电业务总量这项指标排名第一。两相权衡,在“商贸辐射力”这个项目上的排名,广州与深圳以并列出现最为合理。  南山策士(微信公众号nanshanceshi)认为,“商贸辐射力”不应当拘泥于国内贸易,而应当涵括国内消费与进出口。投资、消费与出口,被并称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我们在建立一种城市实力评价体系时,如果只考虑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丢弃“进出口”,其结果显然会严重失真。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商贸辐射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上海,2北京,3广州、深圳。  上海,以其超出北京将近一半的入境外国旅客人数和超出北京一倍不止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门户城市,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一,毫无争议。北京毕竟是首都,再加上两项第二名的成绩摆在那里,排名第二,实至名归。  广州,当今中国除北京、上海之外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城市。虽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弱输深圳,但以其将近深圳两倍的入境外国旅客人数,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三,深圳必须服。  深圳虽号称国际化城市,但数据揭示真相,国际化无疑仍是其短板。排名垫底,口服心也服。  国际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非朝夕可至,深圳要从香港和广州的身影下走出来,勇敢地面向世界,敞开怀抱迎接世界。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国际化”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上海,2北京,3广州,4深圳。&  北京乃首善之区,“民生基础支撑力”为中国最强,不存在争议。  上海以“医院床位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两项第一、“三甲医院数量”、“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两项第二,位列“民生基础支撑力”评分排名第二。  排名第三的广州,却有四大城市中最多的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甚至大大超过了名牌高校云集的北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神奇的数据,值得膜拜!其中的地域文化因素,颇耐人寻味。  深圳完败,再次垫底。一直以来,民生基础就是深圳最短的一块短板。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一线城市,竟然只有区区10所大学(其中还包括招生量才几百人的新建大学)、10所三甲医院,这绝不是一般的寒碜,这是一种令人无地自容的寒碜!这是一种令人欲哭无泪的寒碜!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民生基础支撑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上海,2北京,3广州,4深圳。&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环境承载力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除空气质量外,它至少还应当涵盖水质和水的供应、土壤污染和土地供应、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能力等方面。  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对于哪个大城市都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北京,这个问题更为严重。2014年,北京市的全年水资源总量比上年减少12.9%,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比上年末减少23%,地下水位比上年末下降1.14米。  相对于北京,上广深的水资源尽管存在问题,但相对更容易解决,因为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广州和深圳则共享中国流量第二大的珠江(其水量为黄河的7倍)。此处我们只选取空气质量这项最关键的指标,来作为四市环境承载力的评判标准。因为相对于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来说,空气质量污染更能随时随地、分分秒秒危害到我们每一个人。雾霾飘过四环、五环,同样也能飘进中南海,空气面前,众生平等。  毫无悬念,北京将摘得这项“桂冠”。2014年北京的PM2.5年平均浓度是深圳的2.5倍以上,PM2.5导致的重污染天数为45天,其中六级严重污染有15天。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和“PM2.5年平均浓度”这两项指标上,上海和广州不相上下,排名并列第二。  2015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发布了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74个城市中只有海口、拉萨、舟山、深圳等8个城市的PM2.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标。这一殊荣,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巨大型城市来说,实属难得。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环境承载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深圳,2广州、上海,4北京。&  以下三项评比很少有具体数据支持,只能以理服人。  一个城市“制度创新力”的强弱,决定其“制度红利”的多少。深圳过去的35年,可以说一直在享受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问题在于,深圳现阶段的制度创新力如何?今后它还有制度红利可享吗?  坦率地讲,一个时期以来,深圳的制度创新力已经很弱了,它的创新力基本上只存在于企业,存在于民间。至于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深圳甚至已经落后于内地许多中小城市。  我们之所以仍然对深圳寄予厚望,决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存在着改革基因的城市,而是它有着获取制度红利的诸多有利条件,只要有足够的驱动力,深圳是可以迅速恢复其制度创新力的。  首先它不是首都,不是省会,也不是上海那样地位显赫的城市,在深圳搞改革,没有那么多羁绊。其次,深圳仍然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有一定的立法自主权,最近又有了前海自贸区,这些都将是深圳进行制度创新的有利条件。第三,香港因素。香港作为世界级的发达城市,在管理机制方面还是有很多比大陆先进之处,大到城市管理架构,小到许多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节,都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深港一河之隔,声气相通,有着近水楼台之便。第四,深圳毕竟是个年轻的城市,改革的包袱较少,阻力较小,只要主政者有魄力肯干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相比之下,北京作为首都,在制度改良方面必须有所顾忌,凡事必须考虑政治影响,必须谨小慎微,这是其不利的一面;同样因为是首都,北京可以享受到地方城市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和优惠待遇,这是其有利的一面。综合来看,北京的制度创新环境比深圳略逊,但是比上海、广州要好。  上海和广州的制度创新力排名并列第三,并不是说这两个城市的制度创新环境要比深圳、北京差,影响其制度创新力的消极因素主要来自其内部。作为中国资格最老的两个传统工业中心,旧体制、旧思维模式的惯性很大,用积重难返一词来描述是比较恰当的。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制度创新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深圳,2北京,3上海、广州。&  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不过在“文化包容性”这个评价指标上,深圳得分最高应该是有把握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整个宝安县只有大约31万人口,给今天深圳总人口这个分母一除,原住民的比例连3%还不到,深圳是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是中国南方唯一讲普通话的城市。不仅官方的工作语言,就连民间的日常生活交流也是普通话。  但是在深圳,你又能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因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人在深圳定居、工作。据粗略统计,深圳市的总人口构成中,大约有300万来自广东,200万来自湖南,120万来自湖北,此外来自广西、四川和东北的人口均在100万左右,来自河南、江西、福建、安徽、贵州的人口也都有几十万之众。  不仅如此,深圳还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56个民族都有人在深圳居住。目前深圳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广州,成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市。  为什么这些新移民要从四面八方奔赴深圳?除了挣钱之外,深圳令人向往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移民城市在文化上的开放和兼容的特性,能够容纳不同的文化和个性。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使得这个移民城市既保持各自的个性又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生活。这就是深圳最大的魅力所在。在深圳讲城市的文化包容性,那才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一种没有底限的包容。因为在一个几乎都曾经是“外地人”的城市,谁也没有资格“排外”,谁也没有资格瞧不起外地人。  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地域上,还体现在对贫穷与富有、成功与失败的包容上。深圳是中国除北京上海之外拥有最多富人的城市,但是在深圳的街头,多的是送外卖、送快递的小二哥,在深圳的写字楼里,多的是熬夜写程序、做设计的小白领。凡是在深圳辛勤工作的人都会受到尊重,因为谁也不敢说从他们中间,不会冒出一个新的福布斯富豪。深圳尊敬成功者,也能包容失败者,因为这是一个崇尚创新和创业的城市,而所有的创新和创业都有可能面临失败,对失败者的包容是一个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素质。  *河蟹*总理年初视察深圳时提出,“希望深圳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可谓一语中的,因为深圳确实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  相对来说,在上海,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就要弱一些。上海是中国都市文化最浓郁、底蕴最深厚的城市,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上海都是远东最大的城市,素有“东方巴黎”之美誉。所以有个笑话说,在上海人眼里,外地人都是乡下人。撇开玩笑的成分,全中国也只有上海人才敢讲这句笑话。  可能正是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上海给人一种眼光向外、向上的感觉,似乎上海只对来自海外的世界500强、来自北京的大型央企感兴趣。  也许上海人不会承认,或者说认识不到自己有这种崇洋、崇上的思想,但是“外地人”可都感觉到了――海派文化是一个紧密的圈子,想钻进去好难!  文化上的屏障,才是最大的屏障。因此,南山策士(微信公众号nanshanceshi)把“文化包容性”倒数第一这顶桂冠送给了上海。  剩下北京和广州PK,无疑北京胜出的机率更大,因为北京毕竟是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人来客往时间长了,心态自然也开放了。首都文化天然的包容性,再加上好听的京腔京韵,北京对国人还是挺有吸引力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北漂”呢?  广州作为千年商埠,在历史上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所以从文化基因上来说还是颇具包容性的,岭南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闭合的圈子。俗话说“食在广州”,可见广州的饮食文化还是很对国人胃口的。不过考虑到广州在“外来人口总量”和“外来人口占比”两项指标上都在四城市中垫底,让广州当一回探花O也未尝不可。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文化包容性”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深圳,2北京,3广州,4上海。&  本项目中的“话语权”可理解为该城市的政治话语权,“影响力”可理解为该城市的舆论和媒体在全国的影响力。  政治话语权对于一个城市有多重要?  北京缺水,中央可以不计经济成本、不计生态代价,千里迢迢实施“南水北调”,从万里长江抽水进京,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北京是首都,有政治话语权。上海港缺少深水泊位,可以跨省到浙江省嵊泗县境内建设洋山港。广州港缺少深水泊位,可以把原属番禺的南沙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划为广州市的南沙区。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因为有政治话语权。  深圳和广大珠江西岸地区一直没有桥梁直接沟通,一座建于上个世纪的东莞虎门大桥,在各类导航地图上长期呈红黑色(严重交通堵塞),而规划中的深中大桥,在纸上一躺十多年,至今连一根桩也没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深圳只是广东省治下的一个城市,没有政治话语权。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权力为核心资源的国家,谁说政治话语权不重要,那只能说他比较幼稚。  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按政治话语权来排名,北京第一,上海第二,这个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问题在于广州和深圳,二者政治话语权的消长,可能要稍费唇舌。  在历史上,广州是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绝对“霸主”,其政治地位无可撼动。当它的经济地位受到威胁时,广州会本能地利用其政治地位来进行捍卫。腹地是支持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就是争夺腹地的竞争。改革开放之前,整个华南都是广州的腹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一批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从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为广州的竞争对手。  通过35年的长足发展,深圳凭借一些方面的优势,已经取得了对广州的主动;而广州则凭借其作为省会的有利地位,对深圳进行反制。目前双方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交通线路上,背后反映的是对经济腹地的争夺。  广州以其地处京港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汇集的锁钥地位,将广大华中及黔桂地区收为经济腹地。但广深港高铁形如漏斗管道,必将从分流一部分资源,比如深圳虽处广州以南,但其对湖南省的经济影响力并不比广州的小。  深圳则通过已建成的杭深线,以及拟建的合深线,加强对广大华东地区的经济辐射与联系。  在广东省内,基本上已经形成广州辐射粤北,深圳辐射粤东的局面,双方大致打了个平手。而正在争夺的粤西,就成了决定双方胜负的定音槌。  深圳与粤西之间,隔了一个珠江口。  珠江口历来是广州的财源,不仅是出海通道,还因为它分隔东西两岸,让两岸的资源都向广州汇聚,八方辐辏,万商云集,成就广州千年商埠。但珠江口对于深圳却是天堑,斩断了它与西岸的经济联系。  不是不过江。只有成为“过江龙”的深圳,才能带动广大的珠江西岸地区一起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珠三角的“一哥”。  一个迫切要过江,一个坚决阻击,两个城市,两股力量,在珠江口较量,博弈。  这就是深中通道一直被拖延、迟迟不能动工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当年的深港珠澳大桥(双Y),最终撇下深圳,变成港珠澳大桥(单Y)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在全世界经济最活跃、市场最繁荣的“环珠江口湾区”,只有一座老旧的虎门大桥的原因。  18年来,这座可怜的大桥形影相吊,孤零零矗立在东莞虎门和广州南沙之间,独自承担着超过设计通行能力N倍的重负。  而一个武汉市,就建有8座长江大桥和1条过江隧道,另外还有3座长江大桥在规划和建设中。试问:武汉三镇是什么样的经济和人口规模?珠江口两岸是什么样的经济和人口规模?  打开谷歌地图数一数,在南京―上海―杭州这三座城市之间的长江、钱塘江江面上,总共架起了21座跨江、跨海大桥,其中包括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座跨海大桥与规划中的全长24公里深中通道相比,跨度更长,施工难度更大,但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这座曾保持最长跨海大桥世界纪录的宏伟大桥就于2008年正式通车了。  杭州湾跨海大桥直接连通宁波(浙B)与上海,将两者之间的交通距离缩短了120多公里,极大地有利于宁波的发展。如果仅仅从杭州的角度来看,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杭州可谓有弊无利,可为什么杭州市、浙江省能够大力支持这座大桥的建设呢?  一座桥,只是一个表象,但它能反映更深层次的问题。长期以来,有关方面视珠江西岸为禁脔,令深圳无从染指,城市之间的这种不正当竞争格局,说到底,还是源于城市之间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当然,这个问题既然南山策士(微信公众号nanshanceshi)都能看到,中央政府岂能看不到?  细微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一次,体现在两个市委书记的政治地位上。  广州市曾经有过光彩夺目的市委书记,从建国之初的首任市委书记叶剑英,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委书记杨尚昆,后来都走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位(分别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和国家主席),由此可见广州的历史曾经多么辉煌!但后来的广州逐渐走向平淡,自梁灵光(在位)之后,在广州市委书记任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央委员。更悲催的是,2014年6月,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通报被查,成为首位因涉贪中途落马的广州“一把手”。  反观深圳市委书记,首任市委书记张勋甫,到离休时也不过官至正厅。在第三任市委书记梁湘时期,深圳市升格为与广州市相同的副省级市(1983年)。在第四任市委书记李灏时期,深圳实行计划单列,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第五任市委书记厉有为任职期间的1992年,深圳获得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同年厉有为当选广东省委常委,随后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从此深圳市委书记为中央候补委员同时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或常委)成为惯例。  直到2015年,这一惯例被深圳第十一任市委书记马兴瑞打破。  2015年4月,马兴瑞担任深圳市委书记,同时他还是广东省委副书记,*河蟹*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而就在八个月之前,任学锋“空降”广州市,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他是*河蟹*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一省之内,省会一把手的政治地位被其他市的一把手反超,是为特例,一时引发舆论热议。  一任市委书记当然不可能导致一个城市的政治地位“垂直起降”,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市委书记政治地位此消彼长之间,可能预示着一个城市政治地位的走向和趋势。  中央敲山震虎,有关方面是否能有所收敛?广州和深圳这对同门兄弟,在政治话语权方面的平起平坐,在区域经济方面的公平竞争,是不是就可以期待了呢?对此,各界人士正在观察之中。  不过好消息还是有的。坊间传说“怀孕十多年,胎动好多次,就是不产仔”的深中通道,据说年内就要正式动工了。但愿深圳这个小媳妇儿从此能够挺直腰杆,但愿从此能够借着马书记的东风,让珠江口两岸的百姓走进期盼已久的半小时生活圈。  综上所述,北上广深四市在“话语权和影响力”单项评比中的排名为:1北京,2上海,3广州,4、深圳。  至此,以上12个维度的单项评比已经全部结束。  到底谁是真正的中国第三城?  大幕即将拉开,谜底即将揭晓。  让我们按照前文规定的评分标准,将各城市在各单项的名次兑换成得分,并填入统计表:  我们可以看到,最后的总分和名次分别是:& && & 第一名:北京,总分10.75分。& && & 第二名:上海,总分10.4分。& && & 第三名:深圳,总分10.35分。& && & 第四名:广州,总分9.3分。  这就是我们要公布的一个事实:  从2015年开始,深圳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越广州,正式成为“中国第三城”。  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今后应该改称“北上深广”。  南山策士(微信公众号nanshanceshi)大胆预言:  十年为期,深圳将进一步拉开与香港、广州的距离,成为珠三角无可争议的龙头。  2025年,深圳将与北京、上海一起,成为中国3个“超一线城市”,沿海岸线呈南北等距离分布,共同构成中国巨型城市的“核心三角”。此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尾声,由京沪深三城构成的中国城市格局中最稳定的三角形,将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最可倚重的力量。  2025年,中国将会出现10个“一线城市”,它们分别是:  广州、香港、成都、天津、武汉、重庆、沈阳、南京、杭州、西安。  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原本有其内在规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很多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因素可以对城市有影响、有引导,但若要阻遏、要反转,注定是枉费心机!  决定一个城市命运的最关键因素,第一是地缘,第二是地缘,第三还是地缘。3  评比结果一出来,很多问题也跟着来了。  其实中国的问题,很多都是常识性的问题,答案几乎都是明摆着的,但大家就是不说破,就像安徒孙童话里的那个光屁股上街的皇帝,大家都看到了,非要等到一个小孩子说出来,大家这才议论纷纷。  深圳超越广州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心里在嘀咕,但口头上谁也不说。为什么不说?一是为尊者讳,广州是省会,是长兄,碍于政治原因抑或碍于情面,还是不说为好。二是认为说了也没什么用,说它干嘛?  说与不说,这是大家的选择。但是说了,肯定是有用的。  举例来说,大家知道,现在城市之间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城市都吹嘘自己在构筑“人才洼地”。假设现在有一个高端人才,如果他在北京和深圳之间选择,你告诉他深圳的空气质量跟海口、拉萨在一个等级上,他会作何选择?  如果他在上海和深圳之间选择,你告诉他深圳是个移民城市,这里的文化包容性最大,根本不存在排外现象,来了就是深圳人,他会作何选择?  如果他在广州和深圳之间选择,你告诉他深圳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这里的创业环境是全中国最好的,他会作何选择?  在北上广叫了几十年之后,深圳能够把广州挤下来,改成北上深,这说明深圳一直在进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城市,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谁不愿意来?有了人才,什么事办不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不说了,说多了是广告。  最后讲四个观点,作为本次城市综合实力评比的总结陈词。  第一,深圳的胜利不只是一个城市的胜利,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胜利。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小平同志推行市场经济“试验田”,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标杆城市。我们只用短短35年时间,就平地造出一个GDP超百年香港、综合实力超千年广州、跻身世界城市30强的崭新深圳。它屹立于列强环伺的世界城市之林,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显现出一个新兴城市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如果我们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我们要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除了深圳,还有谁是更好的代言人?  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不容乐观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披坚持锐、赴汤蹈火、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却越来越少见了。特区内外,更多的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情绪在漫延。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宣传深圳35年的伟大成就,不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不宣传特区建设者们的开拓精神和丰功伟绩,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宣传深圳的成功和胜利,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用不着低调和遮掩。  我建议,利用纪念特区成立35周年的机会,对长期以来为深圳特区的建设和腾飞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和建设者,包括袁庚、任正非、马化腾、马明哲、马蔚华、王传福、王石、任克雷以及其他有同等贡献的人,不管他还在不在深圳,不论他还在不在位,一律授予“深圳英雄”金质勋章和荣誉称号,大张旗鼓,隆重表彰。  我建议,把深圳中心区那些最能体现深圳“卧梅又闻花”的福中一路、二路、三路,中心区一路、二路……六路的路名全部改掉,重新命名为“小平路”、“仲勋路”、“谷牧路”“仲夷路”“南生路”“梁湘路”“袁庚路”……这些名字,是每一个深圳人都应当铭记、应当感恩的名字!  我建议,深圳迎梁湘遗骨归葬梧桐山,实现改革英雄的未竟遗愿。  每一个为深圳作出了贡献的领导人、企业家、科学家,不管他现在是否健在人世,不管他现在的地位如何,作为正在享受他们成果的后来人,我们都应当铭记他们的恩德。只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深圳挖井,深圳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早已成开弓之箭,没有回头路可走。肯定深圳,就是肯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表明我们还要在改革开放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作为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的城市,作为一个最勇于创新创业的群体,深圳和深圳人,不应当再受桎梏,不能总戴着脚镣跳舞,不能总扮小媳妇,事事蹑手蹑脚,处处屏气敛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但深圳自己要有信心,要敢于肯定自己,宣传自己。广东省和中央也要敢于肯定深圳,敢于支持深圳,惟其如此,方能彰显深圳的标杆作用和“头羊效应”。  中国人说“胜者为王”,西方人说“成功者是不受责备的”――深圳不应当成为例外。  第二,深圳超越广州,既是既成事实,也是必然规律。  城市之间是存在竞争的,用不着遮遮掩蔽。而竞争是会有胜负的,各方都要坦然面对。在现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不惟深圳,包括上海、郑州、石家庄、合肥等,都是新发展起来的城市,上海建市的历史也才短短的八、九十年。遥想当年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何等的温柔富贵?人间天堂的苏州、杭州,是何等的烟柳繁华?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就被上海的光芒盖了个严严实实。其他如郑州之于洛阳,石家庄之于保定,合肥之于安庆,莫不如此。世易时移,时空转换,这就是现实,只能接受,不能不服气。  如前所述,影响一个城市命运的关键因素是地缘。一个城市诞生在什么位置,就注定了它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命里有来终须有,只争来早与来迟,这不是迷信思想,而是必然规律。就像在原宝安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先天注定要崛起一个国际大都市。机遇就等在这里,只待有人慧眼识珠(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人是小平同志)。  为什么在当年的四大经济特区中,唯有深圳一枝独秀?其实,这中间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地缘经济的影响。具体来说,澳门太小,带动不了珠海;厦门与台湾之间有海峡阻隔并易受两岸关系的影响;而汕头则独处粤东一隅,腹地单薄,难成大业;唯有深圳,紧挨着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借力腾飞,终成大器。  深圳崛起之后,必然要接收一部分从广州转移出来的城市功能。就像当年一部分城市功能从南京、苏州、杭州转移到上海一样。因为海洋是现代人类进行物资交流的最佳介质,所以城市资源有一种尽可能接近海洋的内在动力。中国最早最大的两个世界级都市,香港和上海,都处在大陆的临海突出部。深圳崛起之后,珠三角的经济地缘已经成“∧”字型变成了“三点一线”。  在“∧”字型时代,珠江口东西两岸呈对称发展,广州居于东西两岸交汇处,各种资源汇集,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随着珠江口东岸的强势发展,西岸已经明显处于塌陷状态。2014年,珠江口东岸(深莞惠港)的经济总量已经是西岸(珠中江澳)的4倍有余。珠三角城市群从“∧”字型进入“三点一线”时代,其中的“三点”指广深港,“一线”指广深港高铁。请注意,导致珠江口东西两岸差异的仍然是地缘因素。因为在北半球的江河入海口,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泥沙总是向西岸淤积,由此导致珠江口西岸没有大型海港。而有没有大型海港,正是港-澳之间、深圳-珠海之间形成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唯有尽快开通更多连接东西两岸的通道,才是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的最佳选择,否则两岸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在“三点一线”的城市阵容中,深圳的经济地缘从不利变为有利,从边缘进入了中心,成为了“一肩挑两头”的那个核心支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深圳适合担当珠三角的龙头,而广州不合适的原因:因为深圳的位置居于广州和香港之中,可以一肩挑两头,兼顾三方协同发展,而广州显然不在这个平衡点上。由此,深圳已然成为带动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主动力。  广州当然已经强烈感觉到了这一命运的搏动。这个时候,作为省会的广州,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迎合这种变化,全力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大融合,大融合将带来整个城市群的大繁荣,提高整个城市群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也只有在这种城市的大融合当中,广州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在新的城市群架构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而最不明智的做法,则是采取驼鸟政策,拒绝和不承认这种变化的到来,或者更进一步,采取措施“反其道而动之”,切断深圳的“地脉”,尽可能抵制和延缓这种变化的到来。但是,深圳这个城市已经运行在它的命运之轨上,外力已经难以阻挡。反其道而动之的结果,那么是螳臂当车,要么是零和游戏,害人亦害己。  第三,宣传深圳的成就并不是要掩盖深圳的问题。  成就归成就,问题归问题。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虽然深圳总分排名第三,但在全部十二个评比维度中,它有三项倒数第一,两项并列倒数第一,尤其是其中的“民生基础支撑力”一项,更是输得一塌糊涂。别说相比北上广一线城市,就是比较同为计划单列市的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也差得太远。  至于原因,之前的很多场合,我们都以“投入太少,欠账太多”一言蔽之,并未深究。  在“纳税人―政府”这对关系中,通俗点讲,纳税人负责赚钱,政府负责花钱。具体到深圳,如前所述,深圳2014年的财政收入比广州高出68%,增速比广州高出2倍多,这说明,深圳纳税人的“赚钱”做得非常好,深圳市政府非常有钱。有钱好办事,在这种条件下,深圳市民应该能够享受到比广州好得多的医疗、教育和公共交通服务。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深圳的普通高校只有广州的1/7,在校大学生不到广州的1/12,三甲医院数量只有广州的1/4,医院床位数不到广州的一半,地铁运营线路长度比广州少1/4。  作为一个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崭新城市,在古老的广州限牌之后不到一年半,深圳跟进,野蛮实施汽车限牌限行政策。而此时,距深圳“勇夺全球城市交通领袖奖”还不到三个月,奖杯尸骨未寒,深圳就把它卖了废品。  作为一个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崭新城市,按理说深圳应该具有超前的规划,至少应该几十年不落后吧?你们指挥设计、施工的排水系统,至少应该确保在你们退休之前不出问题吧?结果,这帮家伙楞是给新来的市委书记一个下马威。  “新建的城市怎么就总淹呢”?马书记,别说您新来乍到整不明白,我们在深圳住了几十年,同样整不明白啊!  “雨季到市区来看海,我带着你,你带着船……”每年雨季,总有几个城市会流传这种调侃的段子,但我觉得只有深圳最没脸。就像一群年老体弱的乞丐当中,兀地站着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你会觉得扎眼。  接回前文。深圳的纳税人“赚钱”做得非常好,问题出在政府,出在“花钱”这个环节。  那么,深圳的钱都去哪儿了呢?上交中央一部分,这个是必须的了,其余的呢?没存银行,没给市民发红包,没去美国买国债,那就应该花在深圳了是吧?是的,钱是花掉了,不过该办的事情却没办。  别抬出一摞一摞的账本来。老百姓不买账本,老百姓只相信眼前的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  深圳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他们含辛茹苦,锱铢累积,三十五年,前赴后继,终于积累起这全国第三的家业,双手捧上这白花花的银子,交给他们充分信任的父母官,让官员们来当家作主,来花这笔钱,给大家谋福利。  但是,政府却违约了。三十五年来,深圳的父母官们却给百姓交了一张严重不及格的答卷。  我们的党,是执政为民的党。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很可惜,深圳的政府却在它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为人民服务”方面,出现了崩塌式的重大失误。试举一例。深圳市儿童医院在挂号处曾贴出一张手写告示,“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手足口病,都要等6-8小时,如果你能等待就挂号,不能等待请去其他医院!”此事引起热议,该院的服务态度被质疑。  深圳的医疗资源紧张全国闻名,但此事经深圳人大代表朱彦一解释,却又牵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他说:“儿童医院有好几层楼没有用,因为没有医生,多少儿科医生愿意到深圳来?儿科医生都年轻,有子女上学的问题”。连体制内的医生都担心子女上学的问题,你想想,深圳的学位那得多紧?网上有个数据,2015年深圳公办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位缺口超过40000个!  深圳的民生问题,已经从最初的炎性肿块,发展为发脓破溃,现在已连片溃烂。  政治学常识告诉我们,政府和市民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市民交税,政府提供服务,双方都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而在深圳,这个游戏规则被打破了。作为违约一方的政府,一直专注于“剪羊毛”,却无心“养羊”,钱收了,很多该办的事却没办,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多,民生服务的缺口却越来越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问题当然是历年累积的,现在回头去找原因,哪届政府都有责任,哪届政府都不用负全责。法不责众,大家都有责任基本上等于大家都没责任。  GDP上去了,政绩有了,上级满意了,官员们或升或迁或离休,一个个满心欢喜地离开了深圳。民生艰难的后果,却只能由底层的老百姓咬着牙来承担。在中国这个只惟上不惟民的权力体系中,官员只接受上级的考核,根本没有接受百姓考核一说。所以,百姓这张答卷,及格不及格也就无所谓了。  但是诸位大员,如果您还在深圳的某个位置上,请记住,在深圳这个地方,政府是违约的一方,是欠账的一方,是理亏的一方,所以,请您在为百姓办事的时候,别装大爷,多一份耐心,少一点骄气。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帖子,呼吁“深圳,你需要静静”――依我看,深圳真正需要静静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些掌握“治国大权”的处长们,你们真的需要静静地想一想,该怎样为市民们办点儿实事了。  第四,强者恒强,深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们相信,深圳一定会成为珠三角城市竞争中的强者。这是由深圳独特的地缘优势、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科技创新力、环境承载力、制度创新力和文化包容性等优势综合决定的。  在改善医疗教育,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深圳已经在注入资源,争取尽快弥补短板。我们选择相信政府,相信政府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  在城市竞争中的胜出者,一旦建立起相当的优势,一般就会遵循“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直到建立起无法逾越的绝对优势。  从宏观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北上深三个巨型城市中,北京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上海从开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而深圳建市才几十年。这说明,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虽然中国经济资源往南流动的现象古已有之,从东晋、南宋等朝代南迁开始,历代都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但当代中国的人口南迁远较古代为盛。据统计,仅广东一省,改革开放以来接纳的南下人口就有将近2000万,这个数字放在世界上已经是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人是经济动物,人口的流向可以指明经济发展的趋势。  数据表明,包括香港在内,珠三角的城市集中度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北京沪的GDP规模都在2万亿以上,而广深港则在1.6-1.8万亿之间;京沪的人口规模都在2千万以上,而广深港均在1千万左右。  现阶段,广深港三市规模大体相当,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城市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这种均势只是暂时的,在一个城市群之中,必定会产生核心城市,就像一条山脉必定会有它的主峰一样。例如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与天津、唐山之间,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与南京、杭州之间,是必定会有落差的。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发展才是常态。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珠三角必然崛起一个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与北京、上海相当的龙头城市。该城市的GDP将超过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口在2000万以上。  放眼珠三角,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强者的,唯有深圳。  当然,在其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地缘因素,前文已有分析。  有人会指出,深圳地域狭小,不可能容纳2000万以上的人口。说得对,这对于深圳来说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对于中央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问题。城市如人。做得好,谁都乐意为你锦上添花;做得不好,中央给你补贴多少银子,你仍然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再往南看。促进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一直是中央交给深圳的一项重要使命。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也一直是深圳加重自身分量的重要法码。没有香港“托盘”,深圳的重要性将大大降低。不与深圳合作,香港的复兴亦将成为泡影。  现阶段的“深圳―香港”关系,已经是平等合作关系,双方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今后深港之间应该研究的是怎样深化合作,促进融合,从表面的应酬、虚与委蛇的应付,走向全面的、深度的、实质性的合作――这既是中央的寄望,也是深港两地的切身利益所在。  风物长宜放眼量。可以预见,等到政制的藩篱消失之后,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前殖民地城市香港,与社会主义社会最大的特区城市深圳,这两个最擅长制造世界奇迹的城市,最终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成为一个堪与纽约、伦敦比肩的世界级大都市。深港的前程,无可限量。  而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睁开眼睛,承认你看到了这头“客厅里的大象”――深圳,这个已经成为“中国第三”的城市,这个中国城市金榜上的新科“探花郎”。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幸运的。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告诉世界,深圳的成功,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伟大成就,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广东人民长期支持特区建设的结果,更是广大特区建设者三十五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历史将会记下这一笔:  2015年,深圳凭实力成功问鼎,成为“中国第三城”。
步行街JR都是善良的~~~
这些回帖亮了
广州每个月都要被深圳轮一次
广州深圳反正占据了三四名,不服气的城市可以来比一比
广州每个月都要被深圳轮一次
深圳总面积为1952 .84平方公里,其中接近50%的面积是保护性用地,不允许开发,可建设工地有931平方公里,目前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还不到200平方公里。按照传统土地开发速度,深圳在今后数年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虽然说转型高新产业,但是用地还是太少了,感觉未来深圳房价会贵到离谱。发自手机虎扑
广州深圳是一家,二比二平都第三
不是因为北上广有多强
而是因为剩下的有多弱
深圳表示占了好时机而已
因为我不知道,下辈子是否还能遇见你,所以我今生才会,那么努力,把最好的给你。
广州深圳反正占据了三四名,不服气的城市可以来比一比
安福鞋城 最专业的莆田鞋服咨询交流平台
引用2楼 @ 发表的:
深圳总面积为1952 .84平方公里,其中接近50%的面积是保护性用地,不允许开发,可建设工地有931平方公里,目前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还不到200平方公里。按照传统土地开发速度,深圳在今后数年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虽然说转型高新产业,但是用地还是太少了,感觉未来深圳房价会贵到离谱。
这个根本不是问题,惠州东莞表示,我们准备好了
步行街JR都是善良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城市。。
引用6楼 @ 发表的:
这个根本不是问题,惠州东莞表示,我们准备好了
广州表示,你们准备好了无用。
这是我在步行街看过最长的文章,不好意思,后面都没看
Fuck the time, too fast to enjoy life
引用6楼 @ 发表的:
这个根本不是问题,惠州东莞表示,我们准备好了
你干的过大鹅吗
欢迎添加公众微信号szrdscam,内有福利
十几年前以为深圳没落了,想不到十几年后却越来越有活力,甚至能超越香港。。。。。。。。。。。。。。
写得挺好,内容很多,应该是某个机构写的吧,个人感觉第三第四没所谓,最近一段是借了前海蛇口自贸区的光,深圳又比较引人关注
一拉到底,反正在我眼里,中国前三是北上广,第四是深圳。
现实中哪里有皇叔买啊!!!
又来轮我小深圳了?隔三差五的轮一次。
教育资源、土地资源、行政职能还比不上一些二线城市,不直辖基本没机会第三。
深圳G化比V州好,O,是G化,不是那G化发自手机虎扑
宋美龄说她喜欢法国梧桐,
蒋介石就在南京种满了梧桐。
我说我喜欢海,
然后你就一直浪,,,,,
看到民生基础支承力那个选项的得分就笑了。。
广州三甲39家,深圳10家,广州大学生108万,深圳8万。
然后广州0.8分,深圳0.7分。
我也是醉了。。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力的0.95和0.7的对比下。。
唐马儒:包容发自手机虎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1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9人参加识货团购178.00元37人参加识货团购698.00元5人参加识货团购215.00元14人参加识货团购259.00元9人参加识货团购179.00元24人参加识货团购98.00元8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20人参加识货团购649.00元7人参加识货团购179.00元20人参加识货团购278.00元11人参加识货团购26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饮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