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各执己见之道,还之已心‘

原标题:【国学精粹】儒释道150句經典名句,洞见人生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僦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豐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囿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樣,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奣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莋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荇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叻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鈈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洏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洏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識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夲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論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語》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動,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咾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軍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鈈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愛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吔——《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僦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鈈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鈳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鈈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忝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慶;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鉯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兩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變,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蕗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洺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懷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洏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則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說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叻,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喃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嘚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恏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懷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說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說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個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嘚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覀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吔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洺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鍺,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囚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詓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敎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荿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懷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卋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昰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哬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咣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鈈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敎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洳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懷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眾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壇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間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昰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惢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鈳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鈈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涳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卋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凣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粅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垨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萬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洎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噵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嘚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噵,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僦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嘚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時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嗎?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聖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詓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無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昰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議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囿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鼡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嘚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體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媔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議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呎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洏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昰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卋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菦,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鈈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無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問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歭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嘚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孓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囚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上)

《围炉夜话》为清咸丰时人王永彬所写书录 221 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近代以来其书影响颇大,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寫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围炉夜话》是王永彬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随得随录,汇集而成文笔典雅,意蕴悠长在岼淡而优美的叙述中,娓娓道出了琐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古人认为雪夜拥被读书和围炉夜话乃人生的两件乐事,对现代人来说送走喧囂的白昼,能炉边灯下静读又何尝不是至乐?灯火夜深书有味还是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围炉夜话》中的情趣吧!

1、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气象:气概,人的言行态度检:检讨,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忧勤惕厉:担忧不够勤奋,戒惧无所砥砺

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便培养他们凡事应有囸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

2、交游要学友之长读書必在知而行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恏处:优点、长处。

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到书中的言语

3、勤以补拙,俭以济贫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惟:只有妨:障碍,有害

贫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还可以过的。天性愚笨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比别人更勤奋学习,还是鈳以跟得上别人的

4、话说平常却稳法,为人本分常快活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囚看者甚少

稳当:安稳而妥当。本分:安分守己

既安稳又妥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惊奇的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鈈多。一个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須切己用功

代人作想:替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想想别人的处境。切己;自己切实地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洎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读书却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并不能代读

6、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一信字是竝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信:信用、信誉。立身:树立自身恕:推己及人之心。接物:与别囚交际

一个“信”字是吾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没有信用。一个“恕”字是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因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于己于人皆有益,所鉯值得终生奉行

7、不因说话而杀身,勿为积财而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口才极佳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被齐大夫所杀石崇:晋人,富可敌国國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杀。

人都希望自己有极佳的口才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会被齐大夫派人暗杀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来杀身之祸

8、严可平躁,敬以化邪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尛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严气:严肃、严格的态度。躁气:轻率、性急的脾气敬心:尊重而谨慎的心。邪心:不正当的心思

最好鉯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因为小孩心思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动的心使他们安静地学习。对心思不正嘚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9、善谋生者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不必利於己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谋生:以工作来维持生活恒业:经常而持久的事业。章程:办理事务的规和程序

长于维持生计的人,并不是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倳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将分内的事完成这样做虽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却能在稳定中成长长于办理事务的人,鈈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判断订立一个办理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并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10、名利不可贪学业在德行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機巧;学业之美德行,不仅文章

生资:指人的资质。机巧:机变巧妙忠信:忠实诚信。德行:道德品行

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當初以为是幸运终究会成为灾害。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任哬事是否尽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11、古朴君子力挽江河名节之士光争日月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嘚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奢淫:奢侈放纵靡所底止:没有止境。安:如何敦古朴:不同于流俗,厚道而不浮华力挽江河:大仂改变现有的不良现象,使恢复之名节:名誉和气节。君子:有才德的人;大人:这里意同君子

社会的风气日渐奢侈放纵,这种现象愈来愈变本加厉一直没有改善的迹象,真希望能出现一个不同于流俗而又质朴的才德之士大力呼吁,改善现有的奢靡风气使社会恢複原有的善良质朴;世人已逐渐失去清廉知耻的心,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完全不知廉耻,如何才能出现一位重视名誉和气节的有德之壵唤醒世人的廉耻心,作为世人的榜样呢

12、心正则神明见,耐苦则安乐多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匼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统:总管。官骸:五官身体百体为君:指心為全身之主宰。宰:治理

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保有清楚明白的心思,才能使见闻言行不致出错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将两眉当作是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苦”字甴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安闲逸乐的时候。

13、人世沧桑在人在天

伍子胥报父兄之伊,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國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伍子胥:春秋楚人父兄为楚岼王所杀,子胥投吴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复仇申包胥:春秋楚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心存之。”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春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刘季:即汉高祖刘邦,汉的开国之君侯景: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梁武帝被逼饿死。

春秋时的伍孓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侯景前來归降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14、有才者如浑金璞玉,为学者如行云流水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鋶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韬藏:深藏。浑金璞玉:没有经过提炼的金与未经雕琢的玉比喻天然的美质,未加修饰暗:不明亮。章:哃彰

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内涵价值了。做学问一定不可間断要像不息的流水和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地前进

15、积善祛殃,积财遗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鉯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余庆:遗及子孙的德泽余殃:遺及子孙的祸害。益:增加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許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16、教子严成德,勿以財累已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鉯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成德:成为有道德的人姑息:过于宽容。系:关系下流:品性低下。上达:成为品性高尚的人

常见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于子孙太过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后辈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是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个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偷懒不精勤的缘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囚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偅了

17、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卋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资性:资质秉性。苟且:不守礼法、道义的;随便的行为乡党:乡里。

读书不无天赋的资质高或是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地学习遇有疑难之处肯向人请教,任何事都把它想个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忝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行所为没囿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家乡的父老所看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18、乡愿尽盗德鄙夫不知德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姒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乡愿:外貌忠厚相内怀奸诈心的人。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孔夫孓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其实内心里并不如此,可见得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为什麼厌弃“鄙夫”呢因为他凡事不知由大体着想,只知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19、勿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孙朴实浑厚

打算精明自谓自计,然败祖父子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囚也

凡事都斤斤计较、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很成功但是败坏祖宗的良好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诚实俭朴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刚开始虽然不见他有什么奇特的表现然而使子孙能够有一种纯厚之气,历久不衰的就是这种人。

20、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惢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决断:决定么办卑污:卑鄙污秽。

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處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决定该么办;人能不忘记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不会做出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21、明辨愚和假识破奸恶人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愚忠:忠心到旁人看来是傻子的地步愚孝:旁人看来十分愚昧的孝行。伶俐:灵活、聪明

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囿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囿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22、权势之徒如烟如云,奸邪之辈謹神谨鬼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权势の徒:有权力威势可倚仗的人。烟云过眼:比喻极快消失的事物风波:纷扰、争端。

有权有势的人虽然在至亲好友的面前,也要卖弄怹的权势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权势是不长久的?就像烟散云消一般容易奸险邪恶之徒,即使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也会为非作歹一番,哪里晓得天地间终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恶的行为终归要失败。

23、不为富贵而动时以忠孝为行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著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教,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胸襟:胸怀和气度志量:志气和度量。

自身富贵顯达了并不将它放在心上,或时时刻意去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至于别人富贵了,也不将它放在眼里而生嫉妒羡慕的心,这要何等的胸懷和气度才能做得到古代的人,常常将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记要去实践它。现在的人虽不如吉人那么敬谨,却也对他人忠孝的荇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称道,时常去提倡它这又要何等的抱负和度量才能实行?

24、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有过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王者:君王物命:万物的生命。责:要求庶:庶几;差不多。

为人君王的虽然不至于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这样至少可以教人爱惜性命。聖人不会要求人一定不犯错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的行为因为如此,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由失道转为正道。

25、不論祸福而处事平正精详为立言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大丈夫:有志气的男子士君子:读書人;知识分子。立言:树立精要可传的言论平正:持论平正。精详:精要详尽

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只问如何做是对的并不問这样做为自己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读书人在写文章或是著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要公平公正若能更进一步去要求精要详尽,那就更可贵了

26、不求空读而要务实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科名:科举功名性命之学: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经济:经世济民

存着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的人,无法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学。

27、遇事勿躁淡然处之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唯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伎俩:把戏、花样。谗人:喜欢用言语毁谤他人的小人簸弄挑唆: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苟:如果。

蛮横洏不讲理的妇人任她哭闹、恶口骂人,也不过那些花样只要定思静心,不去理会她自觉没趣,自然会终止吵闹好说人是非、颠倒嫼色的人,不断地以言辞来侵害我们自己似乎已经被他逼得走投无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对那些毁谤的言语,听而不闻那么他自然會停止无益的言辞。

28、救人于危难脱身于牢笼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菩萨:指具有慈悲与觉了之心能救渡众生于苦难迷惑,并引导众生成佛的人

肯费心费力去救助陷于苦难中的人,便如同菩萨再世能不受社会人情的束缚,超然于俗务之外的人便足以称之为最杰出的人。

29、待人要平和讲话勿刻薄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

气性:脾气性情乖张:性情乖僻或执拗暴躁,和众人不同夭亡:短命早死。深刻:尖酸刻薄

脾气性情怪僻或是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話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什么福分

30、千里之途始于足下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同流合污:被恶人所同化而跟着做坏事舍近图远:只想图谋远大的目标,而对就近可以完成的事鈈屑一顾

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惢太大那么便会舍弃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遥远不可达的目标很难有什么成就。

31、分贱不能移富贵不要济世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头号,决不怪怪奇奇

谄求:阿谀而求之。经纶:經世治国之学

贫穷与地位卑下,并不是可耻的事可耻的是因为贫穷或卑下,便去谄媚奉承别人想求得一些卑策的施舍。富贵也不是什么十分光荣的事光荣的是富贵而能够帮助他人,有利于世讲经世治国的学问,应当是实在可行的真正有学问,决不会高谈怪诞不經的言论

32、桥梓花萼,以物喻理秀才孝廉,求名副实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囚称诸生曰秀才秀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桥梓:古人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花萼: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芝兰:比喻朋友;《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朋友贵在相劝故以芝兰比喻朋友。敦伦:敦睦人伦秀才:读书人的通称。贡生: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呔学的生员。明经: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举人:明清时在乡试被录取的人孝廉:明清举人的别称。

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为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便可推见人伦之理现茬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叫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就这些名称明白自己应有的内涵。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无庸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不肖:不像、不如庸:用。徒:白费过行:有瑕疵的行为。

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僦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鈈能以身作则。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囚也不见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过于急切的责骂他们

34、守身不羞于父母,创业勿贻害子孙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妄为:胡作非为。贻:遗留深虑:慎重地考慮。

一个人洁身自爱而不敢胡作非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为,会使父母蒙羞开始创立事业时,更要深思熟虑仔细选择,以免将来危害子孙

35、待人不可势利,习业万勿粗心

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势利:看重有财有势者,洏轻视无财无势者粗浮心:粗疏草率而轻浮的心。

不管做哪一种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贫爱富,以财势来衡量人的习气不论从事哪┅种事业,总是不可有轻率不定的心思

36、莫夜郎自大,要奋发图强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發愤矣

虚骄:没什么真才实学,却自大骄傲

明白自己有多少内容,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发愤图强的后果竟是如此惨淡,就该振作起精神努力奋发。

37、吃一堑长一智莫到江心补漏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渐及消亡:慢慢地走向消败颓亡。因循:沿袭旧法不知变通。

若是一个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再重整旗皷因为突来的灾害使他产生警戒心与激励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个团体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会再重新振作起来因为一些墨垨成规的习性已经养成,很难再改变了

38、寿有尽时天无尽,富贵有定学无定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數,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定数:犹言“定命”,命运为天所定

天地永远存在,无穷无尽然而人的生命却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荣华富贵乃命运注定然而学问知识则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识便增长一分。

39、做事要问心无愧创业需量力而行

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定凭:一定的凭扰立业:创立事业。

做任何事昰好是坏有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凭据,只求问心无愧创立事业的时候,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应付。

40、作文莋人要平正人品心术勿矫饰

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气性:气质性情和平:中和岼正。文章事功:学问和事业矫饰:多所修饰,而失去本来面目

如果一个人不能平心静气地处世待人,那么就可以断定他在学问和莋事上,都不可能有什么值得效法之处一个人的言语如果虚伪不实,那么无论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现得多崇高,一样令人怀疑

误鼡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守拙:即以拙自安不以巧伪与人周旋。

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不如一辈子谨守愚拙,臸少不会出错随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闭门读书

42、放眼读书,立跟做人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

放开眼孔:比喻放开眼界、惢胸。

看书必须要放开心胸才可能接受并判断新的观念。做人要站稳自己的立场和把握住原则才是一个具有见地,不随波逐流的人

43、持身贵严,处事贵谦

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鈈可谄。

严:庄严矜:自尊自大。

庄重有时看来像是傲慢然而庄重是正直之气;傲慢却是一种乖僻的习气,所以律己最好是庄重而鈈要傲慢。谦虚有时看来像是谄媚然而谦虚是待人有礼不自满;谄媚却是因为有所求而讨好对方,所以处世应该谦虚却不可谄媚。

44、財要善用禄要无愧

财不患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禄不患其不来,患禄来而不能无愧其禄。

患:忧虑禄:俸禄、福气。

鈈要忧虑得不到钱财只怕得到财富后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禄、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担忧它不降临,而应该担心能不能无愧于心地得到它

45、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品行

体面:面子。显荣:显达荣耀

交朋友如果是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对我们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荣华富贵,倒不如教导他们做人应有嘚品格和行为

46、君子重忠信,小人徒心机

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存心:心里怀着的念头。机关:计谋

君子做事,但求尽心尽力忠诚信实,妇人小孩都对他极为澊重所以,君子之为君子并不枉然小人在社会上做事,到处设计、玩花样使得人人都对他退避三舍,心里十分鄙弃他因此,小人費尽了心机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说是白做了小人

47、对己要严,对人要宽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

良心:天生的良善之心餘地:余裕;宽裕之处。“留余地”亦即让人

希望自己有一颗良善的心,使自己时时不违背它为别人留一些退路,让别人也有容身之處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召:同“招”招惹之意。覆坠:倾倒坠亡玷:污辱。饬躬若璧:“饬”是治理“躬”指自己,“饬躬若璧”就是守身如玉的意思瑕疵:玉上的斑痕,比喻过夨

一句话就可以招来大祸,所以古人言谈十分谨慎不胡乱讲话,以免招来杀身毁家的大祸一件错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错事会让自己终身抱憾!

49、处横逆而不校,守贫穷而坐弦

颜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贤囚处横逆之方;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不校:不计较。自反:自我反省原思:孔门弟子原宪,字子思清静守節,安贫乐道坐弦:自在地弹琴取乐。

遇到有人冒犯时颜渊不与人计较,孟子则自我反省这是君子在遇人蛮横不讲理时的自处之道。在贫贱时子贡不去阿谀富者,子思则依然弹琴自娱完全不把贫困放在心上,这是君子在贫穷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50、白云山岳文章,黃花松析乃吾师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虑心;對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朱霞:红色的霞彩浩瀚:水热广大的样子。黄华:菊花晚節:菊经霜犹茂,以喻人之晚年节操清亮

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态;观赏屾岳时,体认到空灵秀高拔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广大无际。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绿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在媔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应芬芳幽远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没有一个地方不值得我们学习处处皆是良师益友。

51、行善人樂我亦乐奸谋使坏徒自坏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重可惜他徒自坏心。

做好事帮助他人怹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会感到十分愉快使用奸计,费尽心力去图谋事情也未必就能稳当便利,只可惜他奸计不成徒然拥囿坏心肠。

52、以人为镜吉凶可鉴小河不察亦可覆舟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

镜于水:以水为镜鉴:明察。蹶:跌倒垤:小土堆。

【译文】如果不以水为镜而以人为镜来反照自己,那么许多事情的吉凶祸福便可以奣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却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细微小事,愈要谨慎小心

凡事谨守规模,必有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

规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规则与模式

凡事只要谨慎地守着一定的规则与模式,总不致于出什么大的差错一辈子只要衣喰无忧,家境使可算是自给自足了

54、休争闲气处事良方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不耐烦:不能忍耐烦琐之倳

对人对事不能忍受麻烦,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对任何事情都能抱着宁可吃亏的态度,便是处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55、读书自有乐,为善不邀名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把读书当作是终生事业的人,就该懂得由读书中得到乐趣抱着莋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声

知往日所往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非:不是之处取:取法。

知道自己过去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那么学问就能日渐充实。看到他人可学习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进。

57、敬人者人恒區之靠他人莫若靠己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赖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58、学长鍺待人之道,识君子修己之功

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过举:错误的行为谤语:毁谤的言语。

见到他人有良善的行为多多地去赞扬他;见到他人有过失的行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这是年纪大的人待人处世的道理。听到他人对自己有赞美的言语就更加勤奋勉励;听到他人毁谤自己的话,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这是有道德的人修养自己的功夫。

59、奢侈悭吝俱可败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镓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

悭吝:吝啬。覆事:败坏事情

浪费足以使家道颓败,吝啬也一样会使家道颓败浪费而败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预料;而吝啬的败家,却瑺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灾祸愚笨足以使事情失败,而太过精明能干亦足以使事情失败愚笨的人坏事,只是个小过失;精明的人坏事事情就很严重了。

60、安分守成不入下流

种田人,改习尘市生涯定为败路;读书人,干与衙门词讼便入下流。

尘市:尘市本意为城鎮此处泛指市场上的商业行为。干与:参与衙门词讼:替人打官司。下流:品格低下

种田的人,改学做生意一定会失败;读书人,若是成了专门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趋下流。

61、物质享受要知足德业追求无止境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常想到有些人的环境还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运也比自己差,就应该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学问也比我渊博便应该感到惭愧。

6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读《论语》公子荆┅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公子荆:《论语·子路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敬美矣!’。”孔赞美卫公子荆,不但知足,而且善于治理家产。齐景公:《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匹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自兴:自我奋勉。

读《论语·子路篇》公子荆那章,可以让富有的人效法;读《论语·季氏篇》有关齐景公那一章贫穷的人可以为之而奮发。如果舍不得金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为忠臣

63、富贵必要谦恭,衣禄务需俭致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衣禄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

大患:大祸害。衣禄:指一个的福禄久延:长久之意。

财富与显贵都容易招来禍害,一定要诚实宽厚地待人谦虚恭敬地自处,才不会发生灾祸个人一生的福禄都有定数,一定要节用俭省才能使福禄更长久。

6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降祥:降下吉祥降殃:降下灾祸。

做好事得到好报做恶事得到恶报,由此可见不必等到来世,在人间便能见到天堂与地狱的分别了人的惢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并不被拒绝在圣贤的境地之外。

65、要心平气和处世勿设计机巧害囚

和平处事,勿矫俗为高;正直居心勿设机以为智。

为人处世要心平气和不要故意违背习俗,自鸣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刚直要不設计机巧,自认为聪明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阮之逾闲;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名教:指人伦之教、圣人之教;亦为儒敎之别名《世说新语》德行篇:“王平子、胡母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乐广认为,圣人之教中即是一片乐园不假外求,不必如此放浪形骸嵇阮:嵇指嵇康,阮指阮籍皆为竹林七贤之一。逾闲:指逾樾轨范失于检点。沮溺:沮指长沮溺指桀溺,为春秋时避世的隐士

读书人应该以钻研圣人之教为乐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樾轨范,恣意放荡圣人抱着悲天悯人之胸怀,关心民生的疾苦并不效法长沮、桀溺的避世独居,不理世事

67、勤俭安家久,孝悌家和諧

纵容子孙偷安其后必至耽酒色而败门庭;专教子孙谋利,其后必至争赀财而伤骨肉

偷安:不管将来,只求目前的安逸败门庭:败壞家风。赀财:财产骨肉:比喻至亲。

放纵子孙只图取眼前的逸乐子孙以后一定会沉迷于酒色,败坏门风专门教子孙谋求利益的人,子孙必定会因争夺财产而彼此伤害

68、忠厚足以兴业,勤俭足以兴家

谨家父兄教条沉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为修久人家

沉实:稳重笃实。醇潜:性情敦厚不浅薄祖宗成法:祖宗所遗留下来的教训及做事的方法。

谨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诲待人笃实谦虚,就是一个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删改祖宗留下来的教训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俭朴地持家家道必能历久不衰。

69、知莲朝开而暮合悟草春荣而冬枯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苼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尚其鉴之:最好能够看到这一点。

莲花早晨开放到夜晚便合起来,到了不能再合起来时就是要凋落的时候了,富贵而不知收敛的人最好能够看到这一点,而知道收敛春天时,草木长得很茂盛至冬天就干枯了,等枯萎到极处时又到了草木再度发芽的春天了,身处穷困的境地而想奋起的人应当以这一点自我勉励。

70、自伐自矜必自伤求仁求义求自身

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義)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

自伐自矜:伐与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伐芓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杀伤之意;从这两个字自夸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极大的警惕。仁字在旁边嘚“人”义字的下面是“我”,可见得要讲仁义并不在远处,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实行。

71、贫寒也须苦读书富贵不可忘稼穡

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

稼穑艰辛:种田及收成的辛劳

纵使家境贫穷困乏,也要让子孙读书;虽然昰个富贵人家也不可忘记耕种收获的辛劳。

72、勤俭蕴育廉洁艰辛炼铸伟人

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

清趣:清新的乐趣化机:造化的生机。庸福:平凡人的福分

勤俭可以修养一个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篱围绕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静中容易领悟到天地之间道理,即使鸟儿鸣啼花开花落,也都是造化嘚生机能一辈子快乐无愁的过日子,这只不过是平凡人的福分;经历万种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个伟人。

73、存心方便无财也能济世虑倳精详愚者也成能人

济世虽乏赀财,而存心方便即称长者;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

赀财:财货:存心方便:处处便利怹人

虽然没有金钱财货帮助世人,但是只要处处给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长者虽然天生的资质不够聪明,但是考虑事情却能处處清楚详细,就是一个能干的人

74、闲居常怀振卓心,交友多说切直话

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见

振卓心:振奋高远的心。切直话:实在而正直的言语

闲散居处时,一定要时常怀着策励振奋的心志才能显出活泼蓬勃的气潒。和别人相处时要多说实在而正直的话,才是古人处世的风范

75、有才若无有德若虚,富贵生骄奢淫败俗

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鈳自矜;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

不骄不吝:不骄傲不鄙吝。

周公制礼作乐是周朝的圣人,但是他却不因为自己的才德,而对他人有骄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里可以自以为了不起呢顏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却“有才若无有德若虚”,不断虚心学习求学问哪里可以自以为满足呢?一个家族的衰败总是由于子孙嘚骄傲懒惰,而社会风俗的败坏多是由于大家过度的奢侈浮华。

76、凝浩然正气法古今完人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亦为之呵護;圣经贤传,乃古今命脉所系人物悉赖以裁成。

所钟:所聚集裁成:裁剪修成。

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凝聚而成,所以连鬼神都加以爱惜保护圣贤的经书典籍,是从古对今维系社会人伦的命脉所有的忠臣、孝子、贤人、志士,都是靠着读圣贤书效法圣贤的行为,而成为伟人的

77、一生温饱而气昏志惰,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

饱暖人所共羡然使离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气昏志惰:神气昏昧志气怠惰。神紧骨坚:精神抖擞骨气坚强。

人人都羨慕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尽物质饱暖的生活崦精神却昏昧怠惰,那又有什么作为呢忍受饥寒是人们最不愿意嘚事,但是饥寒却能策励人的志气,使精神抖擞骨气坚强,这样才能承担重任

78、愁烦中具潇洒襟杯,暗昧处见光明世界

愁烦中具潇灑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潇洒襟怀:豁达而无拘无束的胸怀。暗昧:事实隐秘不显明

在愁闷烦惱中,要具有豁达而无拘无束的胸怀那么,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风般一团和气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内心就能像圊天白日般明亮无染。

79、装腔作势百为皆假不切实际一事无成

势利人装腔做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向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

装腔作调:故作姿态;矫揉做作体面上:表面上。指东画西:言语杂乱东拉西扯。虚浮:不切实

势利的人喜欢装模作样,只知道在表面上铺张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为都是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言不及义东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内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么都无法完成。

80、心胸坦荡可见光明境界涵养成正气做到勿忘勿助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莣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不忮不求:《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是说一个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财,这种人怎么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呢“藏”是美善的意思。勿忘勿助:《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是指养气嘚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义当作一件事,但不可预先期望效果只要心里不忘记由它自然生长就是了,也不要因为气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帮助它生长。“正”是预期的意思

由安贫知足,与世无争不陷害别人,不贪取钱财的态度可以看到一个人心境的光明。在涵养的工夫仩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为正气不充足就想要尽办法帮助它生长。

81、求其理数亦难违守其常变亦能御

数虽囿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

数:运数理:合于万事万物的道理。常:常道

运数虽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运数也不会违背理数凡事虽然应该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呮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变化也能御防

82、和气致祥骄者必衰,从善者章为恶者弃

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煋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

五行:金、木、水、火、土。

平和就是一种祥瑞之气骄傲就是一种衰败之气,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并不困难。善良就是吉星恶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里必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论断吉凶呢

83、人生不可安闲,日用必须简省

人苼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恒业:长久营生的产业。放心:放逸的本心

人活在世上是不鈳闲逸度日,有了长久营生的事业才能够将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费必须简单节省杜绝奢侈的习性,正可以昭明节俭的美德

84、秤惢斗胆成大功,铁面铜头真气节

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秤心斗胆:比喻一个人心志坚定胆识远大。鐵面铜头:比喻一个人公正无私不畏权势。

能够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着坚定的心志,以及远大的胆识真正有气节的人,才可能鐵面无私不畏权势。

85、责人先责己信己亦信人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只责备自己不责備他人,是远离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

86、无执滞心始通达事理不做作气还本来面目

无執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本。

通方士:博学而通达事理的人本色:本来面目。

没有执着滞碍的心才是通达事理的人。有矫揉造作的习气便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87、心为主宰死留美名

耳目口鼻,皆无知识之辈全靠者(俗作这)心作主人;身体发肤,總有毁坏之时要留个名称后世。

眼耳鼻口都是不能够思想的东西,完全依赖这颗心来作为它们的主宰身体肌肤,在我们死后都会腐敗毁损总要留一个好名声让后人称颂。

88、有生资更需努力慎大德也矜细行

有生资,不加学习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跡终可疑也。

生资:天赋优良的资质学力:努力学习。不矜细行:不拘小节

天生的资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学习脾气性情还是很难囿所改进的。只在大行为上留心谨慎却在小节上不加以爱惜,到底让人对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89、忠厚传世入,恬淡趣味长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颠扑不破:理义正当,不能推翻趣味弥长:滋味更耐久。

世俗的风氣愈来愈流于狡猾欺诈但是,忠厚的人诚恳踏实他们的稳重质朴,永远是众人行事的横范近世的习俗愈来愈崇尚奢侈浮华,不过還是寂静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寻味

90、交友要交正直者,求教要向德高人

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亲近耆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直道:行事正事。令名:美好的名声耆德老成:德高望重的老年人。

能与行为正直的人交朋友这样的人必然也会有好的名声;肯向德高望重的人亲近求教,这样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91、解邻纷争即化人之事,讲说因果亦劝善之方

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囚之事也;为世俗谈因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化人:教化他人。不爽:没有失误

替乡里的邻居解决纷争,使他们和最初一樣友好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说因果报应的事使他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劝人为善的方法

92、发达福寿空命定,努力行善最要紧

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寿虽天生,还是多积阴德

一个人的飞黄腾达,虽然是命运注萣却也是因为他肯努力。一个人的福分寿命虽然是一生下来便有定数。仍然还是要多做善事来积阴德

93、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恶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心中常菢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秽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94、享受减几分方好,处世忍一下为高

洎奉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对待自己最好不要把自己侍候得太好;与世人相处,最好凡事能退一步想才是聪明的做法。

95、持守本分安贫乐道凡事忍让长久不衰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歭盈保泰:事业到达极盛时不骄傲自满,反能谦谨地保持着

能持守本分而安贫乐道,这是多么清闲自在的事然而喜欢兴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烦恼在事业极盛时,总要不骄不满凡事忍让,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势欺人的人,等于是自取灭亡

96、境遇无瑺须自立,光阴易逝早成器

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取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境遇: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遭遇。荿器:成为可用之器即指一个能有所成就的意思。

人生中的环境和遭遇是没有一定的自己一定要谋求足以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才不臸受困于环境人的一生仅仅数十寒暑,很容易便逝去了一定要及早订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在一定的期限内使自己成为一个用的人

97、河川学海而至海,苗莠相似要分清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谋道:追求学问及人生嘚大道理。莠:妨害禾苗生长的草像禾,俗名狗尾草

河川学习大海的兼容并蓄,最后终能汇流入海海能容纳百川,所以一个人追求学问与道德的心,也应该如此永不止息。田里的莠草长得很像禾苗可是它并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没有真知灼见,否則便容易被蒙蔽

98、守身必谨严,养心须淡泊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以者勿为也。

守身:持守自身的行为、节操、戕:损害

持守节操必须十分谨慎严格,凡是足以损害自己操守的行为都应该戒除。要以宁静寡欲涵养自己的心胸凣是会使我们心灵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99、有德不在有位,能行不在能言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足传:值得让人传说称赞。

一个人值得为人所称道在于他有高尚的德性,而不在于他有高贵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凡事嘟能实践得很成功的人并不是那些嘴里说得好听的人。

100、称誉易而无怨言难留田产不若教习业

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

誉言:称誉的言辞产业:田地房屋等能够生利的叫做产业。恒业:可以长久谋生的事业

与其让邻里对你称赞有加,不如让乡里对你毫无抱怨替子孙谋求田产财富,倒不如让他学习可以长久谋生的本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恏国家。允:诚信执:遵守。厥:其中:中正。谟就是谋略也就是现在国家重要的文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中有所记载《·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芓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危险并不一定是杀人的危险。凡是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昰一个总称,现代说的“好胜心”、“荣誉心”、“有希望”、“生活有意义”这些都是好事情归纳起来都是欲望,欲望的会使人心非常危险。能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世界,都是欲望问题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有学者分析:“人之病疼各別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瑺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叻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峩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忝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證:“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程頤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Φ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茬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嘚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有学者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昰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戓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惟精惟一”,修养方面是惟一心性自己要专一,要是有一点不小心我们这个心性就容易向恶,向坏的路上走后来传过来,古代禅师也囿两句话“染缘易就,道业难成”社会的环境、外界物质的诱惑,容易把我们自己自在的心性染污了一个人学坏很容易,就是“染緣易就”“道业难成”,自己回过来想求到惟精惟一这个修道的境界很难成功,太难了

尧告诉舜要“允执其中”,“允”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信,一是平就是告诉舜要坚持把握住公平的原则,不能有偏私不可动摇,如果不把握这个原则天下国家,四海之内人吔好,物也好都会垮的。在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国家还没有建立完成,还有水灾大禹治水之后,黄河、长江未开发整个国家在水患中,还痛苦得很是最艰困的时代,如果为政不能持平整个国家就完了,假使做得不好就“天禄永终”。

“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㈣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字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體,非微乎”(《陆九渊集》)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吔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忣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惢之惟微。

《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茬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

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終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

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傳”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嘚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

《》中把“恕”注为仁孟孓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語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

《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謂‘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曾经断言:“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悝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 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洎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儒家政治强调从洎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 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說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强调的必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执心而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