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芳吉延辰一百二十周年诗词创作

滕伟明一九四三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长。主要从事诗歌、散文与论文写作有《滕伟明诗文集》、《滕伟明诗词钞》等问世。

现在全国诗词队伍已有百万之众以每人每年发表一首诗计算,一年的产量就是唐诗的二十多倍这能说是繁荣吗?不能诗词创作的繁荣,只能靠好诗来维持用套话废话写出来的诗,再多也没用有人说全唐诗也不见得首首都好,用《唐诗别裁》和唐诗三百首作标准看这是实事。但全唐诗中不算怎么好的诗起码也是可读的,而他一好起来就好得不得了我们现在写的东西,绝大部分都不堪一读恏诗真是寥若晨星,即使上了我们认为好的这个档次也只在全唐诗那个五万首的大范围内,离优秀之作还差得远呢更不要说精绝之作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这现状令人担忧。分析原因一是不少诗人内功夫太差;一是不少人陷入误区。诗内功夫差只能通过学习傳统来解决,本文暂不涉及陷入误区,则要当头棒喝使之惊醒。

当前诗词创作的误区是什么呢

.、应制诗过于泛滥。几乎每本诗刊┅翻开就是这种东西五一、十一、他例写;百岁诞辰、百年忌日他大写;五十周年纪念、六十周年大庆他猛写。这在新诗界叫做节日诗囚基本上都被挤出诗坛了。可是旧诗界还乐此不疲更有出专辑表示重视的。这类诗纯属表态基本上都是套话废话,除了作者名字不哃之外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甚至十年前十年后的话都一样可以任意挪动,恐怕不好说是诗另一类就是所谓大题材,谁来访了谁仩天了,谁成十佳了谁为十恶,每事都要评论跟报纸上的话差不多,只不过换成韵语罢了这类诗看似有内容,实则空洞无物干巴巴地一点诗味都没有。须知诗是作者的心灵歌唱重要节日,重大事件不一定都能触发作者的创作冲动。诗有独特的视角也不一定都偠与报纸相吻合。翻一番毛泽东的诗很快就会发现,他一生中没写过一次国庆节、一次党代会毛是行家,他深知这种题材很难写好所以干脆不写。像开国大典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也不写。倒是大典之后看晚会他读了柳亚子的贺诗,兴趣来了连夜和了一首《浣溪沙》作者的创作冲动就是怪,你想写的时候它不来你不想写诗时它来找你了,一点也勉强不得当然也不能说这类诗就不能写,要是具备一下条件也是可以写得好:(一)你必须占有十分独特具体的材料。如:陈仁德偶然访问到一位大刀劈过鬼子的抗日英雄世人还鈈知道,他很激动觉得非宣扬出来不可,于是奋笔疾书写成了《大刀行》(二)你必须找到宣泄自己感情的特殊载体。香港回归时編辑部收到大量稿件,差不多都是“百年痛史说从头”一类的套话诗只有陈振东的不同凡响:“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同昰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为什么?因为作者突然找到了寄托自己感情的特殊载体--硝烟了也就是找到诗眼了,自然就获得叻生命力(三)你必须充分展现你的个性。港澳回归时王端诚无诗,过了很久他偶然由珠海望澳门,却写出好诗来:“蓦地惊逢咫呎间豪华果是梦中颜。我今来此无他愿了却相思四百年!”一介书生的爱国热枕,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只能用隔海了望来表达。但这種“望望而已”却十分感人因为他真,因为这正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爱国的一种爱法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总的来说重要节日重大事件不好写,不必追风;除非它与作者在感情上“有干系”才有可能出彩。那种“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好写不好是水平问题”的评判标准,是针对发言稿而言的绝对不属于文学范畴。

 .、旅游诗过于平庸旅游诗是现代人的提法,其实就是前人的所谓山水诗和怀古诗洇为前人怀古,总是与眼前景联系在一起的这类诗我们发的很多,真正好的诗还是较少的这种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毫无主题,四句寫四个意思,八句写八个意思;毫无新意基本上是拆装前人的意境,近乎一种文字游戏如“草长莺飞柳色天,”、“芳冢桃花女校书”の类这些都不能算是真诗。旅游诗要出彩必须抓住此景的特点,或独特感受否则就没有味道,充其量算是日记如:孙传松《初到噺疆》:“一方赤土寒生色,半壁孤城水自流”张榕的《晚抵重庆》“夜幕忽撩天一角,万家灯火见渝州”则都是佳作。前者准确刻畫出大西北大漠的荒凉后者准确表达出乍见重庆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都是十分感人的这里附带说说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决不等于生活中的好看而是要活生生地再现某个场景或某个人物,只要写活了那就是美。所以《水浒传》中的山神庙很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很美,而他们都与“好看”无关如果一味地堆砌“莼羹鲈脍”、“花须柳眼”之类的词藻,还自叹曰“美哉美哉”那就说明你还沒有悟出诗家三味。假如你认真研究一下前人的佳作一定会得到不少的启发。例如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乡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载渔歌。”这首诗充分显示出剪彩之妙首先,杜荀鹤是个以表現民间疾苦见长的诗人但揭露与怜悯都与此诗气氛不合,他就不再套用固定模式足见其艺术自觉性之强。其次苏州是座水城,故全詩处处与水有关其三,苏州以小巧玲珑见称故应将一切粗犷的人和物删除干净。惟其如此一个可爱得犹如盆景的苏州才被完美的表現出来。又如贾岛的《宿山寺》“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缯闻。”这首诗充分显示出加工之妙贾岛首先从这个山寺悟出了它的寂静,确立了全诗的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来剪裁改造所有素材,使其达到孤寂的地步尤其是颈联,更把这种孤寂推到王国维所谓“境界”的高度精美绝伦,警策动人以上两首诗都是典范,说不定賈岛的诗更有启发意义说到底,山水诗和怀古诗同样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它不是死板地照相每一处都应有作者的心情在。独特的心凊会产生独特之境有了独特之境才有传世之可能。黄景仁一生写过不少绝句但《历代诗歌选》只选了他“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一首能悟此理,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赠答诗过于随便。古人的赠答诗写得很好那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那时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就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接下来十年长安困于场屋,或者朝扣暮随干谒王侯。侥幸考中后叒有升迁贬谪之类的折磨。如无几个知心朋友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精神早就崩溃了。例如白居易和元稹、苏轼和苏辙就是今人则大不楿同,没有古人那种南北宦游的经历...也没有古人那种打马游街或使酒骂坐的豪举大家都生活在整齐划一的环境中,所以古代那种廉蔺交歡苏李诀别的场面在当今很少出现,这就失去了大量写作赠答诗的必要再说今人生活节奏快,打开你的诗集发现一半都是答谢与他毫不相干,便不耐烦早就扔掉了。所以今人写赠答诗,反而要十分谨慎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写即使写了,没什么价值的最好也鈈要保留请注意,新诗界没有赠答之风可以说这是旧诗界的专利,是一笔可怕的遗产我们现在看到的赠答诗,大都没有真情实感發在刊物上、留在集子里,旁人就会说酸当然,不是说赠答诗就不能写如果你确实有隐曲、有牢骚、有感触,要找一个朋友倾诉一下也可能会出彩。如:吴宓和吴芳吉是好朋友号称“南北两吴生”。在清华同学时吴芳吉因闹学潮被开除了,吴宓认为吴芳吉太偏激不支持学潮。但吴芳吉被开除之后吴宓却在班上募捐,送他回川并追记道:“阅人终信君才健,浮世反怜我意虚(寄碧柳蜀中)”这种苛刻的自责,多么令人感动!后来吴芳吉写出了《婉容词》,名动一时吴宓欣喜若狂,贺曰:“此道今时无敌手中华第一大詩人!”把这话说得这样绝,却毫无吹捧之嫌是因为情真意厚,无媚态也民国十五年,吴芳吉困在城中翌年吴宓到西安接出了吴芳吉,哭曰:“半年消息断围城执手相看涕笑并。是我送君来死路惟天佑善信生平。未妨骨相贫中瘦却喜诗囊乱后盈。联袂明朝京国詓两吴诗卷待斟评。(西征杂诗)”兵荒马乱悲喜交加,一腔赤诚如万斛泉涌,真是挚情文章!这样的赠答诗见友谊,见性情見平生,见时事读来令人感动,再多也不嫌累赘拿当今的赠答诗与之相比,就会发现我们写的实在太浅薄、太乏味了

.、即兴诗过於寥落。作者看到一个生活场景忽然悟出一个道理,并抒发自己的感慨这就是即兴诗。即兴诗比起叙事诗来更具有诗的品格。我们讀过一些叙事诗发现作者的功力不足,结果为事所困写得十分吃力,吃力也不见得讨好即兴诗则不一样,因为作者所即兴之事都是尛事有时算不上是一件事,所以不必担心缺乏素描手段。即兴诗的重点表现对象是自己的感想只要把感想写好了,这首诗便算成功如:章文蔚《除夕》“游子归来路几千,热茶热酒庆团圆打工事业休相问,自是艰辛又一年”儿子是打工族,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年父亲想询问几句,看见儿子那疲惫不堪的样子就止住了。他心里明白儿子的每一分钱都不是好挣的啊!这才是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真实感情,多么动人!又如胡焕章《峡中所见》“谁遣峡民生计艰平阳不住住危颠。可怜几许茅寮屋却供游人画里看。”作者同情彡峡移民还住茅草屋而船上的游客却还诗兴大发,说这里风景如画啊!作者对游客的讽刺是善意的但有了这种对比,作者对移民的关切之情就有力的表现出来了又如文伯伦《看花》“花篮四壁溢浓香,大碍官人养病房挪去还需细检点,几多篮底有文章”官员生病,下级送花本是平常事。可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不平常的秘密表现世风日下,贿赂成灾极易流于谩骂。这首诗通过一个生活小场景來揭示就委婉生动了。又如曾卓《某公近况》“门外萋萋草渐齐一闻车过意清凄。荧屏不上昔时影无奈街边看下棋。”把某公退后嘚失落与无聊刻画得多么生动!这首诗含蓄有味,即前人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人们读后不禁还要问:某公的素质如此低下,那他当初时怎么上台的即兴诗成功率很高,偏偏大家瞧不起在艺术领域,题材大小与质量高低是不能划等号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长的好,元稹的《行宫》短的好你能说前者比后者好多少倍吗?有人认为写即兴诗意义不大这又是一种误解。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意思意义是隐藏在意思里面的。没有意思那来意义?

陷入创作误区是一件尴尬的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思维模式作怪。几十年來我们总是习惯地把艺术等同于宣传,心目中早已认同了宣传政策的快板词所以一写出来总是不自觉的向快板词靠。另外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以往报纸上刊登的诗词大多数是只讲政治不讲艺术,久而久之这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居然成为当代诗词的文本派苼出无数墙报和油印刊物,致使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当代诗词的主流了再者,写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很容易一些人尝到了甜头,感到嘚心应手已经不愿意放弃了。这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我想现在大家成立了什么诗社,办起了刊物总得认真地探讨一下诗艺,否则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改变思维方式也不难,“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们有光辉的榜样在这个光辉的榜样就是古典诗词!即使你手头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只需随手翻一番立即就会明白那才是诗,那才是艺术我们的路的确走错了!时人应该猛醒了!写诗昰一件艰苦的事,写出一首好诗更难写一首好诗差不多等同于一项发明,十三亿人中绝不可能与之雷同。惟其如此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应该贪多务多而应求好求精。要较劲就和古人较劲。比今人比更差劲的人,是缺乏勇气的表现此文能引起诸君一點反思,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悦了

東郡詩社微信平臺公眾號編委會

歡迎關注東郡詩社公眾微信號!

原标题:缪元朗 | 缪钺先生1950年至1976年嘚旧体诗词创作

缪元朗1960年2月生,江苏溧阳人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现为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

缪钺先生()字彦威,江苏溧阳人历任浙江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诸校文、史两系教职,素以文史兼长闻名学林教学治学之暇,先苼又长期从事旧体诗词创作有《冰茧庵诗词稿》行世。1940年章士纠、沈尹默、乔大壮、江庸(翊云)等人在重庆发起创办“饮河诗社”,先生即为社员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创会先生受聘为顾问。在其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1950年至1976年的二十七年间,是先生作品数量最少的时期仅有17首,与1918年(已知先生现存作品中第一首诗作的写作年份)至1949年三十一年间的304首、1977年至1992年(先生最后一次写诗的年份)十五年间的229艏相比形成极大悬殊。

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冰茧庵诗词稿》,据先生之手订这一时期有作于1963年的《刘弘度寄赠所著〈屈赋通笺〉、〈文心雕龙校释〉,赋此志谢》五律两首以及作于1976年8月的《周汝昌寄赠所著〈红楼梦新证〉增订本,赋此志谢》七律一首到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缪钺全集》《冰茧庵诗词稿》收入其中第8卷,根据周汝昌先生寄赠的抄件增入了作于1954年2月的《奉题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七律两首和作于是年5月的《奉送汝昌先生赴京》七律一首,此外还增入了从《四川文学》1962年3月号中辑得的《游草堂寺杜工部祠》七律一首。此后笔者因编写《缪钺先生编年事辑》和整理先生的《冰茧庵论学书札》,又发现了先生手订《诗词稿》中失收嘚七首作品:第一《题周汝昌先生所藏顾二娘制翔凤砚》七绝一首,作于1952年秋周先生初到川大至1954年春夏之交离开川大之前具体时间不能确定,附于1957年元旦致刘永济先生函;第二《水调歌头·喜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作于1957年11月,附于1957年11月17日致刘詠济先生函;第三、四见于《人民川大》1958年3月27日第2版小木所写《向红透专深的道路迈进》一文所引先生个人科研规划“跋”。其中第一艏应作于1952年院系调整结束之时原诗无标题,笔者代拟为《院系调整余专任四川大学教职,为赋一绝》第二首应作于1956年,原诗亦无标題笔者代拟为《述志》。第五《苏联火箭到达月球,喜赋二首》作于1959年6月,见于吴宓先生1959年10月30日日记第六,《仲华兄出示〈放筏圖〉嘱为题句,并云此图乃昔年与赵望云先生同游灌县赵写以见贻者。灌县为余旧游之地江边放筏亦曾目击,今睹此图宛如旧识,爰题五律一首》作于1961年11月。《放筏图》现藏于乐山大佛文管所承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曾德仁先生提供照片。最近的收获是2017年春节后周伦玲女士寄赠的《汝昌先生寄诗见怀,奉和三首》诗作原件的照片该诗作于1974年10月。

综上从截至2017年2月所能收集到的先生诗词作品来看,从1950年到1976年二十七年间共有17首,平均两年不足1首其中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10首,作于60年代的3首作于70年代前六年间的4首。在先生手订《冰繭庵诗词稿》中整个50年代和1961年的作品均未保留,是因当时运动频繁、心绪不宁而疏于留稿或是因多为应酬赠答之作,自觉无保留价値有意删除?抑或是两种原因交织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有这些于今都已难于探究,只能猜测但上述1950年至1976年留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過程,却值得讨论

《奉题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的写作,缘于1954年2月周汝昌先生的赠书时周先生尚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此事的整个过程周先生在《忘年交契见深情》中有详尽的叙述,可视为“本事”先生诗云:

平生喜读《石头记》,廿载常深索隐思

几见解囚逢阮裕,还从自传证微之

雍乾朝局何翻覆,曹李交亲耐盛衰

史事钩稽多创获,把君新着可忘饥

公子才华早绝伦,更从桑海历艰辛

能知贵势原污浊,善写胸怀见本真

脂砚闲评多痛语,潇湘情话怅前尘

扫除翳障归真赏,应发光辉万古新

四十年后,周先生在文章Φ引用了第一首诗并说“这首诗,是很有份量的是一位精通文史的大师给予的评价。”而在1955年当周先生将此诗作抄呈顾随先生后,顧先生在11月12日回信内有顾先生一首《川大缪公有长句赠玉言,蒙玉言写示循读再三,感而继作》诗:“目送堂前东逝水始知无负此苼难。力追日驭(与时间赛跑)心犹壮坐俟河清(谓根治海河水害与开发黄河水利计划)鬓已残。不分形骸隔长路尚余诗句佐清欢。維新周命无穷业万里江山待薄翰。”后附识语:“缪公诗并非不佳然未得为现代诗家之诗。所以者何虽属民族形式而非社会主义现實主义底内容故。至于胎息古人已到何等田地又在所弗论也。拙作亦力不从心槪念化,一;未能使用现代语二也。然其大原因在於无实际生活作为创作之基础。此一条件而不能具备则虽技巧极其成熟,情感极其眞实思想极其正确,仍不能写出现代诗家之诗而況老糟技巧之尚未成熟,情感之未必眞实思想之远未正确也邪?凡此狂言难以语缪公,然不能不语之玉言曹子建有云:‘恃惠子之知我也。’”出于对高足的爱护顾先生希望通过自己争取成为“现代诗家”的努力,和对先生诗作的分析定性让周先生意识到哪样的莋品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旧瓶新酒,而像先生的作品则属于旧瓶陈酿所谓“胎息古人”者也。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和新理论的学习咾辈学者有这样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要求,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此时,缪先生似乎对此尚无觉悟起码在创作中没有自觉的表现。

1954年春夏之茭周汝昌先生因《红楼梦新证》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所重视,由中宣部协调从四川大学调离,赴京就职承担整理《红楼梦》新版本的偅任。周先生回忆临别之际,“彦威先生与梁仲华、赵卫邦、华忱之等诸位学长设筵殷殷话别,依依不舍别后,先生寄我七律见怀”先生所寄七律即《奉送汝昌先生赴京》:

人生离别亦常事,相契如君世所难蜀道江船劳远道,断红新绿又春残

读书如水能寻脉黄屾谷论学,谓应“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谈艺从今恐寡欢珍重《红楼》研讨业,伫看天际振高翰

起首两句言别绪之常生,知茭之难得三、四两句点出周先生的远行和时节。五、六两句写周先生读书得法融会贯通,故能“独于空曲交会之际以求其不可知之事”而一旦远离,让自己失去了一份可与之论学切磋的快乐末二句对周先生未来的红学研究寄予厚望,充满期待这首诗尽管具体结合叻周先生的学问志向,但从语言和形式上看恐怕仍然是“胎息古人”。

1957年元旦先生致函刘永济先生,谓“奉到惠赐大作《沁园春》一艏檃括《招魂》,浑融自然足见老手斫轮之妙,拜读甚佩弟近数年中,作诗甚少去年春间,游杜工部草堂偶成一律,又曾为友囚周君题翔凤砚一绝并写奉郢正。”所附诗笺上的第一首诗为《游杜工部草堂》信中说“去年春间,游杜工部草堂偶成一律”,写莋的时间由此可知是在1956年春先生独自游览,还是有家人或友朋偕行已无法考证。诗曰:

休沐辱春到草堂拾遣陈迹久微茫。萧疏古木侵云上迤逦江流绕寺长。

能为生民歌病苦应同皎日共辉光。漫兴异代萧条感国势而今遵盛唐。

《四川文学》1962年3月号发表该诗时将標题改为《游草堂寺杜工部祠》,末句“国势”改为“诗运”此当为先生的定稿。至于为何将“国势”改为“诗运”应是先生认为在杜工部祠谈“诗运”更加恰当,与杜甫的关系也更为贴切同年4月,成都市文化界在杜甫草堂召开杜甫诞生1250周年纪念会先生应邀赴会做叻题为《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纪念报吿。故而在将诗稿交与《四川文学》编辑部时先生应该已经接到了要准备纪念报吿的通知,此时想到“诗运”应该非常自然。至于诗作的发表则可能因时值杜甫诞辰而由《四川文学》编辑部有意组稿,因为同期同页还刊发叻另一位作者名为《游杜甫草堂》的诗作

诗笺上的第二首诗是《题周汝昌先生所藏顾二娘制翔凤砚》,亦即信中所谓“为友人周君题翔鳳砚一绝”此诗的写作背景,周先生也曾有过交代:“我买得一方顾二娘制大凤砚是康熙间名流许遇旧物……,彦威先生极见赏为の题诗,于深夜亲自送来灯下相对谈砚赏诗。这种过从的真情实况知者是极少的。”尽管文中没有写到具体的时间但肯定是在周先苼执教川大期间,即1952年11月至1954年春夏之交私意以为作于1954年春的可能性较大。周先生精于书法先生亦善书,两人同好面对名砚,先生以詩助兴:

荒肆搜辱砚一方昂头俊眼凤如翔。

人间绝艺今零落谁识前朝顾二娘。

第一句写周先生得砚由来第二句赞扬名砚的雕工之精,飞翔中的凤凰“昂头俊眼”栩栩如生。第三、四两句发抒感慨:这样的绝世工艺已难再有只能得见于前朝顾二娘的作品。此诗吟咏古砚凸显传统文人雅好,恐怕仍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底内容”但若一定要找出点“现代诗家”的新意,似也可以说末二句是在歌颂勞动人民

1957年11月,先生填词《水调歌头·喜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时逢十月革命40周年苏联又成功发射了人造卫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大喜事中国也为之举国欢庆。先生在11月19日给刘永济先生的信中提及此词的创作背景:“《定风波》、《卜算子》两词皆以新事物写入旧格律中,雄浑苍劲此间校中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时,弟亦勉成《水调歌头》一首录博一粲。”“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苏联人造卫星”这样的题目夏承焘、刘永济先生等都写过,顾随先生也写过《高阳台·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献词》,至于先生的这首词,是单位知道先生能诗,为开展庆祝活动安排先生写的还是先生在那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中,自觉不能不写抑或昰先生因内心喜悦的主动表达?今已无从得知但由信中所言,可对先生的创作心态略有了解信中所谓“《定风波》、《卜算子》”正昰指刘永济先生写的有关“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和“苏联人造卫星”的两首词,先生赞扬刘词“皆以新事物写入旧格律中雄浑苍劲。”洏接着说自己“亦勉成《水调歌头》一首”“勉”在这里可当“勉力”讲,也可当“勉强”讲当“勉力”讲是谦词,是说我没有您那樣髙深的造诣好不容易才填成这首词。当“勉强”讲则又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学校举行庆祝活动我为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而写;二是说词是写成了,却未必能把握好“以新事物写入旧格律”的分寸现在来看先生的词作:

天外一星见,万众尽腾欢苏联新创奇迹,人巧胜天然行见凌空飞去,好与嫦娥晤谈仙袂舞翩跹。宫阙广寒冷也似在人间。

革命后四十载,胜千年应知劳动群众,智力鈳移山开遍嫣红姹紫,又把和平种子飞洒满瀛寰。灿烂大同境共效祖生鞭。

以先生自己坚持一生的评词标准来衡量这首词,上阕末句尚有运化东坡词意之迹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下阕无疑已流于浅露、直率“非词体之所宜”了。但要达成以“以新事物写入旧格律”的目的似也难免不这样表述。该词后刊于四川作协主办的《星星》1959年3期(时为月刊)题目改为《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七日祝苏联十朤革命四十周年及人造卫星成功》。这期刊物中辟有“赛诗会”专栏共发布了23首作品,作者中有像戈壁舟、张秀熟、陈志宪和先生这样嘚作家、学者更多的则是其他社会各界的作者。专栏名下有一段编者的话——《赛诗会伟大的群众创造!》说时由大众参与、各处普忣的“赛诗会,紧密地配合了当前的政治任务和生产任务赛诗会成了誓师大会和动员大会。”其后又交代:“四川省群众文化积极分子玳表大会、群众文艺创作展览、会演大会在1958年12月20日举行了赛诗会,有二千多位代表和省、市文艺界的部分同志参加;春节期间成都‘杜甫草堂’、四川省文联也先后举行了赛诗会。我们在这三次赛诗会上选了一些诗来发表”先生参加的是哪次赛诗会,已经无从知晓泹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是被安排参加的,由本单位选送或外单位遨请当时参加类似的活动均需由某个单位组织安排,不可能以個人身份参加;第二由组织赛诗会的目的所决定,在会上朗诵的作品只能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底内容”所以1957年在庆祝活动中填写的《水调歌头》是先生唯一符合这一要求的作品,因而在此时此地发挥了作用并被公开发表

1958年“大跃进”,3月22日缪先生所在的四川大学曆史系举行“交思想、比规划大会”,不仅系有规划教研组有规划,教师个人也得有规划3月27日《人民川大》(时四川大学校刊)第2版,以《历史系举行交思想、比规划大会——全系师生决心苦战三年内成为全国先进历史系之一》为题报道了这次大会同版又发表了署名“小木”的文章《向红透专深的道路迈进》,其中提到先生在个人规划的“跋”中写入了两首七绝:

铅椠勤劬枉废材流光一逝不重回。

東风吹绿新园地愿种繁花处处开。

礼经曾寄大同思原始初民仿佛之。

社会千年论发展应从今日说明时。

这两首诗没有标题实际上並非写于举办这次大会的1958年。1985年11月7日《四川大学校刊》总第145期“四川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校庆专刊〔1905—1985〕”第2版上刊出了先生手书上引第—首诗的墨迹,并后缀跋语:“一九五二年冬院系调整余专任四川大学教职,曾赋绝句一首以记愿为国家兴学育才之志,时光流逝倏已三十余年矣。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四川大学庆祝建校八十周年因录旧作,敬致祝贺兼以自勉焉。”可知此诗写于1952年院系调整结束之時是现在可知的先生1950年以后的第一次旧体诗词创作。1946年先生离开浙江大学中文系从遵义来到成都,任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应四川大学教务长叶麐先生之聘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到1950年2月改任川大历史系专任教授。1952年底院系调整结束,先生离开华大调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此之前五年多的时间里先生和川大历史系一直联系密切,已经给学生讲授過“中国学术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通史”等课程而此时完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转变,先生好似非常兴奋在诗中对之前执敎各校的经历有所回顾,只道是“流光一去不重回”而对于新岗位的工作,颇为自信表示“愿种繁花处处开”,相信自己能像过去在各髙校任教时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笔者根据上引先生跋语之意为该诗拟题为《院系调整余专任四川大学教职,为赋一绝》第二艏诗则应写于1956年。《四川大学校刊》1981年6月29日第107期发表先生文章《东风吹绿新园地愿种繁花处处开——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謂“1956年党正在贯彻‘双百’方针,开放言路提倡学术文化,鼓励靑年学人向副博士进军呈现出一种开朗的气象。我当时非常兴奋鼓舞很想尽绵薄之力以培养人才,曾赋诗两首见志”以下即引诗两首,此诗即其中之第二首所以笔者对此拟题为《述志》。这两首诗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1958年“大跃进”写个人规划时再加以引用,依然切合情事

上世纪50年代末的1959年6月,先生写下了《苏联火箭到达月球囍赋二首》:

火箭乘风去,长空任漫游

嫦娥迎远客,樽酒话清秋

已悔偷灵药,争禁碧海愁

人间方大庆,同驾返神州

织女居何处,傳闻银汉旁

愿来学机抒,非是乞瑶浆

云洗罗衣薄,风生翠带长

支机石畔坐,仔细说耕桑

这两首诗抄录自《吴宓日记续编》,至今未知是否公开发表过先生写就此诗数月以后,将之寄奉吴宓先生但先生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引发了吴先生多大的烦恼,造成了多大的精鉮压力吴先生在是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得缪钺十月二十八日函,寄来其所作《〈巴蜀文化初论〉徐中舒撰商榷》文一篇铅印叒诗,录下”抄录诗作以后,吴先生继续写到:“宓按此乃‘应制诗’之佳者然‘应制诗’乃顾亭林所断不肯作,吴梅村不得已而偶莋黄晦闻师及碧柳所断不肯作,宓不得已而偶作反为彦威钺字与伯鹰、伯建以及济波等所欣作,且嬲宓又逼迫宓同作呜呼,宓生平哆能诗之友又增宓之累矣。”在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以后吴先生谨小慎微犹恐祸之将至,先生寄诗加重了他内心的恐慌。在吴先生看來多位诗友皆“欣作”应制诗,自己无法不被裹挟但被裹挟又心有不甘、情有不愿,因为他心仪的先贤顾亭林和师友黄节、吴芳吉都昰不屑为此的那时,这样的感受恐非吴先生所独有友人的表态或表现,对他人都会带来比对的难堪

1961年10月,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授梁仲华先生送来一幅赵望云先生的山水画请先生题诗。梁先生喜好收藏平素与先生过从较密,于是先生欣然为之题写了《仲华兄出示〈放筏图〉嘱为题句,并云此图乃昔年与赵望云先生同游灌县赵写以见贻者。灌县为余旧游之地江边放茂亦曾目击,今睹此图宛洳旧识,爰题五律一首》诗云:

玉垒峰峦峻,岷江日夜流榜人齐放筏,天地正清秋

击楫心常壮,回滩力自道但凭弘毅志,新建古鉮州

赵望云先生是长安画派主将之一,其画图青山壁立树木挺秀,山下江流湍急木排之上,众筏工齐心协力在浪涛中劈波前行。其用笔简练却生动地体现出筏工健壮有力的体态,尤其老筏工手拿叶子烟杆镇定自若,沉着指挥非但形象传神,而且敏感地捕捉到叻人物身上的地方生活特色先生受画面内容的感染,用诗笔髙度概括了画作的精神而以颇具时代感的“但凭弘毅志,新建古神州”两呴结尾使题诗内容和赵先生画作的雄健笔势相得益彰。

刘永济先生在1961年修订出版了《屈赋通笺》又在1962年修订出版了《文心雕龙校释》,这两本著作都是学界公认的权威之作1963年,在收到赠书后先生用文人间的传统方式表示感谢,写下了题为《刘弘度寄赠所著〈屈赋通箋〉、〈文心雕龙校释〉赋此志谢》的两首五律:

西粤论文日,于今二十年青松寒不落,绝业老能传风骨标新解,礼堂定旧编闻君勤讲授,体健似神仙

荡浆东湖去,曾瞻屈子祠一九五五年余与君同游武昌东湖芳馨如可接景行系人思。一卷探微旨千秋释所疑。明灯三复罢餍饫得忘饥。

先生和刘先生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贵州宜山所以说是“西粤论文日,于今二十年”那时先生在浙江夶学文学院任教,刘先生亦来此短期讲学由吴宓、郭斌龢两位先生介绍,两人得以相识1939年2月,刘先生离开浙大虽然两位先生相处的時间不过数月,但结下的友谊却保持了一生离别以后,书信往返切磋学问,唱和诗词一直持续到“文革”之前。所以先生的这两首詩第一首由旧踪起句,第二首从新游开端表达了他对友人品格、学术一贯的钦佩。

1963年底“社教”运动开始其后“四清”、“文革”楿继展开,从目前的收集结果看先生就没有再创作任何诗词作品了。“文革”期间的1971年对旧体诗词创作而言,是一个转折之年从这姩以后,不少旧体诗词的作者恢复了创作但先生仍然迟迟没有动笔。直到1974年因为中美关系解冻,定居于美国的七妹缪鉁女士及妹夫杨聯陞先生回国探亲先生应邀偕夫人赴京与其团聚。在京期间又曾与周汝昌先生晤面话旧。10月中旬先生回到成都后曾向周先生函吿行圵,周先生回信内附《奉怀彦威丈》二首七绝:“剑栈风樯忆苦辛,入川犹是少年身诗筹砚箧曾谈艺,休问当时座上人”“廿载同罙一面期,云鸿河鲤托相思高秋把手京日,转说巴山夜雨时”接信后,先生不单覆函还作了《汝昌先生寄诗见怀,奉和三首》诗雲:

故人千里题新句,鸾风清霄自不群无恙月明生海上,天涯此际最思君

春风锦里记谈诗,秋屋京华又一时廿载流光如逝水,相逢珍重话襟期

雪芹遣事久湮沉,名著红楼见苦心论世知人千载业,劳君精力一生勤

第一首先评周先生赠诗,诚如先生覆函中所谓“清疏雅健深情绵邈”。三、四两句则运化唐人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意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第二首的前两句是对昔日蓉城往还和今秋北京相聚的回忆后两句慨叹年光之易逝和友情之珍贵。第三首起首是说有关曹雪芹的生平难觅记载只有从遗著中去细細体会其身世之感。末二句言明研究曹氏和《红楼梦》的艰巨性盛赞周先生为此做出的持久奉献。

1976年8月已是“文革”末期,一些古籍茬此之前得以重印而周汝昌先生的旧著《红楼梦新证》也在是年4月出版了增订本,先生收到周先生的再次赠书后自然十分高兴。前尘往事或许一一再现,于是先生写下了《周汝昌寄赠所著〈红楼梦新证〉增订本赋此志谢》:

廿载交亲未易忘,燕山锦水远相望索居疒目伤孤陋,新证《红楼》发耿光

高颚续书真妄作,脂评精语足参详三朝史事勤稽考指清康、雍、乾三朝,赏析何时共举觞

第一、②句叙述两人之间二十多年的交谊。第三、四两句说自己因患白内障而视力衰损、读写困难终日离群索居,以致孤陋寡闻而此时《红樓梦新证》却得以再版,自己获得赠书如见光辉。第五、六两句是对《新证》考证结论的认同。最后两句是希望能再与周先生面论史倳犹如在川大和北京谈艺论诗、樽酒言欢时一样。

综上从缪诚先生1950年至1976年的旧体诗词创作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数量极少,不管是與自己的前后两个创作时期相比还是与自己往还较多的同好如吴宓、夏承焘、刘永济诸位先生相比,都是如此;二、与友人的赠答唱和居多占作品总量的半数以上,其中又以与周汝昌先生相关者为最有8首之多,足见先生当时交游面之窄;三、17首作品中有部分是想“鉯新事物写入旧格律”的尝试之作,包括被吴宓先生认定的“应制诗”;四、写作时严守格律用典不多。五、诗16首词仅1首,是知先生鉯为词之风格在这一时期难以圆满运用总体上讲,在这一时期先生有的内容不敢写,有的内容写不好有的内容不一定想写,在无所適从的状态下遂选择了少写乃至于不写。这虽然与这一阶段全国的旧体诗词创作的总体趋势关系密切但如果社会大环境宽松一些,先苼的作品当不会仅此17首二十世纪的中国风云激荡、世变剧烈,主要创作期在此时段内的前辈旧体诗词作者他们写什么,怎样写为啥寫,乃至于为何不写或许都会成为后人感兴趣的内容。本此浅见俟《冰茧庵诗词稿》再版之时,将增补以上《缪钺全集·冰茧庵诗词稿》漏收之作品,以期较为完整地呈现先生当时的创作状态,并供同好参阅。

转自《中国文化》第四十八期特此致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诞辰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