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色彩的象征意义词的引申义象征义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关系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7:14:00)?&&( 17:24:00)?&&( 15:59:00)?&&( 15:17:00)?&&( 13:45:00)?&&( 13:30: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毕业论文《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83|
上传日期: 21:21:5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论文《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析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含义--《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S1期
浅析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含义
【摘要】:人类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去了解与认识世界。通过由颜色所赋予事物的表面特征、性质以及相关典故而引申出各种象征和延伸意义。在英汉语言对比中,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思维方式与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颜色词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中颜色词表达含义的对比及翻译,希望语言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对颜色词更好地把握。
【作者单位】:
【分类号】:H136;H313【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历史基础、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理解与表达。因此,颜色词在中英不同文化土壤的熏陶中必定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理解。久而久之,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便成为讨论中英民族文化异同中重要的一环,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有华;;[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王功菊;翟洁;;[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邓清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谢星翔;;[J];才智;2009年03期
黄芳,尹春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黄芳,尹春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贾秋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尹丕安;杨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万书霞;;[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曹湘萍;[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峰;;[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郑鲲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瑞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宗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彭虹斌;[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黄时进;[D];复旦大学;2005年
王晓丽;[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尚伦;[D];西南大学;2008年
于新东;[D];复旦大学;1999年
贺晓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赵传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凡俊;[D];天津大学;2012年
韦冬余;[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晓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曾国凡;[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任春红;[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张俊毅;[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罗玉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郭江静;[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曾艳;[D];湘潭大学;2011年
李慧;[D];济南大学;2010年
朱晓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解文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菊影;;[J];中文自修;1994年Z1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摘要:汉英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使用以及颜色词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章通过分析红、黑、蓝三种颜色词在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下的翻译,得出可能造成颜色词在中英文使用中差异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适用于颜色词的几种翻译方法。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并且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而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颜色系统,各个民族颜色词使用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因此,汉英两种语言颜色词的使用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它除了可以表达大自然中的绚丽色彩外,如汉语中的“红”、“黄”,英语中的"red"、"yellow",同时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将罗列出几种颜色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域的不同翻译,供大家参考。
红色(red):of the color of fresh blood or a similar color. 如:red silk 红绸、red flag 红旗、red fox 红狐。
1.1 红色的含义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好运。因此在我们的日历上,那些重大的节日,如春节、新年等都被印刷成了红色的字体。所以英语中的red letter day就是“纪念日、喜庆的日子”的意思。在汉语中,“红运”、“红人”、“红榜”就表现出“红”的喜庆、吉祥和好运这层含义。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却不能直接以red来代替其中的“红”字。如“红人”,如果把它翻译成"red men"的话,会让没有中国文化知识的外国人费解,觉得莫名其妙。而如果我们把它译成"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就不会让人误解了。又如“红榜”,汉语的意思是指写在红纸上、表示特别好的喜讯的纸(又称榜)。如果译成“red roll”就太浅显了,根据词义把它译成"honor roll"就正确了。另外,当前流行一个形容词,是用来形容一种事物或一个人非常地受欢迎,我们常用“红得发紫”来表达此种情感。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靠表面意思而把它翻译成"to be so red as to be purple",这样的话,就把这个词的原义扭曲了,但如果译成"to be extremely popular"就不会让外国人理解错误了。
1.2 红色的解释
在一个时期的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或经营管理的最终成果遭受了亏损,账上和损益表上的净收入是负数,此时用红笔登记。
这是因为红笔较为醒目,可以清楚地让人一目了然。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习惯性做法,red就有了“负债”、“亏损”的意义。如"red figure"或"red ink"表示赤字;"in the red"表示亏损;"out of red"表示不亏空。
1.3 英语中红色的含义
另外,颜色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些情感、人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特征。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满脸通红,我们都会有一种想法,他不是生气就是害羞的脸红了。因此,red也常用来形容诸如害羞、不好意思、为难、困窘等心理状态。如The little girl is very shy. She always becomes red faced when she sees strangers. (这个女孩很害羞,见到生人就脸红。)以上这些例子都是red用来形容某种情感、心理状态和感情特征,在中英文中有着共同的联想。另外,在情感方面,red在英语中另有极端、危险、愤怒、紧急的意思。如red light district表示红灯区,red alert表示紧急报警,see red形容发火愤怒,a red battle表示血战等。红色,给人以热情、豪放、鲜明的印象,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使用英文的国家对于红色的感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例如,人们运用红色醒目、鲜明的特点把一些想要突出、给人深刻印象的事物涂成红色,如“红灯”,所以就有了paint it red,表示把某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或者把某事物弄得引人注目。另外,从paint the town red(狂欢作乐)中我们也可以明白其中的含义。英语中还有一个短语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表示隆重地欢迎某人。我们都知道在欢迎重要外宾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用红地毯来铺路,以示热烈,形成了一种模式。通过这种习惯模式造就的这个短语就表达了隆重欢迎的意思。但是这里的red就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含义,而与carpet共同构成了另外的一个意思。用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个短语,The Pakistanians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the Chinese delegation.(巴基斯坦方面用隆重的仪式欢迎中国代表团。)
1.4 红色的特描
此外,当“红”不再是指颜色这个普通的概念,但仍需译成red时,整个单词是表示特指,具有政治色彩,象征着革命与进步。一般来说,中国人酷爱红色,人们喜欢把红色认为是向上、积极的。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的国旗是红色,国徽是红色,团旗、党旗等与政治有关的东西都为红色,我们也习惯地把自己的革命称作红色革命,把我们的政权称作红色政权Red Political Power,及红色中国Red China,这与人们的喜好是分不开的。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这层关系,这样才可能将“红”这个字翻译准确。有些带有“红”字的词并不是只靠翻译字面意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还需要深挖它的内涵、引申义。如“又红又专”,这是运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专用名词,只有加上那个时代的历史知识才可以将这个词翻译得让人能够看懂。即red and expert (both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又如“一颗红心”a red heart,假如不加注释我们只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红色的心。但是运用到革命性的文章中(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章),它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仅如此了。如果加上注释a red heart (loyal to the Party, having socialist virtues),就可以使不懂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看懂这个词要表达的意思。
黑色(black):of the color of night, completely without light.
作为与红色在很多地方有着相反的意思,并且应用极广的颜色——黑色,接下来讨论它的各种用法。
2.1 黑色的英文解释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黑夜的漫长带给了人们恐惧与惊慌。并且也是无奈的,因为人们征服不了黑夜。因此,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之中黑色所表现的意义与引申常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相联系。这种情况尤其常运用在英语中,如Bob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ly. (Bob是个败家子)。black guard表示恶棍,black magic是妖术的意思,black tidings是坏消息,black marl表示恐吓信,Black Friday表示黑色星期五(即每月十三日,又逢到是星期五,英美人迷信这天不吉祥),black flag是海盗旗的意思,但现在已成为邪恶的代名词。
黑夜带给人们的恐慌,使人们对于这种颜色产生了很大的厌恶情绪。人们认为一切不能光明正大的东西都是黑暗、丑陋的。例如black market(黑市或黑市贸易)表示暗中进行政府禁止买卖的商品或外汇的贸易,或指进行违法的投机市场,并由此派生出black market price(黑市筹资)。black money(黑钱)用来指来源不正当并且没有向政府报税的钱。
黑色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厌恶情绪,同时也表现了对一些黑色事物的鄙视。如我们常不礼貌地称黑人为“黑鬼”,这种种族歧视在英文中尤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著名的黑人社会活动家马丁o路德o金(Martin Luther King)指出,在《和吉同义词词典》(Roget's Thesaurus)里126个黑色类的词中,至少有60个是令人生厌的,而大约134个白色词类则全部是褒义词类。因此他愤怒地指出“甚至语义也企图使黑色的东西成为丑陋和下贱的”。如black letter day(倒霉的日子),black mark(污点),black list(黑名单)和black ingratitude(忘恩负义)。
黑色象征着黑暗与罪恶,因此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歌《小黑童》(The Little Black Boy)中小主人公的呼叫让人清楚第明白了人们对于色彩的不公正对待:“我的肤色是黑色的,但是我的灵魂是清白的。”(And I arn black but my soul is while.)
2.2 第二种解释
与红色相同,黑色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之中。但与红色的意义相反,这里的黑色表示盈利。它是与红色一样是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而形成的习惯用法。如black figure, in theblack都表示盈利、赚钱、顺差;black figure nation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国和interest in the black表示应收利息。
2.3 黑色的英文含义
对颜色的喜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特征。在各种颜色之中,喜欢黑色的人认为生活没有趣味,对现状强烈不满,进而转义为发怒、丢脸等。而中文中,我们经常用“黑着一张脸”来形容一个人发怒的样子。在英文中,black同样也具有此等含义。如When I dropped the teapot she gave me a black look.(我把茶壶摔在地上,她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He looks as black as a thunder cloud.(他看上去很愤怒。)和He was black with rage.(他满脸怒容。)
蓝色(blue):of the color of the clean sky or of the deep sea.
在颜色词中,除了黑色与红色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外,蓝色也是一个多意义的颜色词。
3.1 蓝色的英文解释
在英语中,blue表示人们的情绪低落、心情不好、沮丧等意思。例如feel blue表示不高兴,blue Monday表示沮丧的星期一。再如,He was in the blues on account of his failure in business.(他因生意失败而闷闷不乐。)As he did not pass the exam, Tom was in blue mood.(Tom考试没及格,情绪低落。)Things are looking blue than ever for the company.(对这个公司来说,情况越来越糟。)Marry was fired by her boss, she had the blues all day long.(Mary被老板开除了,整天闷闷不乐。)
在英语中,blue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贵族或王族。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blue-eyed boy常用来指受到管理当局宠爱和特别照顾的员工,而blue-stocking则是用来表示被认为具有高度文学修养及知识趣味的女性。在这些词中,blue转换了词义,不再单纯地具有颜色这个概念。
此外,blue还运用于其他表示经济的词汇中。如blue chip指热门证券;blue button指有权进入股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经纪人;blue laws(蓝法)指禁止在星期日从事商业交易的美国法律等等。
以上所列三种颜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域有不同用法。对于颜色词,只占少数。在实际使用中,每一个颜色词的意义都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文化交流日趋便捷、东西文化日趋融合的今天,更加丰富了颜色的用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既准确表达了原文中颜色词所包含的文化色彩,又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
首先,我们要知道东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英汉颜色词的使用存在差异。在英语使用颜色词的场合,汉语不一定使用,反之亦然。在许多场合中,并不是某个颜色的表层意义起作用,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这就是说,当颜色本身不起重要作用时,英汉颜色词的使用差异就表现出来了。造成使用差异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因素,比如,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然而,汉语词义比较固定,讲求规范、严谨。其次,还有语言外的因素,这是指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在内的文化因素。如汉语中讲的“红茶”,英语中用"black tea"来表示,这是因为汉语是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称其为“红”,而英语是针对茶叶的颜色而言,称其为“黑”。
4. 颜色词的几种翻译方法
一般来说,颜色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基本直观的含义和文化引申的含义。
(1) 由于中英语言与文化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因此在中英互译中遇到颜色词时,有时可以找到相应的颜色词来翻译。通常这时的颜色词是其直观基本的含义,如red flag为红旗。
(2) 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运用直译法,但是却又与上面的直译有区别。那就是在中英语言中的另一方没有一样的说法,这时可以运用直译的方法,把这种词语介绍到没有的一方。我们如今非常熟悉的中文词很多来自于英文。如赤字"red ink",红灯区"red light district",红十字会"Red Cross",黑名单"black list",蓝图"blue print",这些说法显然已被中文使用者所接受和熟悉并运用着。
4.2 文化对等译法
红糖 brown sugar,红茶 black tea,黑面包 brown bread,青一块,紫一块 black and blue。
产生以上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民族审美观念的不同进行分析。汉语中讲究对称美。红糖对称白糖,红茶对称绿茶,而黑面包对称白面包。在英语中颜色词的使用更倾向于准确的反映事物本身具有的色彩。
4.3 功能对等译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一种语言中带有特定文化色彩的颜色词翻译成意义相同却不带文化色彩的词。因为假如直接翻译将会使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产生误解。因此,这时不能用直译法,只能采取功能对等译法。例如red tape一般译为“繁文缛节”,once in a blue moon译成“千载难逢”,a white lie表示没有恶意的谎言或善意的谎言。
颜色词作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词语,想要把它翻译既准确又不失原文的内涵,除了要了解以上所列几种颜色词的翻译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与总结,这样才能使译文有声有色。
(来源:金桥论坛)
Add your comments...
Your Comment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Chinglish Corner6.莫德尔斯基的“世界大国论” 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提出的国际政治发展的长周期理论, 以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国际政治 史特别是西方国际政治史为基础, 借助社会学理论中的体系分析方法构建的一个高度简约的 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长周期理论中世界领导者要具备一下要素: 1)必须是有安全盈余的岛国或半岛 2)要有全球性政治组织和世界一半以上的海军 3)要有创新性主导经济和强大综合经济实力 4)国内政治开发稳定 在这四个要素中,莫德尔斯基特别强调地缘位置和海军力量的重要性。莫德尔斯基认为 近代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四个“世界领导者”均是海岛或半岛型国家: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 岛一角,在欧洲大陆上没有特别利益;荷兰在地理位置上虽不是典型的半岛国家 ,却也类似于 半岛的海洋国家;英国在地理上完全是一个岛屿国家 ;美国则是一个大陆型的“海岛”国家 , 其地缘位置之与欧亚大陆犹如英国之与欧洲大陆。 7.雅尔塔体系(内容,积极意义,消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 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 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 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 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 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 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 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积极意义: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极意义: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 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8.万隆会议(内容、积极影响) 万隆会议是 1955 年 4 月 18-24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 推动亚非各 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 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 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一致通过了包 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 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 项原则。这 10 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 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 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反映 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 作的共同愿望。 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 于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 是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 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 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 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 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 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 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根据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 国内环境, 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对外关系指导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 维护国家的独 立自主权利。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 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 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10.恐怖主义(定义、危害)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通过将一定的对象 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一般是指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 成宗教、 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 (平民) 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 这类行动一般由非政府机构策动。 恐怖主义的定义一直引起争议, 各种法律体制和政府机构在他们的国家法规当中对恐怖主义 采用不同的定义。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罪行定义一致性的进程一直停滞不前。在 1970 至 1980 年代,联合国曾经试图对此作出定义,但成员国对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决所引起的冲突 而使用暴力的情况上有分歧,最终不了了之”。 恐怖主义通常带有政治目的,如同抗议和写信一样,恐怖主义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当激 进分子认为别无他法去达成目的的时候便会采取这种手段。 特征:1.强烈的国际化倾向 2.打击目标扩大 3.恐怖手段多样 4.极端主义的交织 危害:跟黑社会相比,恐怖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仅有组织、有制 度,更因带有政治目的导致了极端与疯狂。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存在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复 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这也注定了反恐怖斗争的复杂与艰巨。 主要的危害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 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 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 简答题:2.中美建交三十年的经验和教训: 中美建交三十年有两条根本经验:第一,中美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发展建设性 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第二,中美虽然社会制 度和历史文化不同,但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美更 应该加强对话,扩大共识,推进合作,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一.中美建交来之不易,是中美双方长期交涉的结果。 二.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关系的不正常状态,是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时间,为两国关系的发 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有以下经验值得反思和记取: (一)中美之间签署的三个联合公报是指导中美关系发展的 法律依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本准则(三)坚持用战略眼观审视和处 理中美关系,一方面为两国人民的福祉和世界和平需要,努力扩大双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另一方面,冷静处理两国的分歧(四)台湾问题依然是中美关系最敏感的核心。 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分歧: 利益: 1.政治上互有所求。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它们都对国际社会负有重 要责任。在地区和国际上出现重大的安全、经济问题时,中美两国应当对问题的解决起到重 要的作用。冷战结束以后,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包括自然灾害与环境破坏、全球金融危机、 流行性疾病、有组织的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所有这些都是全 球性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地应对它,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在应对所有这 些挑战方面,中美两国都有共同利益。美国要确保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利益,特别是在亚太地 区的利益, 以及在反恐斗争上也需要中国的支持和合作。 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安 全、稳定的国际环境。 2. 经济上互相需要。从经济上说,中国需要同美国合作。中国要吸引外资,要引进国外先 进的技术和设备,中国产品也需要国外的市场。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是进行合作的重要 对象。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由 1979 年的 24.5 亿美元增长到 2000 年的 745 亿 美元(30 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保持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地位。没有正 常的国家关系,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发展不起来。金融和贸易领域,核不扩散领域(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 ,反恐方面、全球气 候变暖方面,以及诸如文化交流等方面。尤其是在经贸领域,两国的合作广泛而深 入。分歧: 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方跨大西洋联盟和非西方金砖国家两大机制和力量的此 消彼长对比,国际议程也有了更多的内容,不仅是传统的安全问题,还有更多的非传统安 全问题,例如石油、气候,粮食 等资源问题。更有一些比较尖锐的的问题,例如互联网 信息传播,街头民主运动,等等问题,中美都有显著的分歧。 在地区层面上,中美两国关系重点之一是在亚太地区,美国在加强亚太存在的同时利 用中国和周边关系以及南海问题对中国发出强烈挑战, 加深了本来就缺少战略互信的两国 的分歧。在经济方面,中美两国关系日益紧密,但两国同样也有诸多摩擦,近年来人民币 升值问题,反倾销问题等等,贸易大战的阴云时时笼罩在两国关系之上。此外还有价值观 方面的分歧,以及涉及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的分歧。 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接见达赖喇叭以及最近之南海和黄海问题,更加吸人眼球,大有 火上浇油之势。 当下中国人最关注的因围绕钓鱼岛问题而展开的与日本之交锋, 其背后同样 有美国的影子。 奥巴马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奥巴马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在变, 而且正朝着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方向转变。 这从以 下四点可以看出:一、重新认识了中美双方在各自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特别是 美国方面,已经不再盲目地视中国为美国的挑战力量,而是一支重要的合作力量。更多的强 调共同利益而非冲突, 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保持发展前行的共识基础。 声明对中美关系作了新 的历史定位,即:“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 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二、中美要长期友好下去,青年的力量不可忽 视。这次声明的最大亮点,莫过于美国承诺在未来 4 年内向中国派遣 10 万留学生。这不仅 仅是双方留学生数量上的平衡。 而是一种历史性决策。 它体现了奥巴马在上海对话式所说的 “冀望青年”的想法。美国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目的很清楚,就是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理 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使之成为支撑中美往来关系的重要力量。三、从这次声明 看,“建立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一章占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视为中美双方都希望通过战略再 保证深化双方战略互信。从内容看,中美双方在重建互信问题上的愿望是迫切的、态度是认 真的。四、声明所确定的中美合作领域是广泛的,涵盖科技、航空、交通、商贸、军事、外 交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这些合作领域中,是有重点和先行环节的。也就是说,能尽快 合作的,先合作。在经济平衡、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三个方面,都是中美双方需要尽快取得 进步的领域。 如何理性爱国: 1. 首先:拥护政府的外交行动。国际政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打战就可以 解决。 主权必争, 但目前更希望是通过外交去解决, 人民群众在此发挥的力量就是坚定不移, 拥护政府的外交行动,才可以让政府在国际说话更有底气。 2. 遵守国家法律,尊重同胞财产:一切爱国行动都要以守法为前提,离开了法律,这个国 家就会乱套。 3. 团结广大同胞,正确理性的表达爱国热情,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这危急的时刻, 最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 4. 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用更大的努力去为祖国创造更大的价值。使得中国可以真正的独立 于世界。让沉睡的巨龙崛起! 5. 抵制日货不如研发国际顶尖产品替代日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盲目抵制不是良策, 不如各位技术人员、老板和科学家们努力研发出国际顶尖的产品去替代日货。更为实在。3.中日对比,分析中国未来发展前景: 相同点:(1) 两国都经历了“韬光养晦”的历程。 (2) 两国都力图在崛起中“有所作为”。就中国看,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其次,中国是维护世 界和平的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因此,中国应认识到 自己崛起的使命,积极参与亚太安全事务,以此维护本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对日本来说,能够在国际上有所作为一直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其 有所作为的思想就不断萌生。其表现一是积极插手亚太安全事务;二是将军事力量派出海外; 三是力图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不同点:(1) 中国是独立崛起,日本是附属崛起。 (2) 中国崛起是以维持体系的面目出现,而日本更多的是以挑战体系的面目出现。 中国和平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同时还应该看到, 和平崛起的国内基础是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 两者是内与外有机的统 一,正因如此,中国对内寻求和谐,对外寻求和平。 崛起不是一句简单、空洞的口号,能否崛起当然需要复杂的条件和基础。主要是:新中 国建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奠定了基础;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 化、文化多元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发展的模式更趋科学化;中国社会发展的 目标更趋理性和清晰。 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国模式能否代替美国模式: 儒家文明的核心是仁, 儒家文化经久不衰, 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 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1、人本主义思想, 这 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2、“内圣外王”思想,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 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内圣” 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 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 3、“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强调人本思想,但不同于 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儒家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 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的自然观、完 美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重民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 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 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中国模式”的如下显著特征: 1、中国与世界各国、各种族、各经济体、各区域组织进行商业合作时,仅把核心焦 点放在“商业合作”本身; 2、意识形态与信仰是每个国家、种族、区域组织自己的事情,中国决不强加干涉、 附加商业合作本身之外的任何东西在里面。只追求守信、合法、公正等全人类最基本的商业 与道德原则; 3、尊重合作伙伴国家的主权独立与合法性,不管是穷国富国、大国小国、资本主义 或社会主义。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并坚守“不干涉、不强加”原则,都与对方进行真诚的商业 合作、友好外交往来。同时也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地区、组织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主权与内 政的独立性与尊严; 其实“和谐社会” 、 “和谐” ,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第一流的思想精髓“和为贵” 、 “和天下” 、 “人心通天” (绝非西方信奉的“人心胜天” )等传统儒家文化。 细思量现在国际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力的、中国人一直低调讳言的“中国模式” (或“北 京共识” 、 “中国案例” ) ,其内涵就是基于尊重差异性、承认各自主权独立,不干涉内政前提 下的“和而不同” 、 “和为贵” 、 “和天下”的最高层次儒家文化思想精华。 因此中国模式思想内核的本质,就是新丝绸之路商业文明在与世界多极力量交流、摩 擦、共鸣中的一种“和生” 、 “共存” 、 “互利发展”的“东方商业文明”模式。它最有魅力的 地方――就是尊重主权差异性、 独立性, 不强迫附加任何意识形态要求前提下的 “和谐共生” 模式。 所以这种建立在儒家思想文化“和谐共生”前提下的“中国模式” ,很容易得到东、西 方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尤其是屡受西方列强欺压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可与接受。4.美国以往战争中的得失: 但是,战争对美国人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美国依靠战争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并在南 北战争后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接着在 19 世纪末的美西战争中,打败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亮相世界,继而通过两次世界大战,顺利从欧洲手中接过了世界霸权。据不完全统 计,美国自从两百多年前建国以来,共动用军队 200 多次。所以,有人说美利坚是一个“好 斗”的民族。当然,战争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朝鲜的无功而返、越南的泥沼、还 有索马里的“黑鹰坠落” ,以及伊拉克战争的 4000 多个亡魂?? 面对日益紧密的对华遏制,如何应对: 1.“以迂为直” , “以柔克刚” ,避其锋芒,巧于周旋。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大凡外交迂回,都有一共同特点: “从相反中求相成” 。声东往 往是为了击西, 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 为了更好和更快的一跃有时需要暂时的后 退。 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现今 国际格局中,中国仍然处在弱势地位。在 21 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在美国和西 方强势主导下、以及某些政治势力的遏制与围堵之中求生存,谋发展。 “以迂为直” , “以柔 克刚”的谋略思想对今天中国外交政策仍具启发价值,特别是在外交上如何避强国之锋芒, 巧于周旋,寻求冲破围堵中国之策,有着深远的意义。 2.利用全球化的复杂性特点,分散压力,化解矛盾 与冷战时期不同,全球化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全球性问题突出,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增多。二是国家间的利益相关性增强。三是国 际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国际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制约力上升。 3.提高反华势力遏制中国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当今中国已不是苏 联。因为苏联实行的是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苏联与美国 激烈争霸,并搞军备竞赛,中国从不争霸,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苏联走的是一条霸权 之路,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与合作之路;所以,像当年遏制、围堵苏联那样来对待中 国,几乎是白日做梦,最终将落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这些认识从本质上揭示出国际关系的一条普遍法则: 当遏制与对抗的成本高于接触与合 作的成本时,遏制将不攻自破。所以我们的应对之策,就是不断提高反华势力遏制中国之成 本。而充分利用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性矛盾,就是提高遏制中国成本的有效之举。 如何看待台湾问题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未来前景: 台湾问题一定能解决,1)台湾大陆同属中华文化,文化是维系大陆与台湾的紧密精神 纽带 2)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 3)两岸不断完善的民主制度是统一的 内在保证 4)大陆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是实现统一的物质保证。最佳解决方式:一国两制, 中日钓鱼岛问题: 当前在处理海洋领土争端方面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俄罗斯模式,以直接占领为目标, 通过长期的商业存在、 军事存在迫使对方只能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 第二种则是韩国模式, 由民间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国家的领土,政府和军队在背后支持,确保民间保卫主权的行动 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则是菲律宾模式,以行政执法的方式,不断地加强巡逻和干扰,增加 对手处理问题的成本。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如果把钓鱼岛问题变成一个区域性的 甚至国际性的问题,那么,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中国政府之所以在历次钓鱼岛冲突 中始终保持克制,就是希望日本政府能尽快约束国内反对中国力量,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过谈判解决彼此的争端。 1. 日本政府把钓鱼岛问题变成一个政治性的问题,而中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把钓鱼岛问 题变成一个商业性问题。 2. 中国崛起未竟,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自身得以持续发展,在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 后,解决周边争端的难度就减少了,有的争端甚至会迎刃而解。何必在此敏感时刻,与强敌 争一日之雄长?战略机遇期的维护和经营需要精心运筹。 保持稳定发展并避免成为各方矛盾 的焦点, 是确保自身发展进程不被中断的关键。 这就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其战略机遇期内要力 求保持稳定,力避四面出击,集中精力发展自己。7.人格崇拜利弊: 第一、使统治者的所谓“正确”变成一贯性和固化式的,形成不能质疑也不允许质疑 的“真理”形式。致使其实施错误时毫不受怀疑,造成大规模人祸。 第二、 使统治者变成非人性的“神”, 而神化了的人是没有缺点的, 造成人的思想束缚, 任何人的思维的正确性都不可能也不允许超过这个“神”, 人们的观念被控制在这个神化了 的人的光环之中,严重压抑了人们的思维和认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 使统治者的统治固化, 人们会普遍认为只有这个神才能拯救他们, 离开了这个神, 别说是幸福生活了, 连自己都不存在了, 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这个世界无论离开谁都会向前发 展, 其它国家和地区没有这个神照样是文明富裕的。 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系于一个所谓的 “神”身上。造成专制制度长期合法化。 第四、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严重缺乏科学性,一切以这个神的话为“最高指示”。 从而造成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并造成国家经济停滞和政治上一潭死水, 即使经 济有所缓慢发展, 也是得不偿失的高成本低技术含量换来的, 致使国家经济长期落后于世界。 第五、使国民普遍丧失人权,本来,言论自由和其它一些自由是联合国《人权宣言》和 每个国家宪法必备的条款, 但在充斥着“个人崇拜”的专制制度下, 这些权力被附加了各种 条件(实际上是被剥夺) ,致使人们实际上失去了这些基本人权,但人们还认识不到,有的 甚至还认为他正在享受着最高的人权。造成民族整体素质严重下滑。 第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是一个整体,只有每个国 家都实现了高度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人类文明的整体才会提高,但由于几个国家的专制和 “个人崇拜”的狂热, 使这个民族无法接受进步和文明的事物, 一切以本国利益和统治者 (集 团)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全人类的角度去做事,形成了只对本国和本统治集团负责,不对全 人类负责的极其狭隘的“主权大于人权”的观念。 把人性和人本主义置于国家、 统治者和统 治集团利益之下,人性直接被拒绝了。 此外, “个人崇拜”还会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极大模糊, 做为代表国家的政府做点有利于 人民的事, 这本来是他们天经地义的职责, 是必须做的, 但在专制制度下, 却变成向人们“施 恩”了,人们的“报恩”思想严重,正常的服务于民的做法,被用来歌功颂德,长此下去, 形成了政府不作为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稍有点作为,便要全民感激涕零了,反而对发达 国家服务于民的政府看不惯了。另外,还会造成社会道德低落、价值扭曲等一系列非正常社 会现象。资本主义为何没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迹象: 1.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 而是在旧的生产方式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 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只有在社会主义因素的量的 积累达到相当的程度,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时机成熟之时通过政治及社会革命, 才会发生质 的飞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孕育着社会主义因素和物质条件的资本主义社会,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2.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缓和使无产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 性越来越小。 阶级矛盾的缓和一方面来自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差别的缩小, 另一方面来自于资本主义 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中国有没有资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定义: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 ,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得到满足, 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 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 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 拥有的,所以中产阶级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 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 有一定的闲暇, 追求生活质量, 对其劳动、 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 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 中间水平。 2005 年 9 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 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 27.51 万亿元;另一组数据,也就是社会上传说的,国内 51%的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 20%的少数富 裕个人和家庭手中。 换句话说, 这意味着 20%的富裕个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中 的一半还多。 ” 在中国,没有“中产阶级”的生存土壤和活动空间。这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特性所决定。 中国是个大国,一党从政的大国。党掌控着经济大脉。党光芒万丈、包罗万象。那么“中产 阶级”是指什么?在国外, “中产阶级”代表着在经济上有着举足轻重利益关系的集团。他 们可以为某一政党竞选搞资助,但从不依附于政党的领导。就是说, “中产阶级”代表从来 就是按市场规则办事, 不看任何党派或任何政府领导人的脸色办事。 这不是势力对抗! 不是! 在中国,意识形态决定一切,任何小小的分歧都可能被视作为意识形态里的一种对抗 表现。既然能与执政党相抗衡的阶层至今不曾出现,那么又何来“中产阶级”一词?假如一 定要说在中国有“中产阶级”存在,那么这个“中产阶级”的绝大多数代表应该是集中体现 在中上层和上层,也就是部分高层领导干部、部分大企业的经理老总、部分大私营企业 主。 。 。 。 。 。 。他们的特征是:或多或少地与当地权力机构或权利阶层相挂钩。他们除了拥有一 定的经济实力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能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私有财产。这种社会结构与曾 经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又有什么区别呢?或许,用“权贵”和“附庸阶层”这类名词比用 “中产阶级”一词表现更为恰当。 事实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步解体、城市建设重新定位的历史演 变中。各阶层的贫富分化还在加剧。当权力与利益结合一起,很多事就绞不清了。据中国改 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最近调查报告显示: 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 计到的灰色收入总计超过 4.4 万亿(王小鲁将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 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及其它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 。如此,很多 人怕是不敢也没这个胆量承认自己就是所谓的 “中产阶级” 。他们最多只能说自己是一个 “中 产者” ,而无“阶级”可言。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力量还是暴力变革的生力军? “稳定器”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在本性上为一种政治动物”,而“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 好的政体。中产阶级比任何其它阶级都较为稳定”;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体是“各政体中最 为稳定的类型。” [12]实际上,他是从人的政治理性和社会结构平衡的角度来阐述中产阶级 “稳定器”功能的。他认为,国家“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13]; 而正义是一种“适度”,要求社会财富在各阶级之间适度均衡成比例地分配,“过多和过少”都 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14]一切国家的公民都可以分为极富、极贫、中产阶级等三个部分, 其中极富和极贫的人们都不愿顺从理性的引导,他们或者狂暴放肆,或者懒散无赖;而惟有 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最能遵循正义即中庸适度的原则行事;“他们既不像穷人 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 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 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既不像极富阶层“只能够专横地统治”,也不像极穷阶 层“不懂得如何指挥”;他们既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阶层,又是最适宜担任治国理政职责的 阶层(包括也是产生最好的立法家的阶层) 。[15]他更特别强调,中产阶级是“占有一份适当 而充足财产”的中间阶级;惟其财产“适当”,所以不致为富不仁;惟其财产“充足”,所以不 会觊觎他人;更重要的是,惟其人数较多,所以能充当极富阶级与极贫阶级之间冲突的缓冲 力、仲裁者和协调人。一个国家凡是中产阶级强大的,其内部就少党争无内讧。以中产阶级 为主的政体是最符合正义原则的,是最稳定的,也是适宜于一般国家的。 “颠覆器”理论 西方关于中产阶级的“颠覆器”[42] 理论也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是同“中产阶级”与生俱来。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一词源自近代英国,是当时的贵族阶级用来指代和贬称新兴的城 市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一个贬义词。其时,“中产阶级”还有一个更具讥讽意味的同义称 呼,这就是“暴发户”(nouveaux riches) 。在当时的贵族眼中,中产阶级是与“唯利是图”、“斤 斤计较”、“市侩”、“庸俗”、“脑满肠肥”、“冷酷”等特性联系在一起的贬义词。[43]不但如此, “中产阶级”一词也是与“不安分”、“反叛性”、“颠覆性”联系在一起的。中产阶级“来自无钱、 无权亦无文化教养却也乐天知命的下层社会, 但因手头有了钱, 就开始不安于政治上的无权。 它的财产也没有使它跻身于有教养者之列,反倒使它失去了下层社会的纯朴,显得更粗俗 了。” [44]这些新兴的中产阶级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而是越来越借助于自己雄厚的经济 实力去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不但引起了贵族阶级的不满、恐惧和仇恨,而且也 引起了下层阶级的不满,对传统的社会等级秩序和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了日趋严重挑战。[45]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秩序而言,随意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逐步壮大和崛起,它已经越来越 成为传统社会秩序的“反叛性”力量,并逐步发展成为颠覆性的“革命”力量,最终推翻了封建 统治,建立了以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统治政权。不但如此,在现代和当代世界的 不少发展中国家, 将不满政府当局的社会下层群众组织起来的往往是新兴的中产阶级, 他们 不但是现行社会的颠覆性力量,而且更是颠覆性力量的领导者。这一点,即使是最倾向于强 调秩序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 默顿等社会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然而正如经 常表明的那样, 将憎恨的和反抗的人组织成一个革命群体的不是最受压迫的阶层, 而是典型 的新崛起(中产)阶级的成员。” 综上所述,西方关于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众多研究表明,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 社会政治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是随着社会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是不尽相同 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既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器”,不断 地增强社会稳定的力量,有效地缓冲和调节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又可 能成为一个社会的“颠覆器”,影响现行社会制度的稳定,轰然或悄然地危害现行国家政权, 变成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的“掘墓人”;因此,那种简单地将中产阶层(中产阶级)认定为社会 “稳定器” 的说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以至错误的,并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以至有害的影响与 后果。 首先要全面而科学地认识到,中产阶层(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是多元的。对于 中产阶层可能存在的消极作用必须保持头脑清醒, 因为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做到在政治上 清醒,也才能制订出正确科学的政策来促进中产阶层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成份复 杂的社会阶层, 在它内部又有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群体。 这些不同层级的人们在价值观上是 互有差异的。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 是迥然相反的。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 说一个成熟强大的中产阶层是稳定社会的积极的中坚力量, 那么在这个成熟强大的中产阶级 的形成过程中,却往往充满了各种变数和风险。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对中产阶层的扶持引导对于中产阶层发挥“稳 定器”的功能非常重要也极为必需。为此,第一步必须大力扶持和推动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 尽可能地创造有利于中产阶层发展壮大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防止经济 的大起大落,并利用政策和社会舆论强化有利于公平合法创业致富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 对于这个新兴的中产阶层, 一方面现行社会政治体制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便有选择地为 新兴的中产阶级开通参与政治的制度化的合法渠道; 另一方面, 必须对中产阶层进行整合引 导,对其政治诉求要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选择,努力培养中产阶层的良好的职业伦理、公共 精神、法律素养和务实作风,增加他们对现行社会政治体制的认同,使新兴中产阶层真正成 为现行社会政治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最大限度地引导其在社会上发挥积极作用, 真正 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坚决防止其成为“颠覆器”,沦为危害社会的消极力量。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 1972 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既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 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 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 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 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 孙路”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 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 生态破坏之间的矛 盾,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 矛盾, 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 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 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 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 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 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行动步伐 有所加快。我国应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 步发挥政府在组织、 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抓住 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成功召开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 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 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1. 政治是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所支配的 2. 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路标是根据权利定义的利益概念 3. 权利界定的利益概念是不确定的 4. 一般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 5. 不应将一具体国家的道德扩展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6. 政治现实主义坚持政治领域的自主性 第一,现实主义深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 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 公共政策。 第二, 政治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在国际政治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主要标志是以权力界定利益 的概念。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 ,而且历史已经证实 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 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 权力规定利益的概念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客观概念。 利益的概念是评价和指导政治 行动的永恒标准。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 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 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 (如何算符合利益,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 不能混淆政治与道德的界限, 普遍的道德原则不能以其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 为,而必须渗透到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具体客观过程中,“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 所遵循的道德, 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 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 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 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 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 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不能 把某一特定国家道义上的愿望同支配人类的道德法则混为一谈, 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 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 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 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 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坚持权力规定利益的思想政治标准,其它标 准均应服从这一标准。 。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 ‘这项政 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 法学家们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 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 ‘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 当今世界文明差异明显,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 2. 文明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的冲突 3. 同质文明内部的整合 4. 国际关系日趋非西方化 5. 儒教与伊斯兰教国家的结合是对西方的头号威胁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 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 全球政治的 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 地缘上的) 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 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 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 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 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 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 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 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 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 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 (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 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 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 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 战,等等。 在亨氏的言论中, 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 但涉及中国的 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尤其是, 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 文明间的关系是 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 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 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 家战争(CoreStateWars) ;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 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 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 其中美中关 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亨氏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为我国政界高层和学界人士广为熟 知,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美国新帝国论1. 单极稳定论。 现在是一超独强、 没有对手的美国单级时代。 美国的实力越突出、 越强大, 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就越稳定、越和平。 2. 先发制人论。是一种主动出击,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 3. 主权有限论。主权是有限的,不可能到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的完全保护,美国等其他国 家可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涉。 4. 民主和平论。 民主国家间不会发生战争, 民主国家要以战争的方式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 重新建立民主,实现和平。 单极稳定论” 美国的“新帝国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一理论流行于冷战结束后,在 21 世纪初被美 国政府正式接受和确认。 “单极稳定论” 、 “先发制人论” 、 “主权有限论” 、 “民主和平论”是 “新帝国论”的四大理论支点。 “单极稳定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威廉?C?沃尔弗斯于 1999 年在《国际安全》 杂志第 5 期上发表的《稳定的单极世界》一文中首先提出,后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这一理 论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政治关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仅存的超 级大国。无论从定量还是从定性的分析上看,美国在世界政治结构中的权力优势都是“史无 前例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能够单独与美国进行全球抗衡,因而形成了 一超独强、 没有对手的世界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关系, 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未曾有过的 “单极时代” 。由于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确立,就使过去长期以来对国际体系中领导地位争 夺这一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复存在, 使世界出现一种 “单极力量主导下的稳定与和平” , 美国的实力越突出、越强大,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就越稳定、越和平。按照这一理论, 如果单极是稳定的,那么维护单极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包括战争)也是“有利于稳定的” ,因 而也是“合法”的,这就是“单极稳定论”的内在逻辑。 “先发制人论” 布什于 2002 年 6 月 1 日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先发制人论” 。他指出,为了 对付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 美国必须 “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 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 。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政府正式将“先发制人”确定为 美国的安全战略。 这一战略新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了半个 多世纪的“遏制威慑”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已被“先发制人”的进攻性战略所取代。从布 什政府的言论来看,美国“先发制人”新战略概念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1)“先发制人”战 略实施的主要目标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地区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有时为了捍卫 “自由” ,也需要对某些特定对象实施“先发制人”打击,这样,美国就需要“不断制造敌 人” 。(2)“先发制人”战略主要以战争手段来实施,这种战争从本质上讲绝不是一种消极的 自卫和被动的反应,而是一种“预防性干预”和主动出击, “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 采取行动” 。(3)“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表现为典型的单边主义,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接受, 联合国是否授权,其行为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美国政府一旦锁定 目标,就将果断出手。可以看出, “先发制人论”是“布什主义”的主旨与核心。 “主权有限论” 美国政府认为, 凡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 准许恐怖分子在自己领土上开展恐怖活 动的国家, 以及专制政权践踏本国公民最起码权力的国家, 都不可能指望得到国际法所赋予 的主权的完全保护;这些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为了消除危害世界的隐患,美国就应采取一 切手段进行干预; 美国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干预的权力是无限的。 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办公室 主任查理德?哈斯认为, “在各国拥有的主权当中,应附带不能杀害本国国民和不支持恐怖 行动等一系列义务。 不能实现这一义务的国家应被剥夺主权和不被干涉的权力。 美国等其他 国家应被赋予进行干涉的权力。 ”(注:[美]《纽约人》杂志 2002 年 3 月号。)这一理论实际 上是推行“人权高于主权” 、 “反恐高于主权” ,借人权和反恐之名行谋求霸权之实。 “民主和平论” 这一理论认为, “民主国家是不会发生战争的” ,这主要是由“民主”政治制度的约束机制决 定的;转型中的“民主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而“非民主国家”则频繁地发生战争; “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 “民主国家”在继续维护世界民主和平的 同时,要以战争的方式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建民主,通过民主的建立,在“非民主国 家”实现和平。2002 年 6 月 1 日布什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公开宣称,为了“支持人类自由 的和平” ,就必须对那些“恐怖主义和暴君的威胁”发动战争。因此, “民主国家”对“非民 主国家”进行的军事打击和战争是实现民主和平的“崇高使命” 。这就成为美国奉行新干涉 主义政策的重要依据。莫得尔斯基的世界大国论1. 2. 3. 4. 必须是有安全盈余的岛国或半岛; 要有全球性政治组织和占世界一半以上的海军; 要有创新性主导经济和强大综合经济实力; 国内政治开放稳定试运用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分析和驳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美国“新帝国论” 战略的四个理论支点并据此分析:美国挑起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恐怖主义是否 祸起于贫困?(宗教、历史、种族、领土、资源等因素)每个人生来平等吗?造成今天恐 怖主义愈演愈烈、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当代帝国主义仍然存在,其表现形态为各种样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2)帝国与帝 国主义是两个有差别的概念,本文提出了帝国的四个基本要素,并提出帝国主义性是帝 国的对外霸权性;3)当今国际社会不存在帝国,美国不是帝国;4) “新帝国论”不是 一种新殖民理念,更是一种虚幻的狂想,其理论缺失必然导致其实践的失败。 ,美国这一霸权国执行的霸权政策是符合帝国主义性质的。在此意义下,可称美国为当代帝 国主义国家。然而,当代美国本身却不是帝国,更不是新帝国。 “新帝国论”倡导者的理论 误失是双重的:它误认美国为帝国而其实美国不是;它又为新帝国欢呼并为新殖民化呐喊。 但是,当否定了美国作为“新帝国”的存在,却不能否定美国这一霸权国的帝国主义外 交路线的存在。 “新帝国”论调具有相当的有害性。批评“新帝国论”是指出其虚无性,但 也要指出“新帝国主义”在当今世界确实存在。尽管“新帝国主义”较之传统的帝国主义更 具霸权性,但它仍有其突出的脆弱性。且不论来自非国家行为体的“9.11”恐怖打击已经对 美国社会造成何等冲击,来自各公认的以及事实上是但尚未被公认的核武器国家的威慑能 力, 对美国的帝国主义早已形成更大的制约。 美国新帝国主义所能对付的只能是像伊拉克这 样尚未获得核武的国家。 而对朝鲜这样的小国, 在世界各大力量中心以及美国国内外舆论的 牵制下,五角大楼尚且不能随心所欲地“先发制人” ,这就是“新帝国论”的失利。同时, 美国对巴格达的军事战争, 必然会警示各国深入思考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作用, 以策自身安 全。推行“新帝国主义”政策,显然不会使霸权国获得绝对安全。 对文明冲突论的驳斥例子: (1)波斯湾战争是伊斯兰文明内部冲突 (2)两伊战争 (3)美国援助波斯尼亚之穆斯林,西方各国支持也不同 美国挑起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石油只是个表像,也可以说是一个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意识到自己正在衰落,需 要通过武力来震慑世界,表现自己的强国实力,强化自己的统治。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时候正 是欧洲试图崛起的时候。 那时候施罗德跟法国的希拉克都在谋求领导欧洲崛起, 摆脱美国控 制,所以美国一开战他们就反对,中国(中国真正成为世界承认的大国是在 2000 年以后) 和俄罗斯也在复兴的顶峰,而且几个大国相互声援,给了美国很大压力。所以美国要展示自 己的肌肉。即强化了对中东的统治又震慑了其他国家。像施罗德下台后,默克尔号称德国铁 娘子,一上台马上跑到美国去示好,然后跟中国交恶,一点儿也不铁了。法国人也不领导欧 洲了,最后混了个北约司令部就安静了。应该说这招敲山震虎很有效,马上使法德两国安静 下来。 同时毙掉了几个大国的相互支持的局面 (从那以后中国跟欧洲基本上就没默契可谈了, 就剩下吵架了) 。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的政治体制,美国的真正国 家力量是由大财阀集团控制的, 所谓的选民只是分了点残羹剩饭而已。 其中军工集团的势力 仅次于金融集团,也就是军工铁三角,而且美国自 1973 年以来就定下了以军工产业拉动内 需的政策(我们是靠基础建设拉动) ,所以在军工产业饱和时打一仗,才能满足财阀们的需 求(人家要挣钱啊) 。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智囊机构计算了一下,前线消耗一美元就能拉动 国内两百美元的收入。不过也别鼓掌,这些钱挣的最多的是航空集团,其次是军工和金融集 团,老百姓除了送儿子上前线捡炸弹之外,然后挣抚恤金外什么也捞不着(因为这一策略的 产业面太窄,本身就只为财阀服务,运输主要是在国外,只有民航能挣到钱,消耗主要是高 科技武器,普通企参与不进来,最后打来的石油全是石油企业捡便宜,也没给老百姓降价, 至于税收又能交多少呢。但是军费(包括财阀们挣的)全是老百姓的纳税钱) 。其实这个道 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说,美国政府自己不会说,中国政府说了没用,也不说,最后顺水 推舟,美国说是为了老百姓抢石油,中国政府借机把能源危机拿到台面上,然后把帽子扣在 美国人头上,何乐而不为。 恐怖主义是否祸起于贫困? 恐怖主义的滋生如同一个超级大病毒, 需要有来自外界的各种小病毒催生而诱发, 并不能简 单的就用“贫困”两个字就来解释它的大规模爆发,也并非只要全世界脱贫了,恐怖主义就 能随之消失。我们可以说,贫穷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宗教种族 问题,超级大国的存在,文化价值的矛盾等都是引发恐怖主义这一病毒流行的因素。 1. 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 冷战结束后,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苏联的消亡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 国。两霸对抗政治的消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主要是西方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族的与宗 教的, 或者说种族与宗教交杂在一起的矛盾与冲突便发展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和突出 的现象,如波斯尼亚的种族清洗,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战火重新燃起的问题,等等。种族 与宗教的冲突由于民族的与宗教的狂势极易滋生原教旨主义, 极易演变成恐怖行为。 有些穆 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 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 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 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 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如在巴基斯 坦,正是这些宗教学校培养了塔利班和圣战份子,这些宗教学院无异于恐怖训练营。 2.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 由于美国在世界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占绝对优势,它成为无与伦比的霸权和世 界警察。正如丹尼尔?贝尔说的, “美国成长为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作为世界超级强国, 它在世界各地卷入(有时是主动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即而来的意志的较量。这样,美 国开始在世界上施加一种权威的影响,??”3 于是,它几乎处于所有人的怨恨与谴责之 中。 美国无论是硬权力还是软权力都是世界第一,成为冷战后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作为 一个超级大国,它面临的最大的战略问题是如何避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联合起来反对它。 从实质上说,美国在许多方面的单边主义是由于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驱使的。在美国看来, 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国帝国的安全。 “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 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4 单边主义的外交策略极易使美 国成为众矢之的。单边主义使它得罪或失去盟友和朋友。同时,它在中东的单边主义使它招 来阿拉伯世界的广泛的嫉恨。 3. 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 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穆斯林恐怖主义的原因之一。 西方文化价值是人 类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大部分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文化十分落后 的东方穆斯林民族来说, 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文化价值无异于洪水猛兽。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是 物质主义的, 腐败的, 颓废的和不道德的, 竭力抵制西方文化对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响。 570 年代之后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对伊斯兰文化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中, 妇女是没有地位的。在塔利班统治下,妇女的处境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竟然要掀起女性主义 浪潮,全然属于大逆不道了。美国的个人主义超越了东方的家庭价值,只有 6%的祖父母生 活在孙子辈的家庭中。这在传统的重视家庭价值的东方文化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6 这一 切, 无疑在文化价值上使美国与阿拉伯世界产生了间离, 成为少数恐怖主义分子实行恐怖手 段的文化动力 造成今天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11 事件告诉我们,国际恐怖主义的恶性膨胀已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形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1.政治性 恐怖攻击行动不断升级, 形成一股狂潮。 如中东巴以冲突中持续不断的自杀性爆炸和暗杀行 动,车臣恐怖分子在俄罗斯搞的一系列爆炸和绑架行动,“东突”恐怖分子在中国境内策划的 爆炸和暗杀行动等,均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9?11 恐怖攻击行动的政治目标更是显而易见: 打击美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2.恐怖分子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科技手段。如 9?11 攻击 行动, 就是恐怖组织利用先进的通讯联络手段进行跨国策划后实施的, 采用劫持飞机撞击目 标的手法也是史无前例的。近来恐怖分子又开始使用生物、化学武器,甚至出现了核恐怖活 动的可能性,这都使恐怖活动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其后果是十分危险的。3.恐怖行动的打 击面日益扩大,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为达到政治目的,恐怖分子的打击面越来越大,有 些恐怖组织不择手段,不分青红皂白地故意杀伤大量平民,以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9?11 事件导致上万人伤亡, 中东的自杀性爆炸常以人群集中的餐馆和步行街为目标, 菲律宾阿布 沙耶夫匪徒滥杀无辜等,都令人触目惊心。4.恐怖活动的影响面越来越大,扩展速度也越 来越快。2001 年 9 月 11 日上午,在第一架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大楼几分钟后,全世界就知 道了美国正在遭受恐怖攻击。可见,借助 CNN 这样的传媒,恐怖活动的影响会迅速扩展, 这大大增强了恐怖分子的成就感,只会鼓励他们更多地采取恐怖手段。从上述发展看,国际 恐怖主义的恶性膨胀确已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形成严重威胁,是导致 2001 年动荡不宁的直 接动因。 9?11 事件也使人们意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 首先, 世界上许多冲突热点长期得不到公正的解决, 霸权主义的插手又使问题更趋复杂, 这是导致国际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一大根源。 本来, 许多冲突热点均由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 权益冲突互相纠缠而形成,其中又包含民族、宗教、领土边界等种种复杂的矛盾,往往积重 难返, 难以找到各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而霸权主义常常以支一方打一方或偏袒一方压制另一 方的方式插手,结果使矛盾更为复杂,乃至激化。如美国为首的北约 1999 年对科索沃的狂 轰滥炸,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科索沃在分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这股浪潮又冲击 马其顿,从科索沃进入马其顿的极端分子将这个巴尔干小国搅得天翻地覆。在中东,巴以冲 突再度升级, 形成了攻击一报复一再报复的恶性循环, 这也与某些大国偏袒一方的政策密切 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民族宗教冲突和恐怖活动在东南亚和南亚也呈上升趋势,这在菲 律宾、印尼、斯里兰卡、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都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些冲突热点长期得不 到公正解决,而弱势一方越来越多地诉诸极端手段,已严重威胁全球的安全与稳定,而且是 导致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9?11 事件的一大根源即在于此,这一点不仅旁观者 看得很清楚,就连美国人自己也已有了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差距和贫富鸿沟进一步扩大,使弱势群体处于困境,为 恐怖主义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的增长和资金的流动, 有利于人 类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发展差距和贫富鸿沟的扩大。据世界银行 统计,从 1987 年到 1998 年,全世界 5 个最富国与 5 个最穷国之间的国民收入差距从 60: 1 扩大到了 74:1。又据联合国 2000 年的报告,全球三大富翁的财产超过了 35 个穷国 6 亿人口的国民收入,而世界上 200 个富翁的资产居然超过全球 41%人口的收入总和。这种 趋势的发展使全球一些弱势国家、弱势群体处于困境,直接导致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2001 年八大国首脑会晤期间,10 万反全球化示威者大闹热那亚,显示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势 头更趋高涨。革命导师说过: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反全球化运动和弱势群体的构成十 分复杂,但其中确有一部分势力逐渐走上了无政府主义的道路,成为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社 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甚至成为恐怖主义赖以发展的土壤。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 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帮助弱势群体, 以缩小发展差距和贫富鸿沟, 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最近 都说:“反恐怖的关键是公平的全球化”。 人生而平等吗? 我觉得你可能把应然和实然搞混了。人生而平等不是一个实然(事实)判断,即人的天赋和 后天资源都是一样的。 作为事实判断的话这个判断从来都不是正确的, 人与人从来没有平等 过。 考虑到人生而平等作为宣言被提出的社会环境, 这个句话是作为应然论断存在的, 即人与人 应该是平等的。这个判断的后果是,如果人与人不平等,那么社会应该做出种种努力使他们 平等。 作为应然判断的平等宣言是否成立就很有争议了。 我了解的大概有两个思想传统试图对这个 问题进行回答。 他们都认为基于努力带来的不平等是合理的。 但在对天赋和资源的不平等上 有分歧。 一个是罗尔斯,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人在处于公正的环境中(无知之幕后)设计社会 契约的必然结果, 因此社会制度应该像弱者倾斜, 对所有非自身选择和努力导致的不公正进 行弥补。具体政策表现为对高收入者(如果部分是因为好的天赋和环境获得的)征税补贴弱 者。 另一个是诺齐克,他认为任何基于合法交易(非强权和抢劫等获得的)导致的状况,无论是 平等还是不平等的,都是合法的。好的天赋和资源所有者不应为合法获得的优势复出代价。 具体政策就偏向小政府和自由市场了。 (罗尔斯也支持自由市场,但是是因为这个对弱者有 利,因此这个支持是工具的而非终极的)相互依存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在最近四十年中, 中俄、 中印、 中越均曾互相交恶, 在当今和平和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 未来它们之 间应该是竞争还是共存的关系?如何从地缘、 政治和经济上找到它们 彼此之间双赢之道?在不损害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中国该如何 加强与东盟的沟通,妥善解决南海特别是黄岩岛问题?20 分1. 进行双边协商――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 由日美贸易摩擦谈判的经验可以看到: 处于劣势的日本通过采取拖磨兼用、 软硬兼施、 灵活多变的谈判战略使日本一次又一次避免 了贸易摩擦升级,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好处。这对于目前不断激化的中美贸易摩擦同样适用。 中美两国经济存在很大的依存性, 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只是由于频繁的 贸易摩擦阻碍了中美两国经贸的发展速度。 只要我们采用有效的手段消除或减少摩擦, 就会 使两国在贸易中实现双赢, 而通过协商和谈判是缓解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 由于我国与美国 等发达国家相比在规则上和实力上处于弱势, 因而谈判的主动权掌握在对方手上。 但是合理 运用谈判技巧,制定恰当的谈判策略,以及创建优秀的谈判队伍,都可以缓解贸易摩擦,既 要加强协商与合作,又不能放弃必要的报复措施 2.调整产业结构――缓解贸易摩擦的必要途径。从短期来看,利用谈判 技巧或安抚手段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长期来看,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也要考虑调整产业 结构,要以战略眼光关注国际产业结构变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国际产业结构的不协调, 使纷繁复杂的贸易摩擦挥之不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更深地融入到国际生产体系 中去,在相互合作的同时,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这是因为当后发国家通过吸收国际先进技 术并进行创新时, 其比较优势会随着其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发生动态调整, 从而获得更大的利 益 3.发展对称性相互依存――化解贸易摩擦的最终路径。由日美贸易摩擦的历程可以看出, 在两国间的依存关系不对称的时候, 就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如当日本将美国作为其主要的出 口市场,对美国高度的依赖,形成非对称性依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美国在依存中占 据主导地位,因此,日本的角色只能是招架美国挑起的各种贸易摩擦。而随着美国对日本的 依存不断加深,美国再次制造摩擦的成本就会提高,这样就会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因此, 对称性相互依存是化解贸易摩擦的最终途径。 在当今国际经济格局中, 美国仍然占据着首要 地位,所谓的“美国打个喷嚏,世界就会感冒” ,就说明美国经济对世界各国的强大影响力 和各国对美国的严重依赖性。 要发展与美国的对称性相互依存, 就要加大从美国的进口和引 资力度。美国在华经济利益越多,两国发生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小。美国对华利益之所在归结 起来就是出口贸易和投资两点。而美国扩大对华出口和投资也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在相互依存的广度上, 过去那种局部的片面的相互依存被全局的全面的相互依存所代替, 过 去那种基本上是垂直型相互依存被范围越来越广的水平型相互依存所代替 ; 相互依存不仅 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而且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各国之间 的相互依存不仅在经济领域得到全面发展, 而且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当 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覆盖全球的相互依存网, 任何国家, 无论它地处何处和 是否愿意, 都是这个相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守不渝的引申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