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借东风是被孙权捉了气死的??,孙权看不过诸葛亮借东风的借东风鬼神术,

百阁之光--特级教师黄富忠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上传: 黄富忠 &&&&更新时间: 16:42:18
历史探源: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否真有其事?
《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大书特书&&&
  &七擒孟获&《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蜀国南边相继发生判乱。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的叛乱,巩固了蜀国的后方。在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如今,云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七擒七纵&的地点。近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黄承宗先生撰文指出,历史上孟获确有其人,但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历史上到底有无孟获其人?
  关于孟获其人,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指陈著《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张华烂的观点其实代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那么,到底有无孟获其人?
  黄承宗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除此而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均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壇蛮王&。
  孟获到底是汉族人还是彝族人?
  关于孟获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汉晋春秋》仅记载他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彝人?长期以来形成两种观点。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的民族是汉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是彝族。
  支持汉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虽为南平历史上的大姓,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汉时就有在内地为官者。而建宁孟氏是朱提孟氏南迁而来的。三国时有孟琰(朱提)、孟获、孟干、孟通等。彝族中虽有祖先是孟获的传说,但也有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的传说。所以,孟获可能是南迁的汉族。&
  而支持彝族一派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被赐汉姓者历代都有,因此不能以姓氏来判断其族别。至于少数民族受历代统治者挑动而互相残杀,或奉命征剿,正是反动统治者&以夷制夷&的策略。所以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并不能作为孟获是汉族,而非彝族的证据。
  黄承宗认为,在南中历史上确曾有楚人王滇记载的一些大姓落籍在南中,其实他们的势力时有消长,但他们当属少数人,时间长了与当地民族融合,多数已不知迁徙南中的年代,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根本是常见的。这类情况的族属当然视为当地的土著人。
  孟获的族别应当是彝族,近年来在贵州整理彝文典籍时,也发现了孟氏的谱系记载。
  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史实是不是真实的?
  &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而北宋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究竟是陈寿以后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他们仅仅根据传说而记入史册的,有待史学家进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方先生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
  &七擒七纵&时间上是否有可能?
  黄承宗先生指出,关于&七擒孟获的地点,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
  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于黄承宗先生发表在《四川彝学研究》上的《蜀汉孟获史实琐谈》一文,特此致谢!)
■专家简介:黄承宗,《凉山彝学》副主编,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研究员
[历史的人物]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出诸葛亮。公元208年,曹
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文学与戏说]
王晶濮存昕争拍&三国& 不约而同盯上诸葛亮
.cn 日11:14 重庆时报
本报成都消息 继央视版《三国演义》掀起荧屏旋风后,近年来关于三国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几乎没有一个可与央视版争锋。眼下,又有两路实力强劲的人马正准备再塑经典,而且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诸葛亮&作为突破口。一路是香港著名导演王晶和内地金牌编剧邹静之的&黄金搭档&,另一路则由濮存昕等内地实力派演员担纲主演,两路人马都选择明年春天开拍。
  王晶版
  重量级导演吴宇森正在筹备旷世之作《赤壁之战》,而与之同名的电视剧《赤壁之战》则锁定了有着&票房之王&美誉的香港著名导演王晶。昨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早在去年底,电视剧《赤壁之战》就已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拍摄立项。
  导演王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其实他早就有意拍摄一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两年前就想拍电视剧《诸葛亮》,但是送到广电总局审查时被&枪毙&了,原因是当时的剧本有&戏说&成分。现在出品方邀请他拍摄电视剧《赤壁之战》正合他的心意。
  不过,王晶称目前只是与出品方进行初步洽谈,他暂时没有精力顾及《赤壁之战》。不过,王晶强调,制作会是大手笔,但肯定不会是戏说。诸葛亮的演员一定会选一线大牌演员,因此,再度起用张卫健的可能性不大。至于开拍时间,预计在明年2月。
严谨对待历史不走戏说路线
  电视剧《诸葛亮》内地及港台地区都分别拍摄过电视剧,其中1985年拍摄的内地版《诸葛亮》还夺得了当年的飞天奖和金鹰奖。此次重拍,濮存昕出演诸葛亮的呼声最高。濮存昕也向记者证实,自己明年将出演诸葛亮。
昨日,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电视剧《诸葛亮》初步计划拍摄36集,目前正在进行剧本创作,编剧是一位作家,但并非一线当红,剧本初稿本月底即可出炉。记者提及王晶也有意拍摄类似题材时,这位负责人笑言:&我们不会走戏说路线,会十分严谨地对待历史。我们选取的是诸葛亮治蜀的一段生活,所以和成都会有很密切的联系。&
  据其透露,目前导演还没有确定,但有几个人选,都是内地实力派干将。剧本初稿确定后,剧组还将到成都采风,沿着三国遗迹的路线寻访创作灵感。
讨论:1、你能接受&戏说&诸葛亮吗?
2、你觉得文学上的诸葛亮与史学上的不同,算&戏说&么?
学者谈孔明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
&一、有关诸葛亮评价问题
&&& 诸葛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完人。从当时一直到后来,从来没有人对诸葛亮有贬辞的。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评》上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说他&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首先他得到人民的爱戴。《评》上边说他&用法严峻&,但是人民是畏而爱之。他如此的权重,但是后主对他不疑。他的地位相当于汉献帝时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任他,对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历来对他非常推崇。陈寿《评》里说他&管、萧之亚匹矣&,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唐代杜甫的诗,说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都是对他极端地推崇。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寿的《评》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说他&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用一个疑问词,&非其所长欤?&在他的上书的表中也说他善长的是治国,但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上《进〈诸葛亮集〉》的表中,陈寿说他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他是擅长于治军,可是&短于应变&,即&出奇制胜&,是其所短。他&长于治戎&,这是裴注引《袁子》的话,袁准是晋朝人,说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个是&安静&,第二就是&坚重&,他不崇尚出奇制胜。但陈寿是不是真的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说诸葛亮&长于治戎&;他在传末还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赞赏的,当然是他的军事才能,说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诸葛亮死后还专门在传中写上这一句,在他的上书的表里边也说:&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在下面又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当时碰到的是司马懿,就意思是说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说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贬低。只是说他从事政治跟军事二者之间,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长。在军事上来说,他在治军这方面见长,而不是出奇制胜。这个说法,我看还是正确的。
&&& 诸葛亮时,魏延曾建议出兵子午后,诸葛亮没有听他的话。这一点,后人是有点议论的:魏延这个计划还是对的,诸葛亮是坐失良机了。但是诸葛亮自己曾经讲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谨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静&、&坚重&,不轻易冒险,正如兵法上所谓&先为不可胜,然后能够取胜&。他固然对魏作战没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挫败,也没有人能打败他;而且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据历史记载,他的兵士跟居民相杂,就是说当时不仅蜀汉人民对他十分爱戴以外,就是在敌境,在&外国&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长安是曹魏的重镇,不会轻易就会攻取的。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能够希望得胜吗?即使他真是能够取得了长安,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为运粮的困难而退兵,假若取得长安又如何守法?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自负的。
二、对诸葛亮评价极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后,跟《三国演义》有关,在此以前,诸葛亮就是符众生的。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都是对他赞赏的,他能抗禦曹魏这样的大国,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爱戴,&劳而不怨&。从宋代以后,不仅从宋代以后,从东晋以后,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统的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他就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既然把蜀汉作为正统,那当然诸葛亮功劳就非常之大,他是维护了汉朝,一直到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还是以蜀汉为正统。
北京大学历史系周一良教授谈诸葛亮
&&& 诸葛亮给人的形象,现在一般都是从小说,戏剧方面传达过来的。我觉得是不是还有一点应该考虑,就是诸葛亮是一个讲究法治的人。本传上讲他&循名责实&就是法家的态度,他&严刑峻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非常严格,老百姓都很怕他,但是同时也很敬爱他,我觉得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应该考虑,就是他曾经讲过两句很有名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什么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呢?我体会这是道家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一种思想,一种&淡泊& 、&宁静&的想法。所以诸葛亮这个人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采取&严刑峻法&的办法。另外,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观我觉得恐怕应该同时注意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特怔。可惜诸葛亮的著作今天留下来的不多,有些是假的,不可靠的。我想,如果他要作诗,写文章的话,恐怕很可能会更多的流露一些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商鞅,韩非的那种想法。所以今后研究诸葛亮,我觉得还可以从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研究他的心态,研究研究他的思想深处是不是有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讲严刑峻法的人。当然现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羽扇纶中的那种形象,这当然是从小说、戏剧里边来的,这说明小说戏剧对于宣传历史人物,对于进行历史教育还是很有用的。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人物相关成语
释源:《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表长子刘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面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说解:诸葛一生唯谨慎,刘琦问他安身之术,他都&顾左右而言他&。刘琦把他引上高楼,令人去梯,断绝他人往来,然后诸葛亮才为之谋划。后以&去梯之言&指极其秘密的谈话。如康韩偓《玉山樵人集&感事三十四韵》诗曰:&去梯言必尽,仄席意弥坚。&《宋书&蔡廓传》附蔡兴宗:&此万世一时,机不可失。仆荷眷深重,故吐去梯之言,宜详其祸福。&
摘自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
三国与京剧
京剧&&博望坡
&& &博望坡&又名&张飞负荆&,也出于《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曹操命大将夏侯惇进攻刘备所驻守的新野,刘备请诸葛亮调兵派。诸葛亮料敌如神,分兵抵御,张飞不服。诸葛亮料定夏侯惇兵败必经博望坡,命张飞埋伏;张飞不信,与诸葛亮打赌而去。两军相遇,夏侯惇果然中计,被火烧得大败,逃至博望;张飞未能将他活捉,方才心服孔明,只得回营负荆请罪。
此戏有时和&三顾茅庐&连演。图中正是诸葛亮(中)升帐派将,先命赵云(右)前往诱敌,张飞(左)在旁心里不服的一幕。诸葛亮(老生)戴八卦巾,穿八卦衣,手执羽扇。张飞(净)、赵云(武生)都扎靠,戴紮巾盔。三个人在戏中都是重要角色。
思考:你喜欢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文学上的?简要阐述理由。
金庸谈《三国演义》
&&& 池田: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的魅力根源究竟来自何方?其宏大舞台是由何处开始的?其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表现在哪一方面?
&&& 金庸: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近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毛泽东主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楼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也说要研读《红楼梦》。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回肠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本书的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
&&& 池田:原来如此,充分发挥戏剧效果,甚至在微小之处也下功夫。
&&& 金庸: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魏国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大哥没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 池田:特别是决定与魏王决一雌雄而跃马挺进五丈原,以此切切之心境而写以&臣亮言&开始的《出师表》,令人流泪而读不下去。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所寄托的思念,正是祈愿正义必胜的万古不易的人类心理啊!吉川的小说《三国志》事实上是以&孔明之死&而结束的。
&&& 先生您在写作过的许多部武侠小说中,曾描写过许多具有魅力的人物。依照您的创作经验,《三国演义》的人物中,哪一位最吸引您?
&&& 金庸:《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他在长板坡曹军中七进七出,勇不可挡,比之关公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得多,也精彩得多。同时赵云人品很高,精细而有智谋。
&&& 池田:我注意到在&武功&方面,赵云可说是《三国演义》中所出现的人物中少见的,长寿而得&大往生&(注:佛家语,谓人之死),像睡眠一样安详地逝世。一个人什么时候会死,是无人可以知道的。关羽也罢、张飞也罢,都是死于非命,戏剧性地死去,与赵云之死实大有不同。对于人来说,有所谓&虽死犹生&,关羽张飞可谓如此。然而,赵云之死却非豪杰般的壮烈而是平凡之死,这种印象予人十分强烈。
&&& 金庸:我其次喜欢的是马超和吕布。当时我年纪小,只重视战斗力高强的战将,对于马超的急躁,吕布的愚蠢和负义,这些重大的缺点没有多加重视。这两人在戏台上扮相英俊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 池田:所谓&三岁定八十&,那种少年时代的体会,对于后来成为优秀的小说家的您来说,不是起着&幼芽&一样的作用吗?在我而言,因为读《三国演义》时为青年时代,就认为吕布是一个确有相当实力却&无脑&的人,容易沉溺于一些欲望,对他留有一种负面的印象,听到金庸先生对他的褒评,我实在有一点点的意外。贵国人的同乡观念在作品中也会有微妙的反映,是吗?
&&& 金庸:形象一经固定很难改变。《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以及贯串史事与民间传说而写成小说的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实在是过了分。罗贯中因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认为是我的同乡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来令人信服地考证他是太原人),所以特别偏袒他的同乡山西关公。痛贬曹操,那也罢了;(笑)连东吴人物也一并贬低,在我年纪大了之后,常常感到不服。孙坚、孙策、孙权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乡富阳人(汉时为富春县,郁达夫的故乡),我甚至想过要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陆逊、陆抗,次主角是孙策、孙权、顾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乔、小乔。然而这是和全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对,后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弃这个意图。
&&& 池田:您自己可以秉笔直书,把历来对《三国》人物的偏见反转过来,写出您想像中的人物。
&&& 金庸:在史实上,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完全是周瑜的杰作,诸葛亮并无贡献,我有时自己空想一番&小乔初嫁了&之时周公瑾如何&雄姿英发&,如何&曲有误、周郎顾&,如何&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东吴大将程普说:&与周瑜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觉的就在他的个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写一些江南人物与江南风光,也就怡然自得了。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对他钦佩之极。在自己脑子里玩玩&东吴主体三国演义&的文字游戏,自逞想像,已足够过瘾,真的笔之于文,未免辛苦,亦无必要。
&&& 池田:陆逊确实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他虽然设计打败刘备,却没有给人留下那种坏人的印象。比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吴下阿蒙,或者东吴谋士鲁肃来说,他也许更有名。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借东风歇后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