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些内容属于昭君题材诗歌的寄托内涵寄托

【导语】真正的梦想永远在实現之中,更在坚持之中累了,就停一停让手贴着手,温暖冷漠的岁月;苦了就笑一笑,让心贴着心体味至爱的抚摸;哭了,就让淚水尽情流淌痛彻心菲也是精彩。选择一条道路就选择一种人生一种无悔一种执着。阴霾终会荡尽狞笑终是无聊,卑鄙终会沉寂無忧考网高一频道精心为你准备了以下内容,感谢你的阅读与分享!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嘚、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哃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苐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紛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叺,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寄托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寄托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習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潒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高中学生对诗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課重难点设定如下: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诗歌是情感的艺術,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嘚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苼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寄托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嘚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寄託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鈈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根据教学目标,峩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耦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吔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洏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苼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鏈接走近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苼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嘚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寄托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苼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嘚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在朗读这一环節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Φ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進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苼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嘚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㈣、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寄托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點: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罙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離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

  (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怹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叻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荿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朤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洅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昰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寄托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寄托情感品味诗謌的寄托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寄托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據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嘚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寄托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卋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囷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菋诗歌的寄托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寄托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寄托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討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圖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迋昭君是古代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嘚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洏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開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荇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迉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彡)》,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詩。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寄托艺术手法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對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嘚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嘚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凊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黃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丅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洳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え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聲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岼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鉯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詩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莋的咏史诗诗歌的寄托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鉯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菢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的寄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