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兔的故事简介·西摩的生平简介

简·西摩的介绍_百度知道
简·西摩的介绍
我有更好的答案
简·西摩(Jane Seymour,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一位英国和美国演员,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简·西摩的演员简·西摩_百度知道
简·西摩的演员简·西摩
我有更好的答案
母亲是荷兰人,与她的第三位丈夫她有一男一女。日西摩加入美国籍.com/zhidao/pic/item/cc29d0ca7bcb0b46d4ad。2006年她将在电视连续剧《摩登男人》中重返荧屏.jpg" esrc="http原名。简·西摩的荷兰语与英语同样流利。1999年除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西摩不列颠帝国官佐勋章。简·西摩结过四次婚,左眼棕色,与她的现在的丈夫詹姆斯·基彻有一对双胞胎:生死关头》中扮演女主角.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h.hiphotos://h。 简·西摩在1994年出席艾美奖颁奖典礼,右眼绿色。 简·西摩双眼的颜色不同。他从17岁开始使用简·西摩这个艺名。 生死关头(1973年)辛巴达穿破猛虎眼(1977年)星际大争霸(1978年)时光倒流七十年(1980年)婚礼终结者(2005年)===============================================<a href="http.baidu。简·西摩的成名之作是电视剧和电影《荒野女医情》:欧美身高.hiphotos.baidu。从1969年开始她拍摄了许多电影和电视.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zhidao/wh%3D450%2C600/sign=415feff4be389b5038aae856b005c9eb/cc29d0ca7bcb0b46d4ad: 乔伊丝·潘妮洛普·威廉明娜·弗朗肯贝尔格(Joyce Penelope Wilhelmina Frankenberg)英文名:163cm 她原名朱伊斯·佩妮洛普·威廉明娜·弗朗肯贝尔格(Joyce Penelope Wilhelmina Frankenberg)。电台司令曾在在英国的别墅中录音,父亲是一位助产士,她也是该电影的制作人.baidu。1973年她在零零七电影《007系列。简·西摩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发言人://h.hiphotos:Jane Seymour地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西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史蒂芬妮·西摩的介绍_百度知道
史蒂芬妮·西摩的介绍
我有更好的答案
美国超级名模亦是高级内衣品牌。
为您推荐:
西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正在加载...
已无更多内容在《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你认为西摩为什么自杀?小女孩西比尔象征着什么,对西摩的死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理解“人们阴谋使我幸福”这句话?
【蒲盼盼的回答(21票)】:
关于西摩之死
关于西摩自杀的原因有许多解释:他本人以及他的创造者是伪君子?[ Mary McCarthy. “J.D.Salinger’s Closed Circuit”. pp. 46-48.]他想通过自杀报复穆里尔对他的忽视,以引起她的关注?[ Warren French. J.D.Salinger. pp.78-85.]还是由于他感到无法达到精神上的完善程度?[ John Russell. “Salinger’s Feat”, in Modern Fiction Studies. 1966. pp.310-311.]或者,他的死亡是一种宗教性质的表演,意在于完美的一天涅槃?[ Gordon E.Slethaug. “Seymour: A Clarification”, in Renascence. 1971. pp.115-128.]还是一种英雄式的自我牺牲,以便让穆里尔获得自由?[ Kenneth Hamilton. J.D.Salinger: A Critical Essay. Michigan: William.B.Eerdmans. 1967. p.30.]如此种种,而以上论点大都嫌偏颇,原因太过单一,不能让人信服。
有论者认为可以在《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找到答案,“一方面,纯真已经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粗俗却活力不减;在这双重煎熬下,西摩终于在格拉斯家族王朝的创建时刻自杀了”。[ (美)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孙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西奥多·格罗斯(Theodore Gross),他提出《》里西摩自杀“源于穆里尔的索然无趣,发展到顶点则是他非凡的、诗性的、理想的性格无法在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Theodore L. Gross. The Heroic Idea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971. pp.263-265.];蓝德奎斯特也指出,格拉斯家族之外的人,比如穆里尔的母亲,“永远不会抬高房梁;他们甚至打算降低它”。[ James Lundquist. J.D.Salinger. pp.140-141.] 安东尼·法索诺(Anthony Fassano)也认为西摩的生活有着诸多矛盾:除了婚姻不顺,他还不能顺利地融入社会,他缺乏耐性所以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时就选择了自杀[ Anthony Fassano. “Salinger’s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in Explicator. 2008. pp.149-150.]。古德斯坦也认为当西摩回到旅馆房间时,房间里指甲油的气味暗示着成人世界的疏离、炫耀与搬弄是非,“这个房间就是香蕉鱼洞的象征,西摩除了自杀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从中解脱出来。他感觉到无法维持孩童纯真的世界……而虚伪的成人的世界他却无力承担”。[ Bernice Goldstein and Sanford Goldstein. “Zen and ‘Nine Stories’”. pp.171-182.]
肯尼斯·斯拉文斯基另辟蹊径,认为西摩自杀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毁灭性打击,“在经历了一系列恐怖事件后,大概发现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因为这个世界无视他所知道的那些真理”,[ Kenneth Slawenki. J.D.Salinger: A Life. p.161.]这一理解显然是将塞林格的人生经历映射到了人物身上。塞林格对于写作的热爱以及选择归隐到山林中去,使得他可以最大程度上获得安宁,免于死亡,但是他后半生也一直在回避世人的评论,不管是恶言还是善语。也许他在西摩身上寄托了他不敢去尝试的行为,正如巴蒂对兄长的仰望一般,塞林格与巴蒂都想同西摩一样做一只无法被定价的死猫。
有学者从东西方宗教文化冲突的角度入手分析,如大卫·加罗威视包括禅宗在内的东方哲学为一种神秘主义,并指出这种神秘主义无力解决当下的精神困境,还将个体从现世中孤立出来。西摩拒绝获得最后的开悟,因为得悟会将他与他感觉到必须生存的世界隔离开来,西摩自杀既是对肤浅的生活的拒绝,也是对神秘主义的拒绝。[ David Galloway. “The Love Ethic”. pp.28-45.]相反的,房定坚则认为西摩自杀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或矛盾:“宗教的本质特征是信仰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诸如佛教的佛陀、基督教的上帝等。这些都是存在于‘自我’之外、是客观的,‘自我’是为上帝而存在的。而中国禅宗的‘佛’则只须认识‘自我’,‘悟’了即可。西摩信禅也在积极地认识主观的‘自我’——心中的‘佛’。他的矛盾并不是由于头脑中基督教和禅宗的冲突,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信奉基督教,都不能透视自己的最高本质,不能体会自己心中的虔诚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心中有‘佛’,不能相互沟通交流这种神圣的感受,当然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西摩自杀“是由于他接受了禅宗思想,因此而超越众人,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不能和别人沟通思想、感情,他为众人不能和他一样认识自我而痛苦万分。于是,他通过自杀来呼喊,以唤醒芸芸众生,‘助一切众生度过生死苦海’。”[ 房定坚《塞林格与中国文化》,前引文,2004年第4期。]
西摩的死因的确众说纷纭,很难有定论。
巴蒂回忆小时候玩打弹子游戏,最后的赢家总是西摩。巴蒂一次同一个伙伴玩的时候,尝试着用西摩的方法,还是没有效果。西摩在一旁看着,建议道“你能不能试试瞄准的时候别那么使劲?如果你瞄准之后打中他的,那就只是运气”[ (美)J.D.塞林格《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前引书,2009年,第177页。],如果因打中别人的弹子而高兴,势必不希望自己的被打中,巴蒂认为西摩的直觉所指向的精神要旨十分接近禅宗箭术大师不准年轻的学生瞄准靶子的用意;换言之,箭术大师要求的是:不瞄准的瞄准。关于禅宗箭术与文本的内在互动我们在分析《守望者》时已经详细论及,故在此并不细述。有趣的是,塞林格又在如此明显的影响关系上动手脚,他接下来就发表议论:“我并不想把西摩的弹子经同禅宗箭术相提并论,原因很简单……我和西摩的东方哲学的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植于新约和旧约、吠檀多不二论、以及道教。”[ (美)J.D.塞林格《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前引书,2009年,第182页。]一直到《西摩:小传》的发表,学术界普遍认为禅宗是塞林格作品中的精神指向[ E.g., Kenneth Hamilton. J.D.Salinger: A Critical Essay. p.36.],既然之前的文本都指向禅宗,为何到了《西摩》,巴蒂要更正禅宗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宗教框架呢?我们可以通过祖伊的话来理解,他评价说:“这家人人人都有他自己的该死的一套宗教信仰。”[ (美)J.D.塞林格《弗兰妮与祖伊》,前引书,2007年,第134页。]巴蒂视自己为“一个四流的羯磨瑜伽行者”,他之所以认定自己的宗教修行中禅不是唯一的原因在于他“很难想象我自己的生活可以比现在更加缺乏禅意”。[ (美)J.D.塞林格《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前引书,2009年,第182页。]所以,此处巴蒂并非真正在否定禅宗的影响,而更可视作是因目前的生活缺乏禅意而愧对家中唯一得悟的禅师西摩。笔者认为塞林格在此又玩起了老把戏,他再次为试图理解自己的人制造障碍。
《抬高房梁,木匠们》讲述了西摩与穆里尔的婚礼,但新郎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在婚礼上。新娘愤怒的伴娘一开始不知道巴蒂的身份,指责西摩,说穆里尔的母亲认为西摩是个潜在的同性恋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哪个神志健全的人会在婚礼的前一个晚上整整一夜不让他的未婚妻睡觉,喋喋不休地向她唠叨自己感觉太幸福了,没法结婚?”[ (美)J.D.塞林格《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前引书,2009年,第34页。]后来,巴蒂发现了西摩的日记,并意识到西摩爱着穆里尔,“爱她那一视同仁的心”[ (美)J.D.塞林格《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前引书,2009年,第56页。]。当西摩在穆里尔家做客时,他非常感动,还引用了西行的一首俳句:“是什么我不知道/可是心怀着感激/我的眼泪落下来。”但穆里尔的母亲显然不理解他,当她问他退役后想做什么时,西摩回答希望做一只死猫。这话把穆里尔的母亲吓个不轻,坚持认为西摩有精神疾病。他只好向穆里尔解释说,禅宗里有一位大师,当别人问他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大师回答是一只死猫,因为谁也没法给它定价。典故出自禅宗史上著名的“南泉斩猫,赵州安履”公案[ 水月斋主人《禅宗师承记》,前引书,2002年,第184页。]。寺院里有东西两堂,一只猫东窜西跑,两堂的和尚们都很喜欢,结果编队猫儿的所属起了争执。南泉普愿看到,就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之。”众僧无法应对,南泉便斩了猫儿。不久,赵州从谂外归,南泉用刚才的话问他,赵州则脱履安头上而出,南泉说:“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南泉斩猫无疑是破了两堂僧人的物执,斩掉后也便无所谓物的争论了;赵州安履则是在讽刺僧人争夺猫儿是本末倒置,同时也把颠倒的世界重新倒转回来,于是南泉斩猫也便成了活人的方法。只可怜那只猫,铃木大拙则安慰说,那只猫也许不会白白牺牲,也能成佛。[ (日)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前引书,1988年,第69页。]看来,塞氏在文本中稍稍发展了这一公案,猫被斩之后,再也不会属于任何一堂,外界无法对它进行价值判断,不会再去审视它,如此一来它也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西摩的这一想法与他最终选择自杀是分不开的,他愿做一只死猫,也是在暗示不想卷入世人的评价之中,以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西摩被塑造成格拉斯家族的圣人,能够通晓终极智慧的人,能够看清自己甚至他人本来面目的人,是真正的禅者。他的性格、他的日记、他的诗歌以及他的言谈都被其他成员记得清清楚楚,而且也成为他们成长的驱力,但并非总是积极的力量,他的自杀更是使得其他家族成员“永远地在胸口上别了一个字母‘S’,他们的内疚从来不会得到缓和,焦虑也绝不会减轻”。[ Janet Malcolm. “Justice to J.D.Salinger”,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48, No.10. June 21, 2001.]
在最后一部小说《哈普沃兹》中,塞林格终于借巴蒂之手化身为西摩,通过创作这封长信,“格拉斯一家人既是塞林格的写作对象,也是他的读者;既是他创作的人物,也是他的朋友。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终于融于一体”。[ Ian Hamilton. In Search of J.D.Salinger. p.188.]
【白菜见一的回答(35票)】:
在塞林格死后写的,打算把9个故事都分析完,结果只完成了第1个就泄气了。
《九故事》猜谜
“我知道他死了!你以为我不知道?但是我仍然可以喜欢他,行吗?就因为这人死了,你不可能马上不再喜欢他了,岂有此理——特别当这个人比你认识的活人要好上一千倍时。”
——摘自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为小说家的赛林格
若干年前,在我还在迷恋霍尔顿的年龄,读了《九故事》,除了特别钟爱的爱斯美,其他的并无深刻印象。《香蕉鱼的好日子》的结尾,把被子弹射中的“他”错译成了“她”,让人误解为西蒙开枪杀了穆里尔。这一猛烈的转折让我把它直接和电影《出租车司机》联系了起来──就像那些看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然后去杀人的家伙,我只看到了叛逆的表达。可想而知,我距离作为小说家而非青少年偶像的塞林格有多远。
我是听到塞林格去世的消息开始重新阅读《九故事》的。当我重新在网上阅读了一遍香蕉鱼,随即导致了奇怪的、长达一周的连续阅读,甚至打算为此写点东西。
慰藉和寻求慰藉的童年气质
塞林格的一个特点就是作品和作者的人格结合得相当紧密,但这难道不是创作的应有之义吗?我不仅仅指他在生活层面上的隐居和不入世态度,而是作品里贯穿始终对于纯洁和诗意、对于慰藉和寻求慰藉的童年气质。对于喜欢塞林格的读者而言,他是圣徒作家中特别亲切的那种,类似下面的读者感受,应该不只是个例──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塞林格的这种小说都会让我有想死的感觉,或者死亡前的感觉。我感到我人生的所有痛苦和孤独都可以从中得到安慰,然后死而无憾。所以我想死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塞林格的小说。”
赛林格是二流人物吗?
诺曼o梅勒说,塞林格是个二流人物,只不过写出了一流的小说。这种说法真让人恼火。塞林格看起来没在叙述上有什么大革新,基本上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加上禅宗公案的神神道道。他孜孜以求的思想好像也不能说有多么深刻,二流的说法恐怕源于对塞林格神棍形象的不耐烦──通过小说唠叨任何了不起的思想都会毁了小说艺术本身的。
但其实这些思想是以小说化的方式呈现的,包含在对话、日记、书信里作为人物性格的证据,或者说,病例。这些病例当中,既有因为具备流行病症而为公众所知的霍尔顿,也有因罕见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格拉斯家的天才西蒙。
这样的人物形象是新鲜的,这是塞林格的贡献之一:他对于刻画那些受伤的、早熟的孩子(以及孩子似的青年)有着异乎寻常的才华。即使就《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言,回头来看,人物和细节的成功也使得这篇小说仍然是一流之作,而没有沦为一般所谓青春小说。
塞林格从海明威身上学到的技术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是现代写实技术的ABC,但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伤害症候,不动声色的对话、动作描写和优雅的硬汉主题其实互为表里,共同体现了被伤害者对于伤害的回避和掩盖。读者根据隐藏的情节补足因果链条的过程,也就是从心理上去揭示和体验伤害的过程。
深受海明威影响的赛林格把这套技术整个地学习过来。只不过,海明威笔下的尼克只是伤害的认识者,而塞林格笔下的受伤儿童,还是敏感和诗意的价值承担者。在儿童和成人的价值对峙里,体现在叙述上往往是,成年人琐碎的日常对话与儿童的幻想故事对峙。(如《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在《泰迪》里,受伤者演变为先知,泰迪的自杀仿佛老子出关,于是,“冰山原则”的体验伤害变成了意义的追寻,并由此开启了《九故事》之后的主题。
塞林格多少发展了海明威的技术,具体表现在,他省略了更多的东西,甚至某些关键的情节,于是故事显得游移魅惑起来。这一点,恐怕是受到禅宗的启发。
塞林格与禅宗
禅师的“机锋”善于在尖锐的机智中将佛教宏旨聚显在日常情境里,牵机而动,佛境立显。塞林格也善于在小说中设置这样一些能激活全篇的小机关:悬念、谜语、隐喻、寓言、诗句、词语游戏、信笺和日记,它们的涵义被精心隐藏起来,只有当整体情节的因果链条和这些机锋互相映照时,答案才会显豁。这样的手法,在《九故事》里得到集中体现,于是小说仿佛公案,阅读好似参禅。《九故事》扉页所引禅宗公案“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击拍之音何若?”似乎表明了该书乃一孤僻禅师所打机锋,心语不可说。
意义的隐藏体现在叙述上,逐渐发展为因果链条的松散化。《九故事》之后的中短篇里,情节逐渐漫漶,而动机越来越不明显。禅宗公案的要义是禅师在“说”他的“不说”,体现在对话上则是顾左右而言他。如下面简短的公案所示,和尚问洞山良价:“如何是佛?”洞山答道:“麻三斤。”(铃木大拙《禅学随笔》)如果说《抬高房梁,木匠们》里的西蒙仍然是隐藏的故事核心,到了《弗兰妮和祖伊》,西蒙只是隐藏的叙事动机,情节都只在外围打转——《西蒙小传》里借西蒙之口说:“不要去瞄准那颗弹子,这样你才会打中它。”
如此说来,塞林格的后期作品在艺术上有了更多探索,但《九故事》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小说的精神强度和对篇幅的控制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当“机锋”变成了“不瞄准”,的精粹感也在丧失,《弗兰妮》还好,因为足够短,而即使是受到诸多赞誉的《木匠们,把房梁抬高些》,个人以为强度被叙述所稀释。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打算逐篇讨论《九故事》里面的“机锋”,尽量在情节层面上解读小说涵义,这缘于《九故事》历来难解的特点,也借此表达我对于《九故事》和一般读者相同的喜爱。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香蕉鱼”是指?
香蕉鱼寓言的含义丰富微妙,但在最基本的情节层面上,这一形象来自于西蒙被西比尔所激发的想像。来自于西比尔嫩黄色的两件套泳衣(胸衣是西比尔自己用一条黄色丝巾扎成的)和幼稚娇憨的体态(“鼓嘟嘟的肚皮”),不难在文本中发现,西蒙对于西比尔隐藏的情欲——关于塞林格的萝莉控倾向我们容后再谈。他数次抓住小姑娘的脚踝不放,亲吻她的脚心,与西比尔的谈话像是调情,甚至包含了第三者——三岁半的沙伦o利普舒兹。后者的名字更使西蒙在无意识层面上点明了萝莉情结的核心:“这名字怎么起的。里面混合着回忆与欲望。”
即使在这个层面上,“香蕉鱼”的形象也汇聚着“过去”与“现在”两种时态,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同时出现了西比尔和穆里尔:
“那位女士在哪儿?”西比尔说。
“那位女士?”年轻人掸出些他稀疏头发里的沙子。“那可难说了,西比尔。那么多地方谁知道她在哪里。没准在美发厅。把她的头发染成貂皮颜色。要不就在她房间里,给穷苦孩子缝布娃娃。”
在小说里,西比尔和穆里尔分别代表了女性成长的两种时态,类似贾宝玉口中的“女儿”与“脏婆子”的对立,“无价珠宝”最终变成“鱼眼睛”。但二者本为一体,请注意,在上述引文中,染头发和给穷孩子缝布娃娃,浅薄与善良两种形象的同时出现,似乎说明了西蒙对穆里尔的矛盾态度。
对于穆里尔浅薄的一面,这篇小说有较多笔墨,她可以和她的母亲讨论时装,可以消磨时间去读妇女杂志上的文章《性是乐趣——也可能是受罪》,却丢掉了西蒙推荐阅读的德文诗集。5年前,也就是《木匠们,把房梁抬高些》所描述的两人结婚的日子里,西蒙的日记里记录了他对于穆里尔所代表的生活态度的期待、犹豫和感动:
“我唯一莫大的安慰是我的爱人对婚姻制度本身怀着一种始终不渝的,基本是坚定不移的热爱。她有一种原始的冲动,要把过家家这个游戏永远地玩下去。她的婚姻目标如此荒诞又让人感动。
但是这些动机当真可鄙视吗?某种程度上,肯定是的,但是它们在我看来如此富有人情味,如此美好,即便我写到这里,想起它们也仍然会深深感动。”
毋庸置疑,穆里尔身上集中了体现了西蒙(或者塞林格)对年轻女性的矛盾态度,他对于她们身上那种纯朴、简单的诗意非常敏感,就像夏洛蒂的黄色棉布裙在他掌心所留的“柠檬黄的印迹”。(穆里尔似乎是西蒙童年玩伴夏洛蒂的替代品,“混合着回忆与欲望”)
但是在5年婚姻之后,在西蒙自杀的当天,小说同样描写了穆里尔的简单同样丧失诗意的一面。小说中描写穆里尔等了一下午给母亲的电话。当电话终于挂通,穆里尔却非常不紧不慢,做了好多杂事才接起电话。
这说明,对于穆里尔来说,生活是应该去做而非为何去做的仪式,依赖按部就班的惯性。
“最佳日子”的含义
朋友曾经给我做过一个测试,让我说出最喜欢的动物并总结原因。谜底说明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非常准确。后来我想到,这也是自己对异姓的期待,本质上说,它揭示了自己偏爱的人格类型乃至生活态度。这说明,一个心理形象能够代表的深度和广度。
香蕉鱼的形象从异姓出发,经由西蒙的警世寓言,扩展为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关键之处在于香蕉鱼的现在时态,也就是“最佳日子”。“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英文标题为“A perfact day for bananafish”,出现在小说正文中是西蒙领西比尔下海时所说的话:
“You just keep your eyes open for any bananafish. This is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从此处语境来看,翻译没有问题。但当"perfact day"出现在标题里,恐怕这个“perfact day”不单是对逮鱼者而言,更是对香蕉鱼本身来说。也就是说,老版本的译名“香蕉鱼的好日子”更加准确。
我们知道,小说开头的对话,还有旅店和海滩的场景营造了整篇小说的渡假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perfact day也就具有了它的反讽意味——在这一个旅店里住着“九十七位纽约来的广告业务员”、时装流行“满眼都是闪光装饰片”的时代,真实情况是钻不出欲望洞口的“香蕉热”。
同时,这也是杀死自己,结束“香蕉热”的好日子,就像祥林嫂死于祝福声中的年夜一样。西蒙的自杀是有预谋的,他带着手枪来渡假,并死在了妻子身边,他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环境的抗议、惩罚和绝望。
西蒙为什么自杀?
上述分析都成立。下面讨论更直接的原因。
从症状上来看,西蒙显然有抑郁症和轻度疯癫的倾向,精神病史,电梯里的叫骂,即使在和西比尔玩耍的时候,将西比尔带至远离岸边的海域并冲浪的举动也显得莽撞而危险。当然,这不是问题,重点在于让西蒙成为“正常人”的对立面,成为众人不理解和偏见的中心。西蒙是塞林格笔下的大甲虫格里高尔,他的皮肤苍白用浴袍严密包裹的形象也像契柯夫的套中人,对应着穆里尔母亲的布朗兹防晒油。
包裹也是遮挡伤口的意象,他身上有着穆里尔所说的“图徽”,似乎是战争的伤害。他的脚也有问题,在电梯里他对别人关注他的脚反应激烈。网上有人讨论,西蒙只有六个脚趾,非常有趣的猜测,能说得通但文本证据不足───六这个数字也可解释成为西比尔的数字游戏,来自于她和西蒙围绕童话书《小黑人萨姆博》的讨论。具体还是看文本吧,在冲浪之后的对话:
气床重新平稳后,她用手把遮住双眼的一绺扁平的湿发撩开,报告说:“我刚才见到了一条。”
“见到什么啦,我的宝贝儿?”
“一条香蕉鱼呀。”
“我的天哪,真的吗?”那年轻人说。“嘴里有香蕉吗?”
“有啊,”西比尔说。“六根呢。”
年轻人突然抓起西比尔垂在气床外缘的一只湿漉漉的脚,亲了亲弓起的脚心。
“嗨!”脚的主人转过身子来说。
“嗨什么嗨!咱们该回去了。你玩够了吗?”
西比尔在水面下见到了什么?是西蒙的六根脚趾吗?我们无从得知。但从西蒙吻脚心的突然动作和回宾馆的决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他已经做出了自杀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和西比尔的发现有关。
可以这样说,香蕉鱼形象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从西比尔扩展到所有人,并在此时得到了西蒙的自我确认。
【游侠D的回答(3票)】:
西比尔是西莫追求的纯真。
厌恶世俗的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逃离。所以最后,西莫选择了自杀。
就像霍尔顿一样,逃离学校,想去西部,想去悬崖边,独自做一个守望者。
实际上,塞林格本人,最著名的身份除了作家,还有隐士。
赚到钱之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大块地,然后把自己锁在里面,再也没怎么有出来过。
对他们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被西莫亲吻过的西比尔的脚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走太多路,而长出粗粝的老茧。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彼得生平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