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山寺哪些扬州盐商捐输过银子

扬州日报社--扬州日报
第T01版:梅岭周刊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重要新闻
第A04版 国际新闻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漫说扬州盐商之最
  马曰琯
  ■方晓伟  最乐善好施的盐商——汪应庚  汪应庚生活在清朝雍乾年间,是个富甲一方的总商,也是扬州盐商中捐助社会公益最慷慨的人,这让他在崇尚奢靡生活的扬州盐商中显得卓尔不群。  在汪应庚的一生中,他曾拿出十几万两白银救助灾民,被他救助过的灾民数量接近千万人。除了救助灾民,汪应庚还热心于教育事业。汪应庚对于扬州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不少帮助,他曾一次就捐出五万多两银子来修州学。另外,他还买了1000多亩土地,作为教育基金,在府学经费不够的时候拿来调剂。汪应庚还多次捐赠棉衣给育婴堂。他曾重建平山堂,还曾在扬州徐凝门外买地建义冢,贫民不能葬者,给以棺费安葬。他对孤寡老人,夏冬“施棉襦,设茗饮,瘟疫盛行之年,还备人参、鹿茸、黄连、犀角施送”。&  最受皇帝宠爱的盐商——江春  在担任“两淮盐业总商”的40年中,江春“练达明敏,熟悉盐法,才略雄骏,举重若轻”,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头衔,官至一品,并赏赐顶戴花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例。  江春之所以如此受宠于乾隆皇帝,是因为乾隆六下江南,均由江春筹划张罗接待,也就是所谓的“江春大接驾”。乾隆皇帝十分欣赏江春的办事能力,每当新的两淮巡盐御史上任前,乾隆总要对行将履新的巡盐御史说:“江广达人老成,可与咨商。”江春成了当时朝廷与两淮盐商之间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乾隆五十年,江春等盐商献银100万两,贺乾隆登基50年大典,江春受邀赴宴于京城乾清宫举行的“千叟会”,并与皇帝进同与宴,受锡杖。这“千叟会”每五十年举办一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廷盛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春家的“春台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与“三庆班”、“四喜班”与“和春班”一道,奉旨入京为乾隆皇帝80大寿祝寿演出,演绎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导致京剧诞生的重大事件。晚年,江春因家财耗费一空,不得不靠“皇帑”方式维持营运。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又一次赏借25万两皇帑给江春,按一分起息。江春去世后,到嘉庆六年(1801),嘉庆又因江春之子江振鸿资本未充,赏借5万两白银作为营运盐业的资本。乾隆和嘉庆对一介商人如此关怀备至,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最强势的盐商——黄至筠  黄至筠是清朝嘉道年间扬州八大商总之一。  道光年间,随着财富的增加,扬州盐商的豪奢之风愈演愈烈,“席富厚,乐骄逸,诙调歌舞,穷园林亭沼,倡优巧匠之乐”,造成两淮盐务“割腴日深,名赢实亏”,而“库额增而所纳益不足”,大大小小的盐官也唯利是图,巧立名目,无休止地压榨盐商。其时,在两淮盐务的明争暗斗中占了上风的黄至筠,其气焰很是嚣张,他对那些不按他们意志办事的盐务衙门的官员,往往以不纳盐课相要挟,对庸懦无能的官员,更是随意玩弄于股掌之中。  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二《金山寺僧弥缝大案》记载,道光十六年,两淮盐运使刘万程刚一就任,就强迫盐商们在正供之外,别筹报效款若干。盐商们对此议论纷纷,两淮八大商总也都认为盐运使的做法不妥,但是,刘万程却固执己见,还计划用别的罪名诬陷不服从他的盐商。于是黄至筠拍案而起,“首倡不纳课之议,七总商附和之,议遂定”。在盐商们的共同抵制下,“运台始虽主张抑商,至此无如商人何,又恐干吏部议,进退失据,识短情急,遂悬梁自尽死。”一个从三品的地方官员,竟然在盐商们不纳盐课的逼迫下,自杀身亡。  最爱文化的盐商——马曰琯  盐商马曰琯,“所与游皆当世名家,四方之士过之,适馆授餐,终无倦色”。杭州人厉鹗,工于诗词及元人散曲,来扬州为马氏食客,他利用后者的藏书,尤其留心于宋人文集、诗话、说部以及山经、地志等,著有《辽史拾遗》、《宋诗纪事》等重要作品,蔚成大家,年届六十尚无子嗣,马氏为之割宅蓄婢;另一位寓居于马氏小玲珑山馆的著名史学家全祖望,一度曾得恶疾,马曰琯出千金招聘扬州著名医师,加以治疗;吴兴人姚世钰客死扬州,马氏出面为其料理后事,并刊刻其所作《莲花庄集》;浙人楼锜,年长未婚,亦由马氏出面为之择配完婚,最后也客死于扬州。马曰琯喜爱考校典籍,家中专设刻书作坊,经常出资为清贫的文士刻印书籍,如刻朱彝尊《经义考》一书,就花去千金。马氏刻书校勘精美,装帧时尚,当时被称为“马版”,享誉士林。马曰琯又好藏书,他家“丛书楼”中藏书多达10余万卷,有“甲大江南北”之说。袁枚曾用“供养文人过一生”来称赞马曰琯。  最节俭吝啬的盐商——周扶九  周扶九在清末民初以豪富而名闻遐迩,但在生活上却异常节俭,说其吝啬亦不为过。  在扬州民间,还流传着不少他的小故事:其一,周氏每天吃菜仅买一个铜板的盐豆子,为了尽可能多买,他将扬州全城小店的盐豆子都买过,一颗一颗地数,结果发现有一家分量最多,一个铜板可买58颗,此后他就总去这家买;其二,周氏常到扬州三义阁澡堂洗澡,每次洗澡后都要藏一条毛巾回家,事发后周氏的管家请澡堂不要声张,由管家按照周氏洗澡的次数,每次赔偿一条新毛巾;其三,周氏每天早上必去某家面店吃面,他吃的比常人多一倍,但只肯出一半钱,老板无奈去告诉周夫人,周夫人让面店老板仍照半价收钱,但到年终时双倍奉还。周扶九还有个特别的存钱罐,在卧室中筑一夹壁,每晚从上面小孔投入金条,不承想其儿孙就从夹壁下面一条一条又挖出来。(请本版未署名图片作者速与本报联系)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盐商衰败以后,扬州城的地位也跟着一落千丈
▍现在要想触摸到扬州盐商的细微脉搏,只能去那遗存的高墙深院老宅里,但“苏唱街”三字的韵调、“南河下”街区的车水马龙、“东关街”一家挨一家的店铺……种种痕迹,都像在无声讲诉着有过煊赫地位的扬州城和那一群盐商的故事。与大运河同龄的扬州,因得水运之便,自古以来就是市井荣华之地。“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南宋殷芸《小说》)……扬州曾有的光华,用再夸张的修辞都不为过,以至于那些描刻尽商人骄奢淫逸的传奇,都没人会去计较假假真真。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写:“扬州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折不扣是个有名的地方。……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扬州繁华以盐盛”。明清时期,朝廷将盐业管理机构设在扬州。作为食盐集散地和盐商聚集地,“扬州无疑就是全国金融中心,然而,盐商衰败以后,扬州城的地位也跟着一落千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振忠认为,以盐盛,也因盐衰,扬州最终蜕变成了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中心。  § 资产“七八千万两”,富可敌国扬州盐商也称两淮盐商,并不都是扬州人,而是指侨寓在扬州、从事盐业的各地商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侵,建筑了由晋北到山海关的九边,拱卫北京。边防驻军需要粮食,政府就让商人运粮到边境去,“易之以盐”。商人拿着取盐凭证“盐引”(又称“盐钞”),到两淮地区取盐,再到行盐疆界去贩卖,史称“开中法”。当时的山西、陕西靠九边最近,山陕商人迅速崛起。然而,“运送粮草一路凶险,还要受到地方官僚的盘剥,商人们不堪重负。”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当权者逐渐意识到这种实物交换体制不合时宜了。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主持盐政改革,商人不再需要运粮换盐,只要纳银就可拿到盐引,称为“折色制”。此时,南宋起便靠运木材等开始资本原始积累的徽州商人,抓住机会,纷纷来到扬州。“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明朝谢肇淛《五杂组》)可见,当时的扬州,山陕商人和徽商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不过,盐商势力得以迅速膨胀,还要到晚明纲盐制度的确立。”王振忠讲到这,特地强调了“窝”的重要性:“万历年间通过登记在册的形式,政府把行盐的资格、权力放给了特许的一批商人,这种名额、席位就称为‘窝本’、‘根窝’。”“窝”是世袭的,纲册上有名、握有“窝本”的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盐商。“纲册上无名、没有‘窝本’的人就领不到盐引,只得跟大盐商去买盐引。”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王世华打了个比方,称盐引是有价证券。扬州城内至今还有一条叫“引市街”的南北向古街,顾名思义,就是买卖盐引的地方。“加上典当行、钱庄的兴起,无疑就是当时的金融街。”清朝年间,两淮盐商组织日趋成熟严密。盐商有总、散之分,“于商人之中择其家道殷实者,点三十人为总商”(清盐法志《职官门一·官制》),乾隆中叶又出现了权力空前的“首总”,由与皇室、官僚关系最为密切的总商担当。王振忠说:“首总-总商-散商格局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盐商的专卖垄断地位,经济实力空前庞大。”盐商到底有多富?据宋应星《野议·盐政议》中所写,明末扬州盐商的资本已达白银“三千万两”,到乾隆年间跃升到七八千万两。什么概念呢?王振忠作了一番补充解释:乾隆三十七年,“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当时的户部存银不过七千八百万两。在扬州盐商富可敌国时,朝廷也获得了巨额的盐税收入,“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乾隆《两淮盐法志》)、“两淮盐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捐益盈亏,动关国计”(嘉庆《两淮盐法志》)。  清乾隆九年(1744)盐照§ “盐呆子”有钱任性,挥霍停不下来盐——抓起一把都能从指缝中溜走的细微之物,何以有如此高的利润,又如何“造富”了扬州盐商呢?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主要商品市场中,盐的流通额仅次于粮食和棉布,而在棉布兴起之前,仅次于粮食,所谓“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刘宰《漫塘文集》)。两淮盐商的行盐疆界非常大,包括当时的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所以素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说法。华裔史学家何炳棣在《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中写:“大致上来说,在十八世纪大部分的时间,两淮盐商每年运销的盐量至少有斤,供给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需求大、产量高、市场广,当然有钱赚。清人黄钧宰的《金壶浪墨·盐商》记载:“两淮额引一千六百九十万有奇(应为一百六十九万),归商人十数家承办……以每引三百七十觔计之,场价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到汉口以上,需价五六十不等,愈远愈贵,盐色愈杂。”这笔账很好算,从盐场批发来,再运往汉口等上游城市,盐价从每斤几文涨到五六十文,利润高达五六倍,扬州盐商正是从这悬殊极大的购销差价中获得了惊人财富,“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清朝野史大观》)。毫无疑问,两淮盐商已经是“十八世纪中国无可匹敌的商业钜子”了。用韦明铧的话来说,“这群土豪,钱多得没地方用,就变幻着花样挥霍”:有一盐商,把万两黄金打造成很薄很薄的金箔,带到镇江金山寺的宝塔最顶层,迎着江风撒掷,波光粼粼的江面更加戳眼;春夏之交,水果中属樱桃最贵,一盐商重金买下周围几个市镇的樱桃,放大桶中捣烂成浆,倾倒在扬州城的河道中,顷刻之间把青色的河水染成红色;还有盐商在水池中间建一座房子,四面都是从西洋进口来的昂贵玻璃,用机械将水提升到屋顶的蓄水池,再从四周出水口倾倒下来,炎炎夏日,“水帘洞”里清凉如秋……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概括道:“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一时争奇斗异,不可胜记。”“有钱又任性”,扬州盐商的社会名声自然好不到哪去,时人称他们为“盐呆子”、“盐凯子”。当然,盐商们并非都把钱投在那些只图自己一时痛快的“行为艺术”上,他们深知其盐业垄断地位得益于朝廷的盐政,于是,取悦皇室、为国家做贡献成了几代盐商苦心经营的大事。《中国盐政史·盐制》中记载:“洎乾隆时,用度奢广,报效例开,每遇大军需、大庆典、大工程,淮、芦、东、浙各商捐输,动辄数十万至数百万。加以南巡数次,供应浩繁,差费取给,出自商捐者居多。”王振忠介绍,康熙乾隆分别六次南巡,花的多是盐商的钱。除了乾隆三年到嘉庆九年,两淮盐商捐银三千六百多万两外,乾隆三十三年他们还花费了四百六十七万两招待皇帝南巡。《乾隆南巡图》(局部)在这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布衣结交天子”的故事,流传最广、最有名的当属江春“一夜造白塔”。江春是安徽歙县人,时任扬州盐商八大总商之首。韦明铧评价此人“有学问、善交际,非常会办事”。乾隆六次南巡都由江春负责接待。有一年,乾隆游览瘦西湖,夸赞风景美丽,很像北海的琼岛春阴,遗憾的是差一座喇嘛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江春贿赂官员,求得一张白塔图,并连夜召集工人在皇帝心仪的地方造了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看到白塔时,乍以为是梦境,后来才知是真的,甚为感慨。后人传言“用盐包堆塔”,真假姑且不去追究,至少说明江春财大气粗,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不仅如此,乾隆还两次亲临江春的别墅“康山草堂”游玩。在任总商四十余年中,江春蒙皇帝恩宠荐至一品,还获赏戴孔雀翎,是当时盐商中仅有的一枝。乾隆五十年,江春还被邀请进京参加清廷举办的“千叟宴”,这等荣耀是一般盐商不能企及的。甚至于后来,江家资金周转不灵、难以运营几近破产时,乾隆还两次拿出帑银共计55万两资助江春。为迎銮接驾,扬州盐商纷纷置办家班,皇帝来了演给皇帝看,平素就供自家娱乐消遣。江春的康山草堂里就蓄养了春台班、德音班花雅两班,还供养了很多曲艺文人。戏曲家蒋士铨《藏园九种曲》中的两种,就是在康山草堂里编成的。韦明铧说:“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的情景:上午写出剧本,下午给家班排练,晚上家宴就请来看戏。”有史料记载,家班光是供家宴演出需要,一年就要花三万两银子。“在乾隆时期,三万两银子可以买三万石优质的白米,或者买1200亩良田。”王世华认为,徽商讲究生活的旨趣、情调,这些都是需要雄厚财力支撑的,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著名的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京剧”并不姓“京”,如果往源头上追溯,是寻得到扬州和扬州盐商这里的。  § “亦儒亦贾”留下珍贵文化遗产康乾年间,徽商由于地缘、文化上的优势,无论从财力规模还是绝对数量上来看,都已成为扬州盐商的主体。“亦儒亦贾”是徽商的传统,一些盐商深知创业的艰难困苦,勤俭持家有道,同时还带头提倡风雅,文人辈出。明清时期的徽州“穷山恶水”,于是就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俗语,意指男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奔走他方做学徒。安徽歙县棠樾人鲍志道(字诚一)11岁时外出,因为家里太穷,出门时身无分文,母亲便将他幼时虎头帽上缝着的一枚“康熙通宝”拆下来,让其带上路。鲍志道去过鄱阳、金华、扬州、湖北,一路奔波,跋山涉水,最终在扬州立足经营盐业,并以“资重引多”担任总商二十年。王振忠介绍,在当时扬州盐商“七八千万两资本”中,鲍氏就有“三千万两白银”。可这样的榜上首富,生活却非常节俭。《扬州画舫录》中记载:“自诚一来扬,以俭相戒。”鲍家每餐饭都很简单,夫妻俩相对而坐,不像有的盐商家,还要佣人抬着饭桌到跟前。鲍志道受礼学影响较深,提倡高雅的文化,长子鲍漱芳从小也受良好的家风熏陶,热衷行善,捐款救灾。现在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就是嘉庆皇帝为表彰鲍氏父子而立。鲍漱芳素爱古籍收藏,搜罗来很多古人的法帖,汇编成《安素轩法帖》,他寻思着怎么把纸质法帖永久保存下来,便请著名篆刻家党锡龄钩摹镌刻,共花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光运石头就用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解放后,鲍氏后人、著名画家鲍娄先将一百七八十方石刻献给了国家。“鲍家用刻碑的方式留存下珍贵史料,不仅是对文化的热爱,更是对文化的尊重。”韦明铧说。扬州城里的东关街是明清时期盐商的聚居地,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小玲珑山馆(又称街南书屋)就坐落于此,虽然现已改造成了洋气、时髦的会所,但古朴、幽静、清冷中依然透着浓浓的诗书气息。《扬州画舫录》说:“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为最盛。”王世华认为,盐商中不乏附庸风雅之辈,但“扬州二马”投身文化事业是天性使然,兄弟俩自幼喜好诗文,分别著有《沙河逸老小稿》《南斋集》等诗集。“二马”“有未见书,必重价购之”,“以故丛书楼所藏书画碑版,甲于江北”(阮元《淮海英灵集》)。与很多藏书家吝借的态度相比,马氏兄弟大方太多了,丛书楼下设有居室,文人雅士不仅可以借阅或得赠书,甚至可以长期住在马家搞学问。全祖望的《困学纪闻三笺》,厉鹗的《辽史拾遗》《宋诗纪事》等都完成于马家。不仅购书、藏书,“二马”还把不同版本的校勘视为非常重要的事。王世华为我们还原出一幅当时的画面:“丛书楼上灯火通明,兄弟俩相对而坐,笔墨在旁,发现有出入就高兴得不得了,喝酒庆祝一下又埋头继续。行人看了都笑他们迂腐。”仰仗雄厚的家财和丰富的藏书,加之兄弟俩乐于传播学术文化,“扬州二马”刊刻了不少图书,时称“马版”。谢国桢就曾在《明清史谈丛》中对“马版”赞誉有加:“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仿宋雕刻的《韩柳年谱》,是一部雕刻精美的书籍。”马氏经营盐业的历史鲜有人乐道,藏书家的美名却闻名于世。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朝廷向天下广征图书,马氏一家就贡献出了700多种自藏孤本。扬州个园中,以湖石堆叠而出的“夏”景可以说,当时两淮地区的文人,很少和扬州盐商没有关系。商人借此弥补了社会名声,而广大诗文书画家也因获认可、资助而得以发展。韦明铧指出,“扬州八怪”就是一个和盐商依存度甚高的群体。清初,“四王”画派秉持“艺术趣味愈阳春白雪愈雅,愈接近一般下层民众愈俗”的观念(郑板桥《板桥偶记》),师法古人技艺,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追求“我手写我眼”的“扬州八怪”自然就被当作“野狐禅”、“旁门左道”而受排挤。然而,“八怪”作品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很容易就在传统观念相对薄弱、有着商品社会审美的盐商中流行开来。盐商们或为装点园林寓所,或为收藏存世,购买字画都是大手笔,还慷慨提供吃住,让书画家们生活无忧、潜心创作。郑板桥初到扬州时贫困落魄,马曰琯替他还清了旧债、修葺了房屋,两人后来结成忘年交。盐商经常在自家园林举办书画集会,邀请“八怪”交流切磋,甚至赞助其刊印著作,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就分别由马氏兄弟、江春刊印行世。其实,“八怪”不止八人,也全非扬州籍,得益于盐商的经济实力和癖好趣味,他们才得以自成一家。“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扬州盐商、尤其是徽商群体对发扬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媲美于当时意大利豪商对文艺复兴的作用。  § 浮华俱往,风流历史不只空有回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除了巨大花销、捐输报效,盐商家财产所剩无几外,道光中叶的盐政改革对扬州盐商来说是一致命打击。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将两淮地区的纲盐制改为票盐制,只要纳税,人人可以领盐贩运。盐商的世袭特权被取消,曾经金窝银窝都不如的“根窝”,瞬间成废纸一张,“一时富商大贾顿时变为贫人,而倚盐务为衣食者亦皆失业无归”(金安清《水窗春呓·改盐法》)。再加上后来太平天国战争的消耗,扬州盐商多数破产,城市日渐萧条。“作事轩昂,向曰‘扬气’,以江南盐商扬州为多,其作事尽事奢华也。今则竟曰‘洋气’。”(曹晟《夷患备尝记》)王振忠说:“从‘扬气’到‘洋气’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一个城市地位的变迁。”当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扬州人,韦明铧更多体会到的是盐商们为了消费、享乐打造出的一张张名片,对扬州这座城市、对扬州人的影响。扬州盐商养活了一大批闲人,为了打发无聊时光,他们泡茶楼、下馆子、进澡堂,带动了民间技艺的发展。“扬州三把刀”——切菜刀、修脚刀、理发刀就是扬州服务行业的指代,这些“长物”至今都在扬州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扬州三把刀”代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图为东关街上的剃头师傅雕像。为了饱盐商们的口腹之欲,扬州的厨子竭尽精致之能事,光大了淮扬菜系。曹聚仁《食在扬州》中写到:“扬州的吃,就是给盐商培养起来的。扬州盐商几乎每一家都有头等好厨子,都有一样著名的拿手好菜或点心。盐商请客,到各家借厨子,每一厨子,做一个菜,凑成一整桌。”扬州干丝、灌汤包、扬州炒饭……指不定就是当年哪个盐商家的厨子,为讨主人欢喜潜心钻研出来的。在不见烟柳琼花、有着鼓粘人湿冷的冬日里,扬州人依然过得温润、合意:定定当当地吃个早茶、舒舒坦坦地做个足浴……难怪韦明铧频频感慨:“扬州城的节奏,扬州人的生活态度,都好像定格在了那个繁华盛世里面,从没变过。”专题()| 因盐而盛,因盐而衰一代富贾:成也盐败也盐订阅我们!点击标题右下蓝色字体“文汇学人”转载本公共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获得更多内容澶фф浠缁(34ㄩ澶х灞)
佃уぇ娓ф浠缁(34ㄩ澶х灞)澶ф绗1ф浠缁涔鹃涓骞达涓ゆ樊涓榧锛寤峰涔涓璐㈡挎跺ユヨ涓轰咕绐跺瑙锛涓ゆ樊垮肮濡娴峰璧跺渤惰锛绌烘灏瑰娴峰村ㄩ㈠e澶绂诲锛涔鹃浠诲借璐骞寸骞夸宸℃垮缁т换涓ゆ樊匡ヨ荡即楗枫灏瑰娴风璁╃杩浣垮㈠痉绱у锛诲姹瀹垮轰含揩ョ灏锛跺锛涓浼浜洪浼寤峰虫ョ★璧剁揣绌跺绛垮涓杩灏卞瑙锛即杈浠ユ诲椹痉椴浠ュ涓洪锛浼浜捐靛躲姹瀹胯瀹跺涓板锛翠朵涓蜂涓垮浣ㄦ豹瀹涓浣锛杩姹か浜鸿ф娣濂规诲ц骞翠濂筹娉艰荆寮哄匡娌¤戒负姹涓垮锛ф娣涓涓澶撼濡剧瀛锛骞朵负浠╄蹭浜洪锛ュ辨裤浣姹瀹浜福娓浜哄姊锛杩浠よф娣甯镐婊°澶ф绗2ф浠缁垮杩搴ョ瑰讹缁搴朵┖涓ラ锛垮璐ㄩ┖锛㈠痉浠告杈锛浜┖缃涓¤挎ㄥ肮濡娴疯韩涓垮界绉ュ哄靛跨锛浣缂绉ラ澶楗锛コ棣涓昏卞甯澶╁颁介甯绉锛ф瑰介甯府涓婚涓崇ず濞澶ф绗3ф浠缁肩扮㈠村ㄤ板即锛㈠痉椹痉涔涓浣锛杞㈠反缁锛ㄩ福瀹磋垮垮崇浼璇翠腑奸澶╃绌剁戒娇哄灏辨锛渚跨уㄦ躲瀵圭璐涔抽汇浠ㄦ瀹浜肩嚎楹诲ご锛绱х瀹涓涓句ㄣ澶ф绗4ф浠缁濠垮姹捣椴叉锛姹涓涓ワф娣杩ㄩ濂规句汉杩濠跨锛淇℃豹瀹ュ3涓濞跺ス杩姹蹇瀛;ヤ濞讹灏㈢变俱姹瀹涓辨绾冲涓浜涓烘句涓濮姊锛ф娣绱㈡у氨瓒姹瀹垮灞瑙瀵讹濮姊璇疯姹瑙垮冲ㄤ锛婕杩g撮垮村跨锛浠ュ浣澶ф绗5ф浠缁缂绉琛ㄥぇ凤姹捣椴蹭浜鸿у琛ㄧ绐猴寰颁绌撮跨璧琚涓虹绉ョ甯介甯f锛甯富涓冲浼ゅ澶抽┈搴涓充コ垮けe骞达ㄩ介涓瑙濠匡蹇澶翠绉宸插匡杈蹇椤昏浜ゃ垮㈠痉诲浠扮讲㈣ㄥ朵袱锛5ヤ灏70涓涓ら跺绛归涓缂淬
娆㈣虫敞绌垮府缃寰俊锛wwwbugcn
瓒缃瑙轰灏绁姒хф锛ㄥコ娴浼杩蜂涓&娼瑙&&&涓借板板с濂虫ф绘蹇璁宠浜烘骞撮锛濂虫存挎ラ濂逛滑瀹骞撮ㄦ浠氨ユ绉濂虫浠瀹韬浣锛璋韬О瀹缇璋娆洪浜浠肩 冲瀹锛ㄦ椹伴グ婕锛琚传浠瀛锛辫甸グ婕锛ㄥ帮璇锋敞&&
浠i按璁烘&灞澶т汉灏锛跺&璇存锛涓烘垮浼稿浜烘锛锛娉娴风甯浠h楂э淇濮瑁达瀛寰凤姹灞卞(浠姹澶╃瀵)绗浠g甯澶钩富杩姝澶╂浜寮瀹跺寮锛杩浜浜虹х缇峰涔璁拌浇&搴风勾锛榻澶&&澶炬棣骞达瀛涓浼绔&濮瀛绌剁娲讳澶灏骞村&&绉浠g垮峰虹涔锛浠eコ瀛濡浣垮姐夸涓ㄨ濂硅涓涓伙灏辨涓娲婢°
涓璧锋ョ褰骞淬杩兼笺瑙浠韩ㄤ?跺靛浣э澶浣插コ涓绘辨宠浠惰茬琛oラョ锛寮寰瑙浼&&涓灏缃琛ㄧず锛&楂婚澶凤璧靛寤峰浜茬锛&&璧靛寤蜂告骞查ㄥ宠锛&濡瑰濂借锛冲府浣瑰惧寮楗版锛ㄥ椤朵辫。锛变涓ゆ涔濂圭韬╀&&澶S杩瀵规椋充寒灏浜虹肩~涓轰灞浜涓锛濂虫浠浜ゅ涔甯搁芥澶ц浜虹┿浜瀹灏辨凤姝d佃чd涓斤绉绮剧浣哄濮界灏夸~风娉澶╀锛浣浜灏辨浜
榛涔╅や稿锛杩浠ュ共瑰~灏辨病浜鸿藉版椤碉瑕绱锛绮惧ㄦ渤娲婢$跺锛灞堕茬逛锛姝讳靛奖芥濂界绌垮府澶缁稿ぇ寰寰绌垮府涔稿缁告淮锛瀛灏瀹藉ぉ″杩寰骞插锛涓″灏遍挎浜锛
Copyright 2007-
| 浣 惧害姣ㄧ┛甯ャ | 6瑙绌垮府 | 缃绌垮府绉褰辫大清盐商31集汪曹宗做的是假银子吗_百度知道
大清盐商31集汪曹宗做的是假银子吗
提问者采纳
苦不堪言,食盐运销前景大好,并查明其中真相,并帮助他解决了捐款一事!盐商以此为示清白的护身符,以盐利兼善天下,汪朝宗将扬州建成月亮之城,盐商们却在此时无法拿出急需的军饷,两淮盐业也得以发展如常,一时令当地的盐商盐官一阵慌乱,官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促使扬州盐商成为乾隆皇帝取之不尽的“钱袋子”,两淮盐政更是畏罪自杀,并特指派前广东巡抚的阿克占(张志坚饰)前往扬州催款。不想让两淮盐业陷入腥风血雨的总商之首汪朝宗(张嘉译饰)一直迟迟不交出账册。然而西南战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却与阿克占从斗智斗勇到最终交心合作,并在最后向乾隆交出了账册。乾隆皇帝(倪大红饰)震怒,而用于接驾和盐官酬酢的银子却竟超千万两。来到扬州的阿克占很快发现盐商手中有本秘密账册。为了保住盐业根基大清盐商剧情乾隆年间,牵涉其中的盐官则日日心惊肉跳,其中记载了多年来盐商的往来账目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盐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银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