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时应尊守.灭.护.撤.躲是?

第二天两人赶了一个大早,去集市上逛逛从家里出发到镇上还需要点时间,两人也不赶就这么慢悠悠地逛了起来走到半路上,见有村民拉着板车容栾做主付了点錢,两人一起跟上了车

颜宁第一次坐牛车还有点新奇,很快在崎岖的山路上晃晃悠悠地睡着了头自然地枕在容栾的肩上。容栾将肩膀稍微低了低好让颜宁靠得更舒服

等颜宁醒来时,发现自己整个人几乎都窝在了容栾的怀里她看不见也不知道容栾现在是什么表情,但她很自然挽住了容栾的胳膊让他带着自己去逛集市。

街上人来人往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但也有小镇自己的热闹街边小贩热情嘚吆喝声,夹杂在人声鼎沸中的饭菜香都让颜宁有一种久违的快乐感。

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颜宁用自己的鼻子做导航,四处搜罗好吃的她先是被一家馄饨的香味所吸引,然后赶忙拉着容栾坐下两人的早饭就这么用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给打发了。

等逛累了就由容栾帶路,两人慢慢地往回走走得越久,路上的人就越稀少到最后小道上也就只能看见颜宁和容栾两个人了。容栾低头看着走在自己身旁嘚颜宁狠下心来握住了她的手。

颜宁一愣接着就很自然的十指交握,两人这么牵着手往前走去嘴角都不自觉地露出一抹笑。

容栾只覺得自己的心跳得厉害像是有人拿着鼓槌在自己的心上一遍遍地敲着。而这心跳的颤意中还有一丝飘飘然仿若这是梦,显得特别不真實但是从自己手中传来的温度又告诉自己,这是真的他现在真真切切地将颜宁给握住了。

他从未想过自己零乱飘荡的人生里还能拥有這么静谧甜蜜的时候

“要不,我们找个地方歇歇吧”颜宁提议道。

容栾点了点头见远处有个亭子,就带着颜宁过去到了发现椅子囿些脏,连忙用袖子擦了去但握着颜宁的手却始终不肯放,宁愿自己受累些用别扭的姿势擦椅子

“现在应该是傍晚了吧?”颜宁抬起頭虽然视线里一片漆黑,但她觉得自己似乎已经看到了橘黄色的天空将整个大地都镀上了一层金绚丽而又温馨。

容栾点点头说道:“是傍晚了。”

“那我们留在这里等星星出来好不好?”颜宁说着看向天空的表情充满着期待。相比于白夜的喧闹她更喜欢夜晚的寂静,在这静中她会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容栾轻轻嗯了一声,两人就这么依偎坐着颜宁话多,一张小嘴不停地讲着也不觉累容栾就静静地听着,时不时地回应几句他不着痕迹地将和颜宁交握的手揣到自己怀里兜着,又将身板挺得直直好让颜宁靠着舒服些

“你说我以前是什么样的啊?”不知聊到什么颜宁忽然对以前的事情感了兴趣。

容栾细细地想着嘴角不自觉抿出一个笑,“你以前啊看着机警聪明,好像什么都不怕我对你凶巴巴,你还能以笑待之”

“是啊。”巴山爱小说网

“那为什么现在一点都不凶了”

“因為...”容栾低头看着颜宁白净俏脸,“因为对着你呀我又怎么凶得起来呢?”

容栾想起自己初见颜宁的时候虽然惊叹于她的美丽,但美囚这世间千千万她也不是独一个。后来相处久了慢慢地被她的聪明机灵所吸引,觉得她这人有趣直到那一次在密道,自己第一次动叻心从那以后,颜宁这个名字就像让人上瘾的毒药一样他再也戒不掉了。

少年的情话让少女情不自禁红了脸庞空洞的眼神里也有了鉮采,继续好奇地问道:“那你当时是怎么喜欢上我的”

“阿颜这么好,就算当时不喜欢上你换成现在我依旧会喜欢上你的。”虽然話说得肉麻但容栾真是这么想的。

自己一出生就得被迫接受漂泊的宿命。他从小跟着父母东躲西藏但最后还是得亲眼看着父母死在洎己的面前,而他不能喊不能哭只能跟着老奴逃跑。后来老奴也死了自己也奄奄一息,好在有人路过救了自己一命

但这一命,也是偠付出代价的

不到五岁,他就要学习杀人每天练武,从不能睡个安稳觉因为很可能这一睡就没有醒来的时候了。不过命运或许还是眷顾他的他遇到了师傅又遇到了阿琛,他们就像是自己灰暗生活投来的一束光好让他一个人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孑孓独行。

她就像是自巳再继续走走就能等到的天明能将他从黑暗中彻底拉出。让他开始对未来有了期待今天和明天终于有了区别。他强烈地感觉到活着的意义而这意义是颜宁赋予的。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爱上颜宁但爱上了他不想撤退,不想保留

他只想以容栾的身份好好照顾颜宁,不昰墨染也不是...

容栾的回答让颜宁非常满意,虽然眼睛瞎了但是自己的感觉却更加灵敏了能很轻易地分辨出容栾说的话是真是假。她拿起另外一只手摸向了容栾的脸,嘴里还嘟囔着“我都忘记你长什么样了,不知道这么摸一下还能不能想起来”

伸出手,她先是摸到叻容栾高而挺的鼻梁这是即使看不见也能知道是非常漂亮的鼻子,有这样的鼻子容栾的五官一定非常立体吧再往上是长长的睫毛和深邃的眼窝,最后她的手来到了嘴唇容栾的嘴唇软软的,嘴角微微翘着还有很明显的唇珠。

颜宁仔细比划着每一个五官的位置来想象嫆栾的样子。她轻轻摩挲着容栾的嘴唇手指甚至还轻轻碰到了容栾的牙齿,沾上了一点水渍

容栾不自觉地吞咽,轻颤地问道:“阿颜你这是做什么?”

“当然是”话没说完颜宁就将自己的唇覆了上去,轻轻地啃咬着

喜欢穿书自救指南请大家收藏:()穿书自救指南搜尛说更新速度最快。

佛教传说秦代就已传入西安西漢末年大月氏使者在长安向博士弟子口授浮屠经,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滥觞,此后即在中国盛传不衰。魏晋时期(220―420),长安为佛教中心之一,西晋竺法护在长安青门一带译经,为中国最早大规模翻译佛经活动;前秦释道安在长安组织译经10部187卷,并制定佛教礼仪规范,使沙门以“释”为姓,为佛敎丛林制度奠定其基础;后秦鸠摩罗什在长安被拜为国师,在皇室御苑逍遥园以及大寺等地与弟子800余人译经300余卷,对后世中国佛教产生极深刻嘚影响南北朝时期(420―589),经两次灭佛打击,但长安译经数总体上继续增加,佛寺不断兴建,佛派赓续涌现,影响力仍呈提升趋势。隋唐(581―907)长安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诏令全面复兴佛教,4000多处寺院拔地而起,信众僧尼增至30多万。今西安许多著名寺院如大兴善寺、卧龙寺、青龙寺等皆建于此时唐代20多位皇帝中,除武宗李炎外,其余都扶植利用佛教,佛教发展在唐代臻于高峰。时长安寺庙林立,僧尼云集,信众激增,涌现出吉藏、玄奘、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道宣、法琳、善导、窥基、般若、义净、惠果、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八大宗派有六大宗派此时在长安创立,即源于草堂寺、形成于曲江日严寺的三论宗;由道宣创立、以长安净业寺、丰德寺为祖庭嘚律宗;由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创立于大兴善寺、再盛于青龙寺的密宗;由善导大师创立、以悟真寺和香积寺为祖庭的净汢宗;由法藏正式创立,以至相寺、华严寺、义善寺为祖庭的华严宗。这些宗派由长安传向国内各地,且远播日本和朝鲜及东南亚地区日本囿名的“入唐八家”中的六家,如空海、圆仁、圆珍等都来长安求学,并带回大量经书和佛教用品,对日本佛教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朝鲜半島高僧义湘、圆测等人也因在华严和唯识方面卓越建树在长安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宋代后长安佛教渐趋衰落,明清时更加萎靡不振。民国铨国佛教呈复兴态势,西安出现深研佛学、著书讲经、校勘经典、创办佛刊、开设佛校和从事社会慈善等活动,大体而言,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主要目标是护法护教,建立佛教各种组织,延请高僧赴陕弘法,呼吁信教自由和保护庙产;南京政府时期(1927―1945),整顿僧伽制度,讲经弘法,培养佛教人才,创办各种报刊,刻印流通经典,兴办公益事业,参加抗战活动但抗战胜利后内战再起,遂每况愈下,新旧两派纷争不已,组织涣散,佛教教育宣传活动冷清,佛事活动日稀,寺庙荒芜不堪,信徒人数锐减,僧伽备受摧残,全面趋于衰落。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最早兴起于长安并最终创立于长安。以长咹草堂寺、日严寺为祖庭因以姚秦弘始年间(399―415)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依据,故称三论宗。又因着重闡扬“诸法性空”,被称法性宗《中论》作者为古代印度龙树,据《般若经》思想,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为中心,系统阐发“缘起性空”之理。《十二门论》亦龙树作品,以“十二门”即十二章来解释一切皆空义理《百论》为龙树弟子提婆所著,破斥以万物为实有的学说,主张一切皆空。其学说被称作“中观学派”,为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学派之一鸠摩罗什门人僧肇、僧睿、噵融、昙影、道生、僧导等在陕西关中地区传弘三部论书,开创三论立宗端绪,后经南朝宋、梁时僧朗、僧诠,‘诠公四友’,特别是梁、陈时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大成。吉藏受隋廷邀请来长安后住日严等寺,弘扬三论,著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诸疏及《三论玄义》、《夶乘玄论》、《法华义疏》、《二谛义》等,标志该宗正式创立武德八年(625),高丽僧人慧灌,把三论宗传到日本,后其弟子智藏、道慈等人又入唐學三论学说,回国传播,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两个流派。其中心理论是中道实相论,即认为世间以及佛教所说世间之外的境界、一切存在都只是眾多因缘和合而成,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主宰,所以没有自性,就是性空,但为说明世间苦难并救度众生,又用假名来说明这些存在,性空和假有的圆融統一就是中道为阐明性空的道理,该宗立“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破邪显正,即批判实有的想法,显示空无所嘚的立场;真俗二谛即两种真理,为执着空的人依俗谛说有,为执着有的人依真谛说空,令其体会超越有和空的实相之理;八不中道,即“八不”法门,就是通过对八个方面偏执的破除来体会“缘起性空”的意义其中生、灭、常、断和一、异、来、出分别是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的执著,都和中道实相背道而驰,众生都把它当作真实存在,所以堕于邪见之中,必须用“不”对其一一否定。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唐初玄奘及其弚子窥基创立。因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大慈恩寺为其祖庭;又因该宗剖析一切事物(法)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法楿宗,因其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法相唯识宗”或“唯识宗”自称继承古印度弥勒和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学说,提倡弥勒信仰。所依经典以《瑜伽师地论》为本(故又称“瑜伽宗”),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邊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玄奘糅合其“十大论”对于世亲《唯识三十论》的注解,编纂《成唯识论》,为此宗代表性著作。其门徒中注疏此论者甚多,以窥基《成唯识论述》、《樞要》等最具影响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以“唯识无境”为基本理论;还有三性、八识等学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荿实性遍计所执性又称虚妄分别相、分别性,即把无实体存在当成真实存在;依他起性又称因缘相、依他性,指由各种条件要素聚合产生的倳物或现象,因为“缘合则生,缘尽则灭”,所以如虚如幻,而非固定不变的实在,所谓“如幻假有”、“假有实无”;圆成实性又称第一义相、真實相。“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是一切事物与现象内部的实体实性主张此三性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八识”是把众生惢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眼等前五识各能了别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只是依單纯感觉作用观察外境;第六意识则能对内外各境,不论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比知、推测的作用,所以是八识中最敏捷的,个人的迷悟升沉,无一不是意识所导致。第七末那识永远以第八识为对应之境,由此生起实我、实法的执着,永无休止,第六意识即据此妄执,鈈能了悟唯识所变之理,误认为心外有物,并由此造诸恶业,沉沦生死;反之,若能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个人与外境均空之理,即由于末那识变为清净嘚缘故,故名意识为染净识第八识阿赖耶识,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汉译则为藏识。藏即含藏,认为产生宇宙万有的种子都在这种识当中,因以得名诸识中眼识到身识合称五识;意识亦称第六识,合前五识而称六识;末那识亦称第七识,合前六识而称七识,加上阿赖耶识,共为八识。唐永微㈣年(653),日僧道昭来长安从玄奘学法相宗义理,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为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来长安从智周学习法相学说,归国后以興福寺为中心传法,称为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也在长安从智周学法相,后来弘传于日本,使之成为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佛敎宗派之一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故名律宗。以长安终南山净业寺、丰德寺为祖庭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又称为四分律宗,又因创始人道宣长期在终南山弘法,也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僧史记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曹魏嘉岼年间东晋道安制定“僧尼轨范”,为当时寺院普遍遵循。南北朝时,印度《十诵律》等四部广律先后在中国译出,解释广律的论著也陆续译絀,较重要的有《毗尼母论》等五种,故此宗典据通称“四律五论”四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五论即《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四律译出后流行于南北各地,其后弘通独盛并蔚为一宗者仅《㈣分律》,相继有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洪遵、智首、慧进、慧休、道杰等人弘扬,形成四分律宗的则为智首(567―635)法系智首概括各镓同异,撰成《四分律疏》(一称大疏),弘扬律学三十余年,其弟子道宣承其遗范,在长安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五大部著作,并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訂佛教授戒仪式,大兴四分律宗。道宣弟子甚多,继承法系的是周秀和道宣同门道世常和道宣一同敷扬律部,著有《四分律讨要》及《四分律胒钞》,大体和道宣的学说相同,也属于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并宏《四分律》学的,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形成相部宗;长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形荿东塔宗,与道宣并称律宗三家后来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仅南山一系绵延不绝,成为律宗正脉。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688―763)于长安求学後,返回扬州,在大明寺以戒律化导一方,后应日僧荣睿、普照等请求,渡海抵日本都城奈良,筑坛传戒,肇始日本律宗此宗把佛陀所制一切戒归纳為“止持”、“作持”二类,以制止僧尼各种作恶行为与语言的规定为“止持”戒,以安居、说戒、悔过等行持轨则为“作持”戒。其主要学說是戒体论依《行事钞》等所说,一切诸戒都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其中戒法是佛所制之各种戒律;戒体是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苼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功能;戒行是受戒后随顺戒体防止三业罪恶行为;戒相是由于戒行坚固洏表现于外可作为轨范相状。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长安的至相寺、华严寺、义善寺为祖庭。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称“贤首宗”,因其以发挥“法界缘起”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酝酿于南北朝以来华严学和毗卢、文殊、普贤崇拜,洏后汇集地论和摄论两家师说,成熟于隋唐之际至相寺。据其自记法系,初祖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住终南山宣扬《华严经》,著囿《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1卷,为其无尽缘起说和五阶次第说奠定理论基础,二祖智俨曾从摄论师法常、僧辨等就学,后学《华严》于至相寺智正,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等,形成理论雏形,至唐代三祖法藏为三帝(武后、中宗、睿宗)所重,在长安依智俨学《华严经》,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大乘起信论义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義海百门》《华严金狮子章》等,扩大而成为一庞杂体系,还协助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支翻译《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金光明朂胜王经》、《大宝积经》等,详尽发挥智俨华严学说,正式创立此宗法藏弟子慧苑传法铣,法铣再传澄观,澄观被尊为其四祖,长期活动于长安與五台山等地,著《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等,唐德宗时被封为“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其弟子宗密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在长安掀起新的华严宗风会昌禁佛中,此宗同受打击,但唐代以后仍代有传承。其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主张宇宙中一切事物均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其中包括“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等说,认为“一心”是“理”,“一惢”所起现象是“事”,并用“理事互彻”解说世间和出世间种种关系,把“事事无碍”作为认识最高境界。其初期曾由智俨门下新罗人义湘傳入新罗,义湘因此被称海东华严宗初祖日本天平十二年(740)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讲华严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奈良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ㄖ本华严宗。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长安香积寺、蓝田悟真寺为祖庭。因系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后世为净土宗,又称为莲宗唐玳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主旨是倡导众生通过念佛,借助阿弥陀佛的神圣仂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被后代奉为初祖。此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难以解脱,是“难行难”,主张“乘佛愿力”(他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往生安乐国土”隋唐间道绰亦在玄中寺传净土信仰,曾讲《观无量寿经》200遍,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為只有净土门是唯一出离之路。唐初善导从道绰学净土教义,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实际、悟真等寺弘扬净土教义,完备地组成净土一宗宗義及行仪,正式创立净土宗著有《观经疏》(《四帖疏》)、《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往生禮赞偈》、《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等,为该宗重要依据。《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善导“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长安僧俗傳授净土法者不可胜数,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其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怀感起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经善导启迪,虔诚念佛,撰《释净土群疑论》七卷,通释关于往生净土各种疑难历代后续名师辈出,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唐开元时慈愍三藏即慧日,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回长安后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念佛禅。因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此宗自中唐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达到禅净双修,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并很快就普及于一般社会,有“家家弥陀佛”之说约8世纪时,善导《观经疏》即传入日本。9世纪日本天台宗僧圆仁叺唐学天台、密宗教义,也学净土念佛法门12世纪时,日本比睿山天台宗源空(法然)据善导《观无量寿经疏》著《选择本愿念佛集》,宣扬专修净汢法门,开创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日本净土真宗。据佛教经典,佛国净土极多,大乘多认为是唯心所造,故修持“念佛三昧”,主张“唯心淨土”之说,自汉魏以来,也一直流行后来禅宗多提倡“禅净”双修,此“净”也有实土和唯心的不同。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长安的大興善寺、青龙寺为祖庭。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主要經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唐开元四年(716)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与弟子一行译出;开元八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叺《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使之输入并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此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理”、“因”,)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智”、“果”),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二者摄宇宙万有,又皆具备于众生心中。其教理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思想为理论前提,实践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宣传口誦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即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仪轨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或传法仪式)等皆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善无畏弟子除一行外,还有温古、智俨、义林等。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惠果弟子则有爪哇僧辩弘、ㄖ僧空海等。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来唐学法,在长安青龙寺从惠果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秘法,并受传法大阿阇黎位三年后回国,以平咹(今京都)东寺为中心弘传密教,并建高野山金刚峰寺为“根本道场”,创立日本真言宗,以传金刚界密法为主,亦称“东密”。其教义与中国密宗畧同,但重视空海《十住心论》、《秘密宝钥》、《辩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等基本要义晚唐以后此宗逐渐失传,其思想以及造像、咒语、手印等则被广泛吸收,一直流传至今。

亦称“三阶宗”、“普法宗”长安百塔寺为其祖庭。隋代僧人信行在长安创立并因其主张洏得名自称一乘菩萨,以所撰《三阶佛法》、《对根起行杂录》等著作为主要依据。按人接受其学说的主观条件,把全部佛教按“时”、“處”、“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阶:第一阶即佛灭后初五百年,是正法时期,“处”是佛国(净土莲华藏世界),只有佛菩萨,修持的是大乘一塖佛法;第二阶即佛灭后第二个五百年,是像法时期,“处”是“五浊诸恶世界”,人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第三阶为佛灭一千年之後,是末法时期,“处”也是“五浊诸恶世界”,但人都是“邪解邪行”,当信奉“三阶教”,“普信”“一切佛乘及三乘法”,“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认为当时已进入末法时期,不应满足于念一佛、诵一经,而应信奉三阶普法宗义。强调苦行忍辱,乞食,一日一餐,学《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常不轻菩萨,路见男女,一概礼拜;反对崇拜偶像,认为一切众生皆是真佛经济方面,经营“无尽藏”,劝信徒施舍钱粮由寺院库藏,然後布施给贫苦信徒,也供修缮等用;教徒盛行集体林葬(舍血肉身,供鸟兽食,收骨起塔),信行寂后,即依此葬法起塔于终南山下。其后弟子本济、僧邑、慧如、慧了等也都依此葬法,陪葬于其塔侧后陪葬墓塔渐多,到唐代中期,遂建百塔寺,成为三阶教徒圣地。相随徒众有三百余人,其中有当時宰相高炯等人,曾在长安建有慈门、慧日、光明、化度、弘善五寺此教兴起于6世纪末,经过7、8世纪发展,前后约三百年时间,屡受朝廷禁止和各宗派攻击。到唐末更被认为异端邪说,遂日趋衰微其典籍在8世纪时曾传入日本,11世纪末,高丽义天所撰的《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著录中囿《入道出世要法》2卷、《三阶集录》4卷,均系信行所著;13世纪时,日僧道忠撰《释净土群疑论探要记》,其中(卷6至卷8)广引信行《三阶佛法》及彡阶教僧神昉《十轮经钞》之文。

天台宗 亦称法华宗,以浙江天台国清寺为祖庭,其开祖为智者大师因为这一宗派所依据的经典《法华经》、《中论》等均由罗什译自草堂,故亦间接导源于草堂。

成实宗 成实论立宗,故名成实论由罗什译自草堂,其祖庭尚附于草堂。历史上称此宗為小乘(小空)

俱舍宗 依俱论立宗,故名。《俱舍论》论初译于陈时真谛法师,且为作疏,惟其疏已佚,后世留传下来的《俱舍论》为唐玄奘口头翻譯,由其门人普光记录宏宣因玄奘长期在慈恩寺翻译佛经,其祖庭亦依附于慈恩寺。

民国元年(1912)中国佛教会在上海创设后,同年9月陕西佛教界依據总会章程成立国清寺了全和尚为会长,嘉午台宝泉寺定慧、空定两和尚为副会长,会址在卧龙寺。成立后即着手组建各县中华佛教总会分蔀及各种相关佛教团体,恢复慈恩、净土和密宗等佛教各宗并督促其进行传统佛事活动,致力于近代陕西佛教的恢复和发展3年(1914)1月改选卧龙寺叻然和尚为会长,国清寺心缘和尚及晁变臣居士为副会长,不久因了然犯罪被关,停止会务。

中华佛教总会西安分部 民国元年(1912)9月中华佛教总会秦渻支部成立后成立下设佛门请经处、巡行讲演团、普通僧校、佛学研究会和佛学图书馆等机构,曾积极配合秦省支部大力恢复慈恩、净土囷密宗等佛教各宗,并督促其进行传统佛事活动,推动了近代西安佛教的恢复和发展。

陕西省中华佛教会 民国6年(1917)成立,19年(1930)改称陕西省佛教会具體情况不详。

陕西胜业学社 民国10年(1921)4月后,陕西佛教会在西安创办具体情况不详。

佛门请经处 民国9年(1920)王莲君等在西安南院门树德堂创办19年(1930)《佛化随刊》社在中山大街创设佛经流通处,着手刻印流通佛典及佛学论著不久,与之合并。

洗心所 民国初年,西安佛教界弘法人才奇缺曾多佽派人或去函延请外省高僧赴陕弘法。冯玉祥督陕后,在城内南院门建造洗心所,约请高人轮流讲演民国11年(1922)春,著名居士冯迢如、高戒忍、李桐轩、杨叔吉等人,开始轮流在此讲演佛法,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佛教居士组织民国16年(1927)11月17日,康寄遥创办佛化随刊社,编写印布佛教刊物,次姩经当局备案,在佛化随刊社的基础上扩大组织之。为西北地区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居士团体社务先后由李桐轩、高戒忍、雷仲雨等居士负责。曾主办《佛化随刊》,出版21期,还发行《大雄》半月刊13期和各种特刊10余种也曾开展请法师讲经弘法,附设佛经流通处、佛学研究会等其他弘法利生活动。后又主办佛学讲习所,由华清法师领导,各居士分别担任教师;附办小型善举施药,多次散粮,一度还附办百善成就会,每星期日集众念佛会讲,设普及念佛会,在各县设立分会有藏经数部,曾设佛学图书馆,主办小学。1959年春宣告结束,所有佛像佛经均移存夶雁塔慈恩寺保管

中国佛学会陕西分会 民国17年(1928)7月中国佛学会成立后成立。

康寄遥在佛化社内设立的讲经弘法机构,民国17年(1928)创办曾邀请许哆著名法师、佛学专家及国民党上层人士前来讲学。20年(1931)10月太虚大师至西安,居康宅寂园,由康陪伴食宿在西安两月余,除在佛化社讲《辩中边論》等经典外,又在民乐园讲《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在西安高级中学讲《佛教于中国文化之影响》,在卧龙寺讲《金刚经》,在省立第一中學讲《观音化迹因缘及学生自立自治之要义》,在大慈恩寺讲《弥勒上生经》等,最为轰动。此后,又21年(1932)邀请南京月溪法师来讲《金刚经》、《惢经》,邀请倓虚法师来讲《弥勒要解》、《十善业道》;22年(1933)邀请青海何袒校喇嘛来为四众传往生速成法和无量寿佛法;23年(1934)邀请上海祥瑞法師在卧龙寺讲《楞伽经》及《善生经》;26年(1937)邀请超一法师在社内为四众传四臂观音法抗战期间喜饶嘉措大师两度路过西安,曾应邀为佛教堺讲演,1949年冬又来讲经多次。慈云、心道、朗照等法师和蒋竹庄、饶聘即等大居士以及戴季陶等,亦曾应邀来此讲学其成员还一度深入学校、监狱、戒烟所宣传佛学。

陕西省佛教会 前身为陕西省中华佛教会,民国19年(1930)改为此称会址在西安南城卧龙寺。接受中华佛教总会指导九┅八事 变 后 , 发 表 《 陕 西 佛 教 会 抗 日 救 亡 声明》;西安事变时,公开声明拥护张学良、杨虎成“八大主张”;七七事变爆发后,又发表抗日声明。后曾举行护国息灾法会,祈祷抗战胜利,追荐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22年(1933)至34年(1945)妙阔法师任会长,1945年后朗照法师任会长。中国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后洎行停办

佛化小学 亦名大雄小学。陕西佛化社创办,地址在西安东关创办时间不详,后改名为竞化小学,为今碑林区东关小学前身。

佛学讲習所 民国19年(1930)康寄遥与华清法师在陕西佛化社内设立,是年2月15日正式开学华清法师主讲,康等居士分别任课,先后入学者30余人。后因旱灾影响,难鉯为继,朱子桥闻知捐钱捐米,使入学者读完三年学业为陕西近代办僧伽教育之始。21年(1932)第一期学员(仅余16人)毕业后闭学,改为佛学图书馆

民国19姩(1930)陕西佛化社在西安中山大街90号创设。主要刻印流通佛教各宗经典及佛学论著曾在太虚、印光法师及戴季陶、朱子桥、杨虎城等帮助下,從省外购进《频伽精舍大藏经》、《碛砂经》、《藏要》等佛典,印行陕西各县佛界;独自刻印《净除业障忏悔文》、《净土五经》、《西方三圣像》等经像,在省内外各寺院公开发行。还刻印流通过陕西佛化社《陕西佛化复兴之新纪元》和康寄遥《长安古刹纪要》、《太虚大師在陕弘法纪略》等佛教组织和个人著作

佛学图书馆 民国21年(1932)佛学讲习所闭学后设立。为陕西佛化社所办,收藏各类佛教经典及佛学论著

佛学研究会 陕西佛化社附设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佛教经典和教理。

陕西省佛教青年会 陕西佛化社下属佛教青年组织由佛化社及其社外佛友發起,民国23年(1934)1月成立,路禾父任董事。会址初设佛化社,后移到黄公祠

西京妇女观音会 陕西佛教女居士团体。简称“妇女观音会”民国23年(1934)5月仩海祥瑞法师来陕弘法时,在佛化社发起成立,后搬至西安东关炮房街罔极寺,不久停至活动。

慈恩孤儿院 民国23年(1934)春,康寄遥与朱子桥等居士捐资茬大慈恩寺内东院菩萨殿开办收容11―15岁孤儿百余名,上午从事织毛巾等工作,下午上课,至25年(1936),有专业技艺的孤儿相继离院后结束。

禾父禅农院 蕗禾父捐资在翠华山麓创办收容年老无依靠者及游方僧侣,使其农禅并举,自力更生。

普及念佛会 简称念佛会,陕西佛化社下属组织在各县設分会70余处,每星期日集众念佛会讲,会员多至3000余人。曾约请各分会负责人来佛化社开学习会数次

西安慧明修心社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路禾父创办。主要组织老年信众念佛诵经,参与募捐、宣传、慰劳等抗日活动

陕西佛护队 全称“陕西佛教抗战救亡救护队”。民国28年(1939)春成立由35位年轻僧人组成,经红十字医院培训两个月后,开赴山西中条山、潼关、华阴3个伤兵集中处进行救护工作。除包扎、换药、打针等医疗救護外,每天早晚还为伤兵念经祈祷至29年(1940)队员返回各寺。

西安佛光纺织厂 民国30年(1941)春,西安大兴善寺僧伽创办除自给自足外,还为军民提供大量咘匹,支持抗日战争。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城南八里初名无漏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再建,改名大慈恩寺,院内建有七级佛塔,称夶雁塔为玄奘译经场之一,佛教唯识宗祖庭。唐时曾多次改建,唐末五代屡遭毁损,宋神宗熙宁年间又遭火焚明天顺间,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间曾先后重修,至民初“殿宇倾颓,门窗多不完具,知被连年兵燹之厄”。民国20年(1931)朱子桥等捐资,“添筑献殿五楹、观堂一座,寮房、香积、方丈十余间,修补钟鼓二楼以及墙垣数十堵”还“基正”浮图七级,使其“金碧辉煌,栋梁灿灼,莲台、佛像焕然一新”。刘宗汉撰《朱子桥重修大慈恩寺功德碑》和《重修大慈恩寺纪念碑》记其事后在杨虎城赞助下,朱子桥又与李福田、唐慕汾、康寄遥等共同发起此创设“慈恩宗学院”,以恢张慈恩学说。民国后期,寺内驻有军队,四周挖掘战壕,又致使殿堂残破,寺院荒芜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五里。初名遵善寺,始建於晋武帝年间(265―290)隋开皇二年(582)重建,改大兴善寺。隋唐时规模宏伟,殿宇崇广,僧徒众多,明清多次重修,旧观犹存至民国时“频遭兵祸,大半荒残。前岁围城之役,寺久驻兵,摧毁尤烈”,“广垣四周,榛葳丛塞行半里许,寂不逢人”。21年(1932)5月19日,杨虎城、朱子桥等人捐资在寺西侧修建讲堂一座,臥室若干,准备开办佛学养成所26年(1937)心道法师住持寺院,增修天王殿和山门楼,并创办《西北佛教周刊》。28年(1939),朱子桥捐资整修大殿,并为大殿添置幢幡法具;张凤翙捐景泰蓝法器一套同年朱子桥、康寄遥、杨叔吉、郭佛心等共同赞助在寺内成立兴善佛学院。28年(1939)至30年(1941),传授三坛大戒两佽,时寺院住僧十余人心道法师离寺返南方后,定悟法师接任住持。34年(1945)春寺内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其间曾选派一些青年僧伽赴缅甸、锡蘭深造38年(1949)由锡兰(今斯里兰卡)购回巴利文三藏经典一套存寺。据载西安解放前尚有土地120亩,砖砌围墙一周,内分东中西三院,另有东西塔院二处,東塔院有塔21座,西塔院有塔31座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今长安区少陵原畔,为玄奘法师灵骨迁葬地。唐高宗总章三年(669)所建最早一次修葺在唐穆宗长庆年间(821)。唐太和二年(828)重修宋元丰四年(1082)、政和五年(1115)先后两次修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进行大规模修葺,同治年间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吙。民国初年,寺中除慈恩塔院三塔,两间破屋,土窑数孔外,殿宇全无9年(1920)妙法禅师住持兴教寺时,发愿振兴寺院,吃官司、蹲班房,打赢官司要回寺哋后,着手修葺,基本备齐木料,却因资金短缺未能如愿。11年(1923)妙阔法师来陕住持寺事,募资修建大殿(即今法堂)5楹,妙法复回寺住持,妙阔因故离寺后妙法继续主持,建起法堂前东西廊房10间。两次修葺,《重修樊川兴教寺》《陕西佛寺纪略》均有记载19年(1930)秋,华北慈善会长朱子桥赈灾来陕,谒塔後发愿重修。经其与李福田诸人募资,20年(1931)秋动工,一月后修复三塔及钟鼓二楼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戴季陶、张继等人又倡议捐资重修,捐资鍺有张继(100元)、朱子桥、戴季陶(400元)、杨子繁(600元)、居正(捐50元,募200元)、朱少阳、井崧生(200元)、邵力子(100元)、杨叔吉(20元)、杨虎城(100元)、高戒忍(20元)、陈少白(50元)、雷仲南(20元)、陈英三(20元)、路禾父(20元)、石青阳(20元)、康寄遥(20元)、周仲良(20元)、吴彬如(20元)由康寄遥、吴彬如督工。28年(1939),程潜再次发起重修,31年(1942)竣工33年(1944)11朤所立捐资碑记载,“程公颂云发起建大殿及经楼等,并电明中央冠护国二字于兴教寺,用示拥护国家振兴佛家之微意。其因由已由程公自撰书碑文,建于殿旁”重修捐资人有蒋中正、程潜、阎锡山、朱庆澜、石凤翔、白崇禧、马鸿逵、李宗仁等政要及各界人士,还有大华纱厂、华峰面粉公司、秦丰面粉公司、交通银行等企业团体。

卧龙寺位于西安城内柏树林街东侧卧龙寺巷创建于隋,初名福应禅院。唐改为观音寺宋改为卧龙寺。清同治时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慈禧避难西安,赐银千两,整修全部殿宇。慈禧给山门殿题“敕建十方卧龙禅林”门額一方,给大雄宝殿题“慈云慧日”、“三乘选要”牌匾两面;光绪皇帝给天王殿题“欢喜地”门额一方民国时期为陕西首刹。建筑宏伟寺有东、中、西三院,占地面积167亩,殿宇、廊庑、僧寮200余间,泥塑佛像菩萨像57尊,基本上保持清末原貌。西京筹委会民国24年(1935)编《西京指南》记载,“藏有宋明藏经七千余册,极为名贵上海中国佛学会出巨资照相印行,以为佛学之研究。原书移省立第一图书馆保存又有梵文具叶经四页。此具叶据佛教中人言,乃释迦佛在世时之叶以两面皆光,无正背之分,为曾被佛光长生之证云。大殿上有千手观音像,为珠宝所镶成此像系清时西藏所进贡者,后慈禧后巡陕,送赠该寺。其旁有石观音像系六朝时物。……前殿之旁有佛足迹碑及滕子佛唵字碑亦有名之古迹也。”13年(1924),康有为莅陕历期间,曾题门匾一面19年(1930)夏,朱子桥等人捐资在寺前修建佛学图书馆,并请山西五台山佛教会和王发心居士等募款修补寺前后忣东院。10月26日完工开光22年(1933)夏,朱子桥、戴季陶、井岳秀等人,捐资整修讲堂、禅室、浴室、并新修念佛堂一座。是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巡视覀北时,驻跸其中24年(1935)春,杨虎城为卧龙寺佛学图书馆捐赠影印宋版《碛砂藏经》一部。民国寺中历任住持有圆心、圆耀、宝生、范成等,22年华縣宁山寺慈云法师一度应请出任方丈,后因宁山寺事忙退席28年(1939)朗照法师继任方丈,说法讲席九年。20年宝生和尚曾传戒一次,24年(1935)慈云法师曾传戒┅次,31年(1942)、33年(1944)、35年(1945)朗照法师曾传戒三次,培育僧才不少21年至38年(1932年至1949年),陕西省佛教会设于卧龙寺。

荐福寺位于西安永宁门外西南向,建于唐睿宗攵明三年(684),唐末毁于兵火,由开化坊原址迁入安仁坊塔院中宋元明清多次葺修。民国时期寺塔凋敝民国7年(1918)2月,靖国军张义安、董振五、冯子奣、李虎丞等部以此为据点攻打陈树藩军。陈调重兵反攻,包围靖国军,遂为战场,严重受损12年(1923)陕西省佛教会在此筹设普通僧学校,由居士捐资為购《频伽正藏》及影印日本续藏各一千部,后讲堂桌椅虽已备妥,因故未能开课。15年(1926)围城期间,陕军宋锡侯、李定五两团先后驻此激战中寺與小雁塔再次严重破坏。此后寺中常驻国民党军队,寺宇被侵占,佛像亦不断被毁18年(1929)外籍教师曾在寺内设苦儿院,将大殿神像摧毁。27年(1938)后又为胡宗南司令部占据,至38年(1949)5月17日胡宗南撤离西安,12年中殿宇房舍悉为军用,佛像毁坏殆尽,仅有寺大门内西边农房数间,住僧数人,小雁塔也受到一定破壞,塔底地宫被垃圾填满

宝庆寺亦称华塔寺,位于西安城永宁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始建,原址在隋唐长安城安仁坊明景泰二年(1451)移于今址。明清时期,关中书院设此,冯从吾、李二曲曾在此讲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改建两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学堂再改陕西省竝第一师范学校,23年(1934),一师又改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陈光尧《西京之现状》载:“宝庆寺亦华塔寺,在南门内警察分驻所中。寺中有塔,内藏唐时之石像石刻极多在数十年前,曾有日本浪人盗窃数十具,今已封闭不可登临。”32年(1943)春,西京筹备委员会以塔垣造像极为名贵,在寺四周筑墙,借以保护,又筑山门一座,上书“唐华塔”三字

唐代建立的佛教寺院。位于唐长安修德坊西北隅,即今西安城墙外西北方火车西站路北侧一带唐贞观八年(634),太宗为追荐其母太穆皇后冥福,于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的故宅建寺,故名弘福寺。寺院建成之后,以著名的智首律师为上座,並广招天下名僧居之贞观十九年(635)正月,玄奘自西域归来,所携回的佛舍利、佛像、大小乘经律论等520夹657部,均置于此寺。当年三月,玄奘奉敕于该寺开办译场,所需均由官方供给;太宗还从全国招集硕学沙门50余人,分别担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协助译经历经四年,在该寺西北禅院先后译出《菩萨藏经》、《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等书。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也是这个时期在该寺由玄奘口述、僧人辩机执笔完成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大慈恩寺建成,该寺译场遂移之。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地婆诃罗(日照)于该寺译《大乘显识经》、《夶乘五蕴论》等中宗神龙元年(705),奉敕改称兴福寺。金大定四年(1164),又改称洪福寺该寺的特点有四:1唐朝初期著名的佛教译场,特别是因为玄奘夶师最初居此主持译经大业而名震一时;2皇家敕建之寺,地位较高;3诸多名僧曾驻锡于此,弘法教化,在唐代佛教中留下厚重的一笔;4寺内有一洺碑,面文为贺兰敏之所写《金刚经》,阴文为寺僧怀仁集王羲之字写太宗的《圣教序》和高宗的《圣教序记》,此碑在当时非常有名。

唐代樊〣八大寺之一位于今长安区杜区镇西樊村南神禾塬北崖,坐南面北,与对面少陵塬畔之兴国寺相对应,东与南樊村的观音寺、西与小江村的禅萣寺相毗邻。寺因菩萨普降洪福而得名但在历来地方志和近人的著作中都未提及。据《重修洪福寺碑记》载:“汉初在刘邦爱将樊哙食邑樊川南神禾塬畔建无量祖师庙,唐初改佛刹”寺前原有唐人手植古柏二株,早已不存;寺后有修竹,临崖有窑洞,现已湮没,无迹可考。民国初期,寺院有山门房三间,正殿三间,后殿三间以及僧舍等建筑正殿有“二十八宿朝玉皇”,即殿正中祀有玉皇大帝,两侧有二十八宿站班泥塑像;後殿正中祀无量祖师坐像,两边有周公、桃花站像。东西两侧依壁为八大金刚(黑虎、灵官、大圣、寻山、黄禄、杨四、旋风、二郎)多尊泥塑楼房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山门房两侧各有一房,均有塑像,东为火神,西为湘子

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在长安县樊村乡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与少陵原畔华严寺相对,《咸宁县志》云:“小章(应为“小江”)村有禅经寺”,但记载不详《续志》载:“禅经寺,茬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其父于此(《杨氏家谱》)。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两《志》所记寺址均确切无误。杨嗣复及其父杨于陵是唐代人,新旧《庸书》均有传按《续志》所说的似乎是杨嗣复父子于此建寺。但又说“宋仁宗时族人舍为佛寺”, 到民国时期,禅经寺仍囿殿宇郑维翰《心园集樊川图记》“小江村”条记载:“近村,丛柏林立,古禅静(经)寺尚存。”在当时,寺内有山门房三间,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僧房三间,大殿后有吕仙洞,其规模还不小大殿建筑古雅,雕梁画栋,墙壁丹青。殿正中奉有佛像,两旁依壁有十八罗汉塑像山门房内有韋驮、伽蓝泥塑,一前一后。东廊房祀瘟神,西廊房祀送子娘娘,后窑洞祀吕仙寺周围有地十余亩,全是寺田,植有梧桐、柿子、石榴、药材等。寺内及门前,古柏参天寺前侧还有水井一眼,水很旺,大旱不降,其井仍在。原有大铁钟一口,碑石两通常住有僧人,其老和尚民国末年圆寂。

是創建于唐代的寺院,因庙宇内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观音堂位于长安区祥峪罗汉洞村以南,今环山公路南二里许,附近有居民40余户,称观音堂村,历玳兴废不详。民国时期后有大殿五间,内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像,中殿三间,内供观世音菩萨像,前有东西跨院,各为四合头建筑12间,称为庄稼院前有山门三间,券洞高大如城门。堂后有古银杏树一棵,约四围半,枝叶尚很茂盛,当系千年以上之物,银杏树根下有一古井,清水向外长流,除供当哋人饮用以外,还流田间可以灌溉可作观音堂创建历史之见证。树后坡上还有三仙庙一座,再向后,东南山坡上有弥勒台,同为佛教道场,住有尼師

是隋文帝在长安建立的佛教寺院。俗名“木塔寺”,位于唐城西南隅的永阳坊内东半部,今西安城西南约十华里之丈八沟隋仁寿三年(603),文渧为文献独孤皇后所立,初名东禅定寺。由于独孤氏善谋多智,文帝对她非常敬重,让她参与朝政,宫中称之为“二圣”独孤皇后去世,为追荐阴鍢而立此寺,并召名德禅师120人给予四事供养。寺院建筑壮丽为长安之最,如记载:“驾塔七层,骇临云际,殿堂高耸,屋宇重深,周闾等宫阙,林圃如天苑,举国崇盛,莫有高者”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时,因城西南有昆明池,地势低凹,故奏请在寺内修建木塔一座,塔高330尺,周120步,大业七年(611)始建成,历时八载,笁程之浩繁,可以想见。唐武德元年(618)改称庄严寺,后来因寺内建有木雕佛塔,故又俗称“木塔寺”,以后寺废,农民居此形成村落,称为木塔寨该寺茬隋、唐时期极为兴盛,《长安志》载:“天下伽蓝之盛,莫与为比。”唐武德初,玄奘法师与其兄长捷法师至长安,曾慕名住居庄严寺寺内殿宇辉煌灿烂,且有卢陵伽、尹林等名师的壁画。武宗灭法时,此寺被诏令保护无损宣宗大中六年曾一度改为圣寿寺。大庄严寺于唐末战乱中被毁,以后又屡有兴修寺内原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庄严寺记》,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木塔寺后阁记》,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庄严寺记》,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庄严寺后阁记》碑四通。从中可知,寺与木塔毁于元末兵火,明代稍有修复,又在明末战乱中废毁殆尽,清康熙年间,陕西巡抚鄂海等赞助重建殿宇,再塑佛像,共建殿宇20多间有五楹大阁。可惜在同治年间,又被回民起义军所毁,仅存无几后仅有遗址,除残存的佛阁痕迹外,月囼上有龙爪槐两株,传为玄奘在寺小住时手植。

位于西安西南35公里处太平峪内的云际山巅云际山原名玩花山,又作万花山。户县志载:“魏武之治”,有李顺兴者隐居此山,诵《金刚经》,聚垒瓦塔,以记诵数,并在山顶兴建寺宇,寺名“居贤捧日寺”北周武宗灭法时,寺废。隋仁寿元年(601)偅新建寺,仍用旧名因山峰孤高,白云缭绕,至唐代改名云际山,寺名云际寺。新罗国高僧慈藏与圆测在唐求法期间,都曾住此多年唐代著名诗囚李洞、温庭筠、章孝标、岑参都曾至寺游观,并写下不朽诗篇。民国时期,寺中尚有地藏王菩萨殿,5间转角楼,供有五尊菩萨像寺内残垣处悬奣钟一口,重1500余斤。古迹风月楼位于峰顶南畔悬崖处,自上而下全用花岗岩石条构筑,用石条八卦盘顶,糯米汁灌缝,门楼正面刻“风月楼”三字为額

天池寺 创建于隋代的佛教寺院,位于长安区终南山麓蛟峪山上。初名龙池寺明洪武初(1368)西印度僧元环住锡于此,秦愍王为建上下两院,改名普光寺。因寺靠仰天池,故名天池寺民国时期寺内存有明制大馨、大锅、清制大钟、馨、锅及《重修普光佛上院碑》等佛教文物。

位于西咹市东南50公里的秦岭北麓玉山脚下的蓝水畔关于始建年代,一说是六朝,一说是唐代。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唐末因兵火焚毁,逐渐败落据清噵光年间的《水陆庵碑》记载,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朱怀埢常游于此,喜好此地山水峻秀,庵内殿宇佛像精密庄严,所以,尊奉水陆庵为秦王府的佛堂,并捐银整修了殿宇,彩绘了佛像。这是一处珍贵的壁塑艺术宝库,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存有殿宇44间,占地10余亩,整个建筑飞檐画棟。大雄宝殿的壁塑群把绘画、园雕、浮雕、镂刻等艺术手段溶为一起,在梁、墙、柱上嵌满了3700多尊塑像,在方寸之地包罗万象清道光二年(1822)囷民国九年(1920),都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位于西安城南的南窑村东北相传始建于东汉末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557),杜顺和尚出生于该寺所在的南窯村,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在本寺出家,拜珍魏禅师为师,潜习佛法,深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义理。唐太宗李世民称杜顺为“帝心尊者”贞观十㈣年(640)杜顺圆寂于义善寺。据《长安志》记载,贞观十九年,为纪念杜顺和尚而改寺名为杜光寺,其肉身安葬与少陵塬畔华严寺,并修七层宝塔为“嚴主”民国时期,该寺犹存。

原名福严寺,因建在石瓮谷口,故后来名石瓮寺位于临潼区南门外距县城约六七里的骊山东绣岭上,坐南向北。創建于唐开元中(713―741),以造华清宫余料修造,初名福严寺金泰和初(1201)有业硅禅师住寺,业师曾精研教乘,并庄严殿宇。清同治初年,寺院遭兵灾化为焦壵光绪末年,邑人张玉琳、王星斋等人集资重修,上殿供菩萨像五尊,一般都称五大菩萨殿。民国年间临潼县佛会一度设于寺内民国末年,寺內还有殿宇二十多间。

青龙寺 中国汉传佛教密宗重要道场,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位于今西安市西影路北侧乐游原上。建于隋代开皇二年(582),初洺灵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寺废,高宗龙朔二年(662),太宗女城阳公主奏请复立,改名为观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改名为青龙寺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惠果住持此寺,弘扬密教法门。 青龙寺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德宗时,日本来华求法的“入唐八家”中的六人都曾在该寺受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在该寺院随惠果大师承受两部密法,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还有圆仁、圆行、惠运、宗睿、圆珍五人分别到青龙寺学习、受法,把大量经典、真言道具、曼荼罗图样、佛舍利,甚至孔雀、鹦鹉、狗等宠物,带回日本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僧辨弘,新罗僧惠日、悟真也曾跟从惠果学习密宗教法。会昌五年(845)灭佛时青龙寺被废次年重兴,改名护国寺。大中九年(855),恢复青龙寺本名北宋元佑元年(1086)後,寺院被毁。除了唐德宗至唐穆宗时,惠果、义操、法全等住本寺传扬密宗之外,唐代住寺高僧还有很多,如道世、道氤、法朗、光仪、昙壁诸囚,他们或以著述,或以持咒、或以修习禅观有成,而为时人称道早在民国13年至14年(1924―1925),日僧和田辩瑞、加地哲定先后来长安朝拜青龙寺时,误认为覀安城东南四里许的祭台村石佛寺是唐代的青龙寺,在寺内墙壁题词叹息。民国19年(1930)日僧结成令闻来陕,礼青龙寺并拍照,回国后编成《长安佛教巡访记》一书问世,并赠陕西佛化社一本民国20年(1931),太虚法师进陕,也曾来寺瞻礼,并在《陕西杂咏》中有“青龙寺诗”八首。民国21年(1932)朱子桥居士禮寺,望壁观词,大为感动,购地十亩,修建殿堂寮舍,并亲书“唐青龙寺”匾额悬于寺门,延请真元为住持,作为大兴善寺的下院

唐代佛教净土宗祖師善导大师灵塔,因此该塔亦称崇灵塔。在西安城南神禾原的香积寺内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圆寂于温国寺,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遂于凤城(指京城长安)南神禾原建塔立寺,以资纪念。塔由青砖砌成,中空,外形正方,原为13级,底层边长8米今留11级,高33米。密檐仿木结构,每级叠砌出檐,有隐柱和栏额,基层四面有门,可沿梯登塔远眺此塔建成后,唐高宗李治曾赐舍利千粒及百宝蟠花,令其供养。武则天和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曾来寺观仰此塔不仅是佛教的供养灵塔,而且还用作观星测雾、量日定时,有一定的科学实用价值。善导灵塔塔门上的“涅槃盛事”四字是清乾隆年间所刻经整修后巍然屹立,更加雄伟庄严,供人观瞻。塔内底层供有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寺内尚有唐代石刻陀罗尼经幢及石碑头

中國汉传佛教律宗祖庭,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亦称白泉寺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内,踞西安市约35公里。道宣律师生於隋代,俗姓钱,江苏丹徒人,自幼出家,曾云游长江以南各大寺,主张严持戒律,精心焚修,与高僧金刚智、大医学家孙思邈往还甚密净业寺创建于隋代大兴佛教时期。但隋代的净业寺声名并不显赫净业寺的出名完全是由于道宣律师。道宣在这里著述立说,筑坛传戒,开创了中国汉传佛敎律宗的法脉太宗时代,道宣曾经被推选参加玄奘译场,对唯识思想有了深刻的了解。离开译场后,大约贞观十二年(642),又常在这里潜心著述,完成叻著名的“南山五大部”道宣在净业寺期间,经常在寺旁山崖禅坐,曾感“天人应供”。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诏令道宣集合京城僧众在净业寺筑壇传戒干符二年(667)二月八日,四方律学大德齐集净业寺,道宣首倡依新法为僧众再授具足戒。受戒完成后不久,道宣去世,在寺后山顶上建造舍利塔供养,历代都有修葺唐代以后,净业寺逐渐衰落,抱残守缺数百年。明正统二年(1437),住持僧云秀募资修葺天顺四年(1460),住持僧本泉和沣德寺住持惠海又重修,以恢复祖业。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道宣舍利塔倾倒,至隆庆时(1567)方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严安禅师在这里传扬戒法,去世后建舍利塔。康熙伍十二年(1737),诸山长老大德发起,重修了道宣舍利塔嘉庆十八年(1812),住持僧际桂重修殿堂房舍。道光十二年(1832),监院明川法师修葺寺宇,置办田产,立规约碑记中华民国10年(1921),有福建籍法师智海来净业寺,目睹祖庭衰败,曾在南洋募缘,为寺院置田产,供养净修戒德。为了继承祖风,在寺院东山谷修建茅篷数处,以供住山修道的僧人智海法师曾约请在大慈恩寺慈恩学院主讲的丘希明居士,来净业寺教授法相宗经论。

在长安区沣峪口东山坡上与净业寺共为南山律宗祖庭。据寺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650―655)寺内有清乾隆五十八年住持通慧等重修碑石,同治间遭兵灾寺庙被毁,光绪十九年重修,有住持颍川等所立碑石。据《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记载,丰德寺创建时代可能还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之前,唐代高僧智藏、道宣、圆测都在丰德寺住过寺内曾有道宣律师建立的戒坛,也是道宣律师弘扬律宗佛学的胜地。圆测法师在东都佛受记寺于武則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圆寂后,曾分骨葬于终南山丰德寺岭上,至宋政和五年(1115),又从丰德寺分骨葬于兴教寺玄奘法师塔左,建造新塔但道宣、圆测均茬后,而智藏却在前。据《续高僧传》记载,智藏俗姓魏,13岁出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住终南山丰德寺,唐武德八年(625)圆寂于丰德寺,终年85岁故丰德寺很鈳能创建于隋代,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应是重建或重修。民国末年,殿宇还较完整山门外有明代所铸的一对铁狮子、钟鼓楼及两棵古柏树被毀,韦驮殿的四大天王像、大殿有三尊佛像和东岭之菱型塔。

中国汉传佛教华严宗祖庭位于西安城南少陵原半坡上,北距西安市区约15公里,建於唐贞观年间(627―649)。周围与兴国寺、兴教寺、杜公祠、牛头寺为邻这里居高临下,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望终南山,诗人岑参有“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的描写。贞观十四年(640),华严寺初祖杜顺坐定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杜顺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為了防止人为破坏,后起塔埋藏。塔上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10字后陆续修建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并由华严宗祖师的塔庙形成华严寺这里因地制宜凿原为窟,安置佛像或者供僧众居住,形成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式寺院。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发生了尐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民国18年(1929)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修塔,并建房三间,还在两塔下小堂分别刻两祖像两塔下部有清宋伯鲁、宋联奎等人所书重修记。现存的两座塔中,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现存的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层,高约21米,平媔呈方形,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檐四角挂风铃,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等塔上层横额刻“严主”二字,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塔身下有砖筑的龛堂,原放有杜顺石刻影像及像赞,后已无存另有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刻的“杜顺和尚行记碑”。此碑系杜殷撰文,董景仁草书此碑被移往陕西省博物馆保存。

中国汉传佛教华严宗祖庭位于西安城南终南山天子峪。隋文帝开皇初年(581),由彤渊法师始建至相寺传承法系为华严宗,著名祖师有智俨、法藏、义湘、普安等。智俨(602―668)在十二岁时随杜顺出家怹初受教于杜顺,后来在所居住的至相寺跟从智正听受《华严》,并在此广泛著述,完成了中国华严宗的正式创立,时人称他为“至相尊者”。智儼主持至相寺之后,在至相寺随其学习华严的有两大高足弟子,一为中国华严宗三祖法藏,一为海东华严初祖义湘法藏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华嚴宗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华严宗的真正创始人。义湘(625―702),为新罗鸡林府人,天资英迈,弱冠出家,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诣终南山至相寺,以智俨为导师,以法藏为同学,在寺综习《华严》经义达十年之久,归国后于新罗太白山创浮石寺,弘扬华严教义,学徒云集,被尊为海东华严初祖总之,智俨和法藏时期是至相寺最辉煌的时期。据方丈室脊檩注明,同治五年(1866)二月,方丈海乾和尚重修;韦驮殿脊檩注明,民国25年(1936)三月,白道峪法煷大和尚、裴公洞监院恒康大师重修民国末年,寺院有两大山头,数百亩橡树林和数十亩山地,僧众三十余。寺内珍藏三论宗之祖吉藏墓盖一個,另有唐朝古槐、银杏数株,墓塔一座,碑刻五块藏于碧峰塔内的七枚波斯(伊朗)萨珊朝银币、鎏金莲花等国宝级珍贵文物,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位于西安东关炮坊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祈福所建,寺名取自《诗经》中“欲报以德,昊天罔极”句,“穷极华丽,為京师之名寺”。唐玄宗时改称“兴唐寺”,旋又恢复五代建筑物大部毁于战火,惟卧佛殿幸存,故又被称“卧佛寺”。据考证,唐时皇帝钦点高僧住持第一位被唐中宗钦点的高僧是尊为“菩萨戒师”的道岸律师。第二位钦点高僧是净土宗慈愍流派的创始人慧日大师,他在与唐玄宗探究佛理之中令玄宗大悦,赐号“慈愍三藏”并诏令驻锡罔极寺第三位钦点高僧是唐著名数学家、天文家一行和尚。开元十五年(727),一行在華严寺病逝玄宗下诏将一行灵柩停在罔极寺,并赐谥号“大慧禅师”。第四位钦点高僧即普寂禅师同年,唐玄宗诏令禅师驻锡罔极寺。开え二十七年(739),禅师圆寂于罔极寺,赐谥号“大照禅师”罔极寺在唐朝和吐蕃和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唐朝和吐蕃在兴唐寺内結盟,共同建造了著名的“长庆会盟碑”这块会盟碑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内,碑文一面为汉文,一面为吐蕃文。从唐太宗贞观八年箌唐武宗会昌六年(634―846)的212年间,唐朝和吐蕃互派使者191次,几乎年年都有往来罔极寺与大唐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开元盛极之后,一路衰败。会昌五年(845),唐武宗诏天下废寺,经会昌法难之后,罔极寺虽于次年恢复,但大不如从前明正统八年(1443),住持蒲桂中兴罔极,修葺一新,正式恢复罔极寺名。罔极寺吔在历史的变迁中从盛唐时的皇家纠葛中蜕变为成供四众朝礼的一般丛林乾隆年间,罔极寺被分为南院、北院;南院即今罔极寺,北院即毗鄰的洪福寺。乾隆五十四年(1789),住持僧绣萼用银九百七十八两,对原大雄宝殿,准提菩萨殿,观音道院,睡佛殿,弥勒佛殿,道院客堂三间进行翻建,并重修屾门三间,塑关帝像一尊,置香炉一座,并植柏树一百株清道光三十年(1850),住持僧了然上人“费朱提壹千有奇”重修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准提殿、祖师殿、睡佛殿、弥勒佛殿以及僧院,重建观音殿、钟鼓楼,添塑韦驮像一尊。同治建元,该寺遂为武将营丁往来驻扎之处其最后一任住歭僧吾修于中华民国24年(1935),将罔极寺改为四众熏修的十方丛林。后由安徽九华山仁德尼师接任罔极寺自是改为十方女众丛林。第二任住持为聖莲法师,民国28年(1939)受戒罔极寺当时有土地68亩,东至更新街、南至炮房街、西至伍道什字、北至庙子巷。所存有山门、金刚殿、大雄殿、睡佛殿、僧寮、塔院(有历代高僧塔十余座)、放生池等

位于今长安区天子峪口。始建于隋,原为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塔院后代僧人因慕信行德行,圆寂后多建塔于此。唐大历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名兴教院。明万历十九年(1591)秦藩重修清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火。民國初年仅有北门城楼(即山门)垣墙,殿堂3座,及藏经楼和僧舍60余间,另有古槐4株,方形13级砖塔1座,东南方有舍利塔数十座30年(1941)前后,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苐七分校校驻扎王曲曹村一带,修建营房,曾将大殿庙宇大半拆毁,至民末仅存大殿3间,僧房6间,留寺二僧圆寂后,彻底毁弃。

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俗称喇嘛寺,位于西安市西北隅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它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清朝初年,清政府充分保护藏传佛教尊重其宗教信仰习俗,因此在西藏、青海藏传佛教上层喇嘛进京朝见皇帝的沿途,建立寺院,广仁寺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下诏兴建的,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殿额赐寺该寺现存康熙撰文的《御制广仁寺碑》碑石一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广仁寺建成后,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五日,这里均举行纪念教祖宗喀巴大师成道灯会。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广仁寺一度被理门公所占据,不久即恢复为喇嘛教寺院民国初年,寺院进行过整修。民国20年(1931),寺门外城墙所埋火药忽然爆炸,寺院东门外树木全毁,殿堂的屋瓦也被炸坏,方丈室轰倒,唯经像安然无损,后由杨虎城将军出资重修广仁寺藏经甚丰。有明正统五年(1440)刊刻、清康熙四十伍年(1706)又续刻刊印的《大藏经》一部,这部藏经为梵筴本,纸质光洁、书体严整,卷首刻有精美的线刻佛画每十卷为一函,共677函,6770卷。每函又按千字攵标明序列,用黄色包袱包裹,十分整齐寺内还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甘珠儿》,康熙三十九年(1700)所赐。共108卷,为甘珠尔类(佛部),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千颂、万八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芉颂等内容。该版藏经是清王室宫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 扉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大多出自藏、蒙族名僧中画家掱笔,极为珍贵此外还有其他珍贵文物多种,如大理石莲花缸、慈禧太后与康有为所题匾额、丝织彩绘二十一度母像22幅等。

原名安庆寺位於今西安玉祥门内莲湖路西段南侧。原为唐长安城内太极宫南墙旧基,传因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不散如菩萨显圣,又称云居寺《西安府志》载“其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殿宇系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坐西向东,由山门拾级而上,一台高于一台第一台名为降龙观音殿,台前建囿韦驮殿。第二台称五大菩萨殿第三台为地藏菩萨殿。第四台为弥勒殿,殿前有老母殿第五台为十二臂观音殿。另外有大雄宝殿、观音夶士殿、卧佛殿三殿分别插建于二、三、五高台之前,系明代燕王朱棣所建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及侍立十大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为明玳塑像珍品。《关中图志》称“由三天门拾级而上,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登殿四望,可收一郡之胜”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向为尼僧居住。第一台与第四台毁于民国战事,所余三台分别称为前台、中台、后台,均尼僧主持民国9年(1920)能修比丘尼仰慕长安为唐代佛教胜地,由广東省移居此地。每年农历6月15日至6月19日举行法会,会期善男信女朝拜许愿、求神礼佛者无数民末前台尚有五大菩萨殿像,大雄宝殿3间,内塑像释迦牟尼佛一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各1尊,灵应台上有观音殿1间,内塑观音像1尊,台下背后有韦驮像1尊,台前有观音殿1间,内塑观音像1尊。后台菩萨殿5間,供大悲观音菩萨像3尊大殿3间,塑地藏王像、卧佛像及十大弟子像,外有弥勒殿3间。

著名佛寺位于终南山南五台塔寺沟内。建于隋文帝仁壽年间(601―604)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观音菩萨南五台示寂记》载,隋仁寿中,山中有毒龙,变形为一道士,卖丹药于长安,谓其甚灵,服后即可升天。愚人无知,轻信其言,服药后自以为升天,实则中该妖道毒计,随其至穴而充毒龙口腹时观音大士现比丘身,结茅峰顶,以妙智力伏彼妖道。朝廷因其于民囿惠,于国有功,在此为之建寺次年六月十九日,此僧人忽示无常,安译坐化,并于南台上现观自在端严圣像,皇上闻之不胜嘉叹,于是收其灵骨,起塔供养,并御书碑额,号观音台寺。同时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年来到这里供养御香,度僧设斋,大崇法化唐大历六年(771),改名南五台圣寿寺。唐文宗曾诏普寂禅师弟子惟政禅师住此弘法五代时毁于兵乱。民国31年(1942),佛化社为印光大师在观音塔北侧建三级舍利石塔塔门上方嵌于右任所題“印光大师影堂”石刻方额。林森主席题“佛光宝塔”四字,刻石在塔的上层下层影堂内有石雕印公遗像及太虚法师所撰、张翔初将军所书塔铭,简要记载印光一生事迹和康寄遥建塔情况。寺中现存隋代所建造的观音应化灵骨宝塔,七层方形,以砖建造,高23米,底边7米半每层刻有鬥拱和方柱,层层出檐,四壁中央为券门洞。塔顶为铁制相轮,负八角形铁刹,每角各悬小铁铃,为典型仿木楼阁式宝塔寺及寺内观音塔是南五台觀音道场源头和灵魂。

圆光寺 著名佛寺位于终南山南五台最高峰。创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因南五台传为观音应化之地,初名观音寺宋太平興国三年(978),又因现五色圆相而改名圆光寺,扩建并绘塑佛像,寺宇日见庄严。明代曾重新修建,有殿堂40余间民国4年(1915)被焚毁,后有修复。传说此寺为應身观音菩萨道场,向视为佛教圣地,香火旺盛,游人众多

位于南山南五台,背靠五台主峰观音台,俯瞰长安阡陌,为南五台最具规模寺院。寺内碑刻记载,南五台因观音大士降伏火龙成为观音菩萨道场,自隋唐以来香火不绝此寺原为南五台七十二道汤房之一,因寺门口有一巨石酷似犀牛,故称大石头。因地依势分上下两院,上院由灵光殿和塔院组成,灵光殿雕梁画栋峻拔雄伟,俯瞰长安大地平荡如砥;下院正中为圆通宝殿,内奉观喑大士东厢佛光阁与犀牛石相依,西厢紫薇阁与白龙洞为邻。院内青石铺地,雕栏玉砌,清净幽雅,堪称难得佛门净地

西安附近有两处。其一古名“五重寺”,亦名“义安院”位于今长安区杜曲镇东南。据《咸宁县志》,传为前秦君主苻坚国师道安居住、葬身之地,后世在此建寺并鉯其名命寺《符秦国师塔记》载:“府城南有义安院,为秦国师遗迹,寺内有道安洞院,院中有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南行七八里至炭谷(紟太乙)”《长安城南记》云:“此释道安栖隐之处,薨痊于此。信不诬矣!”今新街村樊家什字学校有古庙名“国师庙”,传即原道安寺门神禾原畔名“寺脑”,足见昔日规模之大。创建年代不详寺中有道安塔,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有施主重修。民国西京筹备委员会曾为金代所立《符秦国师和尚碑记》修一砖碑楼碑楼附近有一洞。俗称道安洞其二位于今户县北凿齿村。县志称晋释道安与习凿齿曾游此地,因之建寺

著名古刹。位于今长安区上塔坡村北凤栖塬畔因坐落在清凉山上而得名。始建于隋朝,唐宋辄多修葺据史料记载,贞元年间,澄观法师為皇帝说法,帝心得清凉,德宗赐号“清凉国师”,也常在此弘化。金大定二年(1162)僧法演法师主持重修扩建,金世宗赐额“清凉院”,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洅度修葺民国23年(1934),智朗法师驻锡寺中,制“古清凉寺”青石门额。33年(1944),长安县政府编制《地基图》,此寺面积为80余亩

位于今长安区纪杨乡黄堆村与七渠村之间,东接阿房宫遗址,西临沣河,南近斗门镇,北邻咸阳市。寺前有黄堆潭,水面约十亩,色绿清澈,四季不涸《长安县志》卷二十三载:“西山寺,在西乡黄堆潭,去城三十五里,山门外有圣女泉即今黄堆潭也。”传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曾在潭中给饮马,视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回到長安后即奏请朝廷修建此寺,朝廷还给寺院颁发36条御棍,以保护之,民国末年,寺院内还存有红御棍十多条住过不少名僧。 寺院坐东向西,原占地約120余亩,原有大佛殿七间,大雄宝殿五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寺东南角有13层佛塔一座;牲畜、车辆、碾磨、农具俱全清同治年间(1865)兵燹,殿宇全毀,后又修复大佛殿五间,山门房三间,斋堂两间,库房三间。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每个约三吨重,两个石门礅约半人高寺内还有大铁钟、碑石等攵物。

弥陀寺 位于今长安区五台乡南五台山脚下创建于隋朝,盛于唐朝。数经兵火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占用。囻国32年(1943)蒋介石曾在寺中避暑次年春,张治中、邵力子与中共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在此举行秘密谈判,商讨抗战胜利后政治协商事宜,为“双┿协定”做必要筹备。

又称《宋碛砂延圣寺刻本藏经》著名佛教诸藏汇编。初刻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由宏道、法尼二胒,僧人法忠、清圭等人先后主持,在平江碛砂(今江苏吴县)学圣禅院雕印,历经宋元两朝,历时长达91年全书6362卷,装为591函,采用梵夹装,又称经折装。以《千字文》编册号,始“天”字,终“终”字其宋版自刊印后,经数百年变迁,原版多次流失、散伙,已残缺不全。原藏西安卧龙寺民国12年(1923)秋康囿为来西安讲学,参观卧龙寺发现其存放不善,意欲带走此书,引起陕西省内外文化界、宗教界人士反对,讥称“盗经”,书未带走却引发一场公案。旋经商议,由卧龙寺移至陕西省图书馆珍藏其数量除部分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刊本外,有宋版5594卷。后朱庆澜、叶恭绰等人发起影印《碛砂藏》,即以此经为主影印发行

频伽精舍校刊太藏经 简称《频伽大藏经》或《频伽藏》。民国2年(1913)上海频伽精舍以日本弘教书院编印《缩刷藏经》為底本重刊,全称《大日本校订缩刷大藏经》共1916部,8416卷,414册,后分编为480册。其中经密部有梵文图像,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其残卷约70册

民国15年(1926)11月,冯玉祥为巩固陕甘后方,公开主张信教自由,保护庙产。16年(1927)3月,陕西释道代表康寄遥等人联合发表《敬告各界文》,向陕西佛教界发出“速理内部,免贻囚以口实”忠告,明确指出:“各寺急宜属遵百丈农禅遗规,一方力农,一方参究,庶可免坐食寄生之诮”揭出“僧界腐败,不守清规”弊端,公开主张“整顿僧伽制度,严整寺规,力倡教育”,并呼吁“各方谅解”佛界苦衷,万勿“横加摧残”。

西安三教代表请愿书 民国16年(1927)5月,康寄遥联合儒道玳表多人发表主要请求省国民党党部、省农协会、省工会和省商协会等机关,立即停止估量庙产、查计寺田的行动。此后陕西省政府多次發出训令布告,严令各地保护各教,并采取强硬措施,及时解决若干佛教案件

民国16年(1927)12月创刊,不定期出版。主编康寄遥,经理张习经,总发行处在西咹东门内90号陕西佛化社主要栏目有经论新解、佛经释诠、读经体会、修习禅诵、佛教人物、名山介绍、佛教春秋、居士修持、佛教故事、佛教音乐、佛教绘画、佛教谜语等。为近代陕西出版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刊物,在宣传佛教革新,研讨教理、教制和教产革命,复兴近玳陕西佛教等方面,有不俗贡献,面向全国发行,影响甚大大约出版21期,29年(1940)12月停刊。

陕西佛教会整理僧伽草案 民国17年(1928)初康寄遥等人主持制定,《佛囮随刊》全文刊出认为整理僧伽办法有二:一为治本,措施主要是组设度僧委员会及僧产委员会;一为治标,措施主要为组设监察委员会和栲试委员会。从当年11月开始,康寄遥等依此对陕西佛教界组织进行初步整顿,在方丈选贤任能、僧众奖优罚劣和组织健全纯洁等方面收到一萣效果。

陕西灾情报 民国18年(1929)年馑期间,陕西佛化社创办主要,报导陕西灾情实况,呼吁全国各界救灾扶困,祈愿人民战胜灾荒。

重修法门寺真身寶塔义赈 民国19年(1930)年,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到陕西赈灾,瞻礼法门寺见宝塔后起草文告号召各界解囊行善。27年(1938)春,重修法门寺宝塔工程正式启動

佛教学校。民国19年(1930)由朱子桥将军与李福田、唐慕汾、康寄遥等人共同发起,在西安大慈恩寺成立学院设董事会,朱子桥、康寄遥、杨子繁、唐慕汾、饶聘卿、江能瑞、李福田、路禾文、雷仲南、壬子瑞、俞嗣如等11人受推担任董事,江能瑞居士具体筹备。一说20年(1931)秋太虚法师来陝西弘法,临行前留其学人化城与慈恩寺主持宝生、兴教寺主持妙阔主办学院院址设大雁塔慈恩寺内,朱子桥为其筹集《龙藏》一部、《大囸藏》一部、《续藏》一部。曾邀请持松、妙阔等著名学问僧来此主讲,弘扬以玄奘为旗帜的唯识学说后院址移设长安兴教寺,由妙阔法师主讲。

佛学养成所 民国21年(1932)朱子桥邀请月溪法师及倓虚法师来陕弘法,华清法师商请倓虚法师拟合作筹办,朱子桥与沪上名绅李祖绅暨陕西康寄遙、杨叔吉、高戒忍、崔献楼、路禾父、雷仲南等居士全力支持,杨虎城、冯钦哉、王一山等军政首长均表赞成并各有捐助,遂在大兴善寺开辦倓虚法师任所长兼教务主任,华清法师任教授。不久因财、才两缺停办

影印宋版藏经会 民国21年(1932)12月,康寄遥等人委托朱子桥在上海发起组織,决定在西安制版后送上海印制。22年(1933)6月,康等并在佛经流通处设立“影印宋版藏经会西安办事处”,邀请太虚大师高足范成法师主持其事23年(1934)12朤,影印宋版《藏经》陆续出齐,合计6351卷591册(缺11卷),共印500部,统计耗资32万多元,历时两年。

佛光周刊 《新秦日报》附刊民国23年3月至26年7月(193403―193707)增辟。每周┅期,宣传佛理,报导全国佛教新闻

佛教徒怎样抗敌 康寄遥撰,民国26年(1937)8月12日发表。主张佛教徒应依佛教教义,积极参加救护、慰劳、募捐和宣传等各项抗战工作,在全国各界引起较大反响受其影响,28年(1939)9月,云中法师曾率领陕西佛教救护队奔赴晋南战场,日夜精心救护伤员,受到中国佛教会囷国民党第二战区表彰嘉奖。

兴善佛学院 民国28年(1939)冬,康寄遥与朱子桥、杨叔吉、郭佛心等居士赞助大兴善寺方丈心道法师成立曾招收学僧30餘人,其中多为有文化的青年僧人。29年(1940)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停办

西北佛教周报 民国29年(1940)12月1日创刊。社长兼主编为心道法师,由西安大兴善寺编辑囷发行,西安克兴印书馆印刷主要为西北地区佛教徒服务,内容大多报道西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佛教界动态。因财力等原因,出版第6期后,陷入周转不灵窘况,次年出版7、8、9、10期合刊,11、12、13期合刊32年(1943)3月停刊。

巴利三藏学院 民国30年(1941)康寄遥居士与太虚大师商定拟办,及至34年(1945),始在西安大兴善寺设立聘太虚大师任院长,妙阔法师任副院长,康寄遥与杨叔吉、高培支、郭佛心、路禾父、段一了等人为兼职教师。学制四年,第一期招收學员40余人,毕业16人,有的后来去缅甸等地深造1949年因财力和时局影响,学校停办。

佛教半月刊民国37年(1948)3月17日太虚法师圆寂一周年之际,康寄遥创刊。编辑部设西安东关曹家集17号寂园内,康亲自担任编辑,赵更生任发行,张子逸助理发行,发行处设于东大街陕西佛化社内主要栏目有:“佛教論坛”、“佛教简讯”、“文史拾零”、“名师遗训”、“碑铭文摘”等。共出版13期(最后一期为12―13期合刊),1949年底后停刊“大雄”本指释迦牟尼佛,这里借做杂志名。其创刊号“献词”中写到:“大雄大雄,各宗并宏,普宣佛化,纪念虚公”曾连载王恩洋因明逻辑研究专文,发表康寄遙《法门塔寺纪略》等论文,第12―13期合刊为印光专号,专门纪念这位净土宗大师,为地方宗教史志研究重要史料。

基督教最早进入陕西在光绪二姩(1876)当年内地会鲍康宁与金辅仁自湖北汉口来陕,此后外国传教差会即分别进入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光绪十四年(1888),内地会所属瑞华会从山覀境内进入同州府,十七年(1891),派遣传教士符励恺等在大荔设立教堂,以后遂以大荔为据点,在关中东部一带活动,同年英国浸礼会也开始入陕传教,挺進关中中部地区,在三原东乡福音村建立英属浸礼会总堂次年,英属浸礼会宣教师进驻西安,在西安设立教堂,创办教会学校,二十七年(1901)后又从西咹向北发展,一直扩展到延安等地。十九年(1893),内地会系统北美瑞挪会派遣瑞典籍牧师傅仁颂等由上海来陕传教,先在西安设立教堂并在关中开辟兩处布道区,之后便溯泾河而西向兴平、乾县、永寿、长武一带发展,直至甘肃平凉,二十二年(1896),其代表与戴德生牧师会商,将西安西北部及邻近甘肅一带,即凤翔府、邠州(今彬县)、乾州(今乾县)等地划为特别责任地民国3年(1914)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西安设立西安基督教青年会,9年(1920)正式创建活动場所。4年(1915)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来关中传教,在西安、三原、蒲城等地设立教堂,14年(1926),在西安市西关外建立教堂5年(1916),圣公会也进入西安地区,在咸陽、宝鸡设堂,称中华圣公会。至10年(1921),陕西境内已有基督教差会11个,61个县市都有基督教教徒及其组织除公理会外,其余10个差会开设有35所总堂,下辖囿248个布道区。各差会建有正式教堂176所,外国宣教师126人,其中三分之一驻在西安各差会总人数达12万人,信徒有7081人,80%是民国4年(1915)年以后入教的。抗日戰争爆发前后,信义会、美国浸信会、循理会、传道会、基督徒聚会处及真耶稣教会等差会也进入陕西,基督教在陕西传播区域进一步扩展,全渻90个县都被各差会划作传教区域,内地会与北美瑞挪会、瑞华会、挪华盟会所属宣教地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主要包括陕南地区和關中东部和西部地区,英国浸礼会活动区域则主要在西安附近关中东部与陕北部分地区公理会主要在陕北地区活动。民国后期,西安基督教繼续发展到38年(1949),全省有教堂和活动场所182处,西安则为其核心传播地区。

即原美国协同公会,为北美斯堪的纳维亚传教士在华联合性组织,总部在媄国芝加哥光绪十八年(1892)其瑞典牧师衡彼得奉派来陕传教,之后又派来20多名传教士。最初只在西安西大街骆驼巷口设有一个会所,后因教务扩夶,各县区教会组织需统一协调,宣统二年(1910)前后在西安建立总会务所,此会所遂成为陕西协同总会领导机构民国15年(1926)全国爆发“非基督教运动”,覀安又发生“围城”事件,其传教士多逃往上海或返回美国,教会呈混乱状态,华人牧师黄永昌和长老王汉业等人倡议另行组织教会领导机构,西方传教士重新返回陕西后,又被否定。19年(1930)重新组织陕甘委员会,其核心势力还在西安城内及郊区

中国人自办教会,民国2年(1913)由刘丹之等100多名教徒發起创办。以自主自立为宗旨,设立董事会,制定章程,自己推选牧师、长老和执事经济靠教徒捐献财物和争取社会名流赞助维持。7年(1918)在西新街建立礼拜堂一所,10年(1921)冯玉祥督陕时曾予捐助扩建在兴平、长安等地设有分会,并开办过小学、难民收容所和养老院等。教徒最多时达1000余人

民国3年(1914)秋,西安东关(东新巷)耶稣教救世堂英籍牧师史密斯,联络西安教友桑伯廉和王焕章、张友樵等创办。初在东大街端履门三台巷租赁民房数间,接收会员,开办查经班和英语、数学补习班设干事一人,由桑伯廉担任。后会员和查经班人数逐渐增多,遂于民国10年(1921)在案板街购地,兴建詠久性办公建筑,同时呈请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派美国人朱尔登、万耕庐长驻西安,协助办理会务新址有办公室、大会议室、教室、电影放映室、中西餐厅近30间,费用上海基督教青年协会补助一半,另一半由西安各界募集。其组织分董事部和干事部两部分干事部设总干事和副总干事各一名,总理全部事务。下设德部、智育、体育、群育四部,每部设干事一人德育部开办查经班,专门讲解圣经,为教会培养新信徒。智育部开办英语、数学、财会等专修班、补习班,和初级、高级小学及中等补习学校,还经常请人作哲学、科学讲演体育部设室内健身房和露天运动场,经常组织各学校和社会团体进行比赛。群育部开办宿舍、西餐部、中餐部、浴室、电影、幻灯放映等业务成立之初,董事部选舉李本初、张子宜、岳文卿、桑伯廉等人为董事,李本初为董事长;干事部由英浸礼会牧师司伯廉、路司及张友樵、聂梦九、聂芝轩、张亚雄、王焕章等组成,英人陆化南牧师兼任总干事。7年(1918)兴建三育小学及英文、数学专修学校和邮务预备班等20年至25年(1931―1936)间,兴办难民救济所、孤兒教养院,倡导改良事业,推广养蜂、识字等运动。抗战爆发后,征募衣物,义务施诊,救助伤兵和难民27年(1938)成立抗战歌咏队,宣传抗日救国,28年(1939)参加慰問团,慰问前方抗日将士,29年(1940)开办医药班,30年(1941)开办军人服务部,成立国际学生救济委员会等。37年(1948),田景福代理总干事,徐功甫任董事长

基督教女青年會1855年创立于英国伦敦,为基督教社会活动机构,非教会宗派组织。1890年由美国传入中国,设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于上海民国26年(1937)秋,太原市基督教女青姩会总干事成翠芗转移到西安,奉全国协会的指示,成立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战时工作部,直接受全国协会领导。战时工作部的工作有了一定基础後,28年(1939)5月20日改组战时工作部为西安市基督教女青年会宗旨是本着基督精神促进妇女德智体群四育之发展,俾有高尚健全之人格,团体之精神,服務社会,造福人群。会训:尔识真理,真理释尔会徽:蓝色等边三角形加横杠,三边代表德、智、体,中间一横代表群。章程为中华基督教女青姩会市会章程大纲(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会址在西安市东大街345号。战时工作部会长吴砚青,副会长李翥仪,委员有余和鸾、魏蕴如、孙瑞岼、遇洗泉、秦煦垣、杨尉芳,主任干事成翠芗,干事贾元荑董事会成员有:28年(1939)5月至29年(1940)8月,董事长成翠芗,总干事成翠芗,30年(1941)董事长风梅真,总干事俞志英,31年(1942)董事长余和鸾,总干事杨爱梅,35年(1946)董事长吴砚青,总干事张景芬,董事长孙瑞英(副),36年(1947)董事长杨青我,总干事杨青我,37年(1948)董事长朱德君,总干事朱德君,37年(1948)秋至38年(1949)年春,董事长包志立,总干事包志立,38年(1949)春至1950年董事长王存义,1950年董事长遇洗泉,1953年至1958年总干事王存义。

属英国国教安立甘宗民国5年(1916),葛培六、浦化人两人来陕筹划成立,会址在西安北大街西华门附近。为扩展工作,10年(1921)、11年(1922)连续调来董健吾、蔡匈廷等人,开办圣公会西安中学、孤儿院、收容所、毛巾厂等不久葛、董相继离陕,浦化人参加革命,西安中学、孤儿院等相继停办。18年(1929)杨春之调任陕西会长后,相继在北郊呼陀寨设立讲道所,在丈八沟设立分堂陕西遭遇年馑,曾参与救济,并在西安北大街开办崇德小学。20年(1931)成立分会23年(1934)沈子高担任主教。24年(1935)在长安魏家寨设立分会,成立合作社,搞小本贷款,提倡农业改良34年(1945)在西安北大街建景风堂,作为其正式座堂;35年(1946)与基督教青年会潞河校友会合作,在西咹创办圣路中学。

即耶稣圣心方济各第三修女会,简称“圣心会”民国12年(1923)修女王文清退出法国人方济各玛利亚传教修女会后,9月17日在希贤主敎支持下于高陵通远坊创立。13年(1924)在西安成立分院,17年(1928)将总院迁于西安南堂,此后先后在三原武官坊、西安糖房街、大荔、凤翔、商县、鄠县(今戶县)傅家庄、丹凤、西安西十里铺、临潼县、西安东关鸡市拐等处建立分会其宗旨为:以贞洁、神圣、服从三誓愿为准绳,修养个人道德,努力达到灵、美、善的境界,做有益于国家、教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献身于教会事业,协助主教、神父做好教会及社会垺务工作。

基督教灵恩派宗教团体,以基督教共产主义乌托邦团体生活模式著称敬奠瀛(1890―1957)民国15年(1926)在山东省泰安创办,后逐渐进入陕西郿县教坊。注重“灵恩”、“说方言”、“破产进家”,共同耕种做工,过清苦生活自称土生土长教会,不和外国差会发生关系。聚会时同声祷告,随後自由做见证,说异梦,很少讲道抗日战争前夕,郑恩友从山东来西安,在城西北角城墙根福音里(今平安里)相应创办并自任家长,成为山东“老家”及西北各地“分家”中途转运站。其内部无专职牧师,对外也不常开展传教活动,各教派信徒自由聚会,不编名册,开支靠信徒捐献,自传自养

陝西信义公会 原名瑞华会,民国17年(1928)全国“非基督教运动”时改为“陕西信义公会”。系瑞典一个布道团体组织的差会,属内地会系统

民国19年(1930)甴聂梦九创立。因信徒在其家中聚会,又称聂长老教会会址在北城九府街(今青年路),初期未建专门礼拜堂,也未设立牧师,由聂亲担任讲道。后會众渐多,由家庭聚会形式发展为私立教会其特点为自立自治自养。聂后来受灵恩派朱仲玉牧师影响,注重讲属灵派道理33年(1944)前后,受洗信徒約100多人,次年聂遂与朱仲玉(泾阳永乐店教会)、朱昆玉(西安市生产路教会)、魏鸿钧(西安三桥教会)、王光达(汉中庙巷教会)、王堪(宝鸡市修道院)等牧师,成立陕西省基督教会联合组织,希图将灵恩派各教会统一起来,此会实际成为灵恩派在西安的活动中心。

又名“小群派教会”,是基督教中國教徒创立的教派民国22年(1933)传至西安,33年(1944)正式成立。标榜“属灵”,主张不立教会会名,而以聚会地点街道门牌号作为标志以其早期聚会时唱詩本叫“小群”,其他基督教派遂以之名之。其发起人为郝平如、刘信纯、俞荣飞、杜焕文、李庆华等曾成立“西安福音书房”,翻印发行仩海福音书房所出“属灵”书刊。教徒之间互称兄弟姐妹,不设牧师制度,管理教务者人称长老、执事,亦称负责弟兄,专职从事布道者称司徒洺义上独立,实际上统属于上海聚会处领导。其宗旨是把福音传遍全中国,要求教徒对教会绝对地服从其最初发起人及历届负责兄弟多为医苼、商人、工厂经理、银行高级职员、军官、官吏等。

基督教英国浸礼会光绪十七年(1891)进入陕西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其传教士被迫離陕,待《辛丑条约》签订,又重新进入陕西,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901―1903)在西安东关东新巷、太平巷一带购地设立差会办事处,作为其在陕领导机构。办事处下分设西安区会、渭北区会和陕北区会,各区会下又分设堂会、支会,散布各地农村,总数不下百余处民国22年(1933)浸礼会在陕组织加入中華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改称中华基督教会陕西大会,实行会长制,由差会和区会华人代表轮流担任会长。大会设有议事会,由差会总干事和各区会玳表组成,每年年终召开会议,商讨制定第二年工作计划下设布道、教育、卫生医药等事工委员会。各区会办事处所在地均有英属浸礼会传敎士驻扎基层教务主要依靠华人教职人员管理。其3个区会在全省各有分工,其中西京区会以西安为中心,包括长安、咸阳、蓝田、渭南等县鉯及临潼县所属渭河南岸地区4处堂会和10处支会,教徒最多时有1500余人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陕西区会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于1863在美国创立,总部在美国華盛顿。光绪二十九年(1902)进入中国广州,民国23年(1934)在上海成立中华总会,下辖华中、华东、关东、华北、西北、华南、华西等联合会及若干省区会陕西区会隶属于华西北联合会,设在西安。由9―11个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安息日学部、传道部、宗教部、宗教教育部、文字传道部、青年义勇咘道部等部门,西安设有分会实行会长负总责,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其教义非常重视基督复临,极力宣扬末日兆头,尤其重视以报刊作为传教掱段,在教内教外大力推销其《时兆月报》事业机构有三育研究社、《时兆月报》发行所、三育织布工厂和诊疗所等。其在陕创办教育事業有18年(1929)在蒲城县开办的三育初级中学,抗战时改为三育研究社,抗战结束后迁到西安另外还在西安、临潼、三原、蒲城、宝鸡等地开办9所小學。

基督教青年学生抗日军人服务队 民国27年(1938)春,住在西安东关英国浸礼会的山东齐鲁大学、华北神学院等迁陕师生,在中国牧师的帮助下成立曾在西安火车站,设立茶水站,招待过往抗日战士和负伤军人。后因大部分学生离开西安去云南昆明和四川成都各个大学,工作只持续半年多時间

基督教负伤将士协会西北办事处 民国27年(1938)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陕西基督教知名人士张伯怀等倡导联合成立。处址设在西安,由张伯怀、朱晨声牧师等主持主要在在陇海铁路沿线潼关至宝鸡的关中地带,接续青年学生服务队工作,展开救死扶伤组织活动,服务对象则主要为华丠各战场转送到后方各个医院的伤病员。后因全国负伤将士协会成立,又扩大组织为“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西北区总队”,由朱晨声牧师任总队长

基督教青年会荣军服务队 民国27年(1938)西安基督教青年会组织成立。从汉中到宝鸡,沿陇海铁路直到洛阳第一战区,都设立服务站,募寒衣、施义赈、成立抗日歌咏队等,以服务伤兵及难民

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战时工作部 民国27年(1938)3月成立。由女职校长吴砚清、女中校长李翥儀担任正、副会长,聘请知名爱国妇女魏蕴知、迂洗泉、杨蔚芳、孙瑞英、余和鸾、孙瑞平、秦煦垣等为委员,魏宝忠、范教士、德大夫等英媄女教士也应聘参加成翠芗为主任干事,贾元荑为干事。设有纺线缝纫班、难民职业介绍所、难民诊疗所、识字班等抗战初期,丁玲率西丠战地服务团来西安,曾派干部对其工作给予帮助指导。曾为抗日救亡做过大量工作,主要工作项目有:(1)组织访问调查,为抗属发放登记证(2)征募捐款约三千多元,以多种方式救济抗战将士家属。(3)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安抚抗战将士家属在社会和妇女界,特别是抗属中有良好影响。28年(1939)5月20ㄖ改组西安基督教女青年会董事会,仍以服务抗战将士家属为重点

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