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锦集第八次修订里古代年龄别称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中国古代年龄别称一览
华裔网作者:无言
在我国文学作品或史记资料中,男女各段年龄常常总用别称来代替,让大家形象信息记录,避免数字的干吧和无趣,是资料富有情趣和生动感;助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加逼真感人,这就是这些别于数字逐点被人认可而广泛应用的所在。文者更文,形象感人。
比如&襁褓&吧,说躺在&襁褓&里的孩子,使人们形象杳然,什么也不用说,就知到这个孩子多大,比说不到一岁简洁、文雅和有趣得多,还让人顿生怜念和可爱之情。总之,这些年龄段的别称,都是从形象特征入手,让数字活起来,成为一种一下能勾起人们对这个年龄段的记忆,把数字这个无从形象的一二三隐藏到幕后,发挥出汉字特有的魅力为人服务。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龄别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古代年龄别称
上传于||文档简介
&&常​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01岁:出生之年称襁褓(周岁以下)
2-3岁:垂髫之年称孩提、童年
07岁:女孩称髫年,男孩称龆年
10岁:幼学之年称黄口之年
13岁:女孩称豆蔻之年
15岁:女孩称及笄之年
13-15岁:称舞勺之年
15-20岁:称舞象之年
20岁:男孩称弱冠之年
16岁:女孩称碧玉年华,&
20岁:女孩称桃李年华,&
24岁:女孩称花信年华,&
至出嫁称梅之年,&
30岁:女子称半老徐娘
30岁:男子称而立之年(指成家立业)
40岁:人到中年称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年、杖家之年
60岁:耳顺之年、花甲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杖朝之年、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出自《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80-90岁:年纪很大称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泛指长寿老人。
100岁:期颐之年、人瑞之年
120岁:双甲子年、二度花甲
140岁:双古稀之年
古代人去世时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1—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杂谈]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
&&&&【提要】《[杂谈]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古代文化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年岁稍长,可以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过了八岁,儿童的头发束成一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作“束发”。&&&&豆蔻年华,多时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而到了十五岁,因女子到了行笄礼之年,所以又称为“笄年”。&&&&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称作“弱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考虑到那时的男子身体尚弱,故称弱冠。&&&&曹植在诗中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一般认为,“结发”是初成年的别称,此时的年龄约处于22~26岁,应该属于男女青春飞扬的时期。&&&&因一句“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以,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因此,“不惑”、“知命”就成了这两个年龄段的别称。&&&&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人寿命少于今人,因此,到了七十岁后,就可以称“古稀之年”,活到八九十岁的老者,就有幸称作“耄耋”(mào dié)老人。&&&&高寿者能活到一百岁的话,就要称为“期颐”(ji yí)。&&&&……
特别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