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古之人有所异哉?~,亦犹夫人之情也。◎清·黄宗羲《原君 黄宗羲》文言文翻译

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黄宗羲《原君》原文和译文翻译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图文】大学语文---原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语文---原君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97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忧天人之情也。翻译成现代文,谢谢!_百度知道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忧天人之情也。翻译成现代文,谢谢!
也担心天人之常情岂古之人有所异哉。难道古人有什么不同呢?好逸恶劳,亦忧天人之情也??好逸恶劳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好逸恶劳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道古人有什么不同吗?好吃懒做,还操心人伦常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原君》 -
有生之初②,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④。有人者出⑤,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⑥,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⑦。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⑧,许由、务光是也⑨;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⑩;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11)。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12)。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13)。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14),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15),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16),天下之肝脑(17),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18),(19),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20)。”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21),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22)?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23),名之为独夫(24),固其所也(25)。而小儒规规焉(26),以君臣之义(27),至桀、纣之暴(28),犹谓汤、武不当诛之(29),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30),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31),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32),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33),皆不便于其言(34),至废孟子而不立(35),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36)?摄缄□,鐍(37),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38),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39)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者乎(40)?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41),则唐、虞之世(42),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43);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44),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45)。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46),不易无穷之悲(47),虽愚者亦明之矣。
《原君》 -
①本文是作者《明夷待访录》中之首篇。《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包括《原君》、《》、《原法》等二十馀篇政论文,基本思想是反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②有生之初:从有人类社会开始。
③“人各”二句:谓人人都为生存而自私自利。
④莫或:没有人。或,代词,指人。
⑤人者:仁者。人,通“仁”。这里指下面要说的“古之人君”。
⑥释:解脱。
⑦居:处。引申为担任。
⑧量:衡量,考虑。人:指为君。
⑨、:传说中的高士。许由,亦作“”,相传欲让位给他,他拒不接受,隐居箕山,自耕而食。(见《高士传》)务光,传说商汤要让位给他,他力辞,后负石自沉于蓼水。(见《列仙传》)
⑩尧、舜:传说中的古贤君。:“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11)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功业卓著,后继舜位,为夏代开国国君。(见中《禹典》、《禹贡》等篇)
(12)夫:语助词。
(13)为:当作,充作。
(14)汉高帝: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是刘邦得天下后,以质问的口吻向其父矜夸所得家业比其兄大得多。孰与仲多,即与仲孰多。仲,指其善于经营的二兄。
(15)毕世:终生。
(16)未得:未得天下。
(17)屠毒:即荼毒,残害。肝脑:指人的身体或生命。
(18)博:讨取。
(19)曾:竟,从来。惨:羞惭。唐李愿:“艳粉宜斜烛,惨向人。”
(20)花息:利息。
(21)向使:假设之词,犹“假若”。
(22)设君之道:设立国君之理由。
(23)视之如寇仇:语出《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则臣视君如寇仇。”寇仇,仇敌。
(24)独夫:残害万民、众叛亲离之国君。《尚书·泰誓》:“独夫受(商纣),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25)固其所也:本是其所应得的。所,宜,适当。《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6)规规焉:浅薄拘束貌。《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辨,是直,用锥指地也。”
(27)“以君臣之义”句:谓天地间君主主宰臣民、臣民效忠君主之伦理关系,是绝对的。
(28):夏朝末代君主。纣:商朝末代君主。两人都是古代暴君。
(29):又名成汤。传说夏桀暴虐,汤兴兵伐夏,将桀流放。武,周武王,继周文王遗志,兴兵灭商,纣自焚。诛:杀。
(30)伯夷、叔齐:传说为商朝孤竹君之子,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参见《史记·伯夷列传》)作者认为其事不可信,故说“妄传”“无稽之事”。
(31)兆人万姓:千万百姓。兆,一百万。崩溃之血肉:指被残害之臣民。
(32)之言:见《孟子·梁惠王下》:“贼人者谓之贼,残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33)窥伺:犹“觊觎”,指对君位抱有非分之想。
(34)“皆不”句:谓都认为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
(35)“至废”句:指明太祖朱元璋曾认为《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类话语过激,下诏撤除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卷一《事纪》)
(36)如我:像我一样。
(37)“摄缄□(téng滕)”二句:语出《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摄,紧收。缄,结。□,绳子。扃鐍(jiǒngjué迥决),门窗、箱子之锁钥。
(38)“昔人”句:指被逼退位,“一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南史·王敬则传》)
(39)“而毅宗”三句:明崇祯帝于李自成将陷北京时,用剑砍长平公主,说:“若何为生我家!”(《明史·公主列传》)毅宗,崇祯帝朱由检死后士民所谥之号。
(40)废然:灰心貌。摧沮:沮丧。
(41)职分:职责。
(42)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
(43)绝尘:超越世俗。
(44)人人可欲:人人都想做君主。
(45)旷后世:后世空缺。
(46)俄顷:犹瞬间,指极短暂的时间。
(47)不易:不换取。
《原君》 -
黄宗羲()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并称(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号称;与、、、并称为“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的父亲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人,因弹劾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史局大议必咨之”(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一书中。
《原君》 -
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原君》 -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明确地指出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民之所以苦难不已,皆是君主“家天下”的结果:“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原君》),非常鲜明地把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一切罪恶之根本。
黄宗羲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原君》)。
黄宗羲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
黄宗羲还从“法统”的角度对“三代”以后的君主统治予以彻底否定,指出“三代”以前的“法”都不是“为一己而立也”,是公法;而“三代”以后的“法”都是君主为了保护自己私家的利益而设立,都是私法和非法,“可谓之法乎?”(《原法》)。
黄宗羲批判传统的“仕于君”的思想,认为臣不应该仕于君,应该仕于天下:“故我之出而仕,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臣》)。他呼吁天下仕子“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为天下”的君道——笔者注),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原臣》)。他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也不可以“父子”相比拟。“是官者,分身之君也”(《置相》),君与臣的差别只是为天下服务的分工不同而已,君与臣的关系应当犹如共同抬大木者,“前者唱‘邪'(yā),后者唱‘许'(hu)”(《原臣》),齐心协力,共事天下。这就对传统政治的“君臣父子”和“君为臣纲”等专制伦理予以了彻府的否定。
黄宗羲的以上观点,体现的是一种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思想家们根本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传统的“民本”的思想。(“民主”的思想是以“民”为主体,而“民本”思想则是以君主为主体,“民”只是作为君主政权的关键成分而已),它与“主权在民”思想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具体政治方面,黄宗羲主张对君主进行权力制衡和分权,主要设想有三:
一是以相权制约君权。他追述远古时天子禅位传贤不传子的风俗,感于后世传贤之风在君主承嗣上已是不能,而宰相之选尚有传贤之遗意,提出设立宰相职(明洪武以后废宰相位),在君主昏暗时,宰相可以补救君主之不贤。他认为日常政事也不应完全由君主一人独断,而应该“宰相一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笔者注)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经过君臣商讨,然后“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均见《置相》),此时天子批红也好,宰相批红也好,都不只是天子或宰相单独的裁决了,谁批都一样。这样,君权得到了限制。
二是提出以“士权”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应该在全国普遍设立各级学校,并让学校起到以下政治作用:第一是向国家提供政治人才,“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黄宗羲提出应该使自天子至地方官员都要出自于学校,目的是让天子以至于地方官员都要具有和保持“天下为公”的德性,并让他们切实具有治理国家的才干;第二是作为人民代议机构,进行议政,并对国家和地方政治以及君主、官员进行监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认为学校应当由当世大儒充任太学祭洒,并且给于祭洒酒与宰相相等的政治地位,并在每月初,天子百官都应该执弟子,到太学接受教育;地方学官不应该任命,而应该公议选举:“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每月朔望,“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如果郡县政事有阙失,“小则,大则伐鼓号于众”。学校实行普及教育,天下子弟“皆裹粮从学”(以上均见《学校》)。
黄宗羲要求以学校来参与国家政治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想通过学校来逐步宣化社会,使“朝庭上下,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充满民主的氛围。
三是以地方设方镇以去除集权之弊。黄宗羲认为应当在边疆各地设立方镇,并给方镇以充分的自主权,使得方镇有一定的力量制衡中央权力。
黄宗羲要求实行井田制,以实现社会的“均富”,减轻人民对国家的负担,改善万民生活,这既是一项国家经济措施,又是一项社会福利措施。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农村公社式的经济形式,由国家依人口授田,将所授之田以“井”字均匀划分,交受田人耕种,收获时,受田人将其中一块田的收成作为赋税上交,其实即是“什一税”。
黄宗羲的以上政治和社会理想,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标致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上来认识社会、政治和历史,开始把“治国平太下”的途径,从单纯地重视“修身、齐家”,而发展为进一步重视对腐朽的专制制度改革。三百年后的民主主义改革人物梁启超曾自称深受《明夷待访录》思想影响,“在三十年前(梁书成于1923年——笔者按),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盛赞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骚(即卢梭——笔者注)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又称道黄宗羲的言论“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均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黄宗羲的民主精神对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曾起到过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梁启起和孙中山都曾秘密印刷过《明夷待访录》,并广为散发。无怪乎此书早在乾隆年间即被列为禁书!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当黄宗羲的“民主”理念在中国首次登场时,欧洲的民主思想尚未传播到中国,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说也尚未问世,因此,可以说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完全是自发的,土生的。现在有人说“民主”是西方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从黄宗羲的思想中却完全可以找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概念的雏形成份,比如“人民主权”、“权力制衡”、议会、代议制、社会监督等等内涵。由此可见,“民主”并非只能存在于西方,它不是“逾淮成枳”的“橘”!
《原君》 -
人物&&&&&&&&&&&&&&&&&&& 行为 许由、务光&&&&&&&& 去而不入 尧、舜、&&&&&&&&&&& 入而又去 禹&&&&&&&&&&&&&&&&&&&&& 入而不得去 汉高祖&&&&&&&&&&&&&& 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 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 失“产业” 桀纣&&&&&&&&&&&&&&&& 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 妄传言为虎作伥
直接原因&&&&&&&&&&&& &&&&&&&&& 根本原因 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 && 明乎为君之职分 以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不明为君之职分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06:4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