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聂将军没死对战士说的话运用了什么 样的写作手法

当前位置: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 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 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参观闭路电视系统,了解它的组成和原理。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 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 在天文台, 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 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 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 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位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二、三页通版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3、教师总结并补充 第一幅:依次是游览黄山和漓江的感受,参观植物园的收获,与珍禽嬉戏的乐趣。 第二幅:游览了南京中山陵和敦煌莫高窟。 第二页:大海图:抓住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联系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长的特点,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 受。圆明园遗址:圆明园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但却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英法联军洗劫了珍贵 的文物,并火烧了圆明园,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第三页:故宫远视图:故宫规模宏伟,建筑技术高超,是我国古代许多王朝的国都。 请班上同学介绍有关故宫的知识。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1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 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 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 第二行右图: (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 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一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为“壮丽山河”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 、 、 、 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和一篇习作以及一个练习。 《长江之歌》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 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烟台的海》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描述了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 洞的过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 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 随着我们。“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范文。2 1、长江之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 5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材说明: 本课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 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3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 1 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 1 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引读。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 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 1 节。指导背诵第 1 节。 6、精读第 2 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 它是无穷的源泉。 ) 指导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活力。 、 、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 神圣的, 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 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3)师引读:所以, “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 2 节。 (5)指导背诵第 2 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学唱歌曲。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作业布置:P6: 3、4 两题 板书设计: 1、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4 2、三亚落日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 教学准备:词语小黑板、挂图、幻灯、配套光盘、水彩笔、纸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书)(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 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自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蘸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 “盏”是翘舌音, “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 3~5 自然段) 课文第 1、2 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5、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有诗意)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 (1)学生试渎。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 、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布置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 4 遍。5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海鸥,飞到三亚每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到浓浓的热带 风情。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亚的落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2、过渡:落日的景象真有这么美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把描写落日的内容找出来。 二、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 (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 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 2、生听师朗读三、四自然段。思考。 3、同座交流。 4、全班交流: ①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 。 ②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 。 ③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 。 5、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 (二)通过讨论喜欢的语句深入感悟: 1、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再读一读描写那个画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注出来。 2、交流自学感受,教师相机提炼: ①A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快乐孩童似的太阳?(抓“毫无倦态” “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 B 指导朗读,先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C 质疑: “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 “热烈一片” ,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 D 学生齐读,要读出热烈的气氛。 ②A 你为什么喜欢大灯笼似的太阳?(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 ) 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B 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得下沉(落) ,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 ) C 针对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收敛” “硕大无朋”的意思。 D 指导朗读,喜欢这一小节的可一起读。 (指出要放慢语速,把太阳的变化读出来。 ) ③A 你为什么喜欢跳水员似的太阳? B 为什么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引导学生想象跳水员敏捷的动作,体会太阳入水既快又轻的特点。 ) C 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 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 分组读两个句子, 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 而且拟人化写活了。 ) D 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平静的美。 3、小结:这三幅优美的画面构成了落日的全过程,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它吗?(鼓励畅所欲言) 三.总结全文 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 有时间的话,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板书设计: 像快乐的孩童 2、三亚落日 像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像轻快、敏捷的跳水运动员 课后记:6 3、烟台的海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 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 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同学们,看见过大海吗?(板书:海)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我看见(欣赏,游览)过的海,它 。 2、 (出示中国地图)这是幅地图,太平洋在我国的东南面,我国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 看,这是我们上海,也是东面临海?? 3、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找个叫烟台的地方。 (板书:烟台的)说说烟台哪面临海? 4、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 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分清段落层次。 三、初步感知课文 1、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读。 (指导读出对海的热爱,热爱,热情。 ) 2、我们再到文中找一找句子,那句话概括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 (板书: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充实忙碌) 3、过渡:冬天的海为什么是凝重的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第二小节。 四、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7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 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重点学习第 2 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指导分层。 (海、人)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第二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海的句子;圈出你要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 3、冬天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并能重点突出你刚才圈出的词语。出示句子。 4、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 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5、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理由围绕“壮观、有气势、力量大” )指导朗读。 (比如“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中的那个“气势汹汹”突出来,还有“小山 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 雷鸣般的轰响”中“小山似的”“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数丈高”“雷鸣般”这些应该突出来的词语。 、 、 、 、 ) 6、请大家看屏幕,体会烟台的海冬天的磅礴气势。再次指导朗读。 7、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呢?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 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8、此时烟台的人在干什么呢?(观海、拍照) 9、壮观的景象指什么?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什么? 10、小结:烟台人民和游客并未惧怕气势汹汹的大海,而是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做一回烟台人, 用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来读一读。 11、通过朗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 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12、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13、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到了烟台的冬天的海是那么凝重,人是那么豪情。 小结学习方法: (1)自由读段,圈圈画画; (2)欣赏读句,体会海的美,人的活动特点; (3)朗读、背诵。 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过渡:现在用学习第二小节的方法,分四人小组完成学习春夏两个季节。老师给大家学习建议。 2、每一小组选择完成一个季节的学习。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学生自学(读、说、背) 3、按上述四项内容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可以互相补充,讨论。 *第 3 自然段 1) (第 3 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 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 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 2) 小结:烟台人在勤劳播种,春天的海轻盈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一片多么生机勃勃的春海啊! ~第 4 自然段 ①(第 4 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 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进行仿写句子练习: “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 ②小结:这真是一幅人海相依的恬静画面,所以说夏日烟台的海是浪漫的。 4、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背诵第 1―4 自然段。3、造句。8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2―4 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介绍秋天的第 5 自然段 1、自读第 5 自然段,整体感知。 2、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 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 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 较之昨日, 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 “渔家驾船出海了, 货轮起锚远航了??” 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并且能找出与前文相对照的,春种秋收。 小结: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烟台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着,所以说秋天的海是充实与忙碌的。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三、回顾全文 1、总结板书,配乐朗诵 2―5 小节。 2、我们再次来体会作者眼中烟台的海: 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3、齐读第 6 自然段,说说感受。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4、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5、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 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6、把 2―5 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文章开头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 (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四、总结全文 1、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独特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 我们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比谁介绍得好? 2、同学们,你游览过什么地方的海上景观?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3、师描述:我们也曾饱览过其他地方的海上景观,在你的眼中,它是怎样的呢?请看画面! (出示画面)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向父母或其他人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请你回忆曾去过的海边,用上我们今天积累的这些好词佳句,把那里的景色描绘下来? 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写一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写 2 个季节或 3 个季节。题目: ( )的海 板书设计: 5、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画” “背景” “舞台” 〈――――〉 “活剧” 课后记:9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具准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绍双龙洞的 VCD,课文录音带、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写就写下了这篇游记,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⑵ 小组交流。⑶ 班级交流。 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 2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 VCD)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 4 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10 3、四人小组研读第 5 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 5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 6 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五、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 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 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3、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 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前鼻音: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 多音字: “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 、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 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11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入外洞的感受是什么?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六、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 4、回归整体: 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 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 听到了溪流的欢唱, 看到外洞的宽敞, 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 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 ,使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 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七、学习写法,练习复述。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3、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八、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课后记:12 习作 1 爸爸逗我玩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爸爸逗我玩》 ,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4、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5、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教学难点: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打开话题。 孩子们,听过《童年》这首歌吗?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童年,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追寻儿时的美好记忆吧! 二、范文引路,学会修改。 (一)过渡:首先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女儿的童年趣事《爸爸逗我玩》 。 请打开课本 18 页,阅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哪些事? 作者是怎样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 (二)汇报交流 1、例文中作者紧紧围绕“趣”字组织材料。 (1)文中写了画胡子、画鬼脸;编顺口溜、起绰号; 说单词几件事。 作者选这几件事紧紧围绕一个字来组织材料,你体会来了吗?(趣) 【板书:趣】 (2)是啊!作者为了突出有趣,重点写了什么事,其他的事呢?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抓住重点 为了抓住重点,作者主要写了爸爸的语言和动作,你发现爸爸的语言和动作有什么特点? 幽默的语言动作都体现了一个“趣”字。 是啊,抓住重点我们还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人物的 动作、语言,也可以是一些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把重点写具体。 板书:写具体 (三)对比阅读,学会修改。 孩子们,其实一篇好作文并不是一次就能写成功的,俗 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你对比影印稿片段和发表稿,看看作文都对哪些地方做了 修改,怎样修改的?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如何? (1) 学生阅读对比。 (2) 学生汇报。 (3)师简介常见修改符号。 作者反复修改习作,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讨论写法,快速作文。 1、孩子们,刚才的例文有趣吗? 说到童年,老师也情不自禁想到自己小时侯的一件趣事,想听吗?(师讲述《和小树比个子》 )13 2、老师拿出自己的童年照片,给同学讲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大家谈话的兴致。 3、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也正是那么多的趣事、傻事才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 和色彩。此时此刻,你一定非常想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4、学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谁愿意把自己珍藏的照片或物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听听你动情或有趣的讲述? 教师简要提示:要突出“趣”字。 (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5、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同桌听,注意将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先同桌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 大家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 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的女儿在身患绝症后躺在床上写下的 《爸爸逗我》 。 学生自由阅读例文。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的趣事能体现你的个性吗? 、 3、指名读“作文内容” ,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现在让我们拿起笔记下童年的美好记忆吧! 请打开课本 19 页,阅读最后一段,明确习作要求。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童年趣事 4、怎样才能将习作写具体呢?(回顾板书) 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很不错!试一试,快速写下来吧! 四、学生快速完成习作,教师巡视。 1、学生写草稿。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 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习作交流,师生评议。 六、全课总结。 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孩子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完善、修改,并与他人交流,共同 体验、分享习作的快乐,让童年的趣事成为大家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 板书设计: 习作 1 爸爸逗我玩 1、写自己童年印象最深的事,突出“趣” 。 2、学会记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4、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课后记:练习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2、诵读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联系词义想象风雪美景图,感受冬景美。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根据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5、学写毛笔字。14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拟人”手法的生动有趣,尝试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事物写活。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3、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收集家乡的资料,准备导游词。 教学准备: 1、简单的图片。 2、收集家乡的个方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语文与生活)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自读引语。 自读课文的这段话,思考:爸爸把“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改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 ” 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哪句话更生动有趣?为什么? (1)点明这是拟人写法。 (2)说说拟人写法对于文章起到什么好处。 (3)你还有什么样的修改方法。如:小溪追逐着,嬉笑着等。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反复、认真自读三组句子,比较之间的不同点。 (2)小组内交流,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再指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指名说说: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3)师总结: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4)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 3、教学第三部分。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设计情景练习:你和它们交朋友,与它们说说“悄悄话”,你猜它们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指导:让学生把这些事物当作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把这些事物写下来。 要求:写“活” ,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3)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指名交流,并说说你这样写的原因。 (4)师生评议,总结:运用拟人写法把事物写活了,写得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可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正音“霜”、“疆”、“素”、“残”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最好说说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境。 (5)注意每一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6)指出每个词语都描写了冬天的风雪美景。 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表达: 你能用其中四、 五个词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发生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反馈。 (1)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成语。 (2)指名学生读。 (3)同桌练习背诵,指名学生背诵。15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 1、指名读这段话,明确选自于课文《烟台的海》 。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每个字的结构的书写注意点。 4、点:字距小于行距,大字紧凑,小字写的舒展一些,“的”字可适当小一些。 5、板演“广阔”、“舞台”、“威武雄壮”等词语。 5、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6、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五题(写好毛笔字) 一、欣赏课本上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发写好毛笔字的热情。 二、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园”、“团” 三、学生读帖,讨论写好这两个字的要点。 四、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园、团”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方法。 “园”和“团”字都是立长方形,临写时体会口字要在米字格的中间,内的“元”、“才”要写得匀称、饱满。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五、练习。 (1)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3)展示写得号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查阅收集家乡的迷人风光、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可配上一些图片。 (指导学生收集的途径)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有如果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并明确要求。 (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 二、指导。 (1)范读一篇学生写的介绍家乡的文章,说说这位小作者 抓住家乡的什么方面向别人介绍的。 指出为了介绍时能流畅,可以写下导游词。想想: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思考:我们家乡有哪些特点?我准备选择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选择一到两个方面来介绍。 (3)小组内试着互相商讨并写下导游词。 组内可以分工来介绍,适当运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如能配上图片更好。 (4)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内练说,再在小组内推荐一位代表上讲台演讲。 (5)上台演讲的要求:如神态大方自然,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等。 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三、反馈。 (1)指名上台当小导游。 (师生评议是否达到“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选出优秀小导游。 (3)小结本次口语交际的情况。 课后记:16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为“正义必胜” ,安排了《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课文,还 、 、 有一个单元练习和一个习作。 教《卢沟桥烽火》要注重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 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课文《半截蜡烛》 ,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 腻。文本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进行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 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 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 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 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本文语言朴实,记叙 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5、卢沟桥烽火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 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中的 2、3,目标 1 中的造句。 教学难点: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 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书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 ,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学生质疑设疑。 教师从中小结出: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17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 2―5 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 6-8 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 9 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检查词义:同仇敌忾、猝不及防、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 “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② 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 指导朗读。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1937 年 7 月 7 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1937 年 7 月 7 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18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朗读第 2、3 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交流并相机板书: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 、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 交流并相机板书: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过渡:日寇肯就此罢休?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 、 、 、 、 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3)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4) 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指导学生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三、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 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讲“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同桌复述。指名复述。 四、延伸作业 1、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2、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听录音,加深印象。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 月 7 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课后记:19 6、半截蜡烛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 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 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从她们从容镇静的动作、 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出示词语,朗读。 伯诺德夫人 绝密 绝妙 熄灭 秘密 厄运 摇曳 杰奎琳 盯住 镇定 许诺、遭到、琳琅满目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一场危机。 (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2、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完成思考课后练习 420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 1、2 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 1、2 自然段。 2、交流: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 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 、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 、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 3―7 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 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 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3――7 自然段,说说 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 、伯诺德夫人: 动作: (急忙)取、 (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 、杰克 动作: (慢慢地)站, (平静地)伸、端, (不快不慢)走, (从容地)搬、生火, (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 、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 4、分角色朗读 3―7 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 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21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 自然段。 2、学会 6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 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 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背诵第 3 自然段。教学目标 4。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 聂荣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 5、介绍故事背景:1940 年 8 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 月 20 日晚上 10 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 21 日黎明, 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1、默读。出示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 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板书:救出孤女--关心孤女--送别孤女--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四人小组讨论)22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 :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 2、3 自然段) :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 第三段(第 4、5 自然段) :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 6 自然段) :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是分几段来写的? 二、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时间、人物和事情。 ) 2、理解课文第二段。 激发思考:聂将军是如何对待这两个日本孤女的? (1)理解第 2 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出示相关语句。 ) (2)理解第 3 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和蔼地说??一口一口地??喂??” ) (讲读时,指点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第二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理解第 4 自然段。 (1)理解第 4 自然段。 “然而”表示什么意思?体会“然而”的用法。 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2)理解第 5 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 ) “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 聂将军的信中“本着”“至仁至义”“必当”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 、 信中这段话与前文什么地方相呼应?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23 4、理解第四段。抓住中心句,解决课文重点。 第 6 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读句子。联系上文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 解词“菩萨” 。 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认真读课文第三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 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 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3) 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 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4)孤女谢恩。 背诵第三小节。 5、按第三小节的学法学习 2―6 小节。 认真读课文第 2―6 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画出描写动作、语言、行为的句子。 哪些句子特别让你感动,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自读、评读。 三、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1、理解“中日友谊的使者“ 2、聂将军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呢?(学习聂将军的话语和信笺。 ) 3、用一段完整的话说说为什么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4、课外延伸:如果你是这两位孤女,你会对聂将军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格魅力。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 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练习背诵: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六、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两个日本孤女( ) ,聂将军( ) ,看到她的伤口( ) ,便马上( ) 。然后,又( )女孩。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朋友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好的使者“? 3、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 板书设计: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 找奶 关心 喂饭 聂将军 “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 照相 送归 放梨 课后记:24 习作 2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上课伊始,教师有意创造一个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然后教师走进课堂引发|讨论: 老师不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2、提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 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都可以写。 二、借助例画,探究写法。 1、讲习作要求:叙事要完整、具体,注意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地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 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 2、借助例画引导探究 (1)抓住整体观察例画,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样? (2)抓住局部观察例画,感知学习“点”的描写,从例画中选取一两位同学进行细致地观察,想一想: 他们在干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1)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 (2)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引导学生由例画内容展开想象,插入特定的情节,如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 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 ,情况会怎样?根据插入的突发事件,想象当时的场面和同学们 的各自表现。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 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提醒学生注意,交流时除了不仅要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 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注意引导学生修改。 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 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课后记:25 练习 2教学目标: 1、描红练习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和技巧。 2、熟悉一些繁体字,了解一些汉字演变的情况。 3、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能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4、给多义词按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 5、熟记成语 12 条。 6、读背古诗《早春》 。 7、通过口语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想像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课时任务 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 2 的 1――3 项练习。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 二、教学第一题 1、电脑出示教学内容。 讨论:本次钢笔描红练习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2、朗读诗句,注重每个字的字形。 3、提出难写的字。 4、讨论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重的地方。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之前提出要求。 6、反馈评价、交流。 ①展示优秀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②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二题 1、复习学过的部分繁体字。 2、从以往学习繁体字的实践中,你发现汉字的简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结:认读繁体字我们可以记住主要部件、偏旁的简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识记一批繁体字。 4、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字组成的词语。 5、将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 6、讨论:你认读之些繁体字有什么窍门?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简化规律识记繁体字。 7、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以达到熟练。 四、教学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成语。 2、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3、学生逐条读题,读懂划线部分给出的意思。 4、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相应的成语,再小组交流,然后自行填写。 5、指名板演。 6、教师小结,点拨方法:根据意思写词语,可从给出的意思中圈画关键字词,以化作成语中的词素。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 3。 2、收集成语。 3、收集有趣的繁体字。26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上节课所学繁体字。 二、明确课时任务。完成第 4―6 题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出示例题,学生反复朗读。讨论:本次造句和平常有什么不同? 3、学生朗读例句,体会“分外”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教师点拨。 4、学生认读“骄傲” “结实”的不同意思,弄清使用对象与情境。 5、学生口头造句,小组交流,再指名说。 6、学生书面造句,完成后作适当反馈。交流、评价。 四、教学第五题 1、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成语歌。 2、学习新知 (1)多种形式,准确认读。 (2)多种渠道。 ,理解词义。哪些成语是你早就会了?说说它们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你认为哪些成语的意思还不大明白,提出来。 (3)边读边想,注意联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时,还发现了什么? (4)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五、教学第六题 1 复习旧知,背诵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古诗。 2 学习古诗《早春》 (1)简要介绍 (2)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朗读。 (3)读懂诗意 (4)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5)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揭示课题,板书: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学生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把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说出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制布置房间的草图。 3、练习 (1)学生将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自由试说. (2)指名一中等生说,并引导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说的情况. (3)分组练说,组员之间互相评议。 (4)每组派代表到台上赛说,看谁设想得新颖,说得精彩,不足之处本组成员可以纠正、补充。 (5)教师对学生的讲说进行评点、小结。 (6)让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 二、教师讲解字的书写要点并范写“国 回” 1、“回”字是卧长方形,呈上展下收之势,字的四角出内宫,外框的“口”字要向内收缩,忌大。 2、“国”字呈立长方形,大部分在内宫内,起笔竖和横折的收笔可适当出内宫。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27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 ,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读书要有选择》等课文 、 、 、 以及“我读书 我快乐 阅读《西游记》 ”和一个习作 3 一个练习 3 《三打白骨精》根据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课文通过记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 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词两首》的教学,第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用第一首词的 学习方法学习第二首词《渔歌子》 。古诗词的方法: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 问老师。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 式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意,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布置学生 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几百年前李清照的一天傍晚的生活,完成一篇习作。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 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 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读书要有选择》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 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 同桌交流、汇报。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 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8、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3、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4、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 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自主阅读《西游记》的青少年版。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习导入: 1、走近名著(把下列作品、作者、人物与事件用线连起来) 《红楼梦》 罗贯中 武松 三打白骨精 《三国演义》 吴承恩 林黛玉 景阳冈打虎 《水浒》 曹雪芹 诸葛亮 葬花 《西游记》 施耐庵 孙悟空 空城退敌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着” 、 、 、 。其中《西游记》是中国明代 长篇神话小说。全书 100 回。吴承恩根据唐僧玄奘赴天竺取经的史实,注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创作 而成。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 而且也成了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着作之一。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同学们想学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游记》 ,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赏读故事的同时,走近作者,感受 作者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作者精妙准确的语言。28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 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前( )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 )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2、下面我们就先走近孙悟空,感受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动人场景。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可以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全文分二段,三次怒打为一段,开头为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开头为一段,共分四段。 四、品度语言,感受人物性格 先默读第二到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6.总结学法: a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b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c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一)追溯“三打” ,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悟空 说: ‘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 ’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 ‘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 ’悟 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 ‘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 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 ’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 3、细细得再读读这几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具体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板书: “当头就打、笑着、予唐僧的责怪和惩罚于不顾”体现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5、齐读 (二)追溯“三变” ,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过渡:课文中的“三”还有其他意思吗?(白骨精三变) 2、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句子: “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 ‘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 4、在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板书:贪婪、狡猾、诡计多端29 5、其实,不仅从三次描写白骨精变化的句子中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其实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 也能看出来。是哪里? 6、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 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 7、齐读句子 (三)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 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2、交流句子,出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但不可再行凶了。 ” 3、交流感受: 着重交流: “责怪、这才有些、一口气、喝道、胡说、无奈”体现唐僧为人善良,也体现出他愚钝。 4、朗读深化: 唐僧本着慈悲为怀,去恶从善的佛理教导着自己的三个徒弟,可如今却连着两次亲眼看见自己的徒弟 无故伤及人命,怎有不生气的道理?课文第六自然段与孙悟空的一段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他生气的样 子。练一练,你能把他当时的样子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5、指名朗读 (四) 、感受猪八戒的性格 1、同学们,故事还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 2、 “八戒嘴谗,夺过??”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细细品读故事的语言,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有??的孙悟空, 有??的白骨精,有??的唐僧,有??的猪八戒。其实这正是《西游记》这部着作的特色之一。当然在 赏析人物性格的同时, 我们还感受了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深深的被折服。 下面老师要给你们留一个作业, 那就是学着作者那样,用生动精妙的语言写一个场景。 五、布置作业: 第三次怒打白骨精后,课文没有写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 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语: 1、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感受了孙悟空的形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呢?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2、读一读、背一背 二、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回顾第二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指名读第五、六、七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边读边回答: 孙悟空怒打妖精│ 白骨精逃跑│ 唐僧阻挡 一打 二打 三打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30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 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 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唐僧人妖不分, 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 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 .为唐僧 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加佩服,对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更加憎恨,那 么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吧。 2、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可采用一人讲一段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各组推行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课文: 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 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一 路平安的。 五、让学生交流《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 如:打闹天宫;八戒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西游记》原著,感受名着的艺术魅力。 2、把你所知道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8、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机智勇敢、本领高强) 三打 三骗 白骨精 (狡猾善变、诡计多端) 唐僧 (心地善良、迂腐) 三拦课后记:9、词两首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 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如梦令》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 。介绍作者李清照。31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轻声朗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从“常记”我们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5) “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 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三、对比读,延伸课外。对照比读《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总结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 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 ,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课后记:32 第二课时(渔歌子)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文中的挂图,录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穗子看聂将军的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