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中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件发生后,我国的社会

【题文】读图回答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反映新旧中国外交活动的几幅照片。(1)图一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2)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代表为什么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3)根据图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乔”为什么笑了?(4)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之所以能实现,在于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5)观察四幅图片,联系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1842年(2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改变)(2分)(2)因为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2分)(3)因为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2分)(4)“一国两制”方针(2分)(5)旧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导致外交失败(弱国无外交);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威望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的历史事件《南京条约》的签订 发生在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问,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二签署《凡尔赛和约》时,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因为在和约里有“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的内容。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指的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四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顺利进行,是因为,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题主要讲的是,新旧中国的外交,新旧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从不独立不自主,到和平、独立、自主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旧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导致外交失败(弱国无外交);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威望提高,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爱国运动;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构想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ootandthe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中国具有悠久的法制历史。自秦朝以来,中国历朝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自成体系的法律体系。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二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是中华法系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有关经济、行政、军事和司法制度方面的立法,较之前代更为发达;……在量刑上,明律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将所谓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定为常赦不原的“十恶”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从秦到汉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律》与秦律相比有哪些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社会法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1)图一中的人物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度作业帮
(1)图一中的人物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二和图三历史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以上三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简述“民族英雄”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上述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高贵品质和做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i天河83焧
(1)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2)图二: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图三: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日,壮烈殉国。&&&&&(3)“民族英雄”指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4)要有强烈的爱国心,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等。
扫描下载二维码> 【答案带解析】(9分)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见证了我国...
(9分)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图一、图二见证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兴盛。图一中商路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的主角是谁?(2分)(2)图三是我国古代订立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写出该条约的完整名称。(1分)材料二:自鸦片战争开始至解放战争结束,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及国民党政府同西方列强先后订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挣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3)有一座城市,因为晚清政府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而成为近代屈辱外交的起点,它是哪座城市?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政府同列强订立的一个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际性条约是什么?(2分)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曾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50年代中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跨入新世纪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挥舞出东方巨龙的独特风采!(4)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请列举两项70年代初期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2分)材料四: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访法讲话(5)你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大国形象?(1分)(6)回眸从古至今的中外交往,你有何感想或启示?(1分) 
(1)张骞通西域,郑和。(2分)
(2)中俄《尼布楚条约》。(1分)
(3)南京,《九国公约》。(2分)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日建交。(写出其中任意两例即可,2分。写中美建交不给分。)
(5)符合题意亦可给分。(1分)
(6)中外交往源远流长,取长补短共谋发展;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才能独立自强;弱国无外交...
考点分析:
考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知识点拓展
1、张骞通西域
(1)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决定反击匈奴。
(2)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
(4)影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1)路线(含义):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P83图)。
(2)意义:①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3、★★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其历史功过如下:
(1)功:①政治上鼓励举荐人才,并亲自考察和录用有才之人,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发行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为以后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③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和西域的交往,设立西域都护,使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⑤思想文化:提倡儒学,设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过: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用酷吏。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他的敢于承认过失,知错即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考点2: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君主专制走到了它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与外国有了更多的交往,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这一时期,我国沿海地区经常遭到骚扰,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民族英雄进行了英勇的抗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 郑和
次数 & 7次
人数 & 27000多人
船数 & 200多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 & & 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知识点拓展
1、★★郑和下西洋
(1)P.93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P.95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客观影响
①积极影响:A、显示了国力。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B、伟大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C、友好往来的典范。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D、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远看来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2、P.96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考点3: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P.8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P.80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三、P.83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 &上海)
(1)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2)重要文件:《上海共识》
(3)实质: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重要表现。
四、P.8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卡塔尔多哈 &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
五、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外交侧重点
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
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1)建国第一年我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世纪70年代
改善外交关系,扩大国际影响。
(1)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日关系正常化。(3)1979年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合作,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1)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2)2001年11月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总结: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
(1)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中国政府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3)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全世界华人的支持。
相关试题推荐
(8分)阅读材料,探究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材料一:公元l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而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科技条件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德国品牌的汽车,这些都离不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不断增多。(1)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始于“地理大发现”,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指的是哪两国?  (2分)(2)材料一中“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科技条件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指的是古代中国哪一项科技发明?(1分)(3) 依据材料一说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分)(4)材料二所述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如何来解决?这一解决方式在历史上有过成功的经验吗?请举一例说明。(2分)(5)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科技和全球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恩格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一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请回答:(1)图一中“沉迷的帝国”和“堕落的帝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导致该帝国沉迷的根源是什么(或该帝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3分)(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曾怎样探索?(举1例说明)(3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是什么?(2分) 
材料一:发行统一货币;材料二:成立于1993年;材料三: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请依据上述三组材料判断该组织属于 A.联合国
B.三国同盟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当“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高兴地流下眼泪说:“敌人的敌人,才是我们的朋友”。这里的两个“敌人”分别指的是 A.德国、美国
B.日本、德国
C.日本、美国
D.日本、中国 
14-16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下列事件为新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的是①文艺复兴运动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法国大革命A.①②
D.③④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共13分)
图二 唐太宗
图三请回答:(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_百度作业帮
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共13分)
图一&&&&&&&&&&&图二 唐太宗&&&&&&&&&&&&&图三请回答:(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2分)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2分)(2)图二中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2分)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2分)(3)图三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哪位皇帝?(2分)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分)
腾袭idf114
(1)隋炀帝或杨广(2分);
大运河(2分)(2)贞观之治(2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实行“贞观新政”或具体写出贞观新政的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2分)(3)唐玄宗(2分);开元盛世(2分)(4)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或阻碍作用等(言之有理即可给1分)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