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内收肌的恢复是去极化肌松药药消退的安全指标

使用序贯法研究罗库溴铵与顺阿曲库铵的临床应用--《延安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使用序贯法研究罗库溴铵与顺阿曲库铵的临床应用
【摘要】:序贯法使用罗库溴铵和顺阿曲库铵,监测依次应用诱导肌松药-维持肌松药后肌松效果、临床作用时间、肌松恢复指数的变化趋势,剖析序贯法使用两种不同化学结构的非去极化肌松剂时,所出现的临床药效学改变,为进一步探索及讨论不同化学结构肌松药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临床应用肌松药的理论依据,为循证医学研究提供相关数据。研究方法:选择60例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避免受到其它麻醉药品的干扰,本研究选择全凭静脉气管内插管全麻,全部使用肌松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年龄在25~65岁之间,体重指数介于19~25kg/m2。术前准备调整麻醉机:容量控制模式,并设定呼吸肌参数为——V:6~8ml/kg、F:12~14次/min、RR:1:2。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A组、B组、C组、D组。麻醉开始后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1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肌松检测仪进行定标,A、B两组静脉注射诱导剂量罗库溴铵(2倍ED95即0.6 mg/kg);C、D两组静脉注射诱导剂量顺阿曲库铵(3倍ED95即0.15mg/kg),当T15%时,使用氧瞬得可视喉镜插管(表层涂抹5%利多卡因乳膏)。成功插入气管导管后,接麻醉呼吸机,进行容量控制呼吸。术中调节呼吸机参数使得PETCO2保持在35-45mm Hg之间,使用丙泊酚以5mg/(kg·h)、瑞芬太尼0.5μg/(kg·min)速度泵输注维持麻醉深度。手术中采用TOF,持续监测患者的肌松情况,T1恢复至25%的时候,A组和C组间断静注罗库溴铵0.15mg/B组及D组间断使用顺阿曲库铵0.05mg/kg,综合分析病人肌松恢复情况以及手术进程,手术结束前10min中止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设定为频率2Hz,间隔15s。观察并记录患者T(气管插管时间)、插管条件;T25(诱导肌松药临床作用时间);T25*(维持肌松药临床作用时间);T0(诱导肌松药无反应期);T0*(维持肌松药无反应期);RI(肌松恢复指数);患者插管前(T1)、插管时(T2)、插管后5min(T3)、手术进行30min(T4)、1h(T5)、结束时(T6)、拔管前(T7)、拔管后5min(T8)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实验结果:1.T(气管插管时间)——给予诱导肌松药至T1降至5%所用时间,A组、B组显著短于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同种诱导肌松药物的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条件比较,四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25(诱导肌松药临床作用时间)——给予诱导肌松药T1恢复至25%所用时间,A组、B组明显短于C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相同诱导肌松药物的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25*(维持肌松药临床作用时间)——使用维持肌松药后T1恢复至25%的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显短于B组、C组;A组明显短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25*与T25比较,B组和C组的临床作用时间,分别增加29.47%、10.69%,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T0(诱导肌松药无反应期)——给予诱导使用肌松药后T1持续为0时间,A组、B组长于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T0*(维持肌松药无反应期)——使用维持肌松药后T1持续为0时间,A组、C组长于B组、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T0*与T0比较,B组和C组相互作用期间无反应期,分别延长33.70%、2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RI(肌松恢复指数),也就是T1恢复时其值从25%变化到75%所用时间,A组、B组、C组、D组,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患者一般情况、MAP、HB、总出入量及手术时长,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1.序贯法应用罗库溴铵和顺阿曲库铵表现出协同作用,肌松阻滞程度增强,时效延长,但肌松恢复指数无明显变化;2.序贯法使用肌松药可安全应用于临床,且建议全麻诱导使用罗库溴铵,肌松维持使用顺阿曲库铵。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R61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满元元;米卫东;韩春姬;;[J];北京医学;2010年08期
黄河,杨天德,陶军,吴悦维,李洪,李永旺,杜智勇,方平;[J];重庆医学;2004年11期
温丽丽;林文前;招伟贤;李国才;白晓晖;肖建斌;;[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林赛娟;黑子清;池信锦;田国刚;;[J];广东医学;2008年10期
宋伏虎;古妙宁;李传翔;陈莺;王怡;陈力;;[J];广东医学;2011年04期
孔高茵;姜金玉;张溪英;;[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10期
杨占民;杨拔贤;;[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02期
倪春艳;王东昕;刘继鑫;侯文杰;;[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12期
薛富善,安刚,廖旭,罗来葵;[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年03期
徐晖;王文伟;;[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杭燕南;闻大翔;;[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敏;魏昕;方才;;[J];安徽医学;2011年12期
查显忠;夏晓琼;王炎;罗宏丽;;[J];安徽医药;2011年03期
刘朝文;刘春;赵娜;邓莉;李有长;;[J];重庆医学;2009年24期
张新建;盛莉;朱海英;林国安;杨兵;李雪芹;王春兰;徐世元;;[J];重庆医学;2010年12期
龙海林;徐昆;李晓霞;王棣馨;赵云;;[J];重庆医学;2010年15期
张双菊;肖维;江春秀;;[J];重庆医学;2010年20期
江鹤群;吴晓智;陈国忠;;[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8期
马晓亮;路志红;黄怡;严波;王云川;杨玉峰;赵婷;白晓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冯雨人;徐国亭;;[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李传翔;宋伏虎;王怡;金大地;宋冬梅;陈力;;[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瑞;罗高平;毛庆军;卢娟;尹泓;吴芳;夏晓东;;[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斌兵;[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徐钊;[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吴慧;[D];山东大学;2011年
李大涛;[D];山东大学;2011年
程云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长宝;[D];苏州大学;2011年
杨圣强;[D];青岛大学;2011年
邹毅清;[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周愚;[D];四川大学;2005年
刘新生;[D];郑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友光;林财珠;龚捷音;林群;曾凯;;[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马皓琳;[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年03期
汤军;[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4期
唐胜平,周天军;[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4期
莫利求,黄文起,谭洁芳;[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年03期
沈晓芳;陈锡明;;[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年04期
李德馨;;[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3年01期
黄咏磊;周仁龙;张马忠;王珊娟;王祥瑞;杭燕南;;[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年12期
王莹恬;黄施伟;赵雪莲;李士通;;[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07期
李昭杨,吴新文,朱道明,罗维成,李建玉;[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应俊,吴敏,朱晓红,卢忆梅,陈受琳;[J];实用临床医学;2005年05期
杨占民;杨拔贤;;[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02期
檀文好;黎必万;陆彬堂;;[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22期
裴凌,盛卓人;[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5年04期
陈锡明;杭燕南;孙大金;;[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年05期
卢先卿;张建华;梁健群;何惠娇;;[J];中国伤残医学;2013年08期
张杰;田伟千;周玉弟;郑曼;崔苏扬;;[J];江苏医药;2013年24期
张益;王钊;朱宇航;刘德行;张鸿磊;;[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顾连兵,黄凤伦,谢文敏;[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年05期
龙健晶,岳云,吴奇伟,温洪;[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海;王均炉;金烈烈;;[A];2004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刘金柱;;[A];2014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暨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翁晓川;;[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甯交琳;陶国才;;[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翁晓川;祝胜美;陆莉萍;何慧梁;吴健;;[A];2005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张凯;张卫;;[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王鑫;徐世元;刘辉;张庆国;雷洪伊;范凤飞;;[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田芳芳;丁倩;;[A];全国第三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袁桂艳;王本杰;魏春敏;郭瑞臣;;[A];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甯交琳;陶国才;;[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翁晓川;[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郄晓娟;[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刘贺;[D];郑州大学;2006年
邢怡安;[D];复旦大学;2012年
郝煊;[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史建稳;[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汪芳俊;[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刘金柱;[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刘新生;[D];郑州大学;2007年
杜丽芳;[D];宁夏医科大学;2012年
葛帅娜;[D];石河子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七氟烷或异氟烷对米库氯胺临床药效影响的研究--《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七氟烷或异氟烷对米库氯胺临床药效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1.0%七氟烷和0.7%异氟烷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对米库氯胺临床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麻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随机分成七氟醚组(Ⅰ组),异氟烷组(Ⅱ组),异丙酚组(Ⅲ组)。诱导后,Ⅰ组用异丙酚2~5 mg/(kg.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呼出末七氟烷浓度为1MAC(浓度:1.7%);Ⅱ组用异丙酚2~5 mg/(kg.h)瑞芬太尼2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呼出末异氟烷浓度为1 MAC(浓度:1.2%);Ⅲ组用异丙酚4~10 mg/(kg.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待上述指标稳定5分钟后,静脉注入米库氯胺0.15 mg/kg。采用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TOF观察以下指标: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恢复指数,维持T1为1%~10%时肌松药的泵入速度。结果静脉注入米库氯胺0.15 mg/kg后,Ⅰ、Ⅱ和Ⅲ的起效时间分别是(97.5±20.1)s、(101.3±23.4)s和(95.8±27.1)s(P0.05),作用时间分别是(26.8±7.6)min、(24.5±9.2)min和(19.9±6.5)min,维持90%~99%颤搐抑制所需米库氯胺的泵注速度分别为(5.71±1.83)μg/(kg.h)、(6.07±1.43)μg/(kg.min)和(8.23±1.62)μg/(kg.min),恢复指数分别为(10.6±2.2)min、(9.28±3.0)min和(6.61±1.6)min。结论临床麻醉中七氟烷和异氟烷能明显增强米库氯胺的临床肌松药效,减少维持90%~99%肌松所需的泵入速度,但二者之间的增强效应无显著差异。
【作者单位】:
【分类号】:R614【正文快照】:
米库氯胺是短时效双酯型苄异喹啉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它可被血浆中的胆碱酯酶快速降解,所以作用时间短[1],它不因初次剂量增加而出现肌松效应恢复延迟,常规无需拮抗,无神经毒性,可广泛用于神经外科[2-3],作用时效短,特别适用于日间手术麻醉。吸入麻醉药可对米库氯胺有增效作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宝龙,陈秉学,邓天忠,宋兴荣;[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7年01期
孔宁,庄心良,马皓琳,董健玉;[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芳;张月英;赵林林;刘功俭;;[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孙建合;高鲁渤;李锦成;李芬;;[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王淼;周金萍;王志丰;袁飞;;[J];浙江实用医学;2008年06期
蒋明;顾小平;马正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年08期
马赫;阮林;;[J];右江医学;2010年06期
张绍东,翟晶,张家瑾,张辉,邵新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6期
郝春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01期
李俊明;邵建林;衡新华;;[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王旭东;卢雅立;王飞;李艳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01期
白小鋆;曾文斌;秦岭;;[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树春;刘兴敏;;[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杨平亮;黄蔚;;[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周美艳;张明阳;刘亚君;戴体俊;;[A];全国第一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邱晓东;景亮;;[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安立新;李锦;任秀君;刘韫宁;王保国;;[A];第十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龚俊松;李立环;姚允泰;方能新;周程辉;李华同;;[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周美艳;张明阳;刘亚君;戴体俊;;[A];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茁;杨静;刘进;;[A];全国第一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论文汇编[C];2010年
张明阳;刘亚君;周美艳;陈晏;蔡慧明;宋苏沛;邵东华;杭黎华;戴体俊;;[A];全国第一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王江平;颜璐璐;张溪英;汪丽娜;邝日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春东;[N];中国石油报;2004年
记者 孙铁军 郁正筠 通讯员 崔义中 蒋永俊;[N];连云港日报;2010年
中国药学会科技发展中心
翔实;[N];中国医药报;2007年
范又;[N];光明日报;2002年
王忻伊;[N];中国医药报;2008年
周骁骙;[N];中国医药报;2006年
赵和云;[N];中国医药报;2003年
龚翔;[N];中国医药报;2009年
龚翔;[N];中国医药报;2009年
傅黎明;[N];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莲;[D];复旦大学;2010年
王俊宽;[D];浙江大学;2011年
金丽艳;[D];中南大学;2010年
阮文燕;[D];中南大学;2010年
施庆余;[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素品;[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赵以林;[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向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吴灵潝;[D];武汉大学;2009年
王琛;[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晓欣;[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李婧;[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朱玲玲;[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金延武;[D];山东大学;2010年
孙建合;[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杨美娟;[D];浙江大学;2011年
王建;[D];吉林大学;2008年
张雪蓉;[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何苗;[D];吉林大学;2008年
赖忠盟;[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用于癫痫患者的肌松作用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母体文献:
2009年清华大学麻醉与镇痛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2009年清华大学麻醉与镇痛研讨会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主办单位:
在线出版日期: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肌松药的合理应用,错误的是()
A.肌松药是全麻的重要辅助用药
B.用于全麻诱导插管和术中肌松维持
C.可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
D.肌松药单与氧化亚氮合用不宜进行腹腔内大手术
E.给肌松药后,拇内收肌松弛早于咽部肌肉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每个囊泡所含的乙酰胆碱量是一个递质量子
B.一个囊泡释放的一个递质量子产生终板微电位
C.终板微电位即激发兴奋,收缩耦联
D.终板微电位不足以激发兴奋,收缩耦联
E.数百个囊泡同时释放数百万个递质才能引起终板去极化
A.泮库溴铵
B.加拉碘铵
C.筒箭毒碱
D.二甲基简箭毒碱
E.哌库溴铵
A.二甲基简箭毒碱
B.泮库溴铵
C.维库溴铵
D.筒箭毒碱
E.哌库溴铵
A.罗库溴铵
B.加拉碘铵
C.筒箭毒碱
D.阿曲库铵
E.美维库铵
A.结合率改变
B.直接竞争
C.间接竞争
D.协同作用
E.代谢改变术后残存肌松药的思考--《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年03期
术后残存肌松药的思考
【摘要】:不同骨骼肌对非去极化松药的反应不一致,与拇内收肌相比,膈肌、喉肌表现为耐药,而上呼吸道肌肉为敏感。此,TOF T_4/T_1=0.7虽定为神经肌肉阻滞恢复的标准,此时上呼吸道肌肉仍有残存的肌松作用,以致病人可能发生呼吸道阻与误吸。近年的研究还表明,部分神经肌肉阻滞时,受试者缺氧下的通气反应明显受抑制。术后病人TOF T_4/T_10.7者,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因此,TOF T_4/T_1=0.7时,不能除外残存肌松作用。
【作者单位】:
【分类号】:R614【正文快照】:
全身麻醉复合一定量的肌松药,可免除麻醉对人的生理影响,也为胸腹部手术提供良好的松弛件,便于手术的实施。Lunn报道,手术后死亡病中,至少有1/5与术后残存的神经肌肉阻滞有关。有报道29 000例术后病人,在RR发生的早期术并发症为35%,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占18.4%,通气氧合不好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伟,沈伯雄;[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字富雁,李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年05期
林成新,蒋宗滨,覃忠,胡振快,谭冠先;[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年08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金娥;[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京范;谢荣;;[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3年05期
,刘力华;[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2期
张长椿;[J];实用医学杂志;1998年08期
王丽芸;[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年02期
,吴进;[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年03期
张京范;[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年03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松药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