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史十讲框架

中国古代史
适用课程:&中国古代史(上)(HIST1001),中国古代史(中)(HIST1002),中国古代史(下)(HIST1003)【访问量:148982】
报告人:吴如嵩少将 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6年4月19日下午2: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东校区凌云楼9楼大会议室
专家简介:
吴如嵩少将,生于1940年8月,贵州铜仁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少将,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首席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62年7月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同年10月入伍,1963年从海军调到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现为战略研究部)。1973年6月入党。自1985年起,先后任副师职研究员、室副主任、室主任。1988年以来担任军事科学院专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军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军事科学院首届科研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全军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共十四大代表。是目前军事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时间最长、且成果多、贡献大、荣誉高的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的著名学者。
吴如嵩少将是当今中国研究《孙子兵法》的大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把《孙子兵法》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当前中国研究《孙子兵法》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主编《中国军事史略》、《孙子兵法辞典》等文献图书,出版《孙子兵法浅说》、《孙子兵法新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孙子兵法辞典》(主编)、《孙子校释》(主要作者之一)等研究孙子的专著,发表了数十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孙子兵法浅说》自出版以来,重印了20多次仍然供不应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与传统医学》两部著作先后被译为英、法、德、日4种文字,在海内外广泛发行。他担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孙子校释》作为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以其功力之扎实、释文之精当,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报告人:秦晖 清华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6年5月29日(周一)上午8: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东校区凌云楼9楼大会议室
专家简介:
秦晖教授,生于1953年12月,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1992年起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为:明清农民战争、明清经济、古代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商品经济史、农业农民史、地域史(关中、云南等)、改革革命与现代化问题的中外历史比较,作为比较对象的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经济、近代俄国与美国史、现代南非史等。曾获:中国高校教师霍英东奖(199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1990年)、五次获陕西师大科研成果综合奖(1987年、1988年、1991年、1993年、1994年)、陕西师大青年优秀论文奖(1989年)等。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化中的农民群体研究”,承担并完成了七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田园诗与狂想曲》;参加国家历史学科重点项目多卷本《清代全史》与《清史人物传稿》,以及陕西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十卷本《陕西通史》等。
报告人:钱杭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6年6月2日(周五)下午3: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东校区凌云楼6楼会议室
专家简介:
钱杭教授,1953年8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8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宗族制度发展史研究。对中国宗族制度发展史有长期的研究,曾参加、设计和主持多种社会人类学研究项目。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
  钱杭教授出版专著十余部(包括与人合著),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论文《中国古代世系学研究》2002年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中国历史上的排行制与实名敬避问题》2004年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1992年获社科院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专著《中国宗族制度新探》1994年获社科院科研成果优秀著作奖。《关于祖先祭祀中的祭祀权问题:中、日、韩比较研究》1998年获社科院科研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
报告人:陈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3月23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文科综合楼2102室
专家简介:
陈桦教授,祖籍上海,1956年7月出生于北京。1977年,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1981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他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师从潘哲教授,主攻清代经济史,1984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后跟随戴逸先生研究清代区域经济,1995年,获得史学博士学位。于1996—1997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同志社大学进行“近代中日经济关系”课题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会会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清代及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出版著作:《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清史编年·道光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经济卷》、《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等。
报告人:徐泓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2007年5月25日上午:10∶10—11∶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徐泓教授,台湾著名明清史研究专家。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博士,后留校任教,曾任历史系主任。后应香港科技大学之约,前去创办人文学院,任讲座教授。后回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创办历史系,任教务长、代理校长。现为东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明史研究会会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史、中国城市史、史料与史学等,著有《清代两淮盐场研究》、《明代的盐法》,编有《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明代的国内移民》、《明孝宗实录分类索引》、《〈明清福建城市研究〉研究计划成果报告》、《〈明代国子监的校园规划〉研究计划成果报告》等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及书评及学术会议评论三十余篇。
6、报告题目: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一)
报告人:陈祖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10日(周六)下午14:00—16: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115室
专家简介:
陈祖武教授,1943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65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国务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党委委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史用力最多,近期的研究重点为清代礼学。主要学术专著有《清初学术思辨录》(1992年)、《中国学案史》(1994年)、《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术编年》(合著)、《乾嘉学派研究》(合著)等。主要论文有:《顾炎武与清代学风》、《从清初的反理学思潮看乾嘉学派的形成》、《王船山〈双鹤瑞舞赋〉为尚善而作说辨》、《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孙奇逢与〈理学宗传〉》、《〈明史纪事本末〉杂识》、《朱熹及其〈伊洛渊源录〉》、《〈皇清经解〉与古籍整理》、《关于研究中国学案史的几个问题》、《关于乾嘉学派研究的几个问题》、《〈宋元学案〉纂修拾遗》、《论李光地的历史地位》等;古籍整理:《李塨年谱》(1988年)、《颜元年谱》(1990年)、《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1995年)等。
学术报告的通讯:
2007年11月10日下午,本部红楼会议中心115室座无虚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教授作了题为“乾嘉学派研究”的学术报告。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周毅老师主持本场学术报告。本次学术讲座是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陈祖武先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学部委员。他长期潜心于清代学术史研究,主要论著有:《清初学术思辨录》(1992年)、《中国学案史》(1994年)。“乾嘉学派”是陈老师的研究重点之一,该学派是清代的学术流派,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
陈教授的报告从章太炎的一段话开始,引出了第一个问题——“乾嘉学派”为何能在18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他从多角度分析了乾嘉学派形成的原因,尤其是指出了在清朝当时大的政治背景下“理学”的困境以及“乾嘉学派”的兴起,让我们深受启发。陈教授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对传统观点的极大挑战,他认为“乾嘉学派”是否分野为“吴”、“皖”两派(一般认为乾嘉学派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皖派则以戴震为代表)值得商榷。陈教授举出许多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如所谓的“吴”“皖”两派的学者之间关系密切等等。陈教授在报告时旁征博引,他引用了顾炎武的话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好学问,那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八个字。
讲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向陈教授请教相关问题,与这位史学大师近距离的交流。整场学术报告大约为两小时,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同学们收获不小,不仅增加了对“乾嘉学派”的了解,还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同时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与大师接触的机会。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一)
报告人: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11日(周日)上午9:30—11: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瞿林东教授,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发表《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等论文、评论200余篇。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年刊)。培养历史学硕士、博士二十余人。曾赴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德国、日本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一)
报告人:陈智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12日(周一)上午9:30—11: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陈智超研究员,生于上海,广东新会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宋史专业研究生,1985年毕业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宋会要辑稿》等宋代历史文献和宋明社会史、宋至明清历史、历史文献学等研究。自1963年初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毕业论文《嘉靖中浙江福建地区反对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以来,共出版论著7种,合著合编论著8种,整理陈垣先生论著9种,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解开〈宋会要〉之谜》,《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与何龄修、韦祖辉合编之《日本黄檗山万寿寺藏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从1982年起,先后在法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一些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及作学术演讲。陈智超研究员系陈垣先生哲孙,现正从事主编《陈垣全集》及《旧五代史》辑本的重新整理工作。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报告的通讯:
2007年11月1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智超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陈垣与柴德赓的学术传承》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是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系列学术讲座之一。苏大历史系余同元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陈智超教授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一是陈垣生平介绍: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自学成才。其祖父以经营陈皮起家,生有九子,其生父排行第五,因其三伯无后,故被过继给三伯父,但其生父对他栽培有加。励耘书屋的“励耘”就是生父的字一之纪念生父。陈垣12岁开始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14岁时已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两三遍,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功底,15岁时,正逢广州大疫,学馆解散,因此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17岁进京应试,但名落孙山。辛亥革命后,在京主办《时事画报》,用以反清、反帝。陈垣还学过西医,在当时的博济医学堂学习,后独立创办光华医学校,教细菌学、解剖学,曾发表过医学科学史的文章。民国成立后,当过国会议员,1917年后渐从政治领域转向文化领域,1921年底当过半年的教育次长。20年代初期已成为中外公认的世界级学者。
陈垣先生是一位大史学家,他涉猎很多领域,是重要的学术奠基人,他的许多著作成为经典之作。如《校勘学释例》,至今仍一版再版;另有他编的工具书《二十史朔闰表》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陈垣先生还是大教育家,他教过私塾、小学,做了74年的老师和46年的校长,教学经验相当丰富。他极端负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中国历史名著评论、中国历史名著选读两门课程,重视史源学学习,重视大一的国文学习。他桃李满天下,是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二是柴德赓生平介绍:柴德赓(1908——1970),是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创办人。1929年考入北师大史学系,1933年毕业后在辅仁大学附中教书,1936年起到辅仁大学任教。1944年任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46年重回辅仁任教,1952年任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兼校办主任,1955年创建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柴德赓先生多才多艺,是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民进党成员),同时更是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都很有成就。
三是陈垣与柴德赓的学术传承,表现有如下五点:1、抗日战争时期,陈垣与柴德赓身居沦陷后的北平,目睹日寇在祖国大地上横行,深感亡国之痛,陈垣于此时著《通鉴胡注表微》,柴德赓于此时著《〈鲒埼亭集〉谢三宾考》,均是以史学研究的形式宣传爱国主义,籍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心,表明自己的出处之节。2、《史籍举要》绝不是抄袭、照搬,这一点陈教授已经用实物加以澄清。柴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深入浅出,师承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3、他们是师生之间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两人经常在励耘书屋争鸣学术。4、一脉相承的治史方法:充分发挥客观条件,尽量克服不利条件,具体表现为充分挖掘地方史的资料。5、生活上的互相关怀。
陈垣先生与柴德赓先生是继承与发展的师生关系,而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与发展。陈教授援引援引其祖父1957年6月给柴德赓先生信的内容作结,大致意思是陈援老盼望柴在苏州搞好史学系,培养大批能教学、能研究的年轻学子,让全国都到江苏师范学院找历史老师。这是老师寄予学生的厚望,同样是陈援老与柴先生对我们社会学院寄予的共同期望。社会学院全体师生会不断地发掘和促进学院发展的各种资源,把学院的综合实力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一)
报告人: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12日(周一)下午14:30—16: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王桧林先生,1925年生,河北省乐亭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日本国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特别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和抗日战争史的教学和研究,是公认的学术界权威,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王桧林先生对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的提出和建设贡献颇大,较早地主编了获得国家文科优秀教材二等奖的《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983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到现在, 这部教材已发行20—30 万套,仍是使用最广的一部大学历史系所用中国现代史教材。90 年代,,主编了一套大型《抗日战争史丛书》50 余种;这套丛书包括了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重大历史问题, 它是有关抗战时期各项专门史研究的总汇。与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19—1949) 于1984 年出版, 它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参加主编和撰写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1990 年出版。负责构思和审校的与人合著的《中国通史纲要续编》于1987 年出版,该书出版了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语种的译本。1999 年,负责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出版,该书是由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此外,还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中国现代史事与势》(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王桧林卷) 即将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二)
报告人:林泯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9日(周五)下午 15:30—17: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115室
专家简介:
林岷研究员,祖籍福建福州,系林则徐六世嫡孙女。民盟成员。1941年7月26日生于重庆,1963年苏州大学(原名东吴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至今,为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02年被“杭州胡雪岩学术研究会”聘为名誉会长,现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发表的论文有:《林则徐的经世匡时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国文献档案记载中的欧洲传教士马国贤》、《林则徐与于谦》、《再论〈赵氏孤儿〉与欧洲戏剧》、《古希腊的戏剧》、《沈葆桢开发台湾、保卫台湾的贡献》、《二十四史简介》等数十篇。专著有《历史与戏剧的碰撞》(1995年由台湾智库出版社出版)。与张习孔教授合作完成大型历史工具书《中国历史大事本末》五卷本270万字,被学术界评价为首创纪事本末通史体的大型工具书,目前正在筹划再版280万字的修订版。还参与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10册中的《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参与《世界历史之窗》、《中国古代名将》等书中的若干篇目写作。撰写的《澳门回归慰先祖,家祭勿忘告吾翁》、《林则徐的为官之道与婚姻、爱情、家教》分别荣获《情系中华》刊物评选的二等奖。文章除在大陆刊登外,还被《台湾历史月刊》、《台湾教育》、《台湾福建杂志》、《澳门日报》、《世界华人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报刊资料选汇》等选登。在香港、澳门回归前夕,写出《香港的沧桑史》、《林则徐与澳门》两篇各万余字的文章,1998年编辑出版了《林则徐回疆竹枝廿四首》。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二)
报告人:卞孝萱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9日(周五)晚上19:00—21: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115室
专家简介:
卞孝萱先生,1924年生,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顾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早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临时高级中学,毕业后刻苦自学。1949年,到北京的银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碑传,研究清以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人物的墓碑、墓志铭、家传、行状等,发表了一批学术文章。后受推荐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在范文澜指导下,协助修订《中国通史简编》。以唐代文史为主攻方向,还帮助章士钊校勘《柳文指要》。“文革”后期,卞孝萱到家乡扬州师院任教。1984年,卞孝萱调入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与程千帆、周勋初等组成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卞孝萱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年代学研究、唐代小说与政治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卞孝萱撰写《刘禹锡评传》和《韩愈评传》,不久匡亚明聘任卞孝萱为副主编。近年来,卞孝萱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和《中华文化百科》等,主张学术民主,观点上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文字上各显风采,不拘一格。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冬青书屋笔记》、《唐传奇新探》、《唐人小说与政治》、《现代国学大师学记》等。
(苏州大学纪念柴德赓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讲座二)
报告人:李汉秋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学家
报告时间:2007年11月12日(周一)上午9:00—11: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115室
专家简介:
李汉秋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人文学家,1960年至198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徽大学、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是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的教授,是研究《儒林外史》的专家。出版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15部,关于关汉卿的专书4部,其成果获得三项省部级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奉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任部长,是第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志在弘扬中华文化。1992年起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已出书60多种。1994年主撰《新三字经》,引发全国的童蒙教育热。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提倡干部道德建设,1996年,分别与中国伦理学会两位副会长合作出版了《干部道德建设读本》、《当代中国从政道德箴言》两本书。2003年3月,应邀参加李长春、刘云山同志主持的座谈会,向新一届中共中央负责意识形态的领导人,面陈如何以整个意识形态体系、整个文化建设支撑道德建设的建议。2004年全国政协大会上他率先提案应把重要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他协助中央文明办组编出版了《我们的节日》一书,参与央视制作七集电视片《我们的节日》,并担任了中国民协节会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华文促会“节庆中华协作体”顾问。2006年在全国政协全体大会上讲《弘扬仁义礼智信》,影响很大。李先生还是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节庆中华协作体顾问、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2007年获文促会首届“弘扬中华文化奖”。2008年获首届“节庆中华奖——个人贡献奖”。
报告人:范金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7年12月17日(下周一)上午9: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范金民先生,1955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曾为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外国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江南丝绸史研究》(1993年)、《洞庭商帮》(1995年)、《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1998年)、合著有《江苏航运史》(古代部分:1989年)(近代部分:1990年)、《中国历代盛世农政史》(1991年)、《中国十大商帮》(1993年)、《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1993年)、《明遗民录汇辑》(1995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1996年)、《南京经济史》(上)(1996年)、《安徽文化史》(2000年)等等。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和日、韩、港、台等地刊物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和教育部社科基金“明清商帮研究”等课题四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参加日本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五项,现主持国家清史工程传记主体工程循吏等传卷。
14、报告题目:《图像中的历史——隋唐史研究的启示》 报告人: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报告时间:2008年3月6日下午2:00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宁欣,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唐研究》编委、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城市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文史哲》《中国经济史研究》、《人文杂志》、《中国文化研究》、《唐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历史文物》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代表作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多次转载。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等多项课题。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中国古代城市史。主要论著:《唐代选官研究》、《中华文化通志·选举志》、《唐代奇相李泌》等多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唐宋城市比较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国家“211 ” 课题“中国历史与哲学”子课题“中国古代的乡村与族群”负责人之一。参加教育部重点课题“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史官制度研究”。
15、报告题目:《台湾史学五十年》 报告人:黄兆强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报告时间:2008年4月21日(周一)上午9: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黄兆强先生,曾于新亚书院亲承唐君毅先生教泽,1979年硕士毕业于香港新亚研究所,1987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现为台湾东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台湾地区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现代学术和史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廿二史札记研究》、《清人元史学探研》等多种。
报告人:杨雁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
报告时间:2008年5月9日(周五)下午2:00—4: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杨雁斌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部编审,《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著有《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编有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丛书《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发表有《口述史事百年透视》、《历史之窗——口述史事叙述性质结论》、《重现与印证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历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等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史、口述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获。
报告人:郝春文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8年6月27日(周五)下午2:00—4: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郝春文教授,1955年7月出生于北京通州区,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3年获学士学位后又考入该校,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院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负责人,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师范大学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组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历史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敦煌吐鲁番研究》年刊编委兼编辑部主任等职。
郝春文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史、敦煌学等,承担国家教委青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著有《中国时期社邑研究》(于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该书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合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该书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大型文献图集《英藏敦煌文献》(任12至14卷副主编)(该书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另有合作撰写著作数种。发表《隋唐五代宋初传统私社与寺院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历史研究》1992年1期)等论文和书评90多篇。目前正在从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的编纂工作。
报告人:刘石吉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报告时间:2008年9月4日(周四)上午9: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刘石吉教授,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和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暨南大学研究所合聘教授、《汉学研究》(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编辑委员,是我国明清城镇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曾担任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著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主编有《中国文化新论·经济篇:民生的开拓》、《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等。发表论文有《小城镇大问题:江南市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清代苏北的城镇》、《明清郡县城市的特征》、《近世福建手工业发展概论》、《明清的商人:从轻商到重商》、《中国城市成长扩张的历史透视》、《通商口岸制度的兴起》等。
报告人:孙家洲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8年 10月22日(周三)下午2: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孙家洲教授,山东人,1955年生。1982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82年—198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师从郑昌淦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同时受聘为国学院和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唐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思想文化史。著有《岁月河山》、《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秦汉法律文化研究》、《韩信评传》、《命运与性格的对话——再品〈史记〉的人物、故实、思想》、《两汉政治文化窥要》、《刘邦与汉初三杰》、《中国历朝行政管理》、《中国社会生活史》等多种。发表史学论文《试论战国秦汉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先秦诸子论“汤武革命”》、《先秦儒家与法家“忠孝”伦理思想述评》、《“正统”之争与“正统史观”》、《西汉纵横家探论》、《从张家山汉简看汉初的“矫制”立法》、《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秦汉祭天礼仪与儒家文化》等六十余篇。参加了多部古籍的今译和整理工作。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代地域文化与社会风俗研究》;目前正在参与国家“211工程”子课题“汉唐‘大一统’政治文化研究”课题、“985工程”子课题“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研究与写作。曾荣获2002—2003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主讲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定为200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
20、《近十年来徽州文书的新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报告人:王振忠 复旦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下午2:0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王振忠教授,196410198219861986198919891992 1995 19981999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为日本创价大学亚洲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等处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
王振忠教授著有《千山夕阳:明清社会与文化十题》、《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等多种。
2009615900
194719687719821985198819931995199020041999
195881988200272008
20104111000
194911981A19961094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思想史十讲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