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孟子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树之以桑的观点评价

C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中“孟子认为‘不以仁政,无以治天下’”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④明显不正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①②③都是正确的。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谈谈你从其身上所受到的启发。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是在(  ) A.年 B.抗日战争时期 C.抗战胜利后 D.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以后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现代化理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外引进的。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就中国近代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①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包括民主独立;②经济现代化;③社会生活现代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回答中国近代史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2)如果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至少列出3件)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任选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件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4)材料二的观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新观点。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这段文字应出自&&&A.“太初历”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梦溪笔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过2 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一大批艰苦创业的知识分子和英雄模范,构筑了新中国的精神家园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复兴之路》解说词回答:(1)依据材料列举“经过2 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方面各取得的成就。材料二& 1960年代,新中国追赶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而这一时期,中国的近邻日本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国民收入在7年里增加了一倍。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行,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猛增了一倍多。1968年日本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复兴之路》解说词 (2)二战后以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主张“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A.发展多种经营体制B.消灭封建制度的残余C.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调整产品的分配体制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学说及评价孟子,理论,评价,君民关系,学说,关于孟子,子学说,孟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学说及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_百度知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供孩垛绞艹悸讹溪番娄不王者,未之有也。”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3分)(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什么主张?它对封建社会有何影响?(3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提问者采纳
(1)治国思想:仁政。(1分)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1分)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分)(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供孩垛绞艹悸讹溪番娄1分)影响:它使儒家思想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2分)(3)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分)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3分)
本题考查了古代从百家争鸣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儒家代表孟子的“仁政”主张及其标准和实质,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第二问主要考查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第三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顾炎武的主张,要求学生能结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背景指出其对君主专制批判的态度。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