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盛开的村庄插曲小号吹奏

总谱交流! - 器材吧 -
鼓手中国.鼓吧论坛 中国鼓手的网络家园|Drum Your Life - Powered by Discuz!
字体大小: tT
总谱交流!
&&&&&&&& 我 的 总 谱 目 录&一、中外管乐名曲总谱001、欢迎进行曲002、欢送进行曲003、团结友谊进行曲004、运动员进行曲005、分列式进行曲006、检阅进行曲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008、国际歌00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010、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011、歌唱祖国012、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013、咱们工人有力量014、人民军队忠于党01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016、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017、歌声与微笑018、我和我的祖国019、海滨之歌020、采茶歌021、步步高022、回娘家023、哎哟,妈妈024、友谊地久天长025、拉德茨基进行曲026、斯拉夫女人的告别027、光荣近卫军028、凯旋进行曲029、双鹰旗下进行曲030、老朋友进行曲031、友谊圆舞曲032、瑶族舞曲033、杜鹃圆舞曲034、马刀舞曲035、蓝色多瑙河036、红色娘子军序曲037、迎宾曲038、让我们荡起双浆039、北京喜讯到边寨040、祝你幸福041、欢乐颂042、威廉退尔序曲043、玫瑰狂欢节序曲044、春节序曲045、卡门序曲046、西班牙斗牛舞047、长号在前进行曲048、游击队之歌049、沸腾的军营050、欢乐小合奏051、荒野七人(壮丽七雄)052、婚礼进行曲(两版)053、火把节054、接过雷锋的枪055、空军进行曲056、雷电波尔卡057、民歌联奏(欢迎你远方的客人)058、五声神韵059、人民警察之歌060、上海滩061、胜利在召唤062、圣诞063、好日子064、狩猎波尔卡065、共青团团歌066、为祖国干杯067、鲜花盛开的村庄068、闲聊波尔卡069、香槟酒070、新疆舞曲071、巡逻兵进行曲072、亚洲特选曲073、叶塞尼亚074、越过海洋的握手075、咱当兵的人076、中华大家园077、走进新时代078、长江之歌079、打靶归来080、匈牙利舞曲No.5 081、《地道战》主题曲082、舞曲083、春天的故事084、海岸哨兵085、二十年后再相会086、多来米087、红河谷088、长征组歌(十首)&&&&&&&&&&& (1)、告别(2)、突破封锁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越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089、假日(圆舞曲)090、管乐交响音画: 彝海091、拉特斯基进行曲(民乐版)092、桃花盛开的地方093、血染的风采094、七里香超级总谱095、儿童团进行曲096、星球大站097、金色的原野098、哈巴涅拉099、祖国颂100、伯基上校(管乐)101、、茶花女祝酒歌102、康康舞曲103、载歌载舞的人们104、shengdan105、多瑙河之波106、孤独的牧羊人107、节日108、红旗颂109、战车进行曲110、团结就是力量111、同一首歌112、喜洋洋(民乐版)113、天鹅湖选曲114、紫竹调115、四合如意116、剪羊毛(民乐合奏)117、喀秋莎118、丰收锣鼓(民乐)119、爱我中华120、Air – Bach121、ApplePie March122、Court Festival123、Instant Concert124、军民并肩125、欢 聚126、八荣八耻人人须知(管乐)127、祝你好运128、战马奔腾(民乐)129、古老出征进行曲130、clarinet a la king131、学习雷锋好榜样132、管乐团乐曲《演歌》133、57March-管乐队进行曲套谱134、五环旗下135、舰长进行曲136、骑兵团进行曲137、边防骑兵进行曲138、松树河三部曲139、摩托化部队进行曲140、武警之歌141、狮子王进行曲============================================二、流行管乐爵士乐总谱001、龙舌兰002、小象漫步003、阿拉木汗004、祝你生日快乐(爵士版)005、爵士乐队Sam's corked bat blues006、欢乐走向世界007、围着圣诞树摇摆008、阿坝妹子009、美丽的情感010、一首管乐JAZZ011、友谊地久天长012、Blue013、Multiples014、Spring============================================三、铜管五重奏及合奏001、滑稽演员002、塞尔维亚理发师003、电话诉衷肠004、小黑人005、啤酒桶波尔卡006、啊朋友再见(铜管重奏)007、美国巡逻兵(铜管重奏)008、半个月亮爬上来009、满洲里山冈010、加拿大铜管五重奏(Trumpet Tune and Ayre)011、俄罗斯之一012、俄罗斯之九013、A Graduates Prayer014、Ein Musikalis cher& Spass015、Fantasia016、Festival Rondeau(铜四)017、Sarabande and Variations018、The Heavens Twlling019、The Young Prince and The Young Princess020、Woodland Sketches021、Every valley022、In Four for Five023、Lazy Afternoon024、Londerry Air(铜四)025、Marche Funebre(铜四)026、Rule Britannia(铜四)027、2part Invention 1(铜二)028、快乐的农夫029、祝你生日快乐030、比才的哈巴涅拉031、O Canada BRASS (Brass quartet(铜四)032、Entry of the Gladiators033、农村曲034、淡水暮色035、魔女宅急便-看海的街道036、青松岭037、Bright Brass038、魔女宅急便039、pjm hillslide preview040、Wanderer041、Nobody Knows the Troubli I've Seen(铜三)042、A Pavyon043、Fugue in C# Minor044、The King's Hunt045、Pavana Chromatica046、Fanfare for the Walsingham Pilgrimage047、For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048、Form Le Carnaval des Animaux049、Pakington's Pownde050、Prelude in G maior051、Smatrold (Puck)052、Sonata in E (L.23)053、The King's Hunt054、掀起你的盖头来055、奏鸣曲056、夜来香 057、布吉舞曲058、小序曲059、bergamasca(卡农)060、长号五重奏(Maple Leaf Rag for bass quintet)061、古回旋曲(圆号、小号、长号三重奏)062、大摆队(长号四重奏)063、Air in G(圆号四重奏)064、Star in the East(东方的星星圆号八重奏)065、莫尔达维亚舞曲066、太行山067、土耳其进行曲068、爱的过火069、凤阳花鼓070、号角与茉莉花071、RONDEAU072、Barnum & Bailey's Favorite March073、wewishyou1074、wewishyou2075、canzona076、conzona in f077、puer natus in Bethlehem078、Turkish March079、《水上音乐》铜管五重奏080、《Festival Rondeau》铜管四重奏081、《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加五版五重奏082、祝你生日快乐两版082、大号和悠风号的主题与变奏四重奏083、jamesruperts084、Andean085、Barnum & Bailey's Favorite March086、Coppia087、Doyouhear088、Drummer_pat089、Gallito090、Jamesruperts091、Tubatune092、Wewishyou1093、Wewishyou2094、三首铜五引子============================================四、木管五重奏及合奏001、路边的野花不要采002、满园春色003、Nocturne No.12(木四)004、The_Magic_Flute_Overture_by_W.A.Mozart005、Ave_Maria006、茉莉花(木管合奏)008、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009、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010、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的LARGO长笛、单簧管、中音和次中音SAX五重奏011、Toccata in D Minor(木管重奏)012、约瑟夫.施特劳斯《燃烧的爱玛祖卡波尔卡》013、回忆波尔卡(为木管五重奏),作品236号014、莫扎特钢琴与木管五重奏作品k452 ============================================五、管乐器独奏、齐奏与乐队合奏000、长号波尔卡(长号独奏)001、长号之家(长号齐奏)002、春 游(长号独奏与乐队)003、Air(长号四重奏)004、Concerto in Bb for Trombone and Military Band (1877)(长号独奏与乐队)005、G小调赋格曲总扑(萨克斯重奏)006、哈罗、哈罗(萨克斯三重奏与乐队)007、大板城的姑娘(电声六重奏)008、花在欢笑(轻音乐 - 单簧管与乐队)009、三个小伙伴(单簧管三重奏与乐队)010、牧民新歌(竹笛与乐队)011、纤夫的爱(唢呐独奏与乐队)012、Rule Britannia(小号四重奏)013、Consolation(萨克斯四重奏)014、Giga(萨克斯四重奏)015、Sarabande and Variations(萨克斯四重奏)016、Carol lf the Bells(萨克斯四重奏)017、Canon(萨克斯四重奏)018、Ave Maria(萨克斯四重奏、钢伴)019、Album Leat(萨克斯四重奏)020、Ave Maria(萨克斯四重奏)021、2-Part Invention(萨克斯二重奏)022、2-Part Invention I(萨克斯二重奏)024、DuoI(萨克斯二重奏)025、匈牙利5号(单簧管四重奏)026、单簧管的“无穷洞”(钢伴)027、加沃特舞曲-黑管(钢伴)028、贝多芬的bB大调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029、孤独的牧羊人(钢琴与长笛,小号和萨克斯)030、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钢琴伴奏)031、花之舞-柴可夫斯基(单簧管三重奏)032、维瓦尔第的双小号协奏曲(乐队伴奏)033、SAX三重奏莫扎特的行板034、长笛演奏的睡美人选段(钢琴伴奏)035、Ave-Maria(长笛与竖琴)036、两只蝴蝶(电声乐)037、野蜂飞舞((小号钢伴))038、Isolde's Garden(圆号四重奏)039、Marche des Saladiens(四重奏)040、扬鞭催马送粮忙(笛子独奏)041、Funk Thang(电声乐)042、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与乐队)043、韦柏第二协奏曲乐队伴奏(单簧管独奏)044、重现昨日(萨克斯独奏)045、单簧管与乐队clarinet a la king046、Time for Surgery(长号四重奏)047、马背上的长城(长号独奏与乐队)048、老熊波尔卡(大号独奏)049、春天的歌舞(小号独奏与乐队)============================================六、管弦交响乐001、北京喜讯到边寨002、茉莉花(管弦乐)003、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基辅大门(管弦总谱)004、铁匠波尔卡005、菠莱罗舞曲(orchestra)006、蝙蝠序曲007、春江花月夜008、在那遥远的地方009、(Sheet music) Mozart - The Magic Flute010、2002-A High School Oddessy.MUS011、Annen Polka012、Festive Overture013、Symphony No.9014、(Sheet music) Mozart - The Magic Flute015、America the Beautiful (1882) by Samuel Ward016、Egmont-a4017、Eine Kleine Nachtmusik018、for Concert Band019、The Great Gate of Kiev020、Overture - Russlan & Ludmilla021、Pizzipolka (1830) by J. Strauss022、The Magic Flute023、The Marriage of Figaro024、phoenix025、Joyeuse Marche026027Chanties and Ballads0281-6029030_34031032033034035036 ============================================QQ:5416887& 电话:& 信箱: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论坛除正规中介交易外所有交易发生的问题均与本论坛无利益关系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论坛所有斑竹与荣誉会员严禁参与二手交易!反之所产生任何的问题均与本论坛无关
特别提醒:千万别相信任何先款交易!被骗责任与后果自负
尊重网上公共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任何涉及党政军宗教涉日等及社会不确定新闻帖子一律删除
论坛用户发言不代表本站观点,用户对自己的发言文责自负
本论坛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论坛中不符的任意发言内容
您在本论坛发表的文字或图片本站有权在本站主页引用发布
参与本论坛讨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所列免责声明
问题举报电话:010-,举报邮箱:(请自行将#换成@)[转载]文革中的文艺:并非只有样板戏
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历史学家将其界定为从日(党内发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它导致了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至日(当晚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捕)。
当时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是中央的喉舌。
当时江青主管文艺,并被宣传为“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旗手”。
每年的5月23日,是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若干周年的重要纪念日。
一、样板戏
(一)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1963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的大讨论,1964年在北京举办了京剧现代戏汇演,京剧古装戏彻底停演。为了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江青在这段时间里,先是建议根据同名沪剧剧本创作京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继而插手汇演中呈现的优秀剧目的修改,当时她只把这说成是“种实验田”。
1965年3月,北京京剧团在上海演出《红灯记》后,上海某报评论员和当地艺术家先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样板”。1966年10月,两位上海工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这是以“样板”和“样板戏”指江青主抓的戏剧作品的开端,可见这样的称呼不是出自官方或江青本人。
(二)样板戏的词义
样板原指制造或检验产品的模具,后来被引申为“模范”、“榜样”。这一作法在1958年的全国性劳动竞赛中就曾经流行,“样板戏”中的“样板”也是取引申义。但是文革期间从未对样板戏的词义作过宣传,难怪样板戏剧本的执笔作家汪曾祺在得知样板乃模具后认为“样板戏”一词“说不通”。
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报道首都文艺界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戏剧作品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大中型舞台文艺作品应该被统称为“样板作品”,但文中却将它们统称为“样板戏”。这是“样板戏”作为错误统称的开端。
(三)实质上是样板戏的作品
样板戏的实质是:由江青主抓,由江青指定的“样板团”创作并首演,是江青的权利工具和政治资本(当然也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是文艺及宣传的重点(即普及样板戏运动的对象)。因此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文革中影响最大的戏剧作品都在其中。只有推出不久的京剧《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津江渡》以及“样板团”欲推出的实际上是地方京剧团创作的《草原兄妹》和《苗岭风雷》等等样板戏剧目才鲜为人知。而被拍成电影的非样板戏剧目的比率很低,尤其是地方京剧团创作演出的更多的京剧剧目几乎都没有被拍摄。
大致按推出的先后顺序说,实质上的样板戏主要有以下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红灯记》、京剧《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京剧《海港》、京剧《奇袭白虎团》、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芭蕾舞剧《草原儿女》、芭蕾舞剧《沂蒙颂》和京剧《磐石湾》。其中前五个作品最为优秀。芭蕾舞剧从1969年8月开始去掉“芭蕾”字样单称舞剧。交响音乐也是个错误名称,它其实是交响音乐伴唱或者是京剧曲调的清唱剧(清唱剧属于声乐套曲,并非属于戏剧)。
(四)“八个样板戏”
日至6月17日,江青主抓的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即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六大剧场隆重上演,媒体宣传也大造声势。例如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其中五次出现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字样随即成为习惯性的宣传用语。此后陆续出现的同类作品却一度没有被宣传为样板戏,可能与“八个样板戏”的概念已约定俗成,以及后来更难统称为“戏”有关,况且样板戏的作用不在于有否名义。所以,1972年6月《龙江颂》剧组曾以非样板戏剧组的口吻发表创作体会说“我们在演出质量方面,和革命样板戏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直到1974年5月和7月,在新华社和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艺评论写作班子发表的文章里,才有了统称这些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为“(新的)革命样板作品”,并将其与“八个样板戏”统称为“革命样板戏”的少量文字。从这时开始文化部举办了几届革命样板影片汇映,相关作品中也有新的样板作品包括音乐作品。但是这类信息并不引人注目。上述因素,使得人们普遍把“样板戏”和“八个样板戏”完全等同起来。
1970年中国有了八亿人口的说法,虽然同时亦有七亿之说。月间,毛主席关于要普及样板戏、要组织群众演出样板戏的指示开始传达下来。在1970年下半年和1971年,业余团体纷纷演出七个剧目。同时,五个被拍成电影(包括黑白的电视屏幕复制片)的剧目也在这时开始放映。这时正处于文艺作品最贫乏的文革中期,更使样板戏泛滥。群众被组织学唱样板戏,广播电台频繁播放七个戏剧和三个音乐等十个样板戏。差不多贯穿于整个文革时期的普及样板戏运动这时达到了最高潮。于是当时便有了“八亿人民八台戏”这一不准确的说法。“八个样板戏”以后的新样板戏剧作品尚未推出,没有赶上运动的最高潮。因此大致说来,比之于后来的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特别有历史色彩。
文革以后,把“八亿人民八个戏”说成整个文革时期的现象,甚至说“八个样板戏是文革期间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是违背事实的片面说法。
二、其它京剧剧目
进入文革后不久的月间,最早的八个样板戏在首都集中上演,被高度赞誉和宣传。从此,参加1964年汇演的其它京剧现代戏剧目自动停演,江青应该对此是默许的,因为这时正需要特别突出样板戏进而突出她本人。
1972年有了一些地方剧团创作演出的京剧剧目。1974年和1975年全国文艺调演中更是涌现出了一些这类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地方京剧团的作品有:
《苗岭风雷》(贵州贵阳市京剧团)、《孔雀岭》(原名《黛诺》,云南京剧团)、《五把钥匙》(吉林京剧团),它们原是参加1964年京剧现代戏汇演的剧目,此时至少《苗岭风雷》作了全新的改编。《瑶山春》(广西京剧团)、《草原银河》(青海京剧团)、《红色少年》(福建京剧团)、《芦花淀》(天津京剧团,日初演时名为芦花寨)、《铁流战士》(兰州军区宣传队1972年11月,后被各地京剧和地方戏团体学习或移植)、《云岭日出》(武汉市京剧团1972年3月)、《草原兄妹》(内蒙古京剧团)、《东海小哨兵》(渐江京剧团)、《朝阳新歌》(渐江金华县京剧团1972年)、《挑战》(湖南京剧团)、《海蓬花》(原著为小说大橹的故事,辽宁京剧团)、《迎春岩》(原著为电影渡江侦察记,江苏京剧团)、《三斤化肥》、《把关》、《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四者上海市戏曲学校)、《夜巡》、《追船》、《长鸣岭》(三者1975年4月)、《红枫岭》(四者天津市京剧团)、《艳阳天》(1973年)、《运马路上》、《春潮》、《山花正红》(三者1975年4月)、《金鸡长鸣》、《山村医生》(二者日,六者天津市京剧二团)、《风云岭》、《勇往直前》、《扬帆挺进》(三者1975年4月)、《炉前激战》、《海霞嫂》(二者日,五者天津市京剧三团)、《战鼓催春》(天津静海县京剧团日)。
可见,未被统计者应有更多。
&&&&&&&三、地方戏和曲艺
文革刚刚到来时,受运动的冲击,各地方戏和曲艺的表演团体和组织机构被解散或缩编,很多人被下放劳改,有些人在混乱中被折磨死或不堪受辱而自尽(后者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人们无法正常地进行艺术的创作和演出,更重要的是担心会犯错误。所以一时间难以见到戏方戏和曲艺。
&&&&&&文革头三年,群众会用地方戏元素编演文艺节目,甚至会编演小型的现代地方戏。在曲艺方面,据说这时有个地方有人用河洛大鼓和河南坠子,更稀奇的是用快板书唱完《老三篇》(文革初期推广的毛主席的三篇文章)原文,也算是“奇迹”。后来,各地的专业文艺团体开始恢复地方戏的演出并创作了一些新剧目,例如为庆祝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湖南省歌舞团创作并演出了花鼓戏《看卫星》。&
1973年,由吉林省吉剧团定稿并演出的二人转坐唱《处处有亲人》响遍全国后,地方戏和曲艺开始进入最繁荣的阶段。这一年中央电台有了相声:由马季和唐杰忠合说的中国援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建铁路的颂歌型相声《友谊颂》、由王佩元和常宝霆合说的普及科学知识的知识型相声《挖宝》。【但此前不久我就听过一段相声的后半截,最后的对话与《友谊颂》的“怎么没声儿了?”“那汽车拐弯儿了”相似,是“你怎么不说话了?”“火车走远了”。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节目,也没听明白,大人告诉我这是“相声”,我就记住了这个词。这个相声中演员的腔调似乎不那么放得开,近似聊天。】这一年,在广播电台新增的“曲艺节目时间”里,我听过的至少有上述曲目及二人转《小鹰展翅》(吉林省吉剧团)、快板书《奇袭白虎团》、北京琴书《传家宝》和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此时还未评论《水浒》批宋江【我明显记得最晚是这一年听到的,其中两句是“武松说你还吃不吃人——老虎说我再也不吃人了——(观众笑)”。文革后的版本中没有这两句,年幼的我对老虎说话有点儿纳闷,这些更说明不是误记】)。此后,广播电台里播出的仅相声曲目至少就还有赵振铎、赵世忠合说的《红梅》(二嫂子),马季、唐杰忠合说的《山鹰》《海燕》《高原彩虹》《战歌嘹亮》《游击小英雄》,常贵田、常宝华合说的《喇叭声声》《保卫西沙》,王佩元、常宝霆合说的《万无一失》,以及《扬眉吐气》(郝爱民等)《线路畅通》。
与样板戏不同,地方戏剧目和曲艺曲目中,当代题材的居多。其中占了多数的是歌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而没有阶级斗争内容的剧目。相声《挖宝》是唯一脱离了政治宣传和思想宣传的现代曲目。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的播出可能与《毛主席语录》中“要发扬武松打虎的精神”一句话有关。据说两年,广播电台还连续播出过扬州评话《武松》(文革以前就有的长篇曲艺作品)。以后,评法批儒运动开始,才有了另外的古代题材的曲艺曲目,如快板书《柳下跖痛骂孔老二》、河南坠子《西门豹除害》。
1963年,《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十几部故事片和所有香港故事片先后被禁。1966年底,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出通知后,所有文革前的纪录片和中外故事片全部停映,其中中国故事片有六百多部(包括少量民国时期的)。
日,《平原游击队》(1955年)《南征北战》(1952年)两部故事片和彩色木偶片《半夜鸡叫》(应该还有彩色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我有约1968年的记忆】和彩色剪纸片《红军桥》)复映。1968年《地雷战》复映。1969年6月《小兵张嘎》《鸡毛信》《地道战》和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复映【我记得那年夏天邻居大孩子在外面唱“地道战嘿地道战”】。日,借周恩来4月回访朝鲜之机,《英雄儿女》(1964年)《奇袭》(1960年)《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1965年)和朝鲜的《战友》复映。但大约也在此时,《平原游击队》等几部故事片和美术片似乎再度被禁,于是上述影片又只剩《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几个抗美援朝片等黑白战斗故事片(《地道战》《地雷战》也是军事教学片),被称为“两个列宁三个战”。
接下来,1970年至1973年,流亡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各地走访的纪录片至少拍摄了十部。据说这些电影所纪录的亲王游山玩水和王后的美丽很吸引人。于是针对当时电影现状又有“两战一哈哈”之说,还有“样板戏,老三战,西哈努克到处转”“八个样板戏,外加一个西(哈努克)游记”的民谣。
除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外,文革的冲击使各电影制片厂瘫痪,也因此第一部正式的样板戏电影(不包括1969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纪录片《钢琴伴唱红灯记》及一些主要由电视台制作的黑白电视屏幕复制片)折腾了两年才拍好。再加上江青长期只热衷于拍摄样板戏电影,所以文革头七年竟没有生产一部故事片。
1973年,周恩来在接见电影工作者时希望能多拍故事影片。他又在中央提出用解禁一部分老片和拍摄新片两种办法为群众提供故事片,江青一伙当场也同意了。但事后江青一伙却阻挠了对(被他们斥为“毒草片”的)老故事片的解放。不过,有一个例外:1976年初春,病中的毛主席调看了彩色京剧艺术片《节振国》,认为这是部好片,这样这部影片得以在日复映。
1973年拍摄了四部当代题材的彩色故事片并于次年除夕公映。从此开始至1976年9月,拍摄并公映的故事片(都是现代革命题材的)有:彩色故事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故事片《侦察兵》&(),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无影灯下颂银针》《一副保险带》和故事片《向阳院的故事》《钢铁巨人》(),彩色故事影片《渡江侦察记》(),彩色故事片《创业》《平原游击队》(),彩色故事片《激战无名川》(),彩色故事片《车轮滚滚》和故事片《烽火少年》(750726),彩色故事片《海霞》(7508),彩色故事片《春苗》《第二个春天》《红雨》《战船台》《长城新曲》和故事片《小螺号》(),故事片《小将》(75),彩色故事片《决裂》《金光大道(上)》《碧海洪波》《黄河少年》(760101),彩色故事片《沸腾的群山》《难忘的战斗》《沙漠的春天》和故事片《阿勇》(),彩色故事片《雷雨之前》《年青的一代》(760308),彩色故事片《牛角石》《阿夏河的秘密》,故事片《长空雄鹰》和彩色短故事片《金锁》(),彩色故事片《开山的人》(),彩色故事片《欢腾的小凉河》《枫树湾》(760701),彩色故事片《南海风云》《雁鸣湖畔》(760801)等至少四十四部故事片。其中影响大的有《闪闪的红星》《创业》《海霞》《春苗》《红雨》《决裂》。
有几个影片文革前已有,文革时又重新拍摄。其中《年青的一代》中还保留了一对恋人的角色,甚至别人两次对他们说出“爱情”一词,这在文革时期创作的作品中是不可能有的。文革时公映的《列宁在1918年》《多瑙河之波》中有国产片和朝鲜片中见不到的男女拥抱亲吻的镜头。可见,当时对文艺作品涉及爱情绝没有什么禁令,只是人们不敢涉及进而习以为常。在当代题材的电影中,《无影灯下颂银针》《小将》《雷雨之前》等少数作品没有阶级斗争和阶级敌人&。&&&&&&&&&&
1973年,华国锋指示把湖南的三个小戏拍成电影,新影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月后,优秀的湘剧高腔《园丁之歌》被江青定为“毒草”(一年后的1974年7月毛主席在长沙看了这部电影;年底毛主席请赴长沙的周恩来观看了影片,并说本来就冒(没)得问题嘛,别个硬讲是毒草,有么子办法);花鼓戏《两张图纸》也没有通过审查;而另一个则她被扶持,由北影重拍。1974年至1976年9月公映的地方戏艺术片有:1974年公映的广东粤剧《沙家浜》(1973年拍摄)、越剧《半篮花生》、湖南花鼓戏《送货路上》和河北梆子《渡口》(1972年创作的当代题材的小武戏,后被移植成京剧《津江渡》),1975年公映的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和淮剧《人老心红》《拣煤渣》,1976年公映的吕剧《管得好》《半边天》、莱芜梆子《三定桩》和黄梅戏《小店春早》。以上作品中,《园丁之歌》《两张图纸》《送货路上》《拣煤渣》《管得好》《小店春早》中没有阶级斗争和阶级敌人。
从1972年至1976年9月制作并公映的美术片至少有十四个:《放学以后》1972、《万吨水压机战歌》1972、《不差半分毫》1973、《东海小哨兵》1973、《小号手》1973、《小八路》、《带响的弓箭》、《骏马飞腾》、《大潮汛之夜》、《渡口》、《出发之前》、《主课》、《金色的大雁》、《试航》。其中最优秀的可能是彩色剪纸片《东海小哨兵》和《带响的弓箭》。
日开始公映的新片中有:故事片《山花》、《芒果之歌》、《新风歌》、《锁龙湖》(上集)、《南海长城》、《青春似火》、《山村新人》、《江水滔滔》、《寄托》、《山里红梅》,黄梅戏彩色戏曲片《红霞万朵》,这些差不多都含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彩色美术片《长在屋里的竹笋》、《树苗》。还有一些在文革结束时刚摄制完成或未摄制完成的作品,有的被禁,例如《西沙儿女》和非样板戏的京剧艺术片《芦花淀》,有的在1976年以后公映,例如1977年元旦公映的《征途》,2月18日公映的《金光大道》中集,4月公映的《春潮急》,1978年6月公映的《南疆春早》。
文革时公映的译制片,多数是黑白片。除了两个苏联(被认为变质为“苏联修正主义”或“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前的苏联,即中苏决裂以前的苏联)影片,从1970年开始有了几个被我们承认为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国家的,先是朝鲜、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的,1974年开始有罗马尼亚的,其中越南和罗马尼亚的都只有几部。朝鲜的《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和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伏击战》是比较优秀的影片。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显然是片面的:“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包括纪录片《铜墙铁壁的永宁》),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蛐蛐叫,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或“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指《创伤》等),罗马尼亚搂搂抱抱(指《多瑙河之波》)”。公映的非社会主义地区的电影有香港于年在内地拍摄的彩色纪录片《万紫千红》(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和《杂技英豪》。
周恩来亲自指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1964年10月公演。1965年12月的一天,周恩来约请参加人大和政协会议的电影艺术家和《东方红》导演团成员到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就如何拍好电影《东方红》进行座谈。这次座谈会上,江青终于打破沉默,一语惊人:“把《东方红》拍成电影,我非常担忧。”接着又说:“《东方红》自始至终没有东西贯穿,艺术上也平,革命乐观主义不够突出,舞蹈像小孩捉迷藏似的……”。1966年2月,江青在彻底否定文革前十七年文艺成就时,指责有关负责人把《东方红》列为建国以来优秀剧目,说《东方红》的问题也不少。1966年底,文革前的纪录片和中外故事片全部停映。周恩来指导的另一部舞台文艺作品——
大型声乐套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首演于1965年7月。其词作者萧华在1967年春受到批斗,1968年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秘密关押,1974年因毛主席指名萧华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四人帮”一伙才慌忙释放了他。197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不顾“四人帮”的阻挠,决定复排《长征组歌》。演出结束后,有关领导又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此基础上拍摄电影。影片于1976年2月拍摄并于5月23日首映,它是文革中舞台艺术片(包括三个样板音乐影片和文革后期少量的舞台艺术片)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科教片中有《毛竹》(1971年拍摄)、《对虾》(1972年拍摄)、《中国猿人》(1972年拍摄)、《彗星》(1973年拍摄)、《地震》(公映)、《西藏的江南》》(公映)、《计划生育》、《椰子》、《保护青蛙》、《捕象记》、《看云识天气》、《观云测天》《黄河古象》(两片公映)、《熊猫》《沙漠》《蛇岛》《蛇伤防治》(四片公映)、《南海诸岛》(公映)《西沙群岛考察漫记》(公映)和《雷电》(公映)等科学普及作品和更多的介绍工农业生产技术的作品。
文革时纪录片倒是繁多,有成批的每集十分钟的《新闻简报》(在故事片前放映,被称为“加演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至少有三百部其它纪录片,等等。
&&&&【我记得1970年以前看过彩色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毛主席走一步林彪“紧跟”两步的彩色镜头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黑白画面。1970年到1973年,除了重看反击战,还看过改变农村面貌的《红旗渠》(1970年12月完成)《沙石峪》(1971年),体育比赛的《乒坛盛开友谊花》(1971年三四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一个游泳及跳水赛,这些都是黑白影片。1970年至1973年,我看过的故事片有:《英雄儿女》《奇袭》(两遍)《南征北战》《铁道卫士》,苏联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年》(虽然年幼,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芭蕾舞天鹅湖的镜头),朝鲜的《看不见的战线》(1970年译)《鲜花盛开的村庄》(1972年译)《南江村的妇女》(1965年译),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1969年译),越南的《回故乡之路》(1972年译)。这四年,我还看过京剧《智取威虎山》(日公映正式彩色影片,但我先在那年秋天看到舞台画面的黑白影片,后看到正式影片)、京剧《红灯记》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两部影片都在1971年春节公映)、京剧《沙家浜》(影片于1971年9月公映)、芭蕾舞剧《白毛女》(1972年春节公映正式彩色影片,但我这时只看到它的黑白舞台片,是我看到的第一个芭蕾舞剧)、京剧《龙江颂》和《红色娘子军》(两部影片于日公映)。】
五、连环画(小人儿书)
文革中每个年份都有连环画出版,但是头几年比较少。日,周恩来召集出版部门负责人开会,提出要给孩子们多提供精神食粮,此后情况有所好转。文革中的连环画共发行1500多种7亿多册,其中黑龙江出版社最多,有354种。
那时民间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传,但在连环画和其它出版物中都见不到这个题材。文革中连环画有以下几个题材(以前两者居多):
(一)现代革命题材,包括革命战争年代题材、当今题材和少量苏联(被认为变质为“苏联修正主义”或“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以前的苏联)、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题材。
(二)批判题材,多是古代和近代的,如《反帝怒潮》(1967年出版)(批判美帝国主义)《狠狠抗击老沙皇》(配合批判现苏联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和“新沙皇”)《投降派宋江》。最多的是所谓儒法斗争题材的(“四人帮”把历史人物胡乱地分成儒法两家,儒家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法家则是与其对立的进步势力,秦始皇属法家而秦二世属儒家,农民起义领袖是法家,江青推崇的吕后、武则天也是法家),如《林彪与孔老二》《孔老二罪恶的一生》《历代劳动人民反孔斗争故事》《商鞅变法》(战国故事)《西门豹除巫》(战国故事)《先秦法家人物故事选》《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吕后斩韩信》(西汉故事)《官渡大捷》(东汉曹操的故事)《洪秀全砸孔牌》(太平天国故事)《小刀会》(太平天国故事),我记得《韩非批儒寓言选》(选自战国作品)中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等成语故事及和氏之壁的故事,这本连环画实际上是借批儒的名义普及文学知识。
(三)科学普及题材,如《消灭棉花蚜虫》(1966年)、《看云识天气》(1970年)、《毛竹》(1971年)、《杉树造林》、《对虾》(1972年)、《中国猿人》(1972年)、《牡蛎采苗》(1972年)、《杂交水稻》(1972年)、《(农业)五有三勤好处多》(1972年)、《泥石流》(1972年)、《台风》(1972年)、《帆船抗台》(1972年)、《悬砌拱桥》(1972年)、《水泥船》(1972年)、《观天看物识天气》(1973年)、《地震》(1973年和1976年)、《预防近视眼》(1976年),其中《看云识天气》《毛竹》、《对虾》、《中国猿人》有同名电影。1965年到1978年很多出版社相继出版过《人民防空常识》,另外《捕鲸记》和《智捕大鲟鱼》等故事也应属其中。
(四)其它题材,如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因为毛主席著作提到了它。当时并没有成套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和《伊索寓言》,但是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文革版)和《农夫和蛇》,也因毛主席在诗词和文章中提到了这两个故事。这几个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也有。还有《东郭先生》。还有国际歌作者的故事和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等等题材。
六、文学作品
文革一开始,出版界就搞起了“揭、批、查”运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大量出版毛主席著作;并且从1966年7月起,文学期刊似乎一度只有《解放军文艺》。1969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示后,才内部发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选集。到了1970年,主要出版物还是领袖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其它政治性读物(包括报刊文章汇编)、样板戏读物和工农业生产知识,其它文艺读物只有148种(包括8月出版的叙事长诗《金训华之歌》),连环画只有86种,其它少儿读物只有83种,医药学读物只有66种,其它自然科学读物只有39种。除地图和辽宁出版的《学生字典》外,几乎没有语言文字、历史和地理等读物。
1971年,周恩来多次亲自过问出版工作,并提出要出版《天演论》《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水浒》《红楼梦》《鲁迅全集》和多出版文学艺术读物、科学技术读物及经济、历史、地理、国际知识等读物。这一年的出版物中有《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天演论》(赫胥黎著,北京科学出版社)和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下半年恢复了15家出版社,年底至1973年夏大部分省市文联的机关刊物都创刊或复刊。这一年的连环画出版了178种,其它少儿读物162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文学读物增加到61种,一些报纸增加了文艺副刊。1972年开始出版物更加繁多,这一年出版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
文革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浩然著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和《西沙儿女》(很多人公平地指出他“不是帮派分子”、“没有借此踹别人”、“还能把握住自己”、“是个好人”)。文革时期并非只出版了这一位作家的一两部小说。从1972年2月到文革结束,公开出版了至少几十位作家的约一百多部长篇小说,主要是新创作的现代革命题材的(其中当代题材的约占五分之四,革命战争题材的约占五分之一),还有文革前的作品《欧阳海之歌》(不久后又因作者金敬迈“有问题”而被禁)《艳阳天》和古代题材的新作品《陈胜》《李自成》。其中特别优秀的有:《西沙儿女》《艳阳天》(1972年5月出版)《桐柏英雄》(1972年11月出版)《征途》(1973年6月出版)《千重浪》(1974年9月出版)《万山红遍》(1976年1月出版)等等。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在1971年以后随着各地文学杂志的陆续复刊,也进入一个高潮,数量极为庞大。【头两年我在电台里听过《闪闪的红星》和《艳阳天》。】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2年到1975年10月,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就有237本。它们以颂歌式的政治抒情诗为主,代表作品有贺敬之的《放歌集》,李瑛的《红花满山》、《北疆红似火》,以及北大中文系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我印象深刻的诗歌有在电台中播放的配乐叙事长诗《张勇之歌》(王书怀著,诗歌于1972年11月出版)。
鲁迅被视为马列主义者(事实也是这样),他的语录更爱被人引用,但1972年以前只在中学课本里有他的文章。1972年至1973年底,鲁迅作品集的单行本24本全部出齐,《鲁迅全集》也于1974年发行。毛主席偏爱《红楼梦》差不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在文革时期,《红楼梦》一直是可以公开阅读的书,而且读它远比读鲁迅的作品要时髦。在整个文革时期《红楼梦》没有以其它文艺形式(例如连环画和曲艺)出现过,鲁迅的作品似乎也是这样。
从1971年底开始报刊中有了译作,从1972年5月开始有了译作的出版。公开出版的至少有三十多本,例如《在人间》(苏联早期高尔基自传体小说,1975年10月出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早期长篇小说,1976年10月出版)《火焰》(阿尔巴尼亚长篇小说)《朝鲜诗选》《战斗的越南南方青年》(战斗故事集)《老挝短篇小说集》(1972年9月出版)《生活的道路》(老挝中篇小说,1975年5月出版)《柬埔寨通讯集》(1972年9月出版)《莫桑比克战斗诗集》(1975年6月出版)《巴勒斯坦战斗诗集》《诸神渴了》(作于1912年的法国长篇小说)《蟹工船》(日本中篇小说)。内部发行的主要是“供批判用”的作品,包括苏联现阶段(被认为变质为“苏联修正主义”或“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苏联)和日美等等国家的主要为长篇小说的至少五十多本文学作品,如《你到底要什么》(苏联长篇小说)《人世间》(苏联长篇小说),此外还有《外国文艺摘译》期刊。出版这些读物似乎也是借批判之名行欣赏之实。
另外,从各种出版物的发行量上看,据说文革时出版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和1969年开始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毛主席指示过要普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赤脚医生”这个名称始于1968年夏)。这两种书我家都有过。
七、群众舞台
文革时期,人们把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看作理所当然的头等大事,学校没有升学率的竞争,工厂不会各顾各地追求经济效益,再加上缺少或者没有电视、电脑网络等等现代化设备来满足宣传、教育和娱乐的需求,人们动不动就组织排演文艺节目,汇演也是常有的事。在学校,老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比抓文化功课还认真,功课时间经常要让给排练节目和各种劳动。演出的节目中,自编的往往占多数。我们小学的老师就编过好几首歌,其中有一首曲调优美的儿歌唱的是《歌唱十年文化大革命》,还有一首更早的《要问我们将来做什么》曲调顺畅,好象也是我校老师编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对口词这种曲艺很可能就是在这时诞生的,而三句半无疑是在这时兴盛起来的。
除了群众自己编演外,有时专业团体也下到各处包括农村为群众表演。这些表演都是免费的,但人们都很热情很卖力。我记得进城时,曾在县医院的空地上,看过一个解放军医疗队在为病人及家属表演。观众只有二十个人左右,但他们表演得一丝不苟。表演唱《大寨亚克西》(其中“大寨的小娃娃上学背粪筐”一句歌词肯定有碍于它上电台,可能有些地方在有线广播中放过唱片,1973年流行于群众舞台)中扮演维吾尔族老汉的军医活泼的表情和动作逗得观众一阵阵乐出声来。后来搬进城里,我观看和参加的演出更多。最后两年城镇里的部分居民委员会还以向阳院的形式组织孩子们到处表演,有时大人也自愿参加进来。
有一首歌曲恐怕放在任何时期都显得特别,歌词是这样的:“咱们院儿里有那么一个小淘气,他的那淘气劲儿真出奇。在课堂,说闲话,下了课,玩儿稀泥,衣服脏了也不洗,哎呀呀呀哎呀呀呀真淘气。有一天在课堂,老师出了个小问题,三加二等于几?小淘气对此有考虑,他说是等于七,他说是等于七。嘿,淘气得可真出奇。”至少在海龙县城,这首儿歌居然经常大摇大摆地与革命节目同台上演,并且是在大汇演时。这件怪事发生在文革的最后两三年,而在狂热的文革初期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的广播和电影歌曲多数是颂歌。歌颂的对象有:党和领袖、英雄和榜样、社会主义生产建设、革命热情、团结互助精神、军民鱼水情等等。当时没有关于个人喜怒哀乐(包括爱情)和个人命运及前途的歌曲,而这些是当今通俗歌曲的主要(也许差不多是全部)内容。
除了文革初期群众自编了一些造反歌以外,后来就少有战斗性的歌曲了。广播电台播放的更是寥寥无几:1970年有《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1974年有《毛主席率领我们反潮流》,1976年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党中央两个决议威力大》。
虽然文革时接连不停地进行过批刘、批林整风、批林批孔(包括其后的评法批儒)、批宋江和批邓等运动,但是广播歌曲中的批判性歌曲似乎只有儿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在广播以外我听到的这种歌曲也很少。
文革时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当代阶级斗争的内容。但是广播电台和出版物中几乎没有含阶级斗争内容的歌曲,战斗性和批判性的歌曲中至少都没有“阶级斗争”字样。
文革时经常开忆苦思甜的大小会议,但这时却没有创作一首这类歌曲。倒是文革以前有两首:《不忘阶级苦》(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在文革时应该在一部分农村的有线广播里放过唱片,但从没上过电台,我在文革末期听人唱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可能因为是儿歌,加上词曲似乎与忆苦思甜会议气氛不太协调,文革时听不到,直到1979年才重上电台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
文革时期播放的民歌都是革命民歌,其中多数实际上是创作歌曲,例如1972年创作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作为或者接近严格意义上的民歌曲目有:一直播放的《东方红》(原歌为1944年的有九段歌词的陕北民歌〈移民歌〉,1945年公木等人在赴东北途中用第一段和新编的两段合成),文革中间曾停播、1972年由才旦卓玛用汉语和藏语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1960年采集的西藏山南民歌,1972年在一段原词后又填一段新词),1971年开始播出的《军民大生产》(1942年进驻陇东华驰县的革命干部战士与当地群众一道编出新词的劳动号子,1971年至1976年将第二段歌词“开林梢,开荒地,不分男男女女加油干”换掉),1974年收入《战地新歌》的《秋收起义歌》(1920年代江西苏区借用湖南民歌原曲填词)、《八月桂花遍地开》(1920年代大别山北麓借用民歌原曲填词,后流传到其它苏区)和《红区干部好作风》(原为1933年记录的江西兴国县客家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东方红》《军民大生产》《秋收起义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曾是文革前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曲目。
至少有两首歌曲脱离了政治宣传和思想宣传,它们是电影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渔家姑娘在海边》。在似乎是颂歌的歌曲中,至少有两首轻松快乐的生活化的军旅歌曲:1972年创作并播出的二重唱《真像一对亲兄弟》和文革前的歌曲《打靶归来》(因为训练时不戴花,所以1973年第一期的《解放军歌曲》封底刊登歌谱时将歌词“胸前的红花”改为“风展红旗”)。
歌曲曲目等宜于分阶段叙述的内容,写在最后。我按广播音乐(歌曲和器乐曲)的变化,把文革分成三个阶段。日至日是语录歌阶段,历时约三年;日至日是音乐荒阶段,也约三年;日至日是抒情音乐阶段,历时约四年多。
九、语录歌阶段(日至日)
文艺领域的文革其实从文革时期以前就开始了,大批文艺作品的被禁差不多是在文革前夕完成的:早在中苏两党发生意识形态争论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批判就成为“反修防修”斗争的一部分。从日中宣部发出停演“鬼戏”的决定开始,被批判和禁止的文艺作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1963年底起,外国音乐逐渐被禁止,很多管弦乐队被解散。1964年春,非无产阶级革命题材的音乐开始被取消。这一年,京剧现代戏剧目兴盛,同时京剧古装戏剧目彻底停演。
&&&&&&文革之初,红卫兵和作曲家等创作演出的主要有大歌舞剧、造反歌(事后安的名称)、毛主席语录歌和毛主席颂歌。【我记忆中还有:红卫兵在剧场里演出的小话剧;一首没上电台的儿歌(毛主席,毛主席,我们是你的好孩子,听你的话,不淘气,不调皮,爱劳动,爱学习,长大起来建设新中国);有个人在马路边反复念的一段快板(刘少奇,大活驴,我抽你的筋,扒你的皮,把骨头扔到垃圾堆里去)等等。】
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后,《革命造反歌》(作于6月3日)走向各地。1966年8月李劫夫(创作了130多首毛主席语录歌和35首毛主席诗词歌)在沈阳谱了十七首语录歌,迅速在辽宁传唱。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十首语录歌(其中八首由李劫夫作曲),接着10月里又发表了十二首,语录歌又响遍全国。
在创作歌曲时,群众经常使用地方戏、曲艺和民歌的曲调。红卫兵和群众创作的歌曲多数没有上电台,包括象刚硬的《革命造反歌》和湖南花鼓戏调的语录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等广为传唱的歌。而“党是俺娘俺是孩,俺一头就扎进了俺娘的怀,俺吃俺娘奶长大,俺和俺娘分不开”这类歌曲更不可能上电台了。
广播电台播出的歌曲主要有毛主席颂歌、毛主席诗词歌、毛主席语录歌和少量的其他人语录歌,包括群众创作的。【当时我就学会的至少有:语录歌《争取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你们的)(以是两首在最早发表的十首中,由李劫夫作曲)《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蒙古民歌版),毛主席诗词歌《山》,毛主席颂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毛主席的著作象太阳》(作于1968年)《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有个金太阳》《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歌唱您》(毛主席啊您是灿烂的太阳,张振富、耿莲凤二重唱)(以上三首为藏族民歌风格)《敬爱的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以上两首为新疆民歌风格)《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蒙古民歌风格)。】
李劫夫作曲的语录歌大体上一字一个音符,旋律简单而刚硬。其它广播歌曲(包括毛主席诗词歌)中有一部分带有抒情性质。
器乐曲都是由歌曲改编的吹奏乐或民乐,吹奏乐《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清晰地印在我这个阶段的记忆当中。
第三年出现了忠字舞(当时就有这个名称)并马上掀起了热潮【据说它在俺们东北尤其盛行。我记得我是于1968年夏天(当时天气暖和)在操场上跟着小学生们学会的,用《敬爱的毛主席》这首歌伴舞。因为年幼弹跳力小,有两节动作我还做不好。】,伴舞歌曲有《敬爱的毛主席》《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等等毛主席颂歌和毛主席语录歌,也可以唱其它颂歌,如《草原赞歌》(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金珠玛米亚古都》《满怀激情迎九大》。人们可以跳与歌曲风格相应的藏舞或蒙古舞,包括大量使用蒙古舞骑马动作。跳舞时或拿舞蹈道具(如红绸巾、语录本)或不拿。即使与《敬爱的毛主席》相伴的也没有统一舞谱,由各地自编。所以忠字舞的共同点主要就是跳舞的动机。
&&&&&&忠字舞出现之前,红卫兵曾用被戏称为“八大件”等刚硬动作边唱造反歌边舞来表演。因为它与忠字舞的流行时间接近,它和多数忠字舞一样动作简单、整齐划一,加上它当时没有特定的名称,很多人把它误忆为忠字舞。其实两者差别不小:除了内容和动作上的差异外,红卫兵跳舞(其舞可追称为造反舞)为的是宣传,全民跳忠字舞为的是礼节,所以造反舞有表演者和围观者而忠字舞则没有。(注:八大件即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顶天立地式、扬臂挥手前进式、握拳曲肘紧跟式、双手高举颂扬式、双手捧心陶醉式、弓步前跨冲锋式、跺脚踢腿登踹式。)
十、音乐荒阶段(日至日)
至24日,九大召开。15日,北京电视台组织了一台庆祝九大的文艺演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这时只剩下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和姚文元等五人,“中央文革”从九大开始名存实亡)在观看电视审查这些节目时大加讨伐。江青说节目有不健康的内容,是污蔑九大。见有人吹嗽叭跳舞,说:“下流轻佻,跳着摇摆舞,干脆裸体算了”。16日,江青在主席团扩大会议上说这些节目“实际上唱的都是民间小调,下流黄色的小调,调子是唱情郎、妹子的东西。用这种调子唱九大,唱语录,不是歌颂毛主席,是污蔑毛泽东思想”,说舞蹈“音乐无节奏”“像爵士乐”。
&这些批判,出乎人们的意料。一些文艺单位纷纷给中央电台打电话,要求撤出正在或准备录制的歌曲等节目。有的单位甚至声明,某些节目电台不能再播,否则他们概不负责。电台、电视台更是惊恐不定,他们开始学习、检讨并对所有节目重新审听、讨论和认识,把凡无绝对把握的甚至未经“中央文革”批准的都停止播出。
这期间《人民日报》经过反复精选刊登了歌颂韶山、井、遵义、延安和北京的五首歌曲。中央电台以为它们得到“中央文革”的认可,立即组织录音,在报纸刊登当天播出。不想却又受到了“中央文革”的批判,说这些歌曲有损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于是,电台节目该播出什么歌曲,无人敢提敢定。面对这种局面,周恩来于4月28日在审定“五一”播出的歌曲时,批准了八首可以广播。它们是《东方红》《国际歌》《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唱社会主义祖国》(1968年版的《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八作风歌》。
文革前期盛行的毛主席语录歌和诗词歌,就从这个阶段的一开始,完全而且永远地退出了广播电台。【在我1970年的记忆中是没有这些广播歌曲和忠字舞的,而且像章都被收进箱子里。】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作于1967年)与早先的曲调热烈的、忠字舞的最常用伴舞曲《敬爱的毛主席》歌词大体相同。【我清楚地记得《敬爱的毛主席》1969年以后就听不见了,与林彪倒台无关。在我记忆中这两首歌似乎既是同一时期的又不是同一时期的,但是我没想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会是音乐荒阶段最初播放的歌曲。所以,我把它放在哪个阶段,都觉得没有这样的记忆。最后把它放在九大以后的几个月里才找对了感觉。】虽然《敬爱的毛主席》的曲作者李劫夫被冤为林彪的人,但是把两首歌曲分别流行的更替时间(以及李劫夫多数作品的停唱时间)回忆成林彪摔死(日)以后,是想当然的误忆,这个时间其实是早在月。
1970年2月和5月,电台播放了两批(每批五首)经江青同意的共十首民国时期的歌曲,称为“革命历史歌曲”,其中《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其中最通俗和流行的。《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声明说:“今天,……为这些革命历史歌曲重新填写和修改歌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些歌曲包括《工农一家人》(原名《打长江》)《毕业歌》《抗日战歌》(原名《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和后五首中的《到敌人后方去》《大路歌》《工农革命歌》(原名《开路先锋》)。
这一年还播出了一首新创作的歌曲《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是毛主席发表5·20声明后中央乐团创作的)。
我记得1970年从广播里听到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和《歌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1971年从广播里听到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由《毛主席是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修改而成)。
以上歌曲大都是高快硬响的歌曲。
1971年出版了一张唱片,上有《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哎)(作于1968年,张振富、耿莲凤二重唱)《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女声齐唱)《万岁毛主席》和1964年创作、1967年12月改词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等四首歌曲,其中两首是复播的语录歌阶段的歌曲。【这一年我在广播里听到了前两首歌,尤其记得《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是这一年听到的】。
1971年电台里播出了优美欢快的新创作的领唱齐唱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70年代初,周恩来在某场合说过革命老根据地的歌曲很好嘛,陕北民歌也很好嘛这类话,有心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同志闻风而动。日开始,电台里播出了五首陕甘宁革命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工农齐武装》《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一个多月后《人民日报》介绍了它们是“由陕西省文艺工作者改词、填词、编曲,并重新发表”。
【老百姓似乎并没有在意广播电台停播了很多歌曲。对于那些歌曲,可能唱腻了,但不怕唱。我不但记得个人唱过,还记得集体唱过。我记得1970年小学生列队齐唱红卫兵作词李劫夫作曲的造反歌《红卫兵战歌》;还记得1973年清明节,全校一百多人祭扫两座“八路坟”(应该是日本投降后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留下的)时,唱语录歌《成千成万的先烈》。】
这个阶段的器乐曲也很少,1971年电台播放较多的器乐曲是钢琴协奏曲《黄河》。此外,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根据歌曲改编的吹奏乐【记得1970年我从广播里听到了吹奏乐《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歌唱社会主义祖国》】,广播电台各节目的间隙应该就是由它们填补的。
忠字舞在这个阶段开始不久,人们就不跳了。因为日,经毛主席同意,中央发出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注意:不能再制作毛主席像章(文革初期城里人普遍佩戴毛主席像章),禁止在瓷器上制毛主席像,不要搞“忠字化”运动,不要搞早请示晚汇报(1967年11月始,在毛主席像前对他和林彪说祝福语。我记得的是1968年的家庭版仪式。据说在个别地方早请示晚汇报一直搞到林彪倒台),等等。
1967年6月,《人民日报》就号召“普及革命样板戏,推动文艺革命的发展”,但是样板戏并没有得到普及。在文革头几年,不只是没有样板戏电影,而且我清楚地记得各家墙上没有样板戏剧照。有位1969年(记得是到东北边疆)插队的城市知识青年回忆说,下乡后他们才知道样板戏,这类回忆应该是准确的。【我也只记得在广播里听过一回显然是京剧的念白和锣鼓点儿,但不知道是什么节目。】
毛主席曾指出:样板戏要提高,也要普及。不要工农兵的戏工农兵看不着,都是城市老爷看。样板戏要允许人家学,凡是发表了的剧本都可以演。工厂、农村、学校、部队都可以组织业余演出,光靠几个样板团不行。开始可能演得不好,但是可以一遍遍地提高。毛主席的指示终于在月开始传达下来。随后文化部举办了革命样板戏学习班,来自各省区的一千四百多名文艺工作者在“样板团”的指导下学习或移植样板戏。
7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做好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工作”一文称“最近以来,许多剧团和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的业余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纷纷演出革命样板戏,掀起了一个普及革命样板戏的热潮”。8月1日,由电视台制作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应该还有《白毛女》)电视屏幕复制片在全国公映(它们是在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八周年拍摄的)。9月,《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的普及型剧本出版。
【1970年7月上旬,我在火车上过了两三天,火车里广播的都是“十首革命历史歌曲”,而此前村里就在教唱《战斗进行曲》和《毕业歌》。7月10日到8月20日,我在佳木斯,广播里和我头脑里回荡的也是这些歌曲。当时幼小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样板戏。】在我的记忆中,从9月(或10月,当时天气还不冷)开始,家家张贴的样板戏剧照,唱腔选段、片断、选场、全剧、教唱,在广播电台里轮番播放(尤其是经常集中播放唱腔)。在这个文艺贫乏的阶段,似乎是样板戏的天下。
&&&&&&&文革刚开始时,中国人口号称六亿,1970年才有八亿的说法。这时产生了一句传言“八亿人民八个戏”,是想概括这个阶段样板戏频繁在电台播出,组织群众学唱样板戏几个通俗唱段,以及纷纷组织非专业团体搭台演出样板戏全剧的盛况。真正被普及的就是七个剧目,尤其是五个最优秀的剧目被演出得更多,似乎很难见到任何文艺团体演出交响音乐《沙家浜》。
&十一、抒情音乐阶段(日至日)
&从日播出一些抒情歌曲开始,广播电台节目中有了日益繁多的新创作的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有很多抒情曲目。
这个阶段有很多广播抒情歌曲,例如:男高音《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董振厚,1972年)《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1973年)《雄伟的天安门》(张振富,1973年)《北京颂歌》(1973年同时为李双江等三人录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李双江,1973年),花腔女高音《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湖北孙家馨,1972年,歌中所唱的针灸治愈耳聋不是科学结论,后来又有一个以花腔开头的不太流行的版本,据说是被江青看好后修改的),女声齐唱《纺织工人学大庆》(1972年),女中音《打起手鼓唱起歌》(罗天婵,1972年,文革后关牧村版的改了“大寨花”“毛主席”等词)和女高音《老房东查铺》(马玉涛,1973年)等两首不久后被禁的歌
。还有女高音领唱合唱《一花引来万花开》(湖北刘家宜)和《政治夜校亮堂堂》(1975年吉林省歌舞团张培兰领唱),女声三重唱《医疗队员到坦桑》(1975
年12月电影纪录片《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二重唱《祖国一片新面貌》《普及大寨县》(张振富、耿莲凤,1976年)(这两首在文革后仍由他们演唱的歌曲,前者修改了有“文化大革命”“大庆”“大寨”等词语的三句歌词,后者改词很多并易歌名为《农村变乐园》)。
【头两年的广播歌曲中,我比较喜爱的有:1972听到的女高音领唱齐唱《歌唱咱们解放军》(陆青霜),领唱齐唱《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辽宁董军工、顾企兰),女声小合唱《解放军野营到山村》,《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员恩凤,比
1969年的《延安儿女想念毛主席》多了一段歌词),1973年听到的男中音马国光的《一壶水》(可能还有《两个小伙一般高》,这两首都是文革前的歌曲)男声领唱齐唱《扬鞭催马送公粮》(河南王殿才),《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张振富
1972年,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作于1967年)。1972我年听过的还有《毛主席指引革命路》《钢铁工人多自豪》《伟大的北京》《工农兵,革命路上打先锋》《工农的子弟工农的兵》和纪录片《红旗渠》的插曲。1973年我听过和在学校学过的歌曲有:《我们是红小兵》和纪录片《沙石峪》的插曲,《针线包是传家宝》《我是公社小社员》《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扛起革命枪》《学习雷锋好榜样》《阿佤人民唱新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文革前的歌曲,此时将歌词“八一军旗红”改为“革命战旗红”)等等。】
我最爱听的抒情歌曲是最后两年的几首电影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卞小贞、梁长喜,1976年电影《南海风云》),《赤脚医生向阳花》(郭兰英,1975年电影《红雨》),《渔家姑娘在海边》(陆青霜,1975年电影《海霞》)。
这个阶段每年一集的《战地新歌》里收录了五十多首大多数是优美欢快的儿童歌曲,很多上了电台,我熟悉约二十多首。我最喜爱的是《火车向着韶山跑》《大庆花开遍地红》和《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
前两个阶段,新创作并在电台播放的歌曲,除了《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似乎再难找到歌词里不提毛主席或毛泽东思想的。当时歌曲里唱毛主席不是出于规定,而更象是出于习惯,不唱也不用担风险。在这个阶段的一开始,歌词里不提毛主席的歌曲就不稀奇了,往后越来越多。例如较早的歌曲《解放军野营到山村》《纺织工人学大庆》《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及文革头四个新电影故事片里两首最流行的歌曲(《青松岭》里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和《艳阳天》里的“书记带咱向前走”)都没有提毛主席。
文革歌曲中有很多可谓“高快硬响”,都是进行曲的节奏。但总体上看这只是文革歌曲的一部分,即使在前两个阶段,歌曲也不全是这样。在这个阶段,这类歌曲就不多了,常上电台的更少。就是这类歌曲也存在不同档次:我相对爱听例如《歌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等歌,而那些比较通俗的曲目则不然(例如文革末期最为低劣的连喊带叫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前两个阶段,广播歌曲中主要是合唱歌曲。而这个阶段,独唱歌曲就比较多了。
大众喜爱的旋律简单的歌曲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现在听不到含有“学大寨”“人民公社好”的原版了)《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电影《青松岭》)等欢快的歌曲,《北风吹》(芭蕾舞剧《白毛女》)《大红枣儿甜又香》(同前)《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芭蕾舞剧《沂蒙颂》)《牧歌》(马评,芭蕾舞剧《草原儿女》)等轻柔的歌曲。另外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1973年译制)中的《护士之歌》也为大众喜爱。
&&&&&&&这个阶段播出了大量的器乐曲(大部分是民乐),多是喜气洋洋的。作为无文字的艺术,很多曲目实际上都脱离了对政治和思想的宣传,而且很多曲目极为优秀。
【我印象中最早听到的有:根据唢呐曲《满堂红》(北方秧歌用曲)和东北唢呐曲《银凤锁》(我觉得是那首东北地秧歌曲)创作的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刚刚听到这首描写当时我熟悉的场景的乐曲,我就听懂并入了迷;根据东北民歌曲调创作的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二胡曲《子弟兵与老百姓》(根据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歌曲改编);民乐合奏《工农齐武装》(根据歌曲改编,我和小伙伴推磨时也听过)。】
我最喜爱的民乐是首播于日的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魏显忠创作并演奏)和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张晓峰创作、郝玉岐演奏)。我最喜爱的用西洋乐器演奏的乐曲是:电影纪录片《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中一段欢快的曲子,小提琴曲(小提琴曲的数量相对不多,但它们在质量上超过文革以前的艺术水平)《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1976年,不过这是一首改编作品)。
其它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民乐合奏《丰收锣鼓》《大寨红花遍地开》,二胡曲《红旗渠水绕太行》(闵惠芬奏,1974年,根据歌曲改编)《奔驰在千里草原上》(王国潼奏),柳琴曲《春到沂河》,等等。
这时有一首优秀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被解禁。它曾于1966年6月在中央电台播出,当时立刻红遍大江南北,但随即这首抒情音乐被禁播。《牧民新歌》于1972年9月被录制成唱片,1973年在电台里重新播出,并且配乐叙事长诗《张勇之歌》的开头使用了它。在笛子曲里《牧民新歌》与《扬鞭催马运粮忙》平分秋色。
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文艺晚会中有一些中国传统和民间曲目(如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其中闵惠芬演奏了几首二胡曲:《江河水》(原曲为描述孟姜女哭长城的辽南民间笙管乐)、《二泉映月》(民国时期的二胡曲)(一年前中央乐团的同名弦乐合奏却被江青压制)、《赛马》(文革前创作,文革中被修改)。1976年5月拍摄并在23日公映的电影《百花争艳》中,有隋代琵琶曲《十面埋伏》、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和二胡曲《江河水》。但是文革时期电台上一直没有播出过上述曲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鲜花盛开的村庄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