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是指

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说明_百度作业帮
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说明
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说明
教科书答案1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完善.2封建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3民智未开.4缺乏强有力地领导.5无科学章程6列强的干涉个人答案:百姓没觉醒,无群众基础个人答案
我认为关键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而不是像中共的教科书里面所说的那样
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都是依靠投诚过来的清朝新军,所以后来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另外也缺少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威望且对革命忠心耿耿的统帅,他们还一度任命黎元洪为总司令,可见他们实在没有好的人选(此时孙中山在国外)。...当前位置: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最根本的表现是[]A.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最根本的表现是
A.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C.被独裁者篡夺了革命果实D.导致革命转入低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最根本的表现是[]A.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主要考查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辛亥革命的成就: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及形成不同的原因:1、相同点:(1)阶级属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2)主张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3)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4)都有进步性。(5)都脱离群众,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着局限性。2、不同点:(1)方式上,维新派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2)认识上,维新派对清王朝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张,局限性更明显;而革命派则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3)作用和影响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际影响更大,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二者是资产阶级中的不同派别,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与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有一定的联系;而革命派则是中下层分子,其革命性较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以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稳定的代理人,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抗中迅速下台。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作了条件。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一时期出现了亚洲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其失败的经验教训:1、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2、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东北易帜:“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毅然于1928年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史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东北易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日~日),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1948年“行宪”后改称总统府,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政府。宁汉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国家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时间:日2、地点:南京3、正式形成:“宁汉合流”4、影响: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中原大战: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蒋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发现相似题
与“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失败的最根本的表现是[]A.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6087445396483014852515973532044当前位置: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被..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被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C.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其都失败在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即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被..”主要考查你对&&武昌起义,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武昌起义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含义:
是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②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⑤导火线: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
武昌起义的爆发:时间:日经过:革命党人攻克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领导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领导力量);湖北新军(武装力量)
武昌起义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省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2、消极影响:立宪派、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中国同盟会含义:
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组织集合而成,成员如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章太炎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世界的革命团体。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特点: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②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④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⑤时代要求: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同盟会政治纲领:(1)内容: ①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②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2)评价:①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同盟会成立历史意义:(1)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史学界对同盟会性质的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同盟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政治组织。这种观点认为,同盟会既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又是一个包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松懈联盟。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居于领导地位。“同盟会是一个由很多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派别组成的革命政党”,他们在“反满”问题上结合起来,而对反帝主义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都存在着严重分歧,预伏了辛亥革命终归失败的危机。一种意见认为,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是几个阶级或几派势力的松懈联盟。同盟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但这只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内部的左、中、右派的区分,也正是同盟会内部矛盾和后来分裂的主要根源。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2、客现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教训:①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②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辛亥革命含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概况: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浸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②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本原因)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④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11年4月,广州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行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领异。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的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辛亥革命主要集中在南部原因:
1、革命形势遍及南北,但主要集中在城市,未与农村相结合,缺乏稳固的基础2、革命势力南多北少,东部沿海强于广西部内陆(原因:东部和南部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北方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东部和南部最早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发现相似题
与“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被..”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4761209503270724234460235211200515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作者:李吉奎
  辛亥革命已经百年。对许多青年人而言,它已是遥远而陌生的往事,然而,在当时,这场革命却是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是划时代的大事。
  【假如当初实行君主立宪……】
  这场革命,是从1894年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党人从事反满开始的。武昌起义引发各省独立(光复),至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1949年10月,人民共和国又取代了民国。到如今,走过艰苦卓绝之路,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东亚病夫”,已达到初步繁荣昌盛的境界。这个历史性的成就,溯其源头,应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百年历史值得人们追忆,这笔厚重的历史遗产值得人们去继承。
  辛亥革命,若严格按同盟会纲领,它首先是反满革命。称之为平民革命、国民革命均不准确。它虽然本质上是民主革命(创立民国诉求),但有社会革命的目标(平均地权),故《民报》发刊词中说,要举民权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按主持者本意,首先是反满(反清反满不能等同,不必代为回避,不然,就不称“驱除鞑虏”了),其次是反封建帝制(创立民国),第三是“反对资本主义”(平均地权),称之为民主革命还是比较准确的。
  辛亥革命运动经历17年之久,由辛亥年武昌起义总爆发而取得成功。之所以有这场革命,根本原因是清朝到了末路,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不仅一般民众仇官,廖仲恺写文章刊于《民报》,署名竟是“屠富”),内忧外患交迫,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结束满人统治。孙中山是有思想的革命家。他制定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制订了“革命方略”,拟制“革命程序”,即军法(军政)之治、约法(训政)之治、宪法(宪政)之治,一步步实行。(他后来还拟定了“建国方略”、“建国大纲”,要进行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民主训练。)有了主义和革命方略,又有危机和压迫,反满起义便不可避免了。
  日本人说,原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武昌起义的第一功臣。为什么这样说?武昌是湖广督部所在地,武昌起义的领导群体大部分是原来的两湖学生或留学生,这些人是张之洞栽培出来的。湖北的新式教育、新军、现代企业(汉冶萍、汉阳兵工厂等),都是张之洞办起来的。当然,他并未想到有此后果,本意是巩固大清,却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1年咸丰皇帝设立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是洋务衙门,办理洋务新政(设江南制造总局、招商局,选派留美幼童等,均是从此时开始),也办外交,从此,便开始洋务运动,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正眼看夷人并与之打交道。不过,朝廷顽固势力占尽优势。任何改革都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故他们不想变,更不想大变、快变,不能与时俱进,结果是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且看它的政治路线图:洋务新政―变法―政变―拳变―新政―试行立宪―皇族内阁。中间一个大波折,发生在3年内(、1900),即戊戌政变、己亥建储、庚子拳变三件大事。庚子以后,不得不变,这便是清末10年左右的新政。公平地说,它也不是完全放弃自救,但决心不大,错过了机会。很紧张,害怕汉人分权。到了宣统朝,排斥清廷“柱石”袁世凯,成立皇族内阁,又三次打压立宪请愿,最后是铁路国有政策引发民众抗议风潮,更将它的支持者立宪派推向革命党。刘坤一、张之洞死了,袁世凯被逐走了,这样大清国便失去汉大员的支撑;满大员糊涂者多,明白人少,又举措乖张,大清便不可避免要倒塌了。革命党人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和密谋,一次比一次惨烈,尤以黄花岗起义为最,死了86人。还有许多暗杀活动,弄得督抚大吏们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加上宣传、捐款,反满动员愈来愈广泛。所谓人心思汉,积压于胸底的反满情绪,终于迸发出来了。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一、袁世凯复出。二、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三、清帝退位,结束了大清国,也结束了帝制。
  现在,有的学问家说,辛亥革命搞坏了,中断了清廷改革之路,又弄出了一个袁世凯,导致后来北洋军人作乱,也就是袁死后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若任由清廷推行新政,不去干扰,保留一个皇上,如英国、日本,甚至如欧洲一些小君宪国,岂不更好?何况,后来又引发以阶级斗争为口号的不断革命,所以革命之说要不得,要“告别革命”。其实,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中国的国情也不存在“虚君共和”的可行性,“皇族内阁”擅权即可说明。革命党志在反满,满人退出中国权力中心,由汉人掌权,这个掌权者必然是威权主义者。孙中山倡联邦制(合众政府),但执政不几天,便说不能行联邦制,而且很快下台了。
  “辛亥革命搞坏了”之类的说法,实际上关系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严肃问题。
  如果从同盟会纲领来判断,结束了爱新觉罗皇室统治,推倒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目的当然是达到了。(“平均地权”是讲征收城市土地增值税,不是耕者有其田或平均土地。)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颁布了三十几宗政策、法律、法令,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郑重提出五个(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统一。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国会两院选举,选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副总统。日,大总统正式就职。至此,辛亥革命的任务便完成了。大家可以评论,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答案当然是正面的、肯定的。
  【孙让位、袁上台:民初的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教科书上都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陈伯达便有一本小册子,叫做《窃国大盗袁世凯》,说袁想当皇帝,想当万岁、万万岁,翻到神志发昏章第十三,说袁世凯是个人主义不断恶性膨胀的结果。1911年与1912年之交,可不是那么回事。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公开承诺,袁若能推倒清廷,便是中国的华盛顿。孙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立即向袁通电表示,他本人是暂时承乏,虚席以待。为何如此讲?很简单,当时国内国外呼声一致:中国新领导人“非袁莫属”。
  为什么“非袁莫属”?因为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对各种政治势力而言,孙都是一个未知数。各国公使并不看好他。原立宪派的领袖并不真心与他合作。革命党方面,南京选临时大总统,湖南谭人凤就不投他的票。章太炎高唱“革命军兴,革命党销”,直言“逸仙不晓国中情伪”。相反,原国内立宪派领袖、曾是袁氏老师的南通状元张謇,不久前还与袁在彰德会面。成为袁氏幕僚长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则正在拉袁、梁(梁启超)合作。袁氏的长期竞争对手盛宣怀,通过他的侄子盛国华向袁氏输诚。从牢房放出来的汪精卫与袁子克定结拜兄弟,成为促孙下台的重要说客。罗列这些,无非是想说明,袁项城是有一批重量级“粉丝”的。袁氏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当过外务大臣,举办过许多新政。他有地方、中央工作经验(旧称历练)。北洋六镇是他练出来的。他熟悉外交,洋人认可他(只有日本人不太乐意)。另外,对于清廷对他罢黜一事,也心有耿耿焉,如今重新上台,见大清气数已尽,当然是尽力摇撼这株大树了。尽管就个人品质而言,他并非善类,但他的大总统职位是国会选出来的,合法的(虽然选举手段卑劣些)。怎么能说篡夺呢?所以,袁氏当国,不能认为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当然,辛亥革命也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全国推翻了帝制,紫禁城里却保留了一个小朝廷。后来()便有复辟之举和复辟之谋。帝制遗孽未绝,总有人想当万岁,或当皇上的臣仆。这不是一般问题,它从根本上反映出革命党无力最终解决新旧政权交替和终结王朝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新政权的旧官僚性质。尤其是当唐绍仪内阁结束后,北京临时政府基本上由一批未受近代民主政治训练的官僚把持。“官本位”思想与体制继续延续下来。民主、共和思想还仅仅是少数知识精英从西方移植的舶来品,远远谈不上“深入人心”。民初的思想家普遍感到国民道德沦丧和旧传统之无处不在。于是,有了以1916年《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创办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它以“民主”、“科学”为口号,进行思想启蒙,十分必要,但并不彻底。所以,中国虽进行了一场民主革命,但对中国人而言,民主主义教育却仍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这就使袁世凯之流得以上下其手,不断愚弄、折腾国民。
  二、民初以后若干年间,中国不断有独裁者、野心家出现,他们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什么约法、宪法、法律,通通不屑一顾。这种状况,固然是民主政体的制度未能建立(更说不上完善),以及权力制衡机制缺失之所必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反民主的事类还有市场。民元政党纷出,渐趋于两党化(国民党、进步党)。若循此发展下去,政党政治是有希望的。但来了一个“刺宋案”(刺宋,是袁世凯干的还是陈其美干的,有两说。从证据上看,是袁所指使),引发“二次革命”,袁世凯于是对国民党采取行动,政党政治、议会政治由此便葬送了。民初以后三年政治的日见堕落,便是发端于此。又如蒋介石,罔顾现代民主社会政治生态的多元性、包容性与竞争性,硬搞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这样搞,不是搞出中正式法西斯,还能是什么?在民智未开、民众仍然受役于威权的社会里,法律是很难约束个人独裁倾向的。民初乱象,说到底是民智未开,是“民主”与“法制”缺失的问题。所以,提高国民的现代文化水平,进行民主训练,熟悉普世价值,让民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才是正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倡并且落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三者不可缺一,不能偏废。否则,既不能解决“官本位”,也不能落实“为民生筹国计”的国家亲民本质与国家持续发展。在这方面着力,实在是治国不二法门。
  三、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边疆危机。相反,民初边疆危机更加严重,“五族共和”、“五个统一”都未能实现。日俄谋东北、内蒙;沙俄谋外蒙;俄英谋新疆;英谋西藏。为何民初边疆危机比清末更严重?因为国家更加衰弱了,军阀、官僚、政客忙于内争,谁也不顾边疆的事。满洲皇室与外蒙通婚,中央与外蒙尚有血缘关系共同语言,到民初,这个纽带断了,沙俄诡计便易得手。故虽然徐树铮收回了外蒙,但直皖战争一打起来,外蒙还是丢了。动乱、内战两位一体,衍生物便是领土丧失。考察1840年以来的历史,屡试不爽,而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为例,非言此乃革命之过错,是执政者的治国无方和军阀、官僚、政客内争所致。国人须记取这段痛史。
  辛亥革命的本意是推倒满洲皇室,结束帝制走向共和。但是,建立了共和国后,人民不但未能享受民主、共和之福祉,国家还演出了专制和复辟帝制的丑剧。历来研究者们总是说,孙中山不该让位,选择袁世凯是失计。其实,孙让位、袁上台,是民初政局的最佳选择,南北统一,国家避免了一场战祸。孙中山信守承诺,也在政治上获得了声誉。反过来说,不让位,能挺住吗?依我对晚清民国史的了解,在辛壬之际,孙、袁他们都演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换场之后,是另有剧情和台词了,未可作一例看。
  从来信史非容易,最是丝毫戥秤心。用平常心态去评说辛亥革命的人和事,去分析这场运动的开场与落幕,去总结这段民主革命的历史,实际上还有许多事可做。回翔往事,不一定是伤感的。(来源:同舟共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0/09 09:3610/09 09:3110/09 09:0810/09 08:5910/09 08:5410/09 07:5710/09 07:1110/09 06:23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股票/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