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都蒙B选项正确率为什么不对?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2014年高一历史真题课时汇编: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必修1)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2013 年题组1.(2013福建文综21)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本题以朝鲜战争这一周年事件作背景考查中国军队名称。教材上的表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A 选项是抗日战争时期;BC 都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选 D。【答案】D2.(2013福建文综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概念,材料当中没有提到“热战”,故 ABC 三个选项都错误;“冷战是指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故选 D。【答案】D3.(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 A、C。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 B 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答案】D4.(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考点】冷战格局【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 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 年华约成立,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 BCD 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A.。【答案】A5.(2013海南单科20)1948 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 B;选项 C,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 C;1948 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有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选 C。【答案】D6.(2013上海单科35)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B.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C.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D.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考点】美苏冷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形态等分歧与对立,开始冷战,冷战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深刻影响了世界,故 A 项最准确。在冷战掩盖之下还存在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冷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特点,故B、D 项正确。C 项表述不正确。【答案】A 项 3 分,B、D 项 1 分,C 项 0 分2012 年题组1.(2012上海单科卷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解析】材料中的“外国势力”指的是苏联,苏联控制东欧,美国控制西欧。此材料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抨击苏联对东欧的影响,说明美苏冷战已经形成,选 D 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表明美国在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对抗东欧的企图。【答案】D2.(2012全国大纲卷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6 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 1955 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解析】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1954 年 10 月 23 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 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答案】C2011 年题组1.(2011广东文综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 A 项,因为马歇尔计划主要在欧洲实施,它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 B、D 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政治军事手段,不符合题意中经济手段,排除 C 项;故选 A。【答案】A2.(2011天津文综11)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本题考查法德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 1940 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答案】D3.(2011福建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 世纪 50 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解析】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即可解决问题。杜鲁门主义 1947 年 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 1948 年 4 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 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 1955 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 C 项。【答案】C4.(2011上海单科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解析】A 项越南战争的结束表明美国战略的收缩,有利于苏联的战略扩张,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执行“莫洛托夫计划”指 1947 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应该属于苏联战略扩张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D 项签订《华沙条约》对抗北约,属于苏联主动战略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撤出古巴导弹,则表明苏联的实力仍然弱于美国,体现了苏联的退缩,符合题意,故选 C 项。【答案】C5.(2011江苏单科17)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解析】“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位时期;苏联解体后, 美苏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说明 A、C、D 表述错误。【答案】B6.(2011海南单科21)图 1 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1973 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图 l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解析】本题应结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相关背景来分析选项。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 C。【答案】C2010 年题组1.(2010广东文综22)1959 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1959 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 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 1973 年,B 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 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 D。【答案】D2.(2010全国Ⅱ卷文综23)图 3 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 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 C 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 D 项,正确答案为 B。【答案】B3.(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 1945 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此题应该选择 D。【答案】D4.(2010海南单科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 20 世纪 70 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解析】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 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答案】C2009 年题组1.(2009安徽文综21)图 4 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解析】解题关键是从图片能判断出越南战争是美国的噩梦,故 C 项正确,A 项标题范围过大,B 项没有指明主体美国,D 项主体法国错误。【答案】C2.(2009江苏单科19)1961 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析】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 C 项正确。【答案】C2008 年题组1.(2008广东理基68)1949 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军事上遏制苏联 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包括东欧国家,A 错误;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遏制苏联,而不是针对殖民地的独立运动,B 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 1949 年,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 1955 年,D 不符合史实。【答案】C2.(2008江苏单科19)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 38 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 B 项。【答案】B3.(2008海单科共同部分31)1945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 D.国际联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现代国际组织的掌握,杜鲁门所说的宪章是联合国宪章,反映了其对联合国与国联关系的看法。解题的关键是确定 1945 年前的“三十年”的所指,再联系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建立国联的设想进行判断。【答案】D4.(2008全国文综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 4 摄于 1961 年 8 月,图5 摄于 1989 年 11 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应为柏林,1961 年 8 月和 1989 年 11 月分别是柏林墙修建和拆毁的时间,在 1961 年柏林墙修筑时冷战早已开始,并未引发军事冲突,柏林墙的修筑和拆除也不属于民族问题。而是分别反映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和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B5.(2008全国文综Ⅰ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 20 世纪 50年代至 80 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在两极格局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没有签署和平条约,A 项说法错误;韩国与中国建交在 90 年代,B 项表述也不对;二战后美国在南朝鲜保持了军事存在,而苏联在朝鲜没有保持军事力量,C 项也不对;朝鲜战争后,南北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半岛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对峙格局。【答案】D6.(2008上海春季8)右图反映了 20 世纪某重大事件,图中两人坐在导弹上,他们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德国和英国B.日本和俄国C.德国和美国D.美国和苏联【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这是在美苏争霸中出现的。【答案】D7.(2008天津文综24)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来轰击,还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 年柏林危机 B 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 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纽约”“莫斯科”和“哈瓦那”分别是美、苏和古巴的城市。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剑拨弩张,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危险。【答案】D2007 年题组1.(2007江苏历史21)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解析】1942年对德作战的国家不包括法国,因为法国已于1940年败亡,故排除含有法国的选项。【答案】C2.(2007上海历史 A 组14)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 20 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那场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独立战争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南北战争【解析】艾森豪威尔是二战美国名将,盟军总司令,很显然,这场战争指的是二战。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2014年高一历史真题课时汇编: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必修1).doc
文档介绍: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2013 年题组1.(2013福建文综21)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本题以朝鲜...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步步高】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检测&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专题检测(二)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A.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B.中国失去了香港岛C.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D.外国公使可以进入中国2.有人说:“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与这两人都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中法战争3.左宗棠病逝后,清廷赐给左宗棠的谥号为文襄公。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那么,这则评论主要是针对左宗棠(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收复新疆 ③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为对俄谈判提供军事支持 ④击败阿古柏,夺回北疆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呶呶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自己不能直言上谏C.同僚的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的倾轧、兵舰落后和军费不足5.读右图中的历史信息,引起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漫画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6.促使近代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的胜利7.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人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8.台湾义士邱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9.读右图,这是1899年在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的漫画《射猪斩羊图》,图中的猪羊喻指传教士。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运动和斗争策略与此有关的是( )A.太平天国、扶清灭洋B.五四运动、还我河山C.辛亥革命、驱除鞑虏D.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10.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11.1932年,日本威逼利诱我国优秀短跑健将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当年的奥运会,刘长春严词拒绝。刘长春严词拒绝日本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伪满洲国复辟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韪B.伪满洲国为虎作伥,镇压抗日联军C.中国人不应该代表外国参加奥运会D.满洲乃中国领土一部分,应该代表中国参加而不是伪满洲国12.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材料中的“国家问题”主要是指( )A.国共两党的斗争B.维护国家主权独立C.国民党内的派系争斗D.国统区的反蒋斗争13.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b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C.要依靠政府军队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14.对右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15.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日本侵略者采取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推行日本的奴化思想B.减轻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C.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D.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16.史学家张萌麟讲道,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国民大革命B.西安事变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7.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抵京访问,胡锦涛在会见连战时指出,“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是国共两党向两岸同胞作出的庄严承诺。回眸历史,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基础是( )A.抗击日本侵略者B.打倒列强,除军阀C.抗击美国侵略者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8.抗日战争开始后,有人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今日红军(指已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段话的含义是( )A.贬低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B.污蔑共产党军队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C.指明了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D.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共产党军队的作战行动19.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D.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20.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应。”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6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阅读邱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材料二 《毕业歌》是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作于1934年,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请回答:(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9分)(2)2010年是台湾光复65周年。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是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伟大胜利。试分析这个伟大胜利对中国和世界有何历史意义?(6分)(3)说一说《毕业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它表达了青年学生的什么抱负?(7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这个宣言是一个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本应早日发表,还是七月四日起草,七月十五日就交付国民党的,可是推迟了两个多月才发表,然而宣言的基本精神是没有损失的。这个宣言不但将成为两党团结的方针,而且将成为全国人民团结的根本方针。中华民族之复兴,日本帝国主义之打倒,将于今后的两党团结与全国团结得到其基础。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材料三 “……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共产党人既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军事指挥之下,人人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蒋介石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谈话》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说明从宣言的提出到发表中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影响了国民党集团。(4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蒋介石的谈话说明了怎样的问题?(4分)23.阅读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给你的历史启示是什么?(5分)(2)图二针对什么史实?你有何感受?(6分)(3)图三给我们什么警示?我们应如何对待?(5分)【答案解析】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C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口通商正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要求,从此国门被打开。]2.B3.D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和议事”,所谓和议,是指清政府向列强妥协退让,屈辱求和。①是清政府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不存在和议的问题。]4.A [李鸿章谈到自己平时请款遭到“驳诘”,所以他认为“军费不足”;“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是因他认为自己遭“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5.C [从图片信息可看出,众人正在分割一条巨龙,即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6.B [列强放弃瓜分中国,改为以华制华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斗争,分水岭是中国义和团运动。]7.D [“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为直接提示信息,表明了作者肯定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精神。故D项正确。]8.B9.D [从时间上判断,最符合的是义和团运动,而且义和团的起因也是反洋教斗争。]10.D [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看,“攻打使馆”这一事件发生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叙述,可判断出正确答案。]11.D [D项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日本侵华期间在东北扶植傀儡政权的事实。]12.B [解题时,一要结合张学良说这话时的中国形势,当时日本入侵,民族矛盾尖锐。二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国家太弱”。]13.D [以前的战争重视武器装备,而共产党主要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政策,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4.C [图中日本教科书宣扬日本发动大东亚圣战是“造福了亚洲”,为其侵略行为贴金,最有力的反证是揭露其罪行,因此,C项是最有力的驳斥证据。]15.D [结合日本推行这一政策的背景,可知选项B、C明显不对。题干中没有涉及“日本的奴化思想”的内容,所以A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就是要中国人不能再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逐渐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16.C 17.A18.C [“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对中共战略战术的肯定。]19.B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D [要注意理解材料中的“中国现行关税……无论属何国,均为适应”,即各国“机会均等”的含义。]21.(1)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台湾从此脱离祖国的怀抱。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3)1931年,日本为摆脱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趁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九一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愤学习、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2.(1)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也影响了英美在华利益。(2)七七事变标志全国抗战爆发,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为团结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实现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说明在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努力的敦促下,蒋介石表示国共团结抗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此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23.(1)近代史上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犯下滔天罪行。启示: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日本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对中国及其它亚洲邻国的侵略历史,引起爱好和平人们的抗议。世界人民都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一方面要强调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另一方面也要主张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3)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召魂,威胁周边和平。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和这种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解析 解答这类图片史料问题,应结合图片内容、文字注释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其中“启示”、“感受”、“警示”等设问立场观点一定要正确。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选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