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女人死后穿寿衣有什么讲究何讲究

您当前的位置: >
老人怨两个儿子不孝 死后将21万现金藏寿衣火化
老人怨两个儿子不孝 死后将21万现金藏寿衣火化
去年腊月一天,47岁火葬场职工杨林火化一位死者尸体时,透过炉口看到一件他前所未见蹊跷事情——火化炉里无数张百元钞票火光中翻卷飘舞,瞬息间又被熊熊烈火吞噬。这一幕让杨林差点惊掉了下巴,谁家有钱任性到这种地步?
死者是位陶姓老人,江苏阜宁县三灶镇人。早十多年前,陶老汉按照当地风俗,和两个已经成家儿子分了家。陶老汉就把老家两亩地给儿子种,自己到县城郊区租了间房,专门收起了垃圾。
直到去年年底,因为常年风吹日晒,加上平时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缺乏营养,陶老汉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快要不行了。他希望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住到儿子家,由儿子媳妇养老送终。于是春节前回了儿子家。
让陶老汉万万没想到是,当他回去和两个儿子说起这件事时候,两个儿子竟然找出种种理由,你推我让,谁也不想把老子接到自己家来过。
带着委屈,陶老汉又回到了自己家。今年春节后不久,他孤独中去世。
得知老人去世消息后,两个儿子很快赶到现场。当时边上不少邻居议论纷纷,说老人家可能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已到,所以自己把新寿衣都从头到脚穿得好好。
两兄弟没做多想,和其他亲属简单商议后,就把父亲送到了火葬场,然后一大家子外面等骨灰。
火化工杨林工作结束后,从里面出来问了人,找到陶家兄弟,把刚才见情景说了一遍,只听得两兄弟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回到家中,两人细致整理翻查了父亲遗物,发现去年下半年老人就从银行里取出所有存款,共计21万余元。(手机不浮躁 )
哥俩这时方才彻底傻了眼,明白了是老人见儿子都不孝,宁愿把钱带走,也不留给子孙。
搜索阅读:,女城管打死残疾老人 【武汉一老人卖菜被城管收秤拖行涉事城管被除名】武汉一起城管暴力执法事件日前被曝光。78岁的张端五在路边摆摊卖菜时,秤被武汉东西湖区城管委人员收缴。老人扒住城管皮卡车上,被拖行十多米后倒地。记 者11日从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了解到,受伤老人已出院,涉事城管队员被除名,相关领导被问责。安顺女城管打死残疾老人,激起民愤,数千武警、公安全副武装,催泪弹有木有,震撼弹有木有,高压水枪有木有,电棒有木有,几小时打死打伤100多人有木有~~~各种都有!!!(有图有真相)点击图片 进入下一页
贵州安顺女,如何为老人购买寿衣有何讲究 详细说明迎瑞祥寿衣 寿服我们最专业,款式多,花色新、质量好、价格平,男女式唐装、父母装、长袍马褂。“迎瑞祥”老字号的承诺,品质的,,8旬父母诉儿腾房 儿子称住40多年不是非法入住|农村父母啃女儿贴儿子|被拐儿子不认亲生父母|父母生了儿子不理女儿|儿子死了遗产父母继承|儿子为什么不孝父母,天堂殉葬用品提供女款寿衣最新产品,你在这可以查看到女款寿衣价格图片,可以查看最新女款寿衣行情,这里汇集了各大品牌女款寿衣,让我们分享生活中最美的女款寿衣,欢迎,,寿衣入殓死人真实图片 逝者还未火化,仅在医院太平间就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元,让不少家属感叹死不起。 新京报记 者调查发现,医院太平间高消费的背后,是寿衣,,佛教观点:人死七日方能火葬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火葬,过去佛教大丛林非常重视,一般均在七天后举行。这是有依据的,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有用家里老人过世做寿衣剩下的布料做宝宝衣服的吗如题,发现老一辈事事真多,那么多讲究不可能面面俱到,都是说对孩仔好,怎么个好法呢,请问给死人出殡时穿红色寿衣有什么内涵——所有资料文档均来源于,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搞笑吧[恐怖图片]栏目下:殡仪馆火化死人图片,殡仪馆火化死人的真实过程图片的恐怖图片精选,本文包含7张图片。喜欢搞笑图片,搞笑gif动态图片,搞笑段子,搞笑视频等内容,,但是,看着孩子就坐在自己身边,却不能好好交流,许多父母也表示了苦恼。下面是采访中,一位母亲在今年春节前写给儿子的信。里面充满了她对儿子的爱意和,,老汉30年不见儿子告子要赡养 曾离婚子判给女方|财产儿子继承女儿赡养|儿子去世父母赡养规定|儿子去世儿媳赡养老人|子女不赡养父母判几年|儿子死了老人的赡养,独居老人被女儿雇凶杀,然而,近日发生在南京的“独居老人被女儿雇凶杀害”的事件,再次挑战了我们的底线。 据报道,最近,在南京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名64岁的独居老人被杀害在家,八旬老人一岁的儿子,八旬的老人一岁的儿子 母亲带七岁儿子自杀,八旬 老人 一岁 儿子,一岁婴儿面似八旬老人,八旬老人为儿子还款,101岁老娘 八旬儿子,八旬老人多少岁,上海一,单身独居老人保姆,【北京轩宇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现急招【单身独居老人住家保姆】【2人】,工作地点位于【朝阳-亚运村】,薪资【
(搜索阅读内容由:提供)
【九十岁老人被儿子饿死 老人怨两个儿子不孝 死后将21万现金藏寿衣火化|儿子为什么不孝父母|儿子去世儿媳赡养老人|八旬老人一岁的儿子|人死后穿寿衣过程图片】
暂无相关内容
您可能还喜欢:
栏目热点:
最新更新:
(C)Copyright
不浮躁 ,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1 Powered By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二十几岁女人跟五十岁男人结合会有什么问题?_百度知道
二十几岁女人跟五十岁男人结合会有什么问题?
双家反阻力太男反麻烦二财产面闹特别男先离世情况甚至病重家都闹震明显香港些豪门恩怨垄问题查纠结死近澳门赌王没死家闹翻轻红颜伴白发受欺社同情种隔代恋真让胆战惊三闹知道提问题我孔圣母亲轻嫁给孔孔父亲七十孔父亲死孔受白眼与歧视孔命硬否则变态变性孩等于选择痛苦童真情原问题都挡住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性面64岁行64岁都孤独于寿命般都比男久面轻要照顾死要继续忍受孤独思想刚刚候文革期80
会有很多问题的。最起码你们怎么整个宝宝。而且沟通起来应该会有代沟的。其实吧。。如果有什么必须的原因。。这些也是可以克服的。。恩``貌似海明威就是这个样子的。。恩``你可以找下参考``参考``
像父女,性生活肯定不如意,性格差异大,有代沟
性生活有问题
二十几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2)(2)(1)(1)(6)
记述家乡丧葬习俗后的话
我在家乡生长二十年,那二十年里见证过不少村里父老乡亲逝世,并向长辈们作过粗浅的了解,这是我印象中家乡的风俗。
在作这个记录时,心里很不轻松,有时联想到早夭的人逝世后有不同的风俗,心里有种隐痛,不忍去想更不忍去记。虽然生老病死遵循自然法则,毕竟人死不能复生,而逝去的都是和生者共同生活过的血脉相连的亲人。
我的记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1997年我回老家去时,遇到一个送葬的队伍,从死者的遗像上看是个老妪,乐队吹着悲伤的乐曲,而送葬队伍中没有一个人哭,有人一边走一边面带微笑用手机打电话,看上去个个心里有按奈不住的喜气,当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等到2007年我母亲去世,我回去时发现,葬礼讲究了,请唱班、请八脚,放焰火,放冲天炮,但哀思却淡薄了。在送葬的路上,唱班和八脚走走停停,讲一些俏皮话要女婿给烟给红包,不然他们停下来,孝子贤孙们就得跪着爬在地上,这叫熬女婿,“熬”有恶作剧般的折磨和搞笑般的敲诈的意思,给葬礼添加了不少娱乐元素。过去那庄严肃穆的习俗正淡出人们的记忆了。
虽然历来把老人逝世叫喜丧,但毕竟是阴阳相隔,是一种彼此之间永远的失去。我还是怀念过去化悲痛为力量的提法,在人生走到尽头之后,有亲人朋友真心实意的怀想和悲痛,这是有缘在这个世界上相遇相扶的每个人,百年之后应该得到的哀荣,也体现了生者对生命的真诚尊重。
——家乡的风俗之五
人生要经历许多大事,有两件大事非常重要而又不用自己操心,那就是生和死。在我的家乡,孩子出生是件大事,有特定的风俗(见博文《人之初》),老人逝世,也是件非常讲究的事情,有一系列要遵守的规矩,形成家乡老人百年之后特定的风俗。
记忆中家乡的老人,都是在生病卧床一段时间后逝世,那种突然辞世的例子不多。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家里的亲人们都在床前尽心照料,到弥留之际还会日夜守在床边,准备给老人送终。一个人死了有没有人送终,有多少人送终是人们特别在意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送会认为死得太凄凉。人们在吵架时骂人“死后没有人送终”,是一句很恶毒的诅咒。在死者即将咽气的时候,儿女们一边在床边烧着纸钱,叫烧落气纸,一边哭着对死者说:“你走吧,去吧,别怕,我们都在这里。”死者在亲人的环绕下,在哭声中安然离去。待他(她)完全咽气后,亲人们再也忍不住悲伤,放声大哭起来。村里的女人听到哭声,就纷纷来到死者床前,含着泪水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
也有弄错了的事情,据说村里有个老妪,她的女儿、儿媳一边烧着落气纸,一边哭着告诉她别怕,为了少受点罪安心地走吧。她对孩子们说:“我清醒百醒的么样走得了呀?”后来她的病不治而愈,又活了很多年。老姐妹们常善意地取笑她:你的落气纸都烧了,还回来做么事呀?她则笑着回应:清醒百醒的想走也走不了,罪还没有受够呀。
死者离世后,他的本家的男人都自觉分工到各个亲戚家去报丧。女人们自觉聚在一起撕孝布,做孝鞋,孝鞋是白布鞋,做的质量相当粗糙,说是谁的孝鞋穿破得越快越吉利,子辈和孙辈的鞋子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准备好死者装殓的衣服还要赶着做寿衣。家里的孝子哭着放下死者床上的蚊帐,头带孝布去池塘边烧纸放鞭炮,用废弃的火炉为死者从水塘里取一些水,略为加热后象征性地给死者的身体擦洗一下,就给死者穿寿衣。死者要系一个用白棉纱做的腰带,活了多少年纪那腰带就由多少股棉纱组成,这个不能弄错了,说是到那边后要凭此验收其人的阳寿。装水的瓦灌子要摔破,用来擦身体的白布条随便挂在一棵小树上,任日晒风吹雨打,最后不知去向。穿上寿衣后用白布单裹住死者的全身,从床上移到搭好的门板上,尸体上压根称杆,门板下面点上长明灯,死者就装殓好了。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女眷们哭了一场又一场。
在将尸体放进棺材之前,死者的尸体上要放杆称杆。停尸的木门板下要点上长明灯。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至今不甚了然。人们不时在搁门板的凳子上放杯水,说是给死者喝。过了半天,那水真的少了,又添些,说是死者喝了。其实,那水是因为蒸发而变少的。停尸后到下葬前,死者亲属轮流守夜,一是为了陪伴死者,也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靠近尸体。
把尸体放进棺材叫进材。先是放一通鞭炮,女人们立即嚎淘大哭起来,先在棺材里放些梳理得很好的长稻草,几个人抬着尸体轻轻地放进棺材。那一刻是音容永隔的时刻,所以亲人们哭得格外撕心裂肺,有的人抓住尸体不让放进去。待盖上棺盖,人们用长长的钉子把盖子钉住,钉一下叫一声死者不要怕。棺材里是一个没有光的黑暗世界,如果死者有知,怎能不怕?可是,那里是人最终的归宿,怕也没有办法。进材之前有阴阳先生算了,那时刻死者忌什么属相的人在场,那么这个属相的人要回避,哪怕是至亲,只能在另一个屋子里哭。我的母亲逝世后,告知她去火化时忌我的属相,可我和爱人都全程在场没有理会这个禁忌,事情过去两年多了,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可见这只是迷信。
在死者入殓或者进材之后,遗体前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有酒菜米饭等供品,人们不时地烧些纸钱。这时,村里的男人们会到供桌前来吊唁死者。比死者年纪小的,无论辈份如何都会恭敬地叩头,比死者年纪大的晚辈也叩头,长辈则作揖鞠躬。别人叩头时,孝子也陪着叩头,待别人叩完了头,孝子还要向来吊唁的人叩头表示感谢。这一天,当孝子的非常辛苦。如果没有儿子,就是女儿做这个工作,别人会觉得格外伤感,这也是历代乡亲重男亲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无儿无女,本家中血缘最近的将继承死者家业的人就来做这个工作。叩完了头喝杯茶、抽支烟,谈一下死者生前的好,说说他临死前的一些情况,如死者最后的一餐饭,最后的一句话,言语间流露的是真挚的怀念。
人死后择定下葬的日子。死者家里请村里八个身强体壮的男子抬棺材,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八脚,请了八脚抬棺材是死者很高的待遇。一经请过后直到下葬,八脚天天在死者家吃饭,喝茶,抽烟,相当于司仪。下葬前,他们先去选好的坟地挖坑,叫挖井。出殡前孝子要理个发,因为此后七七四十九天他不能理发。
出殡的时候,家里的亲朋都来了,村里的老少也都来了。鞭炮响过后,为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为很多人写过悼词,来请父亲写悼词的人,给一包烟给父亲,然后含泪对父亲诉说死者生前的苦和好。父亲听着,默默地记着,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父亲奋笔疾书,他那老花镜会聚的光点跟着他的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着,这个情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二天出殡时,父亲念着他写的骈体文悼词,听者莫不动容和落泪。
后来,父亲逝世了,姐姐为父亲致悼词,很有父亲遗风。后来,母亲逝世,我为母亲致辞,算不上悼词,只是说点心里话。据说,在我父亲逝世后,村里就我的父母葬礼上有正规的致辞,过去的悼词追思,已经被请戏班子唱哭代替了,他们有一套专门针对父母的哭词,用家乡的楚剧唱腔,一样很感人,只是放之人人而皆准,没有特点。
追悼会后,在吹吹打打声、不绝于耳的鞭炮声、悲天呛地的哭嚎声中,长长的送葬队伍绕着远道去到坟地,亲朋都带白孝布,死者的亲儿女头带拖地的孝布,侄子们半身长的孝布,更远一点的只是蒙住头的孝布。儿孙还拿着哭丧棒,穿着草鞋,叫送上山。到墓地后,棺材放进墓穴,孝子的草鞋也脱了随着埋葬。还有一个瓦灌子,里面放有饭菜一起埋在墓穴里。在埋葬的过程中,亲人跪在坟前,离开时人人都对着坟墓叩头,然后走近道回到家里。回来时,孝子在坟上抓把土带回家。
死者埋葬后,有三天的时间里,每到傍晚死者的儿子头带孝布,在一个本家的陪同下去给新坟送灯,本家提一个蓝子,里面有香纸,灯油、鞭炮。在坟前用瓦片做一个小容器,把灯点着了放在坟前。每天去烧点纸,放些鞭炮,烧柱香,加满灯油。小时候晚上去别的村里看电影,回家时看到地里有灯光随风摇曳,就知道那里添了新坟。
哭 望 星 台
在死者离去后第三天晚上,由女儿家做一个纸房子——灵屋,烧给死者,做纸房子叫托灵。有的还烧一些纸做的其它物品。亲朋都要到烧纸屋的场地痛哭,这个过程叫哭望星台。说是死者的魂魄由两个差人引着去阎王殿报到,他还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死了,到这天走到奈河桥生死界,他回过头看到亲人在哭才知道自己上路了,在那个时刻他还能看到自己的亲人。两个差人也在考察,这个人生前是善是恶,如果是善,应该有很多人为他的死悲伤,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情况报告给阎王。常常是在半夜一阵狗叫后,就有人说:“(魂)来了,去哭望星台吧。”准备停当的人就开始哭起来,那个时候,亲人们哭得非常真切。即使这个人生前没有多少人待见,但死后这个时刻人们都会真心地哭一场,表示对他的原谅和帮助。
人死后每七天是一个纪念日,一共有七个这样的纪念日。第一个纪念日叫头七,最后一个纪念日叫满七,是最隆重的。部分亲戚会带着纸钱、鞭炮来祭奠。有的烧纸多打包来烧叫织袋。少不了又要大哭一场。满七是最隆重,过了这天也说明要走出丧亲的阴影,好好过日子了。其余的日子看家里的情况,可以简单纪念一下,烧点纸放点鞭炮,点柱香即可。
家乡人哭丧很有特点,一边哭一边诉说着,拖着长长的声腔,那是真正的长歌当哭。一个人死后有人会哭丧,那是个很招人的看点,有时很远的乡亲也跑来看热闹。诉说的都是死者生前点点滴滴的好处,话语,还有死者一些不为人知的苦衷,表达着生者难以忘怀的痛失。常常是一个人哭诉着,几个人一边劝解一边跟着抹眼泪。会哭的人会把全场的人都哭动心,止不住和她一起落泪。也有不会哭的人闹笑话。小时候记得人家传说,某女哭其父曰:“我前天来看你呀,看到你脸都肿了啊,我就知道你这个肿不是个好肿呀……”因为落气时、入殓时、进材时、哭望星台时、新的奔丧的人来哭时、做七时,都是要哭的时候,会哭的人一段又一段,不重复而又动人,这取决于哭者对逝者的感情、对事情的留心和善于表达,让人感叹又钦佩。有的人死了,亲人中没有人会诉说着哭,远亲的人会定时约着说:“我们来哭一场吧”,于是她们开始摇晃着身体,放开嗓子哭诉起来,觉得那是在履行一个必要的程序。
人死后,他的后人要穿白色孝鞋,短的得穿四十九天,长的有人穿三年。在人死后第一个春节,死者家的春联用白纸写,第二个春节用绿纸写,第三个春节用黄纸写,到第四个春节才用红纸写。那三年春联一般是写“守孝三年容易过,父亲(母亲)恩德永难忘”。每年的忌日,儿女们都会拿着纸钱、香、鞭炮去坟墓祭奠一番,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逝者的追忆。
中。孩子们常常在过中的过程中就填满了肚子,到吃正席时就吃不下东西了。喝茶和过中是谁先来谁先吃,分批进行。后来者吃时会对先吃过的说“有偏了”,先吃过的则说“当偏哪”。
家乡的婚俗(下)
好日子终于来了!婚礼前后有四天的时间。
第一天:上头。男主角和自己的姐夫或妹夫,或者表兄表弟一起,挑着大量的鱼和肉,还有女孩子化妆用的红头绳,雪花膏,花手帕之类的东西去女方家吃午饭,同时商量好男方要来的搬嫁妆的人数。这一天来客不多,但有两种重要的角色正式登场了,那就是女方的两个上头娘儿,她们将负责整理好女孩子的嫁妆并在女孩子出门时为她开脸和梳头。男方的两个牵娘儿,她们负责盘点男方收到的嫁妆并负责为新人铺床和调节婚礼的气氛。婚礼上一应事宜基本上由她们主理,那是亲戚中儿女双全、能说会道、熟知婚礼礼节的人才能担当的任务。
第二天:搬嫁妆。双方家里的亲戚都来了。女方家吃了早餐后,一阵鞭炮响过,上头娘儿开始收捡女孩子的嫁妆。这时,除了家里的亲戚之外,村里的姑娘媳妇都会来看热闹,衣服装在哪个箱子里,裤子装在哪个箱子里,鞋子放在哪个柜子里,被子枕头放在哪里都是有讲究的。在装箱之前,姑娘媳妇们检看着嫁妆,有羡慕,有称赞,据说有虚荣心的女孩子还向别人借东西装箱,叫压箱子,那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上头娘儿每装一个箱子柜子,都要说顺口溜一样讲几句吉利的话,如“金满箱,银满箱,幸福日子万年长。”如果讲得不好,姑娘媳妇们就不让她们装箱。随着嫁妆装进箱子柜子里或塞在被子枕头里的还有饼子,那将在男方家里引起很有趣的争夺。
箱子装好了,男方家浩浩荡荡的搬嫁妆的队伍也到来了。女方把嫁妆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由女方的父亲或兄弟把一个个箱子和柜子锁起来,每锁一次上头娘儿得说几句吉利的话。如“前锁金,后锁银,姑娘嫁的是富贵人。”来搬嫁妆的人就用带来的绳子把东西系好,用扁担挑的挑、抬的抬把东西搬到男方家里去。这时,新女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女方调皮的男同志把箱和柜子的钥匙藏了起来,女婿得拜钥匙。人们在床袋下放石头子,让他在上面叩头,还要他拿出很多烟献了又献,最后经过丈母娘出面调停,他才能拿到钥匙高高兴兴地回家,虽然膝盖有些痛。
男方家迎来了嫁妆要大摆宴席,犒劳搬嫁妆辛苦的人们和来贺喜的亲戚。酒席过后,一阵鞭炮声响过,男方的牵娘儿要检箱了——盘点女孩子的嫁妆,并把东西归置好。这时,村里的姑娘媳妇都来了,来看新娘子的陪嫁和针线手艺。小孩子们在被子枕头里乱摸,谁要是摸到一个饼子就高兴得大叫起来,我二姐就有过在一个人娶亲时摸到五个饼子的记录。箱子和柜子由新郎打开,但要牵娘儿说了吉利的顺口溜之后才肯开。如“金钥匙,打(开)皮箱,箱箱都是好衣裳。”每开一个箱和柜,就是一阵欢笑。等东西检视完毕,牵娘还要负责铺床挂蚊帐,每做一样都要说顺口溜。如“白蚊帐,金牙床,来年生个胖儿郎。”东西归置好后,表兄表弟姐夫妹夫都争着挤在新人的床上过夜,叫压床。
第三天,迎亲。到五更,剃头师傅就来到家里为新郎理发。理完了发,新郎带着两个女孩子和几个男孩子,敲锣打鼓去迎亲。与此同时,新娘子也开始了梳洗。出嫁的前夜,村里的姐妹们都会来到新娘子家,她们坐在一间房里,有火盆,有瓜子,大家烤着火,嗑着瓜子,叙说着姐妹们的情分,直到很晚才散去。等到五更,新娘子开始梳洗后,姐妹们又陆陆续续来到,为新人送行。上头娘儿为新娘子梳头、开脸,说一些到男家后的规矩。新娘穿上新鞋子后坐着脚踏在量米的斗上,走路或站着要套一双旧鞋,直到出门时才把旧鞋脱在门里边。待一切准备妥当,姐妹们又坐在一起,一边话别,一边倾听男方的锣鼓声,等待迎新的队伍到来。迎新的人来了后,她们栓上门,要新郎给糖给烟给上头娘儿利是,说很多求情的话才放迎亲的人进门。这时新娘吃了几口糖拌的辞娘饭后,由上头娘儿扶着拜别祖先和父母。这个时候,新嫁娘的母亲会忍不住号陶大哭,自己养育了二十几年的女儿转眼嫁为他人妇,母亲心里是悲欣交集。在母亲的感染下,女儿也会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声中饱含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叹念,对未来不可知的媳妇生活的担忧,让旁人也忍不住为之动容。懂事的女婿在迎娶新娘出门时,会跪在丈母娘面前说些会好好待媳妇的宽心话。我读初二时,就半夜跟一个堂哥去很远的地方迎亲,那夜真冷,那路真长。
天蒙蒙亮时,迎新的人敲着锣鼓回到新郎家,这时,村里小孩子和爱热闹的大人都起来了,小孩子叫着“新大姐来了”奔走相告。新房里点起了成对的红烛,牵娘将盖头盖在新娘头上,说是进门时不能和公婆小姑小叔子照面,那样的话以后的日子口角多。新人在牵娘的引导下先拜天地祖先,再进新房拜床,之后两人坐在床沿上撒帐。牵娘把准备好的花生、红枣、大米、硬币抓起来向床上撒去,一边撒一边念念有词,每说一句众人就和一句“喜呀——”。我还记得姑妈家的大表哥接婚时撒帐的歌:
一对新人进洞房呀,(喜呀——)
洞房蜡烛映霞光呀。(喜呀——)
左边摆的箱和柜呀,(喜呀——)
右边摆的柜和箱呀。(喜呀——)
金满柜呀银满箱呀,(喜呀——)
中间放的新牙床呀。(喜呀——)
牙床铺锦被呀,(喜呀——)
锦被卧鸳鸯呀。(喜呀——)
要生儿来生五个呀,(喜呀——)
要生女来生一双呀。(喜呀——)
儿女双全人丁旺呀,(喜呀——)
夫妻恩爱万年长呀。(喜呀——)
迎亲这一天新娘子很不容易,白天被丈夫的表兄表弟堂兄堂弟姐夫妹夫作弄,他们要她倒茶献烟,还要在她面前说些不三不四的成人笑话,甚至做些有点过分的小动作,说是结婚三天无大小。新娘子只有耐着性子躲着忍着。到晚上,村里的青年人来闹洞房,又把白天的闹剧再上演一回,叫幸(幸是“逗”的意思)新大姐,谁表现得最赖皮谁就最会幸。有的有胆识的新娘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舌战群雄,不仅不让人占便宜,还从此后在婆家和村里树起自己的威望。有的老实的新娘甚至会被人幸得哭了起来。人们觉得,新大姐没有人去幸接婚就很没有意思。
第四天:回门。新娘的兄弟一大早就挑着火炉和新娘梳洗用具来新娘家接姐妹回娘家,叫送油盆,那油大概是过去梳头用的桂花油。早饭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作为回报,这一天新郎就要遭殃了。新娘家准备着很多“节目”等着他。第一是一进门时从门上面掉下的扫帚或泼下的凉水;第二是在新娘向丈人丈娘及新娘家的长辈们叩头时,垫在膝下的床袋下尽是尖锐的石头子,他每次一跪下,苦莲树子、枫子球、或削好的萝卜会象雨点一样向他没头没脑砸来,虽然不至于鼻青脸肿,但还是会打得他面红耳赤。接下来,“好心”人拿来一碗丸子给新郎吃,那丸子有真有假,里面有面粉裹着的枫子球,一不小心会咯痛他的牙齿。闹完后吃完酒席,新郎新娘就回家去,这还没有完,等到他们回来,那些恶作剧的弟兄们早用板凳做好了桥,要新郎背着新娘“过桥”,每回家进一道门,都有人关上门,要新娘照着里面的人的话说一遍才放她进去,说的都是些成人玩笑话。等到新娘进了房门,这个辛苦的婚礼才算大功告成了。
据说,家乡的青年现在靠说媒定亲的已不多了,大多数是自由恋爱。虽然是青年男女你情我愿,但人们还是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完成这一整套程序。孩子相好了,大人还要托一个媒人正式提亲,还要按照规矩一步一步地做来。
家乡繁杂冗长的婚俗,我童年时详细地见证和听人讲起过,少年时朦胧地神往和梦想过,青年时坚定地轻视和反叛过,到中年了,我又仔细地回忆和记录过。
家乡的婚俗
春节前后,是家乡的青年男女的好日子,很多人把婚期定在这段时间里。我没有考证过其中的原因,但有一点很明确,因为春节前后是农闲时节,亲戚朋友都有空闲参加婚礼,这样会使婚礼显得格外热闹而隆重。
家乡的青年人从恋爱到结婚,有一套漫长而复杂的程序,只有经过这漫长而复杂的程序的婚姻,才是大家认可的婚姻,在上了年纪的乡亲们眼里,那套程序比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还管用,那是祖辈们传下来的规矩。谁要是没有经过这套程序结了婚,在很长的时间里会被人们看作另类,背后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这套复杂的程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议婚和结婚。
在小儿女初长成的时候,就会有媒人上门提亲。提亲的人负责向男女双方的父母讲清楚对方家住哪里,姓是名谁,长相怎样,身体如何,是否勤劳,脾性怎样,家境如何,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兄弟姐妹有几人,父母为人怎样,家庭在当地口碑如何等等。说媒绝对是一门艺术,既要真实地反映情况,又要艺术地陈述不足而不让对方感到踌躇。有一则流传在家乡的笑话反映了媒人说话的艺术:说一个媒人为一个哑巴和一个跛子说媒,对跛子家说,那姑娘可好了,从来不多事,不多嘴,只知道干活;对哑巴家讲,那小伙子可精神了,走路也是一蹦一跳的,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说媒也是有风险的,有的媒说成了,结婚后小两口过不到一块,一吵架就大骂媒人是骗子,大呼自己当初上当受骗,这时就会有人幸灾乐祸地说媒人:当初收人家礼物,喝人家鸡汤时是想不到一辈子要挨骂啊。
说媒的人上门后,如果两家有结亲的意向,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活动:相亲。女孩子在媒人的带领下,由自己的母亲或嫂子陪同去男方家走一趟,叫看房子,意思是去看一看男方有多少房子。房子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家产,哪怕家里一无所有,有一幢宽敞的大瓦房就很能说明家底的厚实了,所以,至今家乡人还把建房子当作终身最重要的事情。男方家庭备好酒菜,隆重地招待来宾,村里人也会跑来看看女孩子的长相和做派,是不是落落大方,是不是高高兴兴。一般说来,女孩子要是对男方条件中意了,会主动为前来看望的乡亲端茶倒水,如果不大中意就会不理会看热闹的人们,如果这样,散去的人们会议论纷纷,说一些“这顿酒菜可能白办了”的话叹息一番。亲事成与不成,在这个环节可以定下来。亲事一定下来,媒人可以得到一块布料,可以喝上一碗鸡汤。
亲事定下来之后还有一个正式的订婚仪式——起媒。男方带着彩礼去女方吃早餐,彩礼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几块上好的布料,更好一点的是外加一斤毛线。等我长大一些后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有些家庭为这些彩礼不惜举债。女方也会给一个红包和一些鞋袜鞋垫之类的东西给男方回礼,那鞋和鞋垫是女孩子千针万线做的,特别有意义。女方还是看房子的原班人马来到男方家吃酒席,吃完后男方会给女孩子一个红包,还有一大包糖果,糖果带回去在全村挨家挨户分发,告诉人们谁和谁定亲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过程中女方得了便宜,男方所有的彩礼将都要作为嫁妆带回到男方家去的。自此之后,每当端午中秋,国庆元旦,男子会去接女子到他家去走亲戚,在这种来来往往之间,女孩子熟悉了男子家里的人和生活习惯,熟悉了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为将来到这个村庄来生活打下人际基础。
两家订婚后,男方每逢春节都到带着肉和点心去女方家辞年,女方回报男方的是女孩子做的鞋子和鞋垫。在辞年的礼物中,那块肉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如果女方家里接收了那快肉,就意味着他们准备将女儿嫁过去了,如果没有接受说明还没有嫁女的打算。所以,在儿子去辞年时,母亲总是嘱咐儿子,就是使劲拉拉扯扯,也要让丈母娘把那块肉收下。于是,在腊月,经常看到辞年的女婿和丈母娘在村里拉扯得不可开交。更有急不可耐的女婿,一进门径直拿着自己带来的肉去厨房切了煮了,丈母娘在给了他不少脸色看之后,不得不妥协于这不成文的风俗。
吃了辞年的肉就算启动了议婚的程序。到次年端午节,男方就要带着大量的桃子、鹅毛扇子,还有布料肉等礼物到女方家送端午。女方把那些桃子和扇子分发给每一个亲戚家,告诉亲戚一个信号,今年准备嫁女了,亲戚家准备送礼了。到了中秋,男方还要送大量挑月饼去女方家,女方家照样将月饼分发给每一家亲戚,告诉亲戚们要定结婚的日子了。于是,择定一个日子,男方备上礼物去女方家里求女方的八字,叫要媳妇。这个过程有点艰难,有时要去十次八次才要得到。在女方开出孩子的生辰八字时,丈母娘会伤心痛哭,还当着很多人的面痛陈订亲以来男方家及男孩子礼数不周的地方。这是女方家最后骄傲的机会了,一旦八字开出去,女儿将为人妇了,只有用隐忍和宽容来让女儿有省心的日子过。
男方拿到女方的八字,就算赢得了婚姻的主动权,结婚的日子都由他们来定了。他们会拿着男女双方的八字叫人看一个好日子,看好后就去通知女方。女方在确定日子后就忙着打家具,通知亲友,亲友们纷纷送来礼物,那礼物都将给女孩子带去陪嫁。于是,双方各自按耐着失落或喜悦的心情,紧锣密鼓地等待那个好日子的到来。
家乡的年俗
早上起床后,爱人对儿子说:“现在年过月尽了,你要收心好好读书了。”这句话,听起来特别耳熟和亲切。时至今日(正月十六),用老家的话说叫年过月尽了。大人爱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一方面说明过年期间所有的禁忌和礼数,从今天开始可以不讲究了。一方面说明过年的悠闲生活结束了,大人们要去忙种田地,小孩子该好好上学读书,那二十几天的热闹和快活要告一个段落。
在老家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那一天叫过小年。家里会煮些好吃的东西吃,晚上要摆上供品,点上香烛,放起鞭炮,请菩萨祖先回家过年。那仪式很隆重,家里的男子在那里叩头。没有长牙齿的孩子这时候要头盖红布躲在房间,怕回家过年的祖先看见了,因为怜爱而“摸”孩子一下,孩子就会发烧生病。供品是一块肉和三碗饭,两个满碗和一个半碗。小时候我不解,问妈妈:“我们家有几个祖先?”妈妈说有很多。我说“很多才吃两碗半饭和一块肉,那怎么够呢?”结果招来妈妈的一个白眼:“没规矩”。这个供祖先的规矩每晚都要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晚上,在这期间,家里的人不要吵架,不要说死之类不吉利的话。
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初一,家里的食品一天天丰富起来。打糍粑,做肉糕,磨豆腐,炸丸子,膏糖粑,酿米酒,还要炒瓜子,炒花生,炸面食(叫角儿),炒地瓜角儿,高粱角儿。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有吃不完的零食。各家各户还会请裁缝做过年的新衣服。有童谣说:二十四,煮鱼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猪肉;二十七,炒瓜子;二十八,家家炸(做油炸食品);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晚上贴门神,初一出来大摆手。反映了迎新年过程中的忙碌和喜悦。
在这些日子里,亲戚家里还要互相辞年。就是派一个代表提一块肉和一些点心去给亲戚送礼,吃一顿饭后收到礼品的人家会在送礼的包里放一些花生,角儿之类的东西叫接包儿。孩子总是等着去辞年的大人带接包儿回来吃,尽管同样的东西家里也有,但总感到从亲戚家带回来的味道不同。年轻的后生到未婚妻家去辞年比较讲究,送的礼品会更好一些,带回的接包儿除小吃之外,常常会有未婚妻做的千层底鞋子和绣的鞋垫。这时,在村里迎接辞年的后生的就不止是家里的小弟小妹,还有村里的小媳妇们,她们会拦下后生辞年的接包儿,看他的未婚妻的针线手艺,嘴里啧啧地夸奖着,说不定心里在暗暗地和自己的手艺对比呢。由于亲戚之间大多数是亲连着亲,有时辞年的礼品,张家送李家,李家又用这东西送王家,王家又用这些东西送张家,东西转来转去的又回到自己家,成为笑谈。
三十的晚上是要守岁的,那时没有电视看,一家人围着火盆一边吃瓜子、角儿,一边讲这一年经历的一些事,一边说说对来年生活的憧憬。火盆上炖着初一早上吃的鸡或猪腿,有时还烧糍粑吃。淘气的孩子有时偷偷地将一个没引子的小鞭炮放在火盆里,“啪”地一声把在座的人吓一大跳,大人在这一天决不会骂人,只嗔怪道:“这狗东西”。每过一个时辰要放一次鞭炮,最后一次放鞭炮时贴门神和对联,叫做封印,从封印到正月初四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以免失财。谁家坐得晚谁家守岁最有诚意,祖先和菩萨就会最眷顾谁家。有的人家大人守岁到天亮,那些日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就算天天不睡觉,也不会觉得累。
初一出来大摆手,说的是初一全村男女老少都穿着新的过年衣服,摆着手到村里各家各户拜年。因为穿上新衣服,冬天笼在袖子里或放在口袋里的手拿出来摆动着,使得过年走路都特别精神。上半天是男人拜年,女人在家待客。下半天女人拜年,男人在家待客。家家都准备了糖茶、香烟和瓜子、角儿招待客人。长辈到晚辈家只须作揖说“恭喜”,晚辈到长辈家要叩头。岁数大的晚辈会被岁数小的长辈拉住不让叩头,可因为岁数大,那晚辈特别重视礼数,一定要叩头。在拉拉扯扯之间,人和人之间就有种说不清的情谊、亲密和敬重。很多人家在堂屋地上铺上松树叶,好让叩头的人不至于跪在硬地板上。孩子是想什么时候拜年就什么时候拜年,一进门口喊“拜年”也不论辈份就叩倒一片,主人笑得合不拢嘴,直往他们口袋里装吃的东西。他们在各家跑了一圈又一圈,口袋里装满了各家的小吃。这一天,小孩子到谁家都有吃有喝,整个村子因为过年而沸腾起来。
正月初二是亲戚之间男人拜年的日子,也叫拜跑年。亲戚少的一天就跑了个遍,亲戚多的初三还要继续。女婿一般第一个拜岳丈家,并在那里吃早餐。如果未娶亲的男青年先拜外婆家。他们每到一家,会吃上几块肉糕,任务不重的还会再品尝主人家的甜米酒煮荷包蛋。回到家后,常常会议论一番谁家的肉糕做得真作。初四及至整个正月是女人们走亲戚的日子,尤其是谁家新娶了媳妇,那新媳妇基本要走完所有的亲戚,叫请新大姐。等亲戚走遍后,新媳妇家要大摆宴席回请各个亲戚,叫办回席。孩子们一般只走一走外婆家或姑姑家,小时候我没有外婆家也没有姑姑家,所以特别羡慕别的孩子过大年走亲戚。
正月十五的早上,各家男女老少要穿上过年的衣服,到先人的坟墓上去上坟,也顺便去踏青。其时麦苗出土不久,象兰草一样成行成路地长在地垅上,女人头上插上大麦苗说是能防头痛。来到祖先的坟墓处先除草,给坟墓垒上新土,再在新土上挂上纸钱(把纸钱用土块压在坟墓上面及四周),还放鞭炮烧香烧纸线。为的是祖先在家里过完年(腊月二十四接回去的)回来看到他们的“家”被后人整理过了。到十五晚上,家家又要隆重地祭拜一番,然后放着鞭炮把菩萨祖先送回去,过年也宣告结束了。
我已经有十五个年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不论在哪里,一到过年就会想起在老家过年的情形,会顺着年来年往的日子想象着家里人在做着什么,会在电话里象在家里时一样,年前问一声:“年办齐了吗?”年后问一声:“年过得好吗?”虽然有些程序我没法象在家里一样执行,但我一直在心里默想着。今年,我成功地做了一块肉膏和一碗鱼丸子,得意了好一阵。家乡的年俗,也许有些繁琐,但繁琐中才有了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这种味道和情谊烙印在游子的心里,任多少时世的变迁、岁月的风雨都难以抹平。07、3、5
从穿着可以看出一个女人的情趣,从喝酒可以看出一个男人的品味。
一类男人,找酒喝。酒已经是他生活中如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只要有酒喝他就格外精神。谁有酒事他都积极地响应,有人请客他就主动参与,实在没有机会了,就自己作东,请人共饮。这种人干着一份能喝点小酒的工作,酒名远扬,在喝酒的场合里常被想起,有时请去拚酒,因此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哪一次喝了多少酒,是他与人交流的主要话题,也是他生活中最精彩的记忆。他们常常喝得不省人事,但乐此不疲。就这样“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桃花诗》唐寅)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罗隐)“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尊酒。”(《劝酒》白居易)虽然因酗酒而“面上今日老昨日”,但总的感觉是
“心中醉时胜醒时”。 (《劝酒》白居易)
二类男人,看酒喝。没有人知道这种人的真正酒量。他的酒量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酒菜。是好酒,是好菜,他也会尽兴地大喝。二是喝酒的人,如果是他的上级、领导,他也会放开豪饮。否则,他总有充分的理由不喝,或者才喝一点,就“醉不成欢惨将别”。(《琵琶行》白居易)由于既让一般人摸不着深浅,又在上司面前颇会逢迎,这种人在职场上往往顺水顺风,但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也不知他在得意的时候,有没有“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白居易)会不会因“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李白)而帐饮无绪。
三类男人,好酒喝。好者,喜欢也。虽然他们不象第一类男人一样找酒喝,但一上酒桌,无论面对的是深交还是初识,都摩拳擦掌,准备着大干一场,必定要一醉方休。一方面自己要大喝,唯恐说他不爽快;另一方面要用各种理由让别人喝,唯恐喝得不尽兴。这种人小有身份和地位,经历的多,能驾驭各种场面,也能应付各种场面。他们最好的下酒菜不是在厨房里做的山珍海味,而是在劝酒中说的段子。“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狂歌词》白居易)酒入热肠,一个个“高谈阔论惊四筵”,(《饮中八仙歌》杜甫)“斗酒十千恣欢谑”。(
《将进酒》
李白)再难受也要撑着,喝了去吐,吐了回来又喝,宁愿伤身体也不能伤感情。“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骤雨打新荷》元好问)有时也“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李清照)最终还是落得个“腩”肥“情”瘦。
四类男人,择酒喝。这类男人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面对酒有一种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的气度。由于他的优雅和自重,没有人忍心逼他喝酒,他也从不逼人喝酒。面对浮华年代日新月异的酒文化,他始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难为自己,也不难为别人;有所喝,有所不喝。兴致来时,会邀上三五好友喝一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既表达了自己的邀请,也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真诚而不勉强。他最高兴的是和知己好友在一起,“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一边喝酒一边谈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也重感情,在至亲好友离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渭城曲》王维)为的是日后“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欧阳修)
虽然女人通过穿着打扮,体现女为知己者容的娇憨。但是,她们并不希望男人通过喝酒,去展示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爱美的女人有一个会喝酒的男人,很有安全感,有一个太会喝酒的男人则会有一种危机感。因为酒和女人一样,有水一样的外表,火一般的灵魂,会让男人沉醉。
事情经过方知难
首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今天在北京昌平区一中落下帏幕,我代表海南初中物理老师参加比赛,荣获一等奖。拿着获奖证书,高兴之余心里是百味杂陈,总的概括是一句话:事情经过方知难。
从接到参赛的任务到讲完课,前后共五十八天的时间,这五十八天的时间里,我教案写了十二稿,课件改了十四次,详案写了六次,(每修改一次我都保留了原底,作为成长的记录。)一直到上课的前一个晚上还在修改。在学校共试讲四次,到金盘实验中学试讲一次,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打磨着这一节课,自己在成长中备受煎熬。别人提出一个建议,虽然知道这个建议很好,但要经过消化吸收,再把它转化成具体能实施的东西,这个过程相当地痛苦和艰难。为此,多少个晚上在睡梦中突然醒来,多少个中午才打个盹又惊醒,每天在电脑前工作,脸上长了几颗大大的痘,最后一次试讲脸都变绿了。在试讲失败的时候,心里的压力不可言表。而我就是带着这种压力,带着没有经过试讲的修改方案出发的。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员符策俊老师陪着我一起折腾。我这个方案里要这个器材,下一个方案里又改用另一个器材,他马不停蹄地帮我准备这、准备那,有时费了一番心血又用不上。何秀杰主任陪我折腾,每一稿教案出炉后我就让她帮我较对,她从格式,错别字、语言规范上帮了我很大的忙。也是她一次次张罗着要我试讲,有一次我太累了,还开玩笑说是她逼的。劳燕老师陪着我折腾,她和我一起到昌平,因为磁铁不能带上飞机,我们的器材有很大一部分在承办学校解决,是她和我找这找那,还动手把器材进行修饰,配合我在学校做好的课件,比赛期间,所有的生活事宜由她负责,我只管比赛,不操半点心。卢红老师陪我折腾,她和劳燕一样找学生配合我上课,还两次单独听我对她讲课。来北京前,我的新方案就是讲给她听过,她告诉我哪里不顺,哪里学生会有怎样的反映。黄宏奋陪我折腾,他一次次带着我去找别人做课件中的动画,虽然那动画后来没有用上。韩双忆陪我折腾,带着病送我去金盘实验中学试讲。王先驱老师为我修饰课件上的线条。还有我们组里其他老师,一次次试讲中都陪着我折腾,他们纷纷从教学实施细节上给予我很多有益的建议。
在课的设计上,黄田炳老师对我帮助很大,在磁场概念建立那个环节,用“磁场力的存在、不接触而作用、在空间各点都有作用”的层层分析的方法,就是他的主意。我一次次揣磨和实践,最后把这个主意用具体的实验现象来表现,又有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述,成为我教学的一个亮点。梁明奋老师,在磁现象教学的环节,帮我下决心删除了求全的做法,就表现教材中提到的三个现象和问题。莫德勋教导在相同的问题上又给了我更具体更简洁的建议,让我这个环节的实施少走弯路,为突出重点扫清了障碍。谢冬霞老师帮我下决心删除了探究磁场的第二个环节,我在重新整合她的提议时,确实感到痛苦,那意味着同时要把我很精彩的“磁场由点——线——面”认识的内容删除,直到到了北京后,我才想出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把多余的删除后,保留了自己精彩的东西,这里也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亮点。罗基鸣老师,多次从课的设计的逻辑性、一些提法的科学性、因果的合理性上整体为我的教案把关。
在这个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句话。在教学设计讨论时,罗基鸣老师说:叫学生摆小磁针,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的目的是什么?我苦苦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把几个小磁针、更多小磁针、许多铁屑在磁场中排列所要说明的问题分作三个层次——粗略、大致、比较具体认识磁场分布,这样以来,让我的探究活动变得有针对性、有序而有效,成为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在我第一次试讲后,张光宁校长说:人家叫名师赛,究竟要看名师什么?这让我被浮浅的形式弄着晕头转向的心开始清醒,我最早定的基调是朴素、有效,可是在和黄田炳的研究过程中,有些偏离原来的方向,张校长这句话,把我悬在半空的心又拉回到地面上,可要在地面站稳又得推翻大部分设计,我还是坚定地按照自己的初衷修改教学方案。在金盘实验中学试教后,谢冬霞老师说了一句:你的实验现象很真实。“真实”二字让我心里一亮,回到学校后,尽管离出发只有五天时间,我果断地把课件中所有人为的图片全部删去,改成实验实拍,让我的课回归朴素和真实,变得简洁而明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学生,我两次试讲后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从自己的感受上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使我在实验器材的摆放方面、在磁体名称的介绍上和学生的习惯和认识配合得比较好。还有符咏梅、符程老师,为我试讲操了不少心。正是有这许许多多提到名和没有提到名的人的帮助,才让我在痛苦的磨炼中坚持下来,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里,我用一个姓杜的评委专家(只知道她是杜老师,不知名字是什么。)对我的课的评价作为对帮助过我的人的答谢:
“你的课上得很好,很经典。在五年前是不会有好评的,那时讲究哗哗啦啦的探究。你却用常规的实验,一个现象、一个结果,简单明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很佩服你,很羡慕你能做得这么好。”专家的鼓励,同时也是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肯定。
杜老师还听出我的湖北口音,说我是移民海南,把湖北教育的先进性带到了海南。我说:我在湖北工作才四年,在海南工作十七年,我是在海南成长起来的老师。海南是我专业成长的沃土,罗基鸣老师、金伯康老师、黄田炳老师等都是我专业成长的领路人。
所有的艰难都化作了收获的喜悦,我衷心地感谢大家!
初读张爱玲
每年过生日,爱人总要给我买点礼物作为庆贺。今年我早早对他说,不要衣服饰品什么的,想有一套张爱玲的书。那时刚在电视上看了《倾城之恋》,被剧中俊男靓女、还有那虽不屈折缠绵却也撼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打动,觉得错过了张爱玲那么多年,该补上这份遗憾。于是,我们去新华书店,把能买到的《红楼梦魇》、《倾城之恋》、《重访边城》、《流言》、《半生缘》、《小团圆》等都搬回了家。
我首先读的是《红楼梦魇》,因为自己也是个《红楼梦》迷,再加上书名《红楼梦魇》很有特点,迷上了《红楼梦》可不就是如梦如幻,象梦魇般醒不来也睡不踏实,这种感觉太真实、用词太到位一下子引起我的共鸣。书是全部仔细地读过了,读的时候也是津津有味,因为张爱玲博引了很多原著中的叙述来印证自己的某个观点,有时让人会心一笑。可读完后印象却有些模糊,对她所研究和陈述的某个版本出现的年代、作者、生活中的原形实在没有太大的兴趣,对她强调的人物关系及年龄也不是太在乎,《红楼梦》对我而言不过是一本小说而已,因此有时对张爱玲的较真甚至固执己见感到有些好笑,又有些钦佩。说到底她是真的被《红楼梦魇》缠绕着,我不过是略为理解、能间接感受到这种缠绕而已。
我读的第二本张爱玲的书是《小团圆》。前些时候比较清闲时放在床头,却有种读不下去的感受,一是人物的名字觉得拗口,使人物的形象打了折扣。二是叙述有些拖沓,与自己浮躁的心态不吻合,自己需要的是快餐式的心灵鸡汤。于是看了一、二个部分又搁置起来。最近一个时期,因为准备十一月底去北京昌平参加全国中学物理名师课堂教学大赛,整天备课、做实验、做课件,弄得好不紧张的。我想平复自己的心情,走进张爱玲那漫条斯理的生活中去,来缓冲现实生活的紧张。于是又把搁置起来的《小团圆》放到枕边,每天睡觉前心平气和地阅读起来。这一读,就再也放不下了。
这本书张爱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写的却是三四十年代在上海、香港、北京等地发生的事情。我先是被张爱玲对一些场景布置、人物装饰的细致描写所打动。我想,她写作的环境中决不会有书中描述的那些场景和人物,她却能那么细致传神地展现出来,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生活让她印象如此深刻?她一定是坚持天天记日记,不然那么些琐碎的细节单凭记忆是不会如此活灵活现的,更何况到七十年代她已经是一个老人。
渐渐地,我又被她对人物的感受的独特描写所打动。她写女主人公九莉的母亲蕊秋,在徐娘半老时还想抓住旧时的风光,不甘心地安慰自己说:“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为半满,我现在就也在享受我半满的生活。”这时,作为风华正茂的女儿九莉就想:“……其实在那时,在儿童的眼光中她们也已经不年轻了。永远是夕阳无限好,小辈也应当代为珍惜,自己靠后站,不要长大,这是她敬老的方式。”她这样表达九莉逃避在社交场合上出风头的理由,实在是独到而精辟。她写九莉的母亲对毕大使有些心仪,项八小姐是毕大使的太太,在一次大家都在的场合,“项八小姐笑着抬起手来,整理了一下毕大使的领带。”于是“看到那占有性的小动作,九莉震了一震,一面留神自己脸上不能有表情,别过头去瞥了她母亲一眼,见蕊秋(九莉母亲)也装看不见,又在看橱窗,半黑暗的玻璃反映出她的脸,色泽分明,这一刹那她又非常美丽,幽幽地向里望过去,有一种含情脉的神气。”把母女两面临那尴尬一幕的内心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书中象这样不动声色又入木三分的描写俯拾皆是,耐人寻味。
主人公九莉的命运和性格也让人感叹。她义无反顾投身于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之中,表面上隐忍、平和,内心对真诚的爱的渴望却非常强烈。自古痴心女子负心汉,那个汉奸邵之雍在她面前总是毫不隐瞒自己对其他女子的爱恋,她终于平静地结束了这种没有结果的感情。作者把九莉写得平和随缘,但读来分明能感受到她的无奈和悲哀,这也是张爱玲的高明之处。
认识了张爱玲笔下两个女子,一个是《倾城之恋》中的白琉苏,一个是《小团圆》中的九莉,她的在对待感情上有相同的地方,既执着热情,又冷静理性;既现代,又古典。不知这折射的是张爱玲的理想还是她的现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寿衣的讲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