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 二生三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查看: 3685|回复: 2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真正意思?【印象社区】
在线时间 小时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常被解释得很玄。
我以为,老子本纯朴认真的人,他的真正意思应该是:
道生了一个物,一个了,又生了一个物,从一个变成两个了,又生了一个物,从两个变成了三个了。就这样万物一个个地生出来了,万物都被假设为道所生,是古人观察阿猫阿狗一个一个的生小猫小狗后,得出的自然结论。
“圣人者,以类知之”
我晕,一个简单的数列,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把它搞复杂?本文由印象社区专题提供
&&&&&&&&&&&&&&&&&&&&&&&&&&&&&&&&&&&&&&&&&&&&&&&&&&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印象社区!
在线时间 小时
我们毕竟不是老子本人,他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够很肯定的说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或者那个。我们只能是发挥想象,将每一种可能都说出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上先生高见,老子一书用心,方可感悟
在线时间 小时
在没挖出老子的遗嘱之前,大家可以自由理解。呵呵。
在线时间 小时
那确实 4# 怀疑论者
在线时间 小时
这句的关键在“道”字的理解上。连道是什么意思都不清楚,枉论其余。
道,这个字,从首,从走。古语意义丰富,一字多义,用在这里可能是表达头脑中的变化。
其意思就是,脑子中,生了一个物,又生一个物,然后,第三个,第四个,……万物都是这般。
人的头脑是太虚幻境,
老子这里所表达的是,万物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生理学,就是老百姓人人皆知又不必说的一句大实话。***
在线时间 小时
老子是如何理解的,这一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得到有用或好玩的看法。
这就像看电影,我们看,我们懒得理会导演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必去问他。只要看着来劲就行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心生有,此一,因有一生二有,因二有生三有,无穷无尽!
在线时间 小时
道可道,非常道,可道者皆为伪道
所谓伪道者,又有两种,其一,其与道毫无干系;其二,其只是似道,而似道之说对于智慧之人,则是启发其对道的理解而作,对于我等俗人却往往会误以为道了。禅宗所谓因机设教,我以为实在就是这个似道的道理。故一样的话,对于有些人说他可以悟道,对我等芸芸大众而言却只是机巧而已。这正如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诚为似道之道只可语于能识此似道者。而孔老夫子亦有中人以下不可语的说辞,其意义我觉得也是一般无二。至于孔子懂不懂道,我以为孔子也是懂老子的道的,否则孔子不会与老子谈了之后(当然此老子是否即为彼老子又是另外的问题了),对老子称赞有加了。
然,楼主所言对我等凡夫亦有许多启发之处了。
在线时间 小时
个人觉得,后人理解这句话都是一家之言,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例如,听说有人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认为:一是无极;二是阴阳;三是精气神。说的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显然不能说他是错的!说说我自己的观点吧:“道”是事物的本质,主观上的“我”看到的只是事物的种种表象中的一种,也就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由“三”演化而来,“三人成虎”,“三足鼎立”,“三”它有肯定固定之意,它固定了事物的本质,而后演化万千表象。“二”,最接近事物本质的两个“一”(此一非彼一)。“一”,事物本质的投影。很抱歉,您访问的帖子不存在——寒山子诗:有路不通世,无心熟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出寒山1349——东方财富网博客2015
寒山子诗:有路不通世,无心熟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出寒山
网址:/zjttyzg
顶尖高手的:
积分:--分
访问:--次
排名:--名
很抱歉,您访问的帖子不存在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举报电话:021-
&& 请阅读我们的《服务条款》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免责声明&&&&法律声明&&&&征稿启事&&&&友情链接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确定要将该版块隐藏吗?你可以在“栏目设置”中将其恢复。
添加关注成功!
你可以去查看你关注的人与关注你的人
确定要移除此人吗?移除后,此人将不在你的列表中显示,也不能接收你的动态。
是否要取消关注?
请输入登录信息&&
佛光-零点能量场的博客:
访问人数:
博客等级:
搜房网币:34735
&&&&业务范围:&&&&四柱预测:年运预测、简测一生运程、详测十年运程、详测二十年运程、详测一生运程、详测一生财运、详测一生工作、详测一生婚姻、详测一生平安等等&&&&&八卦预测:年运、考学、升职、应聘、调动、投资、开店、借贷、恋爱、情感、外遇、桃花、家居、风水、生育、官非、疾病、行人、寻物、解梦等等&&&&&风水策划:家居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企业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办公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楼盘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阳宅阴宅风水、寻龙点穴等等&&&&&公私起名:个人起名、宝宝起名、个人改名、店铺起名、工厂命名、酒店命名、超市命名、企事业单位起名、商品命名、商标命名、品牌命名、道路桥梁、厅堂雅室等等&&&&&吉日选定:婚期选定、生育择吉、怀孕择日、破腹产择日、出行择日、店铺或公司等开业择吉、家居或公司等奠基择吉、家居或公司等乔迁择吉等等&&&&&&&&&企业顾问:企业命名、建厂选址、企业布局、用人建议、换届指导、工程项目、合作事业、公关战略、市场战略、融资策略、投资建议、风险规避、生命周期、源料供应、产品实力、客户方向、公司前景、行业命运、地区分析、供需分析、每年产量规划、竞争对手分析与应对、预测未来每年的经济效益概况、行业或产品未来年份的情况、企业未来每年的兴衰走向,等等各个方面的事项。&&&&易学培训:1、八字命理、八卦预测、阴阳宅风水等。2、学员班(初级、中级、高级);弟子班。&&&&&&&&其它服务:男女合婚、网上教学、风水用品、情感咨询、心理疗伤、股票预测、私人顾问等等&&&&&&&&华夏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
&&请您后再发表留言
我的分类文章
我的最新文章
我的热门文章
著名易学专家、..
我最新关注的人
最新关注我的人
关注博客发文动态
老子《道德经》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  道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实理,谓之“道”,道即无极而太极也。“道一”,“一”是道,是宇宙的核心。万物之本源生万象,“一”这个核心,决定着万物整体的基本状态,一元为根本,为总纲。玄灵修真理法学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庄子?天地篇》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一,根于一,始于核心。正如《列子?天瑞》篇所言:“一者,形变之始也。”万物众生皆源出于此“一”,此“心”、此“核”,皆含有全息性物质。只因人被后天所裹,有此而不识此,有此而未能调动它的全能。此一即“质心”,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质心为前提。自然界的物质,以质心的凝聚力为基础。有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圆心来凝聚质心。若没有质心吸引运动,圆规就只能作无序或直线性运动。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之“本源”。先辈们对人身的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水平,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道家认为“物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正如三十九章所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天下贞。”万物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清、宁、灵、盈、生、贞之象自然生发,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无极在静时为○,动时则为太极,太极即是一,即是道。此一流行于天地,便是五行四象;此一流行于人事,便是三纲五常;此一流行于身心,便是性命魂魄;此一流行于五常,便是仁义礼智信。故此“一”为万物总汇之理,万物总汇之源。若能得此一,则万事毕矣。&&   【一生二,】&&&  “一生二”,就是道所生太极之两仪,两仪中含有阴阳二气。气之动为阳,气之静为阴。有此动静,才有此阴阳。阴阳本非有二,在太极未发动之前,静而为阴;太极已发之后,动而为阳。未发之前为理,已发之后为气,气行而理随,一理生二之阴阳。故曰“一生二”。 &  “二”者,是言其动静与阴阳。动则气机流通,其理即着。静则气之反复,其理即贞。动不妄动,必静极而后动;静不妄静,必动极而后静。动静之两端,是自然大道之流行,万物之成始成终。人能知此动静之妙,修之于身,便可以见天地之心;用之于事,则可以见大道之本。   世间万物,皆是由阴阳两大物质所构成,阴阳二气之动静,引起万物之变化。三维空间可见之物质,是道生的阳性物质;四维和四维以上空间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可见的阴性物质,是隐态的物元、质元物质。&&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阳一阴、一显一隐两种物质,就是“二”,共存于宇宙空间,只是其表现形式、存在的时空不同而已。阳者,肉眼可观可见;阴者,非肉眼可观可见。这种不可见的微观“元”性物质,以隐态形式存在于高维空间。它虽然至今不被常人所认识,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更为高级的玄源微观质元性物质。即西方科学家所说的“暗物质”。   隐态显态这两大物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世间的万事万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长阳消,阳生阴退,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修真者的性命双修,就是把握阴阳的方法,所要掌握和突破的,就是太极阴阳鱼中的弦线。太极本是阴阳一体,复扭其弦线的目的,是要将阴阳复扭为无极○。太极之阴阳弦线,本是无极边沿线的挤压重迭状态,复扭就是扭转到无极本来状态,也就是复归于道。&  宇宙间的阴阳两大物质,是隐态的更高级的大道本源物质的产物。道的阳性物质,是“常道”的必然产物;道的阴性物质,是隐态的道性物质。故修真者特别重视执两用中,其意在于整体把握阴阳,运用阴阳精华物质,运用太极中的太极弦和鱼眼,复归于无极态。这就是修真理法学的精髓所在。
  自古圣人修道设教,皆不离此动静之理。人身分为阴阳两大系统,人心也包含阴阳两个系统,即先天真心与后天识心。后天识心为阴,先天真心为阳。后天识心又分阴阳,善为阳,恶为阴。先天真心中也分阴阳,如心阳神,心阴神等。以性言之,静者湛然无欲,所以为性;以情言之,动生喜怒哀乐,所以为妄情。人若能知动静之妙,执两用中,抱元守一,不偏不倚,立于中黄一点,守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以中正之道行持,便是知一生二,由二返一之妙理,则大道近矣。&&
  【二生三,】&&&&  “二生三”,“二”指阴阳二牛蛭锔阂醵а簦蛭锝院幸跹舳纱硕缓铣宓粗笏闹泻椭派觥叭薄!叭奔慈⑷诺取5浪呶唬推涿晕街溃推涫晕街S幸患从卸卸从腥腥从型颍纱硕磺睢L弦浴叭笔硎镜郎蛭镏从啵幌⒅濉!叭笔怯傻赖幕煦缱刺酵蛭锵韵蟪尚蔚墓山锥危且桓鲇杉虻サ礁丛拥亩浠獭   万物皆一气含三。得气之清轻者,天之道;得气之重浊者,地之道;得气之中和者,人之道。若无阴阳二气之交合,则五行之气不能行于天,五气之质不能具于地,五性之理不能存于人。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人。天地人三才皆本于阴阳二气交合所生,故曰“二生三”。&  以三才之理蕴之于心,纪纲造化,经理人物,精粗本末,以一贯之,由一生二,二再生三,则天地人万物才得以孕育而生成。修真者以此理逆返而修,归一返心,回复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   《易经》包含了三大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合称为“三易”。   所谓“简易”,是说大道之理至简至易,既平凡,又简单,世间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的现象,都是由一至二,由二生三的变化过程。人常形容某事时有一句口头语:“简单得像个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变易”,是说世间的人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中,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个事物不随着时空的运转而变化。虽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但都是在其本因、内因的基础上,随着时空的运转,发生着千差万别的变化,这是大道的永恒规律。所以学道要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其变。&  所谓“不易”,是说世间万物虽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但生万物的大道本体,却是永恒存在的,这个主宰宇宙的本源,宗教家叫做“上帝”、“神仙”、“佛菩萨”。哲学家称它为“本体”。科学家称它为“物理功能”。无论怎么称呼,都是指大道本源之一。
  “二”是太极两仪所生的阴阳,是大道生万物的应用,是道生万物的过渡阶段。比如人体这个小宇宙、小天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它以“心机”为总枢、为核心,不停地运转变化着。在这个总枢纽的统领下,先分为阴阳、显隐两大系统,或称为太极。在太极之下,又生三才,或称为三宝,即精、拧⑸瘛4巳Ρ匦韬吞跹粽饬礁鱿低彻猜郏萌蠢砺鄄觥@缇拧⑸裾馊鲋试低常瘛⒂裆瘛⑹ド裾馊鎏逶低车鹊炔煌灾实淖酉低场H胖掠稚南螅南笾掠址治逍小N逍兄略俜治素浴⒕殴刃硇矶喽嘧酉低场H颂迥诘莱』旧嫌烧饩糯笙低匙槌桑悴惴窒担阒杏形遥抑杏心悖ズツ桑品酱缯飧鲋行模餐钩扇颂逭飧鼍尴低场
  人体这个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修真者的人天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为了求证、打通这种联系的信道。完成九大系统的和合,攒簇五行,合和四象,由三返二,由二返一,就是五气朝元,步入更完美的天人合一,这就是“观心得道”的变化机理。也是顺变“二生三”,逆变“三返二”的辩证之理。   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大道就其名而言,谓之道。大道就其数而言,谓之一。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三”是三元、三才,万物皆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是玄灵修真理法学认识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三元一拧保谌嗽蚴窃⒃拧⒃;在“河图”、“洛书”,则是内外三圆数图;在卦辞,则是上元、下元、中元。三元备,而万物之性成。其性之质量层次,再决定由三生四象,四象成而五气流行,六爻成象,而八卦演序万物。道家此学说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宇空万象,由三至万物,象数理气四大要素,包容于万物的任何一体。&&  “万物”者,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动植飞潜,一切有形有色,有性有命者,皆谓之“万物”。由阴阳二气交合孕育,三才即生,三才立而万物之形体出。经纶天地,成就品类,皆是此三者之才也。故曰“三生万物”。天得此理,所以有天之才。地得此理,所以有地之才。人得此理,所以有人之才。但天地生万物所用之造化,人不可得见,惟圣人能蕴之于心,行之于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处不是运用“三”的生生之理,无处不是三才之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三”的应用,无处不用“三”,“三”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应用。例如大道一呕叭濉保钪嬗小叭纭保小叭Т笄澜纭保小叭靥臁薄9庞小叭省薄叭酢蔽尬蔚氖⑹馈H顺K档摹巴范ト哂猩衩鳌保飧觥叭摺本褪潜扔魅纭L斓厝吮怀莆叭拧薄M蛭锝允恰耙藕薄P樾拚嫜а芯刻剿饔钪嫱蛭铮允谴右叭庇胂蕴叭础惫补郏酝郏佣沂居钪嬷试⑽镌⑻逶隙浦叭ㄔ矗毖担馐堑苯袢鲜队钪嫱蛭锝峁鼓J降淖钚吕砺邸   人身有“三田”、“三宝”。人的先天心被称为“三(方)寸”。人之死亡被称为“三寸气断”。人的生死流转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被称为“三世”。人有“三个我”,即阴我、阳我与真我。益卦有“三人行必有吾师”之理,损卦有“三人行必损一人”之理。修真者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一种神诺纳坏┙嵛惶澹纯苫叭濉保觥叭纭保倒槲藜驹础P薜来蟪尚枰刍ЧΦ隆鹊龋萌姆段止惴海叭钡暮寮渖钤丁&&  道家以“三”作为研究万物的基数,三为阳数,又为生数。三为东方木气,在五常为仁德。在色为青绿。在人为肝胆。在四序为春,春暖气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故万物由春生发。三生万物是河图的顺向运动。三五合一,金木交并,乃是洛书由三返一的逆向回归。三三得九,九九归一。道家以三为基数,以九为成系之数,以九重天、九宫数研究宇宙,以九或九的倍数研究宏观、宇观、微观的宇宙万物。例如天有九天之数,气有九气之别,色有九种之分,品有九阶之级,地有九幽之名。此皆是用三用九的自然之数。 &  人有“三心”。以阴阳分析人体全息心所含的体元系统,有主观意识之“识心”,又名为识神;有先天真意之“本心”,又名心阳神;有以阴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人心”,又名为心阴神。传统上将此三心称之为三神,故有“三心二意”之说。人身中有三关九窍。其中阳窍七,阴窍二,合为九窍。修真中的髓道通时,也有三关九窍。例如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内,各有左中右三窍,合称为三关九窍。人体中轴之脉,分为左、中、右三支,并表现出三原色,具有“三”的结构特点,反映出人体“一藕钡牡佬蕴卣鳌S扇岫龉餐槌梢桓鐾暾恼濉靶摹弊唇峁埂N普飧鋈⒅嵝男蕹郑松砬濉⑵鞴佟⑾赴约案鞲鲎橹低持卸寄苄拗こ隼矗拍苁导嫦蚧衲埽胪庥钪婵占渫倒苍耍酝獠鼓冢瓿筛捶迪忍斓谋浠4私允怯萌镁胖馈&&  九九之倍数合为八十一,乃是修真者必须经受考炼的天定自然之数。用九就是天道,用九就是元亨利贞,用九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所以用九也最高明,它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哲学精神。由此可见“三”的内涵多么深邃(su?)而无穷!&&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一,一生二,为“天地无名之始”。二生三,三生万物,为“有名万物之母”。一为元气,二为阴阳,三为阴与阳会和之气。万物中皆有元气,故得以柔和。犹如人胸中有五脏六腑,骨道中有骨髓,草木中有空心,故能气通得久生。万物生于天地,皆是负阴而抱阳。天下人与万物皆是向阳而立,如此则前抱阳而后负阴。承天禀命,荷气而生谓之“负”;阴阳二气混和,真气内养,谓之“抱”。万物各有内外,内外各有阴阳,阴阳各有抱负,内外与阴阳相得,阴阳与抱负相合,如同天之有昼夜,人之有男女,叶之有正背,电之有正负等等。   “冲气以为和”,是说万物都是以阴阳相冲的和气而生长。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合者,合之于变,不合则不变。变者,变之于冲也,不变则不冲。“冲”者,冲之于和也,不冲则不和。   “和”有二义:一谓阴阳合和,平衡而为统一体;二谓阴阳二气摇荡混合而为“和气”。阴阳内外,若无冲气以和之,则阳气不能变化,阴气不能合和,虽有负抱之理,终不能生成万物。譬如苗不得中和之气不能秀,秀而不能结果,植物枯死,即是偏阴或偏阳,不能得到冲气以和之故。冲者,虚也。冲气者,虚中谷神之气。得中和之气,则阴阳变合之妙,自然和而为一,万物造化之机,自然入于无间。以天地之谷神,合万物之谷神;有天地之冲和,才能有万物生生之妙。植物背寒而向暖;动物背在后,阴静也;耳鼻口舌在前,阳动也。
  以人身而言,眼虚而能视,耳虚而能听,鼻虚而能嗅,口虚而能言,意虚而能思,心虚而能应。若无此虚中,阴阳亦成顽物,岂能生化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则运行其间。所以天得之而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而寿,物得之而生,气得之而和。万物抱阳,一也;万物负阴,二也;阴阳相交而冲气为和,三也。万物无不具此三者。修真人若得此冲和之气,天根自见,月窟自明,五气自然朝元,阴阳自然反复,久久行之,何患道不成、丹不就?   “冲气以为和”之句,就其阴阳二气而言,是说阴阳相交之后,经过相荡相冲,去其杂质,留其精华,使阴阳二气达到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唯此中和之气,才能生养万物。偏阴不生,偏阳不长。阴阳平衡,气质适度,才符合自然之道。就修真的哲学观方法论而言,这个“中”字就是一部上乘的心法。历代仙佛圣真,都是从“中”字上深入参悟,才得以得道成真。&&  从历史上来看,道佛儒都高度重视对“中”的修证和参悟,儒家强调执中;道家强调守中,佛家强调虚中。“中”在三家就是圣人的心法,历史上无论论述做人或修真的经典中,说来论去,都是围绕这个“中”字的理和法而展开的。太上天元神修丹法,也就是一部“观心得道”学说。这个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强调两个大系统,一个是“心”,一个是“中”。这两个系统的概念,既独立又统一,结合起来称为“中心”或“心中”,“中”字与“心”二字组合,又成为一个“忠”字。
  其中“忠”字是人道的基本元素,又是修仙成佛的基础。无论道家儒家学说中,都特别重视强调,并作过大量的阐述。中华文化源于道,我们的始祖通过自身的实证,验证了后天返先天的完整理论和方法,并发现这个“中”字其义无穷,包罗万象,可以直指根本,揭示宇宙本源,直超彼岸。 NCowt|#t &  中华先祖们以无限慈悲之心,关怀自己的后代子孙,殷切期望都能归根复命,因而将他们得证的无上心法,高度浓缩为一个“中”字,并将我们民族和国家都冠上“中”字,其意是将这一部上乘修道心法留给子孙后,使中华民族永远繁荣,使炎黄子孙个个都能得道成真。这是祖先们的良苦用心啊!&&&
&  【人之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恶,惟孤寡不毂”,“恶”即厌恶之意。“孤、寡、不毂”者,皆为不吉祥之名,所以人都很厌恶这些字眼。而王公自称者,乃是王公效法大道虚空、柔弱、处谦、卑下之德。此三句,其义在于教人要守谦致和。上句所谓“冲气以为和”,不但万物赖“中和”之气而生,王公亦必以“中和”之气而治国平天下。&&  世人最厌恶孤、寡与不毂。“孤”者,孤弱也。“寡”者,少德也。“不毂”者,不善之名也。这些孤寡不善之名,天下世人皆不肯自称,而王公处于天下之尊贵之位,反以孤寡不毂之名自称,这正是在上者不自尊、不自贵,虚心处下的美德。 &  生生为道之本体,谦下柔弱为道之德。道有生生之德,所以有其生;君有谦下之德,所以能守其生。王公自称“孤寡不毂”者,体现了“损之生益”之道。圣人以“孤寡不b”自称者,是为了感化教育天下那些以“强梁取死”的人。 &&  《易经》乾卦九五爻为君王尊位,又处外卦中爻,意喻君王处在中正之位,理应处中应事,得其中,用其中,则无往而不利,则国泰民安。不执其中,高高在上,骄侈淫逸,则处处都不是,事事都有过,那就是君王失位,由乾卦之九五爻尊位,越位而进入上九爻,此正如上九爻辞所说的“亢龙有悔”。亢者高也,高到了极点,高而无位,贵则失民,这是一定之理。所以历代皇帝都自谦曰“孤家”、“寡人”。国之君王乃一国最高主宰者,身负万民之命运,故应与百姓心连心,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君王的位置到了最高处,也很寂寞。虽然朝上万岁声声,出行前呼后拥,但毕竟是“高处不胜寒”。&&  乾卦上九爻曰“亢龙有悔”,此“悔”字,即明理者的“止欲生悔”。处高位者,不自以为尊贵,谦恭自卑,与民同甘共苦,则悔可明心改过,不致生祸。
  此处之“悔”又有晦气之义,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倒霉”。世间之理,无论身处君位,还是常人,凡事不要做绝。假若不留余地,做到了极限,则物极必反,自取其咎。这就是君王自称“孤寡不毂”的本意。人到了最高处,就要平实,不要以为自己最高,这就是谦的道理。再高的山,都是立根于平地,山顶上虽高,也有平坦之处。所以说最高处又是最平凡之处;最平凡、最谦下的,就是最高的,这就是“谦”卦的真意。   《易经》六十四卦,唯有“谦”卦六爻全吉,其余卦皆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可见谦下之德的至贵。万事退一步、让一步就叫谦,不傲慢就是谦虚。功盖天下,却不自以为有功;德化人间,利益众生,却不自以为有德,以为这都是应该做的,这才是谦谦君子,才是圣人境界。佛的大慈大悲,太上的“吾将以为教父”,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我不成佛”,都是一种伟大的谦德精神。&&&&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二者必居其一。天下之事,常以谦下损己而得益,而以自贵益私反招损。此两句经文,又以损益之道再次阐明上句之义。譬如王公以孤寡自称,损去的是自尊自贵的虚荣心,与百姓同其心,想百姓之所想,利百姓之所需,施百姓以仁德,与百姓心心相通,必然得百姓之爱戴。君王能谦虚处下,爱民如子,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则一定国泰民安,这就是“损之而益”。若以骄泰自恃,看起来是高高在上,威风八面,自尊自益,待到政乱民离,此便是“益之而损”。   由此推理而知,物之因益而得损,因损而受益,这是损与益的辩证关系。万物皆是有益即有损,有损即有益。损益本同源,故损则必益,益则必损。所以古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训,这是万古不易之理。为人谦虚处下,则必然受益无穷;处世高傲自大,必然有损心身,招祸生非,终因贪益而致损。   & 《易经》损与益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可变的,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没有哪样是全好,也没有哪样是全坏;没有绝对之益,也没有绝对之损;有时偏一点是对,有时偏一点却又错了。万事万物皆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在分秒不停地变化着。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损。损与益相反而相成,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损了这一面,却益了那一面,吉与凶、福与祸相依相伴,如影随形,不可分离。知此损益之理,有益不可多享,有损不可多愁。物之不可终损,损到无可再损时,则必受之以益;物之不可终益,益到极处,则必受之以损。自然法则就象一个天平,以中和之气滋养着万物,时刻都在调控着事物向平衡处发展,以维持万物沿着自然的轨道前进,而不至于发生过激过偏而消亡。   损益之道充满在宇宙空间。天下最富有的是自然大道,天地自然之所以最富有,是因为天地最大公无私,创造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它将生出的所有万物,都给了万物,为万物所用。天地这种损尽自己,一切都给予了万物,这种生生之德,就是一种大舍大损的奉献精神,自己不求任何回报。正因为如此,天地才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天地最富有。这正是愈损愈益,大损大益的自然之理。&&  人身本具一颗道心佛性,自己却茫然不知,是佛而忘佛,故当“损去木偶相,显出真如来”。迷人向外求道,终离本家,流浪生死,不知归程。所以人当“外拜世间佛,内修己金身。”若能将自己当作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使自己的生命显出亮光,既为别人照明了道路,自己也不致迷失;说是照亮别人,其实也是照亮自己,这就是“明他无自损”。故舍己为人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凡眼视之有损,慧眼视之为益,这是更深一层的损益之理。   综观世间损益互变之理可知,愈是想占有的人,愈是最贫穷的;愈是肯施舍的人,愈是最富有的。生命的价值在于损,在于奉献,而不在于得益,不在于占有。太阳无私地把阳光撒向太空,照耀苍生;地球以一颗慈母的爱心,用自己的乳汁无私地养育万物;一粒粒稻谷小麦,代代生长不息,把自己微小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人类。世间万物都有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特性,体现着伟大的道德精神。而且在舍己的同时,亦在得到万物的恩惠。这是自然界的损益之理。   物质财富的富有者,往往是精神上的贫困者;精神上的富有者,往往却是物质上的贫困者。自古人们对修道者冠之以“贫道”,这是对损益之道的正面描绘,也是对修真者的肯定。其实真正伟大的事业,真正有厚德之人,都是视钱财如粪土,视享受为损德,所以只知以道为贵,以德为宝;只知舍己,不求回报,只讲损己利人,奉献众生,而毫无一己私利,这就是道,就是天下最大的富有。&&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生则曰“母”,教则曰“父”。天下万物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修道者以师为父,师为再生之父母。常言有“子不教,父之过”。教化天下众生德化归道者,乃是圣人之道,故圣人被尊为“教父”。   所谓“人之所教”,是指“强梁者不得其死”之句,乃是古人之语,而太上在此说,古人是这样教人的,我也遵循古训这样教。故曰“我亦教之”。世俗间教育人,都是教人要争强好胜,争名夺利,炫才显能。将逞强视为好汉,将柔弱视为“窝囊”。这些凡识俗见,皆与道相背而驰,害德损性,这无异于推人入死地。太上悲悯众生,不忍心天下人陷入此等苦境不能自拔,故发愿曰“我亦教之”。&&  “我亦教之”即“反者道之动”之意,也就是反世俗常道中的凡识浊见,搭救人类心灵,挽救那些“强梁不得其死”之徒,使他们得以新生。此句深含着太上救世的一片苦心,总是教人要去强用弱,复明本性,返归道根。   春秋时期,大道离去,太上看到世俗之教已离道太远,诸候争雄称霸,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社会动乱,已将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此种逞强之风,已与道大相径庭,毒害着人们的思想灵魂,腐蚀着人的心灵,人民的道德滑坡,精神素质下降。看见如此状态,太上痛心疾首,作为大慈大悲之圣人,怎能忍心人类如此下滑,所以便说:“我亦教之”。为此,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数千年来经久不衰,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点亮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心中的明灯。即使人类社会已发展到科学昌盛的今天,它依然普照天下,培育了一代代中华精英。造成了今人反向古人求,西方反向东方求的局面,可见《道德经》内涵的巨大威力。&&  “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益之生损”。损益本同源,故损则必益,益则必损,损与益相辅相成。“强”者,有力之义;“梁”者,绝水之木,支撑屋顶者曰“梁”,皆是用其力之强。常态中俗人教人,多是要人“去弱用强,去柔用刚”,此与圣人之教完全相反。这是圣与凡、真理与谬误、“常道”与“非常道”的根本区别。   “强梁”者,在此处是比喻逞强凶暴之人,不明大道之理,背逆道德,伤天害理,不从圣人之教,依仗强势,任用外力,仗力欺人,行凶作恶。“不得其死”者,即“多行不义必自毙”之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作恶多端,不得好死”。久逞强梁之人,必然倒行逆施,违背天地良心,逞强好胜,自种恶果,终为天地所不容,不是非命于兵刀王法之下,便是不得寿终正寝。天道虽有好生之德,但因果报应规律却是丝毫不爽。   这几句经文,是太上恐天下后世之人,不知处柔谦和乃是生之路,不明强梁终为死之道。人若倚恃强势,横行暴恶,而沦为“强梁”之徒,必不得正命而死。切不可图一时的痛快,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那才是最大的愚昧。太上在此有伤今思古,而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意。&&&&  【吾将以为教父。】&&&  “吾将以为教父”,“父”乃为先天之始也。天居高,地位卑,人立中,三才立,而世界成。溯自鸿蒙未判,天地混沌,日月未分,此时宇宙乃是无穷尽的先天。仙佛圣真混元一牛盼蘖亢凉猓俗榭眨趴忌焐厣蛭铮蛭镏甲妫怀莆霸肌薄疤旄浮薄袄夏浮薄D钢餮钢鹘蹋恃陨丛弧笆衬浮保越碳丛弧敖谈浮薄R砸诺谋浠裕廾嫉奈藜街案浮保忻蟮奶街澳浮薄
  “教父”也就是教化天下的导师,唯有圣人能担起这个天职。天地君亲师,皆是人类的教父,皆负有教化人心、德化人间的责任。君王为一国之主,有教化臣民之责;为人父者,有教育子女之责;为人师者,有教导学生、弟子的职责,各有其职,各有其责,都是在尽各自的天职本份。   “吾将以为教父”,是太上在说:我将承担起教化天下世人之先父。圣人所教化的不仅是人类,而且还有更为众多的群生。圣人教化人以道德为纲,以“柔和为生”,以“强梁为死”,从这些最常见、最基本点,作为教化天下之开始,故曰“吾将以为教父。”&&  太上处在周朝末期,面临春秋之乱,世道开始浇漓,民心逐渐浅薄,他不忍心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道德之宝轻易沦丧,故以一身而全天理之和,以大悲心怜悯天下苍生,为后世著述五千言《道德经》,而行教父教化天下之大业。虽在当时不能尽力扶于至治,但未尝不在历史的沧桑中默持道纲,而行德化人间之实,未尝不在暗合乾坤,而无时无刻不在天下行教父之尊。  《道德经》被尊为“天下万经之首”,是人类社会最高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是经世之书,救世之宝。此宝上可以明道,可以与道德同体,中可以治人之心身,引人步入长生久视之道,推之可以治天下,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相传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西化胡王。所骑青牛,乃东方木公一潘食莆扒嗯!薄@献踊泄好暄锏赖拢袒谏势锴嗯O曰仁馈R虻笔贝蟮酪讶ィ献铀炱锴嗯@刖吵龊裙兀亓钜菜螅齑兜赖戮肺迩а裕悴恢ハ颉R灿兴道献游魅ビ《然耍式裰《染磁N吧袷ァ保蛉绱恕
  一部《道德经》短短数千言,但却是字字珠玑,句句闪光,它负载着大道本源的无量信息元素,蕴含着宇宙万物的无尽真理。它不仅是宇宙天地的总纲,而且又是做人、修真的百科全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大科学。其理无穷,其妙玄玄,其变万千,其显在万事万物中,其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正如《文子?上仁篇》所云:“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人;自损弊,故坚实;自亏缺,故盛全;处浊辱,故新鲜;见不足,故能贤。道无为而无不为也。”太上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能为正天下者,惟有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德二字。&&  圣人教化天下世人,从来都是教人“去强为弱”,“去刚用柔”。因为柔与弱都是道的特性,是道所生的“中和”之气,此气可以涵养心性,可以立谦让之德,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用之于事,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转乖逆为和顺。用之于教人,可以使强梁之徒,自化而为柔和,使不良的罪恶,转化为善良道德。能如此,天下归道也。&&&  老子虽离我们远去两千多年,但他所留下的经宝,他的伟大思想精粹,却深深地注入在炎黄子孙的心灵中,流淌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默默地行使着“我亦教之”的圣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基石,而且也必将在振兴中华,实现人类未来文明的事业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作为华夏子孙,诚以一瓣心香送上九霄,拜谢伟大教父拯救之恩!&&   【本章说解】&&   本章经义,是教人致和守中。   
“和”者,天地之元气;“中”字的内涵难以尽言。若以中和元气而言,天地得此中和元气,天地自立;万物得此中气,万物自育;修道的人,若能修持成就此“中”,就是圣人;失掉这个“中”的人,就是凡夫。&&  “冲气”,即阴阴交会相荡之后所产生的中和之气。分而言之为阴阳,合而言之即一中。此气之妙,有体有用,有动有静。其体内含动静合和、阴阳升降之机;其用有动静变化、聚散消长、屈伸变化无穷之妙。用之可见者,因其用有形有象,有气流行其中;体之不可见者,因其体无形无象,变化无踪无影,神妙不测,故而为神。谷神不可见,却充满宇空。天地有天地之谷神。人身有人身之谷神。万物有万物之谷神,唯此谷神是万物之主宰,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所谓“谷神”,就是阴阳相生的中和之牛褪嵌叭薄U飧觥爸小辈黄灰校耷拔藓螅薇澄廾妫尥肺尬玻怯蟹俏蓿巧强眨樵膊徊狻N尴蠖苤髟淄蛭铮扌味茉旎行危焐厣宋铩T谌苏飧鏊拇蠹俸系娜馍碇校欠侵蟹峭庵校薹剿薅ㄎ唬又患晃牛坏谩F涿欧倍啵缡纸帧⑽旒好拧⑻旃厍稀⑸鄙帷⑸拦亍⑻斓馗⒃蛎诺鹊龋允茄哉飧觥爸小弊帧   “中”字的篆体,是由一个“O”和一竖“|”共同组成。就人体而言,就是形容纯洁无瑕,至善无恶。“○”即圆明不昧之灵性,也就是先天真一之拧V凶终庖皇埃保耸墙沂净肴惶炖恚黄舷拢餍胁幌U庖皇τ凇啊稹钡闹行奈恢茫鹨环治蟊呶簦冶呶酢!昂油肌钡淖笱粲乙酰黄魍ㄉ舷拢斓厝酥恚几叨扰ㄋ踉谡飧觥爸小弊种小QΦ拦馐υ唬骸坝形锵忍斓兀廾炯帕龋芪蛳笾鳎恢鹚氖钡颉!笔械摹凹帕取保讣创恕啊稹;“万象主”是指中间这一竖“|”。所说的“有物”,就是至无中而含至有,至虚中而含至实的中和元气,所以称为“中”。   “中”字是道的一种喻象成字。在修真理法学中,是指天下之根本。古往今来的圣贤仙佛,皆从这“中”字修证得道。此“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散之则弥*****,敛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中”是内环境的性命之根。当人之性命混溶在一起,处在先天状态时,即为中和状态。中字左半侧为性,右半侧为命,中间一竖“|”,就是人头顶天、脚通地的擎天柱,是人立性活命的根本。有这一竖,人体才能与天地沟通,天地真挪拍茉谔迥诹餍校拍艽佑钪姹驹吹玫皆丛床痪啬芰坎钩洌懒⒂谔斓刂洹5比颂迥诨肪炒υ诤筇熳刺保新瞿哇眨yōng)塞,性命被中间一竖间隔分开,不能与天地阴阳二气相通相合,性命处于不全性分离状态,只能耗损其先天○中携带而来的真牛剿鹦院拿∈保透傻泼穑凶忠坏梗悦掷耄松硪嗤觥   修真者懂得“中”字之理,在这一竖“|”上下功夫,使中脉畅通无阻,得此“|”这个天地之根,灵动活泼,玄灵皆备,最终达到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个活泼虚灵的“中”。*****真人曰“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元牝立根基。”其中所说的“谷神”,就是这个“中”。谷神之所以不死,是由于“中”内的性命两大系统,经过在阴阳整体上立基而修,使“中”成为通真的坦途。
  “中”是修真开始与圆成的关键所在,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此。修真者修来炼去,都是在这个中字上下功夫。这个“中”不仅是大道之本,亦是人的性命之根,其意非常深远。&&  本章前半部讲道是万物的总根源,万物本身都是由大道所生,由阴阳合成,构成了天地间一对对矛盾,此即是“一分为二”。经过阴阳二气的交会之后,冲气以为和,二又共处于一中,此即“合二为一”。这是道生万物哲学观的两个不同面。本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论述柔弱退守是道的特性。前后两半,上下文词似若不接,但其义皆是言道之大本。其中的“道生一”,正是前章的“有生于无”,此章的“一”,即前章之“有”,此章的“道”,即前章之“无”,皆是言宇宙生成演化的普遍规律。   有人说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的“气”,是客观唯心主义,这是一种误解。它不仅是哲学范畴的概念,也不是孟子所说精神领域的“浩然正气”,它是一种最细微、最柔和、最和谐的道性物质;是能生一切有形物质的光、诺雀呒赌芰课镏省U鲎匀唤绲姆⒄贡浠际恰暗乐保扔小胺凑叩乐保钟小俺迤晕汀薄S捎谙喾矗炱鸲氛;由于相和,才有平衡统一。充分体现了道本无二的原则。 &  阴阳的矛盾统一,是万物的归宿,阴阳的矛盾斗争,只是一个过程。道这个统一体,没有一分为二的动生,万物便成为死体;没有道的和谐统一,便没有万物的新生。大道相反又相成,万物由是以生,由是以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最终复通为一。天地万物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复归于简单的不断往复过程。&&&&&&
阅读 (9103) | 评论 (0) |
前一篇:后一篇:
&&请您后再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博&
搜房网用户可以先再评论
内容:请登录
转载成功!
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创建新的分类:
博文已成功转载!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搜房网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