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古诗古诗词是什么意思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647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师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生1:喜欢!因为过节会放假,我们能出去玩!
生2:我也喜欢,过年过节会有许多好吃的。
生3、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很热闹。
  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大屏幕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
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师: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生自由读。
   再指名读,正音。
  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师: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交流。提出问题:
1、什么是茱萸?
2、为什么头插茱萸?
3、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下面我们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好不好?
  师: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三、读文悟情。
  师:先听范读课文,同学们再自已读课文,师巡视。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师: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如果你找到了和诗句相关的句子, 可以用铅笔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生举生指名回答。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能把这首诗读流利了,但是,想要真正把这首诗读好,领会好,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要用心品味文字,看看文中哪些句子触动了你,请你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也可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四、品读感悟
句子1、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大屏幕出示)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生:我到姥姥家呆过一星期,很想爸爸妈妈。
师: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 (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周就很想念他们,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句子2、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大屏幕出示)
  师:画面上站着的人是谁?
师:他看到什么?
生:过节的情景。
师: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小组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师: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生举生指名读。
师:谁来说一下你理解的“扶老携幼”?
生:扶着老人,领着小孩。
师:你说的真好!
师:谁能把给“兴高采烈”换一个词?
生:高高兴兴
师:同学们回答地真好!
 &&&&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句子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大屏幕出示)
 & 师: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师:哪两句诗体现了上面的一段话的意思?
生齐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句子4、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大屏幕出示)
课件介绍茱萸,同时答前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1,2。
  师:谁想读这段话吗?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 生:兄弟一起登山时,手牵手,有说有笑,很快乐!
&&& 生:兄弟们在一起,头上插着茱萸,到城外去,高高兴兴。
  师:说得很好!是啊!重阳节,我们的习俗是?
生:赶会;赏菊花;登高……
师:他们的习俗是?
生:头插茱萸,手挽手登高远眺。
师: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看大屏幕,生交流)
师: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先分别读,再生齐读)
师:过节好不好?那佳节的意思是?
生:美好的节日!
 & 师:是啊!美好的节日,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句子5、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大屏幕出示)
  师: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师:哪两句诗体现了上面的一段话的意思?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师: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谁说一下,你理解到的“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他想的很多,既想到了亲人,想到了过节是的快乐,也想到了自己在外地,很想家。
师:说得太好了!
(大屏幕出示古诗,师范读整首诗)
   师: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师: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诗人王维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自己搜集二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下一节课我们读给大家听,好不好?
 八、板书: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华
         (西)长安&&&&&&& 山&&&&  家乡(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10篇热力推荐文章
[479][691][587][807][777][1134][643][565][484][527]
[427][603][1107][1045][1160][1167][1124][1038][5077][846][1873][823][4356][1071][1112]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示:如果你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就会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情景,这个传统节日是(
)。A.中秋B.七夕C.清明D.重阳
你可能感兴趣试题
1A.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体,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B.国体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所决定的C.政体决定于国体D.政体即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2A.前仆后继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灭下之乐而乐3A.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被称为“天下第一关”B.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C.玉门关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西宁市境内D.友谊关曾被称为镇南关4A.乡试、院试、会试、殿试B.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乡试、会试、院试、殿试D.会试、乡试、殿试、院试5A.人口B.技术环境C.人均国民收入D.营销组合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思念家乡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次 所属栏目:
家乡 作者:qtwzhy
幽溪两岸近,远山几灯明。
久居难离舍,谙世仅方圆。
若非金榜题,何得井外观?
点绛唇&梦家乡 点绛唇&梦家乡
梦里家乡,花香FE田园路。翠林桃树,便是咱村户。
蝶舞翩跹,蜂戏丛花露。吸蜜素,落红如注,从早忙天暮。
梦里家乡 作者:江南流萤
青山绿水久相违,
梦里依稀月送归。
家似桃源今胜惜,
红墙碧瓦透重围。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2、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3、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
您可能还喜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老师:同学们,李老师昨天收到一封学学生来信,那是我参加工作教的第一届学学生,今年已经读大学三年级了,他在信中说:李老师,我在北京读书已经三年了,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到学校周围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我不禁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又要到了,思念又占据了我的心头。
  同学们,你能试着用一句诗来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吗?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诗的呢?
  学生:因为这句诗就写的是思念亲人。
  学生:我感到这句诗与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老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学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学生:泼水节。
  老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佳节,不能算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学生:春节。
  学生:元霄节。
  学生:端午节。
  本文转载
  学生:重阳节&&(师及时板书)
  老师: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如果我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学生读略)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学生读略)如果强调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学生读略)
  老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悲伤。
  学生:难过。
  学生:与忧愁相伴&&
  老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学学生很动情地读课题。)
  老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老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学生:王维。
  老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忆、想念。
  老师:很好。谁来读这首诗?
  (一学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老师: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一学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老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该学生再读,比刚才更好。学学生自发鼓掌。)
  老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苏教版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摘要:思差不多。 老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学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学...: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谐音古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